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1-07-31 09:42:0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汇编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汇编6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进位的原理,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一定的数感。

  3.在探索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5 56+40 18+30

  32+4 20+73 5+61

  43+20 7+62 4+53

  32+10 50+22 20+35

  默算,指名答。

  指名说说32+4.7+62的计算过程。

  2.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可以将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再和整十数相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

  二.探索新知

  1.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1)小红.小强和小兰是好朋友,他们正在一起玩数画片的游戏呢。

  (2)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加法问题?

  ①小强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你会列式吗?板书24+6

  ②小兰和小强一共有多少张?谁来列式?板书24+9

  ③小兰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怎样列式?板书9+6

  ④小兰.小强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怎样列式?板书24+9+6

  (3)哪道算式我们已经学过了?得数是多少?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24+6.24+9这两道算式。

  2.教学24+6。

  (1)我们先来看24+6,24+6等于多少呢?我们用小棒来摆一摆,你打算怎样摆,先摆什么再摆什么?请你自己摆一摆,想一想怎样很快知道有多少根小棒?

  (2)谁上来摆一摆?

  先摆2捆加4根,再摆6根,4根小棒加上6根小棒等于10根,可以捆成一捆,和原来的2捆合起来一共有3捆,就是30根。

  (3)那谁来说一说我们怎样计算24+6?指名说,同座位互相说一说。

  3.教学24+9。

  (1)刚才小朋友学得真好,我们再来看看24+9,24+9等于多少呢?我们可以怎样计算?我们也先用小棒摆一摆,怎样摆?边摆边想想怎样计算。

  (2)请生上来摆一摆,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①把24分成20和4,先算4+9等于13,再算20+13=33。

  ②把9分成3和6,先算6+24等于30,再算30+3=33。

  ③把24分成23和1,先算9+1等于10,再算23+10=33。

  (3)这三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现在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把24+9的计算过程跟同座位说一说。小朋友在计算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4.观察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5.小朋友,我们今天计算使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后,先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超过了10,那十位上的20就要变成30,30就要变成40,小朋友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

  6.刚才我们计算的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现在一位数放在前面,你会计算吗?请打开书到第49页,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计算。生回答,并说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1)下面我们看着图来计算两道题目,题目有什么要求?

  (2)第1题你打算怎样圈?为什么这样圈?我们先算什么就把它们圈一圈。请你在书上圈一圈并计算出算式的和。

  (3)交流第二题的圈法,并说说两道算式的得数。

  2.想想做做2

  (1)学生口算第一组题,观察一下这4组题,第一题和下面三题计算时有什么联系?

  (2)我们计算下面三题时都要先算4+8=12,所以个位上都是2,但是4+8=12超过了10,所以十位上30要变成40,50变成60,80变成90。

  (3)你能用这样的方法口算出另外两组题吗?

  3.想想做做3

  说图意,要求图书角原来有图书多少本我们该怎么办?你会列式计算吗?请你在书上列式计算并口答。生答。

  4.想想做做4

  (1)小力.小佳.小强来到了玩具店,小朋友们看一看都有哪些玩具,各是多少钱?

  (2)小力买了一只玩具熊和一盒积木,应付多少元?我们怎么办呢?生列式计算并口答。

  (3)小强和小佳各买了什么?他们分别应付多少元?请你在书上列式计算并口答。

  (4)小朋友,你想买什么?应付多少元呢?指名说,同座位说。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口头表达能力。

  3.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7页的“用数学”及“做一做”中的习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展台,屏幕,小兔子图。

  学具:6个大信封,6种数量不一的小动物(16只小燕子、14只蝴蝶、13只海豚、11只青蛙、8头骆驼、7匹小马〈见附图〉),每种小动物都分为同向的和反向的两种。6幅情境图(天空、花丛、大海、荷叶、沙漠、草地),6块小黑板,6支粉笔。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师:有这么多老师来听咱们同学的课,大家高兴吗?今天除了老师这些大客人,还来了好多小客人,想知道他们是谁吗?那就打开信封,请他们出来吧!(学生分组活动:争先恐后地打开信封,倒出里面的小动物和情境图。)

  2.师:都有哪些小客人呀?

  (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自己小组的客人。)

  3.师:小客人都是第一次来我们班做客,同学们想不想和他们玩呀?不过小动物们有个要求,就是在玩的过程中,大家要把小动物贴到情境图中,并根据你们贴的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把它写在纸条上。你们能行吗?(生:行!)

  师:这么有信心呀?那就发挥你们小组的力量开始吧。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

  学生分组活动:

  1组:天空中,左边贴了9只小燕子,右边贴了7只小燕子。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小燕子?

  2组:海洋中,左边贴了7只海豚,右边贴了6只海豚。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海豚?

  3组:草地上,左边贴了4匹小马,右边贴了3匹小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匹小马?

  4组:红花上贴了8只蝴蝶,黄花上贴了6只蝴蝶。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5组:荷叶上,左边贴了6只青蛙,右边贴了5只青蛙。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青蛙?

  6组:沙漠里,左边贴了3头骆驼,右边贴了5头骆驼。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头骆驼?

  4.展示各小组提出的问题。

  师:老师刚才到小组中去,看到同学们合作得非常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组提的问题?(请每组学生分别展示他们贴的画面和提出的问题。)

  5.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呢?(让学生任选一个问题,但不能选自己小组的,分组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分组活动。)

  6.小组汇报。

  可引导学生采用互相提问的形式。

  例如:上来汇报的小组同学可以提问下面的同学,下面的同学也可以提问汇报的同学。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只要学生能够说清楚每个问题用的什么计算方法,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怎样列的算式就可以了。

  7.结合小马图,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我们重点来看一下小马图,除了按左右来分,还可以怎样计算?(小组讨论)

  生1:还可以按颜色来分,列出的算式是“5+2”或“2+5”。

  生2:还可以按大小来分,列出的算式是“1+6”或“6+1”。

  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能从左右、颜色和大小这三个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一共有多少匹马?”这个问题。你们真棒!

  反馈练习,强化新知

  1.师:看到同学们玩得这么开心,小兔子们也想来咱们班做客,它们都等急了,让我们用掌声请出他们好吗?(出示:带问题的兔子图。)

  2.师:今天小兔子是带着问题来的,它问咱们什么?(生:一共有多少只兔子?)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合作完成,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3.分组汇报。(学生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按左右来分:“9+6”或“6+9”;一种按颜色来分:“10+5”或“5+10”。)

  4.教师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不但说得很好,而且还想出了两种方法来解答,连小兔子都在夸奖你们呢!

  对想出两种方法的小组给予奖励:每组奖一颗智慧星。

  当堂作业,巩固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课本上第107页的内容。打开书,先把例4的算式填上。还想不想继续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生:想!)该帮助谁解决问题了?(生:小鸟和松鼠。)

  1.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题。

  2.同位互评。做对的就可以得朵花。

  3.集体订正,请个别学生说一说。(这里要体现对做错题学生的辅导。)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得非常好,我们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的什么知识?(生:数学知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出示课题:用数学)数学知识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教学设计说明

  “用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07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习了前面第47页、第58页、第101页的“用数学”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科书上呈现的是灰兔、白兔在游戏的情景,让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的问题。与101页“用数学”的内容相比,难度有所增加。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需要学生自己收集。教材中围绕“一共有多少兔”的问题,显示出不同的解决方法:(1)点数出兔子的总只数;(2)按群计数(左边8只,右边7只)后,算出总只数;(3)按颜色分类计数(白兔10只,灰兔5只)后,算出总只数。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探寻不同的解答问题的方法。我在备课时,感觉这一课的资源信息比较单一,留给学生分组学习和主动探索的空间不足。我认为学生在前面已经多次接触过“用数学”的问题,他们对这样的内容已不陌生了,已经具备了根据画面提出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教材提供的这组“小兔子”信息作为练习内容。而在学习新知中,我结合学生实际和小班分组教学的特点又增添了6种小动物(每组一种,每种又分为同向的和反向的),并配有6幅背景图。教学中,以“小客人来做客”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从信封中请出小动物,并把它们粘贴到背景中,这样不仅留给学生充分地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机会,而且能出现多种资源信息。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贴的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并写在图的下面。这样就出现了6幅图文并茂的画面,接着让每个小组选择一幅画面(不能选择自己小组的),通过小组讨论,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最后以“小马图”为例,让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一共多少匹马?”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按群来分,可以按颜色来分,还可以按大小来分。这种形式能深深地吸引低年级的学生,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这种设计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可爱,从而很自然地实现了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目标。

  教学中,我还结合小班分组教学的特点,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充分地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的形式,自己去提出问题并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最后我又引导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走出来,回到生活实际中,去发现身边的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学生在用数学的过程中,感受了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专家评析

  在学习新知时,教师创设了贴近学生并富有童趣的资源信息,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形式,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并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时教师改进了教材的编排形式,在强化新知这一环节中把书上的主题图作为练习题出现,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进行了拓展练习。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书上的“做一做”,让学生进一步“用数学”解决问题,并通过生生互评,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评价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通过谈话,创设出“小客人来做客”的情境。这种形式比较活泼,易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可以自然地引入新知。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92~93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利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日里,老师带领同学们到郊外去春游,他们玩得可开心了,开展了许许多多的活动,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好!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快乐的队日活动吧!

  (板书课题:快乐的假日活动)

  二、新授。

  1、观察:

  (1)出示“快乐的队日活动”图,观察图中画了哪些活动?

  (搭帐篷、烧烤食物、钓鱼、洗菜。)

  除了这些活动外,图中还画了什么?

  (背景的树上还有许多鸟窝,每个帐篷外还摆了毛巾架。)

  (2)仔细观测各中活动,搭了几个帐篷,每个帐篷有几个在搭?

  烧烤的有几组,每组几人?

  洗菜的同学分成几组,每组几人?每组有几只篮子?

  明明钓了几条鱼?小华钓的是他的几倍?

  附近有几棵树,每棵树上有几个鸟窝?

  有几个毛巾架,每个架子上挂了几条毛巾?

  2、提问题:

  (1)根据刚才我们观察的情况,想想,如果每人用一条毛巾,你知道每个帐篷里住多少人吗?为什么?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分小组活动、讨论。

  (3)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搭了3个帐篷,每个帐篷有3个人搭,一共有多少人搭帐篷?

  烧烤的有4组,每组4人,烧烤的一共有多少人?

  洗菜的同学分成3组,每组2人,每组有4只篮子,洗菜的多少人?一共有多少篮子?

  附近有2棵树,每棵树上有2个鸟窝,一共有多少个鸟窝?

  有6个毛巾架,每个架上挂了5条毛巾,一共有多少条毛巾?

  明明钓了4条鱼,小华钓的是他的2倍,小华钓了几条鱼?)

  (4)独自解答螦提的问题,汇报解答结果。

  3、想一想在我们班的队日活动中,开展过哪些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集体交流)

  三、小结。

  “快乐的队日活动”就要结束了,同学们不仅玩得愉快,而且还学到了不少数学知识,真有趣!希望下次我们班里也能开展一个比他们更有趣的度日活动,到时候我们还要比一比谁解决的数学问题多,好吗?

  四、教学后记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好。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教材的第一道例题是出示了一幅农村生活情景图,通过求一共有几只兔和一共有几只鸡的实际问题列出两道连加算式,引导学生从3个2相加和4个3相加的角度理解连加算式的特征,为教学乘法意义作好准备,例题后的试一试,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个几的认识。

  第二道例题在充分感知相同数连加的基础上教学乘法,包括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用乘法算4个2相加可以列式42,也可以列式24。在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的同时,教材结合前一个算式着重介绍乘号,后一个算式着重介绍各部分的名称。至于乘法的意义,是这道例题最重要的内容,理解还可以用乘法算是例题的重点。例题后的试一试既要求列加法算式又要求列乘法算式,教材指点学生把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是看图列式,第二题是先按要求摆学具再列式,通过这两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第3、4题巩固了学生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掌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动物乐园玩一玩,看看里面又有些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

  二、认识几个几相加。

  1、学习例题,初步感知。

  (1)提问:在动物乐园里有些什么小动物呢?

  (2)提问:兔一共有几只?小鸡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导学生一起从图上数出3个2和4个3;板书算式:2+2+2=6(只) 3+3+3+3=12(只)

  2、观察比较,再次感知。

  (1)请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概括都是几个相同的数在相加。

  (2)用几个几相加表述。

  启发提问:你能用几个几相加得几这样的说法来说一说每个算式吗?

  (3)教师小结

  这两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

  (几个几相加是认识和学习乘法的生长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图上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用语言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含义,为学习乘法做好孕伏。)

  3、完成试一试,深化感知。

  (1)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数一数有几个几,然后照着摆一摆,边摆边说1个2,2个2最后让学生填一填。

  (2)第2题

  先让学生直接摆出3个4根,然后指着数一数,最后填一填。

  (两题的不同练习方式,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另一方面又有效地反馈了学生对于几个几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三、认识乘法。

  1、学习例题

  (1)出示主题图

  学生观察图,说说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可以列成怎样的算式?它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2)

  (2)认识乘法

  教师说明:像这样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4个2相加就可以用乘法算,写成42或24

  提问:42和24都表示几个几相加呢?等于几呢?(板书=8)

  教师在算式42=8中介绍乘号和读法(板书乘号和4乘2字样)

  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再读一读24=8这个算式。

  教师再在24=8算式中介绍乘数和积,(板书各部分名称)

  学生说一说42=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反思:想一想4个2相加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算?可以写成几个乘法算式?分别是怎样的?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那么?

  教师小结:4个2相加可以写成两个乘法算式42=8和24=8,他们都表示4个2相加。

  (教师的谈话巧妙地引入了乘法的学习;在两个乘法算式中分别介绍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名称则有机地分散了对于乘法的认识,使学生学得更明晰;引导学生的反思和适当的小结更让学生对于乘法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2、试一试

  (1)学生观察图画,数一数有几个4,并填一填。

  (2)想一想可以写成怎样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再填一填。

  (3)反馈核对。

  提问:计算4个5相加的和可以用几种方法计算?

  列乘法算式时是怎么想的?得数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小结:看来几个几相加就可以写成几乘几。

  (4)观察比较。

  请学生观察加法和乘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5)教师小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时,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教师没有在教学中直接说明,而是让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自我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致,同时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理解;另外练习反馈时的提问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列乘法算式的思考方法。)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必要的学习反思和总结,有助于让学生养成学后思的好习惯,帮助他们把所学的新知及时存储和纳入相应的知识结构中去)

  五、联系生活,感受应用。

  提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问题也可以用乘法算?

  (联系生活的例举,可以考察学生对于乘法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六、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反馈交流,着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列成那样的乘法算式?这两个乘法都表示什么?

  2、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填写,然后交流核对。

  3、想想做做3

  (1)第1题

  先让学生摆一摆,然后再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2)第2题

  学生独立看题,摆学具,填写。

  (3)思考:写乘法算式的时候先要想什么呢?

  4、想想做做4

  同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教师再指名几生进行反馈。

  5、想想做做5

  学生先填写,然后核对,再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注重强调读法和写法的统一。

  (多样的有层次的习题能全面地检查学生对于乘法意义的体会、理解程度和乘法读、写法以及各部分名称的掌握情况。每题反馈时有针对性的提问则能更深入地暴露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学习的达成度。)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体验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排列顺序。

  2.大胆地用语言表述排列的结果。

  活动准备:

  1.事先联系好一个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幼儿园配合幼儿活动。(也可利用图片的方式)

  2.《幼儿画册》(第三册P7)。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活动。

  师:你家里有几口人?爸爸、妈妈和宝宝一样高吗?

  2.游戏:比高矮。

  爸爸、妈妈和宝宝比高矮。提问:爸爸、妈妈、宝宝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引导幼儿学说“高的、矮的、最矮的”。

  请小朋友按照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顺序给三个人排队。

  换一个宝宝再次与爸爸妈妈比高矮。

  幼儿做相关练习。

  请幼儿翻开《幼儿画册》,仔细观察图中小动物的高矮,然后看清排列的标记,从不干胶纸上揭下小动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鼓励幼儿互相检查,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活动延伸:

  提供四种高矮不一的物体,鼓励幼儿比一比,说一说。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操作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尝试、失败、成功等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和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准备例2的三幅图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给学生提供剪刀、长方形纸条、透明方格纸和硬币等一些工具物品供学生选用。

  学生每人准备一支蓝彩笔,一支红彩笔。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主动参与,探索新知,在概念对比中建构面积的意义

  1.规范摸的动作,初步明了大小的意义。

  2.再次摸,体会大小。

  3.总结板书,揭示面积的意义(板书课题:面积的意义)。

  4.拓展面的意义,巩固面积概念。

  5.自由列举,比比物体表面的面积。

  6.闭眼摸物体,辨析周长和面积。

  7.说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让学生判断是周长还是面积

  二、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研究

  1.由体到面,明确平面图形的面积。

  2.画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的面积。

  3.说一说校园平面图的建筑和各自面积的大小。

  4.比较几个省的面积。

  5.小组研究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

  6.制造矛盾,让学生解决,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7.练习数方格的方法

  三、及时总结,升华认识,形成经验

  通过今天的学习,当你碰到一些物体时,会注意观察它的什么?

  四、联想对比,拓展思维,形成空间观念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汇编6篇】相关文章: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汇编五篇03-13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汇编7篇01-08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汇编九篇04-20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汇编8篇04-13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9篇12-31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7篇07-02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九篇06-05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八篇06-04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