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09 09:47:3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透镜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透镜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透镜教学设计

透镜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3)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记录和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

  难点:从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具:光具座、蜡烛、火柴、光屏、焦距f=10cm的凸透镜

  课型:实验、讲解、讨论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课本图4-23

  当凸透镜距灯泡较近时,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灯丝正立、放大的虚像;

  适当增加凸透镜与灯泡的距离,在墙上看到灯丝倒立、放大的像,继续增加凸透镜与灯泡的距离,在墙上又能看到灯丝倒立、缩小的像。

  板书:1、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做实像。

  2、物距: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物距(u);

  像距: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像距(v)。

  二、新课教学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也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还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时,像距、物距和焦距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

  为了准确地测量出物距和像距,我们这个实验用到的主要仪器是光具座。

  ①如何测量物距和像距?

  ②强调:实验时,凸透镜中心,烛焰中心及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探究活动一:倒立缩小的像

  像的性质物距(u)/cm像距(v)/cm

  倒立缩小的像

  问题:

  (1)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3)物上、下移动,光屏上的像怎样移动?

  (4)用书本将透镜上半部分遮挡起来,像有什么变化?

  (5)对调蜡烛和光屏,成什么像?

  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

  应用:照相机

  探究活动二:倒立等大的像

  像的性质物距(u)/cm像距(v)/cm

  倒立等大的像

  讨论:

  (1)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

  探究活动三:倒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质物距(u)/cm像距(v)/cm

  倒立放大的像

  讨论:

  (1)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结论:当f2f。

  探究活动四:正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质物距(u)/cm像距(v)/cm

  正立放大的像

  讨论:

  (1)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3)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结论:当u

  应用:放大镜

  根据以上讨论,你能不能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呢?

  板书: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v=u,物像异侧;

  当f2f,v>u,投影仪,物像异侧;

  当u

  讨论与交流:实验中你还有哪些新发现?

  问题讨论,引申拓展:

  (1)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什么?实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2)凸透镜成虚像的条件是什么?虚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3)凸透镜成像时,什么情况下物像异侧?什么情况下物像同侧?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如何变化?像的大小又如何变化?

  (5)某人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这是什么原因?

  补充:课本最后一段文字:a、两倍焦距处是物体成缩小的像还是放大的像的分界点;

  b、一倍焦距处是物体成倒立实像和正立虚像的分界点;

  (6)你能否想出两种方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7)当u=f时,凸透镜能成像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光屏与透镜的距离为16cm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4cm B、8cm C、12cm D、16cm

  2、见《创新作业》第7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1、2、3、4、5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教学难度大,应分为两个课时进行。重点应放在实验探究上,以问题为主线,可以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指导作用。

透镜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水中吸管的弯折现象,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通过观察、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弯折现象,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使学生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对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滴管

  学生:每组实验桌上准备凸透镜、凹透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烧杯(盛水)、塑料片、蜡烛、火柴、纸屏、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水吗?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玩玩水,好吗?

  2、引导学生做活动:

  活动(一):把吸管放入水杯中,观察现象。

  活动(二):(教师用滴管在每组塑料片上滴一滴水)把塑料片放在书本上透过水滴看字。

  活动(三):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字。

  3、汇报现象、交流。

  4、小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5、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像刚才的水滴一样把物体放大吗?(引导出放大镜)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像放大镜一样透明的镜子。(板书课题:研究透镜)

  二、研究透镜

  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那么,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观察桌面上的几种镜片。

  ?、学生通过看、摸等方法进行感知交流。

  ?、小结:像放大镜那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像老花镜那样,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凹透镜。

  2、探究透镜的作用:

  ⑴、提问:大家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⑵、学生猜想、讨论、汇报。

  ⑶、分组实验验证,填写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二):尝试用透镜聚光。(安全提醒: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实验(三):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⑷、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⑸、小结并板书:

  有放大作用

  凸透镜可以聚光

  使物体在纸屏上成倒立的像

  有缩小作用

  凹透镜使光发散

  不能成像

  3、介绍望远镜

  三、巩固总结

  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透镜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复习:筷子斜插入透明玻璃杯的水中时,为何从侧面看筷子变弯折?

  生: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

  2.故事引入:同学们听说过用冰取火的故事吗?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议。但这并非讹传,这一创举发生在一千多年前。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消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这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的发明创造。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以及所蕴藏的科学道理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逐步揭开这其间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认识透镜

  其实将透明的冰削成圆形后就变成了一种光学器材,我们把这种光学器材称之为透镜。

  1.透镜:由玻璃、树脂或水晶等透明材料制成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光学装置。

  (展示实物)

  2.透镜的类型:请同学们观察上图,看看这些透镜有没有什么特点?

  生:有,有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也有的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①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②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那么,“用冰取火”的故事中的透镜应该是哪一种呢?为什么这种透镜可以点着火呢?

  生:应该属于凸透镜。

  看来,我们还得先来了解一下各种透镜对光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3.(观察实验)透镜对光的作用:

  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以小型平行光源射出一平行光束。然后在杯底放一个凸透镜或凹透镜,从烟雾中观察透镜对平行光的作用。

  观察教师演示实验,通过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讨论得出结论:光束通过透镜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教师总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几个关于透镜的基本概念:

  ①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C1、C2的直线。

  ②光心:主光轴上的特殊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薄透镜的几何中心可以认为是光心。用“O”表示。

  (演示现象,从现象入手介绍焦点、焦距的概念。)

  ③焦点: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束经凸透镜折射后的能量会聚点,用“F”表示。这一点光斑最小、最亮。

  ④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O点的距离叫焦距,用表示。

  师:我们又如何能找出凸透镜的焦点并测量出凸透镜的焦距呢?

  生讨论分析得出:我们可以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通过透镜的太阳光能聚集在一点,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我们如果能测出承接面与透镜平面的距离,那么我们就测出了该透镜的焦距。

  5.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聚焦法

  6.透镜对光的作用中的几条特殊光路。

  师: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能否也像平面镜一样成像呢?如果能成像,那么凸透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也能成像。

  7.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成像的原因。

  三、课堂反馈

  画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四、课内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

  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在课后去观察一下,在生活的周围有没有透镜?能不能区分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通过实践活动,再次了解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手册的部分练习,或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安排练习。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尽量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问题、认识透镜、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点,在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本节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的自主观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其进行观察,使其在观察中学习、思考。

透镜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二)难点

  1、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五、教学过程

  首先回顾一下前面学的内容课前回顾:

  1、凸透镜:焦点、焦距,二倍焦点、二倍焦距,物距,像距

  2、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幻灯机成像的特点;放大镜成像的特点;导入新课:

  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里面都应用到凸透镜,但是所成像的特点却不相同,那凸透镜成像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来学习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板书:第五章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讲解:课前已经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分组探究实验来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首先提出问题(可能有以下的回答)

  1、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实像虚像与物距有什么关系?(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实像虚像与什么有关?

  2、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猜想一下

  第二步骤:猜想与假设(可能有以下的回答)物距越大,像越大。或者物距越大,像越小。(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实像虚像与物距有关。)根据猜想,设计一下我们的实验第三步:设计实验摆在桌子上的这些器材,就是我们实验所需要的,谁能说一下,都用到哪些器材?

  1、器材: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

  2、摆放: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从左到右的顺序摆放。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实验思路:通过上节课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像的性质了解,我们通过实验看一下,物距、像距是多少的时候能成这样的像,并把物距与像距与焦距进行比较,得出规律。物体首先在2F之外,然后在2F和F之间,最后在F以内。

  4、设计实验表格

  根据我们设计实验的思路来进行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实验完成后,我找三组同学,分别从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来演示说明凸透镜成的规律。

  第四步:进行实验并收集实验数据

  提示:器材摆放后要让烛燃、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同时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师到各个组指导。第五步:分析论证

  1、分别找三个组的同学,通过本组的实验,说明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以及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大于2倍焦距以外成的是缩小的像,

  1、2倍焦距之间的是成放大的像,那么2倍焦点处成什么样的像呢?

  3、同理通过实验1倍焦点处成什么样的像呢?知识扩展

  1、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2、成实像的时候,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成虚像的时候,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3、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向2倍焦点,继续向1倍焦点靠近时,像距怎么变化,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4、物体在1倍焦点处向透镜靠近时,像距怎么变化,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5、物体移动速度与像移动速度的大小关系?第六部:总结

  教师在电脑上用课件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堂练习,继续课堂小测。

透镜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

  会作出凸透镜成像的三条特殊光线

  理解实像和虚像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思考总结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光路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让学生记住成像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已经探究过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

  物距(u)像距(v)像的情况

  放大缩小倒立正立实像虚像

  u > 2f 2f > v> f缩小倒立实像

  u = 2f v =2f等大倒立实像

  2f >u > f v > 2f放大倒立实像

  u=f不成像

  u < f v > u放大正立虚像

  那么为什么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会出现不同的像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从光路来分析总结其中的规律。

  各种规律成像的光路图如下

  1、两个分界点f和2f

  f为像的正倒和虚实的分界点

  2f为像的大小的分界点

  2、u、v和像的大小关系

  当u>f时u↑ v↓像↓

  当u

  3、实像虚像

  (1)实像:

  1、由实际光线(直射光线、折射光线)会聚而成的

  2、能用光屏承接,也可用眼睛看到

  3、实像都是倒立的(如小孔成像、投影仪和照相机成的像)

  (2)虚像

  1、由实际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2、成虚像的位置并不存在实际光线,因此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而只能用眼睛观察

  3、虚像都是正立的,并且像与物的左右相反(如用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平面镜和球面镜里所成的像)

  4、作图:三条特殊的光线

  (1)过光心的光线(2)过焦点的光线,(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5、实验

  做实验时必须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

  三、小结

  四、板书

  §4.5凸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分析

  1、两个分界点f和2f

  f为像的正倒和虚实的分界点

  2f为像的大小的分界点

  2、u、v和像的大小关系

  当u>f时u↑ v↓像↓

  当u

  3、实像虚像

  (1)实像:

  (2)虚像

  4、作图:三条特殊的光线

  (1)过光心的光线(2)过焦点的光线,(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5、实验

  做实验时必须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

  五、作业布置:万向思维

透镜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过程和方法: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和谐。

  二、教学器材

  远视眼镜、近视眼镜、平行光源(手电筒)、刻度尺、白纸。

  三、教学过程

  (教师戴上眼镜并注视同学。)

  师:好多同学和我一样都戴上了眼镜,大家为什么要戴眼镜?

  生: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近视眼。

  师:老年人戴的眼镜和同学们戴的眼镜一样吗?

  生:不一样,老年人大多数戴的是远视眼镜。

  小结: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点明课题———透镜。

  (一)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区别

  师:请同学们观察并摸一下课桌上两块透镜,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一块中间厚,边缘薄;另一块中间薄,边缘厚。

  (中间厚,边缘簿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簿,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看画出的几种透镜,根据透镜的分类标准区分一下,哪些属于凸透镜,哪些属于凹透镜。

  (结合章首图和章首语说明各种透镜的组合使用,为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和科学探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透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了解主光轴和光心

  通过阅读和老师讲述,让学生初步了解主光轴和光心。

  (三)实验探究透镜的光学特性

  提出问题: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人要戴不同的透镜,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凸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

  进行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凸透镜可能有聚光作用,凹透镜可能有散光作用。

  设计实验:(学生设计,教师归纳,这里采用探究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的同时,学习物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甲生:拿一只手电筒照到一张白纸上,观察光斑的大小,然后把透镜放在手电筒前面,观察光斑的大小。如果光斑变小了,则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果光斑变大了,则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实验操作:(学生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实验基础,所以在这里教师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实验器材有问题和个别实验有困难的学生作一些辅导。)

  小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四)“演示———讨论”焦点和焦距

  进一步提出问题:患近视眼的人戴的眼镜是否都一样,有没有差别?

  生:不一样,有的人戴的眼镜的度数高,有的人戴的眼镜的度数低。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度数高低不同的眼镜有什么区别。

  (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有的认为是透镜的厚度不同,有的认为是弯曲程度不同。学生要求通过实验来观察度数不同的透镜对光线的折射效果到底有怎样的差异。)

  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介绍焦点和焦距。

  提问:焦距长的凸透镜和焦距短的凸透镜哪个对光的偏折作用大?

  生:焦距长的凸透镜对光的偏折作用大。

  师:同理,不同的凹透镜对光线的偏折作用也不同,所以近视程度不同的同学要戴焦距不同的凹透镜。(上面思考题答案)

  补充实验: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课后完成)

  四、教学小结与延展

  关于透镜的研究和作用,早在我国汉代就有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冰遇阳光会融化,冰透镜对着太阳能聚光取火,令人怀疑,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是否是真的,请同学们在课后去探究。透镜除了我们这节课学到的作用外,还有其他作用吗?请大家去思考、探究……

  (科学探究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是科学创新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

  点评:本节以“从生活走向物理,努力构建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基本设计理念。主要内容是透镜、透镜的分类、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透镜的光学特性和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限,对“透镜的分类”采用“生活———探究”,对“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采用到“加油站”阅读了解,对“透镜的光学特性”采用“实验———探究”,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采用“演示———讨论”。

  导入上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以“同学们由于不注意用眼———”作引;展开部分以探究为主要体系,构建课堂“双主体”,并打破课堂即教室的传统观,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的的感知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知识;小结时从“知识树形”和“过程方法”等多角度进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透镜教学设计7

  设计思路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策略,不在于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还有,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再有,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

  教学准备

  学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有一共同的光学元件,是什么?

  生:凸透镜。

  师:同样是凸透镜,它们的成像情况相同吗?

  生:不同。并回答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情况。

  师:那么,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

  师:猜想要有依据。我们使用照相机时镜头离拍摄物体相对较远,使用投影仪时镜头离文字图片较近,而使用放大镜是放大镜离物体更近,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讨论一下考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小组讨论回答,物距、像距

  3、设计实验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说的这些因素对不对呢?

  生:实验验证。

  师:我先介绍一下实验台上的器材,凸透镜(焦距为10cm)、光具座(带有刻度尺)

  根据桌上的器材各小组商量出一个实验方案来。

  生:小组讨论,上台展示其实验方案。

  师:点拨实验方案。

  (哪是物距呢?哪是像距呢?是不是在光屏上得到像后,记录下物距、像距和成像情况,做完这一次实验就行了呢?为了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准确,可以取不同的物距多做几次,具体情况可参照你们报告单上的实验记录表格进行。)

  4、进行实验

  (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⑴调整烛焰焰心、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⑵必须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师:这是实验时大家必须注意的。第一条,为什么要求在同一高度呢?这样可以保证像能成在光屏上。第二条,只有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光屏所在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凸透镜焦距f=10cm

  5、分析论证

  师:各小组根据你们的数据,看能否总结出凸透镜的这些成像规律。

  课件出示:

  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哪个因素有关?

  ⑵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⑶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实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

  ⑷像的正倒: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生:讨论分析总结,并展示。

  二、模拟演示,再现规律

  多媒体动画再现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加强对实验规律的理解。

  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整个探究过程,看经历了哪些环节?

  三、结束语

  实验中同学们可能还遇到了其他一些问题,如物距变化与像距变化和像的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等,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共同探究。

  课后作业

  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都遵循凸透镜成像规律,说一说它们分别应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哪个规律。

  2、找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水瓶的一侧,透过水瓶,可以看到那支笔。把笔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透过水瓶你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描述看到的现象,并与凸透镜成像实验比较,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透镜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作用。

  2、知道幻灯机与投影仪、照相机、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3、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等过程,加深对它们成像原理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勇于研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并逐步树立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幻灯机、投影仪和照相机等的原理。

  教学难点:

  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引入课题

  请学生回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生活中使用的光学元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等引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1、老师结合仪器简图,先简单介绍投影仪的构造:镜头、投影片、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部分,再边分析边讨论下列问题:(1)幻灯片与投影幕上的像哪个大,哪个小?(2)哪一段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3)为使银幕上获得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像,幻灯片应如何放置?(4)要使投影幕上的像大一些,应如何调节投影仪?

  2、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并在黑板上画出幻灯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3、老师结合仪器简图,介绍照相机的构造和原理:镜头由几个镜片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是照相机的核心;胶片相当于光屏;镜头与胶片之间即为暗室(机壳部分),相当于像距。而其它内容:调焦、光圈、快门等可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书后材料,边分析边讨论下列问题:(1)照像时,在底片上所成的像比被拍摄的景物大还是小?(2)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正立的还是倒立的?(3)要使底片上的像大些,有什么办法?

  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以上问题,并能画出照相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5、显微镜和望远镜(重点介绍望远镜)

  三、归纳小结

  比较投影仪、幻灯机、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9页1题、2题

【透镜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透镜教学设计12-17

《透镜》物理教学设计范例02-17

荷花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02-06

教学设计03-09

凸透镜的反义词是什么03-26

理想的教学设计设计01-17

设计文集封面教学设计02-12

奖杯设计教学设计思路02-15

技术与设计教学设计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