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教学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1-04-15 13:48:5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惯性教学的心得体会

  “惯性”一节的教学,课本是先给出惯性定义,再演示“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两个实验,验证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这种安排,其特点是:先理论、后实验。教学实践表明:教材精炼,简捷明快有余,生动活泼不足,学生不易接受。究其原因,学习“惯性”前学生头脑中具有的惯性现象材料太少,课本只提供一个“伽利略理想实验”,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因此,学生总感生硬,难以接受。鉴此,我们改变教法:先实验、后理论,变验证型教法为探索型教法。这是符合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下面就惯性概念的教学,谈三点体会。

惯性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建立“惯性”概念

  1、激疑,引出“惯性”课题

  (1)奔跑之人,脚遇障碍物时,人向前倾。何故?

  (2)坐在汽车内的旅客,当车突然开动时,人向后仰。为什么?

  身边现象,人所共知。学生却不能解释,激起阵阵疑团,欲罢不能。教师趁机引出“惯性”课题。

  2、激趣,建立“惯性”概念

  (1)学生做“抽尺”实验:把盛着墨水的敞口墨水瓶置于课桌边缘,下压直尺或三角尺。用手沿水平方向突然快速抽走直尺,墨水瓶巍然不动。学生疑虑:墨水瓶为啥安全无恙?

  教师演示“打板落蛋”实验(略)。学生嘀咕:鸡蛋为啥没落地摔碎?

  师生共同得出:实验表明,一切静止的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教师演示“摸拟摔伤”实验:把布娃娃(头内暗置盛红墨水的敞口塑料水瓶)直立在小车上,手推小车沿桌面匀速平动。当车遇障碍物受阻停止运动时,布娃娃前倾,摔得头破血流。

  师:小车匀速运动,布娃娃的运动状态怎样?

  生:跟车相同,做匀速直线运动。

  师:车停时布娃娃脚受车向后的摩擦阻力作用,脚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由运动状态变成静止状态。

  师:车停时,布娃娃上身的运动状态怎样?

  生:继续向前运动,摔倒跌伤。

  师:运动的物体具有怎样的性质?

  生: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水到渠成。教师给出惯性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板书:

  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二、做好“惯性现象”实验

  做好“惯性现象”实验,是建立惯性概念的关键。惯性实验,做法多种多样,丰富多采。精选惯性实验应力求简单,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做;要生动有趣,宜增加惊险情节,产生强烈的`刺激性和说服力,使学生久久难忘。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利用学生身边现成器材,精选“抽尺实验”,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动手做。精做“模拟摔伤”演示实验,制造紧张惊险气氛。一个安全无恙,一个胆颤心惊,二者反差鲜明,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说服力,以此动摇学生头脑中顽固的错误观念,顺利建立起惯性概念。

  三、解答惯性现象的步骤

  课本解释惯性现象,文字确切精炼。学过之后,学生尚难掌握要领,不能圆满准确地解答惯性现象。表现在语无伦次,思路层次不清,或者以简单的惯性二字概括作答。因此,教师在解释“惯性现象”实验时,应做分解动作,引导学生探出解答惯性现象的步骤:

  1、确定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

  2、找出物体或物体的哪部分在突发过程中受到外力作用,改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

  3、找出物体或物体的哪部分在突发过程中不受外力作用,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例,一辆客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因遇障碍物向左急转弯,坐在车上的乘客为何向车身的右方倾斜?

  答:客车急转弯前,乘客与车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当汽车遇障碍物,司机立即扭动方向盘,向左急转弯。坐在车上的乘客因其臀部随车上的座位向左急转弯;而人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其原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因此,汽车向左急转弯时,人的上身要向车身的右方倾斜。

  这样做,思路层次清晰,解答惯性现象有规可循。通过一两题的正规强化训练,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解答惯性现象的方法要点,都能清楚地解答课后习题中的惯性现象,从而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惯性教学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惯性思维搞笑幽默故事09-11

考研数学概率解题的9个惯性思维10-11

攻破GRE考试阅读习惯性思维介绍01-28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04-30

关于教师教学心得体会04-28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1-02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09-16

教学管理培训心得体会11-14

师徒结对师傅教学心得体会04-29

英语词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