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回唱读后感

时间:2021-04-02 19:00: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群山回唱读后感(精选10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群山回唱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群山回唱读后感(精选10篇)

  群山回唱读后感1

  “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

  待在纸树影子下。

  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

  晚风把她吹走了。”

  简白的童谣,波荡着万古如斯的悲风,翻山越岭,永不停息,把人撞得好痛好痛!

  这首如同天籁的童谣,如泣如诉,是贯穿小说《群山回唱》的和声。《群山回唱》是卡勒德·胡塞尼继《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胡塞尼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他“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满怀柔情地拨动了人性中最美好的琴弦,他让沙岩开花,让铁石心肠也垂泪。整部小说充满了“史诗般的苦难”。作家身负巨大的家国之痛,如同行走于天地之间的游吟诗人,忧伤地弹奏着亲情和爱。

  在开篇的寓言里,他讲述的是一个为了保全九指而断一指的慈父阿龙布。为了其他孩子,为了全村人,他把最心爱的小儿子交给了魔王。当他历尽艰辛最终找到魔王,决心拼死为爱子报仇时,却发现这孩子在魔王的花园里活得好好的,还过着天堂一样的幸福生活。他强忍刻骨铭心的想望,转身离去。因为他不想让儿子和他一样受苦受穷。阿龙布活到很老很老的时候,在睡不着的夜间,他会拿上拐杖,走出家门,去坐在地边的大石头上,“凝望星空,看流云飘过月亮。他回想自己漫长的一生,感谢所受的恩惠和喜乐。他懂得,再有更多的索要,更多的欲求,便未免厚颜。”一枚熟透的果子,一块光洁的老岩石,星空在上,天风在侧,老人的生命再无渣沫。万籁之中,别有异声,丁丁当当,那是他系在爱儿脖颈上的小铃铛在响,只是,撕拽心肺的疼痛已成谣曲……

  长云曳天,落花满地,岩石冰凉,心在万里之外。

  人从无牵无挂中来,又在千丝万缕里去,彼时的千丝万缕,已不干身外种种。这就是命。人知道,人却不能在这大明白里活。所以有战火,有欺诈,有贪婪、有残虐等种种丑恶。胡塞尼看透了这把戏,所以悲悯。

  《群山回唱》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人物内心一览无余地呈现,残忍与善良,光明与黑暗,一体两面,新月抱着自己的魅影,又充盈又饱满。胡塞尼选择不同人物为多层次的叙事主角,让汩汩流淌60年的生活得以多方位折射,这也不新鲜。文字的织物,其档次高下取决于作家内心的强弱,更取决于作家对万类生命存在与消亡这个过程的感悟。胡塞尼的讲述,如同浩浩荡荡的天空下温柔起伏着的群山,闪耀出令人敬畏的神性光辉。他让我想到被大智慧照彻的坦荡,这坦荡比单纯纯洁更可贵,单纯会沦为愚昧,坦荡不会。因为智者的坦荡已经超拔于市井之上,比自嘲更高更深更远,比摽着劲儿的对抗更持久,更强韧。也许我们早已习惯用顺从和屈服换取一己的安全,并且堂而皇之地写进各种成功学读本畅销于世。可是,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啊!

  有一天,晚风把我们吹走的时候,身后会留下些什么呢?

  群山回唱读后感2

  这本书没有能够让我一气呵成的读完,整个阅读的过程很缓慢,人物错综复杂,让人总是摸不准作者下一步想要说什么,读的不那么顺畅,所以才有了间歇式的阅读,读一段历史,读一段人生的悲喜交集,每个人行走在这世上,无法割舍的还是深藏在内心的感情,挚爱亲情。

  《群山回唱》这本小说描述的是阿富汗的一对兄妹因为战争时事,阴差阳错五十多年的悲伤离别,从小分别,时至哥哥记忆丧失后妹妹才几经辗转找到了哥哥,可是哥哥却在寻找妹妹的半个多世纪中尝尽了想念之苦,战争之难,也是因为这段离合故事,进一步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普通家庭的跨时间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有复杂的政治时局在里面贯穿,同时又兼具了小家庭小人物的心酸辗转,他书写的范围较之前的《追风筝的人》更加宽阔,跨越了三代人,通过时间和空间转换,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家庭和亲情的持久永恒。人生在经历创痛后,脆弱澶变后更加让人珍视生命的可贵,人生也在这种分分合合中越发的彰显出幸福的珍贵。

  《群山回唱》在几个故事的穿插叙述中,特别感动其中一个小女孩罗诗的经历,一场意外在头上长出开放性伤口后,在对一个表面善良的伊德里斯卡卡的承诺失信后,凭着卡卡根本都看不上的亲戚铁木儿的执着帮助下,治愈了伤病,重新站立了起来,而最为重要的是这段人生经历也成就了罗诗,让她更清楚的看清楚了人性,在那次她的签名售书活动中,意外的再次见到了卡卡,书的留言里就一句话:放心,别担心,里面没你。是的,她的生活里已然因为卡卡的失信让她划掉了曾经对他的种种期望和思念,而卡卡也因为这次见面,深深的重创了他的内心。生活不能失去对一个人的诺言,诺言无声,其实就是在考验一个人的善良和勇敢。

  喜欢这本书里的这句重复的话: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个悲剧,伙计。是的,在那样的大时代下,在生命都无处存放的世界上,活着就是一个美好,相比于现在的我们,幸福的已经一塌糊涂。这本书让人读的沉重,他更多带给人关于手足情深、关于家庭和亲情的思考,人生总是有很多缺憾,对于每个人,也终要面对世事无常,亲人的离去,人性的最本质面,亲人在一起的时候,没有那种感觉,生活平淡无奇,甚至于有时还会争执,埋怨,互相不满,而真正读了这本书,会对爱,对家庭,父母兄弟有了重新的燃点,这世上的风景无数,你翻山越岭遍寻风景,想要逃离家庭的束缚,可是走遍万水千山,人最终还是要走回家的怀抱,父母的一世牵挂,血浓于水的无尽牵绊……

  这本书是写人的,更是写历史的,多灾多难的阿富汗,每个人就像一枚羽毛,被时代的气流夹裹,唯有此生此世的亲情维系生活。打开这本书,每一个章节小段中,都绘制了一个羽毛的图案,作为每小节的间隔,和封面的黄色羽毛遥相呼应,我想这片羽毛除了是文中阿卜杜拉哥哥对差他七岁的妹妹帕丽的一种思念信物外,还有一种暗喻,羽毛轻之又轻,人生的路途也要承受不能承受之重,而一切都会如羽毛一样翩然离去,唯一可以寄托的就是对亲情的一份思念!

  胡塞尼完美地铺述这个以阿富汗和巴黎为背景的故事,关于阿卜杜拉,直到故事的最后,胡塞尼才交代了隐情:他一直牵挂着失散多年的妹妹,并希望重逢,阿卜杜拉说:“她是那么完美。”这句话也能用来评价此书。

  合上这本书,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主旋律,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幸福和美好的,亲情的可贵,感情的浓郁,群山回唱,人生的大美也在山间久久不肯散去……

  群山回唱读后感3

  暑假是个漫长而无聊的假期,除了我最爱的篮球课,剩下的就是各种补习班。还好有心爱的书能伴随我。偶尔在妈妈的床边发现了一本书《群山回唱》,作者:胡塞尼。看着封面真心没啥特别的,随手拿起来翻翻,就再也不忍心丢下,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后来又慢慢读了好多遍,再结合妈妈和我讲的阿富汗近几十年的历史,我慢慢体会到了很多我以前都没能接触到的生活。

  《群山回唱》开篇引用了寓言故事,讲到了一个父亲阿布龙,为了保全其他的孩子和全村的人,他把最心爱的小儿子交给了魔王。从此之后他就浑浑噩噩,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一样。最后他决定去找到魔王,找回自己的孩子。当他历尽千辛万苦找到魔王的时候,却发现孩子在魔王的花园里过着天堂般的生活,充满了鲜花和笑语。虽然他好想将自己日思夜想的孩子搂在怀里带他回家,可是贫困至极的生活让他理智的选择了转身离去。阿布龙活到很老很老的时候,在睡不着的夜间,他回想自己漫长的一生,感谢所受的恩惠和喜乐。他懂得,再有更多的欲求,便未免太贪婪。一枚熟透的果子,一块光洁的老岩石。万籁之中,别有异声,丁丁当当,那是他系在爱儿脖颈上的小铃铛在响。

  这就将故事引入了开端。帕丽一家及其贫困,她的妈妈早已经去世。后妈生的第一个弟弟在冬天冻死了,现在又生了第二个。爸爸每天在和干旱,贫瘠做斗争。家里最爱她的人是她同父同母的哥哥阿卜杜拉,哥哥非常爱她,为了送给她一根漂亮的孔雀羽毛,把自己最心爱的新鞋子都卖了。生活异常的困苦,后来一家人为了活命,父亲不得不将帕丽卖给了大城市的富人。纵使阿卜杜拉和帕丽百般不愿,他们还是像微尘一样被吹落到了天涯海角。五十多年之后,他们再次相遇。但是哥哥已经记忆逐渐流失,而妹妹早已经不记得儿时。这次重逢对他们来说到底是什么呢?小说的结尾再次唱起那样的歌谣,一切都同时来到了,群山依旧回唱: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待在纸树影子下,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晚风把她吹走了。

  虽然我的生活经历还无法让我想象,生死离别这是一种什么的感觉。但是我每次看完都是心堵堵的,眼睛涩涩的。由于国家的战乱,世界上多少国家的人民经历了这样的生死离别,家破人亡。就像我们的祖国六十多年前也是战争纷乱,多少人妻离子散,到处是一片废墟,满目残垣。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强大的新中国,祖国强大而富强。生活简单而快乐,有爱我的爸爸妈妈。我们可以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班,可以暑假到处去旅游。偶尔妈妈也会带我们去吃好吃的。比起帕丽兄妹,我们真的生活在天堂里,可是我还常常抱怨,常常不想写作业,常常因为妈妈决绝我买玩具的要求而伤心失望,现在想想好幼稚啊!

  对于一个即将跨入六年级的男孩子来说,我也知道我们的祖国由于崛起强大,而遭到周边以及美国的不停挑衅和打压。一方面我希望我们中国人,特别是年轻的我们要有骨气,要团结,要真正的热爱自己的祖国。国之不存,家何在?同时我们也要学习日本的孩子,从小学会吃苦和拼搏,不要做娇生惯养的小花朵。努力学习,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让战争远离所有的平民百姓,为世界和平尽一份力!

  群山回唱读后感4

  我的朋友,我该如何向你表达那种缺失感呢?也许,有那么一些时刻,会帮助你理解这种感觉:当你在纵情欢笑后突然沉寂,当你在浩瀚美景前满腹酸涩,当你在人生最重要的场合里怅然若失……你隐约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某种重要的东西,也许是某个亲人,也许是你爱过的人。也许你自己并不清楚那个人究竟是谁,可是在那一瞬间,你由衷地感到,如果他也在这里就好了

  故事的尾声,两个帕丽喁喁私语,年轻的帕丽对姑姑说:"我常把我俩想象成两片树叶,从同一棵树上飘落,被风吹散,相隔数里,却仍然找得到深深纠缠的树根。""对我来说,情况正好相反。"年老的帕丽扣住侄女的手说:"你说你能感到我的存在,我体会到的.却只是一种缺失。一种没来由的模糊的疼痛。我就像一个病人,跟医生讲不清什么地方疼,只是觉得疼。"年老的帕丽的兄长、年轻的帕丽的父亲阿卜杜拉在躺椅上用胳膊肘撑起身体,揉揉眼睛,看着她俩。"你们这俩丫头在鼓捣啥?"他咧开嘴笑了。

  "神秘的命运/知晓每一粒尘埃的一生/让我们讲述我们的故事/有如一粒微尘"阿卜杜拉和帕丽小的时候,他们的爸爸萨布尔常常会给他们念鲁米的诗,但是他们更喜欢听爸爸讲故事,故事里有精灵和魔鬼,有贪婪的国王,也有聪明的农人。在他们看来,小小的村庄沙德巴格就是全世界,爸爸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们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粒尘埃。直到爸爸为了不让孩子再在冬天里冻死,而把帕丽卖给了喀布尔一个富裕的家庭做养女。临走的那天晚上,爸爸给阿卜杜拉讲了一个魔王进村的故事,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末了他说:"这是最好的选择。像所有已经过去的事情一样,随后它会过去的。它过去了。"

  纵使阿卜杜拉和帕丽百般不愿,他们还是被分开了,像微尘一般被吹落到天涯海角。直到五十多年后,命运让他们重逢。卡勒德?胡塞尼将和兄妹俩有关联的几人的故事串连起来讲给我们听,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尘埃聚合在一起,散发出珍珠般的光彩。这是作者对小说技法更加圆融大胆的尝试,是古老的《一千零一夜》的讲故事传统和西方叙事手法的一次巧妙结合。多线索多视角的推进精确平稳,恰如一曲多声部的动人合唱,让我们再度沉迷。

  从没有哪本书像《群山回唱》一样让我如此清晰地看到人的本质——我们只是一块零碎的拼图,在我们身上,总有一个缺失的部分。如果没有其他的部分,我们永远感到自己是不完整的,就像在空荡荡的山谷中呐喊却没有回响。是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其他的部分,让我们确定了自己与他人、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是他们教会了我们爱、责任与牺牲,是他们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是谁。

  就像故事中的帕丽终于找到了离散多年的哥哥阿卜杜拉,弥补了双方人生的缺口;帕丽兄妹的继母帕尔瓦娜和自己的孪生姐妹马苏玛,尽管有过嫉妒和伤害,双方还是为彼此互相牺牲和成全;兄妹俩的舅舅纳比,夹在对主人妻子的单相思和主人对他默默的同性之爱中,明白了爱和责任的真谛……牺牲,横亘在这些不尽相同的故事里的主题都是牺牲。如果你想要幸福,你必须首先要做好牺牲的觉悟。这就是关于幸福的残酷真理,它需要你用爱与责任来交换。然而,如果生命中有那么一个值得为之牺牲的人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故事中帕丽的养母妮拉是一个特例,一个美丽多情、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身心却承受着最严重的缺失。她不停地用爱情、香烟和酒精来填补自己的空缺,她甚至用帕丽来填补自己不能生育的空缺。然而她都失败了,因为她一直在索取爱,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先付出一些爱。她追逐幸福,却不断地从责任中逃离,直到逃无可逃。她始终是一块孤零零的拼图。

  我们也许都曾经孤身一人迷失在连绵的群山之中,但只要我们呐喊出声,群山间的回音会回应我们,连绵不绝。它们会填平我们的不安与忧惧,指引我们找到回家的路。我们不会孤单,我们不再孤单。

  群山回唱读后感5

  世人熟知他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却爱聆听他心中的群山回唱。

  《群山回唱》是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三部小说,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书中讲述了一对兄妹因贫穷和战争铸成的六十年悲欢离合,我们看到了伤害,看到了背叛,看到了牺牲,也看懂了他们如何去爱。除了小说本身的故事,它所运用的类似短篇小说集的形式也很吸引我。每章都是以一个人物的视角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而将所有人的故事串联起来的时候,我所得到的只是感动与惊叹。

  “终其一生,我们只为寻找最初失去的那个人。”故事的开始,阿卜杜拉与妹妹帕丽的分离为整个故事笼上了悲悯的色彩,失落成了群山回唱重要的主题。但最后,年老的阿卜杜拉终于迎来了一个灿烂着悲伤的重聚。

  胡赛尼的小说总让我想到一句话:世界翻起新篇章,阿富汗的世界依旧荒凉。“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个悲剧。”这些残忍的时刻,就这样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到来。读后感·这个世界看不见你的内在,它一点也不关心你的希望、梦想,以及忧伤,他们都被皮肤和骨骼遮蔽着。这是如此简单,如此荒谬,又如此残忍。

  踉跄前行中,你总能在他们身上找到丢失的那一部分自己。我们在峰峦之巅呐喊,而群山回唱。希望总在绝望后生根、发芽。就像小说最后说的那样“她闭上眼,飘进来了睡乡,没有烦忧,一切都是清澈的,灿烂的,一切都同时来到了。”

  有时我们虽身处黑暗,却执着追求着灿烂千阳。

  群山回唱读后感6

  一个分隔重洋的家庭,一种遭受坎坷的悲欢离合,一次无私却不为人知的选择许许多多的不同人生都交织在卡勒德胡赛尼的精巧新作《群山回唱》中。由六十年无数变故组成的生活,在父子兄妹间化成别样的命运。他们经历了千万回悲伤与痛苦,也看到过偶然而至的一缕希望之光。合上书页,我不禁开始沉思一个问题:那个被我们在踉跄前行中丢失的自己,到底在哪儿?

  曾经的我们,根本不会去顾虑家庭、未来、事业我们从来不会垂头丧气,只会乐观积极地向上看。然而在前进中,在行走中,我们被生活折磨得半死不活。那个总是笑着的自己,已然不知在何时何地闭上开心的嘴,转而默然地无用挣扎。似海水般袭来的不幸将我们倏地淹没,须臾之间便已屈服在命运脚下。其实我们又何必如此?只需要紧紧抓住曾经的自己,用永不言败的高尚意志去面对未来,面对现实就好。

  有顽强,有希望,就能重拾丢失的自己。踉跄前行中,你总能在它们身上找到过往的影子。

  群山回唱读后感7

  本书讲述了一对兄妹六十年的悲欢离合。其中穿插着姐妹、主仆、养母女、母子之间的爱恨情仇。我们追随着主人公从喀布尔到巴黎,到旧金山再到希腊,最终回归到满目苍夷的祖国阿富汗。小说的结尾并不完美,年过六十的帕丽与哥哥阿卜杜拉终于重逢,曾经夜思日想的亲人近在咫尺,可惜岁月洗涤了阿卜杜拉的认知,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只记得那首哄妹妹入睡的摇篮曲“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待在纸树影子下,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晚风把她吹走了······”群山依旧回唱,唱到该归的人终于归来。

  至此三部曲全部看完,不分伯仲,都是经典,只能说个人更偏爱哪部了,对我而言,还是最爱《灿烂千阳》。每读完一部总是由衷的要感谢译者富有艺术性的流畅翻译,让我们能欣赏到如此佳作。一直在思考胡赛尼的作品为何能在世界范围内畅销,大概是小说中的人物对家庭、对祖国的忠贞和深厚的大爱,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吧,尽管阿富汗被战争摧残的民不聊生,但在作者笔下,战乱和逃亡并非这三部书中的主调,隐忍、坚强、亲情、希望和淳朴的爱贯穿于整个战乱中,阿富汗人民深爱着这块土地,他们坚信祖国母亲一定会在群山之中张开臂膀迎接着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孩子归来。如今世界已经翻起了一个新的篇章,真心祝福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能够灿烂千阳。

  群山回唱读后感8

  胡赛尼的"阿富汗三部曲",最早看的《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两个男人的故事;前不久看的《灿烂千阳》,道出了两个女人的故事;这个星期看的《群山回唱》,塑造了多个形象鲜明的人物,主题也变得更为宏大开阔。全书共九章,分别由九个不同的人物作为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个悲剧。

  人性既然复杂,那就意味着它很难用简单的好或坏来形容。这本以童话开篇的小说,在作者不断转换视角的叙述下,一步步揭露了现实的残酷。成长、失去、无奈、背叛、冷漠、救赎,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多个主题词。"群山无言,却有回响。"每个人都像一座山,有着自己的爱与善良,恨与悲伤,可以自私,可以懦弱,可以同情,这些情愫在山谷形成回响,吟唱成歌。全书的主线是阿卜杜拉与帕丽兄妹离别后又重聚,在其间穿插了其他相关联人物的故事,读后感《群山回唱读后感3篇》。每一章独立成篇,最令我感慨的情节有三:

  一是我在第一段提到的纳比与他主人苏莱曼·瓦赫达提先生的同性之恋。最初,纳比热忱地单恋着苏莱曼的妻子妮拉,甚至可以为了完成妮拉的心愿将自己妹妹的继女帕丽卖给这对夫妻做女儿。当妮拉和纳比说:"纳比,一直都是你,是你啊,你不知道吗?"当纳比在衣柜发现苏莱曼的画册时,我被感动了。苏莱曼严肃古板,不苟言笑,对纳比也无非礼举动。他对纳比的爱,无言、无私,他没要求过回报,平时纳比能陪伴一起散步就很满足了。纳比知道后本来也可以逃离,但他并没有离开。在苏莱曼病倒后他俩相依为命的平淡日子里,互相陪伴成了日常生活中最温情的部分。

  二是伊德里斯的故事。伊德里斯一直以来并不喜欢弟弟铁尔木的浮夸,他觉得好人好事就该默默去做,而不是张扬炫耀。小女孩罗诗被父亲砍伤,伊德里斯看望她,陪伴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她。回到美国之后,面对各种困难和琐事,他退缩了,他未能兑现自己向罗诗做出的承诺,最终救助了罗诗的是那个同他行事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浮夸的弟弟铁尔木。罗诗写书,伊德里斯怀着内疚去排队,罗诗题道:"放心,书里没有你。"其实,伊德里斯的故事最接近我们普通人在做选择时可能遇到的心理状况,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个伊德里斯,给别人希望却又由于自己的懦弱和妥协令对方失望。

  三是兄妹俩重聚,得了阿兹海默症的阿卜杜拉忘记了妹妹帕丽,妹妹帕丽忘记了小时候那个装满羽毛的礼物盒。分别时,帕丽年纪尚小,遭遇了遗忘;经历了六十年的悲欢离合重逢时,生病的阿卜杜拉遭遇了遗忘。在刚确珍时,阿卜杜拉给帕丽写了一封信:"他们告诉我,我必然要走入水里,很快就将沉没。出发之前,我把它留在岸上,给你。我恳求你找到它,妹妹,所以你一定会知道,在我沉入水中时,心中想着什么。"他等到了他等待一生的人,却不记得她了。文章开篇的童话里,魔王要父亲交出一个自己的孩子,最终喝下魔王药水的父亲也失忆了。遗忘真的比记得幸福吗?那个心里永远空空的洞,如何才能填补?"终其一生,我们只为寻找最初失去的那个人。"

  这篇读后感,不谈文笔不谈小说结构只谈故事,因为有几章我觉得是在凑字数。其实,第八章马科斯和萨丽娅的故事也很令人震撼,你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

  群山回唱读后感9

  在知乎上参加过一个回答——“如果只让你推荐一本书,你会推荐哪本?”

  我的答案很清晰:《追风筝的人》。曾经怀疑过读书的有效性,可能和很多人不同,我很难记住书里具体的人名,作者的名字以及详细情节。就像现在画画一样。临摹了四个月的画,临了还把画名记错了。也因为此很是纠结自己的脑容量。

  最近几年开始有了别的解读。长大过程也是反思学习的过程。那些想起来很模糊的书其实多多少少都成为现在的我自己的一部分。其中很明显的一点是——阅读时带来的共情力。虽然这点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得很谨慎。

  触发这点认知的正是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有机会再单独为这本书写一篇吧。回到正题。

  在翻开《群山回唱》的时候,难免带了些固有思维——这大概会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发生在两个人或者两个家庭之间。需要准备好面巾纸。

  然而和花了一个下午不间断读完的《追风筝的人》不同的是,差不多的字数,这本书用了三周断断续续读完。内容和我预判反差很大——核心可能确实两个人,但是这本书里描述的是一个群像。时间跨度六十年,有父子,有继母女儿,哥哥妹妹,主仆,兄弟。章节的讲述人不同,时间也不同,很奇妙,和《渺小一生》采取的叙事方式很类似,这种阅读视角正好熟悉。并没有出现很多想象中的“感动”,取而代之的是震惊,反思和疑惑。

  打比方的话,写《追风筝的人》的胡塞尼是一个年青不加掩饰的少年人,对着爱人坦陈胸怀,高唱赞歌,一分一秒也不愿意让你的眼神离开他;而写《群山回唱》的胡塞尼,则是一位久经风霜看透事态的中年人,表达谨慎又冷酷,以旁观者的姿态告诉你最难以想象的信息,然后走开,没有任何安慰。

  感动仍然是有的,尤其在这位“疏离中年人”的带领下,最后的爆发显得平静得理所当然。我有点庆幸,自己是可以在读得懂的年纪下读了这本书。胡塞尼更老道了,他知道人性很多事情,不需要完整剖开才得以示人。

  我希望。我们总是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或者缺失的是什么。这样寻找与否,补救与否,选择都在自己。

  阿卜杜拉你去水里了也没关系,你沉入水中之前心里所想的,帕丽都知道。

  群山回唱读后感10

  喜欢读卡勒德。胡赛尼的书,他的《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都已经读过了。假期的时候开始看这本《群山回唱》。里面的人性描写奉献、救赎都使人深受感动,抨击心灵。

  之前看过《追风筝的人》,只觉得看完有一种沉重、悲哀和隐隐约约的一丝希望,这样一本让人在合上的时候沉默良久的书我觉得就是很好的书了。这本书也是这样。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的感受到很难用好与坏定义一个人,一个善良的人也会做出一些疯狂甚至恶毒的事情,一段关系中的人彼此都想用自己的方式来经营这段关系,用尽全力,两败俱伤。理解,其实是很难的事情,不过还是要试着去做。

  人生本就很多无奈,左右为难,难以取舍,彼此相爱又彼此伤害,或者说因为爱着所以才会受伤害,大概这就是人生。

  读完这本书,有很多让我感慨的地方,其中合书后脑海中想到的第一个句子就是,有的人的人生要写一个章节,有的人的人生要写一本书,而有的人的人生似乎只要几句话就够了。但并不不代表几句话的人生就简单也许更深刻。真诚的救赎总是让人感动!

【群山回唱读后感(精选10篇)】相关文章:

《群山回唱》读后感5篇09-28

群山之巅读书笔记范文05-31

秋唱阅读答案12-03

唱低音的技巧09-05

如何唱好高音08-19

怎样唱好高音08-15

唱谱方法介绍10-12

怎么唱假声05-24

唱歌时哑音怎么唱12-09

慢歌应该怎么唱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