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25 09:41:2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菩萨蛮》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菩萨蛮》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菩萨蛮》教学设计

  《菩萨蛮》教学设计 篇1

  一、学习目标

  1、鉴赏诗歌

  2、感知“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艺术风格

  二、相关知识链接

  1、花间词派: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2、(1)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双眼明秋水润。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2)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宋)欧阳修《诉衷情》

  (3)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宋)阮阅《眼儿媚》

  (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宋)王观《卜算子》

  (5)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上的痣一点。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3、(1)云鬓半偏新睡觉(jué),花冠不整下堂来。

  ——(唐)白居易《长恨歌》

  (2)有个女孩名叫婉君,明眸如水绿鬓如云。

  ——琼瑶《婉君》

  (3)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杜牧《阿房宫赋》

  (4)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三、诱思导学

  1、 整体感知,在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

  3、 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

  四、课堂检测

  1、词,又称( )( )等,滥觞于( ),兴盛于( ),主要有( )和(

  )两个大的流派。

  2、温庭筠,字( ),( )派之开山鼻祖,与( )并称“温李”。

  五、拓展阅读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ruó)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 试分析“皱”字的好处。

  (2)试比较本词与温词《菩萨蛮》的异同。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菩萨蛮》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领会韦庄词“显而疏”的艺术特色;了解全词上阕由情而景,下阕由景而情结构的艺术效果;品味其中白描式的语言。

  ②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词人饱经离乱、辗转漂泊之苦。

  教学重点:

  1、了解本词情景巧妙结合的表达技巧,把握词中景中情、情中景。

  教学难点:

  感受词人思归而不能归的深层原因,美景背后的离乱之苦。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说到江南,也许我们眼前会浮现“玉人吹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也许会遥望“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也许会倾听“旧时堂前的小桥流水”。如果是画中的江南,那么也只有水墨画才能画尽它的文采风流。那么文人笔下的江南又是怎么美丽的风景呢?江南好,小桥流水;江南好,笙歌管弦;江南好,文人风流;江南好,杏花烟雨。所以会“人人尽说江南好”,思江南,忆江南,望江南。不知身处江南的'游子又有怎样的感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韦庄的《菩萨蛮》去感受感受。

  二、知人论世

  1、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二人齐名,号称“温韦”。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2、背景介绍:这是韦庄避乱在南方写的一首词,共五首。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三、设疑自探

  1.本次创设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诗人开篇即写“江南好”,“江南好”体现在哪些方面?

  3.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本词的表达技巧有哪些?

  四、解疑合探

  答案预设:

  1、(1)意象:春水、画船、雨、垆边人、皓腕

  (2)意境:清新明丽

  2、江南好:

  (1)好在景美。“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从视觉角度写:描绘春水色彩,突出水之清,水之绿,令人心旷神怡。

  (2)好在生活美。“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从听觉角度写:聆听着淅沥的雨声,渐渐入眠,十分惬意闲适。

  (3)好在人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比喻生动贴切,极言其皮肤之白皙、细腻,因为卖酒女子用手打酒,手臂的动作格外引人注目,所以作者对皓腕加以特写。

  3、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4、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乐景衬哀情 比喻 顶针

  五、质疑再探

  1、赏析“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体会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风格。

  (1)、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想还乡而不能还乡的苦衷。

  写作背景:黄巢起义之后,藩镇混战,韦庄避乱江南长达十年之久。本词就是他避乱江南时期所作。 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正处在唐朝将灭之际,中原地区烽火连天,今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

  2、赏析“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1)、“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当垆卖酒的女子肌肤似雪,如卓文君般美丽。

  垆:酒店砌台安放的大酒缸。《史记·司马相如传》:“而令文君当垆。”

  《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游人要添兴,不入酒家又往何处?而那个时代的诗酒风流生活,是少不了女子的。 酒家女操作用手,所以特写其“皓腕”。洁白的手腕如霜雪凝成,其美貌自不难想见。为什么只提酒家女呢?卖酒少女犹如一轮明月,姣好而明媚。她攘袖举酒,双腕如凝脂如霜雪。是酒色醇香诱人,还是秀色醇美醉人?写当垆卖酒的江南女子人如月亮般美好温柔,肌肤似雪。人似月色清丽,腕如霜雪凝脂,酒不醉人,人已醉矣。 (《红楼梦》里也有这样的例子,形容薛宝钗“雪白的一段酥臂”。使宝玉顿时成了一个呆雁。)美女加美酒,已经融入江南人的血液,成为江南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客居于此,乐不思归。

  总结: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以乐景衬哀情,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表面上似乎盛赞江南的无限风光,接天秀色,但无论它“水碧于天”也好,“人秀似月”也罢,读来总觉那一抹有乡不得还,有家不得归的离愁怨意深切入骨,总也摆脱不得。

  六、运用拓展

  比较鉴赏:阅读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三首,试比较白词和韦庄此章在意境上有什么不同?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简析:两人的词都用简洁清新的语言勾勒了江南风光秀丽的图画,并融进了深深热爱、依恋江南的感情。韦词在依恋江南的同时,还表达了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情。白词是用清丽淡雅的语言勾勒江南山水。而韦词把人物形象的刻画也纳入其中,更有了一种冶艳意味。可以说,白词呈现的是江南山水图,而韦词是江南仕女图。

  七、学科长总结:

  《菩萨蛮》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鉴赏全词通过传神的神态、容貌、动作的描写来曲折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的手法。

  2.把握全词反衬手法的运用。

  3.解温词的语言风格,正确评价其思想价值。

  教学重点:

  1.鉴赏刻画描写人物的方法。

  2.鉴赏词中关键字词。

  教学难点:

  1.学习把握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什么要学习古典诗歌?

  明确: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途径鉴赏。

  二、简介花间词和南唐词

  唐五代词主要有花间词和南唐词两大词派。

  (一)花间词派是以晚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温韦外尚有薛昭蕴、牛峤 、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等共18人 ,后蜀赵崇祚将此18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亦称作西蜀词派。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该派的两种风格,其他人的词作多蹈袭温韦余风。

  (二)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 高 雅而全 面 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趣,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三)花间词派,向来是温韦并称。温词如周昉、张萱笔下的簪花仕女,簇金结绿,韦词如吴道子笔下的淡妆美人,疏朗清秀;温词如富丽堂皇之牡丹,韦词如清新明丽之芙蓉。温词多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多显而疏,易于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同学们可以通过对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学习,用心体会温词和韦词以上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三、作者简介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花间词的开山鼻祖,奠定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四、鉴赏诗歌

  1、结合小注,自读。

  提醒注意:一个词语有几种不同的注解,诗无达诂。以小注②小山为例,分析证明此处理解为眉更好。

  2、齐读,整体感知内容,在这首词中,塑造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词意给女性添加定语并作具体分析(指导学生完成)。

  贵族、美丽、寂寞

  整合答案:这首词刻画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

  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先解析题目,明确这是考察对艺术手法的'把握,这也是鉴赏的第二步),讨论完成。

  描写:肖像、动作(细节)、着装

  4、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

  明确:所谓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便是指诗歌内容多以描绘女子闺中生活情态为主,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

  5、整合前边的分析过程及结果,形成一段完整的赏析文字,由学生完成。

  明确: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感情深藏不露,但可以从懒、迟的动作中窥探出,又可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发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此词正是通过描写一个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表现她慵散无聊的心绪,自矜自怜的情怀。

  6、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一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明确:反衬。

  看似平常之笔,实是绝妙的反衬手法。女主人公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眼的却是成双成对的金鹧鸪,这不仅给她哀怨的心绪添上几分酸楚和难堪,也点出她追求的是成双成对、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规律总结:

  衬托的概念

  为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又分为两种形式:

  1.正衬; 2.反衬。

  方法指导:

  如何解答衬托类题目?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石头城(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然;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对雪景的描写可谓一绝,用的就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正是寒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却下得紧,这是从正面入手,直接突出雪大风猛;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那间草亭已被雪压倒,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这是从侧面入手,通过写草屋的摇振、倒塌,火种的浸灭来间接突出风雪之猛烈。两种描写手法的结合,使风雪的特点更为突出。

  知识迁移:

  对比和反衬的区别:

  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句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课堂训练

  1、词,又称 、 等,滥觞于 ,兴盛于 ,主要有 和 两个大的流派。

  2、温庭筠,字 , 派之开山鼻祖,与 并称温韦。

  3、拓展阅读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ruó)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 试分析皱字的好处。

  (2)试比较本词与温词《菩萨蛮》的异同。

  五、小结。

  六、布置课后作业。

  《菩萨蛮》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鉴赏诗歌

  2、感知“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什么要学习古典诗歌?

  明确: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途径——鉴赏。

  (二)作者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花间词的开山鼻祖,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三)切入诗歌

  1、结合小注,自读。

  提醒注意:一个词语有几种不同的.注解,诗无达诂。以小注②“小山”为例,结合导学案二—2分析证明此处理解为“眉”更好。

  2、齐读,整体感知内容(鉴赏第一步,参见导学案三—1),结合词意给“女性”添加定语并作具体分析(指导学生完成)。

  贵族、美丽、寂寞

  整合答案:这首词刻画了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

  3、导学案三—2(先解析题目,明确这是考察对艺术手法的把握,这也是鉴赏的第二步),讨论完成。

  描写:肖像、动作(细节)、着装

  4、导学案三—3,试由学生自由分析体会。

  明确:所谓“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便是指诗歌内容多以描绘女子闺中生活情态为主,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

  5、整合前边的分析过程及结果,形成一段完整的赏析文字,由学生完成。

  《菩萨蛮》教学设计 篇5

  【学情分析】

  本册书我们学习了近三个单元的课程,学生已经通过前两个单元掌握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具备了自主鉴赏的能力。本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入选的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律感和音乐美,通过朗读、吟咏可以感知优美的意境和内在的情感。基于以上学情考虑,特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识:了解温庭筠及其词作风格;

  2、读:因声求气,反复吟诵,品味诗韵;

  3、赏:从考点切入鉴赏词作,理解本词的形象美,欣赏艺术手法并挖掘含蓄的内在情感;

  4、延:总结闺怨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

  从考点入手,自主赏析。

  【教学难点】

  作者微露的深刻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齐读韦庄的《菩萨蛮(其二)》。“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似直而纡,似达而郁地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悲情。的确,思念是一种说不出的痛,今天就让我们把这份“痛”进行到底,走进一首在词坛与韦庄齐名的另一花间词派代表人物温庭筠的《菩萨蛮》。

二、学习目标:

  1、识:了解温庭筠及其词作风格;

  2、读:因声求气,反复吟诵,品味诗韵;

  3、赏:从考点切入鉴赏词作,理解本词的形象美,欣赏艺术手法并挖掘含蓄的内在情感;

  4、延:总结闺怨词的抒情特点。

  《菩萨蛮》教学设计 篇6

  一、 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

  《菩萨蛮》安排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主要学习“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旨在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学生在经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鉴赏方法的学习后,对于阅读古典诗歌有了一些粗浅认识,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对于意象与情感认识也有了一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文是一首简短的词,学生能够很快找出文中选用的意象,也能够很快进入其中描绘的“江南好”的意境,但作者由这样的美景生发的哀怨之情却不太容易体会,如果只是简单地联系写作背景,那么对于这首诗的解读就有牵强附会之感,只有在准确把握意象特征,弄清了景与情的关系后,对作者的微妙感情才能把握得更为准确。

  (三)采用的教学方式:

  通过诵读与情景再现感受意境之美,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补充相关知识,激发学生交流探讨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启发引导作用。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技术设备

  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菩萨蛮》借江南之景所抒发的对于江南的依恋之情以及有家难归的哀怨之情。

  2.了解文章“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3.领会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艺术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词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感受词的意境美。

  2. 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

  力。

  3.调动学生积累,提高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找它的踪迹吧。

  学生回忆描写江南的诗句江南。(如白居易的《忆江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杜牧的.《江南春》等。)

  江南,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不知让让多少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而又诗兴大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韦庄的《菩萨蛮》,看看他将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江南。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诵读课文。(配古筝曲《高山流水》)

  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了解大意。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针对诵读时出现的问题加以指正。)

  4.提问:读完课文,你觉得韦庄笔下的江南可以用原文中的哪个字来概括?(多媒体展示问题:文中的哪个字可以概括韦庄笔下的江南?)

  “好”字。

  三、置身诗境,感受美景

  1.提问:江南的“好”具体体现在哪些诗句中呢?请同学找出并朗诵出来。(多媒体展示问题:江南之“好’具体体现在哪些诗句中?)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2.韦庄用这简短的几句为我们勾勒了一副江南春景图,谁能用自己的话再现这幅画面呢?(学生交流讨论,准备3分钟)

  (多媒体展示问题:发挥想象,用诗意的语言再现作者描绘的画面,一同感受魅力江南。)

  四、缘景明情,领会情感

  (一)探究:(多媒体展示问题)这幅江南春景图中突出了哪几个意象?

  1.春水

  江南是水乡,江南的水最能体现江南的风景之美,何况这澄澈碧绿比天空还要纯净的水呢?

  2.画船 雨

  画船与游玩有关,从中可以感受江南生活之悠闲自在。雨声突出环境之静谧,更显出生活之闲适。

  3.垆边人(月 皓腕)

  探讨:如何从此句中看出江南“人物”之“好”?

  月能让你想到什么?嫦娥、婵娟、皎洁、温柔等等,这样一个比喻就让我们生发出无限想象。(联系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美女的方式:多以写虚为主,从而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如《长恨歌》中以“笑”写杨贵妃之妩媚动人)

  同时,以双臂之洁白暗示美女皮肤之洁白细腻,晶莹剔透。以部分代整体,同样引人无限遐想。

  探究:江南的女子很多,为何要选用一酒家的女子呢?(引入比较:江南的桥很有特色,如杜牧的诗中就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的诗句,同时卞之琳的《断章》也有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却成为别人眼中的一道风景 ,为什么韦庄不用“桥上人”这一意象呢?)

  联系“垆边”这一典故,体会出“垆边人”比“桥上人”更能体现江南女子之秀外慧中,温柔多情,而“桥上人”只能让我们感受到江南女子的外在美。

  (二)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把握,我们发现作者在展现江南之“好”时,对于意象的选用相当的用心,几乎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他为什么要把江南描绘得如此令人向往呢?他想借此抒发怎样的情感呢?

  (多媒体展示问题:作者精选意象,将江南描绘得美不胜收,他想借此抒发怎样的情感呢?)

  对江南的热爱、依恋之情。

  探讨:你还能从文中找出表达这种感情的句子吗?

  (学生再次齐诵课文,品味探究)

  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

  探讨:这一句只是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深厚感情吗?

  提示:在“未老莫还乡”中,是否可以将“莫”字改成“不”字。(学生读原句与改动句,体会其中的区别。)

  “不”字更显斩截,有毫不犹豫之感,而“莫”字语气委婉一些,还有一些劝慰的语气在里面。

  既然要劝慰,就意味着游子自己是想还乡的,那又为什么说还乡须断肠呢?须,一定的意思,这里的语气为何又这样坚决呢?

  联系课文注解中的背景介绍,了解到当时中原离乱的现状。(多媒体展示韦庄《秦妇吟》中的“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断肠”不仅仅是舍不得离开江南,更多的是一种漂泊异乡有家难回的苦痛。

  (三)这种情感在其他句子中有体现吗?学生交流讨论。

  1.“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游子还是心牵故乡,否则何必“人人尽说”。“只合”,只应该,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老,王粲在《登楼赋》中就有——“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情眷眷而怀归。”中国人的故土情结使有家难回的游子更添愁绪。

  2.表现江南之“好”的语句。

  学生可能会谈到的:景色越美,在游子心中激起的痛更深。“画船听雨眠”中,雨也是引起人感伤的意象之一。(多媒体补充资料: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寄怀崔雍崔衮》中的“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垆边人”的意象中有“酒”的暗示,让人想到“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想到“借酒消愁愁更愁”。

  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明确对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不能只指向表层,对诗歌中的情感不能理解得过于简单,正如陈廷焯评价这首词时所说的“似直而纡,似达而郁”,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美景,是乐景,实际上是为表达作者的“哀情”服务,正所谓“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同置身诗境,体验了江南之美,缘景明情,感悟了诗人内心复杂微妙的情感,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我们发现,解读一首词,不仅要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更要读出作者深蕴其中的思想感情。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诗词鉴赏中能将恰当地加以运用,在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因为,发现美,不仅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更要有一颗慧心。

  五、熟读成诵,回味诗情

  学生自由诵读2分钟,再比一比谁背得准确。

  六、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三:比较鉴赏韦庄《菩萨蛮》与白居易《忆江南》意境的异同。

  板书设计

  菩萨蛮

  韦庄

  春水(天)

  江南:好 画船 雨 热爱、依恋江南

  (乐景) 垆边人(月 皓腕)

  还乡:断肠 漂泊异地的苦痛

  (哀情)

  四、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在讲授时主要通过抓住诗歌的意象,在把握情与景的联系中体会诗情,特别是一些典故的引入,将意象的深刻内涵加以挖掘体味,使学生在联想、感悟中获得审美体验,将这样一首看似简单直白的诗歌解读得意趣盎然。同时,在这样一种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有了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菩萨蛮》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2.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思想感情。

  2.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宋词之旅。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长江黄河,至今滋养着我们,在这里,我们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缠绵婉约;能听到“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愤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无论何时何地,随口吟咏一首诗词或其中的名句,都会让我们心中激荡,充满诗意。下面我们一起诵读辛弃疾的一首词《菩萨蛮》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三、解题:

  菩萨蛮:词牌名。书江西造口壁:是标题。书:写。写在江西造口壁的一首词。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这是一首怀古伤今词。本词写于孝宗春熙三年(1176年)春。

  同学们先自由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三分诗,七分读,要用心体味,带着感情去读。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个别学生读,教师点评)

  (学生齐读)。

  四、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1)找出直接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诗句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诗人的情感:愁!(板书)

  2)是什么直接勾起了诗人心里的愁?

  明确:鹧鸪。

  教师提示:这句诗“愁”有什么含义呢?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

  “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但南不北”(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那样投奔南宋,留在南方,绝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辛弃疾的理想虽然是想报效国家,但实现不了这报国之路。因此一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愁涌上心头。

  一个“行不得也哥哥”就把他那种怎样的情感点了出来?

  明确:(板书:自忧)对,这就是他对自己无法报国的忧愤之情!

  2)除了这种自忧情感外,本词还有没有其他情感呢?(忧国忧民的情感)

  那能否在词里面找出这方面的诗句?

  明确:中间多少行人泪。(板书:忧民——流不尽的行人泪)。

  A.理解“行人泪”

  明确:逃难民众的泪水。词人身临隆禧太后被追之地,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膺。“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种种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

  ②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明确:二愁是无法望长安。(板书:忧民——无法望长安)

  B.长安代表什么呢?为什么无法望长安?

  明确:北宋都城:汴京。收复故都,收复失地,恢复民族尊严。:无数青山的阻碍。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立脚点南宋王朝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盛时,怀念中原故土,但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3)教师小结:这浓得化不开的愁成了辛弃疾的心病,究其一生,他毫不放弃地寻找解决心病的.机会,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这种精神在词中有没有体现?

  明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山”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东流的江水。

  问:诗人是不是单纯写自己所见到的景?怎样体现辛弃疾的精神?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发表意见)

  明确: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含义深厚。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祖国的统一是主流。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意见)

  小结:眼前的无数山,挡得住的是诗人的视线,但挡不住诗人爱国、报国的心!尽管词人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尽管他受到南宋君臣猜忌,一生不得重用,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

  但他却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从没被挫折打败,纵使壮志难酬也要酬!

  五、概括上片下片内容

  六、概括主题

  七、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辛弃疾的《菩萨菩》,倾听了他在动荡的南宋发出的收复祖国河山忧国忧民的呐喊,也深切体会到他那种“把吴钓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沉重叹息,!这声呐喊,这一声叹息,响彻云霄,响彻我们的心灵,成为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从远古走来,我们看到了“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也看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看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看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林则徐,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们一直以天下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支撑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鼓舞着我们!

  八全文板书

  自忧——报国无门、壮志未酬

  愁忧民——流不尽的行人泪}恢复中原

  必胜信念

  忧民——无法望长安

  八、完成课后练习

  《菩萨蛮》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背诵词;了解词的大意,体会诗人忧国忧民、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诗词、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词的大意,体会诗人忧国忧民、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诗词、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习就知,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师: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那是数以千计的伟大的诗人、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辛弃疾就是其中的一个。

  知晓作者。(新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人。21岁参加抗金起义,是著名的抗金将领。他的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温习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简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写作背景并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题目是:书江西造口壁。学生读题(要求读出节奏)再揭示本词的词牌名——菩萨蛮。问:我们还学过哪些词牌名?(忆江南·渔歌子·清平乐如梦令……)再度。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本次的创作背景,为学生学习词创设情境。】

  二、初读词,感受词的韵律。

  自由读词,要求读准,读清。个别读,集体评议。再读,齐读。师范读。学生再读,齐读。【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词,让学生读准字音。老师的示范读,为学生学习读词提供方法。】

  三、再读词,体会词的情感。

  1、轻声读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2、学生回答。

  四、品读词,领悟词的情感。

  是啊!诗人愁啊!他为何而愁呢?

  (一)、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1、指名读。

  2、清江,指的就是我们的母亲河赣江。

  师:词人看到那滚滚向东流去的清江水,想到中间流淌的是什么?(行人泪)行人中都会有谁呢?(难民、士兵、男女老少……)多少行人泪?请用一个词代替“多少“。(很多,许多,无数,数不清……)

  3、读词句,展开想象。

  当你读到这句词的时候,那无数的行人流的是什么泪?

  【设计意图:通过边读边想象,让学生走进文本。同时,也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良好体现。】

  4、教师引读:郁孤台下的清江水呀!你流淌的是人们失去亲人而流下的悲痛的泪呀!

  郁孤台下的清江水呀!你流淌的是人们逃离家乡而流下的心酸的泪呀!

  郁孤台下的`清江水呀!你流淌的是子民失去国家而流下的心酸的泪呀!

  【设计意图:老师的引读把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一次的拉进。那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的良好体现。】

  (二)、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1、生读。

  2、长安在这儿指当时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而此时作者却望不到,他的心情如何?再读。

  3、比较“可怜”

  读到这,让老师想起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诗《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同样是“可怜”它们表示的意思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而此时诗人可惜的是什么?(可惜的是无数的山挡住了自己的视线,可惜的是那无数的山也阻断了自己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所以,诗人愁呀!他愁的是如今的国家已经支离破碎。

  【设计意图:通过“可怜”一词的比较,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那延绵不断的山峦挡住了作者遥望故都长安的视线,但它挡不住什么?

  生读。那无数的青山挡住了我的视线,还挡不住什么?再读。(四)、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想着,想着,天色渐渐暗下来。国愁家恨让词人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的心里怎样?

  生读。知道什么意思?(余:“我”的意思。鹧鸪:一种鸟,鸟名。它的叫声悲切,听起来好像在说“行不得也,行不得也”。)再读。引读:

  看到那一半是水一半是泪的清江水怎能不让人愁呀?读

  想到如今的长安只能引颈遥望,而且望不到,怎能不让人愁呀?读

  想起如今的国家支离破碎,人们颠沛流离,那山林深处传来的鹧鸪声,真让我愁上加愁呀!读

  齐读词。同学们,这是辛弃疾,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词人,让我们一起朗诵他的动荡的南宋发出的收复祖国山河的呐喊吧!(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品读词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生情。】

  五、读写结合,提高认识。

  1、同学们,面对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然后学生汇报)

  2、背诵词。

  【设计意图:语文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将自己的感触付诸笔端,培养了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是对作者辛弃疾爱国情感的一次很好的小结,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

  拓展诗篇,升华情感。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从远古走来,我们看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看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看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看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们一直以天下为念,执着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支撑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鼓舞着我们!(幻灯片展示诗句)

  好!让我们再次诵读这些诗句,感受伟人的情怀、英雄的气魄,让他们的精神熏陶我们,我们通过努力也为我们的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爱国诗句,既让学生在感性认识上得到升华,又让学生在知识积累上得到丰满。】

  (学生齐读)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布置作业搜集爱国诗词

  板书设计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忧国

  愁——爱国

  忧民

  《菩萨蛮》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简单介绍温庭筠,让学生能基本说出“花间词”和“温韦”的诗词风格。

  2、通过分析,让学生能感受并说出词中的人物形象(慵懒的女子形象),并进一步体会人物内心的孤寂无聊。

  3、介绍诗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能让学生基本把握词中的白描和反衬手法,并能结合具体诗句作一定的鉴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关于“词”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词起源于民间,中唐后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极盛于宋代。 “词”的别称: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 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有“词牌”。一段称为一“阕”。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二、唐五代词

  (一)花间词

  所谓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所选编的词集《花间集》得名。花间词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共18人。这些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人,其余多数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花间词派的两种风格。“温韦”并称。

  (二)南唐词

  南唐词是指以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冯延巳为代表的词派。南唐词,特别是后主李煜的词,与花间词相比,境界有所扩大。

  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词风雄浑开阔奔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和柳永,词风缠绵细腻,多写儿女风情,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窄。

  三、知人论世: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荃集》,存词70余首。

  四、《菩萨蛮》

  (一)诵读诗歌,至少三遍。

  (二)了解词的大意

  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折折叠叠/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三)整体把握

  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描写了什么样的生活情景?

  描写美丽而又寂寞的贵族女子晨起梳妆的生活情景。

  五、诗歌鉴赏

  (一)上阕

  1、“小山重叠金明灭。”写什么?

  “小山”是屏风。一般的屏风,都是六扇相连,故云“小山重叠”。“金明灭”是写早晨的阳光。由室内装饰小屏山写起,叙述画屏上金碧山水忽明忽暗,暗示时间为旭日东升。女子慵懒,不想早起,闺中寂寞。

  2、“鬓云欲度香腮雪”写出什么姿态?

  初起床,头发零乱未整要遮掩脸庞。把鬓发拟人化“欲度”就是“欲掩”,赋予乌溜溜的鬓发以一亲芳泽的意念。赋予静态以动态美。

  3、“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展示女子什么心态?

  懒洋洋起床,慢悠悠画眉梳妆。展示怨妇的愁绪和不得不妆扮的爱美心理,其中一个“弄”字,更彰显了一份刻意美化自己容颜的心理。

  鉴赏“懒”“弄”“迟”三个字的妙处。

  “懒”写出了女子迷惘若失的情态。

  “弄”写出女子反复摆弄欣赏,极度要美,又无限幽怨的情态。

  “迟”对应“懒”,渲染了女子无情无绪的神态。

  (二)下阕

  1、“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写什么?

  美人手持小圆镜,面向大圆镜,顾盼着头发上的簪花,足见其美化自己容颜的细心和耐心。容颜美丽动人。

  2、“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仅仅是写女子穿衣吗?

  这只是孤芳自赏,容颜如花,但穿衣时看到绣在衣服上双对的金鹧鸪时,脸上多了哀愁。这是托物寄情,意在言外的写作手法。

  3、“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女子什么思想?

  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结尾两句,说她穿上短袄,看着一双双用金线绣成的鹧鸪出神。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眼的是成对的鹧鸪,写出了女子的追求,愿双双对对,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六、总结

  艺术风格: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首词客观地描写女子起床后的一系列动作,似乎不动一点感情,不作任何旁白,但是细细体味,词人匠心独运地选取了一些能表现主题的镜头,含蓄地表达中心。此手法为白描手法。

  本词通篇写闺怨。写一位美人晨起化妆的情态,用白描手法。因为闺怨而慵懒,迟起、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穿衣。

  首写少妇所居富丽华贵的环境,绣屏掩映,阳光明灭。次写初起身时鬓发散乱容态。“懒起”二句,叙写起身下床后画眉、梳妆的动态。/“照花”二句,承上启下,写出梳洗已毕,对镜簪花,镜中人面交相辉映,愈增容色艳丽。最后两句点出少妇更换新绣罗衣,发现衣上绣的双双鹧鸪鸟,引发孤独之感。

  七、问题探讨

  试推想这首词背后可能的隐含着的主旨(或写作动机是否有所寄托)

  提示:称诗言志,知人论世——屡试不第,坎坷终生。

  流露出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这慵懒美丽的女子,正是作者内在被压制着甚至不免懈怠了的美好追求。要爱惜自己的美好品质,不能因一时挫折就堕落、放弃,这正是士大夫读书人品格上的操守:穷则独善其身。这或是温自我之写照和志气的砥砺。

  八、比较阅读

  (一)韦庄《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结合注释自读,思考:

  1、词人当年为避战乱漂泊江南。一般说来,漂泊他乡的游子总因不能还乡而愁绪满怀,词人为什么说“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好,好在哪里?)

  2、怎样理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因为江南有美好的风景、宁静安逸的生活以及如月似雪的美人。词人正是抓住这最能代表江南水乡的三大特征写出了诗意江南、悠闲江南、魅力江南。词人的优美想象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令人向往与陶醉的水乡世界。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在貌似不愿还乡的正话反说中传达出了他对故乡的难以忘怀之情。词人盛赞他乡之美,并认为应该在此终老,但结尾又突然冒出“未老莫还乡”(言下之意老了还是要还乡)的矛盾语,再加上“还乡须断肠”一句的凄楚,就更衬托出那正处于动乱之中的故乡在词人心头的分量与地位。

  原来描写江南美丽如画的风土人情,是为了用以反衬“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忧时伤乱之痛、思乡怀人之情。他赞江南,却是为了思念在北方的故乡,在盛赞江南美好安逸的背后深藏着怀乡的凄苦和悲伤,这不能不令人潸然泪下,这正是此词诗意醇厚,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

  (二)比较阅读

  温庭筠、韦庄这两首词的抒情方式的效果。温词----意象绵密,富艳精工——“密而隐”;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朗”

【《菩萨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改写菩萨蛮的作文09-15

纳兰性德《菩萨蛮》阅读练习及答案03-10

菩萨蛮和一剪梅阅读及答案10-08

菩萨的烦恼作文09-11

菩萨的歇后语大全10-08

观世音菩萨的歌词10-29

菩萨的烦恼作文900字10-24

观音菩萨生日作文10-14

蛮久抒情诗歌10-31

设计的分类教学设计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