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谈论孝道征文

时间:2022-04-26 15:04:06 2500字 我要投稿

大学生谈论孝道征文2500字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征文吧,征文具有主题鲜明、内容清楚的特点。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征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谈论孝道征文25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生谈论孝道征文2500字

  大学生谈论孝道征文 篇1

  近十多年来,政府建立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以应对我国社会养老问题,社会上一些救助老人的慈善机构以及市场化的养老院等设施的涌现,都是伴随人口老龄化和“空巢老人”大量出现应运而生的。今年6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养老”问题的关注。

  “孝道”重点是养老吗

  “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提出了一个关于“孝道”的问题,赞成者认为它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反对者则认为,这是政府在推卸责任。

  从世界文明这个大范围来看,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家庭生活,讲求伦理道德。所以,中国古代从三皇五帝开始,就是以家族为单元而建立起来的宗法氏族社会。起码从周朝开始,已明确提出了“家天下”的概念。“家天下”最重要的内容是重视“孝道”。古人说“百行孝为先”,提倡“孝道”,与养老有密切关系。中国古代由于重视家庭生活,所以,养老育幼的责任都由家庭承担。古代的政府并不承担多少养老的责任,它只需按照儒家的伦理道德来提倡“孝道”就可以了。但在古人的观念中,所谓“孝”,不仅是一个养老的问题,即不仅是一个供养年迈的父母吃穿的问题,更要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感情需求。所以,“谨身节用,以养父母”,仅是孝的一个方面,孝还有其他内容。如古人说“三不孝”,其中之一是“家贫亲老而不为仕禄”,这里所谓的“仕禄”,在古代是指谋求做官领取俸禄。在今天,就是指青壮年人应当外出努力工作以养父母。可以说,青壮年人外出工作就是孝敬父母的一种表现,但它又引出“空巢老人”无人关照的问题。“三不孝”的另一内容,是指儿女对父母慈爱恭敬,但若父母犯了过错,却不去纠正,就会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在社会上落一个“坏名声”,这也是不孝的表现。所以,单纯的“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三不孝”中以“无后为大”,即不愿意养育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可见,古人所谓的“孝”,不仅要给父母衣食温饱,更重要的是要让父母生活得有尊严,要使他们在感情和精神上得到快乐和安慰。

  提倡“孝道”是复兴封建道德吗

  提倡“孝道”,不仅是为了解决养老和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对行孝者本身也有益处。古人认为,孝“始于事亲”,“终于立身”。“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孝”能使一个人养成良好的心性,“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一个人,爱自己的父母,对别人的父母就不会有厌恶之情;一个人,敬重自己的父母,也会对别人的父母有敬重之心。这就是孟子所说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对于一个人培养美好的品德至关重要,“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所以,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才会真正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才会有事业心,才会用他的行为感动别人,这个社会才会变得美好。说到底,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对“孝道”的提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离不开对“孝道”的提倡。

  孝敬父母,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它却关乎社会风尚和政治的安定,所以古人认为,只要大力提倡“孝道”,就可做到“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因此,古代很早就有《孝经》这本专门论述“孝道”的书。汉代就曾把“孝”作为治天下最根本的要义。汉代选举官员,有两个标准,就是“孝”和“廉”。当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居家孝敬父母,为人清廉不贪。而“孝”又居其首。西汉的皇帝谥号前都冠以“孝”字,也是对“孝道”的大力提倡。清代的康熙皇帝干脆将《孝经》列为儒家“六经”之一,使其成为士子科举应试的必读书,都充分体现了对“孝道”的极度重视。

  由此可见,“孝”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它与所谓的封建道德没有任何关系。“孝道”是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都需要提倡的一种美德。今天,我们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决非只追求物质生活的进步,现代化更应包括人们精神生活的提升,更应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而对“孝道”的提倡,无疑应是当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孝需要有具体的行动规定吗

  2012年6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订草案中新增一条“常回家看看”,引起巨大关注和争论。在我看来,“常回家看看”这一条,对保障老年人权益来说,不是法,不过是提醒常年在外工作和生活的晚辈多关心自己家中的老人,这或可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人们的孝心,但仅“常回家看看”对于老人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对子女孝敬父母提出行动要求,是值得赞赏的。但以此与古代《二十四孝》相对应,则有点不搭界。因为古代的《二十四孝》是二十四个尽孝故事,那是用故事感动人,是对“孝道”的宣扬,它没有具体的行为规定。而“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则是规定了二十四种行动。那么,如果超出这些行动呢?要说“孝”的具体行动,也许可以列到一百种甚至更多。由此可见,这个“新二十四孝”就不免拘泥。况且,这二十四种行动中,有些是否与“孝”有关或者合理,也值得商榷,如第13条“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如果父母有不好的业余爱好,也要支持?而第18条“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19条“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与“孝”是否有关,也值得商榷。所以,个人认为,孝敬父母,不必做具体的行动规定,只需加以引导和提倡,使大家“尽心尽情,量力而为”已经足够。

  当然,在提倡“孝道”的同时,政府应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良好的道德秩序,并且将养老市场化加以推进,才能较好地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这个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大学生谈论孝道征文 篇2

  赵玉周的长篇小说《新养老时代》,始终散发着一种深思人生的气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深思像对话,像勘探,也像是阐释一种主张。但归结起来却很简单,就是如何赡养老人。

  在《新养老时代》中,作家赵玉周正是立足于“孝”,对“顺”进行了质疑。叶丽作为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的女性,她内心中深藏着对家人的爱,她不是一味地对老人愚昧地顺从,而是从人伦感情出发表现出心中的敬,并使这种敬爱和谐、融洽、完美。可是所有的生活都不会像湖面的水,总有刮风起浪的时候。这种和谐很快就因为苏美华骨子里无形中遵循着的传统打破。该书的开篇点明主题叶泽春很烦。烦是因为妻子叶丽回了乡下老家。因为小夫妻的暂时分别,不经意把城市、乡村两个不同的地域环境与人物无形中堆砌到一起。叶丽在母亲和爷爷奶奶耗尽心血的抚养下长大成人,为尽自己的孝心,她用行动演绎了生活中最美的乐章。这是生活中最美的人性显现,也是整个社会所要弘扬的主题。但她的做法很快就被融入到各种交织的矛盾之中。作为知识分子的苏美华,理应熟谙道德伦理,理应顺应时代进步,但她的骨子深处所表现的家庭观念更多意义上是对道德伦理的亵渎和曲解。为了让叶丽的爷爷奶奶离开城市,她不择手段让儿媳怀孕、找人设局进行诽谤。面对这样的压力考验,叶丽并没有屈从地选择沉默。相反,丈夫的不解、婆婆的不满、周围同事的猜疑、亲人的担忧接踵而至,使得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展现出了深刻的思想,并对当下的养老制度提出了疑问。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炯在本书的序中写道:“这是一幅关于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矛盾纠葛的现实画卷。表现出的是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和可贵的担当意识。”又何尝不是呢?责任与道德的交锋,是人性与爱的碰撞,也是对人类生存的反思和坚守,它反映出的并不局限于当下社会传统的逐渐消失,人们的道德水平的渐行渐远。

  那么,如何使社会道德重新回归理性和传统的轨道呢?说到底这不仅考验着每一个人的道德标准与取舍,也对社会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提出了质问。

  作为一个当下越来越沉重的话题,走向老年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自然,作家无法指责社会制度存在弊端,但在面对中国的“银发危机”愈加严重的现代社会,他还是发出了心声:满足老人尊严、自由度和支配欲望便显得特别的重要。由于作家赵玉周对农村生活特别谙熟,又拥有城乡的生活经历,更多时候在文字中不刻意为故事制造矛盾,不过分地讲求写作技巧,他只是顺其自然更好地抓住了主人公叶丽的细节表现。通过这些细节来表现故事的可读可圈之处。

  赵玉周用其现实触角,艺术地塑造出了叶丽有血有肉的饱满形象。她的精神世界不独独是居家过日子的那种平常,其中还有着对老人们的赡养和关爱。然而,赡养和感恩,这生活中平淡之极的事情,却不经意牵动着两个家庭之间的冲突。冲突也让厚道实在的叶泽春在爱情面前充满着浪漫又有着坚韧。但母亲的怂恿摧毁了夫妻间的信任。从猜疑到提出离婚,再到无法解决事端时喝药自杀,让这对从相爱、恩爱到相濡以沫的真爱夫妻,成为在生活矛盾中的坚守者。叶泽春在双方家庭的强大压力下几乎无能为力,但又不能袖手旁观,他既想力挽家庭这座大厦,又通过自杀流露出内心的绝望。这全都归结于自身责任的不清楚与缺乏理性的认同,构成了他在处理赡养老人问题上的矛盾纠结。正如他最终选择自己命运着落时的自白所言:“她能不能够活着还是一个问题。她就是想养她的爷爷奶奶,那是养育她的亲人啊,她有错么?”自然,她是没有错的。如果有,这所谓的错只能是社会道德流失后产生的不良后果。

  透过这声嘶力竭的呐喊,我们从中发现生活里不仅有谎言,有虚伪,更充斥着大量的矛盾。所有的现象仿佛雨后的浮萍,良莠不分地纠结在一起,让人无法辨识。也就在这时,赵玉周很小心地提出了心中积蓄已久的疑问: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老人们在哪里养老?如何养老?

  无形的压力下,叶泽春消失了内心的满足和向日葵般的笑容。内心深处的纠结愈发地缠绕着他的心绪,让他无法舒展开来。这个时候,他面对叶丽离家出走、面对母亲百般欺骗、面对叶丽爷爷去世等诸多的压力,只能选择毅然决然与家庭绝别。这绝别是对叶丽不应为此蒙冤呐喊的响应,是对社会养老资源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感喟。最终,叶泽春带着对妻子的无比愧疚和对妈妈的恨,绝望地喝下了“百草枯”。

  那一刻,叶泽春似乎彻底解脱了,可他需要背负起的却是不孝的称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自然,作为男人的他以这种方式选择逃避,无疑不是最好的办法。

  《尔雅》中说,善事父母者为孝。作者赵玉周之所以选择孝道为突破口,目的还是想通过家长里短的故事来感化人性,倡导年轻人学习孝文化,学会爱戴孝敬老人,让辛劳一世的老人们幸福、安逸地享受晚年。同时他也立足自己,从另个层面向社会发出呼吁,希望老人们要理解当下的年轻人所处的变革环境,在生活中以不同的方式来分担他们的压力。故事最后,大家重归于好,苏美华脸颊上流下两颗大而晶莹的泪珠,真实地折射出了中国社会丰富多变的历史万象,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坚韧,宏观地展示了家庭、养老以及爱情如何永恒的内在的秘密。

  可以说,《新养老时代》承载着生命的沉重话题,在与孝道文化紧紧纠缠的同时,依然要面对社会严峻的现实。养老话题的提出,既是对生活现状的一种反思,也无疑是对中国传统孝文化回归的理性引导。通过人性的深刻剖析,那种生于城市的`优越和长在农村的朴实不断糅合、被认可,使得共同赡养老人的意义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也只有这样才能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意思想表现出来,达到理想中的完美生活。

  大学生谈论孝道征文 篇3

  “百善孝为先”,“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 “孝”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长久的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之中,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其它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在古代,孝是一切行为的基础,这种思想在今天也有合理之处。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尊敬的人,他能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善行。然而时下几个子女长大成人成家住楼房,而父母住破败小屋、年迈老母状告子女不尽赡养义务、对家中宠物比对待父母还好等事例时常见诸媒体报道,甚至有青少年学生对自己的母亲拔刀相向的极端案例。这些事件让人看了心寒,这是价值观的扭曲,更是孝道的缺失。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时常会了解到,我们的学生也有对父母不敬、埋怨、中伤的现象。

  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并不影响我们对中华孝道合理内核的继承和弘扬。中央电视台关于孝道的公益广告的播出,以及中国孝心少年的评选表彰等,都向我们传递弘扬孝道的正能量。中学生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奠基时段,也是对孝道文化认识感知的关键时期。作为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显得尤为必要。我校孝道文化进校园的教育实施途径主要有,一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孝道文化的知识;二是通过孝道主题文化环境布置的熏陶;三是让学生参与和体验行孝活动,在知行合一中培养一颗知冷暖、懂感恩的孝心。

  一、孝道文化知识的教育传授。

  主要以主题班会的形式,通过观看视频、教师讲评、听父母亲的来信、保护生鸡蛋一周的感悟、讨论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孝道的起源及最初含义,孝道的发展及内涵,即从家庭意义上看,“孝”是以“敬”为前提,以“顺”为表现,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使学生懂得行孝先从尊敬自己的父母开始。从社会意义上看,“孝”即对统治者的敬畏和绝对服从。通过比对教育让学生明白,古之“孝”是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就是从保持自己身体完整开始到当官光宗耀祖结束。今之“孝”应是“小孝”珍爱自己生命、敬顺自己父母,“大孝”服务社会、忠诚祖国。另外还通过深入探讨和交流,让学生清楚古代孝道文化中一些不合时宜和被误解的东西,比如提倡一味的愚忠与愚孝、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比如父母把子女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比如父母不尽抚养义务,子女就可以不尽赡养义务等等。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对古之孝道文化应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认识到孝道文化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和具体表现。

  二、校园孝道主题文化的环境熏陶。

  让墙面“说话”,使环境成为隐性课堂,结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以主题文化墙和宣传栏布置的形式,营造校园孝道文化教育的环境氛围。孝道主题文化墙,主要内容一是《孝经》中的节选,以古文和白话译文的形式,展示《孝经》中对上至君王、中到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的行孝准则。二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古代廿四孝和当代廿四孝的不同内容。孝道主题宣传栏,一是展示全国典型的孝道人物故事,并定期更换展示全国最美孝心少年的优秀事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典型,是一部现实生动教材。二是以“我行我孝”为主题,集中展示在学生中征集评选出来的行孝行动照片及孝道感悟短文,通过可见可学的文化布置,潜移默化中在学生心中种下“孝”的种子。

  三、孝道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感悟。

  孝道文化教育不应该是空洞的说教,在实践中才有体验才有感悟也最能得到教育。为此我们坚持多年开展了一个征集、一个记载、一个评选三项活动。“征集活动”就是征集学生行孝的照片及孝道感悟短文。学校结合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春节等节日,开展学生在家中孝敬长辈的照片以及孝道感悟短文的评比;开展在假期中陪爸妈工作一天的活动,体验爸妈的劳动场所、工作内容,并拍摄照片参加学校评比。通过评比、筛选后选择优秀作品,由广告公司制作用于“我行我孝”宣传栏刊出。因为有学生自己的东西在上面,所以宣传栏前往往会吸引学生驻足观看,绝大部分同学会以有自己的作品能公开展出来为荣。“记载活动”就是卡片记录,由学校统一设计制作,学生人手一张,一面为“生命教育记录卡”,另一面为“感恩教育行动卡”。学生将一个学年接受生命教育的时间、内容,以及孝敬老人服务社会的感恩行动的时间、内容作记录,更好地促进学生珍爱自身生命,力所能及地感恩父母回报社会。“评比活动”就是开展“孝心少年”的评选。结合学校五星级学生评比中“尊敬友爱星”的表现,以及综合学校开展的相应德育活动情况,经学生自荐、班级推荐、家长反馈、校级公示等流程,集体表彰评选出的“孝心少年”。

  我校孝道文化进校园系列教育活动的实施,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支持和好评,也涌现了如能主动承担家务照料弟妹,并结合小学教材教母亲识字的市级美德少年等典型人物。如何使孝道文化教育更深入开展,取得更广泛的效果,还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推进。一方面是孝道文化教育的系列化和课程化问题。同样是孝道文化主题教育的班会课,但在课堂切入点以及具体子主题的选择上,各班主任具有主观随意性,从而使得初中三年的孝道文化教育碎片化,甚至有重复教育内容,教育效果打折扣。这就需要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系统化地开发孝道文化教育的校本教材,使孝道文化教育系列化和课程化,教育目标呈螺旋形递进。同时在强化孝顺自己父母的教育前提下,大力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孝至爱精神。另一方面作为校园文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还应有教师。在孝道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中,不能缺少教师的参与以及对教师典型事例的宣传与褒奖。孝道所产生的道德习惯迁移到一个人的立身行事处世上,必然由对家庭的责任感转化成对社会的责任感,从“孝”延伸到“爱”、“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教育教学中产生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关爱和敬畏,引导教师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热情、温情的关爱课堂。

  孝的培养与实践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一个人不能没有“孝”,中国也不能没有“孝”文化。作为现代的人,更应该继承中国“孝”文化中的精华,并且让其更具有现代价值,学校孝道教育大有文章可做。

  大学生谈论孝道征文 篇4

  把写作和尽孝攀扯上关系,总感觉这顶帽子扣得过大了。可事实上,若不是母亲隔三岔五的耳提面命:闺女,别忘了给妈寄“生活费”啊。以我这闲散惯了的性格,别说文字不会常见纸端,只怕就连最基本的投稿都提不起兴趣来。

  母亲并不等钱用,她身体不错,不用常常进出医院,退休工资虽不甚多,但应付生活绰绰有余。因我远在国外,与母亲并不能时常团聚,在别的老人忙于含饴弄孙之时,她的全部心思除了伺花弄草之外,就只会盼着每周两次固定的视频时间聊以安慰。

  一个周末,照例和母亲汇报工作,我随口说到最近有篇稿子发了,稿费地址留的母亲住处,让她注意签收。视频中母亲精神大振,连连追问详情。我说,不过是篇小稿子,哪里至于如此激动。母亲颇不认同,说闺女的作文又登报了,妈能不开心吗?

  作文登报,始于我的十岁。那是一篇作文课的作业,被指导老师投出,意外地获得了全省小学生作文大赛的一等奖。稿酬五元,汇款单和样刊奖杯,邮到学校收发室,我一下子成了小名人。我满脑子只在计划这天降五元该怎样分配,母亲的兴致却如同点着火的炮仗,一飞冲天。

  在这之前,忙于工作出差,置地买房,母亲对我的学习向来疏于过问。我是她眼里不用操心的老实孩子,好好上学,乖乖做事,天资虽不甚聪颖,好在羞耻心强,自律性高,总不会出乱子就是。母亲对于名不见经传的我,不知何时竟然在文字上有所进益,甚为惊喜。

  那时我对于身边这些突然多出来的关注只觉困扰,因为习惯于扎在人堆里不显山不露水,看似沉思、实则发呆的我,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在惯了,只当这是个偶然事件而已。

  我爱读书,不爱讲话。别的孩子在班会上绘声绘色的讲故事,我虽然早已看过比那精彩数倍的书,却是标准的茶壶吃饺子,有嘴吐不出。读书,只因书里的世界让我痴迷。我饥不择食的读书,连一张纸片也不放过。

  父母文化不高,但他们朴素的认为,多读书总没有坏处,并且执拗的相信字多的就是好书。在他们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尽量满足孩子的读书欲,在这一点上,我受益匪浅。人读的书和走的路一样,都会沉淀在骨子里,多年以后,我都对父母此举深为感激。

  当母亲看见从书堆里爬出来的女儿,自己也把作文变成了铅字,那种自豪无与伦比。她像发现所罗门宝藏般,恨不得对全世界广而告之。对于发表在书刊上的铅字,母亲有一种迷信般的崇拜。她把我的第一份稿费和样文镶在一个金边镜框里,挂在厅房最显眼的地方,日日擦拭,时时端详。

  接下来,并未能如母亲所愿,女儿从此顺利走上文学之路。我照旧没心没肺的读书,发呆,胡思乱想,除了作文课,从不另外动笔写字。母亲干着急,只得想出一个办法,带上礼物去拜访我的语文老师。她把从语文老师处得来的几个书刊地址如获至宝,把我的作文一一誊写出来,贴上邮票投出去。

  那些作文课上几十分钟内完成的文字,都是一蹴而就,未曾修改,行文构思难免粗糙。我又并不热衷于修改投稿,所以母亲投出去的文章大多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她守着空空如也的信箱,却总坚信中稿的通知会像鸟儿般翩翩飞来。

  真正爱上写字时,我已是一名高一的学生。花季少女,情窦初开,不善言辞的我把那些不为人知的心事,全都藏在日记中。那时钟情的对象,是隔壁班的体育委员,性格明朗,体健貌端。尽管背地里已经有了好多对校园情侣,我却从来没有把情书交出去的勇气。于是,把笔纸幻想成他,我和文字谈起了恋爱。

  一个少女把她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诉诸笔端,难免稚气却不乏真心。那些朦胧羞涩的文字,虽不能见于世人,我对于能以文抒情,用笔达意却很欢喜。于是,试着在课余写些小文,怯怯投出,竟有收获。母亲在几年的等待后,终于又在自家的邮箱里看见来自某某报纸某某杂志社的信封,直叹守得云开见月明,女儿开窍了。

  那时心境已不同十岁,被动收获的快乐远不及主动付出的喜悦。我在书里沉寂良久,终于从别人的世界走出来,一心想用文字构建自己的乐土。文章见载,最快乐莫过于母亲,她总会带着十足满意和万分骄傲地说,看,我闺女的作文又登报了!看信箱,跑邮局,领稿费的日子,我负责写,母亲负责收。

  年少时的我,相貌普通,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体育文艺没一样出彩。带着近视眼镜埋首书丛,灰头土脸的我,存在感微弱的几近透明,如今想来,竟似从未有过光芒四射的时刻。我从来不是个令父母骄傲的孩子,没让他们在同事亲戚面前有过炫耀的资本,除了那些稿费和样刊。细细想来,母亲对我第一次作文获奖的过分热衷,其实是欣慰多于激动,她很乐见于一向平凡的女儿原来也会闪闪发光耀眼夺目。

  与其说对文字要心存敬畏,不如说与文字情难割舍。毕业,出国,工作,结婚,生子,一路坎坷,诸多波折。我并没有成长为一个文艺女青年,而是写着烟火味儿的文字,过着平凡人的生活。写作之于我,能疗伤,会补拙。我不喜欢把写作称为码字,前者感情做主,后者机械无味。情之所感,笔下成文,我编不来精彩故事,只能写平凡日子。

  在国外多年,小文散见报端,却终不成气候。自我离家,母亲已久未曾收到报社的来信和汇款单。我也不再是那个只会啃书的腼腆少女,不会再像邀功一样把登载出来的文字向母亲炫耀,不会再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她知我工作生活繁忙,料在异乡奋斗不易,一度以为我早已弃笔。其实博客,日记,网站,公众号,如今的文字载体多种多样,我的写作从未间断,文字陪伴我走过的日子,踏实而温暖。可在母亲的心里,只有发表在纸上,印成铅字的才叫文章。就像她不习惯电子相册,定要把照片打印出来收藏成本一样,能捧在手里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才能令她信服和满足。

  当母亲告诉我,拿着我的身份证到邮局取钱,大声告诉人家这是闺女的文章发表了时,我仿佛看见平时穿着随意的她特意梳妆打扮一番,面带掩饰不住的得意之色,兴匆匆走去邮局的样子。

  汇款单上的数字,换成花花绿绿的票子,钱虽不多,母亲却仿佛国立银行就在她手上一样。因为有时会电子转账,或者微信付款,现实中她替我领到的稿费,和我逢年过节汇给她的孝顺钱比起来,实在少得可怜,可母亲说,那才是她的“生活费”。我想,为了母亲的“生活费”,为了她看到样刊时的骄傲满足,为了她去邮局领钱时的小小虚荣,我还是会写下去,不图名利,只为孝心。

【大学生谈论孝道征文2500字】相关文章:

关于弘扬孝道美德的征文2500字09-04

谈论目标与理想作文03-27

旅游英语口语:谈论环境08-31

大学生征文比赛策划书04-15

谈论最喜欢的季节英语作文07-14

谈论运动中考英语满分作文11-14

浅谈论语的文学常识积累05-09

关于谈论人口的说明文03-20

孝道小学作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