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编纂者介绍

时间:2022-11-18 10:52:19 诗经 我要投稿

《诗经》的编纂者介绍

  《诗经》的编者和成书 《诗经》是由西周时期的尹吉甫采集,春秋时期的孔子编订而成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的编纂者介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的编纂者介绍

  《诗经》的编纂者介绍

  但是,究竟由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迄今仍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于;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但是,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一,《史记》言孔子删诗,在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时年近七十。在此之前,孔子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已为三百篇。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乐工们先奏十五国风,再奏小雅、大雅,最后奏颂,次序和内容基本上与今本《诗经》相同,其时孔子虚龄只有八岁,可见当时《诗经》已定型。三,周代各诸侯国之间邦交往来,常常赋《诗》言志。如《左传·定公四年》载,吴攻楚,楚败几亡,楚将申包胥到秦国朝廷请求援兵,痛哭七日七夜,秦哀公深为感动,赋《诗经·无衣》,表示决心相救,恢复楚国。如果当时《诗经》没有统一的篇目,赋《诗》言志就无法进行。那么,究竟由谁来编纂《诗经》的呢?

  一说王者采诗。《诗经》中诗歌的创作时间,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秦穆公时,绵延五个世纪。创作的地点,几乎包括了整个黄河流域,加上长江、汉水一带,纵横上千里。怎样把众多的诗歌集中起来呢?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王者采诗的说法。《汉书·食货志》曰:孟春之月(阴历正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刘歆《与扬雄书》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迪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都说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诂》)。

  一说周朝太师编定。今人朱自清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他在《经典常谈》中指出,春秋时各国都养了一班乐工,像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集别国乐歌。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诗、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附带乐谱、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各国的乐工和太师们是搜集-整理《诗经》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编纂整体的统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师莫属。《国语·鲁语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的记载,正考父是宋国的大夫,献《商颂》于周王朝的太师。今本《诗经》的《商颂》只有五篇,很可能是太师在十二篇基础上删定的。由此看来,《诗经》应当是周王朝的太师编定的。

  诗经原始相关介绍

  【作者简介】方玉润(1811-1883年)字友石,一字黝石,号鸿蒙室主人,宝宁(今云南广南)人,清朝学者。

  方玉润性格孤介,二十二岁入县学,应试十五次均不第。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天国祸起,方玉润入军旅,为僧格林沁幕僚,著《运筹神机》,深得僧格林沁赏识。同治三年(1864年)夏,他以军功值铨选陕西陇州长宁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之马鹿镇东)州同,讲学于五峰书院,著有《诗经原始》,主张摆脱经学观念,来研究诠释诗经。方玉润晚年生活艰难。光绪九年(1883年),陕西巡抚冯誉骥推荐其补任砖坪厅,但他未就任而去世,葬于陇州城北的开元寺后。方玉润另著有《鸿蒙室诗文二抄》、《风雨怀人集》等。

  【书籍简介】《诗经原始》,清代方玉润的《诗经》研究著作,包括卷首二卷,正文十八卷。卷首上卷为凡例及十五国舆地图、七月流火之图、诸国世次图等图谱。卷首下卷总论诗旨。正文十八卷由六部分组成。一、方氏于每一篇诗前自拟一诗序,废《毛诗序》不录。有不明诗意者,则云“未详”。二、经文联属成篇,以求首尾相贯。分章处用小字标出。经文旁另有圈点,并以小字加眉评及旁批。三、诗旨论辨,类似现代的“题解”。四、附录。证引前人对诗旨或各章义旨的分析。但这一部分并非每篇诗都有。五、集释。证引前人对诗句的名物训话,间或阐述己见,则加“案”字以作区别。六、标韵。标明诗句押韵字及韵部。

  《诗经原始》可资后人吸收借鉴的精彩之处,大概有两点:

  一、分析诗的主题立论平允,时有新见,妙悟解颐。

  清儒说诗,不外乎尊毛和反毛两家,双方各存成见,难免偏执。方玉润的说诗原则,却是“不顾序(《毛诗序》),不顾传(朱熹《诗集传》),也不顾论(姚际恒《诗经通论》),唯其是者从而非者正”(《诗经原始·自序》),“舍却序、传,直探古人作诗本旨,庶有以得其真耳”(《诗经原始·诗旨》)。可见他能超脱于门户之外,持比较客观的眼光。如《齐风·猗嗟》,《毛诗序》、《诗集传》及《诗经通论》均以为“剌诗”,方氏独以为“美鲁庄公材艺之美也”。他说:“诚哉齐侯之甥也,意本赞美。以其母不贤,故自后人观之而以为刺耳。于是纷纷议论,并谓‘展我甥兮’一句以为微词,将诗人忠厚待人本意尽情说坏,是皆后儒深文苛刻之论有以启之也。愚于是诗不以为刺而以为美,非为主异,原诗人作诗本意,盖如是耳。”他能不囿于旧说,就诗论诗,便是过人之处。他提出诗不必篇篇有为而作的命题,无疑是对传统“美剌”说的重大挑战。虽然方玉润对《诗经》总体的论述,仍大弹“圣人删诗,惩恶劝善”的陈调,但他对具体诗篇的分析,往往不自觉地与其总体论点相抵触。而这些抵触之处,已经微露将《诗经》从经典宝座上请下来,回复其民歌、祭歌、宴飨歌曲本来面目的端倪。他还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论诗旨要抓住全部,不可拘执细节。斤斤于诗的具体指斥,每一句必求有着落,这是历代经学家的大弊。姚际恒沦诗已能注意到这点,方玉润更进而明确地提出并践行,可见他的诗学已时时下意识地跳出经学的`范围。

  二、以文学的眼光来分析《诗经》,对其艺术特点有精辟的见解。

  如《魏风·陟岵》,方氏说:“人子行役,登高念亲,人情之常。若从正面直写己之所以念亲,纵于言万语,岂能道得意尽?诗妙从对面设想,思亲所以念己之心与临行勖己之言,则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千载下读之,犹足令羁旅人望白云而起思亲之念,况当日远离父母者乎?”这段分析完全摆脱经生的眼光,对诗篇作布局分析、笔法分析、乃至心理分析,使读者更能得其妙处。对《诗经》作文学艺术的分析,如明代戴君恩《读风臆评》、钟惺《评点诗经》等都有先例,但戴、钟诸人于诗旨都从毛、朱,一无是正,所以分析也不能中肯。将诗旨分析与文学分析合为一体的,自姚际恒《诗经通论》开始,方玉润接踵其后。方氏书后出,所以在文学分析方面,较姚氏更全面深入。此外,方氏的眉评及旁批,也不乏精彩之处,似不能因为带有章句帖括习气,而将其一概否定。

  《诗经原始》的不足之处,除了流露出封建士大夫的意识,造成诗旨分析有偏差之外,主要间题还在“集释”与“标韵”两部分。方氏治诗,训诂非所长,其集释多从朱熹《诗集传》,新见不多,朱熹误释之处也不能纠正。方氏之前,顾炎武、江永、戴震诸学者,悉心研究《诗经》古韵,成绩斐然,但方氏却批评他们“各以私意自定古音,其能免非古而自命为古之诮乎?”《诗经原始》,清代方玉润的《诗经》研究著作,包括卷首二卷,正文十八卷。卷首上卷为凡例及十五国舆地图、七月流火之图、诸国世次图等图谱。卷首下卷总论诗旨。正文十八卷由六部分组成。一、方氏于每一篇诗前自拟一诗序,废《毛诗序》不录。有不明诗意者,则云“未详”。二、经文联属成篇,以求首尾相贯。分章处用小字标出。经文旁另有圈点,并以小字加眉评及旁批。三、诗旨论辨,类似现代的“题解”。四、附录。证引前人对诗旨或各章义旨的分析。但这一部分并非每篇诗都有。五、集释。证引前人对诗句的名物训话,间或阐述己见,则加“案”字以作区别。六、标韵。标明诗句押韵字及韵部。

  【版本】《诗经原始》收入《鸿檬室丛书》,有同治辛未陇东分署刊本。又收人《云南丛书》,有民国三年刊本。今通行易见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

  基本信息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成书过程

  名称由来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4]。“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总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现今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公元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周公、成王之世诗。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但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公元前770年)以后。

  创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

  内容简介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风篇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11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19篇、鄘(yōng)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2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桧即“郐”kuài)、曹风4篇、豳(bīn)风7篇。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无衣》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诗经》的编纂者介绍】相关文章:

诗经的编纂者03-12

关于《诗经》的编纂者03-15

减河湿地 :活者的诗经03-16

《诗经》的作者介绍03-08

《诗经》和《楚辞》的介绍03-09

诗经裳裳者华原文翻译及赏析03-08

诗经台派的诞生的介绍03-13

诗经中讽刺剥削者的诗是什么07-05

《诗经》精选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