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的常识

时间:2021-07-08 14:17:07 文学常识 我要投稿

清代瓷器的常识大全

  导语:清代的产瓷区和明代一样,虽然分布很广,但代表整个时代制瓷业发展水平的仍然是瓷都景德镇。下面小编为您收集整理了清代瓷器的常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清代瓷器常识

  清代景德镇民窑产量巨大,制瓷水平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烧制了不少精品。但是,代表清代瓷器最高水平的无疑还是景德镇的官窑瓷器。特别是清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时,不仅选派官员到御窑厂监督窑务,还亲自过问官窑瓷器的制作。在最高统治者的直接干预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景德镇官窑集中了瓷都最好的能工巧匠,烧瓷不计工本,制瓷刻意求精,元明时期已有的瓷器名品,如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素三彩、红釉、黄釉、蓝釉、白釉、青釉等都得到了重新恢复和发展,而且还创烧了中国古瓷中的绝品——粉彩、珐琅彩等彩瓷佳作。

  清代瓷器

  此外仿制历代名品,如宋代的五大名窑以及青瓷中的龙泉窑等,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甚至超越前代的水平。这时的官窑瓷器器型不仅丰富多样,而且精巧多变,构思奇妙,像转心瓶、转颈瓶和各种仿生瓷以及仿竹雕、木雕、牙雕、玉石、铜器等工艺品的器型都能烧制;官窑瓷器的釉彩、纹饰、装饰手法等更是齐全多样,绚烂多姿。总之,清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官窑制瓷,不仅集历代名窑名品工艺技术之大成,并且多有创新和发展,中国古陶瓷的发展历史,也由此达到了几千年来的历史顶峰。

  嘉庆以后,随着清王朝国势的逐渐衰微,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整个国家步入了衰落不振的历史阶段,制瓷业也不例外。终清一世,虽然景德镇官窑民窑还在大量生产,但工艺水平和艺术风貌都与前三代相距甚远。

  清代陶瓷

  我  青花瓷在清代仍是瓷器中的主要产品,斗彩、五彩、素三彩继续在更高水准上烧制。此外,康熙朝又创新了珐琅彩、粉彩和釉下三彩等新品种,各种单色釉有增无减,康熙、雍正、乾隆烧制的青花器无论是器型还是釉色都极力追崇明代永乐、宣德和成化三朝,尤其是康熙青花色调青翠艳丽,层次分明,那浓淡的笔韵能分五色,如水墨画一般,含蓄而生动。五彩瓷器也是康熙时最为精绝,其胎骨轻薄,釉色洁白莹亮,画工细腻,色彩柔和,线条流畅,让人爱不释手。雍乾时粉彩的成就最为突出,其色调温润,鲜艳而不妖冶,立体感强烈,常常让人叹为观止。此外,这一时期仿宋代汝、官、哥、定、均五大名窑的作品也很成功,有的几可乱真,洒蓝、天蓝、祭蓝、冬青、茶叶末等单色釉亦是佳作多多。

  康、雍、乾三朝的器型最为丰富,即有仿古又有创新,尤其是各式装饰性瓷器如瓶、尊之类较元、明代大为增加,其中康熙朝独有的器型如观音瓶、棒锤瓶、金钟杯、凤尾尊、马蹄尊等。雍正朝最突出的器形有牛头尊、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尊、套杯桃洗、高足枇杷尊等。乾隆朝大件装饰性器物的造型与前朝相比变化不大,但各类精巧小器如鼻烟壶、鸟食罐、仿象牙、仿玉器及象生瓷等却出现不少,而嘉道以后的器形大多是追慕前人,几乎没有什么新创作。

  清代瓷器的装饰艺术纹饰、内容、手法最为多样,且因各朝背景、崇尚不同而各有特点。康熙朝以山水花鸟、人物故事,长篇铭文等最具特色,其中刀、马、人、鱼、龙变化及冰梅纹、亭台楼阁纹为其代表纹饰。青花画法多采用单线、平涂,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后期流畅,勾染皴擦并用达到了阴阳向背、层次分明的效果。雍正朝的纹饰多偏重图案化,比较刻板,除仿明云龙、云凤、云鹤、缠枝花卉外,还盛行以过枝技法绘桃果、牡丹、玉兰、云龙等;画人物渔耕樵读以男为多,琴棋书画以女为多,纹饰线条纤细柔和。乾隆朝纹饰内容最为繁杂,但均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纹饰必有寓意,如百鹿、百福、百子、福寿、瓜蝶连绵、官爵荣升、三星八仙等。画面单调刻板,意境却较通俗,个别的牵强附会。

  清代瓷业自嘉庆朝以后,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的制瓷业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建树,乏善可陈。其瓷器的制作工艺、纹饰内容、表现技巧、器型样式等都未能超越清代康、雍、乾三朝。当然每个朝代还是有一些代表作品,如嘉庆朝的粉彩瓷;道光朝的青花山水;咸同间的一些彩器。随着整个大清朝社会经济的衰退,制瓷业也不断地走下坡路,一语以蔽之“一代不如一代”,虽然光绪朝的制瓷业大有再兴之象,但终只是回光返照,难以新生了。

  清代德化“瓷商”的涌现

  德化瓷器生产在明代进入巅峰期后,并没有从此停滞不前。尤其清康熙23年(公元1684年)解除海禁后,陶瓷海外销量扩大,德化瓷器生产又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清代时兴青花瓷,这种潮流也席卷了德化。青花日用瓷有杯、碗、碟、瓶、盘、盒、壶等,瓷雕有观音、如来、达摩、关羽、寿星、八仙,以及狮、龙、牛、马、羊、虎等,产品销往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尼、印度、埃及、坦桑尼亚、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古巴、秘鲁等国家和地区。此时,德化瓷窑生产的规模日益扩大。据《德化县志》记载,到清乾隆年间,德化已有2.7万人从事瓷器生产,占全县人口四分之一。生产青花瓷的窑场,现已发现170多处。

  清康熙末年,知县殷式训写了组诗“龙浔八景”,其中一首题为“瑶台陶炬”,这在封建社会是极其少见的:

  “宇内闻声说建窑,坚姿素质似琨瑶。乘闲每上峰头望,几道青烟白暮飘。”

  清嘉庆年间本县解元郑谦作五言古诗《窑工》,生动描绘当年德化瓷器市场的兴旺景象:

  “下岭如飞骑,上岭如行蚁。骈肩集市门,堆积群峰起。一朝海舶来,顺流价倍蓰。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

  此时,德化在陶瓷产品的销售经营上也出现了新特点。唐末五代,德化陶瓷产品主要供给本地及邻县村民作日常生活用。宋元时代,泉州设市舶司,德化陶瓷由官府派人统一收购,销往海外。明代中期以后,泉州港官办海外贸易衰弱,但福建民间贸易频繁,外地商人仍大量收购德化瓷器外销。明朝末年,德化本地人才开始大规模参加营销。到清代,德化当地人中已经涌现了不少靠经销瓷器致富的“瓷商”。

  生于1690年(康熙29年)的赖奎十,20几岁即运德化瓷器到台湾,后转销东南亚诸国。至雍正年间,他又率妻子及胞弟徙居台湾府彰化三佳春,专门从事瓷器转运;儿子则留在德化本地,生产青花瓷。他的8个孙子后相继迁往台湾彰化,并直接建窑生产,扩大转运销量,成为名闻遐尔的一代瓷商。

  据“龙井苏氏族谱”记载,乾隆年间,宝美村苏明裕和苏重光两兄弟,改建当时最大的阶级窑——尾库窑,并创立“万源”、“瑞源”商号,在福州、泉州设瓷器销售处,从事销售业务,历30余年成巨富。他们利用匣铺和器物的空间,大件套小件,增加瓷的容量。仅塞缝套烧的小酒杯一项,即获利万贯。乾隆6年至9年,他们耗资10万银元,在家乡建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长福堡。长福堡周长168米,深37米,占地面积1793米,内有居室142间,中有天井。规模之宏伟,堪与“土楼”比美。

  清嘉庆年间,泗滨村颜嘉猷利用蔡牵船队,多次运德化瓷器销往香港、台湾直至安南(今越南),成为当地首富。他在家乡建华丽楼阁庭台,乃至县官叹曰:“宁做颜君,不坐县堂。”仅据“泗滨颜氏族谱”记载,当时该村就有颜佐、颜明远、颜中山、颜桂堂、颜晴川等著名瓷商。

  在这种气氛下,德化人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郁起窑烟素业陶,瑶台一望震松涛。白瓷声价通江海,谁悯泥土穴取劳”(连士莹诗),透露了同时期其他山区少有的信息。


【清代瓷器的常识】相关文章:

清代的文学常识集合03-07

关于清代篆刻艺术的文学常识07-10

清代的刺绣03-08

有关瓷器的作文12-24

瓷器人生-话题作文02-27

清代补子刺绣介绍03-06

我的瓷器作文400字03-12

《中国瓷器》原文及阅读答案02-15

名甲天下的清代刺绣介绍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