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主父五鼎

时间:2022-03-24 15:00:15 历史典故 我要投稿

历史典故:主父五鼎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典故:主父五鼎,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典故:主父五鼎

  主父偃,西汉齐帝临淄(今属山东)人。他政治功利性很强,先学纵横之术,冀图在汉初各诸侯国中进行游说,获取官职。后来,他看到儒家学说开始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转而习儒,对《易》、《春秋》等儒家经典非常熟悉。

  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父偃有了用武之地。他向武帝上书,以儒家学说作为议论时政的根据,果然得到武帝的重视,被任为郎中,一年之内四次升官,一直做到中大夫。

  与一般迂腐的儒生不同,主父偃确实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他眼光敏锐,能看清政治形势,并能提出相应的对策。针对汉初诸侯王势力庞大、威胁中央政权的严峻状况,他向武帝提出“推恩令”,缩减诸侯王的地盘及权力,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针对北方边境匈奴南侵的状况,他主张在边地设立朔方镇,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既可以加强边地实力,又为对匈奴战争提供坚强的后盾。后来,他被任为齐王相,揭发齐王与其姊通奸的丑恶行为,迫使齐王自杀,他也因此得罪王室权贵,最终落得族诛的'可悲下场。

  由于主父偃一度深得武帝的器重,居掌要职,他志满自得,朝中大臣都畏惧他,巴结他,暗中馈送达几千金。有人劝他说:“你这样做,也太过分了吧!”

  主父偃一点不隐瞒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回答说:“我从幼年苦读,游学四方,直到四十余岁仍不得志,回到家中父母不认我这个儿子,兄弟嫌弃我,我倒霉的日子过得太久了。现在好不容易熬成这样,大丈夫在世时不能以五鼎来饮食(公卿的待遇),就以五鼎烹死好了(指获罪受刑)。我年龄已经不小了,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主父偃的一席话,反映了古代政治体制下由平民入仕官僚的一般心态:入仕已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做官后就设法弥补过来。由此可透视出封建政治腐朽、没落的一个侧面。

  后来,“主父五鼎”这一典故,用来指王公贵族;以“五鼎烹”指大官被处死。

  典源出处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 (主父) 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曰:‘太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汉书·主父偃传》亦载,末作“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

  释义用法

  汉代主父偃敢于上书言事,告发诸侯王阴私,有人劝他,他说: 大丈夫生不能五鼎食(诸侯、大夫的饮食),即被五鼎烹。后用“五鼎”指贵官王侯的奢侈生活,借指贵官王侯; 用“五鼎烹”等借指大官被处死。

  用典形式

  【五鼎】 宋 ·苏轼:“辛勤守一经,菽水贤五鼎。”

  【五鼎烹】 宋·黄庭坚:“虽为天上三辰次,未免人间五鼎烹。”明 ·陈子龙:“轩冕甘为五鼎烹,壮士翻为二桃弃。”

  【主父言】 明 ·高启:“慨彼主父言,鼎食何其危。”

  【求五鼎】 唐·杜牧:“偃须求五鼎,陶只爱吾庐。”

  【五鼎食烹】 清·钱谦益:“五鼎食烹皆主父,三期贤佞总王尊。”

  【鼎食鼎烹】 明·高启:“鼎食复鼎烹,主父世共伤。”

【历史典故:主父五鼎】相关文章:

从善如流历史典故11-16

唾面自干历史典故09-30

励精图治历史典故09-01

扇枕温席历史典故12-03

历史典故:利令智昏12-02

历史典故解释11-22

清朝历史典故11-22

偷鸡摸狗历史典故11-18

常见历史典故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