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时间:2022-08-19 13:40:04 文学常识 我要投稿

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之统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1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

  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0.中国现代文坛之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21.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2.三代:夏商周

  2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三教:儒释道

  27.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岁寒三友:松竹梅

  32.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之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43.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之专集:国策战国策

  45.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之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第一位伟大之爱国诗人:屈原

  47.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之《文心雕龙》

  51.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之《诗品》

  52.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之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之沈括之《梦溪笔谈》

  53.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之徐宏祖之《徐霞客游记》

  54.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2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欢迎大家去阅读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古代文学作品大家好好去品味了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加油哦!

  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3

  1.称谓类

  (1)字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作“字”《礼记曲礼上》提出“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称人用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

  (2)号又叫“别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3)谥号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一般由皇帝或朝廷追封,也有由其朋友、亲属或门人所加的,叫“私谥”。

  (4)谦称表示谦逊的自称。如“愚”“寡人”“孤”“晚生”“不肖”“家母”“臣”“妾”等。

  (5)敬称表示对对方尊敬客气态度的称呼。如“万岁”“陛下”“夫子”“大人”“令尊”“贤弟”等。

  另外,对人的称呼还有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称爵名及一些特定称谓的情况。

  2.官职类

  古代官职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不同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这里只列举有关官职升降调动的一部分词语,供大家参照。

  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如司马迁《廉颇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

  除任命,授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擢选拔,提拔。如《战国策燕策二》:“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主要有升级、降级两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

  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右迁”,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调复原职叫“迁复”。

  谪贬官降职或流放。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黜废,贬退。如《国语晋语一》:“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3.地理类

  中国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中华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后也借指“中国”。

  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九州所指,说法不一。《尚书禹贡》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尔雅释地》无“青州”“梁州”,有“幽州”“营州'《周礼夏官*职方氏》无“徐州”“梁州”,有“幽州”“并州”。后用“九州”泛指中国或天下。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指黄河流域。

  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

  山东顾名思义,指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等山,所以“山东”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也指太行山以东地区。另外,战国时除秦外,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之东,故称六国为“山东”。

  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三辅西汉分治京畿地区三种职官的合称。也指其所辖地区。汉景帝时,把京畿官内史分为左右内史,与主爵中尉同治京城长安。武帝时,改右内史为京兆尹,治长安以东;左内史为左冯翊,治长陵以北;都尉为右扶风,治渭城以西。

  三秦泛指陕西关中一代。项羽灭秦后曾将秦关中之地分封秦军三位降将为王,因称三王或其所辖地域为“三秦”。

  郡古代行政区域名。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饼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玉门关西汉时期通往西域的关隘。由于大ii的和田玉由此运入中土,故得名。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以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如《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科举类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史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如《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后合称“孝廉”。

  科举从隋唐到清代朝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唐代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举行。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每年举行一次。

  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内的大殿上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的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宋代诗人文天祥都是状元。

  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因列榜有甲乙次第,故名。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中试的名单。因殿试揭晓名次的布告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

  太学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隋初置国子寺,隋炀帝改为国子监。唐设国子、太学、广文、四门,隶属国子监。明以后只设国子监,不设太学: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

  庠序古代的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泛指学校。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斑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

  教授学官名。教授之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5.风俗礼仪类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长兄称为伯(孟),次兄称为仲,其次称为叔,幼弟称为季。古代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如伯禽父、仲尼父。

  -(38)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孝顺,善事父母;悌,敬爱兄长。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用于养生或祭祀的三种动物,有大三牲(牛、羊、猪)、小三牲(猪、鱼、鸡)及道家三牲(獐、鹿、麂)。

  太牢、少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具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称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揖让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至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见面的礼节。拱手高举,自上而至极下行礼。

  拱拱手,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九拜古代汉族的礼拜形式,即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中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顿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叩地而拜。因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可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行跪拜礼时,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头至地,表示极度虔诚。

  跪两膝着地,臀部抬起。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如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广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如司马迁《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之礼,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贵宾向行冠礼的青年宣读祝词,并给其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字。因二十岁时男子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斋戒古代在祭祀或行大礼前,要沐浴更衣,戒嗜欲等,以示心地诚敬。“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乂称“散斋'散齑七日,值外室,倥止参加,切娛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人乘车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表示恭敬。

  再拜①拜两次。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②敬辞。用于书信的开头或结尾。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膜拜跪在地上,合掌加额,伏地而礼。

  万福旧时妇女行的礼,两手松松抱拳重叠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做鞠躬的姿势,口中称“万福”。

  六合古代以十二地支记月、日,选择吉日良辰时,需考虑月建和日辰的“冲(不利)”或“合(有利)”,“合”指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已与申合,午与未合,总称“六合”。

  祖道出行前祭祀路神,并饮宴饯行。

  席次指座席的次第。古代宴会的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位尊者居前,背靠厅堂,面向大门。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4

  【爵】

  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

  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

  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相关文章: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大全02-11

中国的古代文学有哪些-中国古代文学常识03-01

文化常识(古代文学作品)集锦03-02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介绍02-18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歌谣02-17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07-06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歌谣03-04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元代文学常识大全07-07

易错中国古代文学常识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