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4-12 19:56:0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方案汇总九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汇总九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坡、割”等12个生字,会写“吗、吧”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东西与下雨的关系。

  【教学重点】

  识字和写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机、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

  学生说出看到的画面。

  2、放录音:

  学生说出听到的声音。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

  学生边听边看图。

  2、学生自由读:

  画出本课要学会的生字。

  3、出示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⑴ 指名读。

  ⑵ 开火车读。

  ⑶ 打乱顺序分组读。

  ⑷ 齐读。

  4、记忆生字:

  学生交流记字的方法。

  三、再读课文,师生互议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正确、流利。

  2、师范读课文:

  生体会,评议。

  3、指名读课文:

  同学互议,纠正错误。

  4、派代表全班交流。

  四、指导书写“吗”“吧”等6个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巩固发音。

  2、学生口头组词,理解字义。

  3、全班交流,掌握结构。

  4、教师范写:

  生描写,说笔顺。

  5、展示学生写的字,评议。

  五、巩固生字

  出示带生字的句子,学生读:

  1、我们一起玩吧!

  2、你写作业了吗?

  3、今天天气很好。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语文,讲的是一位盲妇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巴黎的街头乞讨,她身旁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可是没人给她施舍,一位诗人在木牌上加了一句春天到了,情况就完成不同了,各种各样的人都慷慨解囊,因:为诗人的语言,用美好衬托出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引起了人们对盲妇人的同情。从故事中,人们可以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语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魅力,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从故事中体会语言文字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体现课插图的投影片

  学生:前留意广告词,收集自己喜欢的广告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我们的语言充满着巨大的魅力,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了《加了一句话》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加了一句什么话?谁加了一句话?加了一句话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加一句话等。)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请教同学、老师,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看看通过自读课文,弄清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在书上做上记号。

  三、小组合作交流,解答疑难。

  1、分小组合作交流自读所得,讨论疑难问题。

  2、假如你当时就在场,你会怎么想?

  教师巡视适时检查:

  ①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如:佝偻、衣衫褴褛、绅士、风烛残年。

  ②对重点问题:为什么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面加上春天到了就有这么大的魔力的讨论。

  四、创设情境,采访释疑。

  1、假如你是《巴黎时报》的一名记者,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请你即兴进行现场采访,看看人们是怎么想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其他同学分别扮采访对象:双目失明的老妇人,法国著名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打扮漂亮的少女,衣着寒酸的职员。

  指导学生采访问题要依对象而定,如:

  (1)老婆婆,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

  (2)先生,你为什么要给这位盲妇人加上春天到了这句话?

  (3)先生(太太、小姐)街上那么多乞讨的人,您为什么要把钱给她?

  (4)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她钱?

  通过采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春天来了,我什么都看不见这句话的含义,感悟语言的魅力,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谈谈读了最后一段话的感想。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谈话激情:春天,万紫千红,到处莺歌燕舞,和风送暖。人们沉浸在对春天的美的享受中,而那位盲人却看不到这人间最美好的季节,是多么的令人同情。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感受人们思想的变化。

  2、指导学生用抒情的语调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春天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老妇人什么也看不见的不幸遭遇的强烈反差。

  六、拓展训练:

  加了一句话后,人们对盲妇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场面一定很感人,请把当时的场面描写下来,注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作顺序;知道课文在写鲸的形体时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2、能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关于鲸的知识,并对此产生兴趣,有进行科学探索的愿望。

  3、能学习第1自然段的说明方法,自选内容写一段话。可以使用一种方法说明,也可以使用几种方法来说明。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了鲸的哪些特点和习性,书面填写课后练习1中的表格,知道课文是怎样说明鲸是很大的。

  教学难点:

  学习第1自然段的说明方法,自选内容写一段话。可以使用一种说明方法,也可以使用几种方法来说明。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鲸》。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致了解了课文所写的内容。哪位同学来说说这篇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鲸的?

  二、填写表格,回忆课文内容

  1、那么鲸在形体上有什么特点?它们又有哪些生活习性呢?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了解课文内容后填写课后的表格,现在就请大家看着自己填写的表格,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表格里所填的内容。

  2、大家可以根据我们一起总结出的内容来修改自己填写的表格。

  三、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的说明方法。

  1、通过读课文、填写表格,我们了解到鲸是一种形体非常大的动物,那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鲸的形体很大呢?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适当做批注。

  2、一句一句地体会第一自然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

  (1)“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A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为什么要用鲸和象进行比较呢?

  (这两句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用鲸和我们熟悉的并且形体也很庞大的象进行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加形象地感知到鲸的形体巨大。)

  B 我们在动物园中见到过象,觉得象是非常大的动物。而鲸比象要“大得多”,你能通过朗读这两句话让我们感觉到鲸的形体非常大吗?

  C 指名朗读这两句话。

  过渡:文章还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鲸的形体很大呢?

  (2)“最大的鲸有16万多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xx多公斤。”

  (这一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以让我们很具体地了解到鲸的形体究竟有多大。)

  “16万多公斤”、“ 20xx多公斤”,如果去掉“多”字,不是更具体吗?再跟原句比一比,你觉得老师说的有道理吗?

  (这种看似模糊的表述其实更准确、更科学、更严谨。)

  过渡:谁来接着说文章中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我国捕获过一头4万多公斤重的鲸,它有17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样重。”

  A “4万多公斤”有多重呢?超市里卖的大袋的面粉或大米通常是25公斤一袋,大家估算一下,像这样的大米或面粉多少袋可以达到4万多公斤重呢?(1600多袋)

  “17米”有多长呢?我们一间教室,大概长8、9米,那就是说,我国捕获的这头鲸有几个教室这样长啊?(大概相当于我们2个教室的长度)

  这两个数字,就让我们非常具体地感受到了鲸是一种又大又重的动物。接着作者又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B 用鲸的一条舌头和十几头大肥猪比,有什么好处呢?

  (用鲸的舌头同十几头大肥猪做比较,更让我们非常形象地感受到鲸的身体又大又重。)

  c 这里又用了“4万多公斤”、“十几头”,同样有什么好处啊?

  过渡:大家继续说,在这一段中作者还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伸手还摸不到它的上腭;4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这是一种什么说明方法呢?“它要是张开嘴”,或者是“它如果张开嘴”……

  “假设”这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可以让我们想象出一米六几、七几的人站在鲸的嘴里伸手摸不到它的上腭,以及4个人围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宽宽敞敞的画面和情景。进而可以想到鲸的嘴都着这么大,更不用说整个身体有多么大了。你能想象着这些情景,读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鲸的身体很大吗?

  (5)“我国捕获过……”(出示这两句话),这两句话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3、归纳说明方法,整体感受鲸的.形体巨大。

  A (出示全段内容)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鲸的形体巨大呢?

  小结:这一段恰当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形象、具体地表现出了鲸是个庞然大物。

  b 再读读这段话,让听者能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鲸的确是庞然大物。

  过渡:老师知道大家从课文中除了了解到鲸的形体巨大以外,还了解到了许多其它关于鲸的知识。刚好我听三班老师说她带孩子去参观自然博物馆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像你们这么大的小学生在做义务讲解员,我当时就想我们班一定也有不少同学对这个工作充满兴趣,有机会也想尝试尝试,对吗?谁对这项工作感兴趣啊?不过讲解员可不是个简单的工作,它需要你具备多方面的素质,那我们今天就在课堂上来个小小的竞聘,怎么样?看看哪些同学有能力胜任这项工作,在竞聘中脱颖而出的同学,老师会发给你一个讲解员的胸卡,让你模拟上岗。大家不用紧张,一会儿要考察的内容都是课文中的知识,现在大家赶快再浏览浏览课文第2—6自然段,争取在一会儿的竞聘中有出色的表现。

  四、了解鲸的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1、考考口才。

  哪位同学能看着图片给大家讲讲鲸的进化过程呢?

  2、考考记忆力。

  “吃食物”这一段,根据课文意思填空。

  须鲸主要吃( )和( )。它们在海里游泳的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 )连同( )一齐吸进嘴里,然后( ),把水从( )中间( ),把( )吞进肚子里,一次就可以吃( )。

  齿鲸主要吃( )。他们遇到( ),就凶猛地( ),用( )咬住,很快就( )。齿鲸里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 )。有时候,好几十头( )围住一头( )重的( ),( )就把它吃光了。

  3、考考判断力。

  同学们能看着图片判断出鲸的种类吗?

  (1)出示第一组图片(通过是否有牙齿判断鲸的种类)

  过渡:通过看鲸是否有牙齿可以判断出鲸的种类。除此之外,看鲸喷潮时的水柱也能判断出哪个是须鲸,哪个是齿鲸,如何判断呢?

  (2)出示第二组图片(通过喷潮时的水柱判断鲸的种类)

  a 指名判断。

  B 追问:你的这个答案是从哪里得来的呢?读读书上的句子。

  (3)出示判断题,请大家一起做出判断。

  鲸是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 )

  鲸总是独自睡觉的。 ( )

  判断对错后说说依据和理由。

  4、加试(机动)大家读书读得都很认真,关于鲸的知识掌握得也很好,水平相当,很难分出上下。我们再来加试一个题目,给大家讲讲你了解的关于鲸的其他知识,好不好?

  5、简单评价评价,发胸卡。

  过渡:许多同学还跃跃欲试,别着急,我们还有机会。想当一名合格的讲解员,还要具备一种能力,那就是利用资料合理创编的能力。面对各个年龄阶段、各种文化层次的参观者,有时需要你把掌握的资料重新编排,很多时候还要加入自己的语言,使你的讲解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被参观者接受。比如:我们都知道,鸵鸟是鸟类中形体最大的一种,(出示数字资料)在讲解时除了运用这些数字,你还有什么其它方法没有?回顾一下《鲸》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了说明鲸形体很大,作者用它和大象做比较,假设人在它嘴里活动的情景……你能仿照这些方法,把鸵鸟得形体很大这个特点介绍给参观者吗?

  五、练习仿写。

  1、指名发言。

  2、请一名同学用上几种说明方法,完整地说一段话。

  3、同学们课下可以仿照刚才的练习,使用一种或几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一种事物的某一个特点。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资料,大家可以参考。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写其它内容。注意:无论你使用哪些说明方法,都要围绕着这个事物的特点去写。

  六、作业。

  必做:学习第1自然段的说明方法,自选内容写一段话。

  七、选做。

  1、写倡议书:保护人类的朋友——鲸。

  2、给各种鲸设计名片。

  3、鲸的自述。

  板书设计:

  鲸

  形体 大

  比较、数字

  举例、假设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

  教学准备:

  1、用于演示把圆柱体积转化成长方体体积的教具。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学会了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体积?(指名回答,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我们学会计算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呢?(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1、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揭题: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其中我们学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3、教师: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圆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课件演示。

  二、自主探究,精讲点拨

  1、教师:那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圆柱的体积,能不能也像刚才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一样,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呢?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同学们自己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1)你准备把圆柱体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

  (2)你是怎样转化成这个立体图形的?

  (3)转化以后的立体图形和圆柱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学生交流,教师动画演示。

  (1)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2)怎样转化成长方体呢?(指名叙述:把圆柱体底面分成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你会操作吗?(学生演示教具)

  (3)教师说明:底面扇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4)教师:这个长方体与圆柱体比较一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形状变了,体积大小没变。)

  (5)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讨论: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板书: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高

  V = S h

  三、运用公示,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如果要求圆柱的体积,你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

  ①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习七的第1题:填表。

  ②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试一试。

  ③知道圆柱的底面积直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一练的第1题: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④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一根圆柱形零件,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四、迁移应用,质疑反馈。

  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3、智慧屋:已知一个圆柱的侧面积为37.6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为3厘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且能够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提醒大家一定正确计算出圆柱的体积,并且能灵活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六、作业布置:

  完成作业纸上的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让学生套公式练习;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

  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不足之处是:

  1、

  2、 留给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少。 教学时教师语言过于平缓,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经过,感受李时珍为事业献身的精神。

  2.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累”;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5个新词语。

  3.能仿照课文的例句,用“不但……还……”和“……于是……”各写一句话。

  4.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

  让学生尝试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明确这是篇写人的课文。(2分)

  2、初读课文。(6分)

  (1)自读课文,思考:

  ①李时珍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⒇

  ②这篇课文写了李时珍的哪些事情?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件事?

  (2)通读全文,圈划生字新词,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标出自然段。

  3、深入阅读课文。

  (1)学习第1段。(8分)

  ①让学生自读思考:李自珍是怎样的一个人?

  ②讨论交流:

  A、交流。

  B、比较句子:

  1、李时珍是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2、明朝的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明朝”点明时代,“伟大”突出了他在祖国医学和药物学上的杰出贡献。

  ③李时珍为什么立志行医?让学生先自读思考,再划出有关句子,圈出重点词语。再交流讨论。重点理解“救死扶伤”的意思。

  ④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李自珍立下了行医的志愿”练习说话。

  ⑤自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的意思。

  (2)学习第2段。(15分)

  ①让学生自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②出示句子:

  1、李时珍的父亲不愿让儿子再当医生。

  2、从此以后,父亲同意他学医了。

  读一读,思考:从“不愿让儿子再当医生”到“同意他学医”,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转变?

  (理解“鄙视”的意思;联系上文“世代行医”,理解“再”在句子中的意思和感情色彩。理解“疑难病症”的意思,辨析“药方”、“古方”和“对症良方”。注意“偷偷”、“暗自”、“轻声”在文中的作用。)

  ③填空练习:父亲见李时珍不但有行医的(),还有学医的(),而且已经能帮助他医治那些(),因此就同意他学医了。

  ④说说自然段的意思。

  4、作业。(9分)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教后感: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法,让学生读懂课文的第1、2自然段,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能找出重点词句,并能说出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为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打下了基础。

  第2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第3——5自然段。

  教学过程:

  1.复习第1、2自然段。(3分)

  说说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学第3自然段。(10分)

  (1)指名读。

  (2)说说一共有几句?每句讲了什么?

  (3)第1句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4)思考: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5)讨论:李时珍编写的药物书有哪些缺点?(不全;不详;不对)

  (6)出示,比较下列两个句子:

  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说说什么叫“完善”?为什么前面要加上“比较”?

  (7)教师小结:这一自然段写了旧的药物书很不完善,有可能给病人带来危险,所以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3.教学第4自然段。(12分)

  (1)指名读。

  (2)李时珍为了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主要做了哪三方面的准备工作?(治病时,注意积累经验;亲自到各地去采药;虚心向群众求教。)

  (3)这三方面的工作,作者着重写的是哪一方面?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

  (作者着重描写的是“各自到各地去采药。”)

  “亲自”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李时珍是怎样“亲自到各地去采药”的?

  为什么要“亲自品尝”药材?

  “亲自采药”和“亲自品尝”说明了什么?(李时珍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4)学生齐读。

  4.教学第5自然段。(15分)

  (1)指名读。

  (2)《本草纲目》比较旧的药物书有哪些明显的优点?

  (3)《本草纲目》是怎样编写出来的?

  (4)从李时珍整整花了27年,呕心沥血编写,《本草纲目》,你觉得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

  (5)结合完成课后作业第4题。

  (6)齐读。

  5.作业:完成作业本练习。

  教后感:努力让学生在自读、合作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抓重点词句的理解,让学生读懂3——5自然段。从而完成好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进行分段的第2个步骤。

  第3教时

  一、教学目标:

  读懂单元:“学习提示”,用自然段归法给课文分段;完成有关作业。

  二、教学过程:

  1、阅读单元“学习提示”,给课文分段。

  ①读懂“学习提示”共3句话。(8分)

  第1句点明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学会给课文分段”。

  第2句讲本单元要学习的“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只是很多分段方法中的一种。

  第3句是具体介绍这种分段法的操作步骤。

  ②运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15分)

  A.首先,告诉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了解全文主要讲什么”对照课文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B.再“仔细阅读,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让学生逐一阅读(回顾),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可参考课后第3题作业)。

  C.最后,看看哪几个邻近的讲同一意思的自然段可以归并成一段。

  D.讨论分段: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关键是让学生说出分的理由。(第3、4、5自然段都是讲李时珍要重新编写药物书的事,可以归并成为一段。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李时珍立志行医,第2自然段写了他从父学医。这两个自然段各自单独讲了一个意思,因此分别独立成为1段。)

  课文按“立志行医”、“从父学医”和“重编药书”可以分成3段。

  2、齐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总结。(5分)

  3、作业。(12分)

  (1)完成作业本上的有关题目。

  (2)收集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准备开一个故事会。

  教后感:让学生通过自读学习提示,明确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和具体的操作步骤,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对课文进行分段。

  板书:

  4、李时珍

  立下行医志愿(第1段)

  开始给病人看病(第2段)

  (决心重新编写药物书到各地采药,访问。(第3段)编写出《本草纲目》)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材简析】

  梅花经霜傲放,被人们赋予坚强的品格,成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课文以故乡的梅花开了,引起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怀念,通过五个小故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跃然纸上。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设计理念】

  语文是一种感悟的艺术,一些感性的文字的堆积,所以语文的学习就应该渗透过文字的躯干,透视文字的灵魂,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梅花魂》是篇思乡爱国的文章,整篇课文设计: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交流,感悟文中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同时,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在落实工具性的基础上体现人文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12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3、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梅花的高尚品格,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重点。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是难点。

  【教学方法】

  教法:

  感情朗读法,情景教学法,扶放结合法。

  学法:1、勾画重点句段,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2、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以点带面。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大家见过梅花吗?(出示一组梅花图片)梅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交流梅花的古诗、名句、名画、歌曲等)

  2、是啊,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赞美梅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梅花有魂吗?这里的“魂”是什么意思?(理解题目字面意思)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扣题质疑。出示对理解课文有价值的问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汇报交流:

  (1)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出示词语):

  缕缕幽芳 颇负盛名 顶天立地 低头折节 玷污

  大抵 欺凌 训斥 秉性 眷恋 衰老 手绢

  (2)交流: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概括初读收获)

  三、感悟探究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外祖父心中的梅花是什么样的?(出示第13自然段“这梅花??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指名读这段话,你觉得梅花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可以用文中的相关语句,也可以自己想。)

  (2)这多么像中华民族的精神啊!齐读“几千年来??不肯低头折节。”我们中华民族涌现过哪些有气节的人物?(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岳飞、文天祥、江姐、刘胡兰、王二小等。略述江姐事迹,配乐《红梅赞》)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梅花精神依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子弟兵战士抢险救灾,白衣战士抗击非典等(出示图片),此时你对梅花魂又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引导理解梅花魂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板书:民族魂)

  (3)出示“一个中国人??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外祖父只是教育“我”做梅花一样的人吗?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齐读这段话。

  (4)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激发爱国之情)。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通过哪几个小故事,表白了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3、师朗诵课文,生画出最受感动的地方,说说理由。(学生自

  由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段,结合言语表达、朗读指导,体验感情。)

  (1)出示“每当读到??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a、外公为什么落泪?

  b、读到这些思乡诗句,外祖父会想些什么?

  c、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呢?指名读。

  (2)出示“我五岁那年??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a、从中体会到什么?

  b、哪些词语体会到爱惜墨梅图?

  c、为什么这样爱惜一枝画梅?

  d、怎样读老人的话?

  (3)学生自由选读受感动的地方,并说为什么感动。(方法迁移运用,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

  四、积累练习

  把最受感动的语句摘录在摘抄本上。

  【板书设计】

  22、梅花魂

  民族魂

  中国心

  思乡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课型:工艺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设计制作能力。

  2,掌握树叶贴画的方法技巧。

  教学准备

  学具:(1)搜集并压平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树叶数十张。(2)16开色卡纸作底板、剪刀、胶水(双面胶)。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不同树叶不同造型的设计及制作,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难点

  在树叶贴画制作中,培养学生画面的设计及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情况)。

  (二)导人新课:

  1。树叶的形状,老师带你们到秋天的小树林里找树叶,比一比,看谁找到的树叶形状最多。(让学生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

  2, ,认识树叶的不同形状。教师:我们把常见的树叶概括成几种基本形体。同学们也动手找一找自己带来的树叶的不同形状。

  3。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n, bsp; 教师:自然界中,树木的种类繁多,树叶的形状各异:有心形、卵形、掌形、针形、扇形等,真是多彩多姿。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自然界各种各样的树叶为材料,拼制、粘贴成一幅漂亮的工艺美术作品。

  出示课题:树叶贴画。

  2.读画:出示课本范图,让学生初步认识树叶贴画。

  1。首先让学生说说画面的内容及构思。

  2,接着分析各种图形是由什么形状的树叶拼贴而成。

  3。最后注意画面的完整、构图的合理性。

  (二)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

  1,构思设汁画面,要求用各色、各形的树叶加以适当剪裁,让落叶变成有生命的小动物。从两条思路启发、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画面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把构思设计好的主题,用铅笔先画出草稿,布局应注意均衡、大小适中、画面合理。

  3,选择与主题相应的树叶,有的还可以进行修剪加工。根据情况利用好树叶的背面及叶柄。

  4,拼摆,用胶水或双面胶粘贴在卡纸上,压平。粘贴时要注意应从画面远处粘起,先后面后前面,注意顺序。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选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树叶,贴一张有生命的小动物的画,启发其他学生的思路。

  (五)展评作品,欣赏小结。

  1.将完成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欣赏评议D

  2。总结并提出要求:今天我们学会了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以后我们要观察收集各种有趣的叶子,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成更精美的美术工艺品,装扮我们的家或教室。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1.让学生读一读三句话,再读一读伙伴的提示语,想想这三句话中“回”字的意思。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集体,了解“回”的几中解释。

  (1)掉转。

  (2)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

  (3)量词,指事情、动作的次数。

  (4)回族。

  (5)曲折环绕。

  4.读句子,选择“回”在句中的准确意思。

  句1:“回”是掉转的意思。

  句2:“回”是回族的意思。

  句3:“回”是量词,指事情的次数。

  5.扩展练习。教师再举几个例子或让学生自己举例,体会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

  日积月累

  这一部分包括“读读认认”、“读读背背”两项内容。

  “读读认认”是让学生认读八个表厨具名称的新词,从中认识九个生字。教学时可设计以下环节。

  1.让学生借助拼音拼读生词,再让学生发现排列的规律,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些字跟偏旁有什么关系,了解字义。如:

  灶:烧火做饭的用具,跟火有关。

  铝锅:金属“铝”做的炊具。

  漏勺:让食物留下,让汤或水从中漏掉的用具。

  汤:跟水有关。

  2.认读生字,指名说记字方法。

  3.同桌互相检测识字情况。

  4.识字展示。

  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里厨房的用具,看看是否都能说出用具的名称,再积累积累一些新词,学习新字,制作字卡、词卡,拿到班上展示。

  “读读背背”是四类成语的积累。第一组是关于团结合作的成语,第二组是关于取长补短的成语,第三组是关于错误思想方法的成语,第四组是关于学习的成语。教学时,可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1.让学生自读这些成语,边读边想成语的意思。

  2.在小组内读成语,互相正音,并交流自己理解的成语,提出不懂的成语。

  3.分组比赛读成语。

  4.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背成语,在游戏中展示自己积累的成语。

  (1)成语接龙比赛。

  (2)猜成语:老师说意思让学生猜;同学互说互猜成语。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自我保护”。教材给出四幅图,提示了故事的开头。交际的关键是先看懂图意,再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该怎么办。可设计下面的情境。

  情境一:小组合作表演故事的开头。

  1.观察图画内容,弄明白四幅图连起来说的是什么事。

  2.根据图画内容,小组合作表演故事的开头。

  情境二:续编故事。

  1.如果让你扮演图中的小朋友,你会怎样把故事编下去呢?

  2.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同学听。

  情境三:交际表演。

  1.选择较合理的想法,小组合作把故事编完整。编时注意:

  (1)小朋友如果真的认识这位叔叔,确实是爸爸的朋友,他该怎么办呢?(礼貌待人)

  (2)小朋友如果不认识这位叔叔,他该怎么办呢?(自我保护)

  2.各小组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合作续编的故事。

  3.小组互相评价,评出最佳合作奖。

  情境四:感悟故事。

  1.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什么?把你的体会说给大家听听。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1)怎样有礼貌地接待客人?

  (2)怎样对待陌生人?怎样自我保护?

  口语交际之后,做“画画写写”的练习。内容由学生自定,目的是学生用画、写结合的形式,练习表达,提高写话的兴趣。写好之后,相互展示和交流。

  展示台

  这次展示台,设计了两方面的展示内容:一是“填字游戏”的展示;一是谜语展示。可提醒学生在课前做好有关的准备,鼓励学生展示其他方面的本领。

  (一)填字游戏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把词语补充完整。

  2.让学生自己设计填字卡片。

  3.分小组合作完成填字游戏。

  4.填好后横向读一读词语,再竖着读一读填好的字(新世纪我能行),说说发现了什么。

  (二)谜语展示

  1.展示自己收集的谜语。

  2.小组互猜谜语。

  3.集体猜谜语比赛。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

  1.能给6个多音字组成词语,能说出同一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思,能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句子中。

  2.能改正意思前后矛盾的病句,能在一段话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逗号、顿号、句号、引号、冒号和感叹号。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一、习题1 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先让学生给多音字独立组词,然后全班交流。

  说说词语的意思和这个词语是在什么地方学到过的,知道多音字的基本用法。

  如“喝”,“把”液体喝下去,‘‘喝酒”的“喝”要念“hē ”:“大声喊叫”的意思要念“hè”

  二、习题2 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读题后尝试练习。

  再指名回答,交流、评析,然后做在课本上。

  三、习题3 说说同一个字在不同句子中意思有什么不同。

  ,联系课文独立练习,指名逐题回答,讨论(答案见《教参》P27)

  四、习题4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在括号里。

  尝试练习,讨论交流,说说填上什么及为什么要这样填的理由。(统一后做在课本上)

  五、习题5 改正下面句子中前后矛盾的地方。

  轻声读,思考:逐题说说哪些词语的意思前后矛盾及怎样改正。(统一后做在课本上)

  第二课时

  一、习题6 给下面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指名读,独立尝试练习,讨论交流更正。

  二、习题7 默读短文,简要复述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指名朗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象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

  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

  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干扰:扰乱。

  不妨:表示可以这样做,没有什么妨碍。

  3.各自准备简要复述。

  4.小组内轮流复述。

  5.全班交流复述。

  三、作业 :

  完成《练习本》

【教学设计方案汇总九篇】相关文章: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六篇03-0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5篇02-19

教学设计方案汇总七篇01-18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汇总五篇11-29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四篇10-10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汇总10篇10-08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汇总7篇10-07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8篇02-11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汇总十篇02-08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6篇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