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淡了作文

时间:2022-02-10 14:20:12 春节 我要投稿

年味淡了作文800字(通用23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年味淡了作文8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年味淡了作文800字(通用23篇)

  年味淡了作文 篇1

  从小我就觉得,过年这回事,只有在等待的时候,才最像过年,心里涨满了期待、欢喜、激动和想象。以为到了正日子,所有的期待、欢喜、激动和想象都会翻倍的。可是大年初一一早睁开眼睛,却发现它们全都消失在除夕的梦中了。

  小时候的新年和现在的新年是不一样的。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用精致的窗花装饰窗户,火红的灯笼挂在门前,从除夕的傍晚开始,炮竹声就开始擎天撼地般在每个人的耳边炸裂——那声音纷纷扬扬,以一种莫名其妙的激情喧闹着,好像发誓要把所有房子的玻璃震得和它自己一样支离破碎,把所有汽车的警报器震得和它们一样响亮。

  可是近两年来,震耳欲聋的炮竹声离我们越来越远,只有零零散散的烟花冲向天空,以一种绚烂的姿态独自爆炸开来,很少有人会察觉,很少有人会欣赏。不像是以前,说个话都要提起嗓门来说,一家人像是吵架一样兴高采烈地拉家常,别提有多开心。妈妈说现在这样也好,减少空气污染,清净。可是这闹腾腾的炮竹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子人的空荡与无趣。

  除夕的晚上是最热闹的的时候,奶奶兴冲冲地拿出面板,像是宝贝似的抚摸着它。这面板已经用了很多年,虽然只是为了擀饺子皮而存在,但它依旧是奶奶不舍得丢掉的老伙计,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一种懒得跟人解释那么多的元老气息。妈妈包饺子的性质也没有以前那么浓了,不紧不慢地一个又一个地包着,小时候我会过去插上两手,包上几个难看至极并且合不上口的饺子,然后悻悻地离开。而现在呢,包饺子的兴趣也没有了,一个人抱着手机玩游戏解闷。

  饺子的气味并没有过去闻起来那么强大和毋庸置疑,由于年味越来越淡的缘故,连饺子也变得越来越没有诱惑力。我看着面前白胖胖的冒着热气的饺子,竟然一点都不心动,记得以前吃饺子总是吃得太急,以至于好几次都烫到舌头。

  过年也是一年当中最高兴的时候,从长辈手里接过压岁钱,放在枕头下,过上一宿,便可以随意使用。所以大年初一早上每一次我都很用力地把枕头翻起来,紧紧抓着那几个红包,眼睁睁地看着,告诉自己所有的喜悦都会在打开红包的时候从天而降,这一笔不小的资金从此就属于我自己一个人。

  然而我不能对家人说,我一点都不喜欢过年,我必须要在大年初一那天早上醒来穿上我簇新的衣裳,拱起手来恭恭敬敬地和长辈说“过年好”,必须要和每个人微笑并且用力地拥抱——因为如果我不这样做的话,它们每一个人都会对我做出一副很难看很严肃的表情。就像长妈妈一定要鲁迅在大年初一一早起来对他说“恭喜恭喜”并且一定要吃些福橘。

  因为再也没有欢快的炮竹声,年味淡了;因为对香喷喷的水饺再也没有太多祈盼,年味淡了;因为春晚节目再也没有以前那样丰富有趣,年味淡了;因为再也没有孩童那时的天真烂漫,没有拿着红包、塞满一口袋糖果时的喜悦,年味淡了。

  那段难忘的日子就这样远去,新年,就像与我们隔着层玻璃,兴高采烈的同时,又满眼忧伤地看着那些传统的民间习俗静悄悄地停泊在远处。

  年味淡了作文 篇2

  我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节日呢?后来,想了很久,我终于想明白了,人们看重的是春节的这种氛围,团圆的氛围,热闹的氛围,好玩的氛围。大家都辛苦了一年,好不容易聚到一起,一家人在一起聊聊天,吃个团圆饭,看看春节联欢晚会,谈谈工作,谈谈学习,谈谈家庭,小孩子穿上崭新的衣服,去放鞭炮,点烟花,给长辈们拜年赚压岁钱。传说除夕夜有叫“年”的怪兽,许多人还会整夜不睡,这种习俗叫做守岁。过年的时候,人们总有一种温馨幸福的感觉。

  过年固然好,可是,春节又将至,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我却发现,近年来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似乎过年能让我们高兴高兴的,就只剩下穿穿新衣服,赚点压岁钱了。春节不再是令人人都欣喜若狂的节日,成了给幼年的小孩子们乐一乐,玩一玩的日子。

  过年领着5岁的表弟去玩,走在街上,他东瞅瞅,西看看,好像什么都是很新鲜的样子,一会儿要去买氢气球,一会儿又要去游乐场玩,还有广场许多小吃也令小家伙垂涎三尺,吵着嚷着要买这买那。玩一次旋转木马能让他高兴很长时间,买一盒炮来放,能把他吓得躲在我身后不敢露面。看到广场有漂亮的花灯,拉着我的手就往广场跑,要去看花灯。叔叔给了他二十元钱零花,他激动得一蹦三尺高,喊着:“耶,爸爸给我钱了,我有钱了。我们去买好吃的!”可是,相比之下,我这个姐姐就显然成了个陪玩人士。对我来说,氢气球已经不再是我可以玩的东西,去游乐场也只是高兴一小会儿而已,广场的小吃都吃的腻了。陪着表弟去玩旋转木马,看到都是一群小孩子,似乎旋转木马也只是童年时代美好的梦了,去看花灯,花灯也只能图个漂亮,去放炮,放炮不过是噼里啪啦响几声罢了。至于表弟对二十元零花钱的热情,我就更是没有了,表弟才5岁,没人一次性给过比这二十块更多的零花钱了,可是对我来说,这二十元零花就很普通了。表弟喜欢的东西,对我都没有了吸引力,而对于过年来说,我也没有了从前的那股热乎劲儿。

  过年也是一种文化,在如今这种精神文化短缺的时候,或许,追求民俗,一家人围在一个大火炉前讲讲各自的故事,参加参加各地的风俗活动,也能找到一些年的感觉……我思索着,那份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何时能重新出现在年关呢,那份我怀念的年味儿,那种特殊的精神文化……

  年味淡了作文 篇3

  现在常听人提起:现在过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这春节将至,感觉确实如此,都市生活的快节奏、车水马龙、钢筋水泥,搅乱了年的声音、色彩和味道。

  社会物质富裕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阶段,这固然让人欣喜,但物质富裕并不能掩盖民族文化传统和风俗。人类的需求是分和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我们的物质需求渐渐的都能满足了,精神需求却突然变得非常空洞。

  但是,让我感到异常的是,我们的春节越发变得无人问津起来,但类似西方的圣诞节、平安夜却在中国大受追捧。为什么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遭受抛弃,而西方节日却大放异彩?我想这与大部分中国人的虚荣心态有关,什么叫圣诞节?我们开始好奇,好奇了就开始研究,研究了就开始体验,体验后就越发的感受到一种新鲜感,越发的感觉到自己与国际接轨了,自己越来越有面子了。但是,到底是什么理论认为我们能够过一过老外的“春节”就一定是现代人了?反而,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极度不尊重的行为。

  其实,过年是生活本身的结晶,年味儿同样如此,重要的是用心去品味。过年是一种休憩。忙碌地走了一年,需要暂时歇息一下,开春了再走。过年是一种企盼。子女求学求职在外,过年就是回家,长辈盼望见到子孙,过年就成了愿望。过年是一种乡愁。浪迹天涯、绝少归期的海外游子,在客乡复制了传统的春节,西方国家唐人街的庆贺倒保留了更多的传统庆典仪式,以满足游子对家乡和故土的怀念,年节的欢乐中夹杂着淡淡的乡愁。过年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身份,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体贴细心地守护着她。

  总而言之,春节为什么在中国越来越冷?这与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对于民族风俗的尊重,对于自身存在的那一点点虚荣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难道,我们都搬到国外去过年?

  年味淡了作文 篇4

  总感觉这些年,新年的年味淡了。

  过新年,中国人称之为过大年,可见老百姓对新年之重视,场面之宏大。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声,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老百姓手中有钱了,年味却淡了,让人遗憾。

  从前,过新年时间比较长,从腊月的二十三,俗称小年开始,新年就已经来到,这一天老百姓吃火烧、送灶君,祈求来年的富足。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帖花花。二十九灌壶酒,年三十包饺子等。大年初一到处作揖,即给人拜年,大年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五,这是新年最为隆重的时间段。从初六到正月十三,是新年的延续其,人们仍然陶醉在新年的气氛中,正月十四到十六是元宵节,是新年的另一个高潮,之后新年过完。

  从前,新年是隆重的,刚到腊月,人们就开始“慌新年”,即心中就天天想着新年,腊月二十三之后,开始准备新年的吃的、用的,无论家境富足和贫寒,都要尽一切可能,让家人吃好、穿好、玩好。

  从前,孩子们期盼新年的到来。现在四十岁以上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儿时渴望新年的到来。为什么那个时侯的孩子都渴望新年的到来?因为那时,物质还不是很丰富,只有到新年才能够吃到好吃的,穿上新衣服。当然,家中的大人也会向孩子许诺,只要努力、听话,新年给你买新衣服、玩具等。

  从前,人们过新年需要鞭炮声助威,需要烟火添彩。现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很多老百姓不再钟情于鞭炮、焰火。没有了鞭炮、焰火,似乎新年也不热闹了。

  现在的年味确是淡了。虽然过新年还要准备,由于物质丰富,手中有钱,随手都可以买来,新年所用物品,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就可以办齐;平时,老百姓的餐桌不缺肉食品,也不需要到新年大吃了;从前,走亲访友才穿新衣服,现在,谁也不再穿旧衣服、补丁衣服,平时穿的衣服和新年没有什么两样;从前娱乐单调,庙会、元宵节是人们娱乐的好地方,好方法,现在,有电影、电视、网络多种娱乐媒体,传统的庙会、元宵节没有了往日的魅力。

  年味的确是淡了。

  年味淡了作文 篇5

  在记忆中春节是这样的。

  老屋里很是热闹,尽管没有各种霓虹灯点缀,但足够多的福字也是令老屋喜气洋洋。门前的竹竿挂满鞭炮,孩子们在井口旁边玩耍。到除夕上午,各路宗亲便从外地,从城里赶回来参加祭祖,没有礼炮,没有奏乐,只为团聚。在我记忆中除夕或者过年的八九点钟,便会有各种杂技表演,但也许这只是我记得的很小一部分,其它都但淡忘。

  如今的我已然将要成人,我眼前所看到的已经不一样。祭祖的人看不出比以往多,但他们神色匆匆,点燃香烛,长者引领晚辈三鞠躬,少些纸钱,放鞭炮,于是便走,不复以往之香火袅绕,人声鼎沸。

  除夕夜,人是团圆,但吃完团圆饭,人们便各自活动,大人们打扑克,孩子们奔向网络,以往家人围坐看春晚的日子不复存在。大年初一,传统上是要一起床就去拜年的,但是本该如此的我还是像机械般起床,过我的学习生活。我不禁在想:是年味淡,还是我长大?

  或许年味根本没有淡,因为除我看到的祭祖的简化、焰火的渐少,还有我看到的各种新奇的过年方式。人们开始习惯过年旅游、过年学习、过年运动,牌桌上的人是越来越少,电视前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从此来看,年味真的没有淡。我当初下结论说年味淡,也许是我一时寂寞看到片影便妄下结论。

  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年龄是大不少。我已不如儿时天真,当时的我可以拿着鞭炮于各家各户间串门,在想点燃的时候点燃。现在的我如果这么做却一定被说幼稚。的确,我必须为这长大作出牺牲。但是如果仅从年龄上看我是长大,如今我是高中生,压力令我身不由己,我无力去管得传统这些东西。相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我也难体会其万里归家只为一聚的艰辛,我没有像他们一样的阅历,从心底认识到家的温暖,那么我其实是还没有长大的孩子,我只能在团圆之时感受到过年的温暖,却没有为之付出辛酸。

  我一直有感于各种传统的变迁,但也不像老人般怀古伤今似的,过年对于我来说,我认识到的是传承的力量,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来维系团结的力量,这是我无法否定的。仅仅从我的微薄阅历来看,年味没有淡,是我没有真正长大。

  年味淡了作文 篇6

  离过年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我跟爸爸妈妈早早来到外公外婆家。

  近几年乡下不允许放鞭炮,过年前一两天,显得十分安静根本不像是在过年。放在往年,不等过年那一刻四处已经响起了一阵一阵的炮声白天也不间断。

  大年三十那晚家里来了两桌人原本两间房子瞬间塞满了人,烟味,茶味,烧炭的煤气味弥漫在空气中互相交融,气味十分刺鼻,我连忙从房子里跑出来,到了大厅的一角,因为手机放在那里充电,我便找了一个凳子坐在那跟朋友聊天。信息声不断的响着,我也似乎忘了这是过年。不知道过在那待了了多久,有点困了,我小心翼翼的走进一间房里看,发现五六个人在那里打牌,电视机也没有打开,另一间房亦是如此。

  大人们都在做自己的事没有搭理我,我便悄悄的上楼了。我躺在床上与朋友聊天,朋友说她们那里吵死了一直在放鞭炮,看到这我跑到屋外看着漆黑的天空,除了灯火通明之外一切显得格外安静。一点声音也没有。

  今年过年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小时候玩的好的一个朋友也回家过年,算上今年我们已经三年没有见面了。想想小时候过年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在屋外的大坪上防花炮,听着空中响起的礼花声,拿着手中的花炮在空中画圆,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年才是真的年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吃团圆饭然后一起看央视春晚,小朋友可以跟其他孩子一起去领居家玩。现在,时间长了感情也就淡了,直到我离开也没有跟他说上一句话。

  手机在不停震动,屏幕一直在亮,在这有点黑的房间里显得有点刺眼。打开一看原来是微信群里在发红包,点开红包领取红包在发送一句新年快乐,这样算是一种过年。临近整点,外面依旧是静悄悄的。楼下还在打着,似乎根本没有发现少了一个我。

  终于整点到来,外面也响起了鞭炮声。大约五分钟过去了,外面重新恢复原本的安静。过了半个多小时,听见楼下窸窸窣窣的声音,那些人走了,爸爸妈妈上楼看见我叫我快点睡觉。

  年,就这样过完了。过年一年比一年淡了,仿佛人们已经不看中这个传统节日,就在忙碌无趣中匆匆地度过了。

  今年的年味是淡淡的。

  年味淡了作文 篇7

  电视新闻播报着一年一度的春运,车站、机场人山人海,赶着一场回家之旅,过年了。

  小时候过年,自己总会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出去玩耍,买一堆的鞭炮回来放,闪闪烁烁,火树银花,好像过年总是有放不完的鞭炮,吃不完的糖果。春晚也是,一家人守在一起看电视,看小品,欢乐不尽,作业考试等不愉快的事情也全都抛到了脑后,印象中这样的日子好像停留在七八岁的时候了,后来,就变了,哥哥姐姐们长大读书的读书,工作的工作,娶妻生子,循着万事万物不变的规律,代谢更新。没有弟弟妹妹一起玩耍的时光,自己就像一个被抛弃的孩子,赤脚踩在冰冷的地面上,追不上时光机器。

  后来的过年,自己仿佛被命令要长大,反应迟钝地走在时光机里面,一不小心还要被机器扇个巴掌。不再有人陪着我一起放炮竹,春晚也不再有人陪着看,看完几个小品自己也该睡觉了。互联网时代交给我们一个如此方便快捷的时代,我们的手机,我们的电脑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我们享受这一切,心安理得。没有人会抱怨互联网太快,人们只会抱怨网速慢,看视频卡。过年的电话,原创短信也越来越少,一堆又一堆的群发短信,群发微信信息等等祝福的语言充满了整个界面,似乎总有那么多的人在牵挂着你,也似乎是被许多的朋友关心着。我们看似越来越近,其实是越来越远了,我们不再写信道思念,不再电话里絮叨身旁事,许多的话没有再说出口,许多的故事不再告诉彼此。交集越来越少,值得共享的人却好像越来越多,每次看见认识的同伴亲朋娶妻生子,我总是会对自己说着,终于还是要走到这一步,看着的别人是这样子的,像电视剧里被送上断头台的人,一刀砍下来,好像没有人能躲过。

  问自己,是年味儿变淡了吗?于是低下头去看小辈的侄子侄女儿们,一个个撒欢着跑去放那火树银花的鞭炮,就像小时候的自己一样。那些小脸,映着照片里自己的模样,闪烁不定。那这样子看来,年味儿淡了多少?掂量不出来。如果我们的孩子掌握了游戏的功能与乐趣,可能结局也会是一样的,对于现实世界的不关心,习惯了虚拟世界。

  好久好久没有这样子静下心来数着这几年来的变化了,也感到自己不再有以前那样浪漫的心情。真希望自己还是穿着开裆裤的小屁孩,一点一点长大,永远保持一颗浪漫的心和热情的脑袋,走在自己的小路上。怎样找回年味儿,我们需要问自己,怎样找回年味儿背后的人情味儿,我们也需要问出个答案。

  年味淡了作文 篇8

  从大年初一开始,我就发现这个春节注定不同了。

  早上,当我抵达亲戚家后,几个和我同龄的亲戚也陆陆续续地到来了,随后我们几人便在一个房间内默默地打着电子游戏,没搭上几句话,即使是有人发红包也无动于衷,嘴上说些客套话,眼睛却根本没有离开ipad。吃饭时,也不过狼吞虎咽,吃个半饱便又往房间内跑去。

  离开时,我回头,却发现只有老一辈的在聊天,其余的都捧着手机,低头看着。出去拜年三次,却次次如此。

  至于不去拜年时,我一个人在阳台上默默地补作业,妈妈则在客厅里看电视剧。除了吃饭时,两人也没怎么交谈。

  不得不想到一个问题:春节的年味,为何变淡了?

  我先是想到了电子产品的问题——没有人说话,是因为都在低头看手机;我们急着吃完饭,是因为要去打游戏;妈妈一言不发,是因为在看电视……事实仿佛就是如此,这么简单清晰:都是电子产品惹的祸。

  仔细想想,却又不只是如此。电子产品让人爱不释手是事实,但问题是,根源在于人,而非电子产品,就像你不能光凭一个人用菜刀砍死了另一个人就判断出菜刀是有问题的。实际上,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比起有血有肉的人,有些人竟然更喜欢电子产品!

  有的人说,现在可以直接用网上聊天来代替拜年的长途跋涉,但我对此不敢苟同。春节最终可能只是亲戚间的拜访,但随着时间流逝,它早已成为了一种形式,进而进化为了节日,最后演化成一种不可动摇的传统。传统是和信仰同级的,因此改变拜年方式就像让一个道士去寺庙,理由是更近一般荒谬,这无疑会大大使年味变淡。

  但年味淡了,为何我们漠不关心,还是自顾自地看着手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想起从前在新闻上看到的,许多外国人都对中国的文化很感兴趣,但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却不在乎“国粹”、“非遗”,大有“崇洋媚外”的势头。有些人爱说“勿忘国耻”,但这难道不亦是一种国耻?

  年味淡了作文 篇9

  小时候,大年三十和初一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时间。

  一年当中饭菜都很单一,棒子面、高粱面是主食,白菜、萝卜、咸菜是副食,过个节日才可能有肉吃,才可能有块儿点心吃。富裕人家小孩有饼卷鸡蛋要举着到大街上去慢慢地吃,那才是儿童的快乐;而我们卷个小鱼要留到最后再吃,把最美的滋味留在最后,那就是享受。只有头疼脑热的时候,才可能有碗白面条或者水果罐头吃,有时真羡慕有病的伙伴呢,那么多好吃的!

  年夜饭却不一样,会有一桌子比平常好得多的饭菜,红烧肉刚出锅就忍不住想钳一块入口,眼看得都直了——就是那时候烙下的病根儿,什么是垂涎三尺的,什么叫肉香,什么是满足,体会的太深了,简直是刻骨铭心。

  穿的衣服都是棉花纺成的粗布漂染成黑色的、灰色的、蓝色的缝制的,洗得发白了,补丁摞补丁是非常正常的。要是谁家买了一块洋布冷不丁给小孩做了一件衣裳,肯定要美好多天,享受伙伴们羡慕的目光,那叫一个爽;鞋,无论单鞋还是棉鞋都是千层底的,那是所有实在穿不得的衣服和棉质用品碎片粘合在一起纳成的鞋底子,“打球赛跑不怕磨”的球鞋那是奢望,皮鞋只是听说过。

  过年都能添置一身新衣裳,而新衣裳实际上是自己没穿过的别人(城里人)的旧衣服,抑或是没有明显补丁的衣服,但那也美,“旧貌换新颜”嘛!

  除了能吃到好吃的和穿新衣服之外,更重要的是一年里再也没有比这些天更热闹了。除夕这天先是磕头祭祖、到坟前给故去的先人焚烧纸钱、燃放鞭炮并告诉他们过年了,晚辈们一切安好,天堂那好上哪去;再贴对联、贴窗花、贴年画把屋里屋外布置的红红火火,晚上一家人热热闹闹地一起吃年夜饭,七十年代盼着围在收音机前听曲艺专场,八十年代等在电视前面看春晚,这些都是每年雷打不动的事情。

  年味淡了作文 篇10

  其实过年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住在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在过去

  妈妈说她小时候过年可好玩了,因为平常吃不到好东西,于是村里的小孩都盼望着过年,盼望着吃肉、吃饺子、穿新衣服、看烟花,别提有多开心了!

  当姥姥煮饺子时,姥姥的孩子们就坐在旁边看着,眼睛像是被姥姥控制一样一直盯着姥姥。饺子煮好了,全家人坐在一起大口的吃饺子,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守夜便更是欢乐。吃完饭就开始放烟花了------“轰”随着一声巨响,一颗烟花冲上了天空,霎时漆黑的夜空变得一片透亮,大大的红色球状的烟花,把天空染得十分红艳,慢慢地红点四面散开了,人们的惊呼声还未完,另一颗烟花带着啸叫又急急地飞升入夜空,把红色的夜空变成了明亮的绿色、眩丽多彩。

  在现在

  可是现在呢?放假只为了休息,也不盼望春节了,连新衣服、好吃的都构不成诱惑。

  我问妈妈为什么,妈妈说:“打个比方,以前的人平常不吃糖,一到过年突然吃到了糖,所以开心、幸福;而你们呢,舌头一直泡在蜜罐里,早已麻木。你们平常就买新衣服,到了过年自然不显得珍贵了!”

  如今,网络上已经传疯了-----年味真的淡了,可是究竟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是经济进步了,还是人心变了……

  年味淡了作文 篇11

  以前常听大人们提起: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这春节将至,感觉确实如此,都市生活的快节奏、车水马龙、钢筋水泥,特别是过年期间城区里静悄悄的,往常摩肩接踵的人们好像瞬间消失般的搅乱了年的声音、色彩和味道。

  虽然大街小巷都像往年一般张灯结彩,可我却发现,近年来过年的味儿却越来越淡了。似乎过年能让我们高兴的,就只剩下穿穿新衣服,收点压岁钱,玩着手机没有大人的唠叨而已。

  眼下也正是过年时,与以前的过年相比,虽然现在过年物质生活更丰富了,但精神文化却总是像缺少了些什么,似乎那些文人墨客写的过年更热闹,更开心一些。

  而每当到了西方的节日,却受到了人们的大肆追捧,为什么现在中国人对待自己国家的节日还不如对待国外的节日那么有激情?我猜可能是,在现代人的眼中,过西方人的节日,更显得时尚,更显得潮流。但试图想想,为什么我们自己传统的节日过得越来越平淡?为什么我们会激情似火地追捧西方人的节日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迎来了大年三十。和父母亲早早地坐上归家的车上,透过车窗向外望去,粉饰一新的各家各户都像过年的电影镜头般的一闪而过,而我却像个看客,看着人们面带微笑,心透喜气的和家人一起过年的场景。父母在车上谈笑着,讨论着和亲戚朋友的聚会,讨论着这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讨论着车厢后座里的礼品的分配。他们的脸上充满了喜悦,他们的话题充满了亲近。那一瞬间我好像忽然明白了!年味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感觉淡了,城市离里过年不准燃放烟花鞭炮,电视台里千篇一律的春节联欢晚会,桌上摆放着我们基本天天吃的美食。这些似乎让过年变得不在让人期待,让年越来越感觉平淡。但过年却让中国人那种传统亲情却浓稠了!过年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一根坚实的纽带,让我们炎黄子孙能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延续永久。

  年味淡了作文 篇12

  经过了数十天的学习,除夕也悄然而至,“又是一年了。”我不禁感叹万分。过年本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份欣喜渐渐淡了下来。

  又回到了爷爷家,但小区里安静地吓人,除了来往车辆的声音,就再无他声了,一想起昔日的情景,我长叹了一口气。

  记忆中的过年是十分令人欣喜的。每逢回家过年时,耳边无时无刻不响起爆竹的声音,一到爷爷家总会迫不及待地去放爷爷早已为我买好的一盒鞭炮,晚上吃完年夜饭后一家人齐乐融融的在一起看春晚。这似乎已成为一种习俗。大街小巷上都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而现在过的年,早已没了那份滋味。

  听到晚上出去吃年夜饭的消息,更是让我大吃一惊。吃完晚饭后我往四周看了看,早已人满为患,甚至还有等位置的。回家后,一家人则是人手一台手机,都在抢着微信红包,虽然只有几毛钱,但人人都乐意抢上一晩上。天花板上挂的灯笼也没有了。看来时代真的变化了,我心想。

  爷爷看着我闷闷不乐的样子,不禁问我怎么了,我对他说了种种现象,爷爷笑而不语,带我去了里屋。

  一进屋里,两张黑白的老照片映入眼帘,爷爷拿出了两个鲜红的苹果摆在照片前,接着又倒了两杯酒放在旁边,最后烧香,并严肃的向照片鞠了一躬,我也跟着效仿。做完这一切后,爷爷语重心长地说:“这每年过年都要拜一下我的父母这是必不可少的,过年的味道看上去淡了,但真正的年味是在人心啊。

  这时我恍然大悟,年味是在人心里呀!鞭炮的声音渐渐变少是因为会污染环境,出去吃年夜饭是因为方便,而抢红包则是时代变化的表现。所有的这一切所看到的都只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一家人放下工作的劳累聚在一起,过年不是一项仪式,也不是一个义务,而是中国人千年以来精神和信仰的。正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嘛。

  再一看手机,亲朋好友的祝福早已铺满了屏幕,随着电视里新年钟声的`响起,窗外响声一片。

  表面上年味是淡了,但存在于全中国人心中的年味却是浓浓的。永不改变。

  年味淡了作文 篇13

  “年味越来越淡。”是每次年后被提及最多的话题。正如春晚歌曲《群发短信我不回》里的歌词一样“不管你是谁,群发的我不回,不是我不给你面子,实在我觉得太累。”除夕夜,似乎都在回短信、看春晚、刷微博中度过,但是除了这些现代的贺岁方式外,似乎很多的传统仪式都无声无息地消解了。

  其实春节本身就是仪式的集合体,像祭祖、守岁、贴春联、邻里之间互道祝福、走亲访友、发红包等等。这些仪式不可偷懒,更不可省略,因为仪式本身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对于过年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年味的淡化正是因为来自仪式感的弱化和物化。

  如果有幸你在中国的乡土乡间过个年,便会感觉年味依旧如十年前、二十年前一样。但为何邻里之间拜年祝福的仪式在城市的小区、社区就进行不下去且消失了呢?这不应该拿城市化作为借口,这只是画地为牢的结果。想想刚过去的这个春节,除了看春晚和发短信、偶尔发发微博之外,确无其他事情可做。这样的话,其实不是各家各户在过春节,而是春晚在帮我们过春节、本应该作为春节的主体却变为了春节的看客。

  再说回到这些消散的仪式,大家逐渐的让他们消失是因为春节的这些仪式总是庄重而又繁琐的,但是仪式往往象征着一种承诺、宣誓、结束和启程。例如祭祖——最能代表春节文化的重大仪式,是春节的灵魂;守岁——则是春节的核心。像贴春联这种最传统最简单的仪式,其实是现代城市,不是不贴就是贴一副春联不换,一劳永逸。

  可以说,这些仪式正面临着物化的侵蚀,像发红包本是带来财气和喜气的举动,却在近年红包文化的异化中变了味道,连年水涨船高的压岁钱俨然多了些送人情、还人情债的意味。而越来越后的钱包,俨然已经成为不少人的一大负,甚至有人因为回家过年发红包压力过大而选择在外地过年,这多尴尬。

  每年春节过后,面对着越来越淡的年味,总有会声音指出要保卫春节,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没有了一些仪式,自然就没有了节日的眉目,以致消失。

  年味淡了作文 篇14

  生活越来越好了,而年味反而淡了,这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释怀的话题。过年原本是最为快乐和幸福的时刻,此刻却引发很多年轻人集体吐槽,年轻人集体怀旧小时候的过年情节,更有一小部分年轻人,因为没有勇气面对过年回家种种责难与拷问,成为“恐归族”。媒体调查80、90年轻一代对中国年的感情,结果显示年味随着年龄增长热度退减,昔日那个欢天喜地的中国年,已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怀旧。

  年味都去哪了,年味为啥淡了?很多理智且颇为成熟的人,会说那是因为我们长大了。是啊,因为长大了,我们肩头多了责任与使命,更添了烦恼与忧愁,儿时过年那种无忧无虑的天伦之乐,也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消逝在成长之路上。小时候,过年吃顿饺子,有新衣服穿,男孩放鞭炮,女孩头上插朵花,这些今天看来似乎再平凡不过,甚至老土的过年方式,就足以让过来人大发怀旧之情。而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原来只有过年才会操办添置的东西,现在分分钟都能得到。孩子需要的东西家长可以随时去买回来;而成年人买新衣服更不是过年的“专利”,现在只需轻轻点下鼠标就能搞定;原来一年最重要的宴席“年夜饭”也可以在饭店订个套餐,免去油烟之苦……这些种种,让人们对过年没了期待,也迷茫着过年应该要干什么,“年味”慢慢变成了“乏味”。

  传统节日中民俗文化逐步遗失,是年味越来越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我们从串门拜年到用电话拜年和传真拜年,后用电子邮件拜年,再用短信拜年,现在连短信也不用了,用微信;甚至我们连红包都不包了,而改用手机“支付宝红包”。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文化涣散了、消解了、搞乱了。春节的民俗被一个个地消除,以至于今天我们中国老百姓似乎已经不会过春节了。

  年确实变了,以前的东西只剩下怀念,但是年的味道其实还在。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年就是回家的那份期盼。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我们对家的眷恋、对年味的追寻,应该是所有中国人不变的情怀。

  年味淡了作文 篇15

  年味儿淡了恐怕是许多人过年时的感觉。不必说有着传统过年记忆的老人们,连才上小学的小表弟,都一脸无聊地说,过年就剩了两件事有意思,放鞭炮和压岁钱。看来,年味儿还真是淡了。

  有人说,过年最大的主题是团圆,这话没错。春节期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喝杯团圆酒,谈谈工作的事情,聊聊生活的烦恼,体会着家的温馨,亲情的温暖,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春节毕竟是春节,如果仅此而已的话,和一般的节假日也就没啥区别了。过年,要过出年味儿来才好。

  年是一种民俗,一种文化,它是几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爷爷说,以前过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习俗,一进腊月,各家就开始忙活起来,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三过小年,准备果品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四扫尘日,全家大扫除,还要在床脚点灯,驱鬼辟邪。年三十,讲究就了,贴门神,贴年画,贴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灵,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闹完花灯,年才算过完。

  眼下的生活,那些传统习俗似乎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带点年味儿的活动似乎只剩下了贴个春联,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的年味儿好像只有跟着旅游团到遥远封闭的乡村才能看得到。

  过年是一种文化,年味儿需要载体。当以前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到的年货现在每天在超市里都堆积如山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文化层面的年、民俗意义的年。迎来送往、喝酒聚会的间隙,可以去听听家乡戏,看看大秧歌;兴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笔来试着写几副春联,跟老人们学学剪纸,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炉旁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你也可以感觉到年味儿正一点点地从老人脸上的皱纹里,从噼啪作响的灶火中渗透出来,洋溢在你的周围——那就是过年的感觉。

  年味淡了作文 篇16

  一年又一年,转眼间,我已经度过了十三个年头。而这些年来,年味却是有了变化。

  寒假刚开始不久,春节的脚步就已经逼近。一如既往,除夕夜,夜幕刚刚降临,亲戚们就已经到来。小小的家中就多了几分热闹,围坐在餐桌边,大家都有说有笑地吃着年夜饭。吃完了年夜饭,才是最好玩的时候,往往都是一家人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着春晚,一边谈谈家常,谈谈新鲜事。咦?今年的除夕怎么有些不一样?几个大人围坐在客厅,桌上传来麻将的碰撞声,其他的小孩们都惰懒地躺在沙发上,手上捧着手机,看上去无聊却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游戏画面,除了偶尔的闲聊两句外,不再说一句话。电视上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只有一边的两位老人在看着。电视机中满满的都是年味,却被屏幕紧紧地锁在里面,与外面如同两个世界。禁烟令已经发补,从前的鞭炮声也一去不复返了。不知何时,当初浓浓的年味就被冲淡了。

  这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情景似乎早就有了预兆——大街上一大片的低头族、游戏主播大把地赚钱、连在补习学校,上课前坐在座位上的学生们也有不少在玩手机游戏。打麻将和牌而彻夜不归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为了玩乐就要忽略人之间的情感吗?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已至深夜,各回各家,似乎只是平常有客人来了,只有看向日历和还未结束的春晚,才能想起今天竟是大年三十。

  第二天,少了鞭炮声,我迟迟没有起床。回到老家,根据这里的传统习俗,我便去扫墓烧年纸。当我到了墓前,我才发现少了个人:“╳╳哥哥呢?”“他啊,在家里玩电脑游戏,不肯出来。”╳╳哥哥的爸爸回答说。这可是必须要来的呀!他竟然为了玩游戏而不来!

  科技的进步,固然有好处,手机也无限地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却也隔开了人心。放下手机吧,你能看到一个更好的世界!

  年味淡了作文 篇17

  期待了好久的春节却过得如此之快,快的不可思议。我知道,年味,淡了。

  一群人围坐在一起,却没有什么声响,只有电视机的声音一直在房间里响着。所有人都低着头,看着手中的小小屏幕,不时伸手抓一把瓜子,然后继续低头:刷微博、抢红包、逛朋友圈……

  明明所有人坐在一起,却仿佛不在同一个维度,众人之间的距离,近若咫尺,又远似天涯。这诡异的氛围一直持续到凌晨0:00,这期间只有几句稀少的言语交流,所有人都惜字如金,不肯多说哪怕一个字。

  大年三十的晚上,让我明白:今年的春节,似乎,有些不太一样……

  春运仍然是爆满,几乎所有的旅游景点都人山人海。往窗外望去,一片繁华:车水马龙在喧闹的城市里缓慢爬行、蠕动,人声鼎沸。人与人之间在新年也显得很有礼貌,遇到熟识的人,给个微笑,便算是打过招呼了,然后继续前行。

  但在我看来,那朋友之间的礼貌、微笑却显得很古怪。看似礼貌的举动,也截止于礼貌,看似似打招呼的行为,也止于打招呼。一个礼貌的微笑,就拒绝了接下来有可能发生的一切可能。每一个笑容仿佛都透出“生人勿进”这四个字,疏远了这个世界。而春运的爆满,似乎已经失去了春节的真谛——亲情。大家都赶回去已经沦为了一种仪式,一年一次,机械、冰冷、重复。

  春节本应给人以温暖,但就我感觉,今年的春节,热闹,却不使人温暖。

  视线穿越时空,望见过去,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坐在一起,看着电视,不时一起大笑,不时共同讨论……过去的一幕幕,让人心暖。它们在我的眼中如泡沫般支离破碎,化作一块块碎片,永远的留在了过去,难觅其踪……

  我似乎感受到,年味在一点点淡去,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传统,正一点点的消逝在人们的视线之中,让人莫名感伤。

  昔日温暖,梦幻泡影,今朝春节,年味愈淡。

  年味淡了作文 篇18

  今天已经是大年二十九(除夕),耳边不断响彻着鞭炮与焰火的声音,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似乎在昭示着新年的到来。

  记得小时候,特别向往过年,学期还没有结束,我们就能闻到年的味道。尤其是大人们,会早早地为我们做一件新衣服,或者到了星期天,跟着妈妈去市场买衣服、鞋子等新年的必备用品。新年穿新衣,新年一切都是新的。虽然还没有到年关,但是新年的准备会早早地开始。做盐菜,预示着冬天的过来。做年糕,这是我们孩子们充分感受年味的重要的时刻。家门旁边的十几户人家,大家会联合起来,找一个宽敞又避风的地方,围聚在一起,男的烧火、淘米、蒸饭,打年糕,女的帮忙做些小活,摊年糕,理年糕,一家一家地进行,井然有序,有时会一直持续到后半夜。做好年糕,我们就感受到年的临近。

  特别是大年三十的这一天,我印象特别深。到了这一天,会早早地起床,然后跟着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活。包一些蛋饺,做一些肉饼子。到了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我们会尽情地吃,吃了晚饭后,我们被告知,不用干家务活,拿着红包,等待到外面去看人家放爆竹,放焰火。外面的热闹场面一直会延续很长的时间。

  最最令人难忘的,还是临睡前,爸爸总会让我们到各个门的背后去学“鸡、鸭”等的叫声,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反正觉得挺有意思,而且每年的临睡前,这作为一种习惯了。

  而所有的这一切,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随着自己年龄的成长,这一切已成为一种形式。

  现在的过年,很多人还是作为一种负担了。身边也有的朋友,为了不被过年的俗节所累,索性组织家人到外地去旅游,一家人到外地去过节。所谓的过年的意义,也就不再是那么的强烈,过春节也跟过五一节一样了。

  现如今的过年,大家其实都是在渴望着一种亲情的回归,因为借助于过年的这个时刻,亲人们可以聚在一起,叙述亲情,追忆往事。

  年味渐渐淡去,亲情未必淡去。

  年味淡了作文 篇19

  关于过年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住在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以前爷爷一到过年就炸超级多的,除了必备酥肉以外,还有豆腐,有萝卜丸子,有焦叶子,有土豆条,有炸姜丝,还会买好多好多和过年很应景的各种挂件各种东西超级积极,才让我们感受到过年的气氛。现在想想,所谓的年味儿淡了,我们以为是现在什么也不缺了,随时都能穿新衣服了,或许只是日子久了我们变得不够积极,我们把任何事情都看得习以为常了,在这个物质丰富的今天,才更能把节日安排的更好才是。结果却大不如前。

  除夕夜里家里的煮妇们围在一起边包饺子边看春晚,第二天大年初一早上开始就吃饺子,吃饺子前还要先上供,上供的两碗就给家里的孩子吃。家里的男同胞就出去拜年,家里的老人也同时有人来串门拜年。只有电视机的过去,这一天非常无聊,因为只有春晚节目在来回播放,而街上也没人营业。

  姥娘姥爷家没有这么多活动,但是每年除夕都要吃铜火锅,姥爷会做各种我爱吃的糖醋系的菜,糖醋排骨,糖醋肚子,糖醋白菜姥姥姥爷家的年饭会更可口一些。姥娘过年是炸茄饼和耦盒。特别特别特别好吃。那种味道现在已经尝不到了,思量起来全都是味儿里的暖。

  还记得苏辙有: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那又是怎样的一派合家融融、一派祥和。

  一切成了永恒的回忆。每到过年就会想起一遍,真伤感。

  年味淡了作文 篇20

  日月更迭,季节变换,又是一年岁末时。2007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远去,即将遁进历史的长河,再过二十来天,就是农历的2008了。

  说实话,一想起过年,就觉得挺没意思的,于我的心里,并不喜欢过年。现在过年远远不象小时候那样有意义,年味越来越淡了,很多习俗成为了一种流于表面的形式。过年给我的感觉,一个字,累!

  说起春节,特怀念小时候。那时,生活水平不高,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没有太多的经济收入,却要抚养我们姐兄妹四个。很佩服爸妈的理财能力,跟我们同龄的人相比,我们家几个孩子比别人家的要舒服多了。过年的时候,不管怎样,父母都会为我们每人做一身新衣服,纳一双新步鞋,大年三十的晚上,还会给我们每人压岁钱,虽然不多,却是父母的一份心意。春节这天的早上,睁开眼睛,床头一定会有爸妈准备好的糖果和点心,然后我们便会吃些点心,喜孜孜的去给爸妈拜年。所谓拜年,也就是说几句吉利的话而已。

  早饭后,邀上一起长大的邻居、同学,走遍村子里的农家,跟长辈们祝福拜年。长辈们也非常乐意的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糖果、点心等物招待大家。一路走来一路笑,开心而快乐。下午,会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要么看电影,要么玩游戏。

  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管在哪里,也不管有多忙,每年的春节都是要赶回家的,只因为,家里有我的亲人,有我的牵挂。也许,那时的我,还只能算个孩子,充满纯真的天性,只想着趁过年的时候尽情的玩一玩吧。

  成家后,第一年是跟公公婆婆在老家一起过的。以后的这些年,都是两头跑,我们的房子离老家也就十多公里,平时只要有空,都会回去看看。所以,过年对我们而言,并没有别人那种特别渴望、特别期盼的心情。

  大年三十的团圆饭,一般都是在老家吃,印象中我们家的团圆饭总是很晚,当别人开始看春晚的时候,我们也许正在路上往家赶呢。当冻得瑟瑟发抖踏进家门的那一刻,才感觉到家的温暖。到家了,该可以舒舒服服的看电视了吧。可是,那一堆刚刚换下来的衣服总得洗啊,晚上不洗,第二天是春节,还得回老家去一直到晚上再回来,还是得晚上洗,正月初二又得去娘家,这样拖下去就没个头了,倒不如牺牲掉除夕的娱乐时间,把该做的家务做了。况且我这人有个毛病,看不得脏衣服放那儿,有了就得及时的清洗,不知道这算不算缺点呢。等我忙完手中的活,春晚也过去近一半了。本该尽情玩乐的除夕之夜,对我来说,还不如平时的轻松自在。

  年味淡了作文 篇21

  又到了一年的年初一,张灯结彩的大街上仍然就是营造着一些热闹的气氛,来来往往人流如梭而行,再加上密密麻麻的车流真是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小时的年味永远在眼前晃悠,如今工作的繁忙,家务琐事的繁多让过年的意趣淡化了不少,以前的年味意向淡淡地消逝,记忆中儿时的年味总泛起不少回味的涟漪,挥之不去,魂牵梦绕

  儿时,当年近关头,总是扳着手指、撕着日历翘首以盼新年的到来,奶奶早早地为我们准备好糕点、香肠、咸肉、花生米之类的食物,母亲为我们姐弟仨准备好几件新衣服和新鞋,还有一只看得非常起眼的大红包。等到了除夕那天,吃过晚饭,母亲把我们几个招来,与我们对坐,掏出三个红包放在桌上,笑着对我们说:又是一年了,你们又长大了,这就是你们的压岁钱。我们先是面面相觑,然后就伸手去拿那个红包,迫不及待地打开那个红包。当时的我小心翼翼把它放在枕头底下,穿着新衣服通宵达旦,听奶奶说,小孩子在除夕那日起守岁,大人小孩在这年里头可以岁岁平安,于是傻傻的我经常在除夕那日不睡觉,抱着自己的洋娃娃在电视机前一宿未眠,当初家里还未有电视机,在妈妈单位的会议室里看一晚的电视,半夜还跟着爸爸、弟弟去屋前放几个爆竹、烟花。年初一,奶奶为我们姐弟仨一大早包馄饨,她说吃了馄饨后,一家会发财,大年初一不能扫地,要到晚上吃过晚饭后才能清理,奶奶说这是兜财。年初一一大早,老爸点燃一根烟,在屋前又放几个爆竹,他说这就是开门迎喜,还要让我们说吉利话,说的就是新年大吉大利。一大早姐弟仨就早早地穿街小巷,去大街上游逛,要把那几个红包统统消受掉。

  如今的除夕,和往常一样,早早地和家人吃过晚饭,公公在菩萨前点燃三根香,保佑全家在新年里平安;我呢,等着20点的春晚开始。到了23点,手机里祝福消息爆满,邮箱里贺卡不断,QQ里礼物接连不断。已经习惯了那些,拿起鼠标一个个回复着。

  今天是年初一,总觉得比往日消淡了不少,走在大街上,车流人往比以前密集了,但是心里总觉得空空的,零食、食物比儿时多了,游乐、商场的地方比以往多了,兜里的钱比往日多了,去街上消费的客人明显减少了,喜欢爬上电脑,轻轻按下鼠标,登上网络,在一新年就这么在网络里消遣了一天。

  站在岁月的风口浪尖,回味着儿时那些年味意趣,儿时的那些往事足以让我感到温暖无比。望着淡淡逝去的年味,心里有些感慨有些惆怅,儿时的回忆渐渐在心中回荡、经久不息!

  年味淡了作文 篇22

  本来,在记忆中春节是这样的。

  老屋里非常是热闹,尽管没有各种霓虹灯点缀,但足够多的福字也是令老屋喜气洋洋。门前的竹竿挂满了鞭炮,孩子们在井口旁边玩耍。到了除夕上午,各路宗亲便从外地,从城里赶回来参加祭祖,没有礼炮,没有奏乐,只为了团聚。在我记忆中除夕或者过年的八九点钟,便会有各种杂技表演,但也许这只是我记得的非常小一部分,其它都但淡忘了。

  如今的我已然将要成人,我眼前所看到的已经不一样了。祭祖的人看不出比以往多,但他们神色匆匆,点燃香烛,长者引领晚辈三鞠躬,少了些纸钱,放了鞭炮,于是便走了,不复以往之香火袅绕,人声鼎沸。

  除夕夜,人是团圆了,但吃完了团圆饭,人们便各自活动,大人们打扑克,孩子们奔向网络,以往家人围坐看春晚的日子不复存在。大年初一,传统上是要一起床就去拜年的,但是本该如此的我还是像机械般起床,过我的学习生活。我不禁在想:是年味淡了,还是我长大了?

  或许年味根本没有淡,因为除了我看到的祭祖的简化、焰火的渐少,还有我看到的各种新奇的过年方式。人们开始习惯了过年旅游、过年学习、过年运动,牌桌上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电视前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从此来看,年味真的没有淡。我当初下结论说年味淡了,也许是我一时寂寞看到了片影便妄下结论。

  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年龄是大了不少。我已不如儿时天真,当时的我可以拿着鞭炮于各家各户间串门,在想点燃的时候点燃。现在的我如果这么做却一定被说幼稚。的确,我必须为这长大作出牺牲。但是如果仅从年龄上看我是长大了,如今我是高中生,压力令我身不由己,我无力去管得了传统这些东西。相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我也难体会其万里归家只为一聚的艰辛,我没有像他们一样的阅历,从心底认识到家的温暖,那么我其实是还没有长大的孩子,我只能在团圆之时感受到过年的温暖,却没有为之付出辛酸。

  我一直有感于各种传统的变迁,但也不像老人般怀古伤今似的,过年对于我来说,我认识到的是传承的力量,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来维系团结的力量,这是我无法否定的。仅仅从我的微薄阅历来看,年味没有淡,是我没有真正长大。

  年味淡了作文 篇23

  2015年的春节一晃而过,这过年的气氛该怎么形容?热热闹闹,张灯结彩?似乎早已找不到那时的感觉了。

  80后的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对年的那种期盼现在的孩子是无法体会的。小时候一说到过年,首先想到的就是过年了有好多好多好吃的东西吃了,有新衣服穿了,有压岁钱了,而且还有喜爱的玩具,和小伙伴们一起“二四夜,碳毛柴”,还有炮仗什么的可以玩玩。从年初一开始,舅舅阿姨、叔叔姑姑家轮流着吃饭,要到年初十左右才回到自己家里。诸如此类有趣的事真是太多了。

  现在长大了,所有的一切都不同了,都想不到要干些什么了。在农村,我们看不到城里各大商场门口装扮一新。只有闻到各家各户煮笋干的味道,大家才感觉年将岁末,这才是过年的味道。

  为什么现在没有太浓的过年气氛?是我们长大带来的代价吗?还是我们的心态变了?长大了都不会去在乎那些了?还是真的年味淡了?我想原因会很多吧。

  一是经济发展太快,生活太好了,随时可以穿新衣,吃好的,过年没盼的了,想不出还有什么平时得不到,过年才有的新鲜玩意儿了。 往前看二十年,连看个电视都是一家人一起看一台。而现在呢,一个人一台还外加电脑。个人独自乐呵着,已经毫无大家同乐的热闹气氛。现在网络高速发展,一台智能手机在手,就可以聊天、收看视频。跨洋的人们每天都可以见面,拉近了不少了距离。但这却带来了一个新名词“电子孤独症”。整天沉迷于网络电子设备的人,与亲人朋友的交流少了。

  二是现在农村的房子有的已经拆迁,有的已经改造,有的已经安置。宽阔的道路、一排排崭新的厂房取代了那个静谧祥和的村庄。家家都关注自己的小家,城乡差别越来越小。农村没有大城市的热闹,却有城里人的生活,年味也就淡了。

  三是现在外国文化的进入,使得我们弱化了本土传统文化。以致于许多人对自己国家的节日没什么感觉,反而对别国的节日十分积极,因为他们觉得外国这些节日很洋气……这种现象亟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咱们国家对民族感情和文化的教育力度太弱。

  年味不是吃的好、穿得好、放鞭炮、磕头拜年,温馨的亲情、浓浓的暖意、血浓于水的彼此帮助,才是真正的年味!

【年味淡了作文800字(通用23篇)】相关文章:

年味优秀作文通用15篇02-05

年味作文03-25

年味初二作文(通用34篇)08-18

春节年味作文12-20

年味春节作文11-15

幸福年味作文08-27

年味作文欣赏10-20

有关年味作文500字(通用30篇)01-26

感受年味作文900字(通用11篇)02-27

新年味作文(通用26篇)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