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0-27 09:47:0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很久以前,地球大旱,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却把自己千辛万苦为生病的母亲找来的水分给小狗、过路人喝。由此,水罐发生一次次变化,最后变成金罐,并从金罐中涌出一股巨大的水流,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钻石升到天空,变成七颗星星的故事。表现了小姑娘那真诚助人,尊敬长辈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 、认读本课 8 个生字,理解“焦渴、干涸、干枯、喜出望外、一瞬间”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3 、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昨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体会小姑娘的美好的心灵。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过程:

  一、启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钻石吗?钻石有什么特点?(学生自己说)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钻石的图片。钻石美吗?钻石晶莹剔透,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代表了纯洁、高尚的爱。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以钻石为题的文章——七颗钻石。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读词语。

  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找同学读词语。重点讲解“唾沫”。

  (课件出示课本中的词语)

  2.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集体正音。

  4. 指导读错的字音,学生练习快速熟读课文。

  相信这回同学们再去读课文,会读得更加通顺和流利了,去试试看。

  三、有感情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同学们,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吧。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1. 体会环境的恶劣

  当时地球上发生了什么?(大旱灾)再说一次,发生了什么?(大旱灾)你能不能读出这种大旱灾呢?旱到什么样子?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当时大地干旱的程度?(所有、都)我们来看看图片。

  学生自己练习,再指名来朗读。

  人和动物都怎么样了?(焦渴而死)“焦渴是什么意思”(非常干渴)在文中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天特别的旱;说明了人们很需要水)如此严重的旱情,你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自练,齐读。

  2. 体会小姑娘前后的心情

  假如此时此刻你就是故事中的人或动物,你最需要什么 ? (水)是啊,水对活着的人是多么地重要呀!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天夜里发生了什么事?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小姑娘找水真不容易,谁能读出她的不容易?(哪也找不着,累的倒在地上睡着了)你读得不错;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小姑娘的筋疲力尽,就像她这样自己练一练。

  当她一觉醒来发生了什么?出现了怎样的水啊?想象一下,这清澈新鲜的水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课件)当小姑娘看到罐子中的水时,她会觉得什么?(惊喜、惊讶)这可是意味着生命的水啊,看到这水,小姑娘的心情会怎样呀?(喜出望外)谁能读出小姑娘的惊讶与喜出望外呢?相机抓住“竟”字引导体会用词。小狗怎么样的叫着?(哀哀地叫着)为什么哀哀地叫着?说明什么?(被小姑娘踩到了,渴得没有力气了)很痛苦啊!

  让我们自己再练习读读这一段,体会小姑娘心情的变化。

  指名完整读这一段。

  3. 感受水罐的变化和女孩的爱心

  水罐掉在地上水洒了吗?水罐又发生了什么神奇的变化呢?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

  同学们,水没洒,但当小姑娘把水让给小狗喝的时候,水罐发生了什么变化?(水罐变成了银的)对!水罐变成了银的!多么神奇的变化,你能读出来吗?谁来读!

  当小姑娘把水给母亲的时候,母亲说什么了?当时她的母亲怎么了?(生病了)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身体虚弱、疼爱自己的女儿、善良的母亲)你能读出一个病重身体虚弱,而又善良的母亲的话语吗?就在母亲把水罐递给小姑娘的一瞬间又怎么了?(水罐变成了金的!)我们一起来读——“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此时此刻,小姑娘怎么了?谁来读?指名读。小姑娘太渴了他真想喝水,我们一起来读——“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小姑娘又把水让给了谁?这时水罐又再一次发生了什么神奇的变化?我们找同学把这一段水罐连续发生的三次变化读给大家听一听。

  奇迹再一次的发生,那七颗钻石怎么样?我们一起来。

  4. 感受文章的情感

  同学们,我们再来回想小姑娘行动和水罐的变化。水罐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还是满满的—银水罐—金水罐—跳出了七颗大钻石、巨大的水流—七颗星星 )

  是小姑娘的爱心使空水罐变得满满的,还从中涌出了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跳出了七颗巨大的钻石。这七颗钻石代表了什么?(感动、关爱、希望、善良、生命、真诚、赞赏)。

  就让我们带着对小姑娘的赞赏、带着对每一种爱的向往,一起再次走进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吧。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配乐)

  四、归纳主要内容

  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篇课文讲的是很久以前,地球大旱,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却把自己千辛万苦为生病的母亲找来的水分给小狗、过路人喝。由此,水罐发生一次次变化,最后变成金罐,并从中涌出一股巨大的水流,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钻石升到天空,变成七颗星星的故事。

  写作顺序是什么 ?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事情的起因是?过程是?结果是?

  解决学生的问题

  读了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有疑问的地方?

  五、续写童话

  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我们也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完善这篇童话。同学们可以选取这样几个方面:

  1、 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她梦见了。

  2、 从水罐中涌出了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大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 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七颗星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要求】

  1. 学用字词句,能联系上下文正确字词的意思。

  2. 写好钢笔字,注意带撇和竖笔画的字怎样写才好看。

  3. 读读背背,积累描绘民族建筑和山水风光的词语。

  【教学重点】学用字词句,联系特定语境,在字典中选择正确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读读背背中的成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用字词句

  1.在《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出示: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大家细细读一读,想想这句话里的“漾”是什么意思?

  2.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个字?()

  3.通过知道“漾”字有两种解释,是哪两种?(生言:水面轻微动荡;液体太满而向外流。)

  4.那你们想一想这句话里的“漾”字应该选择哪种解释呢?(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5.方法小结:一个字词的意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应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个字词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含义。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

  6.小猴在读童话书时遇到了几个不认识的字,你能帮他查找到确切的解释吗?

  7.出示句子,查出带点字的读音,指导生将语句读通顺。

  8.小组讨论带点字应该字典中的哪种解释。

  9.集体交流——蔫:在这里比喻小象性格内向不好动。

  挎:这里是说小白兔胳膊上挂着的。

  蹑:在这里是指小彼得掂着脚尖动作很轻。

  10.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你们学会了吗?请试着用这种方法预习新课文中的字词(师出示例句,供学生练习。)

  第二课时

  一、写好钢笔字。

  1.观察例字,思考这几个字中的撇和竖怎么写才好看。

  2.同桌交流归纳特点。

  3.集体交流得出结论:撇要紧缩,短而弯;竖要舒展,长而尖(师板书范写)

  4.引导学生注意间架结构的特征,规范书写。

  5.学生描红,用投影仪反馈指导。

  二、读读背背。

  1.这是一组描绘民族建筑和山水风光的词语,大家试着去读一读,不会读的字。

  2.小组自学,把词语读准,读连贯。

  3.集体检查,指导难点:厦、琼、壑;曲径通幽、眼花缭乱、玉宇琼楼。

  4.多种形式练读(同桌读、开火车读、合作读、赛读)。

  5.默读词语,对照图画思考他们的意思。

  6.交流词语的理解,师点拨难点—玉宇琼楼:华丽精美的建筑物。

  错落有致:安排装饰得很有规律。

  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把人引向幽雅的境地。

  7.自由练读词语,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结合图画想象词语描绘的情境。

  8.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说教材

  《三峡之秋》一课是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烈,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新闻记者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来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贪图三峡之秀丽雄奇的美景,产生热爱三峡,热爱祖河山的感情。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二、说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阅读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时教学。

  三、说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课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谈→思→议→读”,即:“初步了解深入体会→评议提高→诵读升华”这一学习方法,学习本课时内容。

  四、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1、虽然巫溪地处三峡库区,但学生几乎都没有切身体验过三峡的雄奇壮丽。因此,授课时可用1、语言描述激发学习兴趣(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里。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2、听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3、欣赏《三峡风光》等三个步骤,逐步引入本课教学。

  (二)凭借情境鉴赏美

  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方法去鉴赏美。

  教师把录像定格、让学生说出三责秋天的景物特点,并抓关键词句学文,重视比喻句的学习,抓住词句的形象点现象,体会景物的特点。

  具体学习过程:①出示学习方法的要求:在书上圈圈重点词、划划重点句,注注自己的想法。你知道作者写一天中的哪些影响,它们有哪些特点吗?②按照谈—思—议—读的方法,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成熟—果实累累—喜悦);③学生按照上述要求选择最喜欢的部分自学,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出示课件、感情朗读。

  时间 特点 词句 朗读

  早晨 明丽 露水闪亮—露水消逝 清新明快

  中午 热烈 群峰披甲—金鳞巨蟒 热烈欢快

  下午 明亮 于是……长江变成小溪 轻柔明快

  夜晚 清冽 沉沉欲睡静明亮像…… 温柔惊奇

  ④谈感想: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孩子们读了《三峡之秋》后一定有很多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出示课件《山峡风光》,配乐《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五、板书设计: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明亮

  夜晚→清冽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生字及所组成的词语,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熊猫贪吃好喝的生活习性,产生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

  3、通过感受大熊猫的可爱而懂得该如何去关爱大熊猫,保护大熊猫,进而培养关爱动物之情。

  教学准备

  1、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课前了解大熊猫的相关知识。

  3、大熊猫图片及多媒体课件(大熊猫的生活片断:吃箭竹、喝水、淘气)。

  教学重点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生字及所组成的词语。

  2、引导孩子从具体描写中体会大熊猫的“可爱”。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认读生字,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2、了解大熊猫的样子可爱。学习作者描写动物的方法。

  一、谈话引入

  1、孩子们知道我们中国的国宝是什么吗?(大熊猫)那我们去看看大熊猫吧。出示大熊猫图片。

  2、大熊猫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可爱的)板书:可爱。你了解大熊猫的哪些可爱?能给大家说说吗?

  3、教师小结过渡:大熊猫有很多可爱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大熊猫王国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不容易读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勾画出生字词,再读读。

  2、交流汇报自学情况:认读生字卡片。

  3、同桌互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领读,齐读。

  4、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扩词等方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生字的空间、时间,让他们自己突破生字难关)

  5.读了课文,你了解了大熊猫的哪些可爱。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大熊猫最喜欢聪明的孩子,谁能把这一课的生字写得漂亮,谁就能和它成为好朋友。你觉得这几个字当中哪个最不容易写好?(重点指导:略、撕、遇)如果你是小老师,在写这几个字时你会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根据学生学情加以适当指导)

  2.生先观察每个字间架结构,再写一个,老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观察自己写的和书上的字,看看有什么还要注意的地方。

  4.学生再写一个,争取这次比上次写得好。写好后和同桌比一比。

  四、学习描写大熊猫外形的句子

  1.同学们真不错,现在,我们来看看大熊猫的样子吧。请同学们读读描写大熊猫样子的句子,看哪些同学读得好。比赛读。

  2.这里先描写大熊猫的什么?再描写大熊猫的什么?从哪些词能体会到它的可爱?你最喜欢大熊猫的什么?黑白两种颜色的勾勒,加上“胖胖的”“短短的”“滑滑的”等叠音词的运用,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大熊猫外形的可爱。这节简单易懂,可让孩子运用自己稚气的童声细读细体会,发出由衷的感叹。

  3.谁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让我们来体会体会大熊猫的可爱。

  4.指导背诵。

  5.比赛背诵。

  五、拓展延伸

  1.除了大熊猫,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不少可爱的动物,你能学着描写大熊猫的方法来说说你喜欢的动物的样子吗?

  2.说话练习。小组互说。

  3.指名说。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熊猫贪吃好喝的生活习性,产生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

  2.通过感受大熊猫的可爱,从而懂得该如何去关爱大熊猫,保护大熊猫,进而关爱动物。

  一、复习引入

  1?孩子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可爱的大熊猫》这一课的生字,你们还认识他们吗?(快速认读生字卡片)

  2?大熊猫的样子很可爱,我们再来读读,去想象它可爱的样子吧!

  齐读第1段。

  二、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是啊,大熊猫的样子是很可爱的,大熊猫还有什么地方可爱呢?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想想课文2~4段各写了什么内容?勾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分组讨论学习。

  要求:(1)勾画出描写相应内容的词句;(2)边读边想象大熊猫的生活习惯特点。

  3.全班交流汇报。

  大熊猫有很多可爱的地方,在你的眼中,你认为大熊猫哪些地方可爱?

  根据学生现场的学习情况,以学定教。

  ●大熊猫吃箭竹

  (1)(课件播放大熊猫吃箭竹的画面)孩子们,这就是大熊猫在吃箭竹。板书:吃箭竹。现在你们知道箭竹是什么样子的了吗?把描写箭竹的句子读一读。

  (2)大熊猫是怎样吃的呢?同学们边读边勾画出大熊猫吃竹子的动作、神态。边读边想象,在想象的空间里再现大熊猫贪吃的模样。

  (3)大熊猫一天要吃多少箭竹呢?齐读句子。

  “十千克”是多少?(运用数学课的知识进行形象的换算比较,从而从食量大的角度理解“贪吃”)

  (4)喜欢这部分的同学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5)读得多好呀,我们一齐来读一读吧。

  ●大熊猫喝水

  (1)大熊猫一般在哪些地方喝水呢?板书:喝水。它们在那里又是怎样喝的呢?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2)你最喜欢大熊猫在什么地方喝水的样子?读给大家听听。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播放相关的课件:大熊猫在小溪旁,边喝边听泉水声。

  ●大熊猫淘气

  (1)大熊猫和你们一样,也有淘气的时候,板书:淘气。他是怎样淘气的呢?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边读边体会大熊猫的可爱。我们一起去看看他淘气时的样子吧。(课件播放:大熊猫偷吃食物的画面)

  (2)齐读。

  4?学习课文后,你对大熊猫又有什么印象?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为什么大熊猫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5?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1、你还知道大熊猫的哪些故事?

  2.教师出示一些与大熊猫数量稀少有关的数据,引出保护大熊猫的话题。

  3?分组讨论:保护大熊猫可采取哪些措施?作为学生可以做些什么?

  四、课后延伸

  1、大熊猫很可爱,它被称作我国的国宝。课后去搜集大熊猫的图片,看看谁搜集的图片最可爱。

  2、在我们生活中也有不少可爱的动物,你能学着作者把自己喜欢的动物写一写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就写什么,可以写它的样子,也可以写它吃东西,也可以写它的淘气,也可以把这几个方面全写完。写好后自己修改修改,并和自己的小伙伴交换看看,谁写的小动物可爱。

  附:板书设计

  可爱的(大熊猫图片)样子

  吃箭竹

  喝水

  淘气和平友好的使者

  逗人喜爱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抓"步态"感受高傲

  1、感受文本:

  ⑴自由读,感受步态的高傲:鹅走来了,《白鹅》教学设计。自由读第4自然段:有没有感受到高傲的步态。

  ⑵学生交流:

  ①师:我听见了鸭、鹅…

  指名分别读──评"鸭小姐""鹅先生"的朗读。

  ②师:写高傲的鹅为什么写"鸭"?(引出"对比"的写法。)

  ③出示词语,进行理解:急速局促不安从容大模大样

  2、视频突破"净角"难点:

  ⑴有不明白的吗?(净角)谁知道?(课件出示)指名说感受。

  ⑵师:丰老用"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来比喻鹅的步调,不仅形象地写出了鹅步调的从容,更显出了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3、朗读体会对比写法:谁能通过朗读表现鹅步态的从容、大模大样,那股傲气?

  4、引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二、抓"吃相"体味高傲

  1、默读感受:"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这回请你默读第5、6、7自然段,为什么使我们发笑?你感受到他的高傲了吗?(划出重要的词句,把感受写在旁边,教案《《白鹅》教学设计》。)

  2、自由交流:

  ⑴指名说。板书: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体现在哪儿呢?

  ⑵品读句子,说感受:

  ①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师:真是一丝不苟、循规蹈矩、不会变通啊!令人发笑。

  师:吃东西也是慢悠悠的,不怕耽误时间,并且很会摆架子。

  ②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师: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因为它太三眼一板,一丝不苟,高傲吧!)

  ③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师:喜欢"鹅老爷"这个词吗?(太形象了,它的确像个"老爷",吃饭必须有人侍候,摆老爷架子,因为它总踏着方步去喝水、吃泥、吃草,狗来偷吃,饭被狗吃净了,它昂首大叫,耍老爷脾气。)

  3、小结,引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MSN(中国)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观察图画,并展开想象;运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抓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辨析一些近义词,会用“欣赏”“津津有味”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抓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和提高观察、理解能力。

  2.了解小守门员和观众的外貌、动作、神态,学习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借助课文明确观察图画的顺序和重点,借助图画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明确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借助图画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介绍教材中出现的油画,明确看图学文的目的。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1.教师介绍油画作品:

  教材中出现的这幅油画,是前苏联一位著名画家的作品。它生动地表现了一群孩子在紧张的学习生活结束之后的一场小足球赛。

  2.明确看图学文的目的:

  学习“看图学文”这类课文,要求同学们把看图和学习课文相结合。通过看图,进一步培养我们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通过学文,培养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借助短文明确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借助图画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浮现文字所描写的画面。

  3.初读课文,纠正生字读音,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①注意多音字读音:

  课文中出现了四个曾学习过的多音字,教师可以借初读课文提醒学生加以注意。如:“空地”的“空”,应读“k^ng”,不要读成“k#ng”的音;“要数那位大个子叔叔”的“数”,应读“sh(”,不要读成“sh)”的音;“蝴蝶结”的“结”应读“ji6”,不要读成“ji5”的音;“不相干”的“干”应读“g1n”不要读成“g4n”的音。

  ②课文中多次出现带儿化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正确。如:“这儿”“两拨儿”“小男孩儿”“小女孩儿”“快点儿”“那儿”“一块儿”。

  ③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应该读轻声的字音。如:“地方”“阵势”“小弟弟”“小妹妹”“大个子”“叔叔”“那个”“身子”“眼睛”。

  ④下面这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教师要注意纠正。如:“膝盖”的“膝”应读“x9”,不要读成“q9”;“前倾”的“倾”应读“q!ng”,不要读成“q9ng”;“往外”的“往”应读“w3ng”,不要读成“w4ng”;“津津有味”的“津津”应读“j9n”,不要读成“j9ng”。

  ⑤注意辨析以下字形:

  “踢”与“惕”;“亿”与“忆”;“磕”与“嗑”;“津”和“律”。

  ⑥理解词语: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包括生词)质疑,引导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如:“他们分成两拨儿,把书包和帽子堆起来做球门,就拉开阵势赛起来”一句中的“阵势”一词,学生可能不太理解。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字典里查一查“阵”字,它的意思是军队作战时布置的局势,“阵势”的“势”的意思是表现出来的样子。现在,再把“阵势”一词放回到课文中,学生就不难理解了。这个词,原是指军队作战时布置的局势,用在课文中,就是双方相互对峙的紧张的场面的意思。

  出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结合图画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警惕(t@):对可能发生的突然情况时刻注意着。

  候补:等着替补缺额。

  闭目养神:闭着眼睛,修养精神。课文中把白狗人格化了。

  回忆(y@):回想。

  精彩:(表演、展览、言论、文章等)优美;出色。课文中指小足球赛踢得紧张、好看。

  欣赏:认为好;喜欢。课文里指看足球赛的大个子叔叔坐在场边很有兴致地观看比赛。

  (二)初步看图,借助图画,再认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正确给课文划分结构段。

  1.初步看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

  从画面上看,这是一幅以景物为主,还是以人物为主的图画?

  (从画面上看,这是一幅以人物为主的图画。)

  画面上画了一些什么样的人物?

  (图画中画了一群孩子,还有一位叔叔。)

  他们在干什么?你从画面上哪些地方观察到的?

  (图画上的人物在看一场足球比赛。从画面上用书包和帽子堆起来做的球门和站在球门当中的小守门员,以及坐在一边的观众一致的目光里可以判断出画面上的人物在看一场足球比赛。)

  2.初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叙述这场小足球赛的。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正确给课文分段。

  老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图画中的场景。是放学以后的一场小足球赛。读一遍课文,想想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哪个自然段是讲守门员的,哪些自然段是讲观众的。

  (这篇课文一共5个自然段。第2自然段是讲守门员的,第3~5自然段是讲观众的。)

  那么,课文第1自然段讲什么?

  (第1自然段介绍了环境——场地、时间——放学以后、人物——“孩子们”和“小弟弟小妹妹”以及“大个子叔叔”、干什么——赛足球)

  接着,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这篇课文首先讲放学以后,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观众,这是文章的第1自然段。接着,介绍了守门员,这是文章的第2自然段。后面的3、4、5自然段介绍了观众的表现。你想一想,这篇文章应该如何划分结构段呢?

  (这篇文章应该分三大段: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放学以后,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观众;第2段是第2自然段,介绍了小守门员;第三段是第3~5自然段,介绍了观众。)

  (三)小结。

  这一课是看图学文。我们在初步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又初读了课文。从画面中观察到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一件什么事。在初读课文以后,我们给课文划分了三大段。这三段,先讲放学以后,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观众;接着介绍小守门员,之后重点介绍了观众的表现。这个写作顺序就是作者的观察顺序。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仔细看图,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观察图画,并展开想象;运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做辨析近义词和造句的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课文明确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借助图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文字所描写的画面。

  三、教学过程

  (一)从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明确作者观察的顺序和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

  1.《小足球赛》这篇课文分了三大段来写的,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划分的。看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小足球赛》这篇课文分了三大段来写。作者先介绍孩子们放学以后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的观众。接着,作者又写了小守门员。最后,分3个自然段写了观众的表现。)

  2.作者为什么先向我们介绍“孩子们放学以后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的观众”这个内容,接着介绍“守门员”,最后才介绍“观众”的表现?

  (因为这是作者观察图画的顺序。作者是按照观察图画的顺序来安排他的写作顺序的。)

  3.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仔细看图画,然后自由读课文,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观察的重点落在了哪儿?大家一起议一议。

  (课文是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来安排层次结构的,我们又知道作者的写作顺序(层次结构)就是作者的观察顺序。课文详细地向我们介绍、描述了小守门员的表现,以及不同的观众的不同表现,因此,作者观察的重点应该落在“小守门员”和“观众”的表现上。)

  4.强调观察的顺序和重点:

  我们常常提到写文章要讲顺序,要抓住重点写具体。其实,观察图画也要讲顺序,要能从画面中观察到作者所要表现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理解图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小足球赛》这篇课文,就是作者在有顺序地观察图画的基础上,抓住了画家所要表现的重点,用语言文字生动具体地给我们进行了描述。

  (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借助图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然后仔细观察图画,图文结合,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一句话介绍了足球赛的环境,也就是地点?

  (“这块空地真是赛足球的好地方”)

  “好地方”,“好”在哪里?看图画,想一想。

  (“空”字说明来往行人不多,没有车辆通过,从画面上看,附近没有大的建筑物妨碍踢球,这样的地方正是比较理想的简易足球场,所以,说它是“赛足球的好地方”。)

  2.“他们分成两拨儿,把书包和帽子堆起来做球门,就拉开阵势赛起来。”你在画面上看到的是哪一拨儿?

  (画面上只反映了其中一拨儿的一个守门员、一个候补守门员。)

  “拉开阵势赛起来”中的“拉开阵势”是什么意思?看看图画,从画面中的哪一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可以看出来?

  (“阵势”,原是指军队作战时布置的局势,课文中,是双方相互对峙的紧张的场面的意思。“拉开阵势”就是紧张的小足球赛已经开始。从画面中小守门员叉开的两腿,手扶膝盖和专注的一双眼睛,可以看出足球赛已经“拉开阵势”,比赛将非常紧张。)

  3.看图,再读课文,从画面上看,都有哪些人来观看比赛?

  (有“小弟弟小妹妹”,还有“大个子叔叔”。)

  从文章中的哪几个词可以看出这场足球比赛很精彩?

  (“小弟弟小妹妹”是被“吸引”来了,“大个子叔叔也坐到场边”“欣赏”。)

  4.看图,学习课文第二段。

  课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是作者重点观察“守门员”的一段。课文中,作者具体介绍了小守门员和后补守门员;图画里,“守门员”也是画家重点表现的画面中心人物。作者在重点观察的基础上,用语言文字是怎样表现的。读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抓住“守门员”和“候补守门员”的什么特点来突出这两个人物,表现球赛激烈的程度的?

  (作者抓住“守门员”外貌、神态、动作和姿态等特点来突出这个人物的。)

  默读这一段,在文章里画出表现“守门员”外貌、神态、动作和姿态的词句。从这些词句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课文先讲他的外貌和神态。“留平头”显得格外精神。“警惕地注视”,表现他对对手严加防备,十分专注的神态。“分腿弯腰,上身前倾”,表现他随时准备扑救险球的姿势。)

  课文介绍了“守门员”外貌、神态、动作和姿态以后,为什么说“真正的守门员都是这样的”?这是作者对画面中“守门员”的一种肯定吗?还是赞扬?怎么理解?

  (“真正的守门员都是这样的”说明小守门员很称职,是作者对他的肯定和称赞。)

  课文接着介绍“候补守门员”。看看图画,作者怎么知道他是“候补守门员”?他“一心想着快点儿让他上场,好显一显身手”,是作者根据画面上“候补守门员”的什么想象出来的?

  (作者从他的衣着、神态和站在守门员背后可以看出他是个“候补守门员”。作者根据他“腆着”肚子的动作,那急不可待、跃跃欲试的神情想象出来的。)

  5.小结这一段:

  作者用精练的笔墨,把全场唯一的两个队员的天真可爱、忠于职守的形象,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和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6.看图,学习第三段,根据老师所列出的表格,边思考问题,边讨论,然后把答案填写在表格里。

  第三段(第3~5自然段)讲观众观看足球赛的情形。看看图画,再读读这一段课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对观众作了具体描写的?具体描述了几位观众的表现?他们分别是谁?每一位观众的表情和形象一样吗?作者又抓住他们各自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观众的表现从侧面说明了什么?

  (头一句先总说观众的眼神:“都望着远处的场地”。接着,按照由中间到两边、从小孩到大人的顺序对观众作了具体描写。课文一共描述了七个孩子和一个大人(大个子叔叔),还附带讲了一条白狗的样子。所描写的人物表情和形象都不一样,分别抓住这些人物的特点写得既简明又具体。)

  “搂着小弟弟的红领巾可能来迟了,他坐在最边上,也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局势的发展”指的是什么?“全神贯注”是什么意思?其他观众全神贯注地看比赛,你是怎么知道的?

  (“局势的发展”指的是足球场上,比赛变化的情况。“全神贯注”是全部精神集中的意思。从作者对其他观众的动作和表情的描写中看出其他观众也在全神贯注的观看比赛。)

  在所有描写的观众里,哪一个观众最引人注目?

  (大个子叔叔)

  “他面带笑容,看得津津有味”。“津津有味”是什么意思?从“孩子们踢得太精彩了,也许引起了他小时候的回忆”结尾的这一句话,“精彩”是什么意思?可以知道“大个子叔叔”曾经是个足球行家,能把足球行家吸引,说明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场小足球赛十分精彩?

  (“津津有味”是有兴致、极感兴趣的意思。“精彩”是(表演、展览、言论、文章、等)优美、出色的意思。课文里形容小足球赛紧张、激烈、吸引人,能把“大个子叔叔”吸引,说明小足球赛水平很高,踢得精彩。

  全篇文章没有一词一句是对比赛场面的描写,贯穿全文的内容除了对“守门员”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就是描写观众观看比赛时的动作和表情。可是,全篇文章却使读者经历了一场紧张激烈、精彩的小足球赛。)

  (三)总结课文:

  这篇看图学文“小足球赛”,反映的是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赛足球,小守门员警惕地注视着对方的场地,一些小观众和一位大个子叔叔正在出神地观看这场比赛。配合本课的图画是一幅著名的油画作品。画面角度新颖,人物形象逼真。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来安排写作顺序,把看到画面上的内容生动形象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使我们借助课文,明确了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重点;又凭借图画帮助我们在头脑中浮现出文字所描写的画面,从而产生联想,加深对图画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做辨析近义词和造句的练习。

  1.辨析“注视”“望着”“盯着”三个词语。

  这三个词语都有“看”的意思,但词义有一些差别:“望”,有向远处看的意思;“注视”强调十分注意地看;“盯”,则指视线集中于一点地看。

  他警惕地(注视)着前方。

  守门员和观众都(望着)远处的场地。

  戴红帽子的小女孩,眼睛(盯着)远处。

  他面带笑容,(看得)津津有味。

  这样用词,既准确传神,又避免了单调重复。

  2.引导学生先理解“欣赏”和“津津有味”两个词语的意思,再造句。

  ①解释:“欣赏”一词有两种解释: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认为好,喜欢。“津津有味”是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②找出课文中带有“欣赏”和“津津有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它们在句子中应该是什么意思。

  “小弟弟小妹妹被吸引来了,路过的大个子叔叔也坐到场边,欣赏他们这场球赛。”这里的“欣赏”是认为好,喜欢的意思。

  “他面带微笑,看得津津有味”。意思应该是看得有滋味,有趣味。

  ③在生活中,什么事物是值得我们欣赏的?学生讨论之后用“欣赏”造句。

  (生活中,音乐、诗歌、戏剧、舞蹈、绘画、摄影、体育比赛等事物都值得我们欣赏。例句:周末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音乐厅欣赏音乐。)

  ④在生活中,当我们想表达看得有趣味,听得有趣味,吃得有滋味的时候,都可以用“津津有味”这个词。

  例句:这本书,我一气呵成地把它读完了,真是看得津津有味。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运用喜欢的识字方法,会认莫、汪、乘、踏、深5个生字,会认、会写董、雁、君、赠、伦、潭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音韵的和谐、情感的丰富。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想象及交流意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增加积累。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音乐、挂图学生:收集高适、李白的有关资料,收集描写离别的诗词。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整体感悟

  1配乐配画朗读两首诗,整体感悟,激发学习兴趣。

  2出示课文题目(根据学生自愿,选择先学哪一首诗),交流对作者的了解情况,教师适时补充。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自由练读古诗《别董大》,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拼音,与老师、同学交流记住生字的方法及你不认识的字、词的读音,记住要求掌握的生字的字形。(注音字雁读yàn 不读àn。君字的部首是口。)

  3抽生读、小组读、男女生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流利。

  三、细读古诗,感悟诗情画意

  1结合注解或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试着自己感受诗意,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解决部分疑问。

  3全班交流,通过自己读诗,你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教师适时补充。)交流预设:

  (1) 我联系下文明白了题目告诉我们作者与董大分手时的情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值得学习。)

  (2) 我从诗句中读懂了前两句是写分别时的景,后两句是分别时作者对朋友董大的真诚相劝。(你能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吗?)教师适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古诗。

  (3) 读了1、2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此时正值日落黄昏,天色昏暗,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我是先理解这两句话中的重点词黄云、曛,然后用从词到句的方法理解。指导朗读这两句,评议,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通过交流体会诗的背景。

  (4) 重点指导最后两句: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讨论莫愁、知己、君、识的意思。再抽生读,并在评议读中感受诗意,感悟诗情。(朋友间那份真诚,那份深情和那依依惜别之情。)

  (5) 齐读,男女生读,师读,全班读,朗读中反复揣摩,体味诗情。

  4用心朗读,理解背诵。

  (1) 对诗意方面的疑难可让学生相互交流解答。

  (2) 对诗的表现手法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略作指导,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领悟。例:生若提到为什么要写他们在这么坏的环境中分手,教师可适时介绍作者高适,介绍他的朋友董大,帮助体会诗境。指导朗读。(更慢、更缓。)

  (3) 师读整首诗,3、4句诗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并故意夸张一点。生学着读。

  (4) 生再读,抓别字展开,谈谈你的体会。在反复揣摩中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不断感悟,感悟诗的韵味美,体会诗的节奏美,读出音调起伏与情感升降。感悟诗中蕴含的朋友间的真诚和诗人慷慨大度的气势。

  5指导背诵。(结合图画,结合体会,结合想象或是提示的方法均可。)

  6抽生表演。

  四、学习第二首诗,更放手让生自读自悟

  1欣赏古诗,整体感知。

  2交流作者资料,交流题目。(因作者对学生来说较为熟悉,题目也简单。)

  3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注音。深读shen不读shēnɡ;乘读chénɡ,不读shénɡ;踏读tà,不读tā;潭字的书写右边上短下长。

  (2) 抽生读,小组读。(检查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细读古诗,感悟诗情画意。

  (1) 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小组讨论交流。

  (2) 全班交流,抓1、2句体会形式特别的分别场面。重点理解3、4句。抓送、深,谈谈体会。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中韵味、节奏及其间蕴含的情感。)

  5指导背诵。

  6课堂小结。他们根据你的朗读理解,想象当时李白送汪伦的场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写成一篇小短文。

  五、课后选作题

  你还读过哪些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课后收集,下节课进行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理念: 抓住小学生语感形成的心理机智和规律,以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文为基础,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品词、品句,进行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写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地书写10 个生字,并能试着欣赏自己书写的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中央电视塔的外型特征及作用,感受它的神奇之处。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中央电视塔的外型特征及作用,感受它的神奇之处。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认识塔

  1、教师板书: 塔 请同学读一读这个字。

  2、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塔?说说它的样子。

  3、你们知道我国有几个著名的电视塔吗?老师告诉你们,我国有 3 个著名的电视塔:第一个是上海电视塔,叫东方明珠;第二个是天津电视塔,简称天塔;第三个是北京的中央广播电视塔。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 神奇的塔” 。教师接着板书:神奇的。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这个神奇的塔是什么塔?为什么说它是神奇的塔?)咱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感知——了解塔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轻声试读课文,读准字音。找一找,这座神奇的塔叫什么名字?

  2、再读课文,把读不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读后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把课文读流利。

  5、指名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考:都是谁发现了中央电视塔的神奇之处?

  三、研读品味——熟悉塔

  (一)整体感知塔

  1、明确中央电视塔的位置。

  2、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不懂的词语画出来。

  3、图文对照理解“耸立”一词。这塔很高很高,你们能把它读出来吗?自己试试。

  4、指名读。

  5、教师也想读读行吗?教师范读。你们听出什么了?(听出这座塔特别高)

  6、学生模仿读。

  (二)蓝天眼中的塔

  1、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引导学生在图上画不同的东西:画太阳,画白云,画小鸟,还可以画小树、房子等。画在哪儿,是关键,由此帮助学生体会塔高耸入云,站在塔上看,房子、小树就像积木块。

  3、多种形式练读,体会塔的高。

  (三)太阳眼中的塔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夜晚时的塔?(多媒体出示夜晚时明亮的电视塔)。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谈感受,

  3、你们见过宫灯吗?(多媒体出示宫灯)请同学说说宫灯是什么样子的。

  4、为什么要说这圆圆的塔楼像宫灯呢?(塔楼与宫灯有相似之处)

  5、教师小结:当两种事物间有相似之处,就可以用比喻的手法,把一种事物比喻成另一种事物。

  6、请同学们用“…… 像…… ”说话,体会塔的美。

  7、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体会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8、同桌读,指名读。

  (四)孩子眼中的塔

  1、自由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我眼中的塔是什么样的塔?

  2、仿照“中央电视塔上有…… 还有…… ”说话。

  3、(课件出示旋转餐厅、了望塔),请同学说说旋转餐厅和了望塔是什么样子的。

  4、教师结合图介绍中央电视塔的结构。

  5、小组比赛读这一段,体会塔带给孩子们的快乐。

  (五)大人眼中的塔

  1、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妈妈说了些什么呢?

  2、妈妈说这塔很神奇,为什么这么说?(生:这个塔能让我们看到多彩的世界。)

  3、“ 能让我们看到多彩的世界” 是什么意思?你能结合平时的生活说一说吗?

  4、教师简介中央电视塔的功能。

  5、同桌比赛练习读这一段,体会中央电视塔的神奇作用。

  6、展示读,学生评价。

  四、美读欣赏——赞美塔

  1、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美。

  2、欣赏中央电视塔的图片,感受塔的外在美。

  五、诵读积累——留住塔

  1、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按课文内容填空,为积累语言服务。

  3、背诵课文。

  六、拓展延伸——丰富塔

  1、引导探究性学习。

  2、指导课外阅读。

  七、总结:谈谈学习课文后,你有了哪些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能在词语中辨析多音字;正确读写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 学习课文,能划出描写武士射箭和卖油老翁注油动作熟练的句子,知道其本领源于熟能生巧。

  3、 能将课文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结合体会熟能生巧的意义。

  4、 想像说话,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教学重点:

  能划出描写武士射箭和卖油老翁注油动作熟练的句子,知道其本领源于熟能生巧。

  教学难点:

  能将课文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结合体会熟能生巧的意义

  一、回忆揭题:

  请大家回忆一下,已学过的课文《老张卖糖果》,老张卖糖果一抓就准,“一抓就准”是什么意思?

  像这样的人,老师也碰到过,我每次去城西菜场买豆芽菜时,我说买一元,那妇女也是一抓一称,正好一元。像他们这样的本领在我们的生活中常会碰到,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他们的本领吗?

  出示:熟能生巧 读课题

  这是一个成语,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它的故事。

  二、 自学感知:

  1、 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课文写了哪些人?什么事?你最佩服谁?

  2、 读后交流:课文写了哪些人?什么事?

  武士 射箭 百步穿杨

  老翁 卖油 滴油不沾

  谈谈你佩服谁?

  三、 学习体会:

  老师读了课文后也很佩服他们高超的本领。下面我们先来学习描写武士射箭部分。

  1、 自由读第1--2段:哪些地方让你最佩服?找到具体的句子读读体会体会。

  2、 读后交流:

  读有关的句子,谈自己的体会。

  练习朗读

  能演示一下这一段的内容吗?

  3、 演一演:你们演示得不错,但老师总觉得没有像武士那样好?为什么?

  4、 假如你在场会说什么?分小组说说---交流 朗读大家欢呼的句子。

  5、 当大家一片喝彩时却传来一个声音:老师读老翁的话:这没什么?熟能生巧,不过手熟罢了。

  6、 练习朗读体会,老翁说此话的语气。

  7、 假如你听到此话会怎么想呢?读武士的话。

  他能说此话,必有其道理。请学下面的内容,谁谁你佩服老翁的理由。

  8、 你想试一试真的注油吗?指名上前演示。

  9、 自我评价一下注油的过程。

  读老翁注油的过程。你想说什么?在场的人和你们一样的惊讶、佩服、赞叹。

  10、此刻的武士在想什么呢?

  11、讨论:假如老人和武士换一下呢?(都不行了。)

  12、 想象:武士第一次射箭时的情景?老翁第一次注油的情景。第二次呢?武士今天能百步穿杨,老翁能滴油不沾都是经历了好多年这么一次次的练习,练得多了,找到了窍门,本领就高了。

  出示句子:这没什么,熟能生巧,不过是手熟罢了。(不必炫耀)

  我也没什么,只不过熟能生巧罢了。(很谦虚)

  四、 总结明理:

  我们不能滴油不沾,而老人能,我们不能百步穿杨,而武士却能。他们的那手本领都源于熟能生巧。

  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我们学习课文,发现了一些问题,解决了一些问题,又发现了一些问题,这很好,学习就是这样。

  五、 作业:

  1、 抄写生字和词语

  找找生活中熟能生巧的事例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怎样进一步和睦相处,增强环保意识。

  2.知识要求

  学会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能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会区分“昨”与 “作”的不同,会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

  3.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认字和写字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字和写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通过读文体会真实的情感,有感情朗读课文。

  今天我上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所以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了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区分“昨”与“作”的不同,并进行正确、规范的书写;基本做到将课文读通读顺,感悟到“特别的作业”中“特别”的第一层意思:书上小朋友的作业和我们的作业有什么不同?特别在什么地方?

  课堂实录:

  师:小朋友,让我们来看看黑板,谁来拼拼这个词语?

  生:作业。

  师:平舌音发的真标准,其他小朋友跟他读一读。(生齐读)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看老师写这个词,请仔细看,用心记,因为,这是我们要学会写的字。

  (师范写,生看,接着书空说笔顺)

  师:小朋友都要做作业,所以“作”字是单人旁。那么,我们平时都做了些什么作业呢?

  生:抄词语、做口算、画画……

  师:有个班的小朋友,他们的老师就给他们布置了一次特别的作业。

  (板书:特别的,齐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问题呢?

  生:“特别的作业”是什么呢?

  师:小朋友想知道的可真不少。那我们到课文里去找答案吧!翻开书34 页,自己试着读一遍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请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认识它。

  (生自学,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拼音拼读横条和查字表中的字,问身边的小伙伴)

  师: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方法认识了很多字宝宝了,现在请听老师读,检查你是否认对了,并请认真听听你还不认识的字。

  (师范读,巡视,生听)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同桌2个一人读一次,相互检查检查字音是否读准了。

  (生与生互动检查,教师巡视)

  师:小朋友们检查得很认真,现在,老师请几个小朋友来读读这篇课文。

  (师随机抽读,检查读音)

  师:检验小朋友们的时候到了,老师现在把词语宝宝一个一个请上黑板,你们能认出它们来吗?

  生:能!

  师:请看第一个。(板书)

  生(纷纷举手):昨天!

  师:好,平舌音的“昨”很标准,再看下一个。(板书)

  生:手指!

  师: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词语宝宝了,现在我们男女生来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标准。

  (男生女生比赛,轮读词语)

  师:词语宝宝都认识了,字宝宝也不甘寂寞,它们也要出来和你们打招呼了,火车司机在哪里?

  生:火车司机在这里!

  (开火车,抽读生字卡片)

  师:字宝宝很高兴,小朋友们都认识它们了,现在,让我们把它们送回家睡觉吧!

  (生将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边圈边读)

  师:生字读熟了,课文我们就能读得更通顺了,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们一起读读课文,想想开课时我们提出的问题:老师布置的特别的作业,到底是什么呢?

  (生齐读)

  生:老师布置的特别的作业是把春天带到学校来。

  师:说对了,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读出来的呢?

  生:第一自然段。

  师:把话说完整,好吗?再说一次。

  生:我是从第一自然段读出来的。

  师:真能干,小朋友们,咱们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

  师:老师布置的作业真是特别,小朋友们,如果要你把春天带到学校来,你会带什么来呢?

  生:我会带来一朵雪白的梨花。

  生:我会画美丽的桃花。

  生:我会照相,把相片带来。

  师:小朋友们这么喜欢春天,书上的小朋友也是的,他们也带来了许多“春天”。他们带了什么?谁的作业最好呢?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

  现在,请小朋友帮老师一个忙。有个字宝宝很调皮,(出示“作”)它换了一件衣服,就变成另外一个字宝宝藏起来了,你能帮我找出来吗?

  (生举手,老师开始点数,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

  生:是“昨”。

  师:它怎么换衣服的呢?

  生:它把单人旁换成了日字旁。

  师:那我们怎么记他们,才不会记错呢?

  生:我们写作业,是人在写,所以是单人旁;昨天是时间,所以是日字旁。

  师:你真聪明。今天我们要把它们两个请进田字格,谁来给它们安安家?

  (生纷纷举手提示重点的压线笔画)

  小朋友们观察地很仔细,现在,请把本子翻到新的一页,我们把它们写进去。

  (生写字,师提醒写字姿势,写完下课)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篇】相关文章: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8篇06-21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9篇06-15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7篇03-03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8篇02-28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9篇02-12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6篇02-01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5篇01-16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10篇01-10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九篇01-04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五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