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0-22 08:06:3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六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六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要求】

  1、会认15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3、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课前准备】

  1、课件及生字卡片;

  2、学生收集小猫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知道许多动物都是人类的好伙伴,你最喜欢跟什么小动物一起玩耍呢?(生自由畅谈,并出示课件,可爱的小狗、小猫等图片)

  2、有一位叫卡罗尔的外国小姑娘很想有一只自己的小猫,最终她是怎样得到的呢,让我们一起从《卡罗尔和她的小猫》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标出自然段。

  2、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并根据情况及时正音:

  ⑴ 你们觉得哪些字音最难读,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一读?(老师抽出生字卡片,指名读,并集体认读)

  ⑵ 读准了字音,我们开小火车读一读词语(课件出示本课词语)。

  三、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1、今天,老师和大家用一种新的读书方法来读这篇课文,“默读”(师板书),什么叫默读?(指名说)小结:不出声,不指读,用眼看,用心悟。边读边想。

  2、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次),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指名全班交流)

  3、学生默读课文(第二次) 。

  ⑴ 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有趣,为什么?边读边用“―――”画下来。

  ⑵ 把自己画下来的句子、段落默默地多读几遍,你一定会觉得其乐无穷。

  ⑶ 指名全班交流。

  老师要注意适时评价,并请学生把自己喜欢句子和自然段读一读。看谁说得有趣,那谁能读得比她更有趣呢?(鼓励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读出有趣,享受阅读的快乐。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出示课文插图和段落。)

  3、默读课文最后三段(第三次),想一想伯洛为什么没有离开?你从哪儿知道的?卡罗尔用心地照顾它,和它一起游戏,一起玩耍。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

  4、领悟文章内涵: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植物,植物就会给我们创造绿色的生命;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动物,动物就会与我们和谐相处;如果我们真诚地关爱他人,别人就会真情地关爱我们。(播放课件)

  5、小结默读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读书方法选好学习了这篇课文,这种方法很好。你在读的时候,可以静静地思考问题。

  四、实践活动

  1、我们感受到了卡罗尔和小猫之间真挚的情谊。刚才有同学谈到了广告的作用真大。在生活当中你见过哪些广告呢?(学生自由地谈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各种广告。)

  2、试着写广告词。

  3、课外阅读作品:《我家的小猫》、《内尔罗和爱犬》、《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2、概括要点方法的概括

  三、教学设想

  实施“发现——引导”式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胡同文化》。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

  2、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胡同:小弄(long)堂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文化: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等)

  屏示——胡同与文化的关系: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与认识昔日生活形态和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更发生了质变。”

  ——冯骥才《文化眼光》

  3、速读课文,概括段落要点

  圈点每段要点(运用跳读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师生总结概况要点方法(见板书)

  根据要点理总体思路(运用已学过的第二单元阅读方法——

  理清思路)

  *(第5段)过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点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前后两部分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胡同文化在胡同这种特定环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方正——封闭)

  对文中几个极富表现力的词进行揣摩:

  *写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六句话,尤其一个“嘿”字

  *“睡不着眯着”

  师生概括语言特点(见板书)

  4、思考:

  根据课文倒数第二段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句话,思考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明确:

  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结合文章第二部分内容分析。作者毕竟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认识到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屏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5、推荐好书:

  为扩大学生阅读量,了解中国的居住文化,了解汪曾祺,了解其朴素语言里包含的丰富内涵,介绍下列好书。

  屏示:

  《中国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老头汪曾祺》

  (江彬等著

  人民大学出版社)

  《悠闲的生活艺术》

  (汪曾祺等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6、布置作业: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时间,写下了内涵丰富的《胡同文化》。从你居住的环境入手,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但要写出你对环境的思考,如《农居文化》、《高楼文化》等。

  附板书:

  胡

  胡同特点:方正

  概括要点:

  胡同文化特点:封闭

  1、化繁为简,抓总起句、同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等语言特点:朴素、口语化。

  2、对若干事物从高一层次文有味儿……说明其共同点感情:无奈中有怀念,化汪批判中有失落。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能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并利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知两数之积的奇偶性。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验证寻求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判断方法,体会用“数形结合”解释数学问题。

  重点: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难点:自主探索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方法,并验证结论。

  教学准备:数学

  教学过程

  (一)摸奖游戏导入

  摸奖规则是:掷骰(tóu)子得到点数A,就从标有数字A的格子向后走A格,每个格子里都有奖品,走到哪一格,格子里的奖品就是你的。(出示图)

  摸奖后发现,得到的奖品的价值都是低于摸奖的费用,贵重的却一个都摸不到。

  手气差?还是有猫腻??

  通过今天的学习,能不能弄清背后藏着一些什么呢。刚才出示的课题是什么?谁能说说

  出示课题:和与积的'奇偶性

  看到课题,(板书:奇偶性)思考:什么是奇偶性?能说说你的理解( “和”与“积”其实就是得数,“奇偶性”就是它是奇数还是偶数),我们是怎样判断奇数和偶数,也就是它们的特点是什么?(说明:我们今天研究的数都是一些不是0的自然数的和与积)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和与积的奇偶性是谁决定的,是否会否存在一些规律。

  (二)自主探究,指导交流

  1.研究和的奇偶性

  猜想:谁能决定着和的奇偶性(板书:和),怎样验证?(列举,加数的奇偶性能否决定和奇偶性)

  2.填表

  出示:任意选两个不是0的自然数,求出它们的和,再判断和的是奇数还是偶数(也就是和的奇偶性)。

  学生完成表格,并汇报填写结果。(选三个算式填写)

  你选的两个加数是奇数还是偶数,相加后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学生回答,板书:奇+偶 奇、奇+奇 偶、偶+偶 偶)

  有和他列举的一样的吗?也是……结果和他说的一样吗

  3.这个结论看来像是正确的,老师还有点怀疑(在板书空格处加上“?”),在同学们完成表格时老师就在思考:刚才用的是“列举”能不能尝试其他方法呢,画图也是发现规律的好办法啊。

  图示法(用奇数和偶数的特征来判断)。

  因为奇数除以2余1,偶数除以2没有余数,所以奇数加偶数的和除以2仍余1,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看来大家理解有点困难,用画图表示:

  “奇+奇”“偶+偶”的和的奇偶性,除了列举,我们也能通过奇数和偶数的特征来判断

  (三)回顾与反思

  通过列举和画图我们验证得到和的奇偶性的规律,看看老师表里填的是哪些数,它们的和是否和你们判断的是一样(分三种情况出示,奇偶、奇奇、偶偶,实际上找的是一些大数来验证。)。

  现在可以把板书改一改了吧(把板书中 “?”改成“=”)

  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与谁有关系?看来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有些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要有猜想,再通过举例来验证(板书:举例、验证)

  (四)运用与拓展

  1.老师打开数学书,学生猜想:左右两边页码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任意两个相邻的自然数的和呢?你能通过发现的规律说说原因吗?(三个连续的自然数的和)

  写出三个连续自然数连加求和,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能用学到的规律解释吗?(出示:(1)奇+偶+奇、偶+奇+偶)

  我们写出的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是两奇一偶、或一奇两偶,如果是三个任意自然数,那还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举例,(出示:(2)奇+奇+奇、偶+偶+偶)验证:再写连加求和,说出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的算式中有几个奇数几个偶数?在这些算式后面再增加一个偶数,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变了吗?换成增加一个奇数呢?看来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与加数中奇数的个数有关了,有什么关系?(出示:加数中有1个、3个、5个……奇数时,和一定是奇数。加数中有2个、4个、6个……奇数时,和一定是偶数)

  2.1+3+5+…+27+29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我们通过列举或画图发现两个数的和的奇偶性的规律,接着研究多个数相加又发现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与加数中奇数的个数有关,什么关系,说说。

  3.出示:1×3×5= 8×4×10×2= 1×2×3= 3×5×7×2=

  轻松一下,口算判断积的奇偶性(一题一题的出示,再板书一道大数目相乘算式判断,算不出,能判断吗?),整体出示四道口算题。

  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情况下积是奇数?什么情况下积是偶数?

  解释:算式中有偶数,那一定是2的倍数,则积就一定是2的倍数

  小结:从积的奇偶性规律探索过程中清晰的发现:我们多写一些算式进行比较后,就能发现规律;而从不同的算式中发现共同的特点是我们要掌握的能力;这实际上也是告诉我们,通过举例,并验证是发现规律的好办法。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1.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1)补充:五(11)班56人,如果男生人数是奇数,则女生人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男生人数是偶数呢?

  (2)说明:摸奖游戏内幕。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相信今天我们认识的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也能让大家感动不已。

  2、今天我们学习:16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3、让同学们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如:青山永远不会衰老;青山会永远年轻;青山会永远长存,绝不会枯竭等。 那为什么青山会不老呢?难道文中就只是说青山不老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看看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1、读一读。

  治理、归宿、荡漾、领悟、肆虐、盘踞、绿洲、三番五次、风雨同舟

  理解“风雨同舟”并找近义词。

  2、文中的山野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也就是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可用教室相比形象教学3700亩林网,约70300间教室。让生感受到:这些根本就让人意想不到的甚至觉得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偏偏就是事实,这确实是个奇迹。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并朗读体会。

  (主要包括两方面:险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艰辛的生活条件。另外包括老农年老、瘦小;同伴相继过世;老伴去世;女儿三番五次来接他。可他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毫不动摇,他宁愿吃苦也要坚守在山沟里植树造林,改造山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从而让生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你觉得老人这样做傻不傻?他这样做是为了他自己吗?那他为了谁?(保护家园,造福人民与子孙)你为他感动吗?

  3、所以,在作者告别老人时,作者不由得想到: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让生谈谈对这些话的理解。带着对老人的无限敬佩读一读。

  教师点拨:老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指转化为他所创造的一片绿洲,还包含了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保护环境和造福后代的精神。老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种精神将永垂不朽,老人的生命价值无限。)也就是老人有限的生命得到了无限的延长。

  4、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或:因为青山饱含了种树人(山野老农)绿化环境、保护家园、为民造福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永垂不朽,子子孙孙将会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保护好家园,青山就会长得更加茂盛,所以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交流感悟。

  如:

  1.你想对山野老农说些什么?对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2、想对自己或同学说什么?

  3、讲一讲自己身边保护环境的事例。

  4、学习篇末点题的写作方法。

  五、板书设计:

  16 青山不老

  大环境(自然环境):险恶

  奇迹(创造绿洲) 老人精神永垂不朽

  小环境(生活条件):艰辛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知识目标 能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能力目标 分析人与行为,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感悟爱心的巨大力量,要有一颗对父母、师长、亲朋好友的爱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中体现的爱心。

  2.运用丰富的想象写作。

  3. 利用丰富的想象构思故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村所不可缺少的,没有了水,每个人都无法生存,没有了水,地球上的花花草草都将凋谢,没有了水,地球就会变成一片荒漠。如果缺水我们的生活将变成怎样呢?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师:短片中人们最需要什么?

  生:水。

  我们今天的故事就从找水开始,引出要讲的课文《七颗钻石》 。

  二、 齐读屏幕上的学习目标。

  三、 找同学介绍作者。

  四、 师:同学们读过哪些童话故事?

  童话有什么特点?

  通过学生的回答老师做补充,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童话,以及童话的特点。

  五、 齐读课文讨论回答两个问题

  小姑娘的水罐神奇在哪里?这些神奇的变化是在人物什么行动后发生的

  明确:1.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的时候水罐变出了水.

  将水省给母亲喝,摔倒了罐子确变得端端正正。

  倒水给小狗喝的时候,水罐从木的变成了银的。

  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的时候水罐银的变成了金的。

  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的时候水罐里跳出钻石引出巨大水流。

  2.爱。

  六、说说你身边的爱心故事(3~5个同学)

  平凡人有平凡人的爱心,明星这些公众人物也有他们的爱心,下面我们看两则故事,看看故事里的爱心体现在哪里?

  问题:这两则故事里的爱心体现在哪里?(2~3位同学回答)

  是爱心延续了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让我们拿出纸笔用我们爱的箴言向爱心致敬,请以“从这里,我懂得了”的句式写出你爱的箴言,找同学分享。

  六、 背景音乐感恩的心,结束今天的课。

  在这首歌中,今天的课就结束了,愿爱心永恒,由你们传递,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七、 布置作业

  大胆发挥想想写写小女孩的梦中发生了什么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接受教育。

  2、能自主学习课文,并通过合作拓展思路发展交流能力,抒发自己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这则寓言故事或深或浅地感悟其中的道理,四年级的学生可能有些困难,应对的策略是精心设计,形成读书系列活动,并通过合作、交流能有所领悟。

  教具

  1、挂图

  2、关于“鲜花”的动画

  3、鲜花型空气清新剂。

  (二)、教学步骤

  一、读题、说题

  1、读题:一路花香

  2、说题:

  (1)说到花,我们脑海里会自然浮现怎样的一幅图画?会用什么词来赞美来描绘?

  (2)老师也送给大家一组有关花的词语。

  (3)说到“花香”,我们又会想到哪些词呢。

  (4)老师也送给大家一组关于“花香”的词语。

  3、请学生扣住“路”字设置疑问。

  二、读通课文

  1、讨论:我们初读课文应该做些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请全班学生推荐三名同学分节朗读,并讨论听的同学该做些什么?

  4、学生读文,老师采访:取得这么好的读书成绩,有何感想?

  5、精读课文对话部分,自行寻找伙伴分角色练读。

  6、推选一组读,相机采访读得不太出色的同学有何感想。

  7、补白:但到了小路的尽头,它仍然感到伤心,因为它又漏掉了一半的水。于是,它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

  8、再读角色对话。

  三、看动画说鲜花

  1、欣赏动画,闭眼想象,相机喷洒香气。

  2、结合刚才的提供的词语描绘一下。

  3、观察课文插图,说说破水罐。

  四、感悟课文

  1、这美丽的鲜花与破水罐有什么关系呢?.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自主→合作(先考虑,后小组讨论。)

  五、抒发感受

  1、在班中你可能是个成绩不太突出的学生,学了这课文你会想……

  2、在以后的日子里你可能是个不太出色的人,想想小学时读的这篇课文你会想……

  六、设疑拓展

  1、老师谈感受。

  2、设疑:你从挑水工这个角色又体会到什么呢?

  3、课外再要求学生读文。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六篇】相关文章: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5篇10-1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10篇06-10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六篇06-04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合6篇02-03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合7篇05-30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九篇01-24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六篇02-13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9篇02-1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九篇02-02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4篇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