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的散文欣赏

时间:2022-01-22 16:10:53 散文 我要投稿

关于美食的散文欣赏(通用35篇)

  美食里的人文关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除了能解决人民的温饱,给人鲜美的口感享受外,美食里还有一种人文关怀,使人陶醉其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美食的散文欣赏(通用35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美食的散文欣赏(通用35篇)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1

  抗战时我初到重庆,暂时下榻于上清寺一位朋友家。晚饭时,主人以一大钵排骨汤飨客,主人谦逊地说:“这汤不够味。我的朋友杨太太做的排骨萝卜汤才是一绝,我们无论如何也仿效不来,你去一尝便知。”杨太太也是我的熟人,过几天她邀我们几个熟人到她家去餐叙。

  席上果然有一大钵排骨萝卜汤。揭开瓦钵盖,热气冒三尺。每人舀了一小碗。喔!真好吃。排骨酥烂而未成渣,萝卜煮透而未变泥,汤呢?热、浓、香、稠,大家都吃得直吧嗒嘴。少不得人人要赞美一番,并且异口同声地向主人探询,做这一味汤有什么秘诀。加多少水、煮多少时候,用文火、用武火?主人只是咧着嘴笑,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没什么,这种家常菜其实上不得台面,不成敬意。”客人们有一点失望,难道说这其间还有什么职业的秘密不成,你不肯说也就罢了。这时节,一位心直口快的朋友开腔了,他说:“我来宣布这个烹调的秘诀吧!”大家都注意倾听,他不慌不忙地说:“道理很简单,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也许他说的是实话,实话往往可笑。于是座上泛起了一阵轻微的笑声,主人顾左右而言他。

  宴罢,我回到上清寺朋友家。他问我方才席上所宣布的排骨萝卜汤秘诀是否可信,我说:“不妨一试。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当然,排骨也有成色可分,需要拣上好的,切萝卜的刀法也有讲究,大小厚薄要适度,火候不能忽略,要慢火久煨。试验结果,大成功。杨太太的拿手菜不再是独门绝活。

  从这一桩小事,我联想到做文章的道理。文字掷地作金石声,固非易事,但是要做到言中有物,不令人觉得淡而无味,却是不难办到的,少说废话,这便是秘诀,和汤里少加萝卜少加水是一个道理。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2

  美食与文字是我的两大喜好。

  与其说喜欢文字,颇有点附庸风雅之嫌,小可既非文艺圈人士的考究,又非小资阶层的闲适,碌碌庸才,对于文字,仅此喜好而已。美食对我而言也有点奢华,因为我喜欢的食物,多不登大雅之堂,上不了席面,隐于山林,藏于市井,不足为饕餮之徒道也。比如什么野地里烤的红薯,乡间煮的毛豆,小时候电影院旁边的绿豆粥,每次我一说,老婆都在旁边摇头。

  美食也是因人而异,就像川菜的麻辣令喜欢者大呼过瘾,对于饮食清淡者而言,是一次很痛苦的磨难;文字也是,有人喜欢白话文的简洁明快,有人则喜欢古体文的对仗严谨。

  对于品尝美食,我是没有一点心得的,我更不是到处搜罗美食小吃的吃货,旁人如果问我哪里有美食?我更多的是一脸茫然。我只是喜欢美食的感觉,特别是喜欢菜品色感的搭配,比如说用洁白的盘子里面放一些碧绿的菜肴,点缀上几粒鲜红的枸杞,对于我来说,简单,清淡,赏心悦目比食物本身更有趣味。

  另外,我看到洁白透亮的餐具时,不由得总想起肤如凝脂,手如柔荑之类的词汇,老婆则严肃的批评我思想不健康。指尖所及精美的餐具,火花四溅,心神激越,作文也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得一二佳句,辗转反侧,欣喜若狂,夜不能寐。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3

  在吃的问题上,我早知道做为一个优雅的成年女性要矜持,要浅尝辄止,要小口慢嚼,要西施捧心举箸又止,可是,可是,无论多么用心的强记这些规则,一看到自己喜欢的食品,马上就会成为一只绿眼灼灼的老虎,兴奋不已,奋不顾身的扑将上去,大快朵颐,先吃为快。

  这样是很丢人吧,可事实就是这样,我不能颠倒是非黑白,隐瞒真相。

  妈妈说,我从小就馋,看到任何好吃的,不吃到嘴誓不罢休,你可以笑着摇头,也可以将这情形看做是我人生中最初对世界的热爱和执着。不是么?我更愿意相信第二种说法的真实性,至少这样,我能够向意志坚定的人群靠拢,虽然只是吃的问题,可也是重要的生存问题嘛!

  我生在70年代,那是一个精神和食品双重匮乏的年代,因为欠缺所以渴望。我动用所有的手段和智慧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每天的5分钱零花钱永远存不到第二天,换成水果硬糖或者冰棍存在我的肚子里,不必担心在口袋里遗失;悄悄溜到仓储间,爬上大板凳,翘脚够下奶奶高高挂起的竹篮,每天一点点,蚕食掉硬得如铁块的月饼桃酥;克服胆小的恐惧,顺着倾斜的木梯爬到菜园的地窖里,独享为过年储存的葡萄,反正也是奶奶留给我吃的,提前吃光又如何……这样的例子直如天上的繁星,无法一一枚举。我的口袋和书包里永远都有糖纸、瓜子、葡萄干……以及你能够想象得到的那个年代的一切零食。

  不停的吃让我成为一个真正的胖小孩,其结果是我对一切运动和游戏失去了兴趣,哪个孩子会喜欢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呢?于是,我的第二大爱好悄悄崭露头角:躲开喧嚣的跳绳沙包毽子,在没人注意的角落里看小人书,看完去吃东西,吃完再来看,或者就边看边吃。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知道。从小养成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今天长大成人,做了母亲,依然如故。那个成语就是为我这种行为所设的,它叫做——积习难改。

  就在平静的叙述从前的此时此刻,在眼前出现次数最多的还是童年的美味佳肴:冻柿子粘豆包、冰糖葫芦嫩苞米,就连妈妈蒸的黄馒头和糖三角,都仿佛新鲜出炉,冒着腾腾的香喷喷的热气呀……狠狠的咽下口水,拨通千里之外母亲的电话问:妈,今天你给爸爸做什么饭?

  想妈妈的时候,也想吃她做的一切;想吃的时候,也一定是想家的时候。吃与思念可以互相转换,就如同物质和精神不能截然分开,泾渭分明。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同爱情般亲密无间呢。

  放下从前遍是寻吃找喝的从前和童年,如今,在成年的生活中,我依然不停的在吃的路上乐此不疲,孜孜不倦。挨家吃遍美食街上的龙虾河粉盖浇饭、鸭血粉丝鸡丝面、冷面鱿鱼羊肉串还有油亮的糖炒栗子和日式的紫菜包饭……谁说贪吃是孩子的专利,只要我愿意,只要我喜欢,只要我的牙齿允许,我可以任性的吃到八十岁,人生得以如此,得意!快慰!

  或者,你会说我:很浅薄、很幼稚、很没出息。但是,我有自己的人生规则。罗素说过,最有成就的人生是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我喜欢的方式就是——读书写字和美食。我努力的做,认真的写,开心的吃,安然的睡。从前是,现在是,将来是,永远都是。

  黎明的微曦中我在晨跑的路上,心中在想,等下早点是买油煎包子还是葱花饼?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4

  如果问我在国内最想去哪旅游?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要去新疆!”是的,我从小就想去新疆,经常上网查阅关于新疆的资料。但是,你要问我新疆哪儿有美丽的风景这类问题,我可不知道。因为,我并不关心什么风景,只关心新疆的传统美食。

  说到美食,我可是深有研究的。现在,我就向你介绍介绍新疆的美食吧!

  我从网上查到,新疆最出名的食物就是葡萄。新疆的葡萄颗颗大又晶莹,在绿叶的衬托下更显得水灵灵的。摘一颗下来放在嘴里,一股清爽、甘甜的汁儿就充满口腔。我看着图片和资料,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其实,用葡萄做的葡萄干也是十分美味的。新疆人将新鲜的葡萄放进一个四壁都有小窗户的土砌小矮房里,任太阳暴晒,让葡萄里的汁液在短时间内被吸干,葡萄干就做成了。

  除了葡萄,新疆的西瓜也是一级棒,每个西瓜都是翠绿翠绿的,犹如闪亮的绿宝石。切开西瓜,瓜壤红彤彤的,让人忍不住要一口咬下。其实新疆的水果都是个大味美,除了有勤劳的新疆人和他们开耕出肥沃的土地,还有那充满“天然营养”的阳光,水果们天天贪婪地享受着“天然营养品”,能不长得好吗?

  该说说熟食了,如果你去到新疆,一下子会想到什么熟食呢?没错,那就是烤羊肉串。

  因为新疆有肥沃的青草,使羊儿们长得十分健壮,羊肉当然也很美味。在烤羊肉串时,新疆人是直接将羊肉串放在炭上烤,再加上各种调料。这羊肉串我吃过,是新疆的维吾尔人到漳州做的,绝对正宗。烤熟的羊肉串是深棕色的,细小的调料粉就像撒在它身上的细沙,而且,因为羊肉串是放在炭上烤的,我品尝的时候,嘴里除了有香香的羊肉,还有一种说不出的野味。

  新疆的美食还有很多。比如哈蜜瓜、大饼(库乃其)什么的也十分美味。但是,不管怎样,这也得归功于勤劳的新疆人。来吧,你是不是也喜欢上新疆的美食了呢?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5

  我们中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当然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习俗,但我却对新疆人民的当地习俗非常感兴趣。

  新疆人民有三大类习俗,分别为:饮食习俗、服饰习俗、民俗禁忌。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当地的饮食习俗了。

  新疆人个个都是热情好客的,并且非常大方,只要你去做客,他们会热情地把你请进屋子,并端上他们风靡全国的一大名馔——烤全羊,再配着别致的各类抓饭,一大盘一大盘,毫不吝啬。他们还有和烤全羊相似的手抓羊肉。无论谁家办喜事、丧事,手抓羊肉是必不可少的菜。当他们饿了时,他们的小吃可谓是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烤包子、拉面、油塔子、奶茶。更奇特的是他们能把羊奶、牛奶制成许多奶制品,这些奶制品,这些奶制品不但有纯天然的浓郁的奶味,而营养价值相当高。再有就是用马奶发酵而成的马奶酒,那种奶香和酒香的混合味道真能把天上的神仙都引来。

  到了寒冬腊月,他们还照样在街头围着火炉吃西瓜,并且还吃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

  新疆的饮食独有一道风味。那里的食物,天上美味,那里的人民,热情大方,新疆真是一个好地方!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6

  一说到那外焦里嫩,让人赞不绝口,吃了一口又想再吃一口的烤羊肉串,就不难想到新疆这个美丽的地方。除了这里盛产的吐鲁番葡萄,哈密的哈密瓜,这里的小吃也是出了名的。

  烤羊肉串也许在别地也有,但属新疆的最正宗吧!烤架上堆着煤炭块,再燃起火,放上一排刚穿好的羊肉串,撒点孜然,撒点辣子面。只见烤羊肉串的小伙一手攥上二十个铁钎子,一下翻过来,那一面已经变得金黄。浓郁的香味随着烟弥漫在数十里,引来了络绎不绝的人前来一吃。

  光吃羊肉串那当然是比较单调,新疆的小吃可是丰富多彩,各种各样。主食以抓饭和拉条子为主。那抓饭里有黄罗卜、胡萝卜、葡萄干、杏干、大米、羊肉。把萝卜切成条,葡萄干直接洗好了放,杏干去核,羊肉切成大块啃着吃。抓饭讲究的是火候,做肉有一种火候,做米也有一种火候,做抓饭容易,但美味可口、色香味俱全的抓饭还是要来新疆品茶,新疆的抓饭肉炖的又香又烂,米焖的粒粒分明,香喷喷的。

  新疆人的饭桌上必不可少的还有奶茶,奶茶以砖茶和马奶熬制而成,喜欢茶香更浓一点的多放点砖茶,喜欢喝牛奶的就多搁点牛奶,总之一家一个口味,一家一个喜好。

  薄皮包子,烤包子是各有各的特色:薄皮包子,顾名思义,吃的就是皮薄,而且都是用手擀的薄皮,大约如同三张纸那么薄吧;烤包子的皮就没有薄皮包子那么薄了,烤包子的皮是又脆又香,让人垂涎欲滴。

  新疆的美食独具特色,种类是数不胜数。如果你也想品茶新疆的美食,那就来新疆做客吧!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7

  石磨汤圆

  每逢春节和元宵,古镇的人家都会推石磨做汤圆。先把糯米洗净,放在水桶里泡涨,然后按水、米适当的比例,一勺一勺地“喂”进磨眼。石磨得慢慢悠悠地推,磨出的米浆晒出的粉子才细腻滑润。推汤圆粉是很磨人脾性的,手臂不停地做机械运动,石磨缝里便流淌出了粗糙的米浆。磨好的糯米浆用布口袋装起来,捆好,吊在屋梁的挂钩上,这就叫吊浆汤圆粉。滤掉一些水分后,汤圆粉就可以和成团状。包上些红糖、豆沙、芝麻,在手心里搓成圆团放进锅里煮。浮浮沉沉,煞是惹人喜爱。

  用一个木质的长柄勺,不紧不慢地拨动着汤圆,锅中袅袅升腾起的蒸气裹挟着缕缕诱人食欲的清香,撩拨得人直咽口水。煮熟后,盛到碗里,大小均匀的汤圆漂浮在清澈的汤面上,圆如珠,白如玉,那种诱惑真是无法形容!等到汤圆稍微凉一点,便用筷子轻轻一夹,圆圆的汤圆便一分为二,中间的馅悄然流出,飘溢着一股浓浓的香味。夹半个汤圆放进嘴里轻轻一咬,顿时满嘴流香,那软绵绵、滑溜溜的口感,香喷喷、甜丝丝的味道让我笑眯了眼。“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要吃汤圆快来买呀,吃了汤圆好团圆呀……”

  合渣洋芋

  合渣洋芋是我们镇上一道人人爱吃的美食。人们说:纵有山珍海味,最好吃的还是合渣洋芋。

  合渣洋芋的做法实际上很简单,就是把磨好的豆浆与刮干净皮的洋芋一同入锅煮熟后,加点菜末煮沸就成。当然,这菜末的加法就讲究了。老一辈人喜欢在豆浆里多放点菜,可是菜放多了就变得清汤寡水,口感也差远了。解决的办法就是:把洗净的菜在沸水里煮熟透,然后捞出来过几遍清水,挤干水后切成细丝,再揉几次,尽可能地减少菜里的水分,然后放入煮沸的洋芋豆浆内,煮沸后即可食用。另外,萝卜菜和南瓜叶弄来做合渣,吃起来又是一种风味。萝卜菜合渣的做法与做白菜合渣的方法差不多,瓜叶呢,先要把茎上的长纤维撕下,洗净后放点食盐,然后用手揉搓,把绿汁尽量挤去,再放入煮沸的豆浆里煮熟即可,这样煮出来的合渣就是乳白色的汁液里面夹带着一丝暗绿色的菜纤维,特别好看。再加上里面有汤圆一样大小的洋芋,那豆浆夹着青菜、和着洋芋的清香味儿便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如果不挤出菜汁,合渣就变成了绿色,继而成为黑色,这两种颜色的感观都不好。如果喜欢吃咸的,还可以放点盐。如果把菜煮熟或是把菜汁挤掉后再做成的合渣,虽然口感和色泽都很不错,可是从营养学角度来考虑,大量叶绿素的流失,实在有些可惜。琢磨来琢磨去,就用生菜试验了几次,没想到效果还挺不错的。

  合渣洋芋是一个清淡菜,放不放盐都叫人喜欢。它不但口味清淡,而且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和高纤维素的菜肴,特别是吃了油腻东西过后,再吃上一碗,就显得更加清新爽口了。古镇人素来把它当作一门主食。

  办社饭

  办社饭离不开蒿子,那就到田边、土边、水沟沟边去掐,蒿子要掐苦蒿,掐的是蒿子上面的嫩叶。蒿子掐回来后要选去老叶子和夹带的野草,要剔掉蒿子梗梗。选过的蒿子叶洗净了滤干水分,然后切成细细的蒿子末儿,砍成蒿子浆,装进布口袋后,背到河里用洗衣棒使劲地捶,揉去苦水后再捶,反复多次,直到蒿子洗清水了挤干。背回来倒进大锅里,在灶孔里烧起大火焙干,焙出了香味,焙成了茸毛形的蒿松,办社饭的蒿子坯子就算做成了。办社饭还需要野葱、地米菜。那就到坡上去挖,到菜地里去找,弄回来掐去根须和老叶,也到河里去清洗,拿回来后,切成碎末儿,装在碗里备用。办社饭要泡糯米,按两斤大米一斤糯米的比例过秤,搓洗后用冷水泡软。办社饭还要切几斤肥瘦兼顾的腊肉颗颗。腊肉要剔去骨头,洗得干干净净,还要煮熟,切的颗颗最好有包谷子大。办社饭前要推一磨豆腐,包好的豆腐切割后用柴火灰吸干水分,洗去柴火灰后,烧一锅沸油,将切成包谷子大的豆腐颗颗炸黄炸泡,捞起来后装在盆子里备用。再切一碗姜末儿、一盆蒜苗末儿、半碗冬笋末儿,这些都是办社饭的配料。

  炒腊肉颗颗时,不能炒焦、炒干,只炒出油就倒入豆腐颗颗、姜末儿、蒜苗末儿、野葱末儿、地米菜末儿、冬笋末儿,等炒出了香味,再加入盐、花椒粉。起锅后舀进大盆子里,这就是办社饭的坯子。办社饭离不开大米,先烧一锅水,将大米淘尽浑水,滤干后倒入开水中,直到大米在开水中焯伸了腰,能用手掐断即可。大米不能焯得太烂,不然社饭蒸不熟,就是蒸熟了也是一甑子的稀糊糊,这种社饭就不好吃。焯的大米要有一定的硬性,抓一把捏紧了能马上松散就算焯得最好的了。滤了米汤的大米要急忙趁热与糯米和社饭胚子拌匀,直到大米的颜色拌成了社饭胚子的颜色,找不到一点净米就算拌好了。办社饭要用甑子蒸熟,才能正式品尝。甑子放进锅里,倒进的水只能在甑底下,不能淹过甑底。然后往灶孔里生火,加入杂木柴,让熊熊的火苗将锅里的水烧开,直到从甑子里串出了滚烫的气流,就开始往甑子里放入社饭半成品。等甑底上满了,再逐渐往上面倒,倒入甑子里的社饭半成品要边抖动边倒,使它们始终保持松松的结构。如果使劲倒,蒸起来会踏气,锅子里就像在唱戏,蒸过半天也不会熟,那半天也就白忙活了,还会受到等社饭吃的家人的埋怨。

  社饭半成品倒完后,在甑子上面搭一块包袱布就行了。这时,要连续地往灶孔里加入杂木柴,让火燃得很旺,才能一鼓作气地把饭蒸好。

  在锅里蒸饭是从上面熟到下面的,不是从下面往上面熟的,社饭也不例外,当满屋飘出了社饭的香味后,就表示社饭熟了。

  自己办的社饭分外爽口、好吃。掐的蒿子没掺一点白蒿和其他的蒿子。腊肉颗颗多一些,肥肉和瘦肉的比例相等,不会光是肥肉,也不会光是瘦肉,吃起来不会感到油腻,也不会感到油少。盐味合适,香味浓郁,咀嚼的社饭不会太烂也不会太硬,咀嚼起来又绵又软,能嚼出社饭的精丝来。吃社饭时能吃到蒿子的香味、腊肉的香味,能吃到野葱的香味、姜末儿的香味,也能吃到地米菜的香味、花椒的香味,这些香味综合在一起,就是社饭的香味。喜欢吃社饭的人,要吃两到三碗才觉得过瘾,不喜欢吃社饭的人也要吃一到两碗。总之,过社吃社饭成了所有土家人和古镇人的风俗,不管走到哪家,都吃得到社饭。过社是开年后古镇人的第二个民俗节,也就当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仅记在心里,而且还要亲自经历。那几天的郊外,掐蒿子的,挖野葱的,找地米菜的人到处都是。现在条件好了,在每次做社饭胚子时都会多做一些,一是好带到远方的亲戚那里,让他们买点糯米买点大米就可以蒸社饭了;二是在想吃时,从冰箱里端出社饭胚子一解冻,又可以蒸社饭吃了。如果儿女从外地回来,或者来了亲戚朋友,用社饭胚子蒸成社饭,倒是一种拿得出手的美味佳肴,同时也体现出主人的盛情。又到吃社饭的日子了。在古镇,过社的传统风俗只会不断增温,而不会慢慢消失……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8

  《随园食单》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著。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不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十四个方面。

  《醒园录》代李化楠撰,其子李调元整理,因家中有“醒园”故取名《醒园录》。全书分上下两卷,共记载了一百二十多种关于调料、饮馔及食品制法。书中所收菜点以江南风味为主,也有四川当地的风味。

  《食珍录》这是我国古代饮食专书之一,写于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时,余姚人虞宗是一位美信家,他官职是黄门郎,到南朝齐时升为太子庶子,后来担任祠部尚书。公元483至493年,武帝在位。有一次皇帝向他问起烹饪的秘诀,谈得投机,皇帝不觉醉了,非常难受,虞宗就献上“醒酒鲭”,算是帮了皇帝的大忙。

  虞宗的《食珍录》里,记载有六朝帝王名门家中最珍贵的烹饪各物。例如,“炀帝御厨用九牙盘食”,“谢传有汤法”,“韩约能作樱桃,其色不变”,“金陵寒具嚼著惊动十里人”,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高度成就。

  《清异录》北宋人陶谷撰著的《清异录》,是他杂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写的一部随笔集。书中包括天文、地理、草木等37个门类,共有648条有关内容。其中和饮食有关的果、蔬、禽、兽、鱼、酒、茗、馔八个门类,共238条,占全书三分之一强。文字具有消遣取乐的幽默风格,从多方面反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史。书中记载隋代的《谢讽食经》、唐代韦巨源的《烧尾食单》,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隋唐两代宫廷与官府筵席唯一较为齐全的食单。其他如:果、菜、禽、兽、鱼等烹饪原料,有的写其营养价值,有的谈到烹调技法,都是研究烹饪技术发展的可贵资料。

  《食经》谢讽著的《食经》成书于隋代,是饮食文化史上有名的著作之一。此书记载南北朝、隋代食品各目约五十种。其中有脍、羹、饼、糕、卷、炙、面、寒具,包括以动物原料为主制成的菜肴,如“飞孪脍”、“剔缕鸡”、“剪云斫鱼羹”等。从有的各目前冠经人各来看,如“北齐武成王生羊脍”、“越国公碎金饭”、“虞公断醒”、“永加王烙羊”、“成美公藏”、“含春侯新治月华饭”等,都是王侯贵族的饮馔。而有的各目讲究,如“千金碎香饼”、“乾炙满天星含浆饼”、“撮高巧装坛样饼”等,反映出当时饮馔已达到非常精美高贵的水平。

  《本心斋食谱》作者署名是宋代陈达叟,因为室名本心斋,所以又称本心翁。作者自述:常在书房里起居闲坐,玩味《易经》,床上围着画有梅花的纸账,用石鼎烹茶,自己的饮食崇尚清淡。有客人从外地来访,脸上流露出饥饿的神色。作者叫书童端上净素饭菜,客人品尝后说,没有尘俗气味。主客讨论食谱,就形成了这本书。全书记蔬食二十品类,均以蔬菜类名标目,如:菜羹、韭菜、山药、笋、藕、绿豆粉丝、水引蝴蝶面、水团、白米饭等。每类后面都附有赞语,赞语简括,均为十六字。还有“小引”说明其制法,或揭示其特点。如“水团”条,制法是“秫粉色糖,香汤浴之。”赞文为“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之沉水,清甘且香。”这种记述方法,表现了作者富有文学素养,又因所用赞体简要,类似歌诀,容易背诵,所以就便于普及。

  《山家清供》是南宋的一部重要烹饪著作。内容以素食为中心,包括当时流传的104个食品,夹叙夹议,丰富多采。唐代杜甫有诗云:“山家蒸栗暖,野饭射麋新。”南宋时的林洪撰著《山家清供》,即杜甫诗中的山家、野饭,意思是山居家庭待客用的清淡饮馔。全书二卷,记述以素食为主,亦有少量的荤菜,如饭、羹、汤、饼、粥、糕、脯、肉、鸡、鱼、蟹等。选料大部分为家蔬、野菜、花果、粮米,部也有取料于禽鸟、兽畜、鱼虾的。用料尽管平常,但由于烹饪方法奇妙,同样给人们以丰富的启发和借鉴。许多菜肴别出心裁,各具一格,足可使人窥见当时烹饪技术、烹饪艺术所已达到的水平。

  书中有不少是用中草药加工制配的食疗饮馔。如:萝菔面这一条下称:“王医师承宣常捣萝菔汁搜面使饼,谓能去面毒。”而麦门冬煎,则是纯药物,其标目下称:“春秋采根去心,捣汁和蜜,以银器重汤煮熬,如饴为度,贮之磁器内,温酒化温服,滋益多益。”由此可见是用纯药物加工和蜜制成,并加温酒后服用的一种保健饮料。总之,此书对了解江南饮食风貌和南宋烹饪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史料。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9

  民以食为天,这似乎是个简单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但是,食不仅仅是生理的需求,更要讲究一种文化和品位,是为食尚。

  很小的时候生活在东北的乡下,那时候物质贫乏,食既是吃,吃饱就足够。不论是玉米高粱还是萝卜酸菜,能够填饱肚子,在年节的时候能够吃到肉食和饺子也就足够。

  那个年代,去饭店吃饭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不仅仅是我个人,在某个特定的群体都是一样的行为。很多时候,对于未来,实在是难以预料。我也没有想到在遥远的未来我能够有幸专业学习过烹饪并且因为工作的关系天南海北出差,权当是一种旅游和美食的享受。

  美食在当代,是一种文化,讲究绿色、环保、健康等等。许多文人墨客在千百年来留下大量脍炙人口、清新隽永的文章,咏叹美食更是成千足万,可见其一斑。有文化底蕴做铺垫,餐饮文化大放异彩就不足为怪。

  许多餐饮业顶级人才都是烹饪艺术家,艺术家的称谓都是名副其实的,绝对没有半点虚荣的浮夸。从烹饪食材原料到改刀切配,从煎炒烹炸到盛装器皿,每一样都有科学的道理,菜肴美食不仅仅在器皿色泽,更在味道和健康理念!

  而我对于美食的偏好则是不求档次但求特色。

  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追求新的事物进而引发社会的进步,这是好事。尽管从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来看,事物也分为三六九等,但是适合是最重要的。

  经常游走于山野之间,在村落里和千年古镇寻觅自然美食,我以为真正的美食在民间,绝对不是烹饪大赛里面颜色艳丽不中食用的花架子。伴着山林野景,品着不知名的菜肴,那真是一种享受,淡然一切世俗烦忧,感恩着上天的恩赐,在活着的生命中的每一天,少有遗憾不愧是一种快乐。

  曾经为了一种习惯的口味开车跑出百里欣然前往,那是一种痴迷,朋友发笑,是否至于?在经济条件和时间的允许下,哪有不至于?

  纵观现在社会,高端餐饮特定人群不知从什么时候向往乡村生活,于是乎,商家投其所好开设大量农家院似的酒店度假村,不时打出令人心动向往的广告引人耳目,实则去现场则令人大失所望。

  原因在于太多的商业化运作在里面能有乡村的静谧和人性的淳朴么?打扮花枝招展的年轻服务员虚伪的笑容能够让人心动才怪!各种从市场购进的原料不论是否有污染或者卫生,都一概进入厨房,能找到农家的味道?

  实际上,过多的食品添加剂加入到菜肴当中缩短了食物制作的时间并提高了鲜香的味道,但是却掩盖了食物本来的自然鲜香,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正如现在的社会,传统的文化和文字正在被现代化的思想以及科技化工具所替代,连最基本的文字常常是提笔忘字,字迹更是丑陋不堪。

  可是现实就是现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就得适应和习惯,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不论如何,美食是一种诱惑,很难让人抵挡,留在唇齿之间味蕾敏感的刺激,绝对是一种享受。在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能够充分拥有自己的空间该是多么惬意的一种境界啊!

  无论是否有美酒或美人相伴,美食是必须的!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10

  世界上有许多不一样的菜系,不一样的菜系里又有许多不一样的菜。

  在杭州,有一种叫做“松子桂鱼”的美食,它但是我的最爱啊!每次到外面的酒店、饭店里去吃饭,这道菜但是必点哦!没有了这一道菜,好像其他再好吃的菜,都变得没有味道了。

  在很久以前,因为被鱼刺刺到了喉咙,所以那时的我但是不吃鱼的,别说一块了,一“滴”都不可能。

  可就在那时,桌上出现了一道黄澄澄的菜,在灯光的照耀下,好像还闪闪发光呢!我一下子就被这道外形靓丽的菜所吸引了。瞧,旁边还有些儿点缀的小星星――松子呢!这但是让我大开眼界了。

  我稍微夹了一小块,发此刻那层黄澄澄的皮的里面,竟然是这么洁白,给人感觉又嫩嫩的肉啊!我毫不犹豫就把它往嘴里送。

  含在嘴里的时候,有一股浓浓的味道糊上了我的心上。那味道,然后甜里带了点酸味,酸里又带了点甜味,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

  我轻轻地咬了一口。嗯,外面酥酥的,味道浓浓的,又好象是脆脆的。总之,就是美味极了。

  而里面,我已开始还担心那肉会没有味道,让人难以下咽呢。可吃了下去,才明白原先那肉不仅仅又嫩又滑,该有的味道,一点儿也没有少啊,甜甜的,酸酸的,真是吃了一块还不够,还想要再来一块呢!

  那点缀的小星星――松子,不仅仅又脆又小,味道十足,外面,好像也包裹了一层浓浓的松子鲑鱼的味道。

  品尝完,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鱼,竟然有这么入味,这么好看,这么美味,这么完美的鱼!我对这道菜的评价只有一个字,那就是――赞!

  这可真不愧是我最喜欢的一道菜啊!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11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节日:春节、植树节、护士节、中秋节、重阳节,然后每个节日都寄托着人们完美的感情与愿望。

  而我却想设计一个美食节,你们肯定有一大堆的疑问吧!哈哈!被我猜中了!下方让我来告诉你。

  我先设计美食节是因为能吃许许多多的美食。也能品尝各种新颖的美食。肯定能够饱口福拉!

  我将美食节定在5月10日。为了这个节日我还编了一个故事呢!

  故事是这样的: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被两座大山封在中间,只有绕很远很远的路才能出去,几乎都是与外界隔离了,所以他们吃的东西都只仅限于一点点,什么红薯呀、什么野菜呀之类的。河里的鱼啊、田里的米啊,他们别说吃了,见都没见过……

  一天,一个神仙到那里来游山玩水,为了不被人发现于是就变成了一位商人。但是他晚上在一户人家中歇脚的时候才发现,他们那里吃的东西十分的少。一问了村庄里的人才明白:那里的两座大山使他们与外界隔离了,根本就不明白外面的世界与外面世界的食物,神仙一听就决定要帮帮他们,他禀明玉帝后,玉帝也很同情他们,就让大力神去把那两座大山搬走。啊!大山最后搬走了,但是这位神仙还是觉得缺了点什么,他仔细一想,好像想到了什么,朝着远方飞去,过了一会他带着十分多的美食回来了。人们十分感激这位神仙,不仅仅帮他们搬走了大山还给他们带来了这么多以前没吃过的东西。于是他们把神仙给他们带去美食那一天——5月10日定做“美食节”,人们亲切的称这位神仙为“美食仙”……很多年以后这个村庄因美食而闻名就称这个村庄为“美食村”……

  怎样?不错吧!

  在美食节那天,人们能够把自我创作的美食与大家分享。这样美食永远就会有一片属于自我的天地了。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12

  因为吃牛丸时一口下去就会喷出肉汁,因此才得名……回味着这个名字,我不禁笑了起来,心想:“起名字的人不知从哪儿来的灵感,起了个这样的名字。”

  这时,一个“飞”上天空的面团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带着好奇心跑了过去。原先是个卖印度飞饼的摊点,一个清秀的小伙子身穿白褂,从桌子上揪下一团面团,往旁边的大理石板上使劲一扔。圆圆的面团立刻变扁了,小伙子把扁面团慢慢托了起来,开始在手指上飞转,看的我心惊肉跳,生怕面饼会掉下来,紧之后他把面饼往锅里一扔。“——”的一声响,撒点调料,再翻个面,烤个几分钟后,一个美味的印度飞饼就“OK”了。

  我但是大饱了口福,见到了好吃的就往嘴里塞,跟不要钱似的。什么油炸冰淇淋、叫化鸡、烤肉串、烤鱿鱼……平时吃不到的、这天都吃了个够。最好吃的就要数油炸冰淇淋了。我刚看到这个名字时觉得是个奇谈。冰是冷的,油是热的,还要炸一炸,那冰不都化了嘛!之后我才明白,他们在冰的外面包了一层蛋筒。所以冰才不会化。我买了一个,咬上去外脆内滑,冰还持续着原先香甜可口的味道,真是“极品”啊!

  这天我扁着肚子出门,挺着肚子回家。就连在路上还回味着各种美食的味道,然后我期望襄樊天天都有美食节!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13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极为丰富的,然后各地都有独特的美食。而在西安,羊肉泡馍就成了你务必品尝的佳肴之一。

  羊肉泡馍无论做法还是吃法都是很讲究的。然后制作时先将优质羊肉洗好切成片,再加以各种佐料大火煮烂。这时,店家会给你一个大碗和两个馍。

  吃羊肉泡馍最主要的就是掰馍,越细越好,泡起来才更入味,通常黄豆打小就能够了。之后将滚烫的羊肉汤倒入碗中,同时配以葱末、香菜、粉丝、盐、味精和地道的陕西油泼辣子,一碗羊肉泡馍就完成了。

  看着这碗羊肉泡馍,然后就像一件完美而又杰出的艺术品。红红的辣子油漂浮在汤上、灰蒙蒙的羊肉、翠绿的香菜和葱末、晶莹剔透的粉丝、雪白的馍,真令人赏心悦目。看着看着我仿佛看到羊肉汤变成了大海,粉条就像层层波浪,馍块的肉片就像星罗棋布的小岛,而翠绿的葱末就像点缀在小岛上郁郁葱葱的树木。

  羊肉泡馍的香味也十分诱人。那浓郁的香味早就已经随着热气四处弥漫,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勾住了我的鼻子,令人垂涎三尺。

  这时我也顾不上什么绅士风度,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真是鲜、香、辣。羊肉的醇香,香菜和葱末的清香,泡馍的柔软筋道,油泼辣子的香辣,这就是羊肉泡馍的特色。再喝上一口羊肉汤,真是鲜美至极!如果再配以几颗糖蒜,就更是享受了。汤鲜而不膻,羊肉肥而不腻,泡馍细腻柔软充满汤的鲜美和馍原有的香味,粉条爽滑可口,这就是我对羊肉泡馍的评价。一股脑吃完这些,全身发热,头上也冒汗了,总之就一个字:“爽!”

  羊肉泡馍不仅仅色香味形俱全,历史也很悠久,也许是因为它是古城西安的名吃吧。羊肉泡馍早在周朝就有了,那时叫做羊羹。关于它还有一个搞笑的传说。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未得志时生活贫困,流落长安街头。一天,他身上只剩下两块干馍,十分干硬无法下咽。一位好心的羊肉铺店主看他可怜就给了他一碗滚烫的羊肉汤。赵匡胤将干馍掰碎吃了起来,吃得浑身发热,饥寒全消,之后他当上了皇帝,这一美食就出了名。

  羊肉泡馍如今已享有盛名,它深受北方各族人民喜爱,许多国际友人也争先品尝,一饱口福。羊肉泡馍已经成为陕西小吃的“代表”。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14

  贾平娃说过,胃是有记忆的,也是有感情的。

  ——题记

  前几次回老家,路过西安,朋友在碑林博物馆西门的面辣子酒楼请我们吃饭。一看到“面辣子”几个字,我就很佩服老板的精明独到,用这个陕西著名的小吃作为酒店名称招徕客人,真是费了一番苦心。虽然分别多年,朋友一如既往地热情周到,叫人感到温馨。当然,在酒楼吃饭,不只是面辣子,还有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酒楼里有陕西各地的各种特色美食,只是最后一道主食是面辣子,一人一小盅面辣子,外加一个巴掌大的小馒头,可以蘸着吃,或者直接把馒头泡到面辣子里,馒头的香气加上开胃的面辣子,吃起来有滋有味。

  面辣子,勾起了我对家乡的回忆。其实,我的家乡合阳是叫蒸辣子,或者叫蒸辣子沫糊。小时候家里没有菜吃,用来就着馒头吃的。那时做法很简单,只要家里蒸馒头,就会蒸一碗或者两碗。具体的做法是:先给碗里放一把或两小把面粉,剥一些蒜,将蒜切成薄片,然后加点盐、辣椒粉、花椒粉等调料,加点食用油当然更香,一边倒开水,一边用筷子搅拌,直到将碗里的食材搅成糊状,注意水不能加得太满,距离碗口两三厘米,蒸辣子在蒸的过程中会有点发胀,太满了会溢出来,然后放进锅里和馒头一起蒸,等到四五十分钟后馒头蒸熟了,蒸辣子也就熟了。出锅后,用馒头蘸着蒸辣子吃,新出锅的馒头加上蒸辣子,非常美味可口。特别是里面的蒜片,蒸熟之后有一种特别的蒜香味,更是我喜欢吃的。直到现在,我都喜欢吃炒肉炒菜里的蒜头,也许是那个时候喜欢吃蒸辣子的缘故吧!

  小时候,我特别盼望蒸馒头的日子,那一天中午,不仅有平时吃不到的蒸辣子,更是一家人难得的能在一起干活一起聊天的时候。因为我还小,只会拉风箱烧火,姐姐和母亲一起发面蒸馒头,一边烧火,一边听着母亲和姐姐聊天,这时候我不用一个人呆在家里,厨房里特别热闹。很小的时候,我还不敢吃辣子,母亲就和姐姐商量要给我单独蒸一小碗不放辣子的,姐姐总是说:“不放辣子,那不是糨糊吗?吃了会变得迷迷糊糊的!”我想真会变得迷迷糊糊吗?可究竟抵挡不了面辣子的诱惑,等到吃饭的时候,就顾不上什么会不会变迷糊的事了。

  我现在在广东工作,这里是没有蒸辣子。即使外面开了那么多的陕西饭馆,依然没有蒸辣子。我家也经常蒸馒头,可是没有老家那样的大锅,每次要蒸的馒头都要挤一挤,也没有空间蒸面辣子,但我的心里却时时想着蒸辣子的美味。其实,不只是我,实际上很多人都有这种秉性,好多海外华侨,都说是中国心,还不如说中国胃,小时候吃什么东西,长大以后他的胃就有这个记忆了,还是喜欢吃那种味道。他吃什么东西,就产生什么人种,不光这里的环境气候,还有它的饮食。有人问我,陕西人为什么长得都像兵马俑一样,我想就是这个原因。当然陕西人做的面特别筋道,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所有人一说到面食,都高兴得很,因为他们的胃对面食有特别的记忆。

  于是,我琢磨着,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做出蒸辣子呢?经过思索实践,我终于找到了一种更方便更快捷的方法,把所有的食材放在有盖子的沙锅里,不过比在老家做的时候还可以多加一些东西:如泡好的粉条、木耳、香菇等,喜欢吃肉的话也可以加一点。其实能放的东西不固定,你喜欢吃什么都可以放进去,只是不能太多,但是蒜是不可缺少的。倒上开水搅拌均匀,盖上沙锅盖,放进微波炉烧十分钟左右就好了,这样蒸出的面辣子,照样美味可口,香气四溢。当然,吃的时候配上馒头,才有原汁原味的感觉。

  据说蒲城县有一官员去北京,看望杨虎城将军的儿子、原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杨拯民先生,问老人家喜欢家乡的什么。老人家说别的没有什么,只希望从家乡给他家找一位厨师,这个厨师只要会做一种面食就行,这个面食就是陕西著名小吃:面辣子。可见,对家乡的思念,并非只是一种抽象的念想,而是包含在对家乡的亲朋好友、一草一木、饮食风俗的具体人或事物的记忆之中。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15

  家乡有无数种美食,真的想全记下来。但太多了,不可能,只能将我认为好吃的东西记下来,留给后人。一位伟人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想拨面条就是民族的。

  在几十年前,一位同事曾以《香喷喷的拨刀面》为题写过散文,发表于本地报刊上,家乡的美食也因此闻名。

  拨面条可是一种美食。小时候,吃顿拨面条是一个梦。因为那时候每口人一年也就分十来斤荞麦,平日里不来客人谁家也舍不得吃。

  荞麦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植物,喜欢生长在沙质土壤中,生长期间降雨量不能超过200毫米,雨大了将停止生长,甚至是颗粒不收。我小时候最早学会的谜语就是关于荞麦的:红梗绿叶开白花,五方六月才种它。三块小瓦,盖个小房,里面住着个白姑娘。这些,是荞麦的真实写照。但荞麦由于生育期短,种植要求条件高,产量低,农民都不喜欢种。不过荞麦面好吃,荞麦皮是上等的枕头填充物,特别是荞麦面的拨面条儿,别有风味,农民为了尝鲜还是要种的,如今在我家乡的市场上,新鲜的荞麦面1斤已经是4斤白面的价格了。

  关于荞麦的故事有好多,但我感觉“三片瓦”的故事更有趣。

  相传在很久以前,一对贫苦的农民夫妇,住在一间又低又窄的茅屋里,茅屋上只盖着三片瓦,所以人们都称他们为“三片瓦家”。三片瓦家虽然穷,却养了三个漂亮姑娘,大姑娘大麦,小姑娘小麦,二姑娘荞麦。

  大麦和小麦,高高兴兴地嫁给了两个庄稼人,成家立业,男耕女织,日子过得热火。只有二姑娘荞麦,跟大姐小妹不一样,小姐的身子丫环的命,人懒,什么活也不干,什么苦也吃不了,还爱吃香的穿好的,整天对着镜子梳妆打扮,喜欢头上戴一朵小白花。父母把她许给一个叫“苦得”的庄稼汉。荞麦嫌人家生得不体面,人老实,打心眼里瞧不起。

  村子里有个坏小子叫“寒露”,终日游手好闲,拈花惹草。一日在地里遇见荞麦,甜言蜜语,勾勾搭搭,从此二人眉来眼去,暗中幽会。荞麦学会了几句诗文,就更看不起大姐小妹。父母一提“苦得”,便顶撞父母。反正不愿和“苦得”成亲。

  在“寒露”千方百计的勾引下,荞麦姑娘怀孕了。这在当时可是天大的丑事。荞麦急着跟“寒露”成亲以遮丑。“寒露”却说门不当、户不对,丢了“荞麦”另寻新欢。

  荞麦羞愧难言,不想活在人世。父母从中安慰,姐妹来劝说。荞麦回心转意,情愿嫁给庄稼汉“苦得”。

  偏巧那一年天旱地裂,禾苗干枯。急于出嫁的荞麦,请媒人到“苦得”家求婚。媒人回来说,只要有一线之途,也不娶荞麦为妻。

  荞麦听了此话,眼泪只好往肚里流,知道都怪自己,是自作自受。再看大姐小妹,都是夫妻恩爱,自己失身“寒露”,身败名裂。还有啥脸活在人世!不如一死了事,就给“苦得”写了绝命诗:

  家住三片瓦,出身在贫家。小时爱穿红,长大戴白花。书生寒露把我害,死后不怨爹和妈。

  夜里,荞麦姑娘将诗藏在袖筒里,朝着三片瓦的茅屋拜了又拜,来到白天“苦得”干活的地方,长跪不起,呜咽泣哭,吐血而死!

  第二天,“苦得”来到地头,看到荞麦姑娘已经气绝,在她的身体四周,长出了许多红杆杆、绿叶叶、开白花的草。他可从来没见过,以为是荞麦变成的,所以把它叫作荞麦。

  “寒露”听说荞麦姑娘死在地头,也念往日之情,跑去看望。他刚走到荞麦跟前,那荞麦结的黑籽就唰唰地落了下来。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荞麦当作庄稼来种,下种时间比谷子、玉米迟好多日子也没关系。又不择地、耐旱。但必须在寒露到来前收割,要不就落到了地里。所以民间有“荞麦不过寒露”的说法。

  虽然荞麦产量低,但经家乡父老兄弟的精心耕种,每年都有一个好收成,特别是用碾子碾出的荞麦面,做出的拨面条有一种特殊的地方风味。

  拨面条做起来简单。就是将碾子压的荞麦面用凉水和好后,在面板上赶成一尺宽、一寸厚的饼,用专用的拨面刀,挤压切砍于滚开的沸水中,漂起就用筷子挑入碗中,拌卤子食用。

  荞麦面拨面条清新可口,做卤子的原料有好多种。但只有用农家大酱缸里的红咸菜、加少许瘦肉做出的卤子别有一番风味。记得一位省城来的客人第一次吃拨面条,小伙子血气方刚,争强好胜,一次吃了3大碗,边吃边叫好,结果一下子撑着了,接下来3顿没吃饭。

  家乡拨面条的美味,走到哪儿也忘不了!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16

  粘豆包是用黄米面等粘性面、豇豆或小豆等为馅做成的包子。

  黄米又有大黄米、小黄米之分,大黄米是由黍子去皮而成;小黄米是一种有粘性的谷子去皮而成。不论是大黄米还是小黄米,都必须淘洗后趁湿磨面,经发酵后做包子皮,近几年城市出现豆沙馅的豆包,俗称豆沙包。农村豇豆或小豆都是自家产的,很少有人买豆沙馅。

  随着社会进步、人口的迁移,在许多城市逐渐出现了白面皮的豆包,为了区分于馒头,还用胭脂在上面点上红点,馅也逐渐简化,不用豆沙而直接将红小豆煮熟,加糖,看起来,豆包馅一粒粒的,很散的。

  在我的老家,豆包叫粘豆包,但不叫豆馅包。

  粘豆包与其他“包”的区别在“皮”的原料不同——粘。

  粘豆包是一种由粘米面制成的特色食品。先将黄、黏米淘洗干净,沥干水,用碾子磨成面,习惯叫“压碾子”。那时农村没电,更没有磨面机,全屯只有几盘公用的石碾子。说到压碾子,不但花力气,还要排队,大人们常常没等天亮就顶着星星、冒着严寒去抢头班碾子了。

  粘豆包是一种特色美食。作为春节期间的民俗食品,深受农民的喜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具有北方年味的特色食品了。

  在我的家乡,每年一进腊月,家家户户都忙着蒸粘豆包,这是百姓一年生活当中的大事,也是对忙碌一年的一个交待。粘豆包,借“年”的音,取意连年有余。特别是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因为那时北方不产细粮,每逢年节才供应一二斤白面或大米,粘豆包就是乡亲们最奢侈的食品了。更是小孩们喜欢的美食。还在锅里蒸着的时候,就能闻到那诱人的香味。锅一打开,围着锅台观望的我们,见了那香喷喷的美食,早已垂涎欲滴。刚出锅的粘豆包粘手粘牙,一定不能着急吃。听老人们讲,邻居二哥性子急,也是饿了的缘故,干了一天活,进屋时妈妈正掀锅,忙着说:妈,这也太饿了。妈妈说:等一会,凉了再吃,现在太热。没事,这么大人了,还怕热?给一个吧!妈妈发了善心,起出一个给了他,他接过来吹了一下放嘴了,一是二哥的嘴太大,二是老太太做的豆包太小,再加上豆包太粘,二哥嚼了一下,烫得“嗷嗷”叫了起来,豆包太粘,将一口牙牢牢地沾上了,也是嗓子眼儿太细,咽不下去,嘴里填得太满,吐不出来,牙在热豆包里的滋味可受不了。科学家说:牙是人体最硬的器官,但也是人体最怕热的器官,待二哥将豆包从嘴里吐出来,里边几只大牙的神经都受损伤了。一朝怕蛇咬,十年怕井绳。从那天开始,二哥再也不敢吃热的了。现在想想,吃豆包蘸白糖,条件好的家庭再加点荤油,吃起来既甜又香,真是别具风味。

  小时候,每当在外面玩耍累了、饿了,回到家里,妈妈早就将豆包在锅里给热好了,有时候手都来不及去洗,掀开锅伸手就拿一个,趁热吃一口,真的是香气扑鼻,其香真的绕梁三日呢。

  蒸粘豆包很麻烦,城里人没有大铁锅,更没有既通气又保温的高粱秆锅盖,往往农村朋友过年前给送些去,都当美食收藏,吃着也会觉得特别香甜。

  粘豆包的制作是有一定规程的。先将淘洗好的黄米碾成面,用开水和面,发酵24小时以上。再将虹豆或红小豆煮熟、捣烂,将面用手拍成薄饼,将捣烂的豆馅放在里面,好好地团起来,粘豆包就包成了,再将秋天采摘晾晒的苏子叶,垫在下面,防止粘锅。粘豆包蒸出来后,一两顿是吃不完的,要放在室外一个大缸里冻着,等正月家里来了客人再拿出来重新上锅蒸,味道一点儿都不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市场上卖的粘豆包有粘高粱米面的,也有粘稻米面的。不论是哪种面的,吃着总没有老家黄米面的感觉好。偶而走到市场上,看到那些农村大嫂朴实的打扮,和她们大嗓门儿的叫卖声,就会想起当年,母亲忙忙碌碌蒸粘豆包的身影,想到这些,年味就浓了。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17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这很有点像古代行军用的“糒”。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18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般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19

  苏州人特重塘鳢鱼。上海人也是,一提起塘鳢鱼,眉飞色舞。塘鳢鱼是什么鱼?我向往之久矣。到苏州,曾想尝尝塘鳢鱼,未能如愿。后来我知道:塘鳢鱼就是虎头鲨,嗐!

  塘鳢鱼亦称土步鱼。《随园食单》:“杭州以土鱼为上品,而金陵人贱之,目为虎头蛇,可发一笑。”虎头蛇即虎头鲨。这种鱼样子不好看,而且有点凶恶。浑身紫褐色,有细碎黑斑,头大而多骨,鳍如蝶翅。这种鱼在我们那里也是贱鱼,是不能上席的。苏州人做塘鳢鱼有清炒、椒盐多法。我们家乡通常的吃法是氽汤,加醋、胡椒。虎头鲨氽汤,鱼肉极细嫩,松而不散,汤味极鲜,开胃。

  昂嗤鱼的样子也很怪,头扁嘴阔,有点像鲇鱼,无鳞,皮色黄,有浅黑色的不规整的大斑。无背鳍,而背上有一根很硬的尖锐的骨刺。用手捏起这根骨刺,它就发出昂嗤昂嗤小小的声音。这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我一直没弄明白。这种鱼是由这种声音得名的。它的学名是什么,只有去问鱼类学专家了。这种鱼没有很大的,七八寸长的,就算难得的了。这种鱼也很贱,连乡下人也看不起。我的一个亲戚在农村插队,见到昂嗤鱼,买了一些,农民都笑他:“买这种鱼干什么!”昂嗤鱼其实是很好吃的。昂嗤鱼通常也是氽汤。虎头鲨是醋汤,昂嗤鱼不加醋,汤白如牛乳,是所谓“奶汤。”昂嗤鱼也极细嫩,鳃边的两块蒜瓣肉有大拇指大,堪称至味。有一年,北京一家鱼店不知从哪里运来一些昂嗤鱼,无人问津。顾客都不识这是啥鱼。有一位卖鱼的老师傅倒知道:“这是昂嗤。”我看到,高兴极了,买了十来条。回家一做,满不是那么一回事!昂嗤要吃活的(虎头鲨也是活杀)。长途转运,又在冷库里冰了一些日子,肉质变硬,鲜味全失,一点意思都没有!

  砗螯我的家乡叫馋螯,砗螯是扬州人的叫法。我在大连见到花蛤,我以为就是砗螯,不是。形状很相似,入口全不同。花蛤肉粗而硬,咬不动。砗螯极柔软细嫩。砗螯好像是淡水里产的,但味道却似海鲜。有点像蛎黄,但比蛎黄味道清爽。比青蛤、蚶子味厚。砗螯可清炒,烧豆腐,或与咸肉同煮。砗螯烧乌青菜(江南人叫塌苦菜),风味绝佳。乌青菜如是经霜而现拔的,尤美。我不食砗螯四十五年矣。

  砗螯壳稍呈三角形,质坚,白如细磁,而有各种颜色的弧形花斑,有浅紫的,有暗红的,有赭石,墨蓝的,很好看。家里买了砗螯,挖出砗螯肉,我们就从一堆砗螯壳里去挑选,挑到好的,洗净了留起来玩。砗螯壳的铰合部有两个突出的尖嘴子,把尖嘴子在糙石上磨磨,不一会就磨出两个小圆洞,含在嘴里吹,呜呜地响,且有细细颤音,如风吹窗纸。

  螺蛳处处有之。我们家乡清明吃螺蛳,谓可以明目。用五香煮熟螺蛳,分给孩子,一人半碗,由他们自己用竹签挑着吃,孩子吃了螺蛳,用小竹弓把螺蛳壳射到屋顶上,喀拉喀拉地响。夏天“检漏”,瓦匠总要扫下好些螺蛳壳。这种小弓不作别的用处,就叫做螺蛳弓,我在小说《戴东匠》里对螺蛳弓有较详细的描写。

  蚬子是我所见过的贝类里最小的了,只有一粒瓜子大。蚬子是剥了壳卖的。剥蚬子的人家附近堆了好多蚬子壳,像一个坟头。蚬子炒韭菜,很下饭。这种东西非常便宜,为小户人家的恩物。

  有一年修运河堤。按工程规定,有一段堤面应铺碎石,包工的贪污了款子,在堤面铺了一层蚬子壳。前来检收的委员,坐在汽车里,向外一看,白花花的一片,还抽着雪茄烟,连说:“很好!很好!”

  我的家乡富水产。鱼之中名贵的是鳊鱼、白鱼(尤重翘嘴白)、鮕花鱼(即鳜鱼),谓之“鳊、白、鮕。”虾有青虾、白虾。蟹极肥。以无特点。故不及。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20

  过去我们那里野鸭子很多。水乡,野鸭子自然多。秋冬之际,天上有时“过”野鸭子,黑乎乎的一大片,在地上可以听到它们鼓翅的声音,呼呼的,好像刮大风。野鸭子是枪打的(野鸭肉里常常有很细的铁砂子,吃时要小心),但打野鸭子的人自己不进城来卖。卖野鸭子有专门的摊子。有时卖鱼的也卖野鸭子,把一个养活鱼的木盆翻过来,野鸭一对一对地摆在盆底,卖野鸭子是不用秤约的,都是一对一对地卖。野鸭子是有一定分量的。依分量大小,有一定的名称,如“对鸭”、“八鸭”。哪一种有多大分量,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卖野鸭子都是带毛的。卖野鸭子的可以代客当场去毛,拔野鸭毛是不能用开水烫的。野鸭子皮薄,一烫,皮就破了。干拔。卖野鸭子的把一只鸭子放入一个麻袋里,一手提鸭,一手拔毛,一会儿就拔净了。——放在麻袋里拔,是防止鸭毛飞散。代客拔毛,不另收费,卖野鸭子的只要那一点鸭毛。——野鸭毛是值钱的。

  野鸭的吃法通常是切块红烧。清炖大概也可以吧,我没有吃过。野鸭子肉的特点是:细、“酥”,不像家鸭每每肉老。野鸭烧咸菜是我们那里的家常菜。里面的咸菜尤其是佐粥的妙品。

  现在我们那里的野鸭子很少了。前几年我回乡一次,偶有,卖得很贵。原因据说是因为县里对各乡水利作了全面综合治理,过去的水荡子、荒滩少了,野鸭子无处栖息。而且,野鸭子过去是吃收割后遗撒在田里的谷粒的,现在收割得很干净,颗粒归仓,野鸭子没有什么可吃的,不来了。

  鹌鹑是网捕的。我们那里吃鹌鹑的人家少,因为这东西只有由乡下的亲戚送来,市面上没有卖的。鹌鹑大都是用五香卤了吃。也有用油炸了的。鹌鹑能斗,但我们那里无斗鹌鹑的风气。

  我看见过猎人打斑鸠。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午饭后,我到学校后面的野地里去玩。野地里有小河,有野蔷薇,有金黄色的茼蒿花,有苍耳(苍耳子有小钩刺,能挂在衣裤上,我们管它叫“万把钩”),有才抽穗的芦荻。在一片树林里,我发现一个猎人。我们那里猎人很少,我从来没有见过猎人,但是我一看见他,就知道:他是一个猎人。这个猎人给我一个非常猛厉的印象。他穿了一身黑,下面却缠了鲜红的绑腿。他很瘦。他的眼睛黑,而冷。他握着枪。他在干什么?树林上面飞过一只斑鸠。他在追逐这只斑鸠。斑鸠分明已经发现猎人了。它想逃脱。斑鸠飞到北面,在树上落一落,猎人一步一步往北走。斑鸠连忙往南面飞,猎人扬头看了一眼,斑鸠落定了,猎人又一步一步往南走,非常冷静。这是一场无声的,然而非常紧张的,坚持的较量。斑鸠来回飞,猎人来回走。我很奇怪,为什么斑鸠不往树林外面飞。这样几个来回,斑鸠慌了神了,它飞得不稳了,歪歪倒倒的,失去了原来均匀的节奏。忽然,砰,——枪声一响,斑鸠应声而落。猎人走过去,拾起斑鸠,看了看,装在猎袋里。他的眼睛很黑,很冷。

  我在小说《异秉》里提到王二的熏烧摊子上,春天,卖一种叫做“鵽”的野味。鵽这种东西我在别处没看见过。“鵽”这个字很多人也不认得。多数字典里不收。《辞海》里倒有这个字,标音为(duo又读zhua)。zhua与我乡读音较近,但我们那里是读入声的,这只有用国际音标才标得出来。即使用国际音标标出,在不知道“短促急收藏”的北方人也是读不出来的。《辞海》“鵽”字条下注云“见鵽鸠”,似以为“鵽”即“鵽鸠”。而在“鵽鸠”条下注云:“鸟名。雉属。即‘沙鸡’。”这就不对了。沙鸡我是见过的,吃过的。内蒙、张家口多出沙鸡。《尔雅释鸟》郭璞注:“出北方沙漠地”,不错。北京冬季偶尔也有卖的。沙鸡嘴短而红,腿也短。我们那里的鵽却是水鸟,嘴长,腿也长。鵽的滋味和沙鸡有天渊之别。沙鸡肉较粗,略有酸味;鵽肉极细,非常香。我一辈子没有吃过比鵽更香的野味。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21

  近期,品读汪曾祺经典散文集《人间滋味》。饮食这种俗而又俗的大众文化,在汪曾祺笔下带着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

  《葵·薤》是其中尤为经典的篇章。由汉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引出汉代的葵。葵是什么?葵如何又能做羹?带着这个疑问考究,从葵花说到秋葵,最后在吴其浚所著《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植物名实图考》找到答案:古代的葵就是冬苋菜。由于时代发展,汉时的菜中之王葵如今几乎不为人知。蔬菜的命运和世界一切事物一样,也有其兴盛和衰微。

  薤叶极细。捏着一棵薤,汪曾祺想到汉代挽歌《薤露》“薤上露,何易脪,露脪明朝还落复,人死一去何时归?”由薤感叹人生短促。薤是什么?北方人极少吃,南方人常吃,现在叫“藠头”。作为南方人,我深感惭愧,吃了这么多年藠头,竟然连“藠”如何读写都不清楚,更别说藠头的渊源是薤。此类寻常植物,汪曾祺亦能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学识之渊博,知识面之丰富,让人叹为观止。

  炒米、焦屑、咸鸭蛋、茨菰是汪曾祺与故乡息息相关的食物。从《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说到故乡炒米待客之道,谈炒米手艺人,提到老祖母的炒米坛……对于咸鸭蛋、茨菰这些童年时没好感的食物,长大后却因久违而想念。悠悠往事随笔写来,无论是家常小食,还是地方风味,甚至生活里最平淡无奇的热汤,在汪曾祺笔下都添了一份文化意蕴,多了一笔闲情雅致。

  不起眼的原料经大厨之手能做出人间至味的菜品。与此同理,平平常常的饮食亦能让大师写出妙趣横生的佳作。读汪曾祺《人间滋味》,赏美食品美文。汪曾祺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和谐的背后,是汪曾祺对待文学极致认真的态度:观察事物细致入微,用词力求准确、精练。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是汪曾祺“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22

  毛豆腐是安徽驰名中外的素食佳肴。系屯溪、休宁一带特产的毛豆腐(长有寸许白色茸毛)为主料,用油煎后,佐以葱、姜、糖、盐及肉清汤、酱油等烩烧而成。上桌时以辣椒酱佐食,鲜醇爽口,芳香诱人,并且有开胃作用,为徽州地区特殊风味菜。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时,因家贫困,曾给财主家放牛帮工,每在白天放牛后,半夜就要起来与长工们一起帮磨豆腐,他年纪虽小,但做事很勤快,颇得长工们喜欢,因此,长工们尽量照顾不让他干重活。后被财主知道很不满意,便将他辞退回家了。朱元璋没办法,只得和附近一座庙跟前的小乞丐们混在一起。长工们可怜他,每天从财主家偷出一些饭菜和鲜豆腐,藏在庙的干扰草堆里,到时朱元璋就悄悄取走与伙伴们分食。不久,父母兄相继亡故,朱元璋更是孤无所依,便入寺当了和尚。因朱元璋最喜食豆腐,初时,长工们仍照样送来藏放草堆里。一次寺里一连几天忙着做庙会,长工们见藏放的豆腐原封不动就没有再送了,当庙会结束,朱元璋记起去取豆腐,发现豆腐上已长满了一层白毛,他就拿回庙中,偷偷地弄来油煎食之,觉得味道更香鲜无比。以后,他就常用此法做豆腐吃。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油煎毛豆腐便成了御膳房必备佳肴。现今油煎毛豆腐已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外名菜。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23

  常言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总感觉这是在诉说莜面心酸的奋斗史。确实,莜面由过去的难登大雅之堂混迹于“下层社会”到现在成为城市乡村人见人爱的香饽饽,可谓也经历了一个艰难复杂的奋斗过程,最终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终于有了扬眉吐气的今天。

  小时候,记得农村的小麦和莜麦种的几乎一样多,但秋收之后小麦几乎都交了公粮,平时人们家很少能吃到馒头,有限的那点白面除了过节吃上一顿,剩余的多留给老人和家中最小的孩子,我们家那时就数妹妹小,过一段时间,母亲就烙一块黄冲冲的上面用刀横竖交错地划着网格状痕迹的白面饼子,给妹妹做干粮,妹妹饿了,母亲就从吊在房顶的一个篮子里取出饼子,掰上一块,拿糖水给妹妹泡着吃,我和弟弟两眼滴溜溜地看着直咽口水……

  那时,莜麦是不能充当公粮的,所以莜面家家户户基本三六九地吃,早晨晚上往往是莜面糊糊煮山药或拌炒面,中午莜面囤囤、窝窝、鱼鱼冷盐汤。莜面几乎囊括了我的童年少年生活,至今我不吃莜面块垒、莜面拿糕、莜面炒面,不知和那时的莜面生活是否有关?

  在这些莜面制作的饭食中,我其实最喜欢吃莜面糊糊煮山药。

  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全家七大八小好几口人,在炕上以半圆圈的阵势围着一大盆糊糊,一人手捧一只硕大的粗瓷大碗,舀上一两勺子糊糊,捞上三四颗小山药,待热气渐渐散尽,拿筷子把山药搛起,一咬两半,熟练地把皮吐掉,三八两下把还发烫的沙乎乎的山药囫囵吞下,然后灌下几口又绵又滑的糊糊,再就几口酸的咧牙的咸菜,一种特别的舒畅就从肚里瞬间升起,待头上冒出了热气,一顿饭也就基本告终。至今想起此饭,还有一种特别的难以割舍的滋味在口里萦绕。只是这种饭特别不耐饿,早晨吃上一碗糊糊煮山药就去上学,不等放学,肚里就叽里咕噜响个不停……

  那时农村的学校一般是早晨八点开始上课,下午两三点才放学,待放学的钟声“叮叮当当”一响,我们似脱缰的野马,背着一个把屁股敲得咚咚直响的母亲用各种颜色的布头缝制起来的书包,奔向离学校二里的家中。

  回到家里,很多时候父母已经吃过饭劳动去了,锅里面给我们留着还有热气的莜面,我们根本不按照固有的步骤去吃,着急慌忙地用猪蹄似的脏手拿上一片莜面鱼鱼或一团莜面窝窝或几个莜面囤囤,再剥上一根大葱,就一边吃一边心猿意马地跑出去玩了,有时看到队长家的孩子扛着一个大白面馒头出来,总爱凑过去和人家套近乎,妄想用莜面和人家交换一点馒头,可他们也很聪明,总是没等你把意思完全说出来,就拿着馒头一溜烟跑开了……

  上了初中我就开始住校,那时住校生吃饭是学生交什么面学校给你吃什么饭,当时白面还是稀罕物,一星期吃一两天馒头,其它四五天都是莜面,早晨一般是莜面块垒,莜面块垒是用笼屉蒸熟的,蒸的过程中经常有蒸汽流到块垒里面,黏成一大块,就没法吃了,我们打饭的时候,大师傅们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一只铁锹三下五除二就给我们铲到了盆里,为此我们经常和大师傅发生矛盾冲突,如果此时食堂还有剩下的块垒,双方的矛盾基本就能和平解决,如果没有剩饭,大师傅就强词夺理胡搅蛮缠,妄想以势压人,结果气急败坏的我们,往往联合几个宿舍的同学,用块垒为子弹袭击大师傅。不过最终我们又会饿着肚子遭受班主任的强力镇压……

  到了高中时候,农村已经实行包产到户多年,大多数人家吃白面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

  那时,由于我们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需要大量的营养来补充,学校的一顿劣质大餐根本不值得我们蚕食鲸吞,所以每个学生拿干粮补贴自己似乎成了必然。当时,我们有四五个要好的同学,不但同学习而且同吃干粮,每个同学拿的干粮是不一样的,有拿干馒头片的,有拿馒头的,有拿饼子的,也有拿莜面炒面的。每顿饭后,我们吃干粮是按储存时间长短来定先吃那种的,先吃最不易储存的,莜面炒面是储存时间最长的,也是我们最不爱吃的,它往往被留在最后的时间吃。不过每到我们努力艰难吃下炒面的时候,也就到了一个月结束我们又要回家改善伙食取干粮的时候了……

  一直到了大学,莜面才彻底脱离了我的生活。转眼之间,大学毕业,工作直到现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间,莜面突然来了个华丽转身,一下变成了我们餐桌上的美味珍馐,这是二三十年前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24

  如果问我在国内最想去哪旅游?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要去新疆!”是的,我从小就想去新疆,经常上网查阅关于新疆的资料。但是,你要问我新疆哪儿有美丽的风景这类问题,我可不知道。因为,我并不关心什么风景,只关心新疆的传统美食。

  说到美食,我可是深有研究的。现在,我就向你介绍介绍新疆的美食吧!

  我从网上查到,新疆最出名的食物就是葡萄。新疆的葡萄颗颗大又晶莹,在绿叶的衬托下更显得水灵灵的。摘一颗下来放在嘴里,一股清爽、甘甜的汁儿就充满口腔。我看着图片和资料,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其实,用葡萄做的葡萄干也是十分美味的。新疆人将新鲜的葡萄放进一个四壁都有小窗户的土砌小矮房里,任太阳暴晒,让葡萄里的汁液在短时间内被吸干,葡萄干就做成了。

  除了葡萄,新疆的西瓜也是一级棒,每个西瓜都是翠绿翠绿的,犹如闪亮的绿宝石。切开西瓜,瓜壤红彤彤的,让人忍不住要一口咬下。其实新疆的水果都是个大味美,除了有勤劳的新疆人和他们开耕出肥沃的土地,还有那充满“天然营养”的阳光,水果们天天贪婪地享受着“天然营养品”,能不长得好吗?

  该说说熟食了,如果你去到新疆,一下子会想到什么熟食呢?没错,那就是烤羊肉串。

  因为新疆有肥沃的青草,使羊儿们长得十分健壮,羊肉当然也很美味。在烤羊肉串时,新疆人是直接将羊肉串放在炭上烤,再加上各种调料。这羊肉串我吃过,是新疆的维吾尔人到漳州做的,绝对正宗。烤熟的羊肉串是深棕色的,细小的调料粉就像撒在它身上的细沙,而且,因为羊肉串是放在炭上烤的,我品尝的时候,嘴里除了有香香的羊肉,还有一种说不出的野味。

  新疆的美食还有很多。比如哈蜜瓜、大饼(库乃其)什么的也十分美味。但是,不管怎样,这也得归功于勤劳的新疆人。来吧,你是不是也喜欢上新疆的美食了呢?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25

  我们中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当然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习俗,但我却对新疆人民的当地习俗非常感兴趣。

  新疆人民有三大类习俗,分别为:饮食习俗、服饰习俗、民俗禁忌。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当地的饮食习俗了。

  新疆人个个都是热情好客的,并且非常大方,只要你去做客,他们会热情地把你请进屋子,并端上他们风靡全国的一大名馔——烤全羊,再配着别致的各类抓饭,一大盘一大盘,毫不吝啬。他们还有和烤全羊相似的手抓羊肉。无论谁家办喜事、丧事,手抓羊肉是必不可少的菜。当他们饿了时,他们的小吃可谓是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烤包子、拉面、油塔子、奶茶。更奇特的是他们能把羊奶、牛奶制成许多奶制品,这些奶制品,这些奶制品不但有纯天然的浓郁的奶味,而营养价值相当高。再有就是用马奶发酵而成的马奶酒,那种奶香和酒香的混合味道真能把天上的神仙都引来。

  到了寒冬腊月,他们还照样在街头围着火炉吃西瓜,并且还吃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

  新疆的饮食独有一道风味。那里的食物,天上美味,那里的人民,热情大方,新疆真是一个好地方!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26

  一说到那外焦里嫩,让人赞不绝口,吃了一口又想再吃一口的烤羊肉串,就不难想到新疆这个美丽的地方。除了这里盛产的吐鲁番葡萄,哈密的哈密瓜,这里的小吃也是出了名的。

  烤羊肉串也许在别地也有,但属新疆的最正宗吧!烤架上堆着煤炭块,再燃起火,放上一排刚穿好的羊肉串,撒点孜然,撒点辣子面。只见烤羊肉串的小伙一手攥上二十个铁钎子,一下翻过来,那一面已经变得金黄。浓郁的香味随着烟弥漫在数十里,引来了络绎不绝的人前来一吃。

  光吃羊肉串那当然是比较单调,新疆的小吃可是丰富多彩,各种各样。主食以抓饭和拉条子为主。那抓饭里有黄罗卜、胡萝卜、葡萄干、杏干、大米、羊肉。把萝卜切成条,葡萄干直接洗好了放,杏干去核,羊肉切成大块啃着吃。抓饭讲究的是火候,做肉有一种火候,做米也有一种火候,做抓饭容易,但美味可口、色香味俱全的抓饭还是要来新疆品茶,新疆的抓饭肉炖的又香又烂,米焖的粒粒分明,香喷喷的。

  新疆人的饭桌上必不可少的还有奶茶,奶茶以砖茶和马奶熬制而成,喜欢茶香更浓一点的多放点砖茶,喜欢喝牛奶的就多搁点牛奶,总之一家一个口味,一家一个喜好。

  薄皮包子,烤包子是各有各的特色:薄皮包子,顾名思义,吃的就是皮薄,而且都是用手擀的薄皮,大约如同三张纸那么薄吧;烤包子的皮就没有薄皮包子那么薄了,烤包子的皮是又脆又香,让人垂涎欲滴。

  新疆的美食独具特色,种类是数不胜数。如果你也想品茶新疆的美食,那就来新疆做客吧!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27

  1、老碗鱼

  一阵敲门声过后,门外站了个小伙子,手里端着个老大的碗。急忙招呼进来之后,小伙子把碗往桌子上一放,好家伙,这么大一碗,红火火的,看得人心痒欲馋。赶紧端出自家的大火锅,把鱼碗给他腾出来,一连声谢过之后,即刻就转入忙碌的碗筷交错的阶段。

  原来附近开了家“老碗鱼”店,有时晚上路过,隔窗望去,人还蛮多,加之最近忙忙碌碌,没好好吃上几顿,嘴里“真是淡出鸟”来了。临到饭点,打了个电话,订了一份请人送到家来,正要开开胃。

  美食当前,闲话少叙,单说这鱼香已是绕屋三匝,直诱得人心花怒放。用筷子挑开上面一层红油,一时豆腐皮、蘑菇、土豆、大豆芽、羊血、魔芋纷纷浮出碗底,味道咸淡适中,辣而不呛,鱼肉鲜香嫩软,舌尖微麻,直吃得人过瘾贪饭。

  无奈老碗太大,连吃三顿,还有余汤在锅。真是太实惠了,所费不多,不足二十五元。只是付出必有回报,报之以日日开水洗胃,报之嘴含喉片方得清火祛热。美味自外而来,又可居家随意共享,如此服务,可称是美事一桩。

  2、外婆菜

  徒弟小兵从南方千里迢迢带来两包外婆菜,开始以为不过是普通的咸菜。后来发现其实是野菜和肉丝的杰作,那野菜看看吧,又有点像笋丝。笨拙的舌头第一次吃,究竟没辨清楚是什么,或者说没心思辨清楚。只是吃了一口,就停不下来了,或许还有少许辣子吧,不似以往的咸菜,用来下饭,不敢多吃,因想着不易,省着吃,也不过两三顿,两包菜就见底了。倒把先前也是他带来的田螺酱的味道淡忘了。外婆菜是湘西的特色,早有耳闻,耳闻倒真不如亲尝,江西的外婆菜,不赖。

  3、吴老桂辣酱

  自从年少时吃凉皮,被辣了一回后,对辣由敬畏有加,转而求成过急,以致知道好吃却又仍不敢多吃。在南宁,把本来逛街的计划变成了咖啡馆里的躲雨,购物一节就自然而然地省了。然而,购物欲望总还在。离飞机起飞还有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机场的大厅和里面的候机厅里摆满了特色食品,于是在观览之际,仍不免买了些食品。因忆及在贵州买的辣子也吃完了,而某家对辣子情深意浓已极,便又买了瓶吴老桂辣酱,瓶装的,上写着木瓜爽。回到家,嗜辣的某家竟然拍案叫好,然后连吃几个白馍,大呼过瘾。果然辣得跳辣得叫,由他演绎,生动之极。而我对辣再次敬畏有加起来,以免五官对我的报复。

  4、馕

  新疆当地最有特色的食品是一种叫“馕”的食品,它有锅盖那么大,中间薄两边厚的饼,中间有很大的空隙,外面撒满了芝麻,刚出炉时很香,揪一小块入口,酥软不似普通面食,倒像是点心的范儿。馕的大小有点像锅盔,陕西八大怪里有的一怪叫“锅盔”,“锅盔象锅盖”,不过它中间和两边一样厚,是死面饼,可存放半年不变质。这里有些店铺把“馕”做成葡萄成串的样子,很新颖,其实就是在面上分割出好多小圆,也有立体感,但更像是画上去的。挂在街面就是一道风景。新疆人的口味也可以与我们一样共享。

  5、巴旦木

  无论什么美食,味道好,永远居于首位。巴旦木又名巴旦杏,在新疆初见,一时就归到如核桃类的坚果中。不过那皮可以用手指剥开,由于皮薄,好剥,所以维吾尔人称其为“卡卡孜巴旦木”,意即“纸皮巴旦木”。果肉香甜耐嚼适口,很像美国杏仁的味道,但似乎更诱人些。学名扁桃,世界四大干果之一,在中亚和欧洲一些国家被誉为圣果,营养价值很高,它的营养比同重量的牛肉高六倍。价钱似乎也没有想象得那么昂贵,生在新疆的人真是有福了。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28

  乾隆皇帝的汉学文化根柢深厚。除了写得一手好字,写得一手汉诗之外,他也算得上是个美食家。他见多识广,是个“吃货”,评得出道道,议得出点子,也出得了“难题”。这个“天下一哥”,在他三下江南的时候,留下不少跟美食结缘的典故。

  梅花糕

  江苏的泰州地处中国的南北之间,兼容并蓄,加入泰州本土独有口味,用特制的紫铜模具,选用上等面粉、酵粉和水拌成浆状,注入烤热的梅花模具,放入豆沙、鲜肉、菜猪油等各种馅心,再注上面浆,撒上芝麻、红绿瓜丝,用灼热的铁板盖在糕模上烤熟制成的梅花糕,据说源于明朝一位叫张四的师傅,发展到清朝时成为江南著名的小吃。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梅花糕其形如梅花,色泽诱人,故作品尝,入口甜而不腻,软脆适中,回味无穷,胜过宫廷御点,大加称赞,因其形如梅花,便赐名梅花糕,故流传至今。

  “豆干之王,醒目提神”

  戚桥茶干是盐城市阜宁县的豆制品特产,褐色,有圆形、方块状、片状等,类似潮州的“姑苏香腐”。

  相传,清乾隆皇帝微服南下私访时偶患风寒,饮食无味。后一地方官员献上戚桥“歪子”茶干,乾隆品尝后,顿觉滋味鲜美,食欲大增,欣然题下“豆干之王,醒目提神”八个大字,自此被定为宫廷贡品。

  “天下第一鲜”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扬州知府差人到盐城东台沿海采购文蛤。炒文蛤。此菜以文蛤肉文火煨汤,辅以香菇、笋丁,鲜美爽口。吃腻了山珍海味的乾隆皇帝从未品尝过这等味美的佳肴,连称:“美哉!美哉!”即兴写下了“天下第一鲜”几个大字。此后文蛤作为贡品,成为皇宫的席上珍馔,名声大振。据说如果到海边尝野餐风味,在沙滩上置一铁板,将活文蛤放在烧红的铁板上烤熟,原汁原味,食之更别有一番风趣呢!

  素鸡

  “涟水素鸡”不是鸡,是一款糕点。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涟水时,饥肠辘辘,竟问有无素鸡可吃。鸡本来就属荤,哪来的素鸡?乾隆此一问,问得够“刁”的了。可偏偏涟水城有位姓姚的师傅绞尽脑汁,真的做出一盘晶莹透明,粉嫩如酥的“素鸡”,吃得皇帝老子头上都冒出“蒸汽”来,赞不绝口。涟水鸡糕从此出了名。

  鸡糕又叫“素鸡”,取其口味清雅、色泽鲜明。人皆以为“食之有幸”,大有“鲈鱼堪脍”之奇情。为何鸡糕有粉嫩如酥,细腻上口的特点?原来制作鸡糕是以鸡胸脯肉为主料,加上十多种调味品制作而成,其主要工序是把鸡胸脯肉与鳜鱼肉放在清水里浸泡去掉血水,使之洁白如玉,然后捞起晾干,斩成肉泥,把鸡蛋清放在肉泥里,再把扑碎的山药,鲜虾仁与鲜粉及调味品一起放人,充分搅拌使之均匀,成为白色黏糊状,按一寸左右的厚度推在笼上备蒸。将蛋黄均匀地摊在笼中的肉糊上面,小火蒸熟,取出冷却后即成鸡糕。切成块子备用,待到做菜时,再切成薄而透明的片子,开水下锅,一滚即盛盘。

  皇帝当年出的难题,却促成了厨师的创新,成就了一道百年名菜。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29

  我的家乡——清江——坐落于温州乐清,它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沿海小镇,我们家乡的特色小吃像天上的星星,数不胜数。但是,要说最有名的,还是三鲜面。

  据说,三鲜面原先只有三种配料:白虾,蛤蜊,牡蛎。之后根据客人对口味的要求,商家又在原先的三鲜面里加上其他一些辅料或一些特色海鲜,但是,三鲜面这个名字还是一向保留了下来。噢,对了,悄悄告诉你,只有我们清江的三鲜面才是正宗的!

  我记得有一家三鲜面馆坐落在公园对面的小店附近。有些人,本是专程来买东西的,可经过面馆,每每闻到面馆里飘出的三鲜面特有的香气,总忍不住进去大吃一顿。还有些远方的客人,然后也专门赶过来吃咱们清江的三鲜面。去的多了,无论是谁都会发现,然后面馆不小的店面每次都是“人满为患”,两名店主忙的不亦乐乎,三鲜面不仅仅受人喜爱,做法也比较奇特。

  首先准备:姜1小块,鸡蛋1个,小黄鱼1条,蛏子,白虾,鳗干,蛤蜊,牡蛎,葱,然后小青菜以及其他必要的配料。第一步要做姜蛋。把姜洗净,去皮,切片,一半切末,一半留着备用;鸡蛋搅匀加入姜末,再搅匀,搁在一旁。锅里放少许油,小火,煎姜蛋,煎好了拿出来备用。第二步,在锅里放油,加姜片,烧6成热,放小黄鱼,之后是鳗干,煎的颜色有点黄了就放蛏子,姜蛋,老酒,糖。直接加水,再放入白虾和适量盐,水开了放面食,水再次开时加适量味精,放牡蛎,葱叶,然后小青菜就能够出锅了。一口下去,第一个感觉是烫,然后就尝到了鲜,一口面进肚,就立刻想再来一口,哪管什么“烫”!

  呵呵,动心了吧?我们小镇永远欢迎你的到来!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30

  小说《大淖记事》:“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我在书页下方加了一条注:“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叫做‘蒌蒿薹子’,加肉炒食极清香。……”蒌蒿的蒌字,我小时不知怎么写,后来偶然看了一本什么书,才知道的。这个字音“吕”。我小学有一个同班同学,姓吕,我们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蒌蒿薹子”(蒌蒿薹子家开了一爿糖坊,小学毕业后未升学,我们看见他坐在糖坊里当小老板,觉得很滑稽)。但我查了几本字典,“蒌”都音“楼”,我有点恍惚了。“楼”、“吕”一声之转。许多从“娄”的字都读“吕”,如“屡”、“缕”、“褛”……这本来无所谓,读“楼”读“吕”,关系不大。但字典上都说蒌蒿是蒿之一种,即白蒿,我却有点不以为然了。我小说里写的蒌蒿和蒿其实不相干。读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此蒌蒿生于水边,与芦芽为伴,分明是我的家乡人所吃的蒌蒿,非白蒿。或者“即白蒿”的蒌蒿别是一种,未可知矣。深望懂诗、懂植物学,也懂吃的博雅君子有以教我。

  我的小说注文中所说的“极清香”,很不具体。嗅觉和味觉是很难比方,无法具体的。昔人以为荔枝味似软枣,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我所谓“清香”,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这是实话,并非故作玄言。

  “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俗谓是日以荠菜花置灶上,则蚂蚁不上锅台。

  北京也偶有荠菜卖。菜市上卖的是园子里种的,茎白叶大,颜色较野生者浅淡,无香气。农贸市场间有南方的老太太挑了野生的来卖,则又过于细瘦,如一团乱发,制熟后强硬扎嘴。总不如南方野生的有味。

  江南人惯用荠菜包春卷,包馄饨,甚佳。我们家乡有用来包春卷的,用来包馄饨的没有,——我们家乡没有“菜肉馄饨”。一般是凉拌。荠菜焯熟剁碎,界首茶干切细丁,入虾米,同拌。这道菜是可以上酒席作凉菜的。酒席上的凉拌荠菜都用手抟成一座尖塔,临吃推倒。

  马齿苋现在很少有人吃。古代这是相当重要的菜蔬。苋分人苋、马苋。人苋即今苋菜,马苋即马齿苋。我们祖母每于夏天摘肥嫩的马齿苋晾干,过年时作馅包包子。她是吃长斋的,这种包子只有她一个人吃。我有时从她的盘子里拿一个,蘸了香油吃,挺香。马齿苋有点淡淡的酸味。

  马齿苋开花,花瓣如一小囊。我们有时捉了一个哑巴知了,——知了是应该会叫的,捉住一个哑巴,多么扫兴!于是就摘了两个马齿苋的花瓣套住它的眼睛,——马齿苋花瓣套知了眼睛正合适,一撒手,这知了就拼命往高处飞,一直飞到看不见!

  三年自然灾害,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吃过不少马齿苋。那时候,这是宝物!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31

  清明节的前夜,午夜时分,被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声惊醒了。小雨打在窗外的空调外机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我趴在床上,肚子底下是温暖的电褥子,手里是一本新买的电子书。突然感觉电子书上又一条信息:今天是清明节。啊,时间已经到了第二天的早晨。清明节,远在故乡的弟弟妹妹应该顶着初春的飞雪去祭奠父母亲了!他们应该会替我给父母献上一束康乃馨吧?我曾经拜托过弟弟,他应该还记得吧?可是眼下,我的肚子有些饿了,昨晚上没吃饭,肚子咕咕叫了。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给我做的美食。

  一、葱花千层饼。

  母亲在世的时候,总是在清明节这一天给我们做葱花千层饼和小米稀饭。她和一团白面,醒一醒,大概十分钟吧,然后将其搁置在面板上,用超级擀面杖,使劲儿擀一张超大的面皮。再倒上一层内蒙古当地出的亚麻籽油,摊平,撒上盐、葱花和五香粉。从后面往前卷起来。最后揪剂子,擀面皮,放在饼铛上面。正面烙五分钟,反面烙五分钟。就变成两面焦黄色、酥脆可口的葱花千层饼了。咬一口满嘴留香,再抿一口稀饭,肚子顿时熨熨帖帖的。和我趴在电褥子上差不多。每一次吃饼,我都是狼吞虎咽地吃下第一张;细嚼慢咽地吃第二张;爱不释手地吃完第三张……

  二、羊肉馅包子。

  母亲会做的美食有很多种,这一会儿都浮现在我的眼前。使得我感觉自己的肚子叫唤得更厉害啦!有些担心,隔壁邻居是否听到我肚子咕咕叫的声音了,那就太尴尬了。母亲给我们做的第二道美食是羊肉馅包子,这是中午常吃的午餐。内蒙古的春天,冬天都很冷。母亲说羊肉是暖胃的,鼓励我们多吃点羊肉馅包子。一般来说,母亲清早起来就发面了,她是用面引子发面,不用酵母。内蒙古的天气很冷,母亲把和好的面放在炕头上,盖上棉被子。中午的时候,面团就发起来了,白白胖胖的,还有一些小眼儿,是气孔。母亲用碱水中和了面团的酸味儿。揉匀,揉劲道,揪剂子,擀皮子,放上事先搅拌好的羊肉馅。一会儿就包了十几个羊肉包子。把锅里的水烧开,放上笼屉,笼屉里摆上包子。大火蒸制20分钟,熟了。又白又胖的'包子,又美观又好吃的羊肉馅包子,我百吃不厌,咬上一口,满嘴流油,令我唏嘘不已:哇!太香了!太解馋了!

  三、砂锅肘子炖粉条。

  这是一道菜品,怎么做的,我记不清了。只有那好吃的味道至今不忘。肉皮Q弹,肉质酥烂糯软、三分肥七分瘦,用筷子一钳,撕下一块美味的肘子肉,旁边的汤里是肥厚的粉条和清香的白菜叶儿……满满的一砂锅,又烫又香,十分诱人。里面含有些许中药的香气。什么配料,几分之几,我全然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我跳皮筋儿累得满头是汗的时候,母亲那悠长的叫喊声就飘过来了:“峰儿,回家吃饭啦!”我就知道家里的砂锅肘子粉条菜就上桌等我了,我急忙跑回家,洗手吃饭,大口大口地吃下母亲做的美味佳肴,嘴里含混不清地说:“真好吃,谢谢妈妈!”

  四、马铃薯炖牛肉。

  小时候,在乌兰察布生活,马铃薯和牛肉是当地的特产,那里的马铃薯超级大,又黄又面的瓤。牛肉又嫩又香,肉丝细腻。母亲选一块肥瘦相间的牛腩,洗干净血水,切成方块,将马铃薯切成大块。两种食物放在不同的盆里,待用。

  然后找出砂锅,锅底放上葱姜蒜,大料,花椒,黄芪,当归。再放牛腩,加水,加料酒,加酱油,急火烧开,慢火煨炖。当牛肉八成熟的时候,加马铃薯,急火炖20分钟。“嘚来。又香又面的马铃薯炖牛肉就可以出锅了。”

  “各位小姐,各位少爷请入席吃饭了。”母亲开玩笑地说。每人一碗小米干饭,盖浇马铃薯烧牛肉。哇,我们过上共产主义生活了!!

  其实这样的美食不是经常吃的,一年里也吃不了几次,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到。可是给我们的印象实在太深刻,吃一次记一辈子。如今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美食可以天天吃,但是却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了。现在牙口不好了,肚子里油水大了,品尝美味的能力下降了。似乎是牛肉的味道变了,羊肉的味道也变了,再也吃不出母亲做的那个味道来了。在这黎明的前夕,我趴在床上,好想念母亲做的美味佳肴啊……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32

  远在他乡求学的女儿微信与我:牙龈肿胀,口腔溃疡,疼痛难忍,痛苦无比……而我今天亦在医院的脾胃科排着长队,耗了整一上午看了医生:我的肠胃消化出问题了。

  春天,万物生发,是个美好的季节,可是不懂饮食控制的我们却过得万分痛苦。

  想起早上医生的金玉良言:春天肝气旺盛,肝过旺则克脾,使中焦脾胃衰弱,不利于饮食的运化吸收,所以春天应饮食清淡……医生最后的一句话是:管住自己的嘴。可是当我拿着医生开给我的药走出医院时,满大街扑面而来的烧烤之类的香味及大街两侧琳琅满目的零食又让人直咽口水——管住嘴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情啊,特别是在这美食鼎盛的时期。

  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宽裕,令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从二十世纪的勤俭节约到二十一世纪所谓的享受生活,人们对物质的最求层层上升,对美食更是精益求精,从烹饪方式的复杂化到食材的多样化、新奇化,加之人口流动,将各地的烹饪方式融汇在一起,同时电视与网络随之推出的与时俱进的如舌尖上的中国、丝绸之路上的美食、美女私房菜、还有浙江卫视的爽食行天下等等美食节目,吸引了众多的眼球,推波助澜大有将美食进行到底的气势。

  然而在追求美食的背后,随之而来的是我们脾胃的衰弱。美食以一种时尚的形式,带出了一群所谓的美食家,一大帮的吃货:朋友聚餐,同学聚会,生日宴会,年底团圆饭,亲戚往来都已很少在家招待用餐,甚至连三口之家的中晚餐也有在外解决。茶余饭后,人们大多谈论的也是何处有美食,盘点着何处的美食还未曾光临。可是过度的吃喝及对各种新奇口感的追逐,以及饭店酒家为追求商家利益而不择手段所使用的廉价的调味品及食材,使我们的身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状况:肥胖及各类血管指标异常,心血管病随之而来:美食让我们又爱又怕,人们刺激着感官来追寻幸福快乐的人生终将付出健康的代价。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物质的诱惑如同美食一样,追逐着诱惑着人们的灵魂,而世人亦在迷茫中追逐着种种诱惑,追寻着所谓的幸福,有如美食。

  都说粗茶淡饭是饮食的最高境界,可谁又甘于如此呢?美食带给我们的是福还是祸?抑或是来提升红尘中的我们对纷繁世界的定力!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33

  上周六,和两个朋友吃饭,吃的是西安的平民家常小吃:每人一盘米凉皮、一个肉夹馍、一碗鸡丝馄饨。价格很实惠,三个人花了五十一块钱。凉皮既薄又劲,厨师刀法好,切得细且长,调料是两小勺调料汤,两小勺香醋,两小勺蒜汁水,两小勺芝麻辣椒油,搅拌后浸润光亮,醇香可口;肉夹馍是将一个中等碗口大小,一指多薄厚,被烤得外脆里嫩的热烧饼,顺着饼面从中间切道口子,从锅里捞出一块热乎乎的卤汁猪肉,肥瘦各半,切成稀呼烂,给里面滴一些肉汤后,一应儿塞进饼里,瞬间热油渗进饼子内瓤,咬一口饼,会有油汤顺着指缝流将下来。凉皮跟肉夹馍,一凉一热是主食,为了使享用时不干不噎,软润爽滑,再来一碗汤醇味鲜、相对清淡的鸡丝馄饨,边吃边喝,成为绝美搭配。三样吃食下肚,保管任何一个食者既能解除饥渴,又能痛享美味。当时三味美食上齐后,我们三个人无暇拉话闲谝,只管狼吞虎咽,于吸溜与咀嚼声中,瞬间将眼前的碟碗一扫而光。当一个个搁箸抹嘴抬头之后,这才互相对望着傻笑起来。一个说,真美。一个说,解馋。我说,天下再也找不到这么美的吃食。说话间,一朋友抽起了烟,我剔起了牙。另一朋友说,我这个人啥都不在意,就一点,好吃,你常在外地跑遥,都吃过啥美食,谝谝,让咱过过干瘾。

  朋友的话,勾起了我的记忆,便笑着说,吃饭乃人生第一等要事,好吃是聪明和智慧的表现。不过,不管国内国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是吃饭,不同的地方,那差异可是大了去了,要一一道来,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这样吧,我就说说我吃过的几样美食吧。

  几年前我去过一趟云南。七彩云南是一块宝地,那里的大理、丽江、西双版纳、香格里拉、腾冲瑞丽都是闻名遐迩的风景胜地。我那次去,是谈个项目。朋友很热情,先后邀我吃过三顿很有意思的饭。头一顿是百菌宴。餐桌正中放着一只煮着各种菌类的土鸡汤锅,热浪滚滚,气腾屋顶。接着,一道一道地上菜,全是一些不同的菌。单蘑菇就上了七八道,有香菇、油菇、针金菇、桦树菇、猴头菇等。其它是黑木耳、银耳、石耳、亮菌、灵芝、茯苓、牛肝菌,总计不下十几二十道吧。主人热情说,牛肝菌,滑嫩无比;青头菌,看起来有点吓人,但味道极好;鸡油菌,浅黄如鸡油,营养价值极高;最名贵的还是鸡枞,号称是菌中之王,口味细腻丰腴,鲜能觅到。其中有些菌,连服务员也叫不上名字。吃饭全过程,就是吃不同的菌肉,喝不同的菌汤。那顿饭吃到末了,觉得肚子空空如也,好像啥也没吃一样。你想想,那些菌肉和菌汤,能顶饿吗?

  第二顿是菊花宴。餐桌中间摆了一道白铜锅,里面煮着白鱼,外围摆了一圈小菜肴,有鱼腥草、炸昆虫、米灌肠、火腿、腊肉等。让人惊异的是,所谓菊花宴,真的就是吃菊花。服务员端者一大盘菊花走来。菊花的杆子留了约摸六七厘米长短,便于食客食用时抓持,菊花则是一朵已然怒放、拳头大小的真菊花。制作方法似乎是,将菊花蘸了一点清淡的粉芡,下锅快速过一下油,瞬间又打捞上来,直观花朵油滋滋的,花瓣色泽依然鲜艳。服务员介绍说,吃菊花对健康很有好处,只是由于人们不常吃,忽视了它的营养价值,要每个人从盘子里自行挑选。我选了一株紫色的菊花,看起来很是清香可爱。主人带头吃开后,即不断动员大家说,快吃,好吃得很。我拿起菊花闻闻,犹豫了一下,咬下两个花瓣,搁嘴里咀嚼了片刻,觉得味道实在有些苦涩,没有啥香味,觉得心里有点膈应,便放了下来。主人不知道是为了带头示范,还是菊花真的就那么好吃,他不但将自己那朵吃完,还吃了另外的一朵。至饭毕,我的那朵菊花还基本完好地保留着,主人笑着说我将那么好的东西浪费了。

  第三顿是过桥米线。过桥米线名气很大,大众都很熟知,由传说中秀才娘子过桥给相公送饭的故事而得名,使得过桥米线带上了些许浪漫的情调。米线是云南人的命,也是一道传遍全国的民间美食。但云南的正宗过桥米线是什么样子?怎么做?怎么吃?恐怕有人不完全知道吧。西安如今也有着许多米线店,所吃米线,模样和口味和粉条差不多,女孩子不管春夏秋冬,对这一美食情有独钟,成为大众时尚快餐。但是在昆明,吃过桥米线其实很复杂、也挺麻烦。就过桥米线的配菜讲,从来不用牛肉和羊肉,不使用酱醋,荤的配菜有猪里脊肉片,酥香猪肉渣,鱼片,鱿鱼片,凉白肉,火腿,鸡片等,素的配菜有豌豆尖,玉兰片,韭菜,豆芽,豆腐皮等。汤是事先用猪筒子骨和土鸡炖成的,要新鲜,夺味。米线是将上等大米粉中的面筋洗去,制成雪白的豌豆粗细的线状。最让我惊讶的是煮制米线的方法,原来不用锅煮,而是将荤、素配菜选取停当,与米线和汤一并备齐放好,最后将一个大瓷碗用炭火烧成半红,将备好的食材往碗里滋啦一倒,迅速将碗盖住,稍等片刻,米线及配菜便在这只热碗中煮熟了,拿去盖子,放入所需调料,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过桥米线就制成了。在享用中,我发现,昆明米线和西安米线的最大不同还在于,西安的米线细且长、嚼起来很劲道,昆明的米线则是一寸来长短、吃起来软乎乎的小节儿。我对朋友说,你们的米线太瘫了,没嚼头。主人笑着说,要的就是这个劲儿和味儿。我说,那能顶饥吗?两泡尿撒过,还能有啥?主人没说话,笑了。

  最后说下国外吧。那年去德国学习考察,一天晚上在柏林,东道主请我们喝啤酒,算是请饭。地方在一个啤酒屋,主人给我们预定了座位,进屋后里面熙熙攘攘挤满了人,所有人面前放着硕大的玻璃杯,装着满满的啤酒。我们坐定后,开始上酒上饭。每人照样一大杯啤酒,此外,则一个热乎乎的带把猪肘,足有一斤多重。看着眼前这两样东西,我们一边吃一边等,觉得应该还有其他的菜肴和饭食吧。这时翻译说,别等了,这就是全部了,大杯喝酒,大块吃肉吧。他娘娘的,一听这话,所有人无不大吃一惊和大失所望。那顿饭,记得酒差不多都喝完了,那个带把肘子,没有一个人吃完它,有几个人,几乎连动也没动一下,就扔在那里了。

  在肯尼亚,也是对方一次宴请。先是简单上了一些餐前的面包和甜点,让大家聊天,等待主菜主食。约莫过了一个来小时,正餐开始了,服务生端上来的,是一大盘刚刚烤好的大块牛肉、羊肉和斑马肉等,由客人自己挑选食用。我挑了一块羊肉,大约有半斤多重,肉烧得不错,吃起来嫩嫩的。一个同行想尝一下当地的新鲜,挑了一块斑马肉

  。我的老天,那可能是个老斑马,烧出来的肉又干又柴又硬。用牙咬不烂,用刀切也得费老鼻子劲。同样的,除了每人一块烤肉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可吃的东西了。那块羊肉我没吃完就离开了。那个同行硬是将那块斑马肉吃完了,弄得大家还等了他一会儿。陪我们的黑人朋友,人家已经习惯了,一块烤肉下肚,舒服、惬意地回家去了。我们回到宾馆,还得另外再找其他东西补充一下。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34

  农村的女孩子,如果没有考上大学,跳过“龙门”,自然是要学会做鞋子,织毛衣,绣花枕头等本事的。随着年岁渐长,那些没有写成食谱、仅凭口授手传的地方美食,也会在女人们之间一代一代留传下去。

  到了我要学习这些东西的时候,全国突然刮起了一股“打工”的潮流,大风裹挟之下,我像一粒蒲公英种子,流浪到了离家千里的一个南方小镇,扎根发芽,从此成为一个忙碌的人。

  按照大多数女人的生活轨迹,我是有第二次机会学习这些东西的,虽然“女红”已经被时代淘汰得不见踪影,但美食永远不会过时。如无意外,我会在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后将妈妈接来同住,在吃腻了山珍海味之后,和妈妈一起,努力复原故乡的美食,以解思乡之苦。

  可是上天连这第二次机会都给剥夺了,我的父母在我未成家时就去了另外一个世界,隔着遥远的时空距离,味蕾疯狂地发酵,唯故乡美食方可解馋。

  于是,我拼命地在记忆里打捞那些曾经熟悉的味道,从超市、菜市场、甚至网络上买来所需原料,丰衣足食,原本就是要靠自己的呀。

  稀米茶

  稀米茶,据说这一样吃食,只在我们那方圆十里流行,别说出了县城,就是出了镇,再想吃到都难。

  每年麦黄时节,热浪挟裹着麦香,攻城掠地般地涌入家家户户。勤劳的乡亲们与老天爷抢夺好天气,在雨季来临之前把小麦收割、晾晒、入仓。汗水如雨“滋滋滋”地落在地里,寡淡的白开水已经不能解渴。此时若来一块冰镇的西瓜、酸甜的饮料、或者洗个“冰棍脸”,那画面,广告味十足。可惜,那是一个物质简单的年代,柴米油盐以外的东西,如今天的窝窝头一样稀缺。

  什么最解渴?稀米茶。

  锅烧干,倒入大米,注意,是干大米,不能洗的。炒的人往往是光着膀子,脖子上搭条毛巾,右手不停地翻炒,左手不时抓起毛巾头擦一把额头的汗,不让它们流进眼睛、掉进锅里了。等米转微黄色,停止喂柴,底火已足够。这时可翻得懒些,用锅铲抄起米,抖几下,细雨一样落下来,不知不觉,那米就变成枯黄色了。米香也就出来了。

  别看炒米简单,可工作量不小,因为整一个夏天都是要靠它解渴的呀。一炒,就是小半缸米,分好几锅,流好多汗。

  天天早上生火就是烧一大锅水,水开下炒好的米,这时的米就要洗干净了。有经验的人这时就不再往灶里添柴了,盖上锅盖,闷一时,米就开花了,熟了。用各种容器盛起来,够喝一整天的了。小孩子们放学回家,书包都不扔就扒在盆沿上舀几勺,咕咚咕咚喝得肚子比大西瓜还圆。

  大人们也喜欢变着花样地喝稀米茶。趁热,加红糖,划几筷子,不等凉就喝下,又是一头一脸的汗。那一个爽啊,如炎夏吃火锅,过瘾!还有的,特意多煮些,一天吃不完,放第二天吃。变酸了,面上都酸出泡泡来了,也不拿碗,端起盆来,一口气喝个底朝天。这感觉,应该与今天的冻啤酒有异曲同工之妙处吧。

  吃食是一方的,连笑话也是一方的。不知道为什么,我们那一块的人喜欢拿家里的三姑娘说笑。说是有一个老头,三个女儿都嫁人了。去大女儿家,好酒好肉招待了,不说话。去二女儿家,同样被奉为上宾,好酒好肉,仍不说话。唯独到了三女儿家,好说,门口柳树下,石磨上,摆一碟酸盐菜,一盆隔夜稀米茶,再上二两散装白酒,一个下午就消磨过去。老头饭饱酒足,逢人就竖大拇指:今天去三姑娘家好,还是三姑娘好!

  腐豆腐

  在广东,有一家老字号的腐乳,叫广合。据说有官方数据说明,方便面曾经是打工者们的美味佳肴,却没人统计过创始于清光绪年间的广合腐乳,它也曾陪伴着打工者,度过一段漫长的白开水泡饭、佐以一两块腐乳的日子。

  我也是在近年,生活过好后才与广合腐乳渐行渐远,直至“绝交”的。没曾想近来,肚子里的蛔虫开始蠢蠢欲动,想起了故乡的那一口腐豆腐。不能说它与“广合”孰高孰低,但因其承载的是我童年的、故乡的记忆,便赋予了不一样的情怀、不一般的美好了。

  这腐豆腐的做法,比稀米茶难多了。在我的故乡,每年入了腊月,家家户户忙着打年糕、炸翻饺、炒花生、杀年猪……工序最复杂、最耗时耗力、最讲求技术性的,就属打豆腐了。我那时还小,只知道跟着凑热闹,喝口新鲜的热豆浆,黄豆如何摇身一变,变成香喷喷水嫩嫩的豆腐的,除非给我一支的魔法棒。大人们留足了过年的新鲜豆腐后,其余的全部要切成麻将大小的块,晒两三个太阳,装坛里腐上的。场面之宏大,如现在的小型加工厂一样。

  现在我在自己的一室两厅里做,像黄豆变豆腐这样的大工程,是想都不要去想的。家里打边炉,吃不完的千张、老豆腐、豆干,我都用来做改良版的腐豆腐。

  切好的麻将块用塑料筛子装了,置阳台上晒两个太阳。看着它们从棱角处开始干黄、萎缩,原本瓷白的面也阴成了黄色,麻将块恨不得紧成小骰子,整个过程如婴儿变老妪。收了,清水洗净,阴干。一块块码方块字一样小心翼翼地码在碗里,覆一层干净的棉布在上面,静置几日。人此时对它是划不上手脚的,棉布之下,霉菌们正在快乐地生长,你挨我挤,白丝丝,毛茸茸。如掀开新娘子的红盖头一样,偷偷看一眼,碗内风景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般清丽秀远。掩不住欣喜欢腾,我给它们洒上盐,辣椒酱,红红白白、盛装打扮。这回,又一块块码方块字一样,小心翼翼地码进玻璃瓶子里,置于冰箱十来日,即可吃了。

  这一折腾,就是半个月。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心急啊,更吃不了腐豆腐。但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腐好的豆腐,一口咬下去,只一丁点儿,怎一个销魂了得。配以白粥,三大碗不觉胀肚,用来佐两碗白饭,一小块不觉菜少。

  轧(zha读二声)果子

  《舌尖上的中国》我断断续续地看过些片断,不确定上面有没有记录类似于“轧果子”的菜。这个菜名是故乡土话,“轧”新华字典上是这样解释的:“圆轴或轮子等在东西上面滚压”。咋一听,似乎有机器轰鸣的声音滚滚而来——有这么重口味的菜么?

  轧果子,因其所需材料的特殊性,以我目前所处的生活环境,是怎么也做不来的。好在文字不但有记录一切的功能,还能通过记录,让人重返当年,身临其境,从味蕾到心灵,受一次台风过境的洗礼。

  农村人做事,一般择在下半年,人闲,天气凉爽,好整菜。大概以前的人憨实些,也不像现代人这么忙碌,什么送嫁迎娶、老人大寿、小孩十周等都是要请三天客,连摆三天酒席的。若再算上头一天族人过来整生案,尾一天答谢族人,一来二去,得热闹五六天呢。这番吃喝下来,剩饭剩菜是免不了的。剩饭好说,蛋炒饭,招呼一天族人,差不多就打囊完了。剩菜就多了,成碗成碟的,分给族人们带回家吃。可还有好多粉蒸肉、粉蒸藕、卤花肉、卤千张……菜头菜尾,倒了可惜,送人又拿不出手,怎么办?

  好办。

  把剩菜们切成小丁丁,置于一口干干净净的大缸中,倒入磨好的米粉,米粉与菜,一比二。洒盐,搅拌,裹匀,随意取各种顺手的工具当“圆轴”或“轮子”,使出全身的力气按压,直压得比打禾场的地还要平还要结实。再用塑料膜封紧缸口,像酿酒一样等菜们自然发酵,变酸。

  吃的时候挖一小碗出来,倒入油锅爆炒,菜丁丁和米粉早已分不清你我,细如绿豆,粗如花生,颗颗粒粒,可不如那果子一般?此菜咸鲜微辣,下饭最好,偶尔吃到一两粒肥肉,那浓浓丝滑,不逊巧克力。做的人手轻手重,出的味绝然不同,盐放少了,偏酸,放多了,偏辣,怎样都是好吃。

  这道菜耐放,炒好了,三五天不坏。我读初中时住校,只要家里做了轧果子,定要炒上两大瓶带上,与同学们分享。

  在城里人看来,这样的吃法是不健康的,且不说隔夜菜多不科学,就是那众人的口水,已令人望而生怯。这就像灰尘,城里的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哪怕是看不见,人们也知道是脏的,农村到处土路,灰尘漫天,可那空气依然是清新的。回到那一片土地,见到那一方人情,什么健康、什么科学,统统见鬼去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今,我的小孩已经十岁,也开始对妈妈的味道印象深刻。跟她说这些故乡的吃食时,我尽量用土话发音。做不到材料上的原汁原味,语言上的味道要足,那腔那调,她日后也会记得。当她到了我这样的年纪,又不知道去到了哪一方,愿美食如我,永远伴她左右。

  到时候,吃的不是美食,吃的是光阴的故事了。

  美食的散文欣赏篇35

  来到广东二十年,出差也走南闯北,吃过山珍海味,尝过酸甜苦辣,最让我回味无穷的却依然是家乡的一种极为普通却又颇具特色的小吃一一扎粉。

  我的家乡座落在赣中地区樟树的一个大村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口就达三千多,占地面积为有六平方公里,在方圆几十里颇有名声。相传祖籍是山西,是三百前一个叫版城的黎氏祖先为了躲避战乱而迁徙至此。这里土地肥沃,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其次是花生、红薯、小麦、油菜、大豆等。要说起家乡的美食,那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因为老家的能工巧匠还真不少,其制作食品主要有豆腐、挂面、清汤、包子、麻花、兰花片、红薯粉丝、红薯片等等,但我却对一种叫“扎粉”的食物情有独钟。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好吃的食物并不少,但由于经济贫困,大鱼大肉却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吃得到。平常呢,在夏季收割的季节,那滑润爽口的新鲜扎粉就开始上市供应,一般用谷米进行实物交易,这样才能使尽可能多的乡亲能吃到爽滑可口的扎粉。

  扎粉其实就是米粉,只不过刚榨出的米粉晒干后,用稻草将一片片晒干晒透的米粉扎成一小捆,便于携带和交易故而得名。成批制作的米粉,除了现买现吃外,大部分会放在太阳下晒干,然后一片一片扎起,这样可以长时间储存,也便于运输。

  记得小时候村上赶集(老家称“当街”)时,我们在上学前经常会去米粉制作坊里看看米粉的生产过程。

  那时,全村就大队一处有米粉制作坊。场地中央一台古老的大磨台,一头蒙上眼罩的大水牛正在拉磨,将头天浸好的米兑水磨成米浆。米浆滤去水份后,就可以揉成米团。在加工台边,邻居孟科大嫂一边在揉米团,一边还在指挥着十多个壮汉将揉好的米团塞入一个铁制圆柱形筒中,然后大伙一起压筒上的大杠,筒底有许多小圆孔。随着一声声"嗨啰”的加油声,筒底一条条米线就冒出来了,落入下面一口大锅中。锅中烧得翻滚的开水迎着源源不断的米线,立即就成形了米粉。米粉成形后,还要快速地捞出置放入装满冷水的大桶中浸泡冷却几分钟,增加韧性。经过这几道工序,成品米粉就算制成了。别看工序简单、古老,但米的浸泡时间、揉团技巧,火候很有讲究。孟科大嫂虽然出身地主家庭,但她却是一个米粉制作大师,老公也是村里赫赫有名的榨油师。她为人正直,长得又眉目清秀,很受人尊重。米粉制作坊她不在场的话,同样工序制作出来的米粉却没了那份嚼劲,也就自然没那么畅销了。

  老乡的米粉,主要有三种吃法:

  腌粉:可以直接用剁辣椒、大蒜蓉、肉末,葱花,酱油等调制而成的佐料伴着吃,味道特别鲜嫩,口感韧性极佳,一碗下去,不足以过瘾。

  汤粉:一般用自制的高汤将米粉煮成汤粉,吃起来倍觉滑爽,意犹未尽,欲罢不能。

  炒粉:用新鲜的猪肉或牛肉,放进热油锅里翻炒几下,然后倒入米粉,加入少量青菜或辣椒爆炒,新鲜出锅的金黄色米粉香气扑鼻,鲜嫩爽口,让人馋涎三尺!

  扎粉(老家也称“干粉”)在食用时必须先用清水浸泡至柔软,煮至七成熟,用冷水冲洗,然后按上法或煮或炒。

  那时,一斤谷子换一斤米粉,一斤米换两斤半米粉。由于新鲜的扎粉供不应求,须排长龙换购。为了换购美味可口的扎粉,避免占用家里拮据的口粮,父母就鼓励我们去拾稻穗。我们兄妹几个经常冒着酷暑,去稻田里捡收割后掉下的禾穗。当尝到用自己辛勤劳动换来的扎粉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吃起来也特别香。据说村里有个叫根根的青年,一顿能吃七、八斤!这与那个年代缺乏荤食,又要在劳动中出大力不无关系呀。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好吃的食物越来越丰富,扎粉的制作工具也早由机器取代,然而,身处异乡的我,每次回到家乡,还非得吃上一碗扎粉才能心满意足。

  也许大家吃过桂林米粉,尝过云南过桥米线,品过南昌杂粉,但“黎圩扎粉”不仅口感和味道胜过它们,对于我而言,这道美食更多的是品到一份沉甸甸乡情,乡思和乡愁。

【关于美食的散文欣赏(通用35篇)】相关文章:

关于七月的散文欣赏06-29

优美抒情散文欣赏07-25

关于家乡美食的作文11-29

关于欣赏作文(通用15篇)11-27

关于岁月的散文-优秀散文07-06

关于谈谈美食作文01-07

关于河南美食的作文03-20

关于西安美食的优秀作文08-04

散文《善静》读后感作文欣赏09-15

家乡美食作文通用15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