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时间:2022-05-16 08:49:23 语言教案 我要投稿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精选13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精选13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4、培养学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利用教师小结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准备鱼鳞、弹珠;

  教学过程:

  一、释题

  1、借助课件(人类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人类的语言引导进入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播放课件(人类的语言)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使用语言呢?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2、揭示课题,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强化课题。出示课件(大自然的语言),继续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

  提问:大自然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呢?

  表扬那些找到大自然语言的学生,并小结第一节内容。

  小结: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新授课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用具体符号标出小节(互评互议,难读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读,指名评,师生互读。

  学生自由朗读2、3、4节,读懂每一节的意思。

  提问:各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习2、3、4各小节。

  1)教学第二节,出示课件(蝌蚪在水中游动),帮助了解所选小节的知识。

  ①齐读第二节,抽个别学生读第二节。

  ②请学生在学习小组里面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样的大自然语言,它是怎么告诉你的?

  ③抽个别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④集体朗读第二节(教师指导朗读)。

  2)教学第三节。

  ①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节。

  ②提问: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通过什么告诉大家的?

  ③让学生自己来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和识别鱼的年龄的,教师再拿出准备的大小鱼鳞两片,告诉同学们,鱼的年龄是由鱼鳞片上的圆圈的多少来决定的,圆圈越多鱼的年龄就越大。

  ④小结学法:什么样的“语言”告诉人们什么样的知识。

  ⑤齐读第三节,小结:学习了这节内容,你知道大自然告诉了我们什么,它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3)根据学法,分组自由学所剩下的小节。

  ①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分组自学。

  ③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同学生学习不理解的地方。

  理解“三叶虫化石”(播放课件:三叶虫化石)。

  理解词语:镶嵌

  三叶虫是海洋里的动物,现在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上,那么你理解镶嵌的意思吗?谁愿意给大家演示、演示“镶嵌”的动作。(请学生用橡皮泥及弹珠表示词语“镶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理解句子:“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播放课件:造山运动

  ④教师小结,强化学法

  4)小结2-4节内容。

  ①通过这节课文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它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②齐读2-4节,请学生说说通过这三节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③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比较第二节与第四节的相同点,引导学生用书上一问一答的形式练习说话。

  三、扩展练习

  1、请学生自由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查阅到的、询问到的有关的大自然语言,及这个语言所告诉的知识。

  通过三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也是用来表达自已的意思,它是可以让人类看到的、听到的或感觉到的。

  前几天,老师请小朋友们回家请教家长或自己阅读图书查找了一些这方面的有关资料,你们找到了吗?愿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吗?(查找到相同的大自然语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组合,互相讲一讲,请他们尽量用书上的形式告诉大家)。

  2、教师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语言及其所告诉我们的知识,出示课件(教师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师用书上的述叙形式进行解说。强化观察和提高学生的说话兴趣。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到些什么,能告诉大家吗?(教师作全课小结)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主动参与区域活动,并掌握进区域的规则。

  2.熟悉各个区域的活动内容与方法。

  3.增进幼儿间的互相交流交往,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活动准备:

  1.阅读区域:自制图书 图书医院益智图书 我是天气播报员(各种幼儿图书若干,图书内容有关天气,可按当天的天气情况进行播报)

  2.操作区域:小车跑跑跑 纸袋的秘密 天气换新衣 (提供牙膏、纸袋等材料运用剪、贴等技能进行创造;能根据天气的变化给娃娃换新衣)。

  3.智力游戏区域:巧板世界 迷宫大揭秘 天气变化棋 (提供不同的材料玩具,如迷宫、棋盘、七巧板等)

  4.数学区域:加来减去 分一分 瞧一瞧(提供各种数学操作材料,正确的进行数的分解)

  5.美术区域:桃花朵朵开 我是艺术家(制作盛开的桃花,运用线条等技能进行作画等等)

  活动过程:

  1.与幼儿互相问好,介绍班上的区域及区域材料。

  ——交代进入区域的要求及规则。

  ——重点介绍智力游戏区域的玩法及规则。如:天气变化棋,让孩子大胆尝试创作棋盘。

  2.幼儿选择喜欢的区域进入活动,教师作好引导、观察。

  ——重点区域观察:

  1)天气变化棋:幼儿能否掌握剪、裁、画等技能,并运用该技能进行棋的创作。

  2)天气换新衣:幼儿是否能根据天气的变化给娃娃换新衣。

  数学区:观察幼儿是否能正确的进行数的分解

  美术区:观察幼儿是否能运用线条等技能进行作画;是否能正确进行颜色的搭配。

  操作区:观察幼儿是否能运用剪、贴等技能进行创造。

  3.整理活动区,适当讲评。

  ——是否都能在音乐停止前回到座位上等待老师。

  ——小朋友的进区表是否都进行了打钩。

  ——各区域的操作物品是否都摆放整齐了,如果没有请幼儿摆放整齐。

  ——给遵守区域规则的小朋友给予表扬。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一、导入,揭题

  1.(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不信吗大家看——

  2.看课件。(季节变换的特征、看云知天气、树的年轮与年龄、根据化石推断地理环境等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片断,并配以简短解说)

  3.述:大自然用它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么多奥秘!小朋友们,你们想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点评:通过观看.课件录像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试读,要求:不会认的字读拼音,把每个字的音读准确。

  2.再次试读,要求:在课文中留出9个生字,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正音。

  4.检查生字和要求会认的字的读音。重点指导“诉、粗”。

  (评: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然后读通课文,教师适时地给与检查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读书。)

  三、指导朗读,了解大意

  1.配乐范读,整体感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读连贯、流利。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读第1节。

  l)谁喜欢读第一节指名读。

  2)述:大自然也有“语言”,小朋友们看看、听听,你留心过大自然的语言吗

  3)看.课件。(前.课件内容去掉解说)

  述:前几天同学们到郊外游玩,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名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词语“仔细观察”,读词语。

  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板书:仔细观察)

  (评:“仔细观察”这个词语,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到野外去游玩,此时再引导学生回忆游玩时发现了什么,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

  4)这一节怎么读呢自由试读、指名读、评读、范读、齐读。

  5)过渡:大自然用语言告诉了人们什么呢

  5.学读第2节。

  1)谁喜欢读这一节指名读。

  2)水中的小蝌蚪像什么(贴小蝌蚪图)指名读第1句。

  看.课件。(小蝌蚪在溪水里游来游去,春暖花开)范读,齐读。

  3)这是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大自然在说些什么吗指名答,读第2句。

  (板书:春天已经来到)

  4)自由试读第2节,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5)每当季节更替的时候,大自然都会用它的语言告诉我们,小朋友留心过吗

  指名答。看.课件。(春、夏、秋、冬冬季节的特征片断)

  6.学读第3节。

  l)指名读第3节

  1)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贴大鱼图及板书“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多有趣呀!

  3)自由试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4)像这样的语言还有许多。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马齿与年龄等)

  你还知道哪些指名答。

  7.小结过渡: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现在,大家来轻松一下——{律动}

  四、识记本节课的生字,指导书写

  1.读1、2、3节中出现的生字“语、这、就、那”。

  2.识记字形。

  l)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2)指名分析“就、那”的字形。提示“就”字右半“尤”的点不能掉;“那”字左半的笔顺及右边“左耳刀”的笔画;“这”字里面“文”字捺改点。

  3.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语”要注意左窄右宽、上平下齐。

  “这”要注意先写里面再写外面,“走之”的一捺要托住上面部分。

  “就”要注意左右相当。

  “那”要注意左右相当、右上低下伸。

  2)范写“就”、“那”。注意字在格中的位置及运笔方法。

  3)学生描写、临写。师巡视辅导,检查执笔、写字姿势。

  4)评议订正。

  五、巩固要求认识的字

  开火车认读1、2、3小节中要求认识的字“察、蝌、蚪、逗、间、如”(带拼音)。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掌握在已有的文章中插入图片,调整图片大小及设置图片版式的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调查报告的自主创作,设计出图文并茂的小短文,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探究中学习新知识,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正确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养成良好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探究中获取成功,在赏析中提高审美意识,陶冶审美情操。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在调查报告中插入图片,调整图片大小以及设置图片版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图片版式设置的基本技巧,合理使用这些技巧设计出富有创意、突出个性的调查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积发兴趣

  1、教师播放关于海葵的视频,激起学生想要探究的热情。

  2、师:“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海底世界,认识了‘海葵’,但是它是动物还是植物呢?课下,老师请一位同学为老师展开了调查。他通过到图书馆查阅科普读物和利用因特网查找资料,写了一份调查报告,我们来看一下。”

  观看“调查报告”

  引导学生“我们发现小明写的调查报告非常清楚,有理有据,找到了真确答案。但是他的报告是不是单调了一点?如果给报告添加海葵的图片是不是会使内容更充实一些。这节课,我们就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二)教授新课

  1、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1)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2页,自学 “插入图片”部分。

  (2)请同学读插入图片的步骤试。

  (3)课件出示任务一: 在调查报告中插入一张图(给出操作提示)。教师巡视指导。

  (4)请一位小老师到前面演示操作如何插入图片。

  (5)过渡:

  师:大家来观察一下,小老师插入的图片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吗?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思考发现:图片的大小不合适。

  师:我们插入图片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插入图片的目的是为了直观形象展示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或者是对文章版面进行装饰点缀。

  师:我们来解决这一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操作

  (1)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3页,自学 “改变图片大小”部分。

  (2)课件出示任务二:改变图片大小(给出操作提示)。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自学后,教师让学生到前面演示并讲解调整图片大小的方法。

  教师重申:单击图片,图片周围出现八个黑色的小方块,这就是控制点。

  请这位同学找一找有几个控制点。请该学生在不同的控制点上调整图片的大小,学生们观察都有什么不同。

  (4)师:如何拖动才能保证图片不变形?

  生答:把鼠标放在图片角的位置上倾斜拖动。

  师:因为这是按图片的比例放大或缩小的。单纯的拖动图片边框很有可能改变图片的原始形状。

  (5)课件展示檔,请学生对比一下你的调查报告中插入的图片和老师这份调查报告中插入的图片有什么区别?

  我们发现图片的位置摆放的不合理,不美观,下面我们来解决改变图片位置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这里有两张图片,下面老师把鼠标指针移动到图片上你们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文件)

  (6)鼠标指针变成四个方向的箭头时,就可以移动图片的位置,哪位同学到前面来试着移动一下他们的位置?(让学生移动的这两张图,一张是设置了图片的版式,位置可以移动,另一张没有设置图片的版式,位置不容易移动)

  (7)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下面老师分别选中两张图片,大家仔细观察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8)问题就出现在控制点上,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右击图片,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设置图片版式”,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版式”选项卡,我们看到了5种环绕方式,谁来给大家说说这5种环绕方式都是什么?

  (9)图片插入后默认的环绕方式是嵌入方式,控制点是小方块,不容易移动图片的位置,其它4种环绕方式控制点都是小圆圈,可以任意移动图片的位置。请同学们试一下这5种环绕方式,看看各是什么效果。

  3、小竞赛:教师出题,请三名学生依次到前面的教师机上完成版式的设置。

  题1:将图片版式设置为"四周型"并让图片左对齐。

  题2:将图片版式设置为"紧密型"并让图片右对齐。

  题3:将图片设置为文章的背景。

  继续上述竞赛,学生将图片版式设置为“衬于文字下方”并拖动图片边缘使其变大,但发现了一个缺点:图片颜色太深导致文字看不清楚了。

  拓展延伸:利用工具栏将图片工具调出来,将图像控制一栏设置为“水印”效果,图片变模糊了,文章中的字也显露出来。

  4、布置任务,完成作品

  师: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将海葵的文章中插入图片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插入多个图片。下面的时间我给大家,结合以前所学(如加入花边)按照自己的意愿继续来设计你的作品,设计好后老师将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比一比看谁的更漂亮。

  5、巩固新知,自主创作

  教师指导学生继续完成设制调查报告的创作。

  为完成任务的同学布置新的任务,打开教师为学生准备的材料文件夹,课件出示一些题目,如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声音在水中传播得快,还是在空气中传播快等。

  师:大家对这些问题都感兴趣吗?如果感兴趣,就快在老师提供的材料里寻找,写一篇科普小短文,看谁完成得最出色!

  (三)展示评价

  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调查报告。教师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同时给出自己的评价意见。学生在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同时学习别人的优点。

  (四)归纳总结

  学生进行回顾反思,总结本节课学到的本领。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生字词:

  衰草连天( ) 连翘( ) 观测( ) 差劲( ) 鬓毛衰( ) 翘尾巴( ) 玄妙观( ) 参差( ) 丢三落四( ) 差遣( ) 落枕( ) 差异( ) 落叶( )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⑴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⑵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⑶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⑷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⑷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⑴ 学生齐读1、2段。

  ⑵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⑶ 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① 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② 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③ 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④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⑤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⑷ 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

  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⑸ 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⑴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⑵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⑶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⑴ 《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⑵ 《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⑶ 《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⑴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⑵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⑶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⑷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⑸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⑹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6

  预设目标:

  1、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读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仿写诗歌。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

  3、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背诵课文。

  4、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背诵课文。读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仿写诗歌。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根据课文特点进行字词句篇的积累。

  教学难点 :

  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思考、探究追问的品质。能初步掌握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独立阅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感受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引入新课

  出示课题(14、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究竟有哪些语言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科普文章。回忆阅读方法,归纳阅读思路: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大自然的语言)?是怎样介绍的?了解这些科学知识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二、学生自学

  学生按照预习常规及其本课学习要求进行独立学习或小组学习,学习要求可如下:

  1、读通课文,正确朗读生字,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思考(讨论):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大自然的语言)?是怎样介绍的?

  三、交流自学情况

  1、质疑解疑

  理解准是、编队、年轮、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以及诗句的意思。

  2、读懂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所传达的科学知识。学习26段。

  填写下表:

  观察到的现象 大自然要告诉我们

  白云飘得高(低) 明天晴(雨)

  蚂蚁搬家 天快要下雨了

  蝌蚪在水中游泳 春天来临

  大雁编队南飞 秋天来临

  大树的年轮

  树龄

  作者是怎样介绍的?这篇诗歌中有哪些句子你觉得特别好的,好在哪里?(结合谈体会,有感情读好这篇课文)

  3、学习课文1、7段

  怎样才能发现和读懂大自然的语言呢?读读第1、7段。

  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只要你肯观察思考。假如你害怕动脑筋,那就常常会视而不见。

  四、补充拓展

  1、你仔细观察过大自然吗?还有哪些语言,你看懂了呢?

  2、续写上表,以小组为单位比赛。

  3、交流各组表格。

  五、巩固字词、熟读课文

  六、课外作业

  1、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下节课全班交流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仿写诗歌一节或几节。

  2、熟练背诵课文,巩固字词。

  3、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一、巩固字词、检查背诵

  1、听写部分词语、句子。

  2、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二、交流收集的气象谚语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谚语,学习部分谚语的意思。

  例如:朝有棉絮云,下午雷雨鸣。(夏天,晴空中有时出现如棉絮的云,大小不等,高低不一,叫絮状高积云。它是在三、五千米的高空,潮湿空气层极不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到下午,因地面受热,低层大气也处于不稳定状态,伴随这种云将出现打雷下雨的积雨云。故这种棉絮云在夏天的早晨出现,可以知道午后将有雷雨。)

  三、根据学生收集的谚语,仿写一节或几节诗歌。(其中第2、3段,第4、5段段式相同,可仿写参照。)

  四、完成练习

  1、改写

  ①出示课文中的两个反问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②仿照例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③完成作业 本中相关作业 。

  2、仿写只要就能的句子。

  3、完成作业 本中的练习

  五、课外作业

  1、编写谚语小报。

  2、根据自己的喜好,上网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检索重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品味语言的准确、生动,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运用能力。

  3、丰富科学知识,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课文比较长,同学预习时,可以借助课后练习一,从这四个方面来熟悉一下课文。)

  (上课前请同学听两首熟悉的歌谣轻松一下,欣赏欣赏大自然美景。)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秋色正浓,很想和同学坐在野外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不过,坐在教室里也不错,可以穿越时空。老师先带同学们一起去绍兴吼山的桃花节看一看那些又美丽又调皮的桃花。说它调皮,是因为去年3月21日桃花节开幕时,他们中的许多桃花已经谢了,而今年19号开幕,桃花园还见不到她们的踪迹,使许多慕名前来的游客高兴而来,失望而归,我们说桃花的初开期一般在三月二十日左右,为什么去年这个时候初桃已谢,而今年还未开花呢?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天气暖和得早,桃花就开得早了,气温底,桃花就开得迟。

  ——

  桃花盛开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现象和气候有关?

  ——(蒜苗泛青)百花争艳,落叶翻飞这些自然现象,自古以来我们称它为物候(板书)。

  那么如何科学选定每年桃花节开幕式日期,使广大游客都能欣赏到桃花绰约的风姿,相信同学学了《大自然的语言》后,一定能给当地的农民一个好的建议。好,下面,我们请同学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全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老师要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看得快,又找得准)

  1、概括得很好,你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你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经验还没有总结出来,老师看到他认真在圈点勾画,这是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2、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可不可以先写古今差异?)

  (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文章不仅眉目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重点突出。)

  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这样条理就很清楚。

  ——“纬度影响最大”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欢去海南旅游,因为那里风光正明媚。

  3、理解古代诗歌中包含物候知识:

  ——古诗中也提到了这个物候现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周诗人庾信的《梅花》,诗人原来居住在南方,梅花开得较早,当农历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已经感觉到梅花应该凋残了。居住北方,仍然在腊月下雪天去寻梅。哪知花还没有开,却饱受了冰雪严寒之苦。看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南北差异比较明显。

  ——课后练习也有一首古诗,同学们来分析一下,包含着怎样的物候知识。——朗读(诗人是在初夏时节游览位于庐山香炉峰顶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原来古诗中蕴涵着如此丰富的物候知识。

  4、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运用刚才同学介绍的方法画出重点句,概括回答。)

  物候和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着重要性

  研究物候学有重要意义——

  5、教师总结:刚才同学通过圈点总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课文内容。作者条理清楚,通俗易懂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课文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竺可桢又是用怎样

  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大自然语言的呢?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的语言你觉得有什么特点?(1、2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板书:准确、生动)

  学生生成:准确、生动、简约等

  2、同学们想先体会生动呢,还是准确?

  英雄所见略同,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有两篇说明文老师印象特别深刻《看云识天气》,让我对天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成了小小气象预报员,而〈〈大自然的语言〉〉又让老师拥有了什么呢?一双灵敏的耳朵,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读读、品品这写在清山绿水间,摇曳多姿的大自然语言。告诉同学们,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读懂它们了吗?

  生动(课文1节)

  1、教师朗读第一节,:我听到我知道

  ——原来大自然一年四季有如此丰富的语言,作者生动的描写带给了我们无穷的联想。

  2、轻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老师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会联想到哪些物候?于是,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联系《春》“东风来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桃树、杏树、李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蜜蜂嗡嗡”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同学们丰富的想象把无声的语言转化成了几幅生动的画面,体味得好。用同样的方法,体会其他你喜欢的词语。

  “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涌动春的希望。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傲雪的迎春,火红的山茶,嫩黄的迎春争奇斗艳。(山顶千门次第开)让我们想象,在牧童的短笛里,一朵花睁开了眼、两朵花、三朵花,一万朵花,那是花的山,那是花的海。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歌《小燕子》,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拟人。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簌簌”摹拟风吹落

  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为什么不是一片片?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

  十分形象。“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大地沉睡了。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穿越时间和空间,春夏秋冬不断循环。正如白居易的诗“离

  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于是“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3、朗读并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喜欢,可见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

  第一节最后一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现象,作者作了限定“”,表达非常准确。“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生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体会语言的准确。

  准确(以课文6——10节为例)

  1、教师:我先请同学说说老师和这位同学之间相隔多少距离?

  还可以怎样表达?如果老师用尺丈量出了具体的距离,应该怎么说?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巩固提升: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

  1)、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表精确性)

  2)、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表模糊性)

  同学们找得很好,老师也找了两句,我们来深入体会一下,为什么表精确性与表模糊性都体现着准确。第一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而是10天很精确。

  ——春天,沿海都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像我们平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精确与模糊都体现准确,体现实事求是。

  3、——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这个星期天,老师专程去上虞参观了竺可桢故居。(那班驳的墙壁,乌黑的大门,发黄的照片如陈年的酒沉淀着一个卓越科学家的过往。)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

  所以,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知识,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摹、介绍事物,更要学习竺可桢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像竺可桢这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春风吹醒柳梢的时候,你也许就能告诉桃花园的主人,吼山上的第一朵桃花应该在何时绽放她的花蕾。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丰厚的礼物。让我们有感情齐读。

  四、仿照课文,运用语言:

  下面我们请同学选择江南秋日里典型的物候现象,用你准确而生动的语言,告诉大家(讨论一下,秋天里有哪些典型的物候现象:在稻花飘香的秋色中,听蛙鸣虫啼,看鸿雁南飞,流萤点点飞舞,树叶转了颜色,湖畔、海滨芦苇荡最浪漫的季节开始了,桂花,菊花)

  “……江南的秋天来了”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略)。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二、段落结构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项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

  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以“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第四、五段,话题引到农业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两段实际上与文章最后形成了照应。文章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一个设问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问题,都有举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两段,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科学知识较少的读者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文章正是要写给这样的读者看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充分考虑读者对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语言”,本身表明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总之,这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五、生动的说明和典雅的用词

  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同时给人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做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使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样写的效果,是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六、抓住重点进行教学的有关建议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有关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学过本文之后,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要使学生能够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提取信息,准确概括内容

  2、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3、理清说明的条理和说明方法的作用。

  4、发现并欣赏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筛选信息,概括内容

  品析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逻辑顺序的判断

  【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教师示范法合作交流法

  【学习方法】

  圈点批注法交流合作法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提出的教学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说明的表达方式。注意领会作品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科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文章以物候为说明对象,这篇说明文重在说明物候观测可以预报农时、便利农林业发展等事理。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层次清楚。说明的语言准确生动,运用了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教学本课时,一是要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的表达方式,二是要让学生能够发现和欣赏大自然的种种物候现象,思考和天气、气候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课件放音乐

  师生问好。可以灵活变化。老师好,同学们好。同学们辛苦了。老师辛苦了。同学们请坐下。老师请坐下。老师还是站立着同大家一起学习吧。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歌,所咏唱的是什么季节?春天。歌曲中的我怎么知道现在是春天呢?用一句歌词来回答。哦,是春风吻上我的脸告诉我的,告诉我不要偷懒,让我珍惜春光。春风拂面,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

  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概括内容要点,提取关键信息。

  2、品析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语言。辨别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运用

  3、理清说明的条理。

  4、发现生活中的物候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口号是“我参与,我快乐。”希望同学们能从课堂学习中得到快乐。

  二)、我们来检测一下预习情况,请大家积极举手抢答。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速读课文,给课文换一个平实的标题。并结合有关语句说明理由。

  总结技巧:抓文章的关键语句,准确归纳。

  草长莺飞,等大自然的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自然现象,叫做物候。看来,文章的标题巧妙点出了说明的对象。

  2、速读课文,按照提示划分文章结构,在各小题后括号内填写段落序号。

  第一部分、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三部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学生依次回答。刚才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接下来,让我们根据问题,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迅速抢答。看四大组同学,哪一组表现优秀。

  3、速读,抢答。

  注意要抓住关键语句来找答案。

  什么叫物侯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你回答的这样准确,有窍门吗,对,提取信息,概括内容的方法是

  ⑴、准确的区分结构层次

  ⑵、找出关键句、词语

  ⑶、提取主干,去除枝叶

  ⑷、用自己的话来归纳

  4、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结构,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判断一下文章的说明顺序。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1、这四部分是按照“是什么---重要性---取决因素---意义”的思路展开的,先提出说明现象,再说明内在的本质原因和意义,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在第三部分中,表示这四个因素的关联词是什么?这些因素的关系是什么?

  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逻辑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三、引导赏析,自主学习

  1、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品析物候现象所揭示的事理。今天,我们可以从说明的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来欣赏。

  2、教师示范欣赏,让学生领悟欣赏的方法。

  以第二段为例,从说明技巧的角度来看,这一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具体形象的说明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劳动人民可以据此安排农事这一事理。

  从说明语言的角度来看,第一是用词的准确性,这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如“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其中的“都”一词,指全部,表示范围之广,说明了这些物候现象全部在内,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文章从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内涵丰富的词语、前后句词语的对应等都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是语言的形象生动。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中,“传语”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大自然人格化了,使大自然有了人的情感和语言。将大自然的灵气写了出来。由此可见,在说明中恰当的运用生动的描写,可以更具体、清晰地突出事理,起到了辅助说明的作用。

  3、自主学习探究发言

  1)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围绕说明的技巧(说明方法)和语言两个方面做以品析,在书上圈点标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下面让我们展开自主学习,对文章进行品读赏析。

  2)、同桌交流,完善阅读笔记。

  3)、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你自己喜欢的段落,说一说你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成果呢。请同学们注意倾听,即时补充。谁来补充或更正呢。谢谢你大胆的发言。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集体活动,七嘴八舌说一说,你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哪些物候现象,这些物候现象预兆了怎样的气候、天气,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给下面的科学哲理诗续写句子,做一做仿写。

  (要注意抓住各个季节典型的自然现象,判断设计。)

  (1)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

  (2)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如白云轻盈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

  (3)你看那树上的叶儿,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如叶儿纷纷飘落,出门就要带好雨伞。

  (4)仿写

  你看那

  这还是大自然的语言。

  其实,大自然的语言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倾听。那么,

  2、布置作业: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热爱生活,发现大自然的美吧,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

  主要次要

  物候

  语言准确生动

  说明方法举例子等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能说明一下你根据哪些大自然现象,来做以判断的吗。

  树叶枯黄飘落,寒风凛冽,小草干枯,阳光微弱,溪水干涸等这些冬季的现象,

  如何品读赏析?就是反复的读,从各个角度去读,从各个侧面去读。品味语言的魅力,分析文章的写法。

  建议从以下角度进行:

  用词(修饰和限制性词语、关联词语)、

  语段结构、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等。

  学习方式是,任选一个角度,在文中圈点批注。准备为我们的课堂交流做准备。

  请小组交流一下,选出代表来发言。

  请发言的代表们先明确品读赏析的角度,说明语段序号。再来阐述你们的发现成果。

  老师也有些发现和大家交流。

  1、修饰和限制性的词语。

  去词法,删除这些词语好吗?谁来挑战一下。

  如第5段的“左右”一词,表现了时间的不确定性,体现了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8段的“约”一词,表示估计,和第5段的“较”表示程度。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和严谨。

  2、说明方法

  如第5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关联词语

  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表现了说明的顺序是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

  4、语段结构

  如7、8、9、10段为每一段时总分的结构。

  自由发现,任选角度展开品析。

  5、说明的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二个部分里面段落的安排和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又是如何体现说明的条理性的呢

  说起接着说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而回答了文题提出的疑问。这种顺序也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文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索。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逻辑顺序。

  课文第1自然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描述自然现象。第2段举的三个例子,杏花、桃花、布谷鸟,也以时间的先后为序

  五、拓展应用

  请你写一段说明性的话,判断一下它们适宜的说明顺序,并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A.预防近视

  B.美丽的校园一角

  小结: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总结语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六、课后作业。

  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解释逻辑

  竺可桢 推究原因顺序

  阐明意义本质

  或听歌曲《春风吻上我的脸》,提问“我凭什么知道,春天的到来呢”对,就是春风的抚摸。春风传送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季

  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⑴词汇丰富,使用准确传神。

  ⑵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

  ⑶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⑷描写的运用

  2、默读第三段,品析语言的特点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括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第三句中的“许多”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我们来齐读品析。请齐读原句,去词再读。谁来说你的发现。

  不能。因为“许多”一词准确地说明了古代流传下来的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的农谚多,但又不是全部。去掉后就不能准确地表达这个意思。

  2)、本段中的“桃花开”、“燕子来”是否可以颠倒语序?试说明理由。与前句的“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形成一一照应的关系。

  我们再来两遍齐读。先读原句,再读颠倒语序的句子。揣摩品析。

  小结,本段体现了说明语言普遍特色,表现在通过

  3)、推移

  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内涵丰富的词语说明的语言准确严谨

  前后句的对应

  小结。通过第一部分的探究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风格独特,表现在既生动优美,又准确严谨的特点。

  老师示范:

  “销声匿迹”一词,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秋天昆虫消失不见的景象。用词生动。

  学生自主品析,

  参考答案:苏醒,孕育,销声匿迹,传语、唱歌、暗示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各个季节中,物候现象的特点。杏花、桃花、布谷鸟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同时,飘然,簌簌等绘声绘形,描写生动形象。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归纳。这一段是生动的说明,语言生动优美。具体体现在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

  主要次要

  物候

  语言准确生动

  说明方法举例子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依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介绍科普知识儿童诗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中所介绍的科学知识。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3、初步培养学生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齐读)看着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看课题提问)

  大自然是一本厚厚的书,这本书里有很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课,看看都告诉我们大自然的哪些语言。

  二、自学感知课文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两个生字,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反馈检查

  练习:《作业本》5

  四、合作研究朗读指导

  1、课文是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知识介绍给我们的?现在大家再去研究研究你喜欢的这一节,划出有关词语和句子,并说说这些词语或句子好在哪,可以同桌合作讨论说说。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

  (1)你看那天上的白云,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这一节的准是用得好,因为它说得很肯定。

  (2)你看那地上的蚂蚁,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这一节,从搬家看出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特别有意思。

  (3)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这一节,作者用了比喻、反问的手法,把蝌蚪写提特别有趣。

  (4)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已在眼前。

  这一节也用了比喻和反问的手法,很有意思。

  (5)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从年轮中了解:一年只长一圈,告诉我们它已活了几年。

  这一节

  3、大家想不想再读一读课文,好,大家在读的时候想一想:第二、三与四、五两节,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归纳出

  A:你看那(),B:()

  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不就像()?

  ()大自然在()

  ()()

  4、将二、三、四、五四节进行A、B改写。改写后评价。

  五、课外拓展

  那同学们平时有没有读懂大自然的一些语言呢?能不能将它用A或B的形式写下来呢?

  六、小结:有时间可以质疑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1

  【案例背景】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

  【教材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情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⑵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教学设想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导语: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板书文题和作者)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找出屏幕上的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我们将看哪一大组的同学在抢答中答得又快又好!

  ⑴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学?

  ⑵ 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⑶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⑷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由同学们的回答可知,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上面四题将课文的段落标示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答案。)

  2、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

  (不行,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 作出解释逻辑

  竺可桢 推究原因顺序

  阐明意义本质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⑴ 自由读6~10自然段。

  ⑵ 回顾: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几个?(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⑶ 重点阅读6~10段,理解物候现象的各个因素,各组派一个代表来解说这些因素:

  ⑷ 追问:为什么作者把纬度差异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个来讲?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四个因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再追问:

  明确:

  从主要到次要。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第六自然段一个设问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⑸ 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我们有时还要注意说明方法,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

  ⑹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

  (过渡)我们了解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后,老师想让同学们结合白居易的诗,说说这首诗中描绘的物候是由哪种因素引起的?

  第四环节: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比较阅读。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⑴ 听读1~2自然段。

  ⑵ 多媒体出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⑶ 让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⑷ 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下面请同学们精读1、2自然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第五环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2、布置作业: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其中包含的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体验诗歌中人和自然的情感。

  2、学习诗歌,理解诗歌中的美。

  3、能合作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 课件、彩笔、四种颜色的卡纸

  活动过程:

  一、直接语言导入:你们知道吗?不光是我们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而且大自然的话到处都是,不信?我们一起来看!(出示flash课件1)

  二、配乐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白云飘得高高,告诉我们什么呢?

  2、瞧!谁出来了?(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

  蚂蚁往高处搬家,这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3、这是什么呀?(大树桩)上面有什么?对!每一个圆圈就是一个年轮,大树桩告诉我们有几圈年轮就代表它几岁了!

  4、教师小结:大自然的语言多奇妙啊!我们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够发现。

  三、用图谱完整学习诗歌

  四、分组合作朗诵诗歌。

  附诗歌

  大自然的话别以为人才会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一圈就是一年,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听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听不见。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初中生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本文作者在文中尽量减少专业术语,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原本枯燥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无疑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学情分析

  说明文是八年级上册重点学习的一种文体,本册有两单元课文内容均为说明文。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点引导学生对于说明文的学习及说明文知识的掌握。

  通过对前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说明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本单元是对说明文知识的进一步认识与积累。本课属生动性说明文,生动有趣的语言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知识。

  2、了解物候知识。

  二、

  1、学会默读、速读找到中心句并准确提炼信息,逐步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文章的条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 学习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精选13篇)】相关文章: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精选11篇)03-17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8篇12-19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6篇07-16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六篇05-14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10篇04-29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九篇04-20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5篇04-06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五篇03-12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八篇03-07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7篇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