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学习的哲理故事

时间:2022-10-03 04:21:57 哲理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古人学习的哲理故事

  董遇由于能够从年轻时就刻苦自学,又善于利用时间进行钻研和独立思考,路于成为三国时期著名的学者。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古人学习的哲理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古人学习的哲理故事

  关于古人学习的哲理故事1

  董遇,字季直,陕西弘农人。为人性情质朴,不善言谈,从小喜欢读书,好学不倦。汉末经董卓之乱,关中残破,董遇和哥哥季中离开故乡,到外地去避乱,依靠打柴和做小生意维持生活。每次外出,董遇总是随身携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读。他的哥哥在一旁讥笑他说:“你一个打柴的还想读书做大官吗?”但是董遇并不因此而气馁,还是坚持学习下去,从不浪费时间。

  董遇对于先秦诸子中的《老子》一书,很有研究,他曾为《老子》这部书作过训注;又善治《春秋左氏传》,著 有《朱墨别异》。 当时魏国的许多读书人,都闻名前来向他求教。但是董遇却从来不肯轻易做人家的老师,也不立刻回答人家提出的问题。他常常向来学的人说:“请你先把原书读一百遍,然后再揣摩揣摩看!”人们有些莫明其妙,董遇便向他们解释说:“一个好学的人如果真能把原书读上一百遍,那就一定会明白书中的奥妙了。”来学的'人说:“您的话虽然有道理,可是我们哪里有这么多的时间呢!”董遇说:“学习的时间多得很,只要自己肯抓紧,还发愁没有功夫吗?一年中有‘三余’,利用‘三余’学习,不是很好吗?”大家问他什么叫“三余”?他回答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大家听了,认为很对,都高兴地辞去了。

  董遇由于能够从年轻时就刻苦自学,又善于利用时间进行钻研和独立思考,路于成为三国时期著名的学者。

  关于古人学习的哲理故事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时代的著名学者、政治家范仲淹的两句名言。范仲淹在当时所以能有较高成就,为社会作出贡献,是与他青年时期的勤奋学习分不开的。

  范仲淹年轻时,由于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就一个人跑到吴县城郊长白山的僧舍中去读书。他每天晚上,用米煮一盆稀粥,等第二天早晨,粥凝成了冻,就用刀划成四块,每日早晚各取两块作为主食;没有菜,就切上几根野菜茎,加些盐巴佐食。后世所说的“断JI划粥”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来的。

  有一年,范仲淹辞别母亲到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县)的一个乡学里去学习。他在学舍中,昼夜刻苦攻读,“未尝解衣就枕”。在冬天的`夜里,他读书读得疲倦的时候,就用冷水洗一洗脸,让头脑清醒过来,然后再继续读下去,一直到深夜。他常常对人说:“一个人如果不能读书,即使能吃饱喝足,生活舒适,也没有多大意义。”

  在范仲淹的同学中,有一个是北宋南京(应天府)留守的儿子。他看见范仲淹每天吃两顿稀粥充饥,很是感动;一天,回家去告诉了父亲。这位南京留守就命令儿子取些肴馔送给范仲淹。但是他并没有吃,放了几天,这些食物都放坏了。留守的儿子很不高兴,就去问他。他慌忙答谢说:“我并非不感令尊厚意,只是因为我平日吃稀饭已经成为习惯,并不觉得苦,现在如果贪图这些佳食,将来怎么再能吃得苦呢?”范仲淹就是这样坚持克勤克俭,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才成为北宋一代著名学者的。他的苦学精神,是值得人们取法的。

【古人学习的哲理故事】相关文章:

古人艰苦奋斗故事07-27

古人炼字的故事(通用13篇)08-18

古人勤学典故成语故事04-20

名人故事:关于古人逆境故事(通用17篇)08-19

古人幽默短篇故事(通用35篇)11-22

哲理故事的幽默的哲理故事10-20

幽默的哲理故事哲理故事10-25

中国古人激励斗志的精彩小故事05-19

石头的故事哲理故事10-21

情感的故事哲理故事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