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作文

时间:2023-04-25 16:31:59 优秀作文 我要投稿

【推荐】回家过年作文3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回家过年作文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回家过年作文3篇

回家过年作文 篇1

  大概要追溯至二十年前,我大约五岁,那时提起过年,我们差不多同龄的伙伴们高兴得就像一只顽皮的猫儿,在家中蹦蹦跳跳的,那股兴奋劲儿——简直像当上皇帝一般。

  像我们那时的孩子,因为过年会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饿,大一点的孩子更可以摆脱平日的“劳役”,因此会开心个不停。

  或许怪那时的日子太过清贫,平日里要吃得上一顿好的是极不容易——吃得上肉的人家很少,一般人家除非是有贵客来的时候,孩子们才勉强可以解一解馋;或就是在走亲戚,“吃酒”的时候。那时候,寨里要是谁家有红白喜事,帮忙的大人总是带着孩子,并且趁人不注意把一两片豆腐或其他什么吃的塞在自己孩子的嘴里。

  又或许是那时的生活过于枯燥,所以人们在玩的都比较简单,快乐也简单,但大家都很知足,生活平平常常的过,日子顺顺溜溜地流。那时过年,大人们总喜欢凑在一起玩纸牌,玩牌的方式简简单单:一副扑克变换着玩“上游”、“怪噜”、“三五反”之类,输了的就罚站或钻“板凳脚”。(我就是那时常跟在父亲身边问这问那的,现在还清晰记得那些玩牌的花样。)大家共娱共乐,输了牌却赢回快乐,大家都觉得自己是胜利者。

  父亲喜欢在大年初一、初二的白天和晚上翻起民间手抄或刻印的《柳荫记》、《八仙图》之类的书唱个不停,他周围就围着妈和其他年轻年老的妇女,动情处大家唏嘘喟叹,有的还流眼泪,听不明白的时候大家就议论纷纷。我们那一带像父亲年龄差不多的男女都会“唱书”,几年前回家过春节还听父亲给妈唱了几段,很是动听。

  对我而言,那时爸唱书的声音就是最好的音乐,所以对一些如“攒十字”、“莲花落”之类的唱腔至今还有印象。那时寨里有一台唯一的收音机,音乐从那个小东西里飘出——很悦耳,多是些“朝霞——啊——映在——阳城——湖上——”,偶尔也飘出“何日君再来”的感慨。但这种奢侈的声音我们很少听到,有时只是在较远处聆听。有收音机的那户人家很少放歌给我们听,一般要有客人来或过年的时候才能听到,更别说是亲自看看摸摸那“小家伙”了。我的记性一向很好,只要那家人放歌,我听一遍就能“哼唱”了。

  那年头,寨里没有通电,收音机只能用干电池,舍得买电池的人家很少——别说用收音机了,就是用手电筒的人家也很少,我们家那时点的是煤油灯。用油灯灯芯也不敢做大,晚上睡得很早,一般晚饭后就洗脚熄灯就寝;有时熄灯后坐在火炉边听母亲讲“老熊婆”、“七姊妹”和其他的民间传奇或鬼故事。那时听鬼故事时尤其着迷,但一定用坐在爸和妈之间,不敢靠近门,生怕有个东西推门而入把我抓去。我哥不同,从小到大都不相信有鬼,晚上再怎么黑也敢出去解手——我那时最佩服他了!妹妹还在呀呀学语,只有哭的份,享受不到我听故事的高兴和怵悚。但不知怎的明明害怕,却用缠着妈一遍又一遍的讲,自己就一边听一边幻想一边害怕了。

  至于玩的呢,就简单得过分了。除了“抓瞎猫”、“躲猫儿”或学唱花灯外再无其他花样,但那时过年,我们就成天跳来跳去,唱来唱去,变换着玩熟悉的游戏,快乐无穷。有时被大一点的孩子欺负,哭一阵鼻子,又笑眯眯地跟着玩去。

  “过年”这一词在那时是什么概念?我只记得那种兴致了。以至以后长大在寨里老祖公那里听他“摆大传”,读那些《征东》、《征西》的几百部“大传书”都无法把儿时的记忆抹灭。

  但这些年,从我九八年起异地求学直到工作数年后的今天,我对过年的兴致淡得很,真有“过年如过关”般艰难的感觉,真正感受到一个成年人的悲哀了。

  要说这几年,要穿有穿,要吃有吃,要享受有享受,哪里不比儿时的条件强?家里不是早有了彩电、音响了吗?不是有三五好友常在一起把酒言欢吗?但总觉得少了些实在。

  过年真正的快乐是属于孩子们的。但我对他们的玩法有些不一样的感触。很多孩子在家看套碟,对武侠大戏里的动作津津乐道,大一点的孩子们聚在一块玩着纸牌输压岁钱,也有凑在屋子里看大人们“砌方城”玩通宵的。

  而我现在的娱乐也只是看看春节的电视节目和玩玩麻将了,偶尔对着麦克风唱几首歌。回家过年又有什么好玩的呢?不过是为了陪着双亲,一家人吃汤圆,一块看“春晚”,话话家常,如此的简简单单。只是给儿时给我唱书讲故事的父母一丝宽慰,让他们在年老的时候感受到全家团圆的满足——作为父母,或许他们每年的愿望不过如此,质朴而平凡。

  但留在我们心上的无聊、死气、沉寂是过年的鞭炮声爆炸不去的。如果可以,我还是想去看“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乡土戏,听寨里的老人将“西游”、说“水浒”,听大叔的笛声,学着一两首新鲜的曲儿……只是如今事过经年,一切恍在梦中。

  而今天,书还少吗?音乐还少吗?可就是没有那时的探求欲望了。

  这就是长大的烦恼吧——也恰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

  但我们还得回家过年,为久盼儿归的年迈、鬓白的双亲——为儿时给我唱书、讲故事的双亲。

  当然,还为我们的孩子。

  我又得思考,我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了。

  ……

  毕节市层台镇斯栗村杨春考551709

  大概要追溯至二十年前,我大约五岁,那时提起过年,我们差不多同龄的伙伴们高兴得就像一只顽皮的猫儿,在家中蹦蹦跳跳的,那股兴奋劲儿——简直像当上皇帝一般。

  像我们那时的孩子,因为过年会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饿,大一点的孩子更可以摆脱平日的“劳役”,因此会开心个不停。

  或许怪那时的日子太过清贫,平日里要吃得上一顿好的是极不容易——吃得上肉的人家很少,一般人家除非是有贵客来的时候,孩子们才勉强可以解一解馋;或就是在走亲戚,“吃酒”的时候。那时候,寨里要是谁家有红白喜事,帮忙的大人总是带着孩子,并且趁人不注意把一两片豆腐或其他什么吃的塞在自己孩子的嘴里。

  又或许是那时的生活过于枯燥,所以人们在玩的都比较简单,快乐也简单,但大家都很知足,生活平平常常的过,日子顺顺溜溜地流。那时过年,大人们总喜欢凑在一起玩纸牌,玩牌的方式简简单单:一副扑克变换着玩“上游”、“怪噜”、“三五反”之类,输了的就罚站或钻“板凳脚”。(我就是那时常跟在父亲身边问这问那的,现在还清晰记得那些玩牌的花样。)大家共娱共乐,输了牌却赢回快乐,大家都觉得自己是胜利者。

  父亲喜欢在大年初一、初二的白天和晚上翻起民间手抄或刻印的《柳荫记》、《八仙图》之类的书唱个不停,他周围就围着妈和其他年轻年老的'妇女,动情处大家唏嘘喟叹,有的还流眼泪,听不明白的时候大家就议论纷纷。我们那一带像父亲年龄差不多的男女都会“唱书”,几年前回家过春节还听父亲给妈唱了几段,很是动听。

  对我而言,那时爸唱书的声音就是最好的音乐,所以对一些如“攒十字”、“莲花落”之类的唱腔至今还有印象。那时寨里有一台唯一的收音机,音乐从那个小东西里飘出——很悦耳,多是些“朝霞——啊——映在——阳城——湖上——”,偶尔也飘出“何日君再来”的感慨。但这种奢侈的声音我们很少听到,有时只是在较远处聆听。有收音机的那户人家很少放歌给我们听,一般要有客人来或过年的时候才能听到,更别说是亲自看看摸摸那“小家伙”了。我的记性一向很好,只要那家人放歌,我听一遍就能“哼唱”了。

  那年头,寨里没有通电,收音机只能用干电池,舍得买电池的人家很少——别说用收音机了,就是用手电筒的人家也很少,我们家那时点的是煤油灯。用油灯灯芯也不敢做大,晚上睡得很早,一般晚饭后就洗脚熄灯就寝;有时熄灯后坐在火炉边听母亲讲“老熊婆”、“七姊妹”和其他的民间传奇或鬼故事。那时听鬼故事时尤其着迷,但一定用坐在爸和妈之间,不敢靠近门,生怕有个东西推门而入把我抓去。我哥不同,从小到大都不相信有鬼,晚上再怎么黑也敢出去解手——我那时最佩服他了!妹妹还在呀呀学语,只有哭的份,享受不到我听故事的高兴和怵悚。但不知怎的明明害怕,却用缠着妈一遍又一遍的讲,自己就一边听一边幻想一边害怕了。

  至于玩的呢,就简单得过分了。除了“抓瞎猫”、“躲猫儿”或学唱花灯外再无其他花样,但那时过年,我们就成天跳来跳去,唱来唱去,变换着玩熟悉的游戏,快乐无穷。有时被大一点的孩子欺负,哭一阵鼻子,又笑眯眯地跟着玩去。

  “过年”这一词在那时是什么概念?我只记得那种兴致了。以至以后长大在寨里老祖公那里听他“摆大传”,读那些《征东》、《征西》的几百部“大传书”都无法把儿时的记忆抹灭。

  但这些年,从我九八年起异地求学直到工作数年后的今天,我对过年的兴致淡得很,真有“过年如过关”般艰难的感觉,真正感受到一个成年人的悲哀了。

  要说这几年,要穿有穿,要吃有吃,要享受有享受,哪里不比儿时的条件强?家里不是早有了彩电、音响了吗?不是有三五好友常在一起把酒言欢吗?但总觉得少了些实在。

  过年真正的快乐是属于孩子们的。但我对他们的玩法有些不一样的感触。很多孩子在家看套碟,对武侠大戏里的动作津津乐道,大一点的孩子们聚在一块玩着纸牌输压岁钱,也有凑在屋子里看大人们“砌方城”玩通宵的。

  而我现在的娱乐也只是看看春节的电视节目和玩玩麻将了,偶尔对着麦克风唱几首歌。回家过年又有什么好玩的呢?不过是为了陪着双亲,一家人吃汤圆,一块看“春晚”,话话家常,如此的简简单单。只是给儿时给我唱书讲故事的父母一丝宽慰,让他们在年老的时候感受到全家团圆的满足——作为父母,或许他们每年的愿望不过如此,质朴而平凡。

  但留在我们心上的无聊、死气、沉寂是过年的鞭炮声爆炸不去的。如果可以,我还是想去看“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乡土戏,听寨里的老人将“西游”、说“水浒”,听大叔的笛声,学着一两首新鲜的曲儿……只是如今事过经年,一切恍在梦中。

  而今天,书还少吗?音乐还少吗?可就是没有那时的探求欲望了。

  这就是长大的烦恼吧——也恰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

  但我们还得回家过年,为久盼儿归的年迈、鬓白的双亲——为儿时给我唱书、讲故事的双亲。

  当然,还为我们的孩子。

  我又得思考,我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了。

  ……

回家过年作文 篇2

  年近了,心就慌了,恍惚之间有一种想撒开腿逃之夭夭的感觉。逃的方向早已明确,东南一百三十五公里,一个叫做三站的小镇。那是我的老家,叫故乡似乎不对,因为和我居住的这座城市同属一个地区,且相距不远,父亲、弟弟在那儿朝晖夕阴地生息着。隔三差五我也回去一趟,镇上还有七八个虎视眈眈的发小,只要能嗅着我的味瞄着我的影,一场拼死拼活的大酒在所难免。

  过年了,想家,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情结。家,平常日子里指的就是自己饮食起居的地方,比如现在的大庆就是我的家。但是到了年节,家的味道就变了,强烈,厚重,浩荡。这个时候的家,就是老家了,或者故乡。老家和故乡的概念容易混淆,有人曾做过判定,生你养你且有亲人在的地方,就是老家;而几乎没有什么亲人、回不去或者很少回去的地方,则称之为故乡了。

  回到老家,一脚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心一下子便落了底,阳光登时也灿灿烂烂起来。如果这个时候正值薄雾冥冥的黄昏,夕阳无限,炊烟四起,人声嘈杂,心中就会溢满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感慨,只身沐浴在这沸腾的人间烟火之中,眼眶不知不觉就湿了,心也由内而外一点点地酥了。

  老家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集市了。五花八门的吆喝,琳琅满目的商品,轰轰烈烈地充斥着整条大街。附近村屯的车车马马也活跃起来,云集在小镇之上,和它们的主人一起茫然而兴奋地投入到这场节日的喜庆之中。信步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一边嗅着老家亲切的味道,一边努力找寻着一种久违的温暖,童年、少年、青年,许多人、许多事、许多物,争先恐后从天空,从大地,从一阵若有若无的风里,向我奔袭而来,左怀右抱,嘘寒问暖,一时间我似乎又找回了往昔的自己,找回了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四十年前的自己。

  集市上来来往往的每一个人,我似乎都认得,年龄稍大一点的,我能一口叫出他的名字,甚至他的小名或者绰号来;年龄小一些的,扫上几眼,也能从眉宇和口鼻之间,八九不离十地猜测出他是谁谁谁的儿子或者孙子。最高兴的莫过于正信马由缰地走着,突然有人喊我的小名或者从背后轻轻地拍一巴掌,回头望去,先是一愣,然后恍然大悟地啊啊呀呀着,一把握住那个亲戚或者发小的`手,两个人过筛子似的上下左右剧烈地摇晃着。随后就近寻一家小酒馆,要几碟荤荤素素的小菜,三杯水酒下肚,许多发黄的往事、模糊的人,就在推杯换盏之间一一清晰了、复活了、重现了。

  年根儿前的老家是安静的,没有了平日里的孩子哭老婆叫,就连那些沸沸扬扬的猫儿狗儿也都识趣地噤了声,一扇扇明澈的窗子闪着别样的光,偶尔从远处传来几声若有若无的汽车喇叭声,随后又烟雾一般一点点地飘散了。小镇,似乎恹恹地睡去了,

  一眨眼,年就到了。年这一天,老家的天空格外的蓝,跟水洗了似的,微风阵阵吹来,清凉之中滤去了往日些许的冰冷,隐约着早春丝丝缕缕的气息。家家户户都在辛勤地忙碌着,米面菜蔬,煎炒烹炸,一时间整个小镇仿佛开了锅,酒香肉香,和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老家广袤的大地上袅袅地升腾着。

  夜幕降临,一盏盏耀眼的大红灯笼,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君临在老家的上空。远远望去,所有的灯火亲昵地连成了一片,老家简直成了灯的世界、火的海洋。渐近子夜,数以万计的烟花不约而同地腾空而起,所有的星星霎时被遮蔽了光芒,浓烈的硝烟味肆无忌惮地弥漫着,此时的老家仿佛正在进行着一场纠缠不休的战事,只不过这场战事没有敌我,也不分胜负,只有幸福和祥和。我特别爱闻那硝烟的味道,狂烈,刺激,亢奋,从小的时候起我就一直固执地认为那种味道才是年的味道,才是老家的味道。

  当当当,子夜的钟声准时响起,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旧的一年悄然逝去,新的一年扑面而来了。驻足在老家浩瀚的星空下,举目远眺,突然之间,我竟然有了一丝激动、一丝感慨。我想,此时此刻,那些游离于老家之外的游子,是否也同我一样,在一起仰望老家的星空,一起聆听新年铿锵的脚步声……

回家过年作文 篇3

  今天爱人和小孩回老家过年了,我们还要坚守岗位。回想那时过年的气氛比现在浓多了,不管是走得多远的孩子,在三十的这一天都要回到家中,回到父母的身边,因为三十晚上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记忆中,过年最快乐的就是有新衣穿,有好吃的。那时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名俗语“大人望攒钱,小孩望过年”,因此那时总觉得过年要等好久好久。所以过年不仅有了快乐,还有一份期盼。一到腊月也到了年关,家家户户也就开始了过年的准备工作。

  我的老家坐落于鄱阳湖南岸,信江下游,三面环水,枫株湖水库环绕村子的南西北三个方向,故乡门前的那个池塘母亲教我叫印塘。我家乡的人们把过春节叫过年,过年也就成了农家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但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年是越过滋味越淡了。而都市人离年就更远了,反而过洋节却越来越流行,越来越火爆,什么圣诞节、情人节,仿佛一夜之间中国人都成了洋鬼子,街上行走的人们手里不是捧着情人节的红玫瑰,就是肩上扛着一棵圣诞树,给都市平添了一些异域风情。不过,年在我的记忆中却永远是那么的美好。

  每年的除夕的前一夜也就是农历小年的那一夜,直到今天,每家还是要带着丰富的供品去祭供。因为哪毕竟是樟树“外公”居住的地方呀!过年,敬神是与吃饭同等重要的事。腊月二十三敬灶神,三十晚上敬祖先,直到正月初三把祖先送走,天天一日三餐都要烧香敬神,敬神是家中男主人的专利,丧偶的女性是万万不可的,除非她是家中最年长的,这使我想起了《祝福》中的祥林嫂。敬神时很有些讲究,烧香前一定要洗干净手,先是摆上供品,然后才点上香和蜡,等一切准备好了,家中的主妇才将煮好的饭菜一样样端到供桌上敬神,放一挂鞭炮,敬神就完了,这时家人才能吃饭。在小孩的眼里,祭神的程序确实有些繁锁,好多时候都等不到敬神了,就开始抓供品吃了,常常被大人骂。说到敬神不得不提起我村子里面那颗老樟树,村子里面都有一个风俗习惯:廿九下午家家户户都要担着猪头、鸡、鸭、米饭等贡品去祭拜村子里面那颗老樟树(号称樟树“外公”),确保村子里面老百姓一年四季平安幸福,大家身体健康。

  我们村里农历三十哪天是过早年,记得那个物资比较奇缺的.七、八十年代,为了把春节年货办得丰盛一点,村里人都会提前几天去采购年货,当腊月八的腊八粥摆上桌的时候,年也就到了,腊月二十三敬过灶神,全村人就开始为年三十的年夜饭忙起来,对于大人们来说,过年最重要的似乎就是那顿年夜饭了。说来也是,那时物资短缺,买什么都要凭票排队,所以一顿年夜饭的材料要准备好几天,用大人们的话来说就是一年到头就为了这顿饭,岂有不认真对待的道理,即使是再穷的家庭,也要准备一顿像样的年夜饭,因而是一家比着一家,看谁家吃得更好,准备的食物更丰富,更有特色。所以,三十那天的中午,家家户户打杂的人就来到村中的小河边,一边洗菜,一边聊天,顺便说说过早年吃些什么东西。

  记得我们小的时候,母亲和姐姐三十那天早上四五点钟就会起床烧早饭,张罗过早年吃的饭菜,母亲蒸好一甑饭,姐姐一起帮忙烧好水煮青鱼、猪头、蹄花、红烧甲鱼、余干豆腐、炖鸡和板鸭等十几个菜。吃饭前,父亲还要领着大家一起祭拜祖宗,我特别喜欢放鞭炮,每年放鞭炮基本上都是我包掉。放完鞭炮就开始吃年饭,父亲和我当时还要喝白酒,每次都会喝得醉惺惺的样子。吃完饭就可以打开大门,出去串邻居家的门。记得我曾经问过我的父亲:为什么我们村子里要过早年,流行的说法就是:我们村靠近枫株湖畔,大家吃了早饭就要出去打鱼或者干农活什么的。所以一直流传已久。不过现在大家不会起得那么早,而是天亮就会起来烧年饭。而且平时吃的东西多了,过早年也只是一种形式,年饭吃的东西与平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那时候故乡的村民往往穷得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过年对大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事,而对孩子们来说当压岁钱变成手中的食物或玩具时,年也就过完了。所以初一刚过我们就又盼着下一个年,并在一年一年的盼望中长大,这使我想起那句诗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回家过年作文】相关文章:

过年回家我们回家歌词02-15

回家过年作文02-04

过年回家优秀作文02-14

回家过年作文600字02-14

回家过年作文400字03-17

关于回家过年的优秀作文03-26

春节回家作文02-18

春节回家的作文11-09

【实用】回家过年作文4篇04-21

关于回家过年作文八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