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时间:2021-09-24 19:18:48 记忆 我要投稿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精选15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忆中的年味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精选15篇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

  千盼万盼,终于盼到了过新年。前几天,我是不眠不休的写作业,现在终于可以稍作休息,停下来享受一下猴年的新春佳节。

  此时此刻的我,深深的被过年的气氛包围着。

  除夕夜那晚,我跟随者爸爸妈妈来到了奶奶家。一进门,我就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味儿。哥哥、姐姐、小姑妈他们都在餐桌上聊天,侃侃而谈。晚上,一家人围坐在大圆桌前开开心心的吃着团圆饭。

  享受完年夜大餐,大家聊了一会儿天。聊着聊着,新春佳节联欢晚会就开始了,它给我们带来了一顿美艳的视觉“团圆饭”。晚会上有绚烂的灯光,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蹈,幽默的小品一盘盘精彩的“菜”让我们回味无穷。

  单看着新春佳节联欢晚会,我觉得还是有些无聊了,我就找出了一副扑克牌边打牌边看新春佳节联欢晚会。我们陪着奶奶玩了一会儿接猴,奶奶也玩的很开心。

  到了深夜,哥哥就陪着我们去放烟花了。我们先放了一个蛋卷是的烟花。它的烟花非常得矮,但是给人一种很温馨的感觉。接着,我们点了一个荷花型的,那个烟花点燃之后,就一下子嗖的转了起来,喷出了粉色的火焰,那个样子,真的像是荷花展开一样啊!这个烟花却是名副其实啊。接着,我们又放了一个奇幻旅程,那个烟花可漂亮了,有红的,黄的,紫的,各色各样,五光十色,绚烂缤纷。

  最后,我们放了一个手持式的烟花,那个上说是有60 发,我就一个一个的数。哥哥说这个烟花是他们小时候最喜欢的烟花,一个烟花可以放好长时间呢。第一个烟花,我数到了53 个,但是姐姐只数到了47 个,诶,怎么回事呢?可能我们数错了吧!

  就在这个时候,十二点的钟声也敲响。周围的鞭炮声也随之响起,噼里啪啦的,一个个花也在空中汇聚出了漂亮的舞蹈,恭贺猴年的到了。这个除夕夜还真是年味十足。

  相信我在猴年里,我会更加努力,我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会有更大的收获。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2

  儿时春节,家乡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要贴春联。记忆中最浓郁的年味,就是小学时街上手写春联时飘着的墨香味儿。

  又是一年春节将至,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春节越过越没年味”的抱怨。也许没有年味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我们不像小时候那样,从年三十到初一、十五的习俗讲究一环接一环;可能工作节奏太快,我们忙到一切都来不及准备……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抱怨的同时,我们也淡忘了那个记忆中的春节味道也需要传承。让我们一起寻找记忆中的年味,像小时候那样过年,让我们和身边的孩子永远记得,就算如今的物质生活再丰富,过年也仍是最幸福的事。

  小时候最盼望的过年环节是“发钱”。不过可惜发的钱多数要上缴,妈妈的说辞总是不一样。最早说他们要给对方的小孩压岁钱,只有不用“回给”钱的才是我的;后来又说,钱会帮我攒着,还是我的,至于攒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可以用就完全不知道了。后来反应过来了,只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才是属于自己的!这个时间段一般发生在大年三十到初二之前,必须不能错过!

  爷爷很大方,从我有记忆时已是一张崭新的50元了,后来渐渐“涨”到1张大团结,2张大团结,包里揣了钱就马上上街各种暗爽,上了街又各种舍不得动,最后还是买烟花,买零食,买平时妈妈总也不给买的小玩意。最好笑的是,小时候对钱没概念。一次,一位阿姨给了一张20元,因为只有薄薄的一张,便忍不住大哭了起来,谁都劝不住,最后大姨为我换成了20张一元钱,手里厚厚的一摞,才终于高兴了。

  过年时,小孩不像大人那样忙,每天就做一件事情:各种玩。那时,卖鞭炮的摊子热闹得很:有冲天炮、旋转炮、刺花炮、摔炮、礼花炮、黑蜘蛛炮,还有大炸雷……女孩喜欢买比较安全的摔炮和刺花炮,男孩喜欢二踢脚,以及五颜六色的礼花炮……到了夜晚,整个天空灯火通明,闪耀着五彩的礼花……

  那时的除夕夜,特别是零点前后,电视里的春晚即使开着最大音量也完全听不清楚,因为到处都是隆隆作响的鞭炮声。“从小就听长辈讲放爆竹驱逐年兽的老故事。如果停了鞭炮声,会很不习惯地觉得没有了年味。”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3

  好多年没吃过老妈做的腊八粥了。参加工作后,就很少能碰到腊八节时休息回家看望老妈了。等我们姊妹几个都长大离家后,家里就老妈和老爸两人了。每次打电话回去问他们,做腊八粥了没?老爸都说,你们不回来,你老妈都懒得做了。

  偶尔回家碰上腊八节,老妈要做。我怕麻烦,也怕老妈累,不让她做,就说不想吃。记得那时的腊八粥,老妈前晚就泡好红小豆,黄豆,黑豆,第二天天不亮就起床先熬玉米粥,把豆子放进去一起熬,再擀点面条,放些青菜豆腐,还有前一晚炒好的大肉臊子。腊八粥的香味把贪睡得我们早早勾引起来,每次吃饭挑食的我,都会吃两碗还不放手。腊八粥讲究吃剩,所以家家都会做多,热着吃一天。等到中午,玩疯了的我们,就在伙伴家吃了,吃完还不忘品评下谁家的好吃。

  后来看书,才明白,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看来这个节日由来已久。而各地的腊八粥的材料也也五花八门了。现在,超市里各式的甜味腊八粥,吃起来,还是没有了儿时那碗咸香的腊八粥好吃。老妈说,你们现在就是“刘秀喝豆子麦仁“,好的吃多了,不觉得香了。这个典故,老妈讲了好多次了。说的是,刘秀当年起兵打仗时,有天行军一日,粒米未进,又渴又饿时,来到一位老妇人家,老妇人用家里仅存的一点麦仁和豆子,煮了一锅麦仁粥。刘秀吃了后,觉得真是天下美味。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天天好吃好喝的,觉得吃啥都不香了。一天猛然想起那碗美味的麦仁粥,就让宫里的御厨做,刘秀吃了,觉得太难吃了,就换人做,还是难吃,一气之下,杀了几个御厨。有大臣就建议皇帝,把老妇人找来。老妇人找来后,老妇人做了一碗,刘秀吃了口,觉得难吃。老妇人就对他说,”你当年觉得好吃,是因为你当时又饿又累。现在,你做了皇帝,每日山珍海味,就体味不到美味了。“刘秀听了,惭愧不已,派人送老妇人回家。我想,现在的我们,觉得食之无味,也是如此吧,天天如过年,自然就体味不出食物的美味了,也体验不到以前那些浓浓的年味了。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4

  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可谓是一年中最期待的事了。每到过年,无数的无论是海外还是内地的中国人,都会想尽办法与家人团聚。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物质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的很大的改变,而正是由于这些种种的原因,使得过年期间浓浓的年味成为了回忆。

  什么是我们以前我们所留恋的年味?穿新衣,放鞭炮,吃团圆饭,看新年晚会,甚至是邻里之间一起聊聊自己的经历都会成为新年的期盼。记得小时候,父亲总是跟我说那个年代的他们生活很拮据,最期待的就是过年了,因为过年有肉吃。然而到了现在,物质水平迅速发展,人们告别了贫乏的生活,吃不吃肉都无所谓了,即使每次都会有大鱼大肉,非常丰盛的菜肴,但是根本没人愿意动筷子,只是应付式的吃几口。

  小时候总是喜欢跟着哥哥姐姐一起玩鞭炮,放烟花,每当外面的声音响起来事,我总是搬个凳子和爷爷一起看着天空中那绚丽的颜色,和那美丽的一瞬间,甚至可以边看边聊一个晚上都不睡觉。然而到了现在,因为一句污染环境,大到城市,小到乡镇中都贴着“禁止鞭炮”的标志,走到外面再也没有看到过烟花带来的色彩,也没有听到外面人们的欢笑声了。

  小时候也总喜欢在电视前等待着新年晚会,看蔡明和潘长江的小品,听着明星唱歌,然而现在,小品和歌曲已经变成了青春偶像剧,而更是因为手机的存在,已经不在局限于看晚会了,更多的是朋友之间微信聊天和抢红包…

  新年之际,走亲戚是最常见的事。然而新年初一的晚上我只是个父母在电影院看电影,接下来几天哪都没去,一个人静静的坐在电视机前,吃着零食,烤着火。时不时的有个亲戚发个红包来,给个祝福,一天两天就这样过去了…当别人来家里送节,母亲拿红包给别的小朋友时,我才反思到,我好像很久都没有感受过亲自拿红包的感觉了。

  也许真的时代的节奏太快,物质水平提高得太快,我们的思想改变的也太快了,但是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是否还能找到属于记忆中的年味?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5

  又是一年除夕将至,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

  刚到老家,爷爷忙起来。他带我去商店买“福”字。经过爷爷一番叮嘱,我们开始认真贴“福”。爷爷说“福”字是带来吉祥幸福的,能祈祷在新一年过上幸福的日子,所以要用心贴,我们一听,干得不亦乐乎。我拿来一张金“福”字,往上贴时,爷爷说该把“福”字倒着贴,才能“福到”。我听,恍然大悟,原来贴“福”字也讲究呢,怪不得我常常看到人家门上倒着贴“福”!

  除夕这天,奶奶忙起来。她把磨好的面粉﹑糯米粉倒入盆中,再加上红糖﹑白糖和其它配料,做成松糕的原料。爷爷早已在灶前把火烧得旺旺的,奶奶快速把木盆放上去。一会功夫,热气腾腾的咖啡色的松糕出锅。我看得眼花,来不及欢呼,奶奶又娴熟地撒上芝麻﹑红枣。在一旁的我早已馋,赶紧切下一块尝尝,嗯——又香又甜,又松又软,好地道的家乡民间口味!

  中午,奶奶用红薯粉做红薯饺,馅是萝卜﹑瘦肉﹑豆腐﹑乌贼干,剁成丁混合一起,再配上传统的调料。一段时间后,奶奶把一个个红薯饺放入蒸笼,过一会,蒸笼周围散发出阵阵香气!出笼后,只见个个晶莹剔透的红薯饺冲我笑。我忍不住又先吃为快,夹一个放入口中大嚼起来,啊,入口香嫩,芳香四溢。奶奶累得满头大汗,但看到我吃得美滋滋的,慈祥地对我笑笑说:“孙子,多吃点,这可是家乡的特产,在外面吃不到!”

  每逢过年,我们家都会收到寿桃,这是50﹑60﹑70﹑80﹑90甚至100岁老人的子女把寿桃送遍整个村子,他们送来时脸上洋溢着笑容,能让人感受到真心的付出,由衷的祝福。分寿桃的寓意是“家家老人健康长寿”。今年是奶奶70大寿,爸爸和爷爷挨家挨户地送寿桃,增进邻里之间的亲情友情。家乡过年的味儿就是也不一样越!

  初八,祠堂里又开始唱戏。祠堂里楼上楼下是人满为患,笑声不断传来。我看一会就不看,因为我看不懂,也许是我没耐心,只能看热闹。最后只剩下妈妈和奶奶看。走出祠堂,锣鼓声、二胡声还能传出来很远。整个祠堂则五彩缤纷,台上的戏子演得惟妙惟肖,赢得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初九,我们全家又踏上回常州的旅途。可家乡热闹的情景像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眼前——老家的年味最浓!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6

  算来,我已过了十三个新年,即将迎来第十四的新年。在这十三年中,每一年的'新年“年味”都是不同的,不信,看看吧!

  年味之一——六岁的“年味”

  小时候对过年的概念相当模糊,只知道有好多好吃的好玩的。毕竟是孩子,能想到的,只有这么些了吧。六岁,我还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初一的清晨,奶奶的饭菜香将我的魂都勾了去,害的我连暖和的被褥也呆不下去了。踢拖着鞋子就往客厅跑。家乡的椅子很高,我总得爬半天才能上去,这就给奶奶揪我的机会,“等你爸妈回来才准吃。”说着将手中的鸡婆?(其实是糍粑,家乡人的说法。)塞入我口中。我含糊不清问了句,“爸妈不是在东莞吗?”奶奶好似没有听见,忙去了。

  待到爸妈回来时,我傻傻道句,“叔叔阿姨,你们好。”爸妈没有被我逗笑,反倒抱着我哭了。

  六岁的年味,是爸妈的归来。

  年味之二——岁的“年味”

  九岁我们家迎来了一份大礼——我的弟弟,琪琪。琪琪是个早产儿,得在医院治疗。直到大年三十,我们才从医院接他回家。

  那时的弟弟瘦瘦小小的,一张巴掌大的脸上只有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他用疑惑的咿呀,探索着这个新的世界。弟弟呀弟弟,你以后不会在医院的白色下度日了,你会在过年喜庆的红色,以及千千万万爱的色彩下过着愉快的日子。

  九岁的年味,是弟弟的归来。

  年味之三——十三岁的“年味”

  回老家咯!心中只剩下这个念头。在第十三个新年,我们回了家乡。

  在老店门口,爷爷驻足问我,“还记得老店吗?”

  “怎能忘记?”那是我生长的第一站,那是我美好童年的起点。珍藏我童年初时的有爱记忆。

  屋子里,传来老人的唏嘘声,传来男人粗犷的笑声,女人的谈笑声,夹杂着孩子的嬉笑声。这个年,使我们的归来给小村庄带来许些喜庆同热闹。

  期待着,十四岁的年味是什么?若是趣味,作者自是愿意写出来。

  行客古今行的答案:林旭以为华玄说他不能行房事。(古代人曲解现代词,很正常。)

  华玄哩,则是下一本书的主角!下一本想写一个系列,结海楼系列。不过得等行客古今行完结咯!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7

  年味当人们都在惋惜着没有四小灵童老师的春晚,当人们开始收拾行李挤上那列最拥挤的火车,当大街小巷都播放着各种迎新年的歌曲,我也意识到:年,好像越来越近了;年味,好像也越来越浓了。

  转眼就是除夕了,这天我们都回到了老家,与往年一样,依旧是大人们的忙碌伴着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度过除夕这一天中百般无聊的上午。到了正午吃饭的时间,孩子们也乖乖地上桌吃饭,大人们忙碌的身影也终于安定下来,一大家子人欢笑满堂,其乐融融,一起享受着团聚的快乐。

  我想:这就是属于我家的年味了吧。除夕晚上吃年夜饭这个习俗,在家里是没有的,所以大家也都在下午回到新家,准备着明天的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清晨,或许因为是新年的第一天,一切都显得那么的美好,阳光很棒,天气很好,即使是风,也有着恰到好处的温柔。空气中弥漫的爆竹味道,让空气都有了年味。再次踏上回老家的路,在车上,爷爷给我们讲述他学生时代的故事,收音机里播放着歌词为“恭喜你发财,恭喜你精彩......”的拜年歌曲。

  车里也充满了年味。回到了老家,我们也都开始帮忙叠些纸质的“金银珠宝”,烧给那些已经不能陪我们过年的老人们,希望在天堂老人家们也仍旧安好。接着厨房就要出现大人们忙碌的身影了,而我们小孩儿就是玩,直到听见菜刀与毡板碰撞的声音才会闻声赶来,吃了一点东西,又会继续去玩......吃过午饭,大人们就会搞一些娱乐活动,孩子们还是无止境的玩耍,老人们就是嗑瓜子闲聊,就这样度过一个各司其职又充满年味的正月初一的下午。到了下午,大家一起吃完饭就各自回家了,虽有不舍,但都清楚明年还会再团聚,离别似乎也没有那么难了。正月初一的一天,以开心的心情圆满结束。

  到了正月初二,母亲说这是回娘家的日子,我便随母亲一同回外婆家,吃了顿饭,问候了外公外婆,也就回来了。好似平静得没有一丝涟漪,却也体会到了正月初二的年味。初二之后就是去亲戚朋友家拜年了,同生华夏家,感受别家人的风情年味,体会他家人的过年温暖,的确别有一番滋味。年味,是“春运”中承载的温暖;是一家人团聚的温馨;是菜刀与毡板碰撞出的美味;是身在中华的幸福......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8

  一年四季卯足了劲儿,期待的大年三十就这样平常稀松地走过了场。遥想当年待字闺中,守在父母身边的年味,似乎是从第一场雪,或是从第一场霜开始的,母亲开始着手纳全家人过年穿的新鞋的底了,纳着鞋底,大铁锅里蒸着做冻水糖的糯米,而或是大锅的熟红薯条,嘱咐我们:等到过年了就炒制好,给我们吃。年味在心里会种上个大半年。

  一待寒假开始,当老师的父亲,便总被村人邀去做冻米糖,四个生产队,百来户人家,大都是我那老父亲踏制的。冻米糖是我儿时家家户户过年招待客人上好的零食。

  过年猪杀了,父母们又开始炸油豆腐,爸爸掌勺,妈妈守灶火,浓浓的年味也穿满了每一片瓦、每一块砖,从门缝里,窗户里冲出屋外去。

  哥弟们已把柴火堆得满楼高了,就等着大年三十晚上火炉堆能通宵红火、温暖。年味在腌肉的缸里,年味在大缸中大白咸菜里,年味在刚制好的冻米糖里,在刚蒸好的白馒头里,在镇上放着音乐的大喇叭里。

  等母亲带着我大搞卫生,父亲招呼我替他按好对联的另一头时,那真的是快过年了,做错点事父母也不再大动干戈地批评了,杀鸡了,平日里板着脸的爸爸也特地不把公鸡尾巴上的毛浸湿,干干地拔下,温和地递给我,让我做鸡毛毽子来踢。

  过了小年,耳边总是邻居们,和爸妈们的“今天廿七”,“今天廿九夜要烧年子了”。父母灶上灶下忙着,任着我们四个孩子上窜下跳,等到大年三十的那天,母亲大人就早早地嘱咐着,洗好脚,可以先穿新鞋子。那一刻过年的味儿已渗透到每一个毛孔里了:等着我们的全是玩乐,美食,走亲访友这些开心的事了。

  呵呵,年味应该没有淡吧?那淡的是什么呢?淡的是没有父亲制作冻米糖的身影,淡的是没了母亲新纳的鞋子穿了,淡的是不会再有我们哥弟妹四个排着队等爸爸发配我们啃猪头骨的情景了!

  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鞭炮声,窗外是晰晰沥沥的下雨声,明天是大年初一,新的年轮又另起了个头,我愿我有能力将每一个普通的日子,过出点“年味”来。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9

  年前的阴雨天气有点令人扫兴,可过年的喜气早已满满地挤进阴雨的天空,不时看见街上的人们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急匆匆地往家赶,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笑意。

  人们的手上免不购有新衣服,这不禁使我联想起过年穿新衣的习俗。记得小时候能穿上新衣服,会觉得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一件事,不管新衣的样式和品牌,只要是新的,就会欢欣不已,就会觉得是过年最好的礼物,是一年里最好的衣服。

  早在春节来临前,为迎合新年的喜庆气象,为节间展示给亲朋好友一个全新的面貌,家家户户都会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在过年当天在门上贴上一副大红春联,祈求来年好运。如:什么“财源滚滚”、“步步高升”、“富贵满堂”什么的,反正都是一些吉祥的话语。

  做年夜饭是过年的一件大事,据说,年夜饭只有一家人在一起做的,吃起来才最好吃,所以大年三十那天,我们一家子一般都会聚在一起准备年夜饭。外公包饺子的手艺最好,由他做传统的美食饺子;妈妈和她姊妹几个一起洗菜、切菜、烧菜;爸爸和家里的男人们负责杀鸡、杀鱼等“粗活”;而我们几个小孩子和外婆就负责“打杂”,洗洗碗、擦擦桌子、收拾家中的摆设等等。

  一切准备就绪,大约五点多一点,传统的祭神请祖仪式开始。由外公带着,先祭夜神及各路神仙,在家门口摆上贡品,点燃香纸,虔诚跪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请完夜神,在回到家中堂屋祭拜先祖,同样跪拜一番,祈求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睦睦。

  祭拜结束后,年夜饭正式开始。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忙碌一年,此刻皆放松心情,大人们开怀畅饮,孩子们恣意吃喝,好不热闹。一年一度的年夜饭能充分地体现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敬互爱、尊老爱幼。在吃完年夜饭后,大人们就开始守岁。

  过年最让小孩子们高兴的不仅是能穿上新衣、玩擦炮、摔炮等,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即红包。因为红包象征活力、愉快和好运气,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寄托长辈对孩子的关心与希望。

  在一声声的爆竹声中,春节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新的一年、新的一学期已经来临。但年味仍是挥之不去,仍给人们无尽的回味、全新的期盼,也萦绕在我的心里,永远不会褪色。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0

  时光飞逝,时间像剑一样走过!一不留神,就过年了。

  在30号晚上,我一个在大街上空无一人,远远望去,只有我一个身影,在这里孤单徘徊。心里想人都去哪了!

  可是我们庄各种表现都没有,这难道是“与世隔绝”,不可能吧,我记忆中的年味是贴门神的年画了。这种年画,农村里几乎家家都要挂的。一开始,在我眼里那些门神长的都是一个样子,没啥区别,但是年画上却会标注不同的人名,像是秦琼,尉迟恭等。稍微再长大些,我就学会了要从武将手执兵器以及衣服的花纹颜色上,来辨别他们的各自身份。从年画上了解这些历史人物,民间传闻,可以说是童年时最经济实惠的文化快餐。

  所以,“年味”始终都在,只是悄悄的改变了旧模样。人们总说年味淡了,其实淡的不是“年味”而是“人心”。

  什么叫年味,我一直也没有搞明白,我觉得真的是年味一年不如一年,以前过年都热热闹闹的,可是现在没有人出来了,也没有小孩子放鞭炮了。尤其是我们这个小庄,真的过年好像是没有过年一样,各自忙自己的,除了初一,拜拜年。好像人都没有似的!

  年味去那里了,那什么是年味?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就是走在街上乡里街坊见面道着过年好的那种氛围……这就叫年味!

  如何过个好年,凝聚了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所有美好祝愿。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当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时,就有了年的意味。

  曾经,它藏在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藏在晚辈孝敬长辈的那一杯酒中;也藏在家家户户都贴上的喜庆对联中。如今,它藏在微博、微信、QQ的红包里;藏在悠闲的棋牌麻将、高亢的K歌里;也藏在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要说过年好的祝福里……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1

  我想我小时候之所以心心念念着想快点过年,觉得小时候的年味特别的浓,是有特别多特别多的原因。

  第一个是因为年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呀,那么一重要它就得放假,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仅次于暑假的的长长的假期,但是它又没有暑假那么长,所以寒假就可以不用参加任何的兴趣班,当然这样我就也不会有任何其他额外的作业。第二个就是过年可以光明正大的要爸爸买一大堆的烟花炮竹,但是却被告知只有等到临近大年三十的时候才能痛痛快快玩,而平时就只好能玩一两支,等到过年了跟其他的的小伙伴一起比谁家的烟花好看谁家的烟花买的多,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拿着炮竹做坏事,这大大加大了我对过年的期待。而第三个是对于我们家来说一个特别的习惯,那就是一定要到了年三十洗了澡才能穿上为过年准备的新衣服,所以我为了早早可以穿上新衣服,每到大年三十的那一天我就会早早的洗澡然后就立刻换上新衣服坐在火边吃着零食看着电视也不会有人说我不看书不写作业。第四个是小时候的经费不充足,想买什么东西想要什么东西都要千磨万磨老爸老妈才会答应,到了过年的时候我就有压岁钱啦啦啦(家里亲戚多压岁钱自然也多),我可以自己买平时想要的东西,那是多么愉悦的一件事情。第五个是我可以在外公家那边过年,家里的家里的小孩子特别多而我又比较小,舅舅们就会要哥哥姐姐给予我特别照顾,他们都得带着我一起玩,跟他们在一起相当大的弥补了我作为独生子女的孤独感。第六个当然也是最重要的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我是小孩子呀,我有一颗纯真的心,我对过年抱有浓浓浓浓的向往,对我而言过年意味着我又长大一岁了,我离我所期待的成人世界又更近了一步。

  现在的我却希望可以像小时候的我一样对过年抱有浓浓的期待,浓浓等待之情。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2

  好多年没吃过母亲做的腊八粥了。参加工作后,就很少能碰到腊八节时休息回家看望母亲了。等我们姊妹几个都长大离家后,家里就母亲和父亲两人了。每次打电话回去问他们,做腊八粥了没?父亲都说,你们不回来,你母亲都懒得做了。偶尔回家碰上腊八节,母亲要做。我怕麻烦,也怕母亲累,不让她做,就说不想吃。记得那时的腊八粥,母亲前晚就泡好红小豆,黄豆,黑豆,第二天天不亮就起床先熬玉米粥,把豆子放进去一起熬,再擀点面条,放些青菜豆腐,还有前一晚炒好的大肉臊子。腊八粥的香味把贪睡得我们早早勾引起来,每次吃饭挑食的我,都会吃两碗还不放手。腊八粥讲究吃剩,所以家家都会做多,热着吃一天。等到中午,玩疯了的我们,就在伙伴家吃了,吃完还不忘品评下谁家的好吃。

  后来看书,才明白,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看来这个节日由来已久。而各地的腊八粥的材料也也五花八门了。现在,超市里各式的甜味腊八粥,吃起来,还是没有了儿时那碗咸香的腊八粥好吃。母亲说,你们现在就是“刘秀喝豆子麦仁“,好的吃多了,不觉得香了。这个典故,母亲讲了好多次了。说的是,刘秀当年起兵打仗时,有天行军一日,粒米未进,又渴又饿时,来到一位老妇人家,老妇人用家里仅存的一点麦仁和豆子,煮了一锅麦仁粥。刘秀吃了后,觉得真是天下美味。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天天好吃好喝的,觉得吃啥都不香了。一天猛然想起那碗美味的麦仁粥,就让宫里的御厨做,刘秀吃了,觉得太难吃了,就换人做,还是难吃,一气之下,杀了几个御厨。有大臣就建议皇帝,把老妇人找来。老妇人找来后,老妇人做了一碗,刘秀吃了口,觉得难吃。老妇人就对他说,”你当年觉得好吃,是因为你当时又饿又累。现在,你做了皇帝,每日山珍海味,就体味不到美味了。“刘秀听了,惭愧不已,派人送老妇人回家。我想,现在的我们,觉得食之无味,也是如此吧,天天如过年,自然就体味不出食物的美味了,也体验不到以前那些浓浓的年味了。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3

  时间倒退20年,我最盼望的就是春节能够连续好多天都吃上平日难得吃到的菜肴。在老家,年夜饭一定有的菜是广味的香肠腊肉、槟榔芋和五花肉做的扣肉、油炸肉圆、油炸鱼、白切鸡、鸡杂炒粉丝等。早在春节前一个月,一家人就开始做香肠腊肉。妈妈负责买肉和猪肠,把肉绞碎,调好调料,然后爸爸、妈妈、奶奶便开始分头灌肠。我和哥哥则负责把长长的灌肠用绳子系成小段,再用针在肠子上扎出小针眼,然后等爸爸在院子里搭起炉灶,生好一堆火,把香肠搭在架子上慢慢熏烤。

  大年二十九,是家里“下油锅”的固定日子。槟榔芋和五花肉做的扣肉、油炸肉圆、油炸鱼等都在这一天进行处理。大油锅里装满油,在炉子上冒着吱吱的烟,一块块堪比脸大的五花肉顺着锅边放入油锅,然后是一个个鱼头和鱼块被裹上鸡蛋面粉滑入锅中,再接着是一块块槟榔芋,我们看着它们在锅里发生香喷喷的化学反应莫名高兴,仿佛一顿大餐就在眼前。不过,这些仍只是半成品,尚需次日的加工。最期待的就是油炸肉圆的制作。我和妈妈把调好的肉搓成汤圆大小,爸爸把鸡蛋面粉裹在一个个肉圆外,再下到油锅中。一个个肉圆渐渐变成了金黄色,有的还长出了长长的小尾巴,在油锅里翻滚。我和哥哥两个小馋鬼,以“尝一下味道”的名义,时不时拿两个新鲜出锅的塞到嘴里,满口香脆。有时候,趁着爸爸上厕所或是抽烟休息的间隙,我们悄悄地把鸡蛋面粉裹上红枣、红薯,甚至糖果下到油锅里。于是,各种口味奇怪的圆子诞生了。混杂在肉圆子里面,谁吃到都会会心一笑。

  大年三十早上,我们还躺在床上就能听到爸爸杀鸡的声音。要等到下午两三点,年夜饭大餐才能全部做好,摆满整张桌子。桌子也是特制的,中间留出来的一个窟窿专门放上可以加热的汤锅,热气腾腾。这一顿,作为孩子终于可以只吃菜不吃米饭,可以喝我们喜欢的饮料,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每一道菜我们都细细品尝。因为,这一顿的味道,我们会记一整年,会想念一整年。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4

  一年一度的新年即将到来。今天,我们一起随着牛通社的小慧姐姐来到了嘉善的碧云花园。参加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

  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听牛通社大哥哥介绍,今天年俗活动主要有:写春联,打年糕,做腊肉,采草莓。听见消息我们兴奋不已。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打年糕了。首先,我看见一个石头做的大缸,还有一个特别大的木锤子。只见示范的两个阿姨,一个抡起木锤,重重地砸了下去,年糕中间立刻变成了一个大坑,另一个阿姨沾了点水,把年糕翻了个身。只听“咚”一声,锤子又落了下来。我们一个个都围着石缸,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终于轮到我了!我学着阿姨的样子,与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把锤子举得高高的,用力往下砸。呀!年糕变成扁扁的了。我们使出了吃奶的劲儿,涨红了脸,一锤一锤地敲打在黏糊糊的米糕上。原来年糕是由糯米、粳米和水,掺在一起,靠着这木锤子敲打才诞生的,还是挺费力的。

  打完年糕,我们又围着圆桌开始制作喜糕了。喜糕的原材料和年糕一样、我们先把面粉均匀地撒进模具,再倒出,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米糕捏一小团,放进模具,最后敲打模具,将喜糕整个儿倒出来,放在一张粽叶上。只见碧绿的粽叶衬着雪白的喜糕,有的像鱼儿,有的像小花,有的像葫芦,还有的像寿桃。一个个是那么小巧精致,让人馋涎欲滴!我们眼巴巴地看着阿姨将喜糕放进了蒸笼,等待着热腾腾的喜糕早些出炉,好让我们一饱口福。噢!香喷喷的喜糕出炉啦!我们迫不及待地找到了自己制作的那一笼,立刻放进嘴里。软软的喜糕,甜中夹杂着桂花的香味,真是美味极了!

  大厅里回响着我们欢快的笑声,这一幕幕充满年味儿的活动,随着相机“咔嚓、咔嚓”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回首望去,那碧云花园天台上一串串的酱鸭、屋檐下一块块的腊肉、还有草堂里一幅幅的春联,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我们还将继续循着年味,迎接马年的到来!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15

  又是一年除夕将至,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刚到老家,姥爷忙起来了。他带我去商店买了“福”字。经过姥爷一番叮嘱,我们开始认真贴“福”。姥爷说“福”字是带来吉祥幸福的,能祈祷在新一年过上幸福的日子,所以要用心贴,我们一听,干得不亦乐乎。我拿来一张金“福”字,往上贴时,姥爷说该把“福”字倒着贴,才能“福到”。我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贴“福”字也讲究呢,怪不得我常常看到人家门上倒着贴“福”!

  除夕这天,姥姥忙了起来。她把磨好的面粉﹑糯米粉倒入盆中,再加上红糖﹑白糖和其它配料,做成松糕的原料。姥爷早已在灶前把火烧得旺旺的,姥姥快速把木盆放上去了。一会功夫,热气腾腾的咖啡色的松糕出锅了。我看得眼花,来不及欢呼,姥姥又娴熟地撒上芝麻﹑红枣。在一旁的我早已馋了,赶紧切下一块尝了尝,嗯——又香又甜,又松又软,好地道的家乡民间口味!

  中午,姥姥用红薯粉做了红薯饺,馅是萝卜﹑瘦肉﹑豆腐﹑乌贼干,剁成丁混合一起,再配上传统的调料。一段时间后,姥姥把一个个红薯饺放入蒸笼,过了一会,蒸笼周围散发出阵阵香气!出笼后,只见个个晶莹剔透的红薯饺冲我笑。我忍不住又先吃为快,夹一个放入口中大嚼起来,啊,入口香嫩,芳香四溢。姥姥累得满头大汗,但看到我吃得美滋滋的,慈祥地对我笑了笑说:“孙子,多吃点,这可是家乡的特产,在外面吃不到!”

  每逢过年,我们家都会收到寿桃,这是50﹑60﹑70﹑80﹑90甚至100岁老人的子女把寿桃送遍整个村子,他们送来时脸上洋溢着笑容,能让人感受到真心的付出,由衷的祝福。分寿桃的寓意是“家家老人健康长寿”。今年是姥姥70大寿,爸爸和姥爷挨家挨户地送寿桃,增进了邻里之间的亲情友情。家乡过年的味儿就是也不一样越!

  初八,祠堂里又开始唱戏了。祠堂里楼上楼下是人满为患,笑声不断传来。我看了一会就不看了,因为我看不懂,也许是我没耐心,只能看热闹。最后只剩下妈妈和姥姥看。走出祠堂,锣鼓声、二胡声还能传出来很远。整个祠堂则五彩缤纷,台上的戏子演得惟妙惟肖,赢得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初九,我们全家又踏上了回常州的旅途。可家乡热闹的情景像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眼前——老家的年味最浓!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精选15篇】相关文章: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4篇)01-21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集合15篇)02-25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通用64篇)02-16

记忆中的作文精选15篇03-02

记忆中的年作文(15篇)01-26

记忆中作文01-24

记忆中的春节作文(精选15篇)01-28

记忆中的故乡作文(精选52篇)03-03

记忆中的美味作文精选6篇02-28

记忆中的美食作文(精选10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