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作文

时间:2020-12-31 12:04:49 家乡 我要投稿

家乡的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的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乡的作文

家乡的作文1

  拥有八十几万人口的余姚,同样也拥有众多大小不同的乡村。如果说市区的高楼大厦像堂皇的彩色照片,那么这些乡村更有四季如画的风貌。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吟着苏轼的诗,仿佛闻到了春的气息。经过春雨的滋润,春风的呼唤,春土的孕育,河边几棵桃树早已开出了粉红色的花。花瓣上还带有几滴晶莹的露珠,显得那么美丽动人。一条条柔软的柳枝吐出嫩黄的小芽,伸进小河中,仿佛在吮吸着大地母亲甘甜的乳汁。小河两岸已是一片红花绿草,给小河绣上了一条美丽的花边。春风吹来,河面上泛起了花纹似的微波。在阳光的照射下,无数的金星在跳动,又似千万只眼睛在闪眼。一群群机灵的小鱼,在悠闲自得地游来游去。有的偶尔窜出水面,想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有的吐着一个又一个水泡泡,仿佛在吹着口哨。几只鸭子扑腾着翅膀追逐嬉戏,击起一排排美丽的水花,给小河增添了无限生趣。

  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遍地的鲜花野草。春姑娘还在不断的描绘一幅幅春的水彩画,真是令人痴迷,使人陶醉。

  炎炎夏日,人人都觉得闷热烦躁。然而在我的家乡却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凉快之感,那就是杨梅林。站在杨梅树下,抬头望望树冠,无数颗若人喜爱的杨梅散点满数,煞是动人。

  说起杨梅,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从前,在河姆渡一带的山坡上长出一种小树苗,随着年头的过去,小树苗越长越大,还结出了红红的果子。河姆渡人从来没看见过这种果子,所以为了确保安全,都不敢吃。有两个小女孩,一个叫杨,一个叫梅,她们为了增加新的果种,就放大胆子吃了几只,发现这种果子又甜又爽口,汁又多,而且没有发现异样感觉。于是便把这件事告诉了村民。河姆渡人为了赞扬杨和梅的发现,就把这种果子叫作杨梅。现在,杨梅已成为名扬天下的果中珍品。随着雷雨的献礼,杨梅长大了,像一个个害羞的姑娘,涨红了脸,若人喜爱。到了收获的季节,杨梅更是红的发黑,又大又圆,叫人看了馋涎欲滴。杨梅的销量年均可达到上万吨,给家乡人民带来了财富。

  杨梅林不仅有着甘甜可口的杨梅,而且还是个旅游观光的好地方!看,山脚下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车子,旅客们边品尝杨梅边拍下了杨梅林的美丽风景;有的带着画板、画笔来这里写生;还有的带着桌布、食品来这里野餐,好不热闹。

  如果你有机会来我的家乡吃杨梅,走到半山腰就会发现一座五光十色的水库。它的四周围被桂花环绕着,每到秋天,桂花齐放,十里飘香。水库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一片绿海中,它迷人的风光让人流连忘返。还未走近,一阵阵嬉笑声已经传来了。走近一看,岸边人们有的在做游泳前的准备动作,有的在嬉戏玩耍,还有的索性躺在石板上看起蓝天来。好一个“游泳场”啊!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吟着杨万里的诗,心中对家乡荷花的赞美更是油然而生了,雷雨过后,荷花竞相开放,有的像刚出浴的美人,有着点点水珠;有的像夜空中的繁星,一闪一烁;有的像一个穿着舞裙飞快旋转的天使。整个水面都铺满了荷叶,一阵风吹来,它们气忽高忽低,忽近忽元。调皮的小蜻蜓轻盈地飞落其上,正是“小河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望远处看,天连叶,叶连天,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叶。同时也飘来阵阵荷香,它没有玫瑰的娇作;没有百合的冷漠;没有杜鹃的妖艳;有的只是淡淡的优雅与朴素。

  秋风吹走了繁花似锦,百鸟争鸣的夏天,向人们推出了一幕秋高气爽的秋景图。而我家乡的秋色更胜一筹。看,金黄的稻谷早已在向农民伯伯招手,仿佛在说:“该收割啦!该收割啦!”

  在一望无限的稻田上,那黄澄澄的谷子粒粒饱满,迎着秋风笑弯了腰,稻海中的掀起哗哗的稻浪。最醒目的是嵌在稻浪中的一块块“翡翠”,它把家乡打扮得分外绚丽。走进一看,原来是一根根碧绿的甘蔗,这些甘蔗根根粗壮高大,枝叶在秋风的抚摸下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在争先恐后地说:“我最大!我最甜!”你听,“隆隆的打稻机声,哎哟哎哟”的劳动号子声,小孩的欢叫声,还有“唰唰”的镰刀割稻声,给成了一曲丰收的交响曲,悦耳动听。

  山坡上种着的各种蔬菜、芹菜、菠菜、小白菜正长得茂盛。有的黄绿,有的油绿,远近高低各不同。再看看那玉米,它那棒槌似的果烊歪着脖子,沉甸甸的,似乎迫不及待地招唤人们去收获;圆滚滚的冬瓜,像一个个胖娃娃躺在地上,到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在田地和山坡的中间隔着一条蜿蜒而清澈的小河,微风一吹,河面上就掀起一层层鱼鳞似的波纹纹,在阳光的照射下,小河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蓝天、白云,映在水里,形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河岸边,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树叶黄了,几片叶子悠悠地飘落下来,仿佛在向村妈妈挥身告别,树叶落到水面上打了个转,飘向远方。

  冬爷爷无声无息地降临到的家乡。屋顶上,大树上,田野里……都是雪白雪白的。那是冬爷爷送给我的,见面礼,到处都是一片宁静,多么安祥。平日,潺潺流动的河水,现已结成了薄薄的冰块。岸边,几只“小白熊”在冬爷爷的抚摸下睡得正甜。石板上积着洁白无瑕的厚厚的雪,叫人看了真不忍心踩上去。

  充满活力的春;与众不同的夏;硕果累累的秋;情意绵绵的科。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充满诗意而美丽富饶的地方——余姚。

家乡的作文2

  我的家乡在乾元山的山脚,老家的旁边原来有一所小学,爸爸说,他曾经在这所小学里念过书。

  我出生在武康,20xx年的清明节,才第一次跟着爸爸一起回老家。那时由于交通不便,我们租了一辆小面包车,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沙石路面,将小车震得东倒西歪,车后拉出了一道长长的灰尘尾巴,我在车上紧张得眼泪都掉了下来。我隔着满是泥灰的车窗望外看,只见小路的旁边有一条小水沟,沟里到处是垃圾,浑浊的水在垃圾的下面无精打彩的慢流,水沟的一边是零零落落的几块油菜田,油菜花却是一个劲的盛开着,仿佛是想用她的一片金黄来掩盖住满地的垃圾。一会儿到了村前,看到了那间破旧的小学遗址,爸爸说这小学原来有三间平房,住着有三个班,是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共有一个老师轮流着给村里的十几位学生上课,王老师是村上的唯一一位在文革时上过小学四年纪的“秀才”,所以就义不容辞的担任了这小学的老师,他平时只教语文、数学二门课,其他就是同学们自由活动,而且王老师他讲的都是当地的土话,因为他不会讲普通话,所以我爸现在的普通话水平极差,在去年的公务员普通话考试时,我还帮了他了,现在这小学的学生全在村委的房间里上课。这小学的正前面有一条7字形的小河,已经让“水葫芦”给撑满了,河水是黑黑的,不时飘来阵阵臭味,水里根本见不到一条小鱼;门前的晒谷场就是操场了,操场上到处布满了鸡鸭留下的粪便,那时这小学有一个排球,也就是唯一的体育用品了,晒谷场旁边的烂泥坑就是学生们的跳跃场地。但象爸爸这样的学生好象是已经习惯了眼前这种脏面,他们那时脸上的笑容依旧是那样的真诚与快乐。爸爸还说在这里念过书的人有近十个考上了名牌大学了。这一次回老家,我的心里对这小学的遗址有了一丝的感觉,但总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转眼到了今年的清明节,爸和叔叔要回家去上坟,因为是放假,爸就问我要不要去老家玩一下,我犹疑了半天不作答复,爸好象看穿了我心里的想法,就说“去吧!去看看我们家乡的新面貌吧,这几年变化很大的”,我想了半天“去就去吧”,这次是叔叔自己开着他新买的“花冠”,从武康出发,转眼就到了村口,我好奇的将头伸出车窗一看,怪不得一点儿震荡的感觉都没有,起先我还以为是车好的缘故,原来是通向村里的小路已经变成了宽阔平整的水泥路了,车后也看不到灰尘尾巴了,路旁的那天小水沟不见了,只见全是白色的蔬菜大棚,一路上听爸在跟叔叔说,今年的蔬菜价涨了,我们村里的大多数村民变得有钱了,在大棚的后面是一望无际的油菜田,听说是有村民将整块田承包下来,全部种了油菜和大麦,好大的一片金黄色,金黄色的右面是整片的麦田,春风一吹,一层金浪接着一层绿浪,真是太美了,我好想下车按几下快门,可惜忘了带照相机。快到村口时,上次来看见的学校的遗址上耸立起了一幢高楼,大约有五层吧,我问爸爸这是谁家的新房子,爸爸说,小傻瓜,这是新建的村幼儿院,我听了好奇怪,村里也有幼儿园了吗?爸爸说,这所幼儿园是乡里和村里出资建造的,我下车走到大楼前仔细的看了起来,啊!条件不错啊,有钢琴、风琴,还有大型的儿童玩具,我又好奇的问爸爸,那现在的小学生又去哪里念书呀?爸爸说,现在的小学建在村委旁边,有二幢楼,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村小学了,小学里的老师都是大学毕业分配下来的,听说校长还是本科毕业的。我听着转身看了看楼前的那条小河,水葫芦和垃圾不见了,河水清澈见底,河里的小鱼在欢快的游动,河两岸种满了一排排整齐有序的芦苇,风一吹发出沙沙的响声,好象是在向我打招呼;小操场上干干净净,见不到一点鸡粪,我们在操场上开心的打起了羽毛球。打完羽毛球我又到河里去玩用碎瓦片打水飘,直到爸爸叫我回武康了,我才停止了玩耍,依依不舍的上了车,眼睛还不时得望着那迷人的小河,心里还在想着刚才爸爸说的话。

  这次回家,我发现家乡变化好大,特别是有了这么漂亮的幼儿园,还有了上规模的村小学,我对我的家乡有了好感,我发现了我的家乡是那样的美,家乡的一切是那样的迷人,我听爸说这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我真的要感谢那些改革开放的决策人和新农村建设者,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将我的家乡打扮的如此的美丽、如此的迷人,特别是那所小学的变化如此的让我遐想,我爱我的家乡,更爱改革开放的领头人。

家乡的作文3

  盘村有棵百年榔树,主杆粗硕笔直,需四名汉子拦腰合包才行。距地数仗高处,枝干陡生,旁逸斜出,密密匝匝,枝叶蓊郁。远远瞧去,犹如一柄巨大的苏杭碧玉纸伞萧然挺立在盘村寨上空。而盘村就是在这顶“伞”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据村里的一些长者和风水先生说,此树是村寨的神树,一直守护着全村的村民,要好好保护。

  是不是神树我不大清楚,但家乡的榔树却实实在在是我童年快乐的源泉。

  五六岁的时候,我喜欢在家三楼上玩,喜欢架着凳子把头伸出窗台去观看村寨那颗高耸入云的榔树。喜欢观看榔树上空的丝丝白云,喜欢观看榔树周围的青山绿树,喜欢观看那搭建在枝桠上面的鹊巢和盘旋四周的白鹤、飞燕,喜欢观看夕阳西下中的余晖,暮色中的袅袅饮烟......

  一次次观看,一次次遐想,要是自已也能像空中的飞鸟一样长着翅膀,从家飞过去,去树上塔一个属于自己的窝,在上面住上一阵子,去感受那里的一切该有多好呀。

  那时我还年幼,从不敢跑去大寨下面那么远的地方玩。七岁的时候,父亲带我去报名读一年级经过我的启蒙恩师屋脚时,我才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她,才能一睹芳容。

  粗圆笔直主干,像巨人般傲然矗立在数丈外的斜坡上。半空中硕长的侧枝密密层层地向四周展开,就像一只只巨大的手臂共舞着千手观音,十分状观,令人兴叹。密密麻麻的绿叶把高空刺眼灼热的阳光遮住了,在地面上投下一片阴凉舒适的纳凉地。坐在下面小憩一会,顿觉凉爽。从下面路过,轻风佛来,时而送来阵阵木叶清香;而高空中舞动的树叶发出莎莎的吟唱,宛如来自白云深处飘渺悠扬的仙曲,徜徉其间,舒心无比,令人忘返。

  春天,躺在树荫下柔草旁,口中叼着一根狗尾草,懒洋洋地瞧着哥奎在田里犁田,听他给我们讲些乱七八糟的趣事。抑或是伫立在某个角落,仰头观望高空处树丫间的鸟巢,听喜鹊在上面唱歌,观燕儿在树周飞舞......复天草丛中捉蝴蝶,网蜻蜓,抓蛐蛐,不过最喜欢的季节应该是秋天了。喜欢秋天落叶潇潇的感觉;喜欢在落叶中拔足奔跑的感觉;喜欢黄叶铺地,脚踏一路柔软的感觉;喜欢夕阳西下,满空尽洒黄金“钱”的感觉;喜欢秋收过后,空气中充满泥土味儿的感觉;喜欢田里追赶,打闹嘻戏的感觉......

  冬季细雨绵绵,雾霭蒙蒙。雨雾中的榔树更显迷蒙,飘渺,神迷。腊月飘雪,漫空飞舞。一夜间,村子里里外外全都一片白茫茫,而春季绿色的榔树此刻也变成了一柄悬浮于空中的银伞,无暇而美丽,深邃而朦胧,梦一般的感觉。清晨醒来,穿上夜间备好的胶筒靴,披上暖暖的家织棉衣,踏上积雪铺就的路上,兴冲冲地走下腰王,路过大寨,一路往村校走去。路途拣一块雪,偷偷放上几颗糖精,揉挤成一小团雪,一路边走边吸,边走边望,边走边叫。榔树下面几块田地早已挤满了同龄的小友、年青人。大人在滚雪球、打雪仗;小孩在玩雪人、在蹦跳、在爬滚.....一阵阵欢呼声、尖叫声响彻云宵。

  后来听家洋说,有人在榔树下看到蛇蜕过的皮,用大拇指和食指量有十八掐长。还说树根里面是空洞洞的,黑漆漆的。用稻草杠放进去,一直插不到底。有人说晚上还听到蛇抓青蛙的叫声。他们说那条蛇就住在树根的洞穴里,白天睡在里面,夜间出来寻食。也有人说他们听过那条蛇叫,声音像水鸭叫一样,那是修炼成龙的征状,已经变龙了......听了大人们好此诉说后,我们一直害怕靠近树根,只是远远的看着,生怕那条龙忽然跑出来似的。直到我上了高中,有一次家里有事,要去村寨讨人帮活。夜间我和哥哥去大寨挨家挨户请房族帮忙。去请家洋时,刚好要经过榔树根旁,我特地用手电筒往里面照,发现里面真是空空的,黑漆漆的。而且树根里面的空隙,居然长有三根笔直的小碗粗的梨树,真是太不可思议了。那时,我还是不敢多加逗留,用手电照一下立即就走。因为我始终都有点害怕传言中的那条蜕皮的大蛇。

  我开始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回听妈说,有位外地老板想买村寨的那棵榔树,出资一万五。后来遭到村民的强烈反对。公钟说,那棵树是盘村的神树,不能卖。卖了会破坏村子里的风水,会影响子孙后代的。后来,那笔交意谈不成,那棵榔树也就卖不成了。当然,我肯定不希望那棵树被利欲熏心的人当作物品一样来拿来出售,让人们讨价还价。那棵树,本来就是一棵神树,世代都守护着盘村村民,守护着村民的灵魂,人们的精神,还有我们难忘的童年。

  现在在处上班多年,虽然一年才能回老家一次,但每次看到家乡那棵熟悉而又亲切的榔树,恍如时光又瞬间穿梭到过去,回到童年中的自己,回到童年中的一幕幕......

  真心希望家乡那棵榔树健健康康的生长下去,陪伴着盘村的村民,长长久久。

家乡的作文4

  接连几天的春雨,把门前的水泥坪和村级公路洗刷的干干净净,池水也渐渐漫了上来,宛如经过了一场场洗礼,把心灵深处的那些垃圾变成了一壶浊酒。上善若水,故乡荷塘总是以它博大的胸怀接纳着每一个成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论你是多好还是多坏,是成功还是失败,它总是默默倾听,默默付出,默默地接受一切兴衰荣辱。

  我不知故乡何以唤作“周公塘”的,而村子里的人大多以“卢”姓为主,相传明太祖朱洪武血洗湖南,卢姓的祖先从江西迁徙而来,逢塘落户。故乡古有“八景十三园”,其中有一个叫“朱园”的地方,传说便是因为当年朱元璋路过此地“饮马泉湖”而得名。而故乡又确有一泉井,历尽沧桑,至今犹在。一条条硕大的麻石,都不知那时候依靠人力是怎么稳稳当当巧夺天工拼建上去的。古庙依然,神明护法,门口还刻有一对联,“泉流有本,井养无穷”……

  故乡的荷塘位于村子的中央,据说先前有上百亩,历经填埋,修路,建广场,现在也有六七十亩。有人说以前还在荷塘里赛过龙舟,这个,我倒是不大相信的。说是荷塘,也未必每年都能长出荷叶。儿时,常听大人们说,花满荷塘的年景里村子里一定会考取大学生。带着这个遥远的梦想,我是盼了又盼,等了又等,总是不见一片小荷哪怕露出丁点尖尖的角……荷花都是野生的,我曾阅读过报道有千年的睡莲培育出苗的成功记录,可见生命的力量是如何的强大!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又最遥远的一次盛开满塘荷花的年头是在上小学四年级的那一年。一个宽大的大礼堂,三排灰土地面的教室组成了一个四合院式的中心小学,中间是一个大操场,这就是我的小学母校。阴暗的教工食堂就夹在其中两排教室一角,靠近公路一排有一间就是我们四年级的教室。黑板上面贴了八个醒目的大字,那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小时候贪玩,我哪里懂得向上,就一门心思想着向外。因为,透过窗外,可以看到满塘的荷花。学校正对门过了马路,塘边有两棵碗口粗的杨柳,个头高的学生将两大把柳条相互缠起来,人吊在上面就像荡秋千。下课铃一响,人就玩疯了,跳房、攻城、打盖子、打纸背……还有的就是手中一根线,跑去码头的青石板上摸出一个个螺蛳,砸碎,去壳,将肉质绑在线一头的末端,一手提着另一头,这就是儿时最早的钓鱼工具。用它来钓一种附着在塘边永远也长不大,嘴大又贪吃的小鱼儿简直是在荞麦田里捉乌龟一一一十拿九稳。

  那时候,学校每个星期放一天半假,星期六上午还得上半天课。一放假,人都丢了魂似的。哪里还顾得上回家吃饭,为了防止学校老师发现有学生玩水而受处罚挨批评,就绕过一两里路跑去荷塘对岸摘莲蓬。水深的地方是不去的,借着先前挖过莲藕的乡亲们在塘中筑成的那些横七竖八弯弯曲曲的露出水面的防水墙深入荷塘之内就像曲径通幽,那些含苞欲放的荷花亭亭净植顿时令人赏心悦目。已经开出的荷花又恰似观音坐莲,格外神圣,远远地散发出一阵阵的清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猫着腰慢慢地探进荷塘中,两只眼睛就像扫雷似地四处寻找那些挺立在池中的莲蓬。一粒粒圆滚的莲子镶嵌在一个如漏斗形的灰绿色躯壳内,从一个蜂窝状的平面上探头探脑,早已让人垂涎欲滴!剥开外壳,露出娇嫩的莲子,再去掉一层青绿色的薄皮,就是白白净净的莲肉中间夹着莲心,莲心是一味很好的良药。往嘴里一送,又甜又脆,带着莲心的微苦,就像在品味人生,有苦有甜,甜中有苦,苦中有甜!每当我沉浸在荷塘的享乐之中,忘记了午餐的饥饿,母亲总是蹒跚着大老远跑来,围着塘边又问又喊,嘴里骂骂咧咧地寻找她的儿子的下落……早听她对闲聊的人说起算命先生曾给我算过一个八字,说我有个叫什么水印心的难头,怕过不了关……我哪里体会到母爱对自己儿子的用心良苦,回去了总是免不了一顿死打。为了避邪,母亲又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只好大好大的乌龟养在家里的水缸中,还找了几条野生的鲫鱼给乌龟做伴,那些鲫鱼好久都没舍的吃。

  冬天的荷塘,池水干涸,清澈如镜,只露出一个个土堆,弯弯曲曲,紧密相连。如果运气好,还可以捡到一颗颗掉落在泥土中的莲子,又黑又亮,连牙齿都咬不动,只好用石头砸,一砸,却将莲肉一起砸成了粉碎,根本没法吃。要是连下两场雪就好了,屋下吊满了一条条的冰凌,荷塘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水坑也结成了厚厚的一层冰。三五成群,你推我拉,水坑就成了天然滑冰场,玩的不亦乐乎!

  从那年以后,故乡的荷塘就像一只沉睡了的尼斯湖水怪,我也始终没有盼到花满池塘的那一年让我考上大学……因为家里穷,成绩又平平,根本就没有报考重点高中,来了一个普通高中的通知也压根儿没办法去读,而是直接上了一个中等专业学校,以为读满三年出来就可以提前找工作。

  后来,荷塘被一个本县的承包商无端地裁为两截,池中建了上十来个小亭子,半途而废从无做用,真是大煞风景。每当我从外面打工回家,见到那些破败的小建筑物吊着四条腿死气沉沉,说庙不像庙,说楼不楼,说亭又不像亭,心情就不禁悲凉起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我想,假如有那么一天,我是多么希望故乡的荷塘能够恢复原状啊!作者:郑秀君

家乡的作文5

  闲暇时候,我和爷爷坐在一起聊天,听他无意中谈起从幼年的一些生活经历,从爷爷不乏感慨的话语里,我感受到了家乡巨大的变化。

  爷爷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粮食吃,只能吃糠咽菜。所以爷爷从小没上过学,大字不识几个,刚学会自理就被大人拉到田里种地。家里虽种着玉米,可是自己却吃不上一口,因为全家几口人都指着那仅有的玉米换来的钱维持生计。

  记得有一年冬天,天下着鹅毛大雪,只有十来岁的爷爷赶着马车,车上堆着玉米,顶着寒风到集市去卖。结果整整卖了一整天,才把成堆的玉米卖光。而此时的爷爷早已是冻得发?的“雪人”了,可是爷爷顾不得抖掉身上的雪,顾不得搓搓冻青的手,就乐着拿着挣来的钱,迫不及待地往家赶,大雪像是和爷爷做对似的越下越大,爷爷赶着马车,在被大雪覆盖着的小路上艰难地走着,风越刮越大,天越来越黑,刺骨的寒风早已穿透爷爷单薄的衣服,爷爷全身冻得发紫,仍紧握僵绳,好不容易挨到后半夜回到家后,自己早已全身僵硬,说不出话来。然而,只有十几岁的爷爷回家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扑在妈妈的怀里,也不是跑到火炉边烤火,而是用他那颤颤巍巍,毫无知觉的手从衣服里取出了卖玉米挣的钱,交给我的太爷爷。因为,这些钱是全家几口人一年的口粮啊!为了一点钱竟然连生命都不顾,这就是我的爷爷小时候的生活,其实,爷爷完全可以找个地方歇一夜,或是买一点东西吃一点,但在那个年头,人是不值钱的,宁可冻死人,钱也不能乱花。

  虽然爷爷小时候家特别穷,吃不上,穿不暖,但等到了我爸爸小的时候,日子要宽裕很多,听爸爸说,他能经常喝野菜汤,吃白菜帮,而且到了过年还能吃点面食。但爸爸小时候也很不幸,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那时全国人民闹饥荒。有的人饿死,有的人病死,还有的人冻死。这三年爸爸的生活基本是和我爷爷小时候一样的。

  爸爸小时候虽上过学,但名义上是上学,其实多数时间都是帮学校种地罢了。冬天,学校组织全校学生拾粪,每个学年都拾,连一年级都不放过。只是每个年级拾的重量不同。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折腾,学校终于能上几天课了。原想可以认认真真的学点文化了,可没等上几天课,学校又组织学生们把粪运到校园地里。说是要在粪没开化前运走,不然过几天化了,学校就成粪池了。紧接着,刚忙活完,又该播种了。一个学生播一垄地。我班种玉米,他班就种黄豆,就这样依序排下去。每个学期大半部分时间全是在农田里流逝的。从一到六年级都这样。学了六年,也干了六年活

  一转眼,爸爸变成了大人,有了我。有了我的出现后,家乡敦化可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我小时的记忆中,我虽不能每天大鱼大肉,但基本上是想吃米有米,想吃面有面,而且偶尔还有水果吃。走到大街上,到处可见鳞次栉比的平房,平房旁边便是高低起伏、排列错乱的.楼房。从远处望去,一条大柏油马路直通各地。路上随意可见一辆辆小轿车,人们富了!

  再看看今天,人们真的富裕了!

  一座座平房被推土机推倒,再见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楼房。人们再也见不到平房了,已有的危楼也不再危险,暖房子工程不但暖了房子,还温暖了人的心。今年,我的家乡也盖起了高层。一座座二十几层的楼房直插云霄,人们的住居变了。

  我爷爷当年穿牛皮纸,现在我们穿真皮。衣服哪都有卖的:集市有、百货商场也有,凡是个热闹的地方,都有买卖衣服的。买一件好衣服变得不再奢侈,真丝真皮人们想穿就穿。春天有夹克,夏天有T恤,秋天有毛衣,冬天有羽绒服。四季都有应季的衣服穿,我们不再愁了!

  “民以食为天”,过去没得吃,吃不饱,吃一点鱼肉就算过年了。现在要是当年,我们天天过年。市场里鱼肉供应不断,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鱼肉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我们不仅能随时吃上肉。四季的菜在当天也能吃个遍。春天吃黄瓜,夏天吃玉米,秋天吃白菜,冬天吃韭菜已经不是幻想。

  社会的发展,生活的进步无不体现在出行。过去出行只靠两条腿、一匹马。出一趟远门少至几个月,多至几年。而现在每天车来车往,火车、飞机、轮船……这些交通工具不仅速度快,也很安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

  我家的日子也一在比一天好了。我爷爷小时候不上学,我爸爸小时候上学整天干活,现在我上学不但不收费,有时还会补助我们,不仅如此,国家还规定了每个孩子都要接受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真是想“不上学”都难了。

  看着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变化,再看着家乡的变化,我为我的祖国骄傲。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用知识的力量建设我的家乡。让我的家乡更美丽、更富饶。让大家来证明我的贡献吧!

家乡的作文6

  “穿越历史,人类的第一支火把在这里点燃;击鼓耕田,悠久的黄河文明从这里起源”。

  ——题记

  我想,许嵩再笔下花开也不会为那里谱一曲悠扬的断桥残雪,方文山再下笔有神也不会为那里挥毫一曲动人的红尘客栈。在那里,似乎小桥流水都变成了传说,即便当年的才子柳永浪迹至此,也写不出“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般情趣优雅的诗了吧。

  因为,那里本就不是个浪漫的地方,却有着一方能让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土地,也能让人发自肺腑吟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甘心为之泼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没错,这里是黄土高原,是山西,是用黄土锻造的祖国锦绣河山。

  也许在这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再只是农民的专属,一眼望不到头的黄土就这样横亘在你的面前,可能你会感叹,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那一孔一孔的窑洞是那样的顽强,屹立不倒,就像一座山,在黄土中站成了属于自己的尊严。黄河在这里优雅地拐弯,造就了几字形的空间美,也用它那磅礴的气势冲刷着每一寸土地,造就了沟壑纵横的视觉效果。我想,正是这种遒劲的力度,才锻造出山西山一般的坚毅与气节,水一样的胸怀和智慧。

  大一的思修课上,我把山西讲给大家听。无论是PPT的制作、还是音乐、视频的下载,我都是那么的精心准备,真正做到了句句斟酌,生怕讲错一个字,为故乡抹黑。记得那次的讲解很成功,有人感动哭了,也有人欣慰的笑了,而那也是我第一次那么全面具体的了解山西。可能在生活中,我不会是一名好导游,但我一定会展示给你一个最完美最真实的山西。也许你叹服过龙门石窟的巧夺天工,那你也应该看看云冈石窟这经天纬地之作;也许你追捧过《乔家大院》《走西口》这些剧,你就应该知道几千年的晋商精神还有平遥古城这座晋商遗风的县城;也许你的启蒙诗中有一句是“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那你就应该知道杏花村这个山西驰名的汾酒;再或许日常生活中的你喜欢吃面食,那山西的三百多种面食一定能让你大开吃界……

  我想告诉你们的太多太多了。无论是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还是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雄关抑或革命文物、史迹,这里都可以给你一个完美的视觉感受。从北到南、它们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都说离开家乡后,家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酸了好久。不希望自己成为游子,不希望家乡的一切都需要我靠着媒介去感知。翻看着手机的天气预报,每天都更新着家乡的天气,有没有雪,是不是晴天,却也幼稚的想象着自己在这样的温度下会穿什么的衣服等等,似乎自己也能亲身感受到那一份冬春雨雪、秋风夏雷。就像天天在室友面前念叨家乡,到最后,她们耳濡目染也会背那么一句“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也许这便是最单纯的情了罢,无所谓功利,无关名利,爱便是爱了。曾经听到一句话,不免想断章取义一下,也许家乡就是那个你一天到晚不知骂多少次,却不允许别人说一句不好的地方;也是那个你在时没觉得有多好,却在离开时依然不舍,看到照片会心酸到流泪的地方。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提到山西,想到的就是煤炭。的确,这里拥有全国70%的煤炭,也有着数不胜数的煤老板。从小我们就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煤炭大省里,身边的一切都与煤炭有着这样抑或那样的关系,但我们也明白,大气污染,水污染,它也逃不了干系。长大后,看着其他的产煤省份纷纷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将发展点定位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时候,山西依然依靠着煤炭发展重工业,所以曾经,我的梦想就是“走出临汾—走出山西—走出中国”。去年,当我坐着动车真正离开山西的时候我才明白,原来不管我怎么努力,能走出去的都只是一个地界而已,我的心里已经烙上了深深的印记,我是山西人,我爱山西。而现在,山西也开始了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看着蓝天碧水一点点的恢复,我为是山西人而自豪。

  曾经,祖国大力发展东部经济;之后又提出口号“西北大开发”,而山西都没能赶上。但现在中部崛起的号角已经吹响,为了更好的建造家园,山西人民的斗志更加昂扬,意气愈加风发。祖国给了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山西一定会好好把握,同时也会向全世界证明,我们不是只有煤炭,没了煤炭,我们依然很强。

  所以,我爱这样的一个地方,这样一个没有海天一色,没有古道西风瘦马却风骨犹存的圣地。在外的游子是幸福的,因为这样我们才有机会看清故乡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才会真正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含义,也才懂得,在未知的未来,不管我们能走多远,都忘不了的是这个叫做家乡的地方!

家乡的作文7

  家乡的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到那天,人们整天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气氛里。

  每逢端午节那天,人们都包粽子吃。听说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著名的爱国大诗人,他叫屈原,当初他被别人杀害了并且扔进了又急又宽的汩罗江里,人们知道了,怕江里的鱼虾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便包了许多味道鲜美的粽子扔进江里,这样鱼不会吃屈原的尸体了。正好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善良的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这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知道粽子是怎么包得吗?让我来告诉你吧。首先把新鲜又绿油油的粽叶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用左手托着粽叶,右手轻轻地勺起糯米,并加上绿豆、蜜枣、葡萄干、排骨、花生米,包起来用绳子捆紧,最后把美味的粽子煮上几个小时,熟透了就可以吃了。还在煮的时候那香味早已传遍了整个大街!你咬上一口尝尝,保证令你越吃越想吃,就算你不吃,闻一闻,都会令人垂涎欲滴,并且那香味直往心里钻。 一顿丰富的午餐过后,人们就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来到河边,来观看激烈的赛龙舟。只见两队选手精神抖擞地坐在船上,手紧紧地握住船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整装待发。“叭”的一声,一条条龙舟像射出的箭一样

  向前冲。两岸的人们也欢腾跳跃,兴奋地大声喊着:“加油,加油。”那简直锣鼓喧天,响彻云霄,热闹非凡! 到了下午,人们也早已满头大汗,该洗个舒服的澡了。按着传统的习惯,人们把早已准备好的艾叶、菖莆、鱼腥草等烧上一大锅水。全家人都要洗,说是避邪气,其实按中药原理是杀菌除湿气。洗了以后,不会生痱子。

  朋友们,欢迎你们到我的家乡来过端午节,那一定一饱会眼福和口福!

  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花市何处有?的士直驶望海村。”星期五,我与爸爸到江北观音桥的望海花市去开了一番眼界。

  刚进花市,一股淡淡的花香味迎面扑来。接着听见了鸟叫声和人们贩卖物品的吵闹声。我想:“花市人真多,可真是热闹啊!”我随着爸爸走了进去,那鲜艳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的双眼,使我的眼睛迷蒙了,这一丛,那一簇,让我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我和爸爸一边挪着小小的步子,一边观赏一些奇花异草。有绿叶镶嵌着像猫眯眼睛的斑纹,叶底是紫色的,叫“钻石猫眼”;有像狮子头的“三色堇”;还有能捕捉虫子的“猪笼草”……我在花店里看见了许多鲜花的种子,我很感兴趣,并购买了既害羞又含蓄的含羞草和碧绿的宝葫芦花种。

  走过花店,我和爸爸又进入了观赏鱼市场。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画卷。那一条条可爱的小鱼儿轻巧地穿过颜色各异、形态不一的珊瑚,那珊瑚似乎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小鱼跳起了“摇摆舞”,我在鱼缸前看得津津有味。我还发现了一些不曾见过的小鱼。有身体很长爱左右摇摆的龙鱼;有尾巴像剪刀身体漆黑的象鼻鱼;有全身血红,犹如

  一簇火苗的血鹦鹉……

  “叽叽喳喳”这叫声连续不断,原来是一家鸟店发出的声音,我走进去瞧了瞧。有活泼的小麻雀;惹人喜爱的八哥;全身白如雪,犹如一团棉花的鹦鹉……

  清明节逛花市的人可真多啊!这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人都来购买美丽的鲜花,去祭奠先逝的亲人,以对逝者表示深切的哀思,送去一分挂念。我为这文明、古朴的民风而感到欣慰,望普天之下的中国人要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清明时节——家祭无忘思乃翁。

  中秋月儿圆

  10月3日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家家户户都团聚在一起,在阳台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就连我家也不例外。

  我和家人一起在阳台赏月。刚刚升起来的月亮倾泄下了一片清辉,月亮亮灿灿的,慢慢地,慢慢地变成了白色。月光静静地洒在了地面上,整个世界都被罩上了一层银色的光,镇上像被笼罩着薄薄的银纱。月亮穿过了云朵,将光辉洒在了马路上,马路就好像是用银子铺成似的。它还将月光倒映在了水面上,晚上的风一吹,河面上就波光粼粼的。

  月亮像个害羞的小女孩,一会儿躲进了云里,一会儿又从云中探出了可爱的小脑袋,将大地浸成了梦幻一样的银灰色。看着月亮,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人们是为了纪念嫦娥才将八月十五定为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还令我想起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李白思念家乡的感情。使我不时想起了驻守边疆的战士在中秋节这个日子里不能与家人团聚。

  我过了一个快乐的中秋节。

家乡的作文8

  耍社火是儿时的一件乐事,家乡的社火可是远近闻名的,它以高雅、雄浑、大气、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而著称。

  耍社火的高潮,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左右。儿时,我们村几乎年年都要耍狮子、跑旱船、扎芯子、走高跷、耍龙灯、放焰火等。我们村的社火,之所以闹得红火,影响较大。主要是有一伙能敲会打、能拉能唱、能描能画、能说能唱、能导能演、能积极组织的热心人。

  每年到了冬腊月,农闲时节,这伙热心人便把邻近的几个村的掌事人招集在一起,谋划起耍社火的事来。成立筹备小组,确定掌事人。一切确定以后,便把上年的旧船架、龙架、狮子头、芯子架,从大庙的老楼上取下来,重新整修、绑扎,并开始装饰打扮,糊的糊,绑的绑,编的编、铰花的铰花,贴纸的贴纸,做花的做花,绘图的绘图,忙活起来。我村有一位外号叫“十二能”的能工巧匠,是整个社火道具的设计者和组装者。他扎的彩船,造型美观大气,船的彩楼八角飞檐,周围檐角悬挂彩灯,灯面上绘有水浒三国人物,内外金裹银镶,新颖别致,精巧华丽,既有古扑风格,又俱现代意识;他糊的龙灯威武雄健、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扎的芯子,无论单人、双人还是多人芯子,既高且险,套接绑扎,力学结构合理。少则两层,多则三五层,高约数丈,看似险要,却很安全。这些精巧的杰作,往往吸引来周围九堡十社的男女老少前来参观欣赏。人们送他“十二能”的雅号是当之无愧的。

  当开始张罗糊船绑龙灯的时候,锣鼓队的人早就手痒痒了。他们早早就把锣鼓家伙抬了出来,在大庙前开始狂敲起来。虽然都是老敲手,但搁置了一年,难免手生,需要磨合磨合。于是,便在老鼓手的带领下,在老曲牌的基础上,不断地翻新着花样。越敲越带劲,越练越高兴,既像是练习,又像是过瘾。

  参加社火的演出人员,基本每年都是固定的。比如,撑船的老艄公,非德娃叔莫属。因为,他动作麻利,潇洒稳健,声音洪亮,唱功扎实,一招一式,把个老艄公撑船的形象演绎得十分到位;而船中架船的那位“媳妇”,则由年轻漂亮的小伙东娃扮演。他面色白净,皮肤细腻,五官周正,身姿富有女性的柔美,经过一番化妆打扮,美若天仙一般。不知道的人还真以为他是一位妙龄女郎呢。他架起船来,平稳飘逸,回转灵活,跑起来如行云流水一般,尤其是与老艄公的一段对唱,真是珠联璧合,恰到好处,是乡亲们公认的好搭档。

  那20多位参加舞龙的精壮小伙,是从周围村子里挑选出来的,年轻英俊,个头一般高,个个生龙活虎,由领舞者带领,在村外的大麦场上进行排练。他们按照各种套路,翻、绞、旋、跳、扭、搅,反复演练着“老龙出海”、“金龙过海”、“二龙戏珠”、“老龙翻身”、“龙盘虎踞”、“巨龙腾飞”等各种动作。虽是隆冬天气,却个个挥汗如雨。

  过了正月初十,社火的锣鼓便敲得更响了。演出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按规定,先必须在周围筹办村开始表演。每到一村,都是人山人海,场子里挤满了看社火的人群,直挤得社火无法表演。这时“火流星”便出现了,只见杨家俩兄弟,手里各狂舞着一对“火流星”,(这是在铁丝编织的小网罩里装着燃烧的木炭)在夜空画出道道火的流线。这“火流星”直接向围观的人群飞去,其距离几乎碰到观众的鼻尖,但却伤不着人,迅速在人群中打出一片空地来。这就是他们的绝技。他们虽不是社火的主角,但他们表演“火流星”的技巧却成了社火队的一大亮点。

  从正月十三开始,社火便正式上街了。这天晚上,我们的社火排成了龙蛇长阵,八面雷字大鼓,几十副铙?、大小铜锣,在夜空中上下飞闪。斗子旗、牌灯、鱼灯、羊灯、狮子灯,莲花灯、大小宫灯、巨型横幅、各种彩旗、龙灯、旱船、高跷、竹马等随后紧跟。二脚踢炮仗、筒子炮不断在空中炸响。社火队一进街口,便有商铺在门前摆下果品点心,燃放鞭炮。这时,“火流星”便开始在商铺门前打场子。紧接着龙灯、旱船、高跷、竹马、花棍、地游等轮番演唱、表演。演出结束后,商铺大掌柜便当众悬赏一笔不菲的钱物以示答谢。我村的社火,由于阵容庞大,节目精彩,往往走不上几步,就被商家挡住要求表演,经常闹到深夜才收场。

  解放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家乡的社火,在坚持了几年之后,随着老艺人的先后离世,社会对这项活动的冷落,便销声匿迹了,但那段美好的回忆,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家乡的作文9

  繁华的船儿岛灯火通明,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传来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美丽的风情街热闹非凡,热闹的步行街人来人往,宽敞的业州大道车辆川流不息……古老的“金建始”如今变得焕然一新。

  还记得已经成为公园的船儿岛吧!你知道吗?以前,它只是一片荒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而现在,它竟然成了如此壮观的“嘉年华”。船儿岛的船头是一个娱乐乘凉的好地方,绿树成荫,有柳树、桂花树……在秋天来临时,桂花挂满了枝头,一朵一朵的,在十里外,都闻得到桂花的香味,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春天来了,柳树长出了长长的柳絮,那么温柔,那么细长。风一吹,它就翩翩起舞,像一个个少女正在梳理自己美丽的长发,像一条条绿色的哈达,又像一个土家人正在跳粗犷柔美、自在洒脱的摆手舞!一片片小草地在柳树的号召下,渐渐苏醒,它们那么柔、那么软、那么绿。真想躺在上面,看白云悠闲地散步,听小鸟悠扬地鸣唱,任思绪自由地飞翔!来到船儿岛的中间,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建始县宣传文化中心”几个大字,里面有许多文化知识和展览品。举行盛大的宴会、晚会时,五彩斑斓的灯光显得格外艳丽,格外绚丽多彩。而它的楼上则是羽毛球馆,人们可以在这里运动,锻炼身体,是一个供人们休闲的好场所。最后来到船儿岛的船尾,那里有许多娱乐设施。如:秋千、单杠、双杠……。以前的广润河水又脏又臭,臭气熏天,而现在,不仅变得干净、澄清了,还修了五级翻板坝,河中又能看见鱼儿在快乐的嬉戏,几只雪白的白鹭时不时的在停留,时不时的梳理着自己娇艳的羽毛,河中还有几只野鸭子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给这美丽的船儿岛又增添了几份乐趣和生机……人们都说,船儿岛更美了!

  在工业园中,人们可以在广场里散步、跳舞,广润河上新修了一座美丽的人行桥。工业园里有一家家现代化的企业,一排排整齐的特色民居,它们是那么和谐而统一,有统一的规格,统一的颜色。工人们在工厂里愉快地忙碌着,又是一番勤劳的景象!河边栽有许许多多的树木,当太阳强烈的阳光撒到人间,人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不仅如此,树木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这样,既美化环境又进化空气,真是一举两得啊!人们都说,工业园更美了!

  以前,业州大道是一条窄窄的水泥路,人与车几乎是擦肩而过,人在车辆中川流不息,十分的不安全;而现在,人行道变成了一条宽敞的马路,两边有五颜六色的鲜花,鲜花就像只用颜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生机勃勃。人和车井井有条,人走上了安全的人行道,斑马线,从而避免了碰撞。以前茨泉大厦仅仅只是普通的四五层楼的宾馆而已,而现在,已经是四星级二十几层的高楼大厦了,而且还有电梯乘坐。

  城市如此,农村也如此。在去年的国庆期间,我来到了农村的外婆家。一路上变了样:以前路两边都是荒山野岭,现在有山有水有人烟,而且田里的丰收景象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田里的农作物丰收了,金黄的稻子弯着腰,好像在亲吻着使它茁壮成长的大地妈妈;高粱红红的,好像火炬一样在传递着温暖、传递着丰收的喜悦、传递着奥运精神。一望无际的玉米像一个个插满手榴弹的士兵在守护着家乡;土豆安安静静的躲在地里开着它们的故事会;白白胖胖的萝卜一个个撒娇似的藏在大地妈妈的怀里,白菜像一朵朵盛开的绿色大花点缀在原野;弯弯的、紫紫的茄子像一条条要远航的小船;冬瓜懒洋洋的躺在“沙发”上睡大觉,它梦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红红的辣椒像吉庆的鞭炮在欢庆丰收;南瓜像串门似的从这家玩到那家。西红柿红红的,像一个个精致的小红灯笼挂在枝蔓上,让人一看就觉得喜气洋洋的。而过去我们走在脚底下的是一条条稀泥路,下雨天,特别容易摔跤、跌倒,稍不留神就会打滑跌倒,现在好了,泥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不仅不用担心下雨天走路打滑了。而且坐车可以直达外婆家。

  所有这一切变化,都是因为我们县的财力增加了,而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税收集中起来,不论是直接用于经济建设,发展科学、教育、卫生事业、文化,还是由于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防,都是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呀!

  不仅如此,正是因为有纳税人勤勤恳恳的拼搏创业和无私奉献,正是因为有税收工作者默默无闻的应收尽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依法征收,才有了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才有了经济建设的欣欣向荣,才有了人们的安居乐业!

  纳税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税收也是建设美好家园的资本。同学们,在此,让我们共同倡议:用自己炽热的心去唤醒身边所的的人“积极纳税,奉献社会”的责任,做一名爱国护税的宣传者,倡导者和推动者,用实际行动唱响爱国护税的主旋律;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我们要勤奋学习,勇攀高峰,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做一名立志报国、奉献社会的有用之人,为我们的母校、为家乡建始谱写最美好的诗篇!

家乡的作文10

  坐在书桌前,看着窗外的景色,那窄巷、老房、路灯,对面阳台上的花卉和蓝天。流眄着,心随着闲云慢慢地回想着,心随着飞鸟慢慢地回忆着,翻开印象中的家乡,时间渐渐慢了下来。这里是光兴里,我的家乡……

  奔跑声传入耳轮,三两个儿童的背影闪过眼前,每一个巷弄间都藏着童年时美好的印象。炎炎夏日里,小孙子一手拿着棒冰一手拉着奶奶温柔的手走在骑楼下,旧旧的杂货店里藏著名为幸福的故事。午后的雷雨中,一个笑容满面的孩子在雨中玩着,在水坑上跳着、舞着,雨后路面上每一个小水坑里都藏着天真可爱的回忆。每一个小角落、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都藏着一块拼图,拼出了我对家乡的印象,勾勒出了我纯真幸福的童年,创造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缤纷与美好。

  印象中的早晨,太阳才刚露出和蔼的脸庞,但菜市场里各式各样的摊贩、此起彼落的叫卖声、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纵横其间的人们早已纺出一天最有活力的开始。小时候我常和奶奶来这里买菜,阳光洒下金粉,空气中蔬菜的味道中掺着水果的淡香,淡香中带着点海鲜的咸味,咸味中有着一丁点肉的腥味,最后再滴上几滴辛劳的汗水就成了菜市场里的味道。一双双精打细算的眼睁着,每一个人都用他们最灵敏的嗅觉,最挑剔的脾胃找出最好的食材,拿着最满意的“胜利品”,欣然、欢然、陶然从眼角余光中交织出一片欢乐。走在菜市场就好像走入云门舞集的一场舞蹈中,每个人都是主角,而且正跳着充满力与美舞蹈,从早晨跳入回忆中。

  走进弯曲的巷弄中,像走入峡谷中,抬起头来只看得见一块矩形的蓝天。方形的冷气机从不同的高度浮出墙面,锋利地切割了阳光、停止了时间的脚步,白光、黑影,交错、重叠,一种只属于黑白片的复古在狭小的空间中渲染。好像从切割的阳光中闯入时间的密道回到过去,听见奔跑的声音、欢笑的声音,看见了过去的自己和同年的玩伴,在相同的地点、相同的光影下追逐嬉戏,一部黑白片正在眼前放映着,微开的双唇和圆睁的双眸偷偷地泄露了我心中的不可思议。从现实走入回忆,回忆走入现实,印象中的巷弄是一部黑白片,当艳阳高照时走入巷弄,可以从光影的缝隙中走入过去,回忆,正在,放映中。

  在这繁忙的城市中,是否有着静谧的一角?缓缓拨开白色老房后的一叠翠绿,走入我的桃花源。这里听不见恼人的噪音,但却有鸟啭虫鸣;看不见疾驶而过的车辆,却有季节嬗递的踪迹。位在老房间的这条人行道是家乡中最静僻的一角,总静静地守候我,守候我的心事。绿叶洒下点点圆影,染出淡淡阴凉,啜饮一杯迷人的自在,享受一块甜美的悠闲。向绿树倾吐心事,卸下心灵的包袱;向眸前的美景汲取感动与美,洗涤沾满风尘的心,为生命注入一道活水。熏风拂过脸庞,夏是位吉他手,和蝉儿鸟儿唱起名为“热情”的歌曲,连树上的绿也汹涌澎湃了起来;商风再次吹起,黄叶娉婷而优雅的一转,跳着小约翰史特劳斯的圆舞曲缓缓落下,夏日落幕,只留下满秋的萧瑟;砭骨的寒风削过,枯树伴着冬大提琴般低沉的旋律,在寒风中舞着一首首,孤单、冷清、寂寞。东风重返大地,春是位吹笛人,用那明亮的声音唤醒沉睡的绿芽与活力,一切又再次欣欣向荣,夏的吉他声在远方渐渐弹起。印象中的人行道,是四季一幅幅美丽的水彩交织而成的,带给我感动、美丽与幸福;是四季一首首动听的旋律交织而成的,带给我微笑、快乐与美好。

  这静僻的一角在我心中也宛若间小小的藏书阁,藏着许多迷人的读物。抬头读着苍穹,一片美丽的蓝天打开了我被高楼大厦压缩的心,净化了我被世俗熏染的心,在方寸大的心中书写下蓝天带给我的心旷神怡。偶尔,去读一棵树,远远读其茂盛,近近读其澎湃;粗读其怡人,细读其迷人。读青,读翠,读绿意,读扶疏。读路旁一间旧旧的杂货店,读着的是童年时和奶奶大手牵小手的回忆,夏日时舔着一支冰凉的棒冰和奶奶走在骑楼下,两双瞇得小小细细的眼相视而笑,一股浓浓的幸福层层包围,让我们都忘了夏季的炎热,这想应该世上最美的一景吧!我想。读着路上的小水坑,想起大雨滂沱的那天,我在雨中尽兴的跳跃着,大力地踩着水坑看水溅起,也看着水坑中一个个雨滴点下的涟漪扩大、消失,彷佛是段快乐的旋律,是雨滴的、是天空的、是万物的、也是我的。读着旧旧的杂货店,读着路上的小水坑,一股怀念的味道在心中酝酿着,读着的,其实是一页页杏黄的回忆……

  抬头一看,点点黄晕的灯光早已烘托出了一片祥和宁静的夜,眼前沉睡的一景一物构成了我的家乡。印象中是一段云门舞集中的舞蹈,是部放映着黑白片的戏院,有着间展示水彩画的画廊,有着段动听的旋律,有着间小小的藏书阁,每个家乡印象都是片拼图,拼着童年与回忆,拼着快乐与美好。呼吸中好像带着一股甜味,是印象中家乡的味道吧!

家乡的作文11

  饺子,在北方人心中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其他食品无可替代。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承载了丰富的寓意。

  饺子是重大节日的主食,象征着团圆吉祥。在我们北方,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包饺子。俗话说,舒坦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可能出于这种喜爱的缘由,自古以来,饺子就被人们视为重大节日必不可少的一种美食。

  尤其是在春节,饺子是我们必备的年夜饭,并且无饺子不成年味儿。每逢年三十下午,包饺子就成了家家户户的统一行动。瞧,那场面,一家人争先恐后地撸起袖子,扎上围裙,剁馅的剁馅,和面的和面。待准备就绪,大家一起上阵,围坐在一起,一边拉家常,一边包饺子,有说有笑,场面好不热闹。当夜幕降临,从听到第一声爆竹或烟花的响声起,家家户户就开始沉不住气了,女人们赶忙去下饺子,男人们都到院子里或大门口放鞭炮、点烟花,这下可乐坏了孩子们,使劲捂着耳朵嬉笑着东躲西藏。随着爆竹声此起彼伏,厨房里传来“吃饺子了!”的吆喝声。女主人盛出第一盘饺子,先敬天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随着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被端上桌子,人们的情绪空前高涨,在推杯换盏间,不分男女老幼,相互说着祝福的话语,年味儿可谓浓到了顶点。这,就是百姓心目中的年,这一时刻的到来标明一段岁月的完结和一个崭新的开始。这时候,饺子是一个家庭团员、幸福、和谐、美满的象征。如果哪户人家大年三十或初一吃不上饺子,说明该户人家可能真的遇上难扛的大事了,心情一定是糟糕到了极点,此时,局外人士也就不便与他们说笑,只能默默地送去安慰。

  本来,元宵节和中秋节也是吃水饺的节日,然而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餐桌上的食品琳琅满目,日益充足。再说,元宵节有各式各样的元宵,中秋节有名目繁多的月饼,各种美食让人顾及不暇,因此,水饺也就不再独占一席。人们为了省时省力,水饺在这两个节日就变得可有可无了。当然,如果有,并不是画蛇添足,而是锦上添花。

  除了重大节日,我们民间的许多习惯风俗还与饺子有关。( )

  “上车饺子,下车面”是妇孺皆知的俗语。其中的“上车”表明的都是具有特别意义的离别。其中包括女儿出嫁与家人的离别、亲朋好友远走他乡的离别,再一种就是涉及生死的离别。在这几种重要的场合,水饺被视为送别亲朋好友的最好礼物,承载的是一种祈福。

  若逢女孩儿出嫁,娘家人为其准备的最后一顿饭就是水饺,并且还要包上和女孩子年龄相同对数的饺子,整齐地摆放在用红布包裹的红托盘里随着婚车一同带到女孩的婆家。这其中既蕴涵了娘家人对女儿未来日子的一种美好祝愿,同时也表明了亲人的一种依依不舍之情。在我们当地,每逢家人、亲戚或朋友出远门或长期离家,聚餐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议程,这时候餐桌上最少不了的就是饺子。如果是为朋友、同辈或晚辈送行,这种席面的饺子还可以被戏称为“滚蛋饺子”。请不要误会,这可不是骂人的话语,而是为了缓解氛围,用通俗、俏皮的话语将离别愁绪化为一种笑谈的方式,有一路顺利、平安的寓意。水饺的另一种重要用途就是被利用在生死别离的场合。若逢有老人先逝,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庄里庄乡或左邻右舍都会不约而同地包上饺子到灵柩前祭拜,以示告别,同时也表示对死者家属的尊重和安慰。在我们当地,每年大年初二或者初四是女人回娘家省亲的日子。这一天的中午,母亲会为女儿端上一盘热乎乎的油煎饺子。据说,这种饺子叫做“见面饺子”,女儿只有吃了饺子,在来世才能得以母女相见。这一传统风俗虽然有些迷信色彩,但从人们向往圆满的祈愿中,我们可以透视出母女之间笃深的情感。

  “冬至饺子,夏至面”是我们北方流行的一种饮食风俗。冬至是数九寒天的开始,预示着寒冬的正式来临。从此,人们要经历九九八十一天的煎熬才能真正步入暖融融的春天。在岁月的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人们根据气温和景象的变化特点,已经总结出了便于传颂和记忆的时令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家中做饭坡里吃(进入无冻期,春耕开始)。九九歌不但让人们熟悉了气温和季节的变化特点,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春的希望,并且因其语言生动、朗朗上口而深受人们喜爱和传颂,以致成为进入冬至以后妇孺时常念诵的小令。为了迎接冬至这一重要节气的到来,在我们北方,一直延续着家家户户吃饺子的习惯。据说,因饺子的形状极象耳朵,所以这一天,只有吃了饺子,在最冷的时候才不会把耳朵冻掉,以确保八十一天都顺顺利利。

  饺子,作为一种传统的饮食,可能难登大雅之堂。但是人们对其却情有独钟。聪明勤劳的人们在保持了原有外形的同时,已经改善了它内在的质地。如今,从名贵的海参、鲍鱼、鱼翅,到田间地头的白菜、西红柿、辣椒,只要席面上能见到的菜品,都已被饺子囊括其中。小小的饺子大有一包天下的气势,给人们带来了无比美好的享受和快乐!

  饺子,虽然外形朴素、结构简单,但它能勾起一段美好的回忆,也可能寄托人们无数美好的愿望,它更能代表一个地方甚至一个民族的质朴风情,它会让远离故土的人们对其倍加亲切和怀想,因为它的味道能够代表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作文12

  家乡的年夜饭是清一色的饺子,而且一个晚上就要吃两顿。第一顿就是当天的晚饭,在一阵鞭炮声中,饺子出锅。最先盛出来的饺子要摆到供奉祖先的桌上,同时要在桌上焚香,桌前烧纸。待这些事情做完之后,一家人方可坐下来用餐。

  第二顿饺子才是名副其实的年夜饭,但同样是吃饺子,内容和仪式却大有不同。这顿饺子一般在午夜时分吃,那一刻才被乡亲们认为是真正在“过年”。

  记得小时候举行“过年”仪式,有时在上半夜,有时在下半夜,具体时间需要根据时辰的吉凶来定。究竟在哪个时辰“过年”更吉利,通常是白天先请教一下家族里的长者。至于他是如何知道的,我就不清楚了。那时候农户家里都没有电视,如果是上半夜“过年”吉利,那就在晚饭后不久进行,仪式完毕之后便早早睡觉;如果下半夜“过年”吉利,那就先睡觉,下半夜再起来进行。守岁都是大人的事情,我们小孩子是熬不住的。

  近些年,“过年”仪式基本上都改在了午夜进行,春晚快要结束的时候,一家人就开始忙活着煮饺子。年夜饺子与平时吃的饺子所不同的是,其中一部分包进了硬币和红枣,吃到硬币象征着来年发财,吃到红枣象征着来年生活甜蜜……

  最为复杂的当属诸多仪式和禁忌。

  就禁忌来讲,首先是大年夜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即使讲好话,也不能大呼小叫;其次是水缸要满,锅里要添上水,箅子上要放上块年糕或豆腐“压锅”,灶前也不能空着,要堆上些煤或者柴禾,家里每个人的兜里还要揣上点儿钱……所有这些做法,都象征着与饮食起居有关的东西连年有余;另外,大年夜里灯不能熄,门不能锁,据说是为了祖先们互相串门儿拜年。虽然现在家家户户都早已用上了电,但大年夜还是要点上蜡烛,那一夜,电灯反而成了辅助照明工具。

  通常在吃年夜饭之前,没重要事情是不到院子里去的,据说大年夜里诸多凶神恶鬼(当然也包括传说中的“年”)会骚扰农家,人们这样做是为了趋利避害。煮年夜饺子之前,先要点上几个炮仗扔到院里,“啪啪”几声响过之后,就表示吓跑了所有的恶鬼……从那时起,人们才可以到院子里走动。饺子出锅之时还要在院里放一挂最响的鞭炮。对于午夜的这挂鞭炮,每家每户都特别在意。如果能够很流畅的响完,就预示着来年一切顺利,如果响到中途突然卡了壳,那么这家人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些压力……所以最好的鞭炮往往都是留在年夜里燃放。

  祭拜仪式也很繁琐。“过年”时刻需要祭祀的神灵很多,除了祭拜祖先外,还要祭拜灶王爷、财神爷以及各路天神。

  灶王爷从腊月廿三去天庭汇报工作,历时七天,至大年夜返回与家人一起过年,所以要在他面前焚香烧纸。财神爷主管着一家人来年的收入,人们自然也不敢怠慢,而且尤其重视,除了烧些纸钱香火,还要把事先叠好的金锞元宝之类奉献给他。对于所有的天神,都是在院子里祭拜。院内放一张桌子,摆上饺子、饽饽等供品,然后把家里最高的那一捆香(通常有80公分左右)一起点燃,再于桌前烧上一大堆纸钱……

  除了祭拜这些冥冥中的神灵,人们还会在那一刻对现实中与自家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物件如汽车、大型机械、水井等进行祭拜。这些祭拜仪式同样都离不开焚香烧纸,磕头作揖,口诵吉言……

  我小的时候,对这些祭拜仪式感到很神秘,而且敬畏有加。等长大以后才逐渐明白,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祝福,对福寿平安的一种期盼,对五谷丰登的一种向往,是人们对农耕时代祭祀习俗延续和发展……随着父母年事日高,手脚也变得不太利落,再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就主动去帮着他们。毕竟是在三更半夜动烟火,安全还是最重要的。我这样去做,自己也放心了,父母也高兴了,过年不就是为图个其乐融融吗?

  所有祭拜仪式都结束后,晚辈就开始给长辈们磕头了。自我懂事起,我每年都会在大年夜给父母磕头,以表示对他们养育之恩的感激。结婚后,妻子也跟我一起给父母磕头,虽然父母每次都拦着不让她跪下,但头还是在几番推让之中磕完了。按照我们这里的风俗,只有过门的媳妇才能磕头,未出阁的闺女是从来不磕头的,有俗语道“闺女的头贵如牛”,于是,待字闺中的姑娘因此而享有豁免权。

  头磕过,年夜饭吃过,家中的老人就会给小辈们“开赏”,也就是给压岁钱。一般刚过门的新媳妇,在第一年给公婆磕头时也会得到压岁钱,再往后,每年的磕头就成了一种礼节。而孙辈们,只要是过年,爷爷奶奶从不会让他们的希望落空。

  最后剩下来的时间里,人们会把新衣服准备好,稍事休息,就等着初一早晨穿上去拜年了……

家乡的作文13

  “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农民最原始最真挚的梦想,是对“小康生活”最为殷切的期盼。虽然平凡,却无不洋溢着一种幸福。热炕头,想一想,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温热来。睡过土炕的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土炕。

  作为70后,对土炕感情颇深,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我们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土炕。土炕是用土坯垒成的。春天的时候,村里的人们把泥土掺上麦秸合成泥,用脱坯模子,做成和长城砖大小的土坯,等到晾干后,拉回家里。开始建造“安乐窝”,土炕是长方形的,长约两米、宽可着屋子的一面墙、高约七十厘米。土炕三面靠墙,是用一块块土坯配着稀泥砌起来的。土坯与土坯间要留下缝隙,留作烟道。土炕的外面用砖垒起来,这样看着好看结实。炕上面铺上一层厚厚的麦秸,然后再铺上一可炕大小的棉褥子。土炕在奶奶和娘的精心打理下,一年四季干净整洁。

  乡亲们的房子大多是表砖房,就是外面砌一层砖、里面用土坯垒成的土墙。土炕连着土墙,做饭用的灶台连着土炕,一日三餐做饭时烧的柴火所产生的热量和烟雾就进入土炕,在炕洞里循环一周,再由烟囱排到屋外。在靠近灶台的一边有个长长而又平整的平台,这个平台,是我儿时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成长的平台。跪在炕上,扒着平台,看着奶奶和娘烧火做饭,我笑过、哭过、闹过,直到下地奔跑,我幼年的生活几乎都与土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土炕,是我们休憩身体和抚慰心灵的温馨港湾。在外奔波辛劳一天,回到家里,脱鞋上炕,或盘腿而坐,或仰面一躺,拉开被子美美睡上一觉,疲惫的筋骨顿觉舒展开了。翻几个身,疏散一下身骨,这叫舒坦。

  寒冬时节,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有一个热炕头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尽管做饭烟熏火燎把屋子熏得乌黑,烧柴火散发出的烟雾呛得咳嗽,但还是禁不住热炕头的诱惑。小孩子的脚冷了,就脱下鞋子,爬上炕头,把冻得通红的小脚丫伸进热被窝里捂一捂,舒服劲儿别提多美了。一家人的衣服都是娘利用冬闲坐在热炕头上,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我们家人热情好客,为人和睦。邻居街坊婶子大娘们拿着针线活和娘、奶奶坐在土炕上拉家常。老少爷们和爹就在屋地上,摆上一小桌子打扑克。孩子们一会儿爬上了土炕,一会儿围着打扑克的叔叔伯伯揪一下耳朵扭一下鼻子,搅和玩闹。

  土炕充满亲情,在外的亲人不论游走多远,回家土炕是永远的归宿,承载着一家人的关切和牵挂,见证着一家人相聚离合的天伦之乐。风雪夜归人,带着一身寒气走进家,暖屋子热炕头,扑面而来的是一团带着柴火味儿与土腥味的烟火气息。

  曾记得小时候,我跟着奶奶走亲戚,去姥姨家走姑姥姥家,到了晚上睡的是大土炕。那时候,和奶奶走亲戚是一大乐事,结识了很多的表兄弟。到了晚上,几个孩子玩累了钻进一个被窝,谁也不嫌弃谁脏兮兮,脸对脸呼呼入睡到天亮。那时候,通讯不方便。每年,亲戚间都要走动走动。我记得在张家口工作的表叔(我奶奶的侄子)每年工作之余都要乘坐公共汽车回家来看看我的奶奶三两次。表叔的母亲在表叔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表叔是奶奶养育大的。表叔和我们一样睡在土炕上,陪护在奶奶的身旁。那时候过得大集体的日子,家家生活困难,吃的是粗茶淡饭,来亲戚吃上顿面条汤就不错了。亲情,正如孟郊所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亲人的爱永远都胜过一切。亲戚走动多了,联系多了,才会增加感情,再亲的亲戚不走动,也就感情淡漠了。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地暖、水暖、空调的广泛应用,使得土炕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想再躺在热腾腾的土炕上美美地睡一觉,已经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为了生活更好,农家人不忍寂寞,去城里打工、当老板了。在城里买了楼房。土炕已经走进了岁月的深处,但它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美好而温馨的回忆。生活在村里的人们也是睡的是席梦思床,家家户户通上了暖气。

  通讯发达了,手机贴身走哪说哪,走哪聊哪;交通顺畅了,出门都坐上了小汽车;老人住进了托老院,孩子走进了寄宿学校。为了让家人生活的更好,家庭的中坚力量,一年四季忙着,奔波着,生活压力大了,亲戚间走动的次数少了。亲朋好友相聚,在饭店摆饭局,住宿安置在宾馆。感觉一层朦朦胧胧的面纱隔离在中间,亲情、友情、乡情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情感交流淡漠了。

  想起老家的土炕,总会有丝丝缕缕的暖意从心底一点点地翻涌上来。袅袅炊烟从农家小屋飘出,缭绕在村庄的上空,不知曾牵动着多少远方游子们怀乡思人的心绪,掺杂着人生百味,迂回飘动在那里,久久不肯散去。

家乡的作文14

  老家在长江边,属丘陵地区,既没有北方的粗犷冷峻,也没南方的柔婉别致。如果一定要入画,恐怕会令丹青大师们为难。但老家是用来想的,不是用来看的。

  老家有老屋,多依着小山岭,筑于背风向阳处。土砖墙,连脊的灰瓦在天地交接间错落着乡村世代绵延的人情。家家门前的路,无论宽窄都蜿蜒在彼此温热的眼神中,走进来是一串串熟悉的乳名,走出去是多少年不忘的乡音。不翻族谱,也不考证年代,老家的泥土路上和灰瓦下的门里门外,永远晃动着上了年岁女人的身影,她们似乎不到五十岁就带着慈祥一块儿老了,而后一直老在你从懵懂童年到双鬓飞雪的漫长岁月中。我童年的记忆里就满是这样一位祖母的音容,除此而外,可能就是那不挑贫富年年来认领旧巢的紫燕。

  燕儿每年到底是什么时候来,我已经不太记得了,总之整个夏天里都有。燕儿来之前,老屋墙上的燕巢是空的。我曾望着那小半个泥球问祖母,为什么不把它弄掉?祖母说不能,燕儿还要来,燕儿是认得家门的;今年它带了小燕儿走,明年小燕儿就是大燕儿了,回来再带小燕儿。

  那大燕儿呢,我问。

  祖母怔怔地看着我。

  祖母没有答案,我也常看着飞来飞去或者歇在檐下的燕儿发呆。

  老屋靠燕巢的那面墙,竖放着一架木梯,这是农家常物。有时燕儿也站在梯档上歇歇脚,更多的时候是我顺着木梯爬上去,看看燕巢里有什么。其实在燕儿下蛋之前,燕巢里是没有什么的,几缕松软的茅草铺在巢底,就是燕儿的窝了。巢是泥筑的,大部分是陈年旧垒,每年燕儿来后又啄些新泥在上面敷上几层,湿湿地留着燕儿的吻印。

  一天天看着燕儿飞进飞出,新燕出巢,练飞。有一天午饭的时候,一只燕儿落在饭桌上,祖母怜爱地捧起燕儿,放在一只手掌心,另一只手在燕儿的背上抚摸了良久。小燕儿在祖母的掌心转动着脑袋,直到祖母那只手微微一扬,才振翅飞去。我问祖母,燕儿怎么了?祖母笑着说,她累了。

  燕儿真的认得家门?老燕儿哪里去了?这疑问扰了我童年的那一个夏天。白天大人们要出门干活,丢下我没完没了地想这些。就着一张凉床,我时起时坐地看着燕巢,回巢的燕儿也趴在巢沿看我,我们似乎都想说些什么。记得祖母还说过,燕儿是益虫(老家人喜欢把小生命都叫作虫),通人性,要是哪家人家不好,做人不善,燕儿是不会进这家的门的。我不想被燕儿嫌弃。在小燕儿还不会飞的时候,看着大燕儿很辛苦地衔食哺幼,有一次我抓了一撮米饭,爬上梯子放进燕巢里。但燕儿不吃,还把米饭一粒粒啄出来洒到地上。祖母知道后差点笑岔了气,摸着我的头说:“傻小子,燕儿不吃你的米饭,她吃虫子!”

  就这么没头没尾地想着,不经意墙上挂着的一件东西让我动开了心思。那是一只红绒线结的网眼小袋。老家有个习俗,端午节给每个孩子要结一只这样的小袋,把鸡蛋煮熟后染红了装在袋里,先玩后吃。这习俗有什么讲究我不知道,现在蛋早就吃了,绒线袋被我随意冷落在墙角。看着袋底下垂着的红绒络子

  ,我顿时跳下凉床,冲过去用牙咬下一截来。接着我关上了大门。此时梁上正栖了一只燕儿,我拿了一只长竹杆,不停地靠近她搅动,让她一刻也不停地飞。也不知过了多久,我被灰尘和汗水染得像只泥猴儿的时候,燕儿也累了,她落到了饭桌上。我兴奋地丢下竹杆,跑过去一把抓住。没等我这兴奋达到极致,疲惫的燕儿突然在我手指上啄了一口,痛的感觉让我手一松,燕儿又飞了。累极了的我坐在地上喘着,站在巢沿的燕儿胸脯也一起一伏,我们彼此对视着。片刻之后,有些气急败坏的我抓起长杆又奔她冲去,可这下燕儿没碰着,却把燕巢捣了个粉碎。

  祖母收拾着像被抢劫过的屋子,我被罚跪在墙沿。我哭了,但没有哭出声,只是泪水在脸上漫过。我知道我的哭并不是为这一跪,我不想捣碎了燕巢的。一连几天,我看着空荡荡的墙壁就有了想哭的念头,祖母不断地安慰我,说还会来的。可我看祖母的眼睛,总觉得也有几分伤戚。祖母削了一块竹片,钉在燕巢原来的地方,这是老家招燕儿安家的一种方法。然而这一个残夏,燕儿终究是没有来。

  那是我在老家度过的最后一个夏天,随后就到城里父母身边念书。许多年过去了,回老家渐然稀疏,城里是断然没有燕儿的,那些精灵可爱的燕儿们,永远凝固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只是那只燕儿的一啄,让我一生也难以释怀。她不明白,我只不过是想在她的腿上扎截红绒,从此天涯海角,她能认识我,我也能认识她。

家乡的作文15

  不经意间走到了十月的尽头,顿觉惊慌失措。

  在时间的缝隙里流连,也有迷失的时候。

  我不知道是否应该责怪这个秋天的绝情。只是我确实未曾与这一秋季有过缠绵。未曾在秋月下弄箫一曲,也未曾在秋风中泼墨轻吟。

  而此刻,秋天说走就走,无论我如何挚诚的挽留。

  南方的季节特征自来不太明显,除了夏天温度稍高以外,秋冬春三季,花照开,雨照下,风照凉。而最具冬天特征的雪花,在南方的这些时日里,大半生走尽,楞是从来都没有见过。想要一睹雪花飞舞的神韵,电视机前欣赏去吧,谁叫我生长在南的南方呢?

  这个秋季,除了走廊里偶尔飘来一两张有点儿黄的落叶,努力地张扬着秋天的色彩以外,再想找出一两种能证实秋天曾光临过的东西实在是没有了,是我太宅,还是这一季的秋天根本就没有光顾过这个城市?

  窗外,阳光静静的,缓缓地划过被高楼烟囱挤得象麻将块样的天空,没有大雁迁陡的痕迹,也没有蝴蝶舞动的身影。甚至连一缕被秋风晃荡成麻花样的炊烟都不会出现。

  唯有攀爬在围墙上的藤蔓依旧碧绿繁茂;柔弱的牵牛花依旧准时在早晨摇曳几滴剔透的露珠;邻家阳台上的三角梅照样妖艳地招摇。就是隔壁五金厂冲床的呻吟声也还是那么沉闷且单调。

  都说天凉好个秋,只是眼光寻觅了整个城市的角落,始终没有发现一丝秋的凉意,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流里,七分裤,超短裙,露脐装依然是这个繁华都市穿着的主打。就连麻辣烫夜市摊三五成堆的小方桌上,一瓶瓶摆着的,还是冷汗淋漓的冰冻啤。而此刻,那个冬天已经敲门,这个秋天,就要告别。

  南方的季节,本就不明显,更何况是城市里的秋天呢。

  城市里寻秋,到公园里去吧,或许,秋天就藏匿在这里,那些竹林深处的小径,长椅上情侣斜仄的身影;那位浓妆艳抹、拈花一嗅的姑娘,她那副故作娇羞的嗲样,只能让这个秋天退避三舍。纵使有几株热烈的红枫在翠绿的群木中张扬,也难以让秋的萧瑟与丰硕在此时绽放。

  由此,不得不去怀念故乡的秋天。乡村的秋意,恬淡,疏远,萧瑟却也祥和。

  此时,金黄的稻穗已归仓,田野间一排排整齐的禾茬,成群的鸡鸭在嬉闹,在觅食收割时散落的谷穗,三两位牧牛的老伯坐在田硬上悠闲的抽着旱烟,袅袅上升的烟圈正如老伯们的闲散。菜园旁的芭蕉树稀稀落落,曾经碧青的叶子,被秋的风撕破成草裙一般,在冽冽的秋风中独舞。河坝上搓衣的老嫂子,小姑子们因忙完了农事,也没了往时的急燥,被服在手下轻敲细辗,清脆的槌棒声里,仿若要把这慵懒的光阴敲进衣服的脉络。

  家乡的秋意总是让人迷恋,走在林间,幽静而空旷,扑面而来的是金秋的浓香,野林里秋枫凋落,蒿草枯黄。脚上踏着的土地,裸露着自然的金色。若一阵凉风拂过,心头便会瞬间悸动,秋高气爽的意韵使人长醉不醒。

  每每秋收完毕,上游的水库便会落闸,村旁的小岔河,因此便会很清浅,疏狂了一秋的鱼儿此刻只能水洼里躲藏,在孤闷的时候,偶尔偷偷从水草里探出一头张望,但稍有个风吹草动,便又立刻隐了起来。

  这个时候,便是少年时光里最值得记忆的日子了,邀上三五个小伙伴,一网兜,一水桶,毫不忌掸秋水的冰凉,先把水洼淘干,捉上几条无处可逃的、肥美的鲫鱼。觅一方翻过的田地,拣一堆晒的发白的田土,垒一座萝筐大的土窑,然后往里烧火,待土块烧红时,捅开窑顶一个洞,放进些许甜得流糖的红薯,再把早已洗净的鲫鱼撒上几颗盐,用芭蕉叶包好,搁在了红薯的旁面,最后把窑土全拢上,敲碎细敷。耐心的等待一个小时,一顿美味的野餐就可以开始了。家乡的秋,总会让你有意外的口福。

  在家乡,秋意最浓的还是秋的夜晚,此时落单的雁儿偶有踪迹。残阳从山的后面对着村庄斜射,整个村子笼罩在桔黄的暮色里。晚饭后的叔嫂们,在屋檐下挑出一盏昏暗的灯泡,支一张不太平稳的木桌,以半瓢新收的玉米粒为赌注,吆五喝六的玩一种叫拖拉机的纸牌游戏。就这样,清闲的乡亲们在发牌和数玉米粒的光阴里纯朴着,逍遥着。

  而我,在村庄的竹林边,待那轮清瘦的月升起时,于一弯新月天如水的夜色里,横一支短笛,任一曲《骏马奔驰保边疆》在秋夜旷阔的天空下悠扬。

  故乡的秋,总是那么清凉与恬静,质朴得让人感动。

  豁然发现,生活在城市太久,渐渐失去了很多,包括对秋天原始的印象。

  很想回到那个小山村,寻找一枚能诠释秋天落叶,写几行与秋有关的文或者诗。

  也许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这个秋天曾经的眷顾。

【家乡的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家乡的河作文02-10

怀念家乡的作文10-18

想念家乡的作文10-16

家乡河南的作文12-21

家乡西安的作文12-23

家乡开封的作文12-23

家乡的运河作文03-19

家乡的蘑菇作文03-16

家乡的汉江作文03-12

家乡的竹园作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