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1-06 20:55:2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八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八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能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并利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知两数之积的奇偶性。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验证寻求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判断方法,体会用“数形结合”解释数学问题。

  重点: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难点:自主探索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方法,并验证结论。

  教学准备:数学

  教学过程

  (一)摸奖游戏导入

  摸奖规则是:掷骰(tóu)子得到点数A,就从标有数字A的格子向后走A格,每个格子里都有奖品,走到哪一格,格子里的奖品就是你的。(出示图)

  摸奖后发现,得到的奖品的价值都是低于摸奖的费用,贵重的却一个都摸不到。

  手气差?还是有猫腻??

  通过今天的学习,能不能弄清背后藏着一些什么呢。刚才出示的课题是什么?谁能说说

  出示课题:和与积的奇偶性

  看到课题,(板书:奇偶性)思考:什么是奇偶性?能说说你的理解( “和”与“积”其实就是得数,“奇偶性”就是它是奇数还是偶数),我们是怎样判断奇数和偶数,也就是它们的特点是什么?(说明:我们今天研究的数都是一些不是0的自然数的和与积)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和与积的奇偶性是谁决定的,是否会否存在一些规律。

  (二)自主探究,指导交流

  1.研究和的奇偶性

  猜想:谁能决定着和的奇偶性(板书:和),怎样验证?(列举,加数的奇偶性能否决定和奇偶性)

  2.填表

  出示:任意选两个不是0的自然数,求出它们的和,再判断和的是奇数还是偶数(也就是和的奇偶性)。

  学生完成表格,并汇报填写结果。(选三个算式填写)

  你选的两个加数是奇数还是偶数,相加后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学生回答,板书:奇+偶 奇、奇+奇 偶、偶+偶 偶)

  有和他列举的一样的吗?也是……结果和他说的一样吗

  3.这个结论看来像是正确的,老师还有点怀疑(在板书空格处加上“?”),在同学们完成表格时老师就在思考:刚才用的是“列举”能不能尝试其他方法呢,画图也是发现规律的好办法啊。

  图示法(用奇数和偶数的特征来判断)。

  因为奇数除以2余1,偶数除以2没有余数,所以奇数加偶数的和除以2仍余1,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看来大家理解有点困难,用画图表示:

  “奇+奇”“偶+偶”的和的奇偶性,除了列举,我们也能通过奇数和偶数的特征来判断

  (三)回顾与反思

  通过列举和画图我们验证得到和的奇偶性的规律,看看老师表里填的是哪些数,它们的和是否和你们判断的是一样(分三种情况出示,奇偶、奇奇、偶偶,实际上找的是一些大数来验证。)。

  现在可以把板书改一改了吧(把板书中 “?”改成“=”)

  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与谁有关系?看来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有些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要有猜想,再通过举例来验证(板书:举例、验证)

  (四)运用与拓展

  1.老师打开数学书,学生猜想:左右两边页码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任意两个相邻的自然数的和呢?你能通过发现的规律说说原因吗?(三个连续的自然数的和)

  写出三个连续自然数连加求和,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能用学到的规律解释吗?(出示:(1)奇+偶+奇、偶+奇+偶)

  我们写出的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是两奇一偶、或一奇两偶,如果是三个任意自然数,那还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举例,(出示:(2)奇+奇+奇、偶+偶+偶)验证:再写连加求和,说出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的算式中有几个奇数几个偶数?在这些算式后面再增加一个偶数,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变了吗?换成增加一个奇数呢?看来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与加数中奇数的个数有关了,有什么关系?(出示:加数中有1个、3个、5个……奇数时,和一定是奇数。加数中有2个、4个、6个……奇数时,和一定是偶数)

  2.1+3+5+…+27+29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我们通过列举或画图发现两个数的和的奇偶性的规律,接着研究多个数相加又发现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与加数中奇数的个数有关,什么关系,说说。

  3.出示:1×3×5= 8×4×10×2= 1×2×3= 3×5×7×2=

  轻松一下,口算判断积的奇偶性(一题一题的出示,再板书一道大数目相乘算式判断,算不出,能判断吗?),整体出示四道口算题。

  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情况下积是奇数?什么情况下积是偶数?

  解释:算式中有偶数,那一定是2的倍数,则积就一定是2的倍数

  小结:从积的奇偶性规律探索过程中清晰的发现:我们多写一些算式进行比较后,就能发现规律;而从不同的算式中发现共同的特点是我们要掌握的能力;这实际上也是告诉我们,通过举例,并验证是发现规律的好办法。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1.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1)补充:五(11)班56人,如果男生人数是奇数,则女生人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男生人数是偶数呢?

  (2)说明:摸奖游戏内幕。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要求

  1。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

  2。正确认读十二个生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品质。

  教材分析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乌鸦反哺的故事流传几百年了,小乌鸦对妈妈的体贴、孝敬,感动着成千上万的人。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较多,从父母长辈那里得到的关爱多,而自己对父母的回报较少。有许多孩子甚至不懂得去尊敬父母,理解、体贴长辈。《小乌鸦和妈妈》以平实的语言告诉孩子一个朴素的道理:关爱父母、关爱长辈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天性。

  《小乌鸦爱妈妈》教学建议

  一、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请会唱《小乌鸦,爱妈妈》的学生给大家演唱。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自读课文,做到读通顺、读流利,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哪些地方最让你难忘?

  二、采取学生喜欢的多种方式理解课文

  1。同桌互相倾听对方朗读课文,然后相互帮助和指导。说说同学读的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还有哪些地方自己读得比较好,再互相说说自己朗读时的体会。

  2。同学间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同桌或小组同学互相补充,然后推举一名同学在全班讲故事。同学互相评议:他们哪些地方讲得好?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在朗读或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和观察,了解学生对课文的哪些地方理解较好,还有哪些地方在理解上有困难,要抓住时机及时指导。

  学生可能会对有些词汇不太了解,要通过做动作、联系上下文猜测、教师讲解等方式让学生理解。

  3。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小乌鸦和妈妈》的故事。谁来做导演?角色都有哪些?谁来扮演?谁来把课文改编成小剧本?谁来准备道具?谁来布置背景?小组同学间互相商议,共同完成课本剧的创作和表演。然后举行全班汇演,看哪一个小组会成为最佳剧组。最后再在全班产生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美工、最佳化装、最佳女演员、最佳男演员等奖项。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设立奖项,以鼓励全体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要鼓励小组同学间团结合作,共同完成表演任务。

  三、课外扩展,引向生活

  1。和爸爸、妈妈一起读。学生带着对课文的理解,课下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讨论这个故事,然后同学间交流和爸爸、妈妈一起读的体会。

  2。献上我的一份爱。同学之间交流一下你曾经做过哪些让爸爸、妈妈高兴的事情,商量一下用哪些实际行动向爸爸、妈妈再次献上一份爱。要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地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做些简单的家务活等;也可以制定父母和孩子间增进感情交流的小计划,如定期召开“家庭民主生活会”,“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儿”等。

  四、生字的识记与书写

  1。识记生字的方法如下:

  (1)比较记忆法:乌——鸟;门——问;自——白。

  (2)归类记忆法:“鸦——鹊——鸽——鸡——鹅”几个字均与“鸟”有关;“冷——凉”两个字均有“两点水”(冫),表示两个字的意思与“冰冷”有关;“渴——河——流——江”,带“三点水”的字均与水有关。

  (3)字谜记忆法:雪——大雨落在横山上。

  2。生字书写。“乌”的笔顺同“鸟”字。“力”字要注意笔顺,先写“横折钩”,再写“撇”。“来”的中间一竖要写在田字格的竖中线上整个字才会显得平稳。“口”字的第一笔“竖”要稍向右斜,第二笔“横折”的“折”稍向左斜,整个字才会不呆板。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90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目标: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积累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李明和王小飞两位同学要进行篮球的定点投篮比赛。

  (课件出示)比赛规则:每人各进行3次1分钟的定点投篮,以每次投中个数为成绩。

  (课件出示)比赛成绩统计图:

  观察,你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

  问题:谁赢了?为什么?

  2、 王小飞再投一次,(课件出示成绩统计图)

  问题:现在谁赢了?为什么?

  发现问题:次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从而引出新课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平均数

  1、合作讨论

  讨论问题:次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时,该怎样比才公平?

  2、 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想一想:(以李明三次投球为例)能计算出李明三次投球成绩的平均数吗?

  教师适时板书:(7+3+8)÷3

  =18÷3

  =6(个)

  问题:(1)、“6”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2)、我们是怎样求出7、3、8这三个数的平均数的?

  小结方法:先求和再平分。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引导:不计算,有办法找到李明三次投球成绩的平均数吗?

  小组讨论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移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说一说:根据刚才以多补少找平均数的过程,说说你对平均数的理解。

  想一想:“6”表示的是李明三次都投中6个球吗?“6”表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认识平均数的特征。

  3、 即时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求王小飞平均每次投中球的数量。

  组织汇报,交流方法

  结论:通过比较平均数,谁赢了?

  通过这次比赛的经历,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

  4、 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1)、不会游泳的小明身高140cm,他要到平均水深110cm的河里游泳不会有危险。

  (2)、小明家去年4个季度的用水量分别是16吨、24吨、35吨、21吨。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量是(16+24+35+21)÷4=24(吨)。

  2、你能想办法求出他的语文成绩吗?

  (1)、先估测一下:语文成绩可能是多少?

  (2)、同桌合作讨论。语文成绩究竟是多少?

  四、拓展延伸

  我校的舞蹈队参加市舞蹈比赛,评委亮分96、91、95、96、84、99、97,算一算,我校舞蹈队的最后所得平均分是多少?

  激发认知矛盾:平均分是94分,可评委却宣布最后得分是95分。这是为什么?

  师:请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下课后自己去寻找答案。

  板书设计:

  、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按顺序填写汉语拼音的大写字母。

  2、能正确拼读音节写汉字,了解“名词组合”式的构成。

  3、缩写、仿写句子,能把句子补充句子。

  4、能抓住关键词句读懂短文。

  二、教学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能正确拼读音节写汉字,了解“四字并列”的构词法。

  2、缩写、仿写句子,能把句子补充句子。

  教学过程:

  一、字词部分:

  1 读拼音,写词语。

  (1)出示,自由拼读,指名认读。

  (2)独立完成,巡视,集体校对。

  2、读读写写。

  (1)自由认读。指名读。

  (2)观察词语在构成上有什么特点。

  可稍举一例提示。

  (3)在书本上抄写一遍。

  二、句子部分:

  1、自由完成书本第4、5、6题。

  2、缩写句子:

  (1)学生试说答案。

  (2)教师归纳缩写要点。

  3、补充句子:

  (1)回顾完整句子的构成。

  (2)指名说说题中各题所缺的部分。并补充完整。

  4、仿写句子:

  (1)说说“不但……而且……”句式填写时的特点。

  (2)校对。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能按顺序填写汉语拼音的大写字母。

  2、能抓住关键词句读懂短文。

  教学过程:

  1、能按顺序填写汉语拼音的大写字母。

  (1)完成第1题。

  (2)记忆。在书本上再抄一遍。

  2、能抓住关键词句读懂短文。

  (1)自学短文,回答问题。

  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短文的意思的。

  (2)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提示》。

  (找出关键句理解整段话的意思)

  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再读一遍短文。

  (3)回答问题:

  短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擅长”是什么意思?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齐白石擅长画吓?

  (4)自由朗读短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把“齐白石擅长画虾”写具体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3、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复习书信的格式,导入新课。

  2、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的信后的回信。请浏览这两封信,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

  第一封信,如何面对挫折,第二封信,如何对待成功。

  3、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4、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首先是宽慰,不必为父母担心。其次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5、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总结:要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

  第二课时

  1、第二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

  结合奥运冠军的感受,体会傅雷作为父亲,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傅雷把自己的激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欣赏艺术的喜悦;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激动。

  3、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写了什么?

  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

  4、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起到什么作用?

  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5、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够找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吗?

  关于坚强的解说: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总结:在傅雷看来,坚强,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盼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

  6、在傅雷看来,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7、怎么理解赤子之心?提示:抓住赤子之心的纯洁。

  赤子之心,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峰。而这种心灵的纯洁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8、傅雷结合音乐院长对傅聪的评价,以及舅舅关于傅聪小时候的记忆,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议。你能够找到吗?

  希望傅聪做新中国的钟声,把中国的古老文明传递到世界艺术殿堂的各个角落,并且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诗人灵魂的民族,因此音乐的表现力应该增加气吞斗牛的阳刚之气。

  9.组织讨论: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比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

  第一封信里,他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以此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趋向完美。

  评价: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借助儿子成功的机会,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

  10、总结:

  这是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11、作业:

  讨论完成课后练习:

  傅雷运用古战场的比喻,目的是什么?提示:对于第一封信的学习,要抓住傅雷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克利斯朵夫的故事。

  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研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探究。

  2、用心读书,体会文章情感。

  【策略】

  1、设计体验阅读环节,理性引导,让学生成为文中的人物,入情入境,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

  2、引导多元解读,个性化理解;读写结合,深入浅出,内化情感。

  【主要的教学模式】

  体验性阅读教学。

  【主要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教学中立足学生,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思、辩、写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体会文中两种不同的爱及其作用。

  【主要的教学环节】

  1、紧扣课题、整体把握。

  2、入情导读、体验角色。

  3、个性解读、深化体验。

  4、读写结合、内化体验。

  【具体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教学中立足学生,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思、辩、写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体会文中两种不同的爱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是源于对作者的爱。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也能正确对待表扬和批评。

  〖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语句的含义。

  2、体会巴迪的成长过程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读通课文。

  2、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整体把握

  1、板书课题,引导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2、自由读文,用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入情导读、体验角色

  1、读喜欢的部分,相机引导,感悟理解。

  2、学生汇报,指导想象我的心理活动和父母的情感再度读文,深化理解。

  三、个性解读、深化体验

  1、想象吵架情景。

  2、辩论──同意谁的评价?

  四、读写结合、内化体验

  1、读文理解:

  读最后一段谈理解。

  2、以最后一段为蓝本,以巴迪的身份给父母写信表达感激之情(或自己给父母写信,表达这样的情感。)

  3、学生汇报、总结激励。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 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 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 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 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 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 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 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附:板书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材简介】

  本文是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描写生命的精美的散文。本文通过描写地下森林的状貌,赞美了地下森林的品格。这些品格主要包括①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②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③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④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木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自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 了解地下森林的地理位置,形成历史等知识。

  ② 作者在文中插入了不少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③ 品味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从几个方面概括出地下森林的品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能力目标:

  ①采用默读的方法理解内容,运用跳读的方法,用审美的眼光审视课文语句。从中提炼词、句、段等修辞内容,用发现阅读法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

  ② 从地下森林身上学习一些美好的品德,去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3、情感目标:

  通过作者对地下森林形成历史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顽强忍耐的可贵,领悟到坚守信念,坚守未来光明的重要。

  4、资源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资源的可贵,达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5、环境目标:

  体会到森林对环境的重要作用。比如他可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固定风沙等,从而使人们对他更加景仰。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

  2、感受文章主题。

  3、背诵精彩句、段。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主题。

  【教学对象分析】

  因为这篇文章是九年级(下册)的文章,所以他相对 的学生是九年级学生。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有,具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会仔细品读出散文的含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去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鉴于以上的分析,我准备使用下列方法:

  1、采用多种阅读方法。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达到对文章学习的目的。

  【教学媒体及资源应用设计】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出课件,运用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恰当运用,以期达到最好效果。

  【教学过程及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一、导入新课

  大家见过森林没有(见过),我们常用哪些词来形容森林呢?(郁郁葱葱,苍劲挺拔)我们还容易想到曹操的《观沧海》中的哪句诗?(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还有哪些描写森林面貌的?精神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强调了育人的艰难。

  接着,又发问森林有何作用呢?①防止沙尘暴,调节气候;②防止水土流失;③吸收噪音。

  二、新授课

  1、本文主要是写地下森林的状貌,那么地下森林与地上森林有何区别?本文又写了地下森林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2、学生思考,边阅读文章边思考三个问题。

  3、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出这向个答案。

  4、老师叫学生回答。学生纷纷举手谈自己的观点。

  ⑴ 作者先点明了地下森林的奇特。作者发问为什么长在这儿?(长在阴森林,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作者为了寻找它,历经了艰难困苦,用了两个动词爬、穿。

  ⑵ 地下森林的形成是经过了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大风、山泉、鱼鳞松等经过苦心经营,才造就了地下森林。

  ⑶ 在本文中哪些句子赞美了地下森林的品质?

  ⑷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认真探究。

  ⑸ 请同学们谈一下本文的写作特点。

  ⑹ 小结文章。 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森林的状貌,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容易让学生想到森林的巨大力量,其生命力的顽强,为下面授课做好辅垫。

  用课件展示森林的这几个作用,把同学们带入对森林的景仰之情中。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用多媒体打出几张图片,地下森林的风貌,地上森林的壮观,人们对他们的呵护,引发思考。

  用课件展示三个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地下森林是怎样产生的?

  2、本文还展示了地下森林的哪些壮观景色?

  3、本文还赞扬了地下森林的哪些品格?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下森林沉默寡言,不善于炫耀,但他很壮观,经过了逆境的考验,受到了人们的冷漠,不公正,但他一如既往的奉献自己。

  用课件打出地壳运动,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加深学生的认识。这样比较形象,生动,使学生容易理解。

  其实这一步是为了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精彩的句子。

  并体会其作用。

  用大屏障展示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

  地下森林的产生原因 地下森林奇特 地下森林的品质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战胜一切困难,不悲伤,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练习设计】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黑黝黝(yǒu) 袅袅(niǎo) 籁籁(sù) 莽莽(mǎng)

  2、第1段先写一般森林的广袤盛大的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先写一般森林的概貌,突出其广袤盛大的特点,以此作为反衬,显出这一片奇特的森林生长在不受阳光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

  3、作者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其用意是什么?

  (使文章更加亲切、感人、感情抒发更充沛)

  【教学过程流程图】

  导入课文→熟读课本→品析课文→感悟课文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八篇】相关文章: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7篇07-22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五篇06-17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五篇01-1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集锦5篇06-25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三篇01-20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7篇03-03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10篇01-10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5篇10-05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4篇09-29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5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