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的声音观后感

时间:2021-02-03 09:30:2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心里的声音观后感精选5篇

  导语: 教育成为当今社会最热门的话题,成为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可作为孩子的父母,学生的老师如何去教育好孩子,这一难题多少年来始终困绕着人们。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心里的声音观后感资料!欢迎阅读分享。

心里的声音观后感精选5篇

  心里的声音观后感(一)

  三个主人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让我们看到了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对孩子的教育都只注重“会不会读书”。表面上看,这是为孩子好,但这种家庭教育是片面的,孩子的个性和才能不要说被发掘,就连那一点“闪光点”也会被浇灭,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适应社会的能力都有反作用。

  Terry劝阻了丢香蕉皮的姐姐,却被对方骂了一顿,妈妈因此教育他不要多管闲事,因为“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以至于面对国彬两次被人误会打架,Terry都因为胆小怕事而没有挺身作证。孩子原本是很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但是在错误的家庭教育下,变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会关心和爱护别人,这是令人痛心的。

  “绑架事件”可以看出这三个孩子在面对危险问题时的处理能力。孰优孰劣,令人深思。

  面对坏人的掳劫,国彬和文福逃下了车,但是看见Terry仍在车上,国彬大声呼救,文福则勇敢地冲上车救Terry,却被一起掳走。被困小屋中,Terry不知高低,还像在家里一样要指定品牌的牛奶和面包,自己不会涂面包,歹徒无奈做了一回“菲佣”伺候他。这个情节很搞笑,笑过却发人深省。孩子身处险境却不知,根本无法判断好人和坏人。社会的复杂性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面对未知的险境,文福一直在等待时机和Terry一起逃跑。可是Terry却天真地认为要听大人的话,不准备逃跑。文福很生气地告诉他不是每个大人的话都要听的。逃跑的过程中文福选择了没人走过的小路,结果和前来救援的警察汇合,他们顺利得救了。我很佩服文福,一个小孩在危急时刻可以冷静地一步步摆脱危险,表现了很大的勇气和智慧。成绩优秀的孩子未必有这样的能力。面对社会,处理危机的能力是我们必须要教给孩子的。

  国彬虽然没有被掳走,但凭借惊人的绘画天分,素描了两名歹徒的画像,向警察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

  看到这里,我很惊叹。国彬和文福这样在学业上所谓的“落后学生”,融入社会生活中却表现得如此有活力,如果我们抛开“不会读书”的标签,这样的孩子可算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庆幸的是,新的班主任李老师看到了孩子们的与众不同,让孩子们看到了希望。在她的鼓励下,文福的数学成绩进步很大,考到了92分;国彬拿到了国际绘画比赛大奖;Terry在同伴的影响下,逐渐懂得关心他人,分辨是非,变得有主见了。

  教育过程中,给孩子三六九等地“过滤”,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他们在饱受学业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快班同学的嘲笑、亲戚朋友和社会的舆论压力。他们稚嫩的肩膀又能承受多少呢?如果仅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能力,恐怕我们会失去很多优秀的人才。

  我们可以从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也是片子能引起广泛共鸣的原因吧。

  心里的声音观后感(二)

  关于教育,总有许多值得人们深思的地方。就此而言,《小孩不笨》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关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影响,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影片的社会背景是新加坡,年代也已相对较远,但所表现出的`关于教育的思考,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影片中的三个小主人公有着不同的家庭条件、不同的爸爸妈妈、不同的性格爱好。他们过去也许是因为不想学习,但更可能是因为学不好才不愿意学习,如此恶性循环,使得他们更加不愿意好好学习,变成了大家眼中的坏孩子,被学校分到了所谓的“EM3班”。对于这样一群孩子,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采取了放弃的态度,这群孩子也便自暴自弃,不得不说这是教育的悲哀。

  先来说一说Terry这个富家小皇帝,他的性格真是让人又气又无奈。他是一个绝对听话的孩子,妈妈的话于他就像是圣旨,也正是在他妈妈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下,导致了他的低能、没有主见。连泡一杯咖啡、抹一片面包这种简单的事都做不好。当然,他也曾反抗过,可是,这种反抗是短暂的,无力的。他曾试图为朋友作证,却还是败在母亲威严的教词之下;他曾试图帮助朋友文福给顾客端面,却依旧失败。虽然他的父母给了他优越的物质条件,却没有教给他如何生活、如何成为一个全面健康的人。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更是值得人们深思之处。听话的孩子真的是好孩子吗?我们的社会究竟需要将孩子们教育成什么样的人?Terry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可是他没有自己的主见,只知一味的盲从别人的意见,甚至在被绑架之时也不知反抗,朋友让他逃走时他还在纠结到底要不要听大人的话。难道要将孩子们教育成这样吗?当然不!

  听话,似乎是人们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无论什么年代,什么国家,一致的标准都是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正确的教育方式?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再来看看Terry的好朋友文福。他是一个让人喜爱的孩子。开始时他学习不好,让老师难堪,可是他讲义气,有主见,他不是那种听话的“好孩子”。不知他以前为什么会学习不好,也许是自暴自弃,也许是其他原因,他厌恶学习,甚至害怕学习。直至新班主任李老师的出现,改变了他对学习的看法,也改变了他的命运。在三个好朋友中,文福扮演着大哥哥的角色,他会在必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朋友。他一边学习,一边在面馆帮妈妈干活,一边照看弟弟的片段让我十分感动,足见他是一个十分懂事的孩子,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孩子。后来在李老师的影响下,他考出了十分优异的成绩,让人欣慰。李老师对他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也许没有李老师这样的人,就没有后来优秀的他。可是若李老师没有出现在他的生命里,会怎样,我不敢想象。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可是李老师这样的老师似乎愈来愈少。越来越多的老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关心学生的道德品行。我们不要求将人人教育成圣人,但至少要教会他们最基本的待人接物的品质。文福的表哥在EM1班,可是他是怎样的素质我们心知肚明,难道我们要将学生教育成这种只是学习成绩优秀的人吗?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

  再说说小可怜虫国彬,他的经历最让人揪心,最令人心疼。先是被冤枉,后来又被妈妈虐打,爸爸工作不顺利,妈妈得了血癌。他成绩不好,然而并不是他不愿意好好学习,而是他根本没办法学好。他在妈妈生病时是多么努力地学习,却仍然未有成效。然而,他有自己的爱好,他喜欢画画,而且画得那样好,可以作为模板帮助警察抓捕罪犯。可是在这样一个将孩子们教育成一个模样的社会,他的爱好只能被打压,只能被看成不务正业。幸好他遇见了李老师,她给他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将他的作品拿去参赛并获得国际奖,她为他的梦想插上翅膀。

  可是,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太少太少。家长们爱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社会的整体趋势是学习好才能出人头地,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就逼着孩子拼命学习,唯恐落后别的孩子一步;社会上流行孩子有一技之长,于是又逼着孩子学琴棋书画,从来不会问问孩子究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这种教育方式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会给孩子们留下一个怎样的童年?正如我们所见,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很痛苦。

  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拼命追赶,一边追赶一边鞭笞孩子一起追赶。这种物质优越却缺乏幸福感的年代,带给孩子们,带给教育一个天大的难题: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是啊,我们究竟需要什么呢?自由,幸福,爱,这才是我们最想要的东西。影片的最后充满爱意,却也令我心情沉重。在观看影片过程中,我好几次落了泪,为他们的爱而感动,为他们的委屈而难过,为他们的伤痛而心疼。影片想要告诉给观众的是爱与感动。可是影片也是发人深思的,那就是关于教育,关于教育的最终目的。

  我想,教师要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关于对他们自身的思考,关于对真正的自由、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请让孩子们自由地绽放在天地间。

  心里的声音观后感(三)

  今天下午我们观看了教育电影《小孩不笨》。电影讲述了两个新加坡家庭,因为缺少沟通,让孩子的心灵走向了堕落,他们不懂得如何表达他们对孩子的爱,以忙为借口不跟孩子交流。甚至认为拳打脚踢是管教的最好方法,却不知道心和心的交流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是传递爱的桥梁。

  在这个家庭,杰瑞的成绩都拿甲等却很少得到父母的表扬,汤姆作文不错,但总是受到妈妈的谴责……,自己把爸爸的电脑修好了,却被误认为是捣蛋鬼。回顾自己成长历程,虽然也曾遇见过很严厉的老师,但是起码家庭的氛围是和谐宽松的,爸爸妈妈很少因为学习批评我,即使犯了错误,也会询问原因,因势利导,以宽容的心态接纳我的错误,给我改正的机会。现在的领导从业务和生活上都很关心我们青年教师,我们的工作但凡有一点点的进步,领导都会看在眼里,提出表扬,我们的工作有时也会有缺陷,但是她总是肯定优点,提出改进的方案。在骨干教师培训班,我也有同样的体会,邹老师,尚老师,徐老师,卢老师,所有的指导教师都是那么的亲和,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我们的每一次活动几乎都得到指导老师的赞赏和鼓励。我想不论是做一名幼儿教师,还是做一位母亲,不论年龄大小,人总是想得到别人认可、欣赏和赞扬的,孩子更是如此。老师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赞赏的语言,一个鼓励的拥抱都是对孩子最好的奖赏。很多人认为中国人不善于表达爱,更多的时候即使表达也很含蓄,但是我觉得在我的身边,这种现象在一点一点的改变,我身边的同事,朋友,包括我自己对待孩子不像从前的家长那样“吝啬”。我们会拥抱孩子,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不吝惜溢美之词。我觉得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者,是孩子心灵的培养者,是孩子的知心朋友。

  我们在孩子的心灵播下的每一颗种子都会生根发芽,所以,要好好的呵护她们,千万不能主观随意的否定她们,批评指责更会伤害这些幼苗。用包容的心态,赏识的语言,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幼苗,未来,如果有一天他们长大成材,她们会感恩,以同样的心态对待别人。

  心里的声音观后感(四)

  《小孩不笨》是一部教育片,对家长教育孩子,以及孩子自我发展有特别的意义。

  在新加坡,华人的孩子需要精通英文、数学,而中文学不好没关系。但如果中文没学好,还是会影响到孩子以后到中国的发展。

  有两对父母,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虽然十分不同,但是结果一样是不好的。做生意的一对父母,他们把大部份时间用在经营自己的事业上,和两个孩子的密切关系很少,而导致姐姐叛逆,和不良分子混在一起,只因妈妈老是不履行诺言。弟弟Terry变成一个没有主见,不会反抗的“听话”的孩子。这对父母,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要,却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需要。这一家子,没处理好家庭关系。

  Terry从小就听话,主动性很弱,只会顺从他人的意见,显然的,他的权力动机很弱。每个人都有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友谊等的需要,这种需要促使人们交朋友,寻找他人的支持、参与群体的活动,然后形成交往动机。从影片中看,Terry的交往动机是挺强的。

  另一对父母,父亲是设计师,母亲是中文教师,他们两人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国彬)上的方式很不同。父亲在孩子的课业上,从不施加压力,任孩子自由发挥。而母亲,在孩子的课业不能进步时,很焦躁,很烦恼,总是有“恨铁不成刚”的感觉。于是她用打骂的方式表现她的心焦。而她这样子做,不断地刺激了孩子的幼小心灵。孩子也很无奈,很气自己。严重的后果是,孩子想不开,有了轻生的念头,也差些做出了傻事。看到这时,片中人物哭了,我们观看者也流泪了,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

  影片中的李老师,教育孩子们,不要逃避困难,要去了解、认识困难,把困难的底细摸清楚,然后克服困难。她给了孩子们很多的鼓励和信心。在国彬考试作弊后,她帮忙劝德育主任不要告诉他父母,因为她了解国彬的情况。国彬把自己画的图画送给李老师,李老师就替他投稿,参加比赛。那画上是一个孩子的脸孔,戴着学士帽,而左眼却泪流不止,眼神黯然。看了这幅画,我很难过,因为我知道这个孩子——国彬,很痛苦。

  该片结尾部分,我们当时在看的人都流泪了,包括我们的老师。Terry很胆小,但他逐渐长大,很勇敢地用自己的骨髓挽救了国彬的妈妈,两家人逐渐淡化了以前的误会,互助互爱,共享欢乐。

  往往,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当人们由于发展受挫时,会下意识的将自己看得很低,从而产生一种轻视自己的自卑情绪。影片中的国彬,他虽然成绩总是不及格,但他有很强的绘画能力。他能将一个人的头像,画得惟妙惟肖,可谓是天赋异懔。然而,因为学习差,他常被高级班的同学嘲笑、欺负,间接导致他有自卑感。

  我们要抛开自卑的情绪,在被他人看不起时,我们应当将其看作动力,赶超他人,再来,从新塑造自己的形象。在被鄙视时,我们得自己看得起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到特别之处,来发展自己。如果我们坚信自己能进步,并常保持自信,那么,自卑的情绪就不会深刻的侵扰我们。

  不管是家长,还是小孩,都要信任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家长不该一味地强迫孩子,让孩子的童年蒙上阴影,不该自以为是地对待孩子,不该不以为然地忽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将孩子陪养成“死书呆”。作为孩子,我们要体谅父母,做事情要尽自己的所能。我们大家要处理好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事业问题和学业问题等。

  心里的声音观后感(五)

  电影《小孩不笨》的一句台词说得非常好,即”资源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对了地方就是资源“。如果说,尊重、理解幼儿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素养的话,宽容幼儿则需要勇气和更大的投入。教师要允许幼儿认识反复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更大的耐性。

  宽容,不是放纵,更不是溺爱,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宽容,是理解的继续,也是理解最真实、最具体的体现。宽容应该有多种形式,各种形式的确定必须根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宽容,还应为幼儿排除不良因素的干扰,创造条件,让幼儿”跳一跳“就可以达到的努力目标;同时要因势利导,用爱心感染幼儿,尊重、理解、宽容有机地结合,提高与孩子交流的深度、广度和质量,也使老师的爱心放大了更多倍。

  望着那一张张天真可爱的脸,一切的烦恼与忧愁刹那间消退,生活的诗画便在眼前飞扬,使心田灿烂,温馨。”我觉得幼儿园教师是一个纯真和美好的职业。有人形容幼儿教师永远都是显得那么年轻和充满朝气。这种形容不无道理。当你面对幼儿那双清澈无比充满童真的眼睛时,当你聆听着幼儿银铃般的笑声时,每个人都仿佛又重新回到了童年时光。这让我更加喜欢这个职业,让我觉得这份职业如此纯真美好,我无悔选择了这样的职业。在与幼儿一起相处的日子,多一份爱心,少一点虚荣;多一份理解、帮助,少一点指责、批评;多一份宽容、耐心,少一点责难、惩罚!这样,让教师的职业道路更加美好。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们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爱我们的孩子,怎样让我们的孩子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们要以扎实的作风潜心实践,坚持不懈;要以自觉的精神对待学习,不必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要以务实的心态思考问题,力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要以独特的眼光大胆创新,做到不拘一格,匠心独运;要保持积极而健康的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巧借外力的综合素养,让自己的工作、生活与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研究的状态,让自己的生命处于不断探索与追求的过程之中。

【心里的声音观后感精选5篇】相关文章:

声音的作文精选15篇03-05

声音的作文(精选15篇)03-03

妈妈的声音作文(精选15篇)04-11

风的声音作文精选15篇12-27

夏天的声音作文(精选15篇)09-01

声音想象的作文(精选31篇)11-30

远去的声音作文(精选15篇)04-25

奇妙的声音作文精选15篇03-01

花开的声音作文精选15篇02-04

爱的声音作文精选15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