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记忆作文

时间:2022-05-31 18:42:13 记忆 我要投稿

【精选】春节的记忆作文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的记忆作文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春节的记忆作文8篇

春节的记忆作文 篇1

  一个使人难忘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穿新衣、看春晚、放鞭炮……

  最难忘的就是放鞭炮了。

  春节的晚上,我和爸爸一起在外面放鞭炮。我们买了许多鞭炮,有“地雷”、“窜天”……我先拿了一个“地雷”,点燃导火线,我就立马跑到了别的地方。“地雷”已经“开花”了,那声音,不低于排山倒海了!

  我爸爸拿了一个”窜天”的炮。我觉得非常奇怪:它为什么叫“窜天”呢?难道是它能窜到天上去吗?我继续疑惑不解的看着:爸爸点燃导火线,便跑到了我这儿。那个“窜天”的导火线燃了起来。我疑惑不解的看着,只见:“窜天”一下子转了起来,它身边燃着火花,等那些火苗快没的时候,目瞪口呆的景象发生了:那个“窜天”突然飞了起来,在空中又燃起了火花,那火花比那时更旺更焰。

  这次春节给我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为什么那个“窜天”在快到的时候又飞了上去,而那些火焰也比以前的旺?当然,这次春节给我留下了许多好记忆、些许快乐、还让我忘都忘不了这次的春节,这次的放鞭炮。这个春节的放鞭炮成了我心中永远都忘不了的记忆,给了我许多问题,也给了我许多快乐。这就是我春节的难忘记忆。

  春节

春节的记忆作文 篇2

  20xx的春节,是多么让人难忘啊,全家人聚在一起,别提多高兴了!

  大年三十的晚上,丰富的年夜饭打开了春节喜庆的气氛,有红烧鲤鱼,干煸豆角,蒜薹炒肉,香菇青菜,还有银耳莲子汤,肉丝汤等等,真的是闻着着都那么诱人,是不是很想吃啦,开动啦!

  吃完美味的年夜饭,就等着和家人熬夜看20xx年的跨年春晚了。今年是羊年,我的本命年,我已经12岁了,又长大了一岁,不知不觉就这么大了,能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了,好好珍惜吧!

  羊年春晚很精彩,有搞笑的小品,还有神秘的魔术,有优美的歌曲,还有新兴的抢红包,真是越来越好看了!

  随着零点的临近,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duang,的一声,过年了,20xx羊年,一个崭新有精彩的一年开始了,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加油!

春节的记忆作文 篇3

  年末将至,春节忽而将来,刚陪学生们学过了学界泰斗---老舍《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提笔及思,我儿时春节的支支片片像过电影般向我袭来。

  儿时的春节是“寒酸”的。

  课文中讲到“腊月二十三年过小年……这一天,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形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我们二十三也要吃糖,但是只有长方形的糖,上年沾满了芝麻粒儿,奶奶说这叫“灶糖”,敬灶公公的。“灶糖”一包七八根,每根近20厘米,分粗细两种,我家只买细细的,因为细的“灶糖”要比长的便宜五毛钱。我还记得那个时候爷爷奶奶总是在咬下一口后我们兄妹仨吃,那时小不懂事,哪知道爷爷奶奶是不舍得吃啊,便一把接过糖有滋有味地吃起来,要知道平时是没有钱买糖吃的。而如今给我的学生讲到这里时,他们有的满不在乎地说这糖不好吃

春节的记忆作文 篇4

  不经意间,发现原本熟悉的世界发生改变。以往城市的简朴变成今日的绚丽繁华。到处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不知何时,那硕大的红灯笼已挂上高楼,闪着金光的对联也骄傲的贴在门上。春节,已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烟花与爆竹似乎是春节的一种象征,每个春节都能听见那熟悉的鞭炮声,看见那绚丽的烟花在无边的天际留下一道道印记。大年三十,我们一家在外婆家吃过年夜饭后,一起来到屋外,放起烟花。外婆家住在乡下,乡下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远,那镶在天上的星星好似明亮的眼睛,一眨一眨的,分外灵动。一颗颗的烟花在不停地射向天空,在一瞬间爆发,像一朵朵莲花在空中盛开,又似一颗颗流星划过天际,让那绚美的一刻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千朵万朵的烟花为漆黑的天幕涂上一层色彩;一朵朵光芒四射,绚丽无比的烟花,在空中飞舞,欢笑,好像连他们也感受到春节的欢乐,在天际放肆地舞动。

  春节又过去,就像它来的时候那样不经意。但是,春节却该给我留下一抹最美好的回忆。

春节的记忆作文 篇5

  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最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最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些什么。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除夕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春节的记忆作文 篇6

  残雪留寒,羊羊得意。不闻爆竹噼啪响;不见亲朋酬酢时;不尝酒肉桌桌满;不觉年味岁岁淡。年逝年来,春去春归,此刻此景,异乡异客。爆竹梦中扰,吊钱上窗,饺子出锅,红包占手,桃符压邪。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紫气东来,春光伊始,愿得来年“喜羊羊”。20xx年2月,我与加拿大寒冬的初次见面,多伦多冰天雪地,寒风刺骨。春节前夕,难得清闲,伴着窗外雪纷纷,静静地浏览着网上的文章,几分惬意。无意中,“春节”两个字印入眼帘,内心一颤,《北京的春节》-老舍。六年级时学过此文,语言朴素却不乏生动,我至今印象深刻。今日再次拜读,一见如故,备感亲切。虽与今日相隔百年,却毫无隔世之感,望着桌前日历,百感交集,勾起我些许的春节记忆。按照传统天津的春节差不多是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到二月初二龙抬头结束。最热闹也就是三十儿到初五几天而已。腊八节意味着春节的开始。虽说是传统,但家里一般不怎么熬腊八粥。腊八醋一定要泡的,奶奶家总会提前泡上一大桶,过年时那醋色味双全,一直可以吃到出正月。年前少不备吃的,现今大都是冷冻的食材,加热即食挺方便。奶奶一般会做好素什锦,顿好牛肉、猪肉,炸好丸子,买些酱货置于冰箱,预备着过年。二十四,扫房子。现今大都是钟点工的活,拿一扫帚裹上布,房顶,柜顶无一死角,有扫除一年晦气之意。二十六顿大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帖道酉。老讲究儿,搁在今日定有些许不合适,或许我家唯一按照这个讲究的就是二十九那天,贴道酉。道酉即为如今的“福”字,“吊钱儿”。“吊钱儿”天津的特殊称谓,在市区很常见。象征红红火火,幸福吉祥。若家家户户贴上几张“吊钱儿”,“福”字,总能热热闹闹地映衬出几分年味儿。每年年前,我和爸妈都会去天津古文化街。古香古色的建筑群,配上灯笼及富有春节特色的霓虹灯,像是办喜事,人来人往些许嘈杂,弥漫着浓郁的年味儿。有的摊位一年就出来这么几天。我总能在戏楼前面空地上,黑压压一片众多卖“吊钱儿”的小棚子找到那个摊,买几年与老板熟。“福”字、“吊钱儿”买几张,大小,贴在哪,我门儿清。有时还会画上一张家里的平面图,都是我一手设计的。再配上一副对联,几盏灯笼,好似家庭庙会一般。小时候爸妈还喜欢给我买华服(汉族传统服饰),一般三十儿穿上,戴上阿哥帽,再配上一双老美华的布鞋,乍一看,大户人家的少爷,甚是讲究。当然到古文化街一定要来上一碗一碗热腾腾的茶汤(天津小吃),端着热腾腾着茶汤,嘴里冒着热气,看着来来往往穿梭于戏楼前的人们,手里拎着刚买的年货,每每此刻此景,说不出的欣喜。二十九的晚上,贴上买回来的“福”字,“吊钱儿”。我享受此过程,搬着梯子满屋跑,能折腾一晚上。爬上梯子,熟练地接过爸爸在下面递给我的擦好牙膏的“吊钱儿”(为揭下来时方便,所以“掉钱儿”都用牙膏沾)。贴时要注意要正面朝外,而且讲究必须是双数。大概摆好位置等待爸爸一声令下“贴吧!”这才贴好一个。立体的“福”字比较棘手,由于胶带固定不住,所以有的时候会拿钉子楔在墙上。爆竹声中一岁除。年三十总是被楼下的放炮声吵醒,虽说已经是中午,但总是困意十足。懒散地起床,换好新衣服。傍晚原本水泄不通的道路上仅有屈指可数几辆车,整座城市如空城一般。年夜饭在外边吃,我们一大家子,几家亲家也总会聚在一起,管他味道好与坏,一年一次,热热闹闹。小时候吃完年夜饭总闹着要去姥姥家,后来懂事知道初二才是“回娘家”的日子。前几年吃完年夜饭会在小区前面放上几个烟花,阵势不次于焰火表演,那时候总会引来周围居民的驻足观望。近几年,雾霾严重,我也长大,少童年对烟花的神秘感,就不买花。回到家,大人们包饺子,我挑三拣四地看春晚,看看微博,微信,熬到十二点。新年的钟声敲响,楼下的鞭炮声络绎不绝,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素馅饺子,象征来年平平安安。压岁钱来喽!“爷爷奶奶过年好!”“大大娘娘过年好!”红包就拿到手。吃完饺子,炮声也渐渐平息,我们就准备回家。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就没有一宿不睡的守岁。爸爸一般会去大悲院祈福纳祥,基本年年如此。正月初一的中午去奶奶家吃饺子。下午到舅爷家拜年,这或许是这一天最重要的事。正月初一的晚饭是比较丰盛的,奶奶年前精心准备的'素什锦、炸丸子、炖牛肉、扣肉到这一天晚上才会出场。晚饭过后,沏好茶水,切好青萝卜,备好水果,支好牌桌,掏出那一年不见光的麻将牌。大人们开始打牌,年年都是爷爷奶奶输的最多,却乐在其中,过年图个热闹儿。我喜欢坐在边上“观战学习”,甚至有时候还是“替补”,一般打到十一、二点就结束。正月初二,天津的“姑爷节”,回娘家的日子。

  这一天是姑爷给岳父母拜年的日子,姑爷手里肯定要拎着富有特色的“京八件”,马路上人来人往,大都拎着点心盒子。我们一般都是中午去姥姥家吃饭,姥姥也会在年前准备素什锦、炖牛肉之类富有春节特色的饭。“姥姥姥爷过年好”,姥姥姥爷就会把压岁钱拿出来,而且不止一份,因为初一好多亲戚拜年来就把钱给,所以我喜欢初二,收到的压岁钱多。正月初三、初四多以家庭聚会为主。一天“娘家人”,一天”婆家人”。我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活动就是听相声。天津人民体育馆,郭德纲每年初三、初四都有天津的省亲专场,其中一天我和爸爸一定会去的,而且票必须是内场的,年年都座无虚席,听相声也成天津人民过年的一种活动。正月初五这天“剁小人”,俗称“破五”。这天不能串门,家家户户要包饺子。初五回到奶奶家吃饺子,印象最深的就是把菜板剁得叮咚响,向邻居以示“剁小人”。这天过完,春节的高潮部分也就结束。正月初五以后,大都是朋友聚会。我们家一般这个时候都会出去旅行,一般会去南方暖和的地方或者出国。正月初六到正月十三、十四这一段时间基本都外地旅游。这一段时间也是春节的“低谷”期。正月十五,传统节日元宵节。这是春节最后的小高潮,这一天都会回到奶奶家,晚饭依旧很丰盛,有鱼有肉。晚上还会把没放完的鞭炮解决掉,这天晚上的炮声会多一些。晚饭过后,大家一起吃元宵。相比年三十,这天总有些许低落,圆月悬空,伴着渐渐消失的爆竹声,这年就算过完。正月十六“遛百病儿”。这一天大伙都会出来溜达溜达,祈求把身上不舒服的地方全部“遛”掉,象征来年健健康康。对于学生来说,那时候应该已经开学。二月二,龙抬头。放学剪个头发,回家吃两口焖子,不知不觉的来到新的一年,春天来。停笔向窗外一看,阳光明媚,光线透过窗户打在屏幕上,有些刺眼。洋洋洒洒两千多字,一篇以时间为顺序流水账,却是对春节满满的回忆,回忆甚多,感触颇多。临近春节,与家人电话闲谈,均抱怨年味儿不足,毫无心气儿。我笑道:年味儿看不见,摸不着,那是种心态,一种感觉。过去年前街上车水马龙,一派国泰民安之氛围,如今年前的马路上总会交通瘫痪,尤其周末,灯红酒路的城市中总洋溢人们年前的那种浮躁,怎能不称之为年味儿?过去胡同家家张灯结彩,弄的灯火通明,如今各大商场也是通红一片,年货摆在最显眼的地方,总循环着那首《恭喜发财》,再看看拿着广告单精挑细选的人们,怎能不称之为年味儿?过去一大家子在年三十聚在一起,吃到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如今各大饭店爆满,除夕晚上的城市如同空城,街上走过弥漫着刺鼻的爆竹味,怎能不称之为年味儿?当除夕晚上新年的钟声响起,那一声声的拜年短信,那一阵阵的爆竹声,那一锅锅的素馅饺子,也许是年年一成不变,让人们厌倦,觉得年味儿淡。全家团圆的那种气氛;朋友圈晒的各种美食;微博发的旅游照片;除夕晚上那熟悉的春晚;广播里那激昂的拜年声。这不正是年味儿吗?有多少人一边浸在现代的“年味儿”中,一边抱怨“年味儿”没有。“年味儿”其实没淡,只不过是换种形式,就让有的人牢骚不断。现在人们所吐槽的“年味儿”淡其实是对过去简单、幸福生活的一种怀念罢??时光荏苒,岁月穿梭,年复一年。春节过后也就意味着春天来,一年之计在于春,紧张忙碌的一年又在这个崭新的春季开始。愿诸位在羊年里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春节的记忆作文 篇7

  转眼间20xx羊年到了,我们全家在一起欢欢喜喜过大年。

  大年三十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包饺子。我包的饺子又扁又圆,看着非常不好看,好像都站不起来,在果盘上趴着,不过妈妈说:“就你这个饺子,还比我小时候包得好呢!”这一句话让我鼓起了勇气,开始包饺子。我包的饺子,从差到好,逐渐地都快跟上爸爸了,后来爸爸说:“你别包了,去玩吧!”我觉得爸爸是怕我包得比他好才说的。真可惜,我只能听从爸爸的命令,去玩了。

  吃过饺子,我和爸爸、妈妈和爷爷一起去放烟花,爸爸让我来放,我欣喜的答应了。我拿起打火机,点着第一个炮:鞭炮,过了几秒钟,就开始噼里啪啦的响了,过了好一会儿才结束,然后,爸爸又拿着个烟花让我放,点燃了,只见这烟花还带着响声向空中法神,我给它取名叫——出花炮。随后,又放了好几个烟花,每个烟花都五颜六色,好看极了。

  大年初一早上,我还在温暖的被窝里睡觉,耳边就传来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害得我都睡不成觉,这一个结束,那一个又开始,唉!真是个让人头疼的早上啊!

  这个新年里,我生活得快快乐乐,真是全家欢欢喜喜过大年呀!

春节的记忆作文 篇8

  寒假倒计时,春节即将来临。

  每年春节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上了美丽的窗花,各种各样大福字和春联,到处都喜气洋洋的。

  今天是大年三十,我们准备迎接新的一年。清晨,我一大早就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吵醒。按照我们自家的习俗,早上我们要一起吃饺子,代表团团圆圆,图个吉祥如意的好兆头。然后大家就开始忙碌起来,打扫卫生,洗洗涮涮,给大门口挂上了大红灯笼,站在门口听到到处都是新春的佳节的音乐。

  中午,我们吃了团圆饭了,大圆桌上摆满了鸡、鸭、鱼、肉……丰盛的佳肴,从我记事以来我们家团圆的时候都有鸡爪和鱼这两道菜。长辈都说:”吃鱼吃鱼年年有余,岁岁有今朝。“妈妈都会对着爸爸说:”多吃鸡爪多捞钱养家糊口就靠你了,你负责赚我负责花。“全家人乐呵呵。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聊近况、谈谈理想,有说有笑、把酒言欢,尽情享受这美食和团聚的快乐。

  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烤火,吃零食。准备看春节联欢晚会,爸爸说:”今晚不可以睡觉哦!今晚要守岁。“每次我都是答应得好好的,但是第二天早上醒来都是在床上的。接近凌晨的时候,外边鞭炮声、烟花声、春节晚会的乐声,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这一股浓浓的年味。

  此时此刻,我望着窗外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首诗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真喜欢这样象征着团圆、欢乐和希望的春节!

【【精选】春节的记忆作文8篇】相关文章:

精选春节的记忆作文八篇05-29

【精选】春节的记忆作文5篇05-28

【精选】春节的记忆作文4篇05-25

【精选】春节的记忆作文九篇05-21

精选春节的记忆作文六篇05-17

【精选】春节的记忆作文7篇05-06

精选春节的记忆作文5篇05-03

精选春节的记忆作文九篇04-28

精选春节的记忆作文6篇04-19

精选春节的记忆作文四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