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骄傲人物典故

时间:2022-04-07 08:49:16 历史典故 我要投稿

历史上骄傲人物典故(通用19篇)

  前秦苻坚,大言“投鞭入河,足断气流”,挥百万军团南下灭晋,却刚打了点败仗便吓破胆,看松树都是晋军,结果军心不振,望风而逃,过于骄傲自满的后果!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历史上骄傲人物典故,欢迎参考!

历史上骄傲人物典故(通用19篇)

  历史上骄傲人物典故 篇1

  项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是刚愎自用,不得人心,四面楚歌,最后乌江自刎,骄傲自满的典型.他曾听一个13岁的少年劝他不要坑杀城池里的百姓,接连十几个城不站而降,若是项羽能多听些好的建议,霸业可成.可惜武力的天才优势使他骄傲自满,不听良言.

  前秦苻坚,大言“投鞭入河,足断气流”,挥百万军团南下灭晋,却刚打了点败仗便吓破胆,看松树都是晋军,结果军心不振,望风而逃,过于骄傲自满的后果!

  秦始皇,隋炀帝,两个短命王朝葬送者,过于骄傲自满,穷奢极欲,前面那个用刑过酷,导致农民起义;后面那个心气过高,高丽不来朝见便倾全国之力讨伐,有人说其雄材大略,其实是过于骄傲自满,老想一切为自己所欲.

  历史上骄傲人物典故 篇2

  公元前342年,魏将穰疵在南梁(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和霍(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南)击退韩将孔夜的军队,韩昭侯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向大臣们询问应当及早救韩还是推迟救韩。张丏认为如果晚救韩,韩国必将转而投靠魏国,不如早救韩;田忌则认为趁韩、魏之兵还未疲惫就出兵,等于代替韩军遭受魏军的攻击,反而会受制于韩,不如晚救韩等待魏军疲惫,韩国危在旦夕一定会求救于齐国,这样可以名利双收。齐威王十分赞同田忌的观点,秘密与韩国使者达成协议,但没有立即派出援军援助韩国。 而韩国自恃有齐国的援助,与魏国作战接连五次战败,不得不求救于齐国。齐威王于是派田忌、田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援助韩国。

  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率军袭击魏国首都大梁。庞涓得知消息后急忙从韩国撤军返回魏国,但齐军此时已向西进军。孙膑考虑到魏军自恃其勇,一定会轻视齐军,况且齐军也有怯战的名声,应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引诱魏军进入埋伏圈后加以歼灭。孙膑命令进入魏国境内的齐军第一天埋设十万个做饭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减为三万个。庞涓行军三天查看齐军留下的灶后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境内才三天,齐国士兵就已经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丢下步兵,只带领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估算庞涓天黑能行进至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孙膑于是命士兵砍去道旁大树的树皮,露出白木,在树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令一万名弓 弩手埋伏在马陵道两旁,约定“天黑能在此处看到有火光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当晚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到白木上写着字,于是点火查看。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败局已定,于是拔剑自刎,临死前说道:“遂成竖子之名!”齐军乘胜追击,歼灭魏军十万人,俘虏魏国主将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而齐国则称霸东方。

  历史上骄傲人物典故 篇3

  【释义】越多越好,不厌其多。

  【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人物】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后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有一天刘邦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心中很不高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后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历史上骄傲人物典故 篇4

  东吴大都督周瑜,文武双全,风流倜傥,精通音律。难得可贵的是,周瑜身居要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本应妻妾成群,可他爱情专一,一生只爱小乔一个人,人称正人君子。

  周瑜出身于庐江的舒县,是大家望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官居汉朝太尉之职。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长得高大魁梧,英俊潇洒,风流倜傥。

  初平元年,孙坚起兵讨伐董卓,他家人住在寿春,孙坚长子孙策与周瑜同岁,周瑜前去拜访,劝孙策带母亲、弟弟移居庐江舒县,孙策听从了周瑜的邀请,住在周瑜让出的大宅院里,两家关系很好,交情深厚。

  周瑜二十一岁时就随孙策征战四方,从一支小小地队伍发展壮大为几万人。几年后,孙策拿下吴郡,周瑜和好友鲁肃一起去吴郡拜访孙策,当孙策听到周瑜、鲁肃前来,亲自迎接。并封周瑜为中郎将,拨给他几千士兵,若干匹战马,赏赐丰厚。孙策在皖城得到了大乔和小乔,姐妹两人貌美如花,孙策娶了大乔,将小乔赐给周瑜为妻,两人成了连襟。由此,可见孙策对周瑜是多么的器重。

  孙策被刺杀,临终把两世基业托付给弟弟孙权,孙权年少,周瑜忠心辅佐孙权。并进谏孙权广招文臣武将,一定要保住父兄留下的基业。

  建安十三年的秋天,曹操率军南下,号称八十万大军,占领了荆州,曹操向东吴逼近,屯兵江北。孙权向手下人问计,以鲁肃为首的一派主战,以张昭为首的一派主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鲁肃建议将周瑜调回,听听他的意见,再作定夺。

  此时周瑜正在鄱阳湖训练水师,闻听曹军犯境,使者未到,他已到柴桑郡,风尘仆仆来见孙权,陈说厉害,坚决主战。并为孙权分析曹军远道而来,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多是乌合之众,又不擅长水战,欲与曹军决一死战。

  周瑜和众多将领的主战决心使孙权有了底气,主战派占了上风,周瑜又向诸葛亮问计,两人意见一致采用火攻。并让蒋干中计,借曹操之手,除掉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让曹军水军战斗力大打折扣。

  孙权封周瑜为大都督,率兵三万抵抗曹军,周瑜屯兵长江南岸,与曹军对峙,筑起七星坛,请诸葛亮沐浴戒斋,巧借东风,周瑜和黄盖定下“苦肉计”,让黄盖诈降,接近曹操战船,借助东南风,火烧曹军战船,烧死兵将无数,曹操率领残兵败将夺路逃走,又被诸葛亮布置的兵将截杀,几乎全军覆没。孙、刘联军夺取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周瑜驰骋疆场,大败曹军于赤壁,是个极具个人魅力的历史人物。同时,他多才多艺,喜爱拨动琴弦,自我欣赏。在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多次看到周瑜弹奏古筝的镜头。周瑜精通音律,在江东流传着这样一句明言,“曲有误,周郎顾”。充分说明了周瑜的音乐造诣高超,能听出弹奏不对的音符。因此,周瑜获得周郎的称号,一是说他年青英俊,叱咤风云,二是说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最主要的是他对爱情的专一,赢得了江东父老对他的尊重。

  三国时期,历经两汉四百年的汉文化熏陶,人们已经形成了崇尚忠义,讲究礼乐的传统汉文化,读书的人多少都懂些音律,弹奏几曲古筝,陶冶情操,自我陶醉。作为官宦之家出生的周瑜,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他又是年青才俊,气度不凡,果真是人中龙凤。

  周瑜二十五岁时,遇见了小乔,二人一见钟情,相见恨晚,一个文武双全,风流倜傥,一个貌美如花,柔情似水,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二人结为伉俪,是天作之合。

  作为东吴大都督的周瑜,官位显赫,身边不乏追求的粉丝。本可以拥有三妻四妾,可周瑜爱情专一,一生只娶小乔一人为妻,使他更具有传奇色彩。自古都说英雄爱美人,周瑜和小乔这对郎才女貌的夫妻,琴瑟和鸣,名副其实。可好景不长,周瑜过早离世,舍下小乔痛苦悲戚。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周瑜正襟端坐,凝神弹琴,小乔在旁边洗耳聆听,那美妙的琴声让小乔如痴如醉,两人相知相惜,相敬如宾,堪称模范夫妻,被人传为佳话。

  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箭伤迸发,坠于马下,吐血身亡,那最后的仰天长叹,流传后世的“既生瑜,何生亮”,这一句临终遗言,不过是罗老先生为抬高诸葛亮,贬低周瑜罢了。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的'周瑜,心胸岂能如此狭窄,让人感到有失偏颇,假如罗贯中在世,一定找他讨个公道。

  历史上骄傲人物典故 篇5

  唐太宗李世民深谋远虑。临机果断,不拘小节,太宗凭才智勇武平定天下,刚即位时,有人建议他用权威刑罚整治天下,丞相魏征认为不可。太宗高兴地接受了魏征的意见,用宽恕仁义的政治理念治理国家,对刑罚的使用尤为慎重。太宗命令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修改法律,指定了《贞观律》。他们把整顿法纪视为国家的根本,所谓“安民玄政、莫此为先”,通过立法建制,防止司法冤滥激起民变的历史重演。唐太宗力求在刑罚中,体现他的宽容和仁爱。

  唐太宗十分重视棍棒刑具与犯人施行的利弊关系。他阅览了《名堂针灸图》,发现人的五脏六腑靠近脊背,针灸时偏离了穴位就有使人死亡的危险,那么行杖使人死去时有发生也就不奇怪了,然而杖刑又是五刑中的最轻刑,如此轻刑就有令人死亡的危险,于是便下令不许用笞杖刑具击打犯人的背部。拷讯囚犯时,要求每次刑讯相隔二十天,拷讯三次为止,拷打总数不得超过二百杖。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颁布诏书:“罪人无得鞭背”。

  唐律在唐太宗的建议下规定:“决笞者,腿、臂分受,决杖者背、腿、臂分受,拷讯者亦同。笞一下者原背、腿分者、听。”

  唐初为减少刑罚的酷烈,又在全国颁布关于棍棒刑具和其他刑具的规定尺寸,约束使用方法。

  纵观历代封建统治者,唐太宗的“棍棒”同时是宽仁的,而且还体现了一定的人文主义关怀,这在封建专制时代是难得的。唐太宗在立法上提出的“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罚尤甚”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历史上骄傲人物典故 篇6

  北宋初年有一个侍中叫曹彬,对人仁爱而多宽恕,平时绝不会草率判人死刑。他在任徐州知府的时候,有个官吏犯了罪,他通过审理,判决一年后对罪犯执行杖刑。大家对他缓刑的做法不理解。曹彬说:“我听说这人刚娶了媳妇,如果立即对其执行杖刑,此女的公婆就必然认为这个媳妇不吉利而厌恶她,一天到晚打骂折磨她,使她无法生存下去。这就是我判缓刑的缘故啊。同时我还要依法办事,不能对他赦免。”大家顿生敬意,曹彬考虑问题真是细致深远呀。

  历史上骄傲人物典故 篇7

  西汉的沛县有个富翁,家中资产达二千万钱。富翁妻子先已去世,只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子,另外有一个已经出嫁的女儿,和父亲关系并不好。富翁生了重病,喊来了族人做了一份遗书:所有的财产都归女儿,只留一把宝剑给儿子,但也由女儿保存,等儿子满十五岁时再给儿子。

  后来孤儿长到十五岁时,向姐姐要这把剑,姐姐不肯给,孤儿只得向沛郡官府起诉。姐弟对簿公堂,姐姐拿出遗书来作为证据。可郡守何武看了遗书后说:“富翁是看到女儿并非善类,而女婿又贪得无厌,如果把财产交给儿子,儿子年纪太小还管不了,又怕狠心的女儿害死弟弟。所以才立遗嘱财产归女儿女婿,实际上只不过是暂时寄存而已。剑就是决断的意思,限定在儿子十五岁时交付,是估计儿子到那时足以自立,而贪心的女儿女婿也不肯还宝剑,必定要到衙门来打官司。他是寄希望于法官能够领悟他遗嘱的这层意思,或许能够作出决断。”

  于是,何武判决所有财产都归儿子。女儿女婿不服,何武喝道:“弊女恶婿,温饱十年,亦已幸矣!”

  从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个案例中何武仅凭一把宝剑就全盘推翻原

  来书面遗嘱文字所表示的意思,这样的解释是相当牵强附会而又主观武断的。然而这个案例却是中国古代普遍受到推崇的典型案例。

  历史上骄傲人物典故 篇8

  汉文帝四年,有人上书告发淳于意,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切断肢体的“肉刑”,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5个女儿。他被押送长安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时,连个帮手也找不到。”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我叫淳于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给国家当差的时候,齐国的人都说他廉洁正直。现在他犯法获罪,按律当处以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

  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没入官府作奴婢,用身体来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这样,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选自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历史上骄傲人物典故 篇9

  唐朝贞观年间,有一天,卫州版桥客栈老板张逖的妻子回娘家探亲,适巧魏州三卫杨正等三人到客栈投宿。次日五更时他们就启程赶路了。

  就在这天夜里,有人用杨正等人的腰刀把张逖杀死,而后又把腰刀插入刀鞘之中。天亮以后,客栈的伙计发现老板被杀,立即追赶杨正三人,一看到他们腰刀上沾满血污,马上把他们扭送官府。杨正等被关进监狱,受到严刑拷问,被迫承认自已犯了杀人的罪行。

  唐太宗对这起案件感到怀疑,派遣御史蒋常对案件进行复查。蒋常抵达卫州,把客栈中年龄在十五岁以上的伙计都集中起来,加以审讯,但由于人全部没有到齐,决定延期审理,把众人放回,唯独扣留一个年逾八旬的老太婆,直到傍晚才放她回家,同时派遣狱典在暗中对她加以监视。蒋常对狱典说:“如果有人找这个老太婆问话,你就把他的姓名记下来。”果然有个人跑来问老太婆:“御史大人是怎样讯问的?”一连三天都是这个人向老太婆刺探消息。蒋常获悉这一情况,决定将此人逮捕,通过审讯,此人承认与张逖的妻子通奸,因而把张逖杀死。调查结果,罪证确凿,于是杨正等三人得以获释。

  历史上骄傲人物典故 篇10

  【释义】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人物】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刘备(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听说诸葛亮(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他们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历史上骄傲人物典故 篇11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散步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黄石公,隐士)。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后来老人交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历史上骄傲人物典故 篇12

  【释义】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语出】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人物】项羽(今江苏宿迁人)和刘邦(今属江苏丰县人)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兵少缺粮,夜里又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难道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心里已丧失了斗志,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历史上骄傲人物典故 篇13

  【释义】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

  【语出】《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人物】东汉名将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马村)人。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为此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开国功臣之一,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历史上骄傲人物典故 篇14

  【释义】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语出】《后汉书班超传》。

  【人物】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觉得很闷便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历史上骄傲人物典故 篇15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语出】《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宝钗、李纨、探春)只是取笑之谈,说了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探春因又接说道:“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历史上骄傲人物典故 篇16

  【释义】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

  【人物】《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

  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历史上骄傲人物典故 篇17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语出】《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人物】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历史上骄傲人物典故 篇18

  【释义】形容愤怒到极点。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人物】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后派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席上,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壁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历史上骄傲人物典故 篇19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语出】《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人物】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历史上骄傲人物典故(通用19篇)】相关文章:

历史上最早的茶历史典故11-21

历史上死的最惨的状元典故09-07

历史上让人拍案叫绝的作诗典故04-06

9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参阅09-12

关于岳飞的历史典故(通用16篇)03-17

骄傲使人落后作文(通用15篇)01-22

骄傲使人落后作文通用15篇01-21

骄傲的玫瑰花童话作文(通用15篇)02-15

我为你骄傲教学设计02-21

故乡的骄傲作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