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26 18:06:15 雪娥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通用6篇)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通用6篇)

  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

  让学生落实“从读中感悟”的文言教学要求,同时多积累文言语汇,多和作者一起参与情感体验,多和师生一起参与文学评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由现今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导入。现在的旅游,主要为的是休闲、娱乐、观光,而柳宗元的宴游则是为了聊以忘忧。

  二、简介写作背景。或教师代讲,或学生将查检情况向全班汇报。

  三、通读文章,扫清字音障碍。

  四、齐读或散读文章,直至读熟而不发涩。

  五、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结构。参见“教材分析”的“本文结构”部分。

  六、再读文章,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体会物我两忘的境界。读后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柳宗元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游记的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的游记散文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注重对景物客观细腻地描写,同时他又将这种游记体散文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特别是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主观情感融合在对景物的描绘之中,正好合了清朝学者王国维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便是《永州八记》,本篇文章乃“八记”之首,可以说是柳作中山水游记的范中之范。下面拟从两方面加以赏析。

  借景抒愤。作者开篇就交代自己远贬僻处的境遇、戴罪之身的身份。何以解忧?唯有寄情山水。于是闲暇之余,便携带志同道合的同伴和仆从“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这其间的辛苦、专注、聊赖,岂一个“找”字了得?!一番皮肉苦后,宴饮之乐该是最幸福的时刻吧。“披草而坐”,此时主仆不分,宾主无别,免却了府衙里的'正襟危坐,免却了办差中的等级森严。可谓随意之至!“倾壶而醉”,比起小酌小饮、独酌独饮,更具豪情。可谓痛快之至!醉酒之后还能痛痛快快地沉睡一场,真真实实地好梦一回。“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所有的烦恼、失意都被弃置梦外,直到“觉而起”、“不欲归”。一天的生活实实在在而又飘飘悠悠,不是神仙境界胜似神仙境界,谁还会想回家呢?可以说,作者把满腔的忧愤都寄托在此了。

  天人合一。“借景”真能浇愁吗?非也。“乐”真能忘忧吗?亦非也。于是,冥冥之中,作者转而从自然万物里追寻一种“释怀”,一种“了然”。所以,这里的“天”应该理解为“自然”。作者状物之态,是因为有感物之情,又因为触景伤情,所以物态在作者眼前就具有了幻象的质素。于是花非花,月非月,而是雾中之花,水中之月了。西山还是那座西山,可是今日之司马已非昨日之司马,历经政治变革失败的柳宗元,多多少少已经洞明点儿世事了。于是西山便生出了气势,登高望远,自然有“尺幅千里”的感觉了。文章说,西山“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其实此时的柳宗元已经究通了天人之理,要不然,也就没有了“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这种始游西山的独特感受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表面上是要写西山的“特立”,似乎是要告诉读者:游了西山,以前游过的这么多山山水水都算白游了。实际上,我们通过文章,隐隐地看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心态,努力从政治变革失败的阴影中逃脱的心态,一种回归自然、释怀的心态。应该说,正是这种穷天人之际的顿悟,使作者在游记散文的创作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成为后世之师。

  第二课时

  一、将《小石潭记》与本文比较,进一步明确本文的内容和写法。

  二、再读文章,体会写作特点。读后让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可以以文学评论的方式展开,形式活泼些。参见“教材分析”的“写作特点”部分。

  三、与《三峡》相比较,理解理解柳宗元游记散文的特点。参见“写作特点”部分。

  四、归纳文言实词。

  五、熟读成诵。

  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被贬永州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柳宗元,他的文风没有其他三人的大气磅礴,却有如泉的细致和悠长,情亦然也。而贬官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趣却又令人无奈的现象。说令人无奈,是因为数不胜数有才华的人杰,就此被一道道无情的圣旨所埋没。又说它有趣,乃是因为一个文人在贬官期间所获得的东西,远远比他“居庙堂之高”所获得的要多得多。柳公十年永州,便有了《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简介作者

  由学生介绍,补充。

  三、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始得、宴游始得:才得到、才能够、才获得宴游:安逸、闲适地游玩四、整体感知(生齐读课文)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心境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在起作用?

  作者的心境变化:由恒惴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是西山在起作用记两次所游,有何不同?

  游诸山游西山

  宴游过程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枕以卧,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情恒惴栗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五、重点研读(指名生读)

  1、西山有何独特之处能令作者“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尺寸千里,攒促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用来比照映衬的手法写出了西山的高俊峭拔。

  2、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自由读)(找出与之对应的句子并讨论回答)

  明确: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明确:前部分写以往浏览时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

  4、文中两次写酒醉,有何作用?(读读两次醉酒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对比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

  六、小结:再次理解题目:作者用西山之游否定昔日之游,突出了西山之游的意义: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境界,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同时也表露了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视情怀。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请同学们比较阅读本版块的《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两篇课文,找出两者之间在作者境遇,文章内容、风格、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的:

  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征的掌握。

  二、教学重点:见教学目的1、2

  三、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疏通课文生字词及语句停顿节奏。

  一、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柳宗元《小石潭记》)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三、解题

  八百零五年,柳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初识,初游。"宴游",宴饮游乐。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视情怀。

  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4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能正确地翻译文句;归纳重要文言词语和文言现象

  【课前预习】

  1.了解作家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 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柳宗元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

  2.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余为僇( )人,居是州。恒惴慄( )( )。

  (2)其隙( )也,则施施( )( )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3)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 觉( )而起,起而归。

  (4)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 ),焚茅茷( ),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 )踞( )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 )席之下。

  (5)其高下之势,岈( )然洼( )然,若垤( )若穴,尺寸千里,攒( )蹙( )累积,莫得遁( )隐。萦( )青缭( )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 与培( )塿( )为类,

  (6)悠悠乎与颢( )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

  (7)引觞( )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4.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并标注出重点字词和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将自己在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写在下面。

  【检查预习】

  1.读字音(预习1)。

  2.读课文。

  【合作探究】

  (一)指名 同学分小段翻译问句,其他同学评价纠错。

  (二)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文言现象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3) 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

  (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

  (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3.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接着,表承接)

  (5)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4.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 于”)

  (2)( 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3 )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定语后置名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当堂检测】

  1.解释一词多义现象。

  穷

  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承接)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 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5)不知日之人(助词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

  为

  (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

  (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文: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哪里。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认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 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

  (4)悠悠乎与颢气俱, 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他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他们的尽头。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心神凝住了,形体消失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作业布置】

  1.好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会使一篇文章“眉目生辉”。你如何理解文题中的“始得”二字?

  2.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第2课时

  【学习目的】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复习检查】

  检查字词(1)施施(yíyí)缓慢行走的样子

  (2)徒:随从

  (3)回溪:迂回曲折的溪涧

  (4)极:至

  (5)斫(zhuó)榛莽:砍伐丛生的草木

  (6)攒蹙:聚集收缩

  【合作探究】

  1.好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会使一篇文章“眉目生辉”。你如何理解文题中的“始得”二字?

  (本文写于宴游西山之后,作者并没有把题目拟为“西山宴游记”,而是别出心裁地冠以“始得”二字,暗含了初次遭遇西山之意;在西山的 游历中,与大自然的际会才使作者沉醉,真正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始得”二字,使宴游西山的特别之处才被揭示出来,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

  2.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 ,“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3.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为什么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

  (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4.写西山之景,又如何进一步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

  【当场检测】

  本文与《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所写景物都是永州山水,但《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更偏重于主观感受。试举例分析。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 而去。同游者:吴武陵 ,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

  【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像人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倒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走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潭)用整块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 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愣在那里)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窜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犹如在同游人相互逗乐。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弯曲,时隐时现。溪流两岸的地形像犬牙似的互相交错,也不知道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坐在潭边,四面有竹子树木环绕合抱着,寂静空虚地没有其 他人,(那幽深悲凉的氛围)令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的使人感到忧伤,也幽深极了。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便离开了。 同我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和我一同出行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对潭水、游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历来被人所诵记称道,归功于作者抓住景物 特点,细致描摹。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反衬出水清潭小,“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则从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既写出水清又写出鱼乐,水鱼相映成趣,互相点缀,充满诗情画意。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却偏重于写主观感受。如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写“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缕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表现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可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

  【作业布置】

  阅读柳宗元的《钴鉧潭西小丘记》,完成第1—3题。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土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1.对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殆不可数(几乎) B.余怜而售之(卖)

  C.以效兹丘之下(呈现) D.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满)

  2.比较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兹丘之胜, 致之沣、镐、鄂、杜,……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B.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C.是其果有遭乎! 其可怪也欤!

  D.若牛马之饮于溪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各项对文章和作者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把一个普通的小丘,描绘得异常生动。“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那些无知的奇石,一经作者这样地勾画,仿佛各自都具有了血肉灵魂。

  B.柳宗元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即小丘被弃,曲折地表现了自己受到排斥打击、久贬不迁的悲愤。他对小丘之美的被发现表示欣慰,寄寓了他的难言之隐,正如清人何焯所说:“兹丘犹有遭,逐客所以羡而贺也,言表殊不自得耳。”(《义门读书记》)

  C.这篇优美的散文,语言形象生动,比喻新颖贴切,将景物的状貌神韵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D.柳宗元,字子厚。他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因为曾在河东、柳州任职,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2)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1. B(售:买) 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前面的“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中,“售”为“卖”的意思;此处的“售”据“余怜而售之“的句意“我同情他就买下了”可以推知。

  2. C 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C其 都是语气副词,译为“的确、实在、确实” A 凭借/用B 表转折/表修饰D取独/代词 这

  3. D 考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概括。柳宗元没有在河东任职,因为他是河东人,所以称他为“柳河东”。此处考查作家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凭平时的积累作答。这也说明高考试题越来越活,考生需要广博的积累。

  参考译文: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袖子里去一般。我向小丘的主人打听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两银子。”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买下了它。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以为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于是就又取来了一应用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顿时),佳好的树木似乎挺立起来,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显突。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铺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凉明爽的景状来与双目相亲,瀯瀯的流水之声又传入耳际,悠远空 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我不满十天中却得到了二处胜景,即使是古时喜嗜风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运啊!

  唉,凭着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长安附近沣、镐、鄂、杜等地,那末爱好游乐的贵族人士竞相争购的,将逐日增价一千两,也愈来愈不能购得。现在弃置在这永州,农人渔夫相经过而看不起它,求价仅四百两,却多年卖不出去,而我与深源、克己偏偏喜爱并获得了它。这难道是确实有所谓遭际遇合吗?我将得丘经过书写在石上,用来庆贺与小丘的遇合。】

  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5

  学习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2、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学习流程:

  流程一:导入

  旅游是一种时尚,大家都喜欢,就是古人也十分崇尚,苏轼在赤壁“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今天,我们再来一起跟着柳宗元去游赏西山,看看是否也能有些意外的收获。

  流程二:自主学习

  1、默读课文,将课下注释中的生字拼音注到文中。

  2、听录音,正确朗读课文。

  划分朗读节奏: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娄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作者在文中自称“僇人”,你知道作者的生平境况吗?

  柳宗元

  13岁便能写出好文章。20岁的考中进土,31岁任见习监察御史。后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当时的永州地处偏远,人烟稀少,生活十分艰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

  柳宗元,字,唐代河东人,出生于京城长安,著名x家、x家,享年47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他几位是:

  永州八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你还学过的此种文体的课文有:

  4、熟读课文

  流程三:合作探究

  1、探究第一自然段背诵要领

  提示:注意动词、修辞手法。

  2、用5分钟的时间背诵课文。

  流程四:反馈小测

  1、请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僇人恒惴栗施施而行

  斫榛莽焚茅茷箕踞而遨

  衽席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

  不与培塿为类颢气引觞满酌

  颓然就醉与万化冥合

  2、《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是朝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山水游记。我们曾经学过他的文章:、 、和他的诗《江雪》。

  3、指名背诵第一段。

  流程五:布置作业

  流程六:我的收获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原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是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知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勿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翻译

  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作起梦来,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那里;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嘹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处才停止。然后,我们攀援着登上山去,伸开两腿坐下,观赏风景,只见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它们的高高下下的形势:山峰高耸,山谷凹陷,有的象小土堆,有的象洞穴;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青山白水互相缠绕,视野之外的景物与高天相连,向四面眺望都是一样。然后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不与小丘同类。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拿起酒杯来倒满酒,喝醉得身子倾倒,不知道太阳落山了。昏暗的晚色,从远处来临,来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但还不想回家。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然后才知道我以前的游览不能算做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始。所以为这次游览写了篇文章作为记述。

  这年,是元和四年。

  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的:

  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征的掌握。

  二、教学重点:

  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课时: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疏通课文生字词及语句停顿节奏。

  一、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柳宗元《小石潭记》)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三、解题

  八百零五年,柳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初识,初游."宴游",宴饮游乐.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视情怀。

【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始得西山宴游记课堂教学设计方案02-14

《始得西山宴游记》语文教案02-17

苏教版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02-24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03-17

西山游记初中作文02-22

《种瓜得豆》优秀教学设计02-12

《文言文》教学设计03-06

西山公园游记作文范文12-06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的阅读答案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