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文学常识

时间:2018-03-14 16:09:55 文学常识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文学常识大全

  语文常识(一)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文学常识大全

  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 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 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 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 三代:夏 商 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 商汤 周公

  25. 三山:蓬莱 方丈 瀛洲

  26. 三教:儒 释 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 司徒 司空

  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 太傅 太保

  28.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 竹 梅

  32. 三辅:左冯翊 右扶风 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 榜眼 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 中医 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40. 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 动摇 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 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 雨 电

  “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 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语文常识(二)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 龙须沟

  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 墨

  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 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

  12. 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4. 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 我国的鲁迅

  15. 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 奥德赛

  16. 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 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

  17. 三从四德中三从: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品德 辞令 仪态 女工

  18.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夏至节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节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19.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 群为臣纲 夫为妻纲

  五常:仁 义 礼 智 信

  20.三姑六婆:三姑:尼姑 道姑 卦姑

  六婆:媒婆 师婆(巫婆) 牙婆 虔婆 药婆 接生婆

  21.三皇五帝:三皇:伏羲 燧人 神农

  五帝:黄帝 颛琐 帝喾 尧 舜

  22.三教九流:三教:儒 道 释

  九流:儒家 道家 阴阳 法 名 墨 纵横 杂 农

  23.三山五岳:东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

  五岳: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24.三性:祭祀用的牛羊猪(太牢)(无牛为少牢)

  25.三一律:欧洲古典广义戏剧理论家所制定的戏剧创作原则,就是地点一致,时间一致,情节一致。

  26.佛教三昧:止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修行方法之一)

  27.佛教三藏:总说根本教义为经,述说戒律为律,阐发教义为论(通晓三藏的叫三藏法师)

  28.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 户 礼 兵 刑 工

  29.三苏:苏洵 苏轼 苏辙 三军:上中下/左中右/海陆空

  30.三吴:吴郡 吴兴 会稽(丹阳) 三国:魏 蜀 吴

  31.三秦:雍王(西) 塞王(东) 瞿王(陕西北)

  32.三楚:港陵-南楚 吴-东楚 彭城-西楚

  33.三原色:红 绿 蓝

  34.三坟五典:三坟:伏羲 神农 黄帝

  五典:少昊 颛顼 高辛 唐尧 虞 舜

  35.三体石经:尚书 春秋 左传/古文 小篆 汉隶三种字体书写

  语文常识(三)

  1.经典四书:大学中庸 孟子 论语

  2.四大类书: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文苑英华 全语文

  3.战国四君:齐国的孟尝君 赵国的平原君 楚国的春申君 魏国的信陵君

  4.初唐四杰: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 欧阳修 苏轼 黄庭坚

  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 郑光祖

  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 祝枝山 文徵明 周文宾

  8.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9.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洵 元-赵孟

  唐宋八大家简介--韩愈(人物简介)

  历程

  韩愈唐代诗人

  朱啸宇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合称为“唐宋八大家”。现在已经得到考证,韩愈祖籍河北昌黎县。

  生平

  韩愈一生经历大致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4岁以前。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并关心政治,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与凤翔邢尚书书》),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

  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士第。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等。

  第三阶段,36至49岁。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山阳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送穷文》、《进学解》、《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南山诗》、《秋怀诗》11首、《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石鼓歌》等。

  第四阶段,50至57岁病故。先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淮西平定后,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最后这一阶段,政治上较有作为。重要诗文有《平淮西碑》、《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泷吏》等。

  评价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

  《张衡传》预习提示

  本文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张衡(78--139),东汉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哲学家。其作品《二京赋》、《四碧诗》等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特别是他在科学上的成就更为出色,他是我国古代的科学家。他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地震仪早一千七百多年。他在政治和哲学上也有一定研究。1956年郭沫若为南阳重修的张衡墓题词说:“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

  教材编辑把本文作为一篇科学家的传记而节选,对原文有大量的删节。学习本文,第一要抓纲析目:这篇文章记叙张衡一生,材料众多,头绪纷繁,作者以张衡“善属文”“善机巧”“善治政”为纲组织全文,显示了张衡作为一个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才干与成就,使文章条分缕析,层次井然。阅读时,要抓住这个纲,理顺作者思路。第二要注意文化解读:本文涉及的文化常识很多,如三辅、《五经》、六艺、孝廉、辟、出、下车、公车、乞骸骨等。只有了解这些知识,才能从文化的角度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

  在中,现代文阅读历来是失分最多的一个题目,尤其是近几年现代文阅读偏重于主观表述题,由于答题不得要领,失分颇多。

  那么,如何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呢?

  首先要养成整体阅读的好习惯。

  要迅速而全面地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各段要点,掌握文章中心。同时也要注意文章附带的一些注释和附言等,这里面包含的信息往往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准确而全面解。例如,2002年高考第20 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要正确解答这道题,就必须整体阅读全文,根据命题要求,在全文中去搜索提取信息。放眼全文,文中的第一段就有“两千多年前的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神往和渴求充满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等句子。文章的第三段也有“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 “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等句子。这些语句就从两个方面说明“知音”已经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样答案为:(1)神往和渴求知音,已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2)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

  其次,要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其一是直接代入法。现在有些学生主观表述题不得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利用文中资源。国家教委中心曾明确表示: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答题要领,即直接从原文中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词语、句子,直接录入 高中生物。例如,解答2002年高考第21题就可以移用原文中的中心句来回答: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应在失去钟子期之后去寻找更多的新知音;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其二是选摘概括法。有些,从原文中难以找出明确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学会从原文中摘录相关的词语加以简化概括,形成自己的答案。例如:回答 2002年北京高考第22题第2小题,可以运用原文第九、十段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组合,答案可为:(1)当你生命将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2)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其三是还原辨析法。这一主要针对选择题。主要做法是把选项回归原文,找出其中的不同点,加以比较、分析、辨别,确定是否与原文的说法保持一致。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阐述。

  总之,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尽管有很多,但最终都是建立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之上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平常的课文教学中,紧密地结合课文的单元重点,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现代文阅读答案表述技法及注意事项

  【摘要】鉴于大家对高中频道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现代文阅读答案表述技法及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

  现代文阅读答案表述技法及注意事项

  现代文阅读的主观表述题,在审准题目要求,找准信息所在的有效区间之后,最后的一环答案表述,是最关键的。一般采用下列方法:

  1、摘录法

  即直接用文段的中心作为答案。一般情况下,中心句常在段首或段尾,文体不同,中心句的表达方式也不同。

  采用这种方法,应当注意的是对文章结构和中心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时需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从而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例如2000年全国卷高考第21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6分)

  指津:第一问,我们可以根据对文章结构和中心的把握,抓住作者在反思和评价长城的历史时这些抒情强烈的中心句“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可以摘录为答案,所以根据题目要求,进一步使语言简洁。答案为:①长城是一卷凄婉的历史,②长城是民族封闭的象征,③长城是文化愚钝的标志。

  2、摘要法

  即选用文中的关键词句,删繁去冗,使概括的语句简明、准确。

  采用这种方法,应当注意的是在审准题目要求,确定好答案所在文中的范围之后,能够准确把握符合题目要求而又含义深刻的词句。

  例如2000年全国卷高考第21题第二问(见上文)

  指津:此题的'答案要点组织起来稍难一些,因为作者的观点看法,没有单独表达出来。这就要从有关材料中抽取出作者的观点(答案要点)来。可抓住文中的抒情句“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根据题意要求,舍弃冗杂的,选用其中的关键词语作答,所以答案为:①开放,②自信。

  3、归纳法

  即要求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一定要思路清晰、用语准确、抓住要点。这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最常用、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出错的一种方法。

  从2003年全国卷高考阅卷情况来看,有必要提醒新一届考生注意避免以下几种错误:

  (1)以偏概全

  如第19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

  根据题目的要求,我们可以较容易地找到信息所要求的有效区间(原文第二段中):“他从母亲的怀抱……千丝万缕沾着边。”考生有如下几种回答:

  ①父母和亲人的爱,乡里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

  ②乡土和事物,祖辈的家史。

  ③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童年的生活,乡土的气息。

  ④故乡的风土人情和故事。

  分析:这些同学可能认为自己的答案找准了信息的有效区间,“不超过28个字”(阅卷时每超过4个字便扣去1分),就可以了,但遗漏了要点同样也是丢分的,那些答案只有十多个字的同学,未能从试题的字数要求中推测出答案至少需要二十余字。

  总结:以偏概全,是概括内容要点时常犯的错误,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分析好题目在文中对应材料的要点有几个,做到全面而准确。

  (2)机械“复述”

  ①仍以第19题为例,还有的同学回答: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分析:从试题所问“哪些‘童年的烙印’”可以知道答案必须是一组名词性短语,而有的同学却用了一个长句来回答,这样机械“复述”,是不合题意要求的。

  ②再如第20题: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

  分析:同样,这种回答是“复述”,而不是题旨要求的“概括”,而这样做极容易遗漏要点。

  总结:机械“复述”,也是概括要点时常犯的错误。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根据要求“筛选”出内容要点以后,对其进一步“整合”,组织成答案。

  (3)概括架空

  ①仍以第20题为例,许多同学找准了信息所在的有效区间以后进行概括,回答是:

  有两种情况,一是浪漫主义的,一是现实主义的。

  ②再如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有的同学回答:这样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分析:这样的回答空泛而没有具体内容,不能算是有效的概括,而且题目中明确要求“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因此,这也是没有审明题目要求的表现。

  总结:概括架空,也是概括要点时易犯的错误,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审明题目要求,回答做到具体实在。

  【总结】20xx年已经到来,小编在此特意收集了有关此频道的文章供读者阅读。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巧记法:佳节记忆法和称谓记忆法

  【编者按】应广大考生学习需求,频道为广大考生朋友提供高中语文文化常识巧记法,同学一起来学习吧!

  语文学习离不开自学,新学期学习可以从熟练掌握一些文化常识开始。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天文地理、目录辞书、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古代纪时、音乐娱乐、学校设置”等等。下面就介绍巧记方法:

  佳节记忆法

  除“春节”外,我国还有七大传统节日是不能忘记的:

  1、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为“上元节”。

  2、端午,农历五月初五。

  3、中秋,农历八月十五,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4、重阳,农历九月初九。叫“登高节”,习俗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现在我国又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5~6、清明和寒食,农历三月十五之前。清明节是唯一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主要指自然节气,后来成为了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有吃寒食的风俗。

  7、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为 “乞巧节”或“女儿节”。

  此外还有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的 “灶日”;农历“立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的“社日”等。

  称谓记忆法

  实际交往中,礼貌称呼是很重要的,它有“尊称、谦称、雅称、婉称”等书面语,具体如下:

  尊称:自家父母称“高堂、双亲、膝下”,别家父母称“令尊、令堂”,老师称“恩师、导师、夫子”,他家房居称“尊府、贵宅”,自家居室称“草堂、寒舍”。

  谦称:学生自称“门生、受业、不才、小生、小可、晚生、后学”等。

  雅称:自家父母称“椿萱”,他人母亲称“萱堂”,岳父母称“泰山、泰水”,兄弟称“昆仲、棠棣、手足”,夫妻称“伉俪、伴侣”,丈夫称妻子“内人、可卿”,妇女称“巾帼”,男子称“须眉”,同学称“同窗”。

  婉称:家父母称“家严、家慈”,去世父母称“先父先严、先母先慈”,夫妻一方亡故称“丧偶”,夫死未嫁之女称“遗孀、孀居”,妻死未娶称“鳏夫、鳏居”。

  衬托是一种怎样的表达技巧

  编者按:小编为大家收集了“衬托是一种怎样的表达技巧”,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衬托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衬托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次,并非平等、并列关系。衬托手法分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衬托这种表现手法在古诗词写作中,经常可以见得到。

  下面是关于衬托的一些具体运用。

  1 .正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1)乐景写乐情。如杜甫《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通过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抒发了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

  (2)以哀景写哀情。如杜甫《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中“片云’, ' ’孤月”组成了凄凉的意境,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2 .反衬,即陪衬物与主体事物或感情方向相反。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以乐景写哀情。如杜审言《 渡湘江}} :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的美景反衬出今日之悲。眼前的鸟语花香反衬出了远去边疆的哀愁。

  (2)以哀景写豪情。如李白《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五月的天山,映人眼帘的仅有皑皑的积雪,无花可赏,无柳可折,寒气逼人。情景如此单调,如此凄凉,反衬出了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

  (3)以衰衬兴。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作者写“春残”之景物,并不在抒发伤春之情,而是借春鸟春花之“改”,来反衬幽竹之“不改”。表现作者钟情幽竹,赞美坚贞节操的情感。

  (4)以声衬静。如王籍《 人若耶溪》 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使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蝉噪”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

  (5)以有衬无。如李白《 月下独酌》 中这样两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明只有自己一人,却说着到了兰个人影,这就是以有村无。这样写,就把李白当时孤独寂寞的生活际遇和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了。

  (6)以明衬暗。指用光亮来反衬环境的幽深。如王维的《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一、二句以“响”衬“寂”,空谷传音,愈见空山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三、四句以“明”衬“暗”,余晖射人深林的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的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之文学常识大全】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常见文学常识大全

2.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古代文学」

3.高中语文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4.关于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5.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外国文学」

6.高中语文古代文学常识征集大全

7.高中语文文学41个常识大全

8.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