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霜阅读习题及答案

时间:2021-02-15 16:43:09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读霜阅读习题及答案推荐

  篇一:读霜阅读答案

读霜阅读习题及答案推荐

  要到了白露,方知道什么是秋色。

  倒不是因为这个时候,西北的胡杨,大片大片如融金;也不是因为各处的枫叶,都如同猎猎的火焰;也不是因为南方的湿地,蒹葭白茫茫开得正盛,一年丰繁的色泽,此时为最。而是因为白露才是秋天的本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露凝而白。到了这个时节,早晨起来,风将一条路刮得发白,空气里仿佛都流动着透明的铅灰色。心里寥落又开阔,好比一幅笔法疏淡的水墨,便晓得,秋天当真来了,随同一个终古美丽的名词。

  这个名词,从先秦的诗歌源头,溯流而下,唐风宋韵里,都可以听到它的脆响 一直到今天,它和惊蛰一样,依然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诗歌意象、最易触动心底柔软部分的名词。

  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有三个最美的绳结,打在历史的诗章上,也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里 关于对宇宙、所爱与自身存在的美感体验,我们可以拈取它们来重温梦境,那几乎是每个人都曾经经历或将去经历的梦境。

  第一个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这八个字读出来,凡识得汉字的,无不心旌神摇。《诗三百》是诗歌,也是原典。即使没有后文 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 的伊人,这八个字,也允为最美的文字。它开启了一个传统 这是一个可以意会,难以言明的传统。天地如此静默美好,自身如在其内,如在其外;深情如若可言,如不可言。唐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慨然千古,怆然泪下的意境,似乎都可追溯到此。日本《枕草子》描写春天,说: 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 ,文字简约、意境优美庶或近之,但却没有那苍茫辽远之感。美丽到了苍茫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

  秋天的气质,不管硕果红叶,如何渲染它的热闹,终归是偏于幽冷肃杀的 《礼记 月令》里说: 孟秋之月,用始行戮 。说的是旧时天子们多半在这个时节用兵。即使没有实力出征,也得杀几个罪犯,所谓 秋后正法 。掌管刑罚的司寇因此被称为 秋官 ,而文人不遇,迟暮无成,多半被称为 秋士 。秋天被附丽的感伤色彩越来越浓厚,人们面对秋天时的情感,也就越来越偏于血亲人伦。所以第二个美丽的绳结打上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何事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此刻思乡怀远,衣裳正单,往往催生出无限的愁怨。这种思乡怀远的深情,和诗经中那种几乎能带来宇宙本体论的触发而言,体现了一种文明的进路和文化的烙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总是那么沉郁不露,然而一咀嚼间,就有一种逝水难追、乐土不返的悲凉。被逐出伊甸园的人们,再也返回不去了,就好像我们知道了,就永远抹不去成人的记忆。这里面所追怀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流失 而流失的总是如此美丽,我们保有的美丽回忆,如此刺伤我们的心灵。

  失却了本体,徒留了追怀,白露于是越来越清冷幽怨,但还有第三个绳结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时间已经是宋朝,有一个超迈豪绝的人物,和友人一起泛舟赤壁。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清冷肃杀间,他居然有吞吐宇宙的豪气。和他同行的友人,不能免俗,拿了个洞箫,呜呜咽咽地吹将起来。说:你瞧瞧,清秋好时节,转瞬即过,我们与草木同腐,如何不伤心?那人一听,就说了一段高论: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他又说,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在文明已经行进到一种衰糜难振的状态时,还有人发此浩然之音,斯人可谓不负清秋。

  这个人,我们都晓得,叫苏轼,发明东坡肉的那一位。他的无数旷达之作,都是在秋天写出来的 那草尖上可怜可爱的白露,在他的醉眼睥睨里,竟可以横大江接水光,让他歌诗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于是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年节,照样就倜傥行过了。在文明的末世,能够拯救自己的,其为一心乎?

  眼看就要秋深了。

  21.请简要分析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意。(4分)

  (1)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

  (2)于是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年节,照样就倜傥行过了。在文明的末世,能够拯救自己的,其为一心乎?

  22.文中第2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胡杨、枫叶和蒹葭?(3分)

  23. 美丽到了苍茫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 根据文章第5段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渲染这八个字的美丽境界的?(4分)

  24.作者为什么说 斯人可谓不负清秋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命题意图】

  考查目的:考查学生对关键词的理解和赏析、提炼文章信息的能力、对文章的理解感悟;

  试题的特色:对写景散文的感悟。

  试题测试后的讲评意见:教会学生常见赏析题的做法以及如何深入文本。

  【参考答案】

  21.(1)提醒:从旁指点,促使注意。说秋天和白露是生命的提醒,赋予秋天和白露以人的感情色彩,读起来很亲切温暖。

  (2)倜傥:风流潇洒。写出了苏藏在文明衰败年代的洒脱、豪迈。(该题共4分,每小题2分)

  22.一方面,白露会给胡杨、枫叶和蒹葭留下鲜明的季节特征;另一方面,作者又用这些景物特征烘托出白露自身的时分特点,突出白露和秋天的密切关系。(该题共6分,第一个方面2分,第二个方面4分)

  23.作者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正面阐述,八个字表达了一种美好的妙不可言的境界;其次,用陈子昂诗歌的高远境界作衬托:再次,和日本作品《枕草子》对比,突出这八个字的美丽境界。(该题共6分,应回答3个方面,每个方面2分)

  24.作者认为,苏轼面对个人的不幸境遇,面对宋朝的文明衰退(2分),乐观豁达,潇洒风流(2分),尽情享用无边秋色所以说苏轼不负清秋。(该题共6分,每点2分,意思不全的,适当扣分)

  篇二:读霜阅读答案

  阅读 虞邯的`《白露为霜》回答问题的答案.要到了白露,方知道什么是秋色.倒不是因为这个时候..眼看就要秋深了.这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你们对照一下,看有没有看到过,把答案写上,1.简要分析_百度作业帮

  阅读 虞邯的《白露为霜》回答问题的答案.要到了白露,方知道什么是秋色.倒不是因为这个时候..眼看就要秋深了.这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你们对照一下,看有没有看到过,把答案写上,1.简要分析

  阅读 虞邯的《白露为霜》回答问题的答案.

  要到了白露,方知道什么是秋色.

  倒不是因为这个时候.

  眼看就要秋深了.

  这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你们对照一下,看有没有看到过,把答案写上,

  1.简要分析下列括号中的词语

  (1)这个名词,从先秦的诗歌源头,(溯流)而下

  (2)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

  (3)与是草木摇落二变衰的年节,照样就(倜傥)行过了。

  2.第2段为什么要写到胡杨,枫叶和蒹葭?

  3.“美丽到了苍茫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根据第5段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渲染这八个字的美丽境界的。

  4.作者为什么说“斯人可谓不负清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 ①提醒:从旁指点促使注意.说秋天和白露是生命的提醒,赋予秋天和白露以人的感情色彩,读起来很亲切温暖.②倜傥:风流潇洒.写出了苏藏在文明衰败年代的洒脱、豪迈.(该题共4 分,每小题2分)

  2.一方面,白露会给胡杨、枫叶和蒹葭留下鲜明的季节特征;另一方面,作者又用这些景物特征烘托出白露自身的时分特点,突出白露和秋天的密切关系.

  3.作者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正面阐述,八个字表达了一种美好的妙不可言的境界; 其次,用陈子昂诗歌的高远境界作衬托:再次,和日本作品《枕草子》 对比,突出这八个字的美丽境界.

  4.作者认为,苏轼面对个人的不幸境遇,面对宋朝的文明衰退(2分),乐观豁达,潇洒风流(2 分),尽情享用无边秋色所以说苏辑不负清秋

  答案绝对的准确,放心的用吧

  篇三:读霜阅读答案

  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它们在初升起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待太阳升高后就融化了。人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叫。翻翻日历,每年这个节气。我们看到过降雪,也看到过降雨,可是谁也没有看到过降霜。其实,霜不是从天空降下来的,而是在近地面层的空气里形成的。

  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通常,日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气严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也能终日不消。

  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

  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它们在初升起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待太阳升高后就融化了。人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叫。翻翻日历,每年这个节气。我们看到过降雪,也看到过降雨,可是谁也没有看到过降霜。其实,霜不是从天空降下来的,而是在近地面层的空气里形成的。

  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通常,日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气严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也能终日不消。

  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如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霜是在辐射冷却的物体表面上形成的,所以物体表面越容易辐射散热并迅速冷却,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假如质量相同,其内部含有的热量也就相同。如果夜间它们同时辐射散热,那末,在同一时间内表面积较大的物体散热较多,冷却得较快,在它上面就更容易有霜形成。这就是说,一种物体,如果与其质量相比,表面积相对大的,那么在它上面就容易形成霜。草叶很轻,表面积却较大,所以草叶上就容易形成霜。另外,物体表面粗糙的,要比表面光滑的更有利于辐射散热,所以在表面粗糙的物体上更容易形成霜,如土块。

  霜的消失有两种方式:一是升华为水汽,一是融化成水。最常见的是日出以后因温度升高而融化消失。霜所融化的水,对农作物有一定好处。

  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它们在初升起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待太阳升高后就融化了。人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叫 下霜 。翻翻日历,每年...

【读霜阅读习题及答案推荐】相关文章:

《走进安徒生童话》阅读习题及答案03-26

《读三峡》阅读练习题的答案04-02

读山阅读答案11-26

《荷叶青青》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04-02

《思念一块月饼》习题及阅读答案05-04

故乡的桥阅读练习题及答案04-15

四级英语阅读理解习题及答案12-31

《心中的芦苇》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04-05

《带伤的树叶》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04-02

史铁生《故乡的胡同》阅读练习题及答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