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3-03-10 10:00:5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5篇)

四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仿写诗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学习内容分析】

  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

  【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本课是六年级的语文课,由于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课前让学生搜集范成大的资料和图片,初步感知古诗内容,对范成大有初步的认识。但由于小学生自制能力差,好动,缺乏耐心,有一定的自主性但不够强,学习靠兴趣,因此,教学时,巧妙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激发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六年级学生自己已经能读通、读懂课文,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作文能力、分析感悟能力,因此教学中,让学生用读读、划划、说说、议议的方法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主动读议探究,从而体会农村农忙时农民的辛苦、劳累,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我尝试采用放手自学———共议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在课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通过读来理解感悟古诗。

  先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以及结合老师提供的资料对作者范成大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借助图片和原有的古诗知识学习古诗,通过反复、多种形式的吟诵达到熟读成诵。教师设计“仿写诗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引导学生读诗、背诗,并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名篇佳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入情入境——引入新诗

  1、谈话导入。

  同学们,生活在繁华城市中的你们一定对质朴的乡村田园生活很陌生吧?可是,我国古代许多诗人却对田园风光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课件2)

  2、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读课题。(课件3)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课件4)

  3、了解诗人。

  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课件5、6)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你从简介中获得了什么信息?(点击课件6下的播放器)

  你概括得很准确,课外知识非常丰富,这是与你平时爱看课外书分不开的。希望大家能向他学习。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范成大,为学习后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课件7)

  2、生自由读,指名读。

  这首是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我们来听听同学的回答。(课件8)

  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我是从“桑阴”这个词看出来的。通过查资料我知道,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在南方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你说的很正确,懂得在学习古诗时查阅资料帮助理解。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课件9)

  3、在读诗时,我们发现诗中有两个多音字,请对照解释(出示两个字“供”“兴”)选择正确的读音。

  (课件10)通过查字典我们了解到,第一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n,一个是òn,这个字在读第一声时表示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用,例如:供给,供不应求;这个字在读第四声时作动词用,在新华字典中有从事,担任的意思。例如:供事、供役。在我们的诗中供耕织表示从事耕种、织布这些农活。所以,它应读作òn。

  (课件11)第二个字也有两个读音,一个是xng一个是xìng,在做xng时,它表示举办、发动、旺盛等意思;在做xìng时,它表示兴趣、兴致等意思。在诗中,杂兴表示随着自己的兴趣、雅兴而写,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所以,它应读作xìng。

  请同学们记住这两个字的读音,再来读读古诗。(课件12)

  4、解意

  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

  5、交流学习方法:

  生1: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逐字逐句的查阅,并结合和诗中的注释进行理解。(课件13)

  生2:遇到个别难懂的词可以用猜一猜的方法,把诗句想象成一幅画面,如果还不理解,可以问同学和老师。(课件14)

  生3:对于诗中特殊的字词,可以联想以前学过的古诗中的意思来加深理解。(课件15)

  生4:学习古诗时,我们可以把古诗中每个诗句的意思连句成段想象成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课件16)

  师:同学们总结出来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既全面,又实用。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旁边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同学们也可以用大家总结出来的方法自由学习这首诗。

  5、学生读诗自学(课件17)

  6、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

  (1)刚才,通过自学,你读懂了哪句?我们先来看看前两句。请同学来读一读。(生读)(课件18)

  (2)你理解这两句诗吗?

  (课件19)我借助工具书逐字逐句地查阅,并结合画面和诗中的注释进行理解。“昼”是白天的意思。“耘”是除草。“耘田”就是在田里除草。“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在夜里搓麻绳。“各当家”的意思是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意思就是白天在地里干活,夜晚在家搓麻绳。村庄里的人们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

  (3)你采用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很恰当。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前两句诗。(课件20)

  (4)谁读懂了后两句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诗句。(课件21)

  (5)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课件22)我借助工具书逐字逐句地查阅,知道了,“童孙”指小孩。“未解”是不懂的意思。“供”的意思是参加。“耕织”指耕田织布。“傍”表示靠近的意思;“桑阴”就是桑树的凉阴下。我把古诗中的.每个诗句的意思连句成段,想象成画面,加深对句子的理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小孩虽然不懂得参加耕田织布的事,也在桑树的凉阴下学种瓜。

  (6)你学习古诗的方法也不错。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后两句诗。(课件23)

  (7)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课件24)

  (8)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

  我认为他说的句子不太生动,也有的地方语句不流畅。

  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咱们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意思就更生动、更流畅。我们再来听听这位同学的回答。

  你说得真生动。刚才,我们就借助注释,了解了诗的大意。那好,带着对诗句的理解,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停顿。

  (设计意图:主要是给学生充分读书、思考及小组讨论交流的时间,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的需求得到满足。)

  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生自由读诗,想象)

  2、品读第一句,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请同学来读一、二两行诗。(课件25)

  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录音)这画面比刚才读懂诗意时的画面要更丰富了。读了这两行诗你感受到了什么呢?(课件26)

  预设:

  1、有的同学说,我觉得农民很辛苦,请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读)

  评语:你读出了时间很长,是从“昼”到“夜”。你把他们的劳动内容读出来了。他们真辛苦啊!

  2、有的同学说,我觉得农民很忙碌:(课件27)你看,各当家,男的耕地,女的搓麻,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他们还要干什么呢?

  他们有的人白天要喂鸡、喂鸭、养猪。晚上还得纺线、织布。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多勤劳的人们呀,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学生录音)听你那么一读,我仿佛已经看到那繁忙的劳动场面了。

  3、有的同学说,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课件28)怎样和谐的画面?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再读读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通过看图和朗读,我看到庄稼人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各有各的事做。虽然很忙碌,但是很快乐。这是多么和谐的一家人啊!

  看来插图也能帮我们感受诗情。请大家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4、师归结

  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想到今天的辛苦,将换来的是,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把这种感受送进诗句,你再来读读(课件29)

  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课件29)

  5、品读第二句

  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那小孩也——(课件30)

  (指名学生,读诗句三、四行),从小孩一个小小的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课件31)

  我认为村庄的小孩很懂事。

  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请你读一读。(学生录音)

  我认为村庄的小孩很快乐。(课件32)

  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请你读一读。(学生录音)

  我认为村庄的小孩很可爱。(课件33)

  瞧,他们的动作,一手撒种,一手洒水,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诗中一个“学”字,使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请你读一读吧。

  孩子们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劳动着也是快乐的。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这两行诗。(课件34)

  6、你们小时候有没有学过大人做事?你们在做这些的时候心情如何?(课件34)有的同学觉得很高兴,有的同学觉得做这些事时兴致勃勃,还有的同学觉得做这些事乐不知疲。诗中的童孙心情如何呢?对,他和我们一样。让我们很高兴地读读这两句诗;让我们兴致勃勃地读读这两句诗;让我们乐不知疲的读一读吧。范成大看到之后心情又如何?对了,他看到这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肯定也会禁不住赞叹“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7、学写诗句。

  村子里只有一个童孙吗?其他童孙们可能在干什么?让我们也来当当小诗人把作者没有写到的内容写下来。(课件35)请同学们仿写诗句:“童孙未解供,也。”

  看到这幅画面,你写出了什么样的诗句?(课件36)(童孙未解供渔猎,也拉弹弓射鸟雀。)

  看到这幅画面,你写出了什么样的诗句?(课件37)(童孙未解供放牧,也拉黄牛去吃草。)

  看到这幅画面,你写出了什么样的诗句?(课件38)(童孙未解供猎渔,也下河去摸鱼虾。)

  还有的同学联系自己经历过的农村生活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童孙未解供渔猎,也卷膝盖握长叉。(课件39)

  童孙未解供桑蚕,也摘嫩叶入盒中。(课件40)

  太妙了,你们的想象已经突破图画所给予的限制了。这种想像悟诗情的方法能够把诗读出情,写出意。

  这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还有那各种各样的人,在诗人眼中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捕捉到如此的生机和活力。诗人范成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诗中来读一读!(读)(课件41)

  我想此时此刻,我想范成大的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已牢牢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了吧。来,带着诗人的快乐兴致让我们一起吟诵古诗,并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里。(配乐朗读、背诵)(学生录音伴乐读)(课件42)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的思维,读后有各自的独特感受,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有更进一步的收获。仿写诗句的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底蕴。激活求异的思维,燃起创新的火花最终获得言语经验和语感的内化积累。)

  四、积累古诗,激发兴趣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就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课件43)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杨万里……,这些大诗人都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过故人庄》《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村居》《所见》《夜书所见》《宿新市徐公店》《山居秋螟》。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读读这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希望能够在同学们的作文中,说话中得到运用,甚至成为像范成大、李白这样的大诗人。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诗人所创作的田园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再见!

四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懂得母爱的伟大。

  3.对比老舍的《猫》,体会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

  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母鸡。(出示母鸡图片)母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说说它给你留下过什么样的印象。

  在老舍笔下这又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吧。(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学习课文前,老师先来检查下你们预习的情况,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词语。(课件出示词语)全班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听课文朗读录音,找出作者对母鸡两种不同的情感态度。

  3.学生汇报。(我一向很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生齐读这两句话,请你们根据这两句话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指生答)

  5.会学习的学生会思考,会思考的学生会提问。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感悟“讨厌母鸡”的段落

  1.请大家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

  (1)学生汇报,随机出示句子,边汇报边指导朗读。

  (2)理解词语:没完没了、如怨如诉。

  2.师问:它真的是一只令所有人都感到()的母鸡?生(讨厌)

  (1)指生读。(指导朗读出讨厌的语气)

  (2)齐读。

  3.母鸡一开始“令人讨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画出“我”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作者后来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研读“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的段落

  1.作者为什么后来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

  2.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在课文的第4—10自然段列举了很多具体事例,请以同桌为单位,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一: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负责?

  (1)课件提示“挺着”。

  引导理解:“它总是挺着脖儿”,这个样子看上去好像是在告诉所有的人什么。

  (2)课件提示“警戒”。

  ①母鸡如何警戒,找出表示母鸡动作的词语。(做动作)

  ②想象母鸡咕咕地警告什么?(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4.汇报交流二: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慈爱?

  (1)想象母鸡“咕咕地紧叫”,那你觉得它在叫什么呢?

  (2)引导理解:它为什么要先啄一啄?为什么又放下了呢?

  5.汇报交流三: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勇敢?

  (1)根据“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指导理解:为什么大公鸡会怕它?

  (2)“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理解:“顶”是什么意思?它发出那么大的声音难道不怕黄鼠狼发现,首先就把它吃掉吗?

  6.汇报交流四:哪些句子体现了母鸡的辛苦?

  (1)“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理解:“多少次”到底是多少次?母鸡一天要教鸡雏这么多次,它累不累?但是它怕累吗?

  (2)课件出示:比较“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和“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哪句更好?为什么?(前一句更好,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喜爱它,还带着对它的崇敬。)

  7.“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是有了一群小鸡雏的母鸡所有品质的最好浓缩。你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赞美母鸡吗?他还在赞美谁?(赞美母亲)

  8.总结:对呀,所有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都能无怨无悔、默默付出,你能说说你的妈妈为你做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事吗?

  9.让我们带着对母鸡的喜爱,和对妈妈点点滴滴爱的感受,再次齐读第7自然段。

  三、比较《猫》与《母鸡》的异同

  1.《猫》和《母鸡》这两篇课文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情感表达上都是对小动物的.喜爱,《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写《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2.除了情感表达方面,两篇文章在写法上还各有哪些特点?

  明确:

  (1)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表现小动物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4)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朴实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儿”,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教学板书]

  14.母鸡

  讨厌—母鸡—不敢讨厌

  无病呻吟勇敢、负责

  欺软怕硬慈爱、辛苦

  拼命炫耀伟大

  [教学反思]

  《母鸡》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对比《猫》的写作手法。

  教学中,我还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从“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学习,理解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然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明白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理解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四年级语文教案3

  一、交流资料,丰富感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雾凇》,大家对雾凇都很感兴趣,我知道同学们课后都收集了一些关于雾凇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3、教师过渡:听了大家的介绍,老师也觉得雾凇真是不同凡响,课文的第一小节是怎么写雾凇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小节,用“

  ”再书上划出有关词句。

  二、欣赏图片,感受美景

  1、你从哪儿读出了雾凇的美?(交流)

  2、师:是啊,在这万物萧瑟的季节,漫步十里长堤,让我们的眼睛也去感受一下这洁白晶莹的霜花,去领略一番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看!(雾凇图片欣赏)

  3、看完后想说什么?(冰天雪地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4、(出示第一小节)你能把雾凇的美丽读出来吗?自己先练练

  5、谁来试一试?听了他的朗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还有谁想来读的?

  这么美的雾凇你们喜爱吗?带着喜爱之情一起来读一读

  6、师过渡:雾凇真美啊,再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再阅读文章的时候,你想过哪些关于雾凇的问题呢?

  三、合作探究,了解成因

  1、学生提出疑问。(雾凇是从怎么形成的?雾气是从哪儿来的?……)

  2、师: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这样吧,今天就请同学们自己研究研究,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信心吗?

  3、老师把你们的问题整理了一下,看!教师相机出示问题(1、雾凇是怎样形成的?2、为什么吉林的雾凇这么闻名?3、它是不是一下子形成的?)

  3、在这些问题中,你最想解决哪个问题?自由组合,想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坐到一起

  4、通过读读、想想、说说的方式,来解决你们的问题

  5、研究得怎么样了?哪一组先来汇报?

  (1)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出示这段话)

  从他的汇报中,可以看出雾凇的形成要具备哪两个条件?(有过于饱和的水汽,还要遇冷凝结)加点

  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刚才研究这个问题的小组能说说什么“饱和”是什么意思吗?那“过于饱和”呢?

  老师还是不太理解,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老师理解吗?最好演示一下,或者举个例子。

  (学生想办法解决)

  现在老师明白了,你们明白了吗?(真棒,不仅教会了老师,还教会了同学们)

  对于这句话,你们还有什么要说明的吗?(遇冷凝结)

  (2)我们知道了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会有雾凇。

  你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从这一句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个词,最能看出雾气很多,达到饱和的程度?

  弥漫)

  追问:

  为什么松花江畔会弥漫着阵阵雾气?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从这儿你知道了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收获?

  (3)雾凇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你怎么知道的?(出示最后4句话)

  再读一读这几句话,找找哪些词语告诉我们雾凇是慢慢形成的.,用笔划出来。

  学生交流(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最初,逐渐,最后)

  你还看到什么是渐渐形成的?(练习造句)

  让我们来看一看雾凇的形成过程。(视频)

  现在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练读,指名读,评议)

  6、刚才还有同学提出的一些问题,有没有解决?

  7、现在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现在我们就是这美丽可爱的雾凇,谁能向大家介绍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同桌先练练,好吗?

  8、谁来试一试?(指名做雾凇自我介绍)看到这美丽可爱的雾凇,你还想问问什么吗?(美丽的雾凇,我想向你请教)感谢雾凇给我们作了精彩的自我介绍。

  四、交流抒怀,激活体验

  1、想象一下,清早,当你漫步十里长堤,观赏着银松雪柳,会是什么样的感受?那人们是怎么说的呢?看(出示第三小节)请大家自由读一读

  谁愿意大声读给我们听?

  2、谁来说说看,这“梨花”就是指什么?你理解这诗句的意思吗?谁来把这诗句美美地读出来?

  3、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琼枝玉树?你们看,树枝、树干都像玉一样洁白晶莹,这就是)再出示一组图片

  4、多美的雾凇啊!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你想赞叹什么?

  5、多美的奇观啊!怪不得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引读)

  五、个性实践,拓展延伸

  1、这千姿百态的雾凇以它独特的美吸引着我们,用它的洁白晶莹深深地打动了大家的心。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呢?(学生回答)

  读诗歌,画画,唱歌,朗读课文

  2、那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雾凇的喜爱吧!(谁愿意到黑板上作画的?谁愿意到黑板上作诗的?)

  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展示自己的才华,那课后再互相交流吧

  3、我们祖国的辽阔国土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吧!(图片欣赏)

  4、如果你能去探索这些自然奇观的形成原因,也能写出像《雾凇》这么美的文章来!

四年级语文教案4

  学习目标

  ①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

  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④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课前准备

  ①搜集自己喜欢的人生格言。

  ②预习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生字生词卡片。

  A案

  第一课时

  ●畅谈生命,激发情感

  ①谈话导入:小时候,在小院的墙角丢下几颗葵花子,不料过了一些日子,竟然长出了两棵葵花秧苗。我不禁惊叹起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相信同学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能列举一些吗?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从这些生命现象中感悟到了什么?

  ②简介作者: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在12岁时,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始,头不能转。但是残而不废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

  ●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①自主学习: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读几遍就读几遍,达到目标为止。

  ②小组合作学习:抢读生字生词卡片,比一比谁认的生字又快又多,请优胜者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轮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③全班交流: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识字成果,再请一个小组朗读课文,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主学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共写了几个事例,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②合作交流:指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将三个事例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在黑板上。

  ●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①自读自悟: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把自己的感悟写在旁边。

  ②小组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互相交流、质疑、辩论、研讨,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情况,并予以个别指导。

  ③全班交流:请学生先读一读自己选择的段落,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教师抓住每一部分中含义较深的语句提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之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读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读出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感悟语言

  ①自主品读:轻声吟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或语段,反复诵读。

  ②小组交流:小组同学每人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③集体赏评:学生自由交流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通读课文,畅谈收获

  ①回读全文,自我总结学习收获。

  ②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读背说写,积累运用

  ①举行朗读比赛: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比一比谁读得好。教师引导学生对朗读的同学进行评议,并请读得好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成功秘诀。

  ②练习背诵: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蕴深厚,称得上是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想不想永远把它装在记忆的宝库中?下面请同学们练习背诵课文。

  ③积累名言:

  a.投影出示: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这段话是著名作家冰心对生命的感悟。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关于人生的格言、名言告诉给大家?

  b.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摘录的名言,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④布置作业: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一下来,也可以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

  (内蒙古包头市张君)

四年级语文教案5

  学习目标

  ①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写14个生字。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

  ●学生自读课文

  ①自学生字新词。

  ②质疑问难。

  ③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①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②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③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④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课堂作业

  ①抄写生字新词。

  ②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①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个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②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③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么想的?

  ●点拨,揭示中心

  ①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②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计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

  ③分角色读。

  ●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让学生读一读,并试着拟一条人生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等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四年级语文教案6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是看图学文。它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可依自然段分成四部分阅读。第一部分,配合第一幅图,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二部分,配合第二幅图,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三部分,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认识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课后“思考·练习”题也是围绕这一要求安排的。教学这篇课文时,要适当介绍一些长城的悠久历史和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本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文12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崇山峻岭、嘉峪关、城砖、蜿蜒、垛子、盘旋、瞭望口、屯兵、堡垒、呼应、陡峭、智慧、气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4.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如果有条件,可以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故事、传说或图片(这也是为完成课后选作题做准备),在同学间交流。教师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准备相应的挂图或投影片,有条件的可以连同重点词句制成多媒体课件。

  2.本文是看图学文,要把看图和学文结合起来。学文前要指导学生看图,第一幅图反映了长城的概貌,通过看图,学生对长城的长和雄伟壮观会有初步的'感知。第二幅图的观察点由远处移到了长城上,学生通过看图会观察到长城的构造。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继续指导学生看图,使学生加深对“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词句的理解,同时借助看图了解“瞭望口”“射口”“垛子”“城台”等的位置、样子及作用。在引导看图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3.本课文的重点在于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感悟课文重点内容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指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①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体现在哪里?②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③怎样理解“思考·练习”3的句子?……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相互讨论等得到答案,在关键处教师应当给予点拨。

  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体现在哪里?教师应引导学生读书,在第一、二自然段中寻找答案。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写长城“像一条长龙”,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长城的总貌。接着,用具体数字说明长城的长,证实这个感受是真切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从长城的建筑材料,城墙顶上的样子,城墙外沿垛子和射口的构造、作用,城台的样子、作用等方面做了具体说明,让我们切切实实地感觉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按照“思考·练习”2的要求让学生画一幅长城的示意图。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回答这一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在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和自己的感受来回答。要答出:长城的长和气势雄伟、巍峨壮观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建造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用双手建造了这样伟大的建筑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思考·练习”3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先读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回答。“很自然地想起”,要答出看到雄伟、坚固的长城后,由赞叹到自然地想到创造这一雄伟建筑的人们。“才”字说明劳动人民建造长城十分不容易。

  4.本课文对长城的描写比较具体,其中包含了很深的感情。因此,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时,要指导学生读出轻重缓急,表现出长城的气势,朗读第三自然段时要带有赞叹的情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带有自豪的语气。

  整篇课文的背诵,要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抓住写作思路进行。全文可按“远看→近看→联想→总结”的顺序背诵。每部分的背诵,可抓住一些关键词语来帮助记忆。如第二自然段由“城墙顶上”到“城墙外沿”,再到“垛子”“瞭望口”“射口”,再到“城台”,当然,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不必强求一致。

  5.本课文生字生词较多,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示字的音、形、义。例如:“崇”“砖”读翘舌音,“魄”与“魂”的字形相近,要注意区别。本课文生词教学,有的可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有的可以结合插图理解,如“瞭望口”“堡垒”等词,就可以对照插图让学生理解。

四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

  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去实地观察校园一处景物,提出观察的基本要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长江平湖,森林公园、乡村田园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去春游好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春游。

  二、读题,明白要求。

  1.自读课题,弄清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组讨论,填写表格。

  1.交代讨论要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制定春游的方案。

  2.在讨论过程中要有与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并能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建议,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

  3.每一小组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

  4.小组可以自由组合。

  5.小组内的成员要注意分工,如谁来主持,谁来负责记录,谁负责汇报等。

  6.分组讨论,填写表格。

  春游活动计划表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他

  四、汇报交流,形成方案。

  1.各小组汇报,畅所欲言。

  2.各小组评议,取长补短。

  要求学生虚心听取各小组的汇报,并进行比较,推荐时要说出充分的理由,这是一个交际的场合。教师应针对学生交际时的语言是否规范、说得是否清楚加以点评。

  3.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学生自由说打算。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对学困生给予指导帮助。

四年级语文教案8

  知识目标:

  认识、会写“凰、骄、州、绣、棚、寿、侧、柚、炸、距、舀、葱”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并学会积累。

  情感目标:

  感受小城的美、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城的美。

  教学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挚爱,学习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录音机、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词语,指导书写。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在咱们的湘西,有这么一座小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征服着世人。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将它赞为中国最美的小城。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地方吗?(凤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8课,走进小城凤凰,一起领略它那独特的美。(板书课题:小城凤凰。齐读课题)

  2、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

  2、学习小组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

  (1)认识生字词。

  骄傲、凤凰、贵州省、绣起、瓦顶棚、万寿宫、左侧、橘柚、油炸、距离、舀起、葱绿

  (2)指导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凰”是三拼音节,不要读成“fàng”;“炸”字在本课读第二声,不能读成第四声;“葱”字的声母是平舌音,后鼻韵母。

  运用观察比较、部件拆分、难点解析等方法识记。

  (3)指导书写。

  “凰”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外面的部分,第二笔是“横折斜钩”,要注意留出“皇”字的空间;“骄、绣、棚、侧、柚、距”几个字均为左窄右宽的字,要注意写均衡;“舀”字的`两短横不能连起来;“葱”字中间部分的一点不能丢。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小城的美?

  2、找出具体描写小城美的段落。

  3、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准备质疑。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四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大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的淘气可爱,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举和热爱生活的情趣,四年级语文《猫》教案。

  2、给课文分段,练习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段意并归纳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4、学会生字新词,进行分析判断句子正确性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时间:2教时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

  —、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是——《猫》。 2、介绍作者:这篇课文是老舍爷爷写的,老舍爷爷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章,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学习他的文章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1、请同学打开课本,带着两个要求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有读不通的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和词语,特别是课后第4题的词语,我们更应该掌握好,多读几遍。(学生初读) 尽职 抓痒 稿纸 咕噜 闭息凝神 遭殃 彼此 任凭 逐渐 无忧无虑 性格古怪 粗细各异 温柔可亲 变化多端 枝折花落 生气勃勃 天真可爱

  2、检查课后习题4,学习词语:(幻灯投影) 下面我们先来检查第 部分的词语,我请一个同学能把它们读一遍,——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遍,读不通的多读几遍——齐读词语。 请你找出你觉得最难写或最容易写错的两个词语,在课堂练习纸上抄写两遍。——同桌交换检查、修改。 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第一部分的词语。 折:读shé 是个多音字,还有个读音是:zhé,怎么组词? 你能用上划横线的三个词语,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吗?

  3、理解课文内容、课文主要写了哪两种猫?(板书:大、小)、谁能在括号中加一个数量词,说说课文计了几只大猫、几只小猫?并找出理由。 “(一只)大猫”,填“一只”的理由是什么?()是的,作者就是通过仔细观察家中的一只大猫生动地写出了猫的性格。 “(一群)”小猫:这么填的理由是什么?(它们)、想一想,我们在“一只”前可以填一个什么词来说明大猫的性格特征。(古怪的)那在“一群小猫”前呢?(淘气的)、齐读:(古怪的)(一只)(大)(淘气的)(一群)(小)猫,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词语帮助我们做3件事。 A、第一件事是要它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你认为可怎么分? 生交流,作“||”记号。 B、第二件事是要它帮助我们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讲了什么?讲了一只大猫很古怪,教案《四年级语文《猫》教案》。请你能在课文中找出相同意思的`一句话来概括吗?——划出总起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齐读。这一句在第一段中是什么句?根据这句话,你怎么概括段意? 第二段又讲了什么?(——小猫淘气)你能在课文中找出相同意思的一句话来概括吗?——也划出总起句,说一遍段意。 C、好,下面我们来完成第三件事:你能根据这些词语或者划出来的两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生个别练说——生自己站起来自由说)

  三、细读课文,理解大猫古怪和小猫淘气。

  (一)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大猫到底古怪在哪里?小猫又淘气在哪里?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请你用“——”找描写大猫“古怪性格”的三个重点句。 2、交流:老实、贪玩、尽职 (什么叫尽职?) 3、为什么这三个词语能表现出大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呢? 4、你能用“虽然……但是……”这个转折关联词或“不但……而且……”这个递进的关联词把这三个或其中两个词语连起来说说大猫的古怪吗?大猫虽然很贪玩,但是有时也很老实,而且也很尽职。大猫虽然老实,而且尽职,但是有时候也很贪玩。大猫不但老实,而且尽职,但是又很贪玩。 5、你能把“大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句话加在这些句子开头或结尾吗? 同学们真聪明,你看,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丰富啊!同一种意思我们能用这么多不同的句子来说,大家刚才的句子都说出了大猫的变化无常,令人捉摸不定的古怪性格。这下你理解古怪的意思了吧?——解释“古怪”。好,这个词语解决了,(擦去问号) 6、课文第二、三两节也写出了大猫性格古怪,请你速读课文,找出表示古怪的重点词语: 交流:温柔可亲、一声不出、什么都怕、那么勇猛。 练习:用“虽然……但是……”的句式练说,体会大猫的古怪。

  (二)1、请同学们按找出重点词的方法学习第二段,找出写小猫淘气的重点词语——默读、找。 2、交流:没完没了。 3、你能不能在其他写小猫淘气的句子中也加上“没完没了”来说说。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再跑再跌(没完没了)地玩。它们的头撞在门上;……不哭,还是没完没了地玩。它们没完没了地玩,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看,这真是一群淘气调皮的小猫啊!对“淘气”这个问题你们也自己解决了,可以擦去问号了。

  第二教时

  一、复习引入,明确目标

  1、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读懂了课文主要写大猫的古怪和小猫的淘气。作者写大猫古怪、小猫淘气是讨厌它们吗?——为什么? 理解“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大猫可爱,小猫更可爱。(板书:) 2、明目标 所以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读懂课文是怎样写猫可爱的?、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体会大猫之可爱。

  1、下面我们要自己来分析理解大猫可爱在哪里,而不是由老师来讲问。请同学们带着这些要求自由朗读第一段。 幻灯出示:、挑:你最喜欢、感受最深、最能体现作者喜爱之情的一个句子,划下来;、找这句话中的重点词。、想:这些重点词的特别含义。、读: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范例教学:为了帮助大家讨论好,老师先和大家来学习一句话:(幻灯出示:“说它老实吧,它有时候的确很乖。”)老师对这一句是这样理解的: A、我们已完成了第一步挑出句子。 B、下面我们完成第二步,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的确,乖)。 C、第三步,想这些重点词的特别含义:乖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老实、听话。)我们什么时候用“乖”?(老舍把猫写成了小孩子,对猫多亲昵啊!)那再加上“的确”呢?(更加深了对猫的喜爱之情。)所以第三步“乖”和“的确”重点词的特别含义是什么?(生连起来说一遍。) D、初步体会:这一句虽然不长,用词不多,但深刻地写出了大猫的可爱,强烈地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指导朗读这句话。 谁能把刚才我们四步学习过程具体地说一遍。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按刚才的过程,完成笔头练习:幻灯出示练习:(见后面练习纸练习二)

  3、自主学习: 如同学们按这种方法读课文,选自己最爱读的一句话,细细体会、学习课文。 (准备好)。谁能最早主动的站起来,说说自己的学习情况)

  4、交流: (生交流一处,朗读体会一处)——课文写猫可爱的地方很多,可以说课文每一句都写出了猫的可爱,每一处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请同学们一齐读课文,读出你的这种感受来。齐读第一段。

  三、体会小猫之更可爱。

  1、大猫已是如此可爱,而小猫更是可爱,请同学们按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段,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写出了小猫更可爱,作者更喜欢2、交流: 3、是啊,满月的小猫是多么的淘气调皮、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所以更可爱,令人更喜欢。请同学们拿起课本自由读第二段,读出你更喜欢小猫的感受来——齐。 4、同学们,我们用自己的努力,读懂了大猫古怪得可爱,小猫是淘气得更可爱。在老舍爷爷笔下,猫是多么活泼可爱啊!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优美迷人啊!同学们,我们想不想也拿起来写一写?——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完成第三题:写一段描写小动物的话。 5、交流。

  四:课文总结:这两节课,我们不是依靠老师的分析讲解,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探讨、练习,读懂了这篇课文,提高了学习能力,而且深深地被老舍爷爷那精美的语言民陶醉。老舍爷爷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啊,即使是身边最普通的小动物——猫,也是如此喜爱。这说明在我们的辞海中,处处都 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就能发现、享受这种美。今天,金教师 大家一起享受了这种美,相信同学们也一定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生活。你们说:是吗?

四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培养敢问、善问的好习惯。

  2.了解形近字,并能用形近字组词。

  3.分析排比句的句式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4.了解句式的类型,掌握设问句的特点,并能进行仿写。

  5.理解关于疑问的名句的意思,能积累这方面的句子。

  教学重点

  1.学会辨析形近字,了解其形旁和声旁表示的不同意义,并能给形近字组词。

  2.积累关于疑问的名人名言,在给定的语境中能灵活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形近字,能用形近字组词。

  2.分析排比句的句式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3.了解句式的类型,掌握设问句的特点,尝试进行仿写。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形近字的字音、字义之间的关系,给形近字正确地组词。

  2.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3.把握各种句式,尤其是设问句的特点,能写设问句。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每组中带拼音的生字之间的关系。

  驻(zhù)扎 蛀(zhù)虫 拄(zhǔ)拐(ɡuǎi) 捐(juān)款 娟(juān)秀 手绢(juàn) 花苞(bāo) 冰雹(báo) 鲍(bào)鱼

  过渡:同学们,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生字的读音相同,我们称之为同音字;有些生字的字形相近,我们称之为形近字,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仔细观察教材中给出的生字,你发现它们的特点了吗?

  2.教师讲解什么是形近字以及形近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讲解分析教材中给出的形近字。

  明确: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而它们的含义却不一样。形近字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律,并有各自的特点。(1)笔画相同,位置不同,如“人、入、八”;(2)字形相近,笔形不同,如“己、已、巳”;(3)字形相近,偏旁不同,如“峰”和“锋”;(4)字形相近,笔画不同,如“木”和“本”;(5)字形相近,读音相同,如“眯”和“咪”;(6)字形相近,读音不同,如“治”和“冶”;(7)部首相同,位置不同,如“旯”和“旮”。

  3.同桌交流对形近字的看法,并能说出教材中的几组形近字的声旁和形旁,以及形旁的表意。

  明确:“驻、蛀、拄”“捐、娟、绢”“苞、雹、鲍”是三组形近字,它们字形相近,读音相同或相近,但是字义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它们不同的偏旁来理解各个字的意思。如“驻”指车马等停止,与“马”相关;“蛀”指咬谷物、衣物等的小虫,与“虫”有关;“拄”指用手扶着拐杖,与“手(扌)”有关。

  4.引导学生齐读教材中的词语,教师板书带拼音的生字,指名学生组词。

  5.教师适当扩充形近字,指名学生组词。

  示例:湖(湖水)蛾(飞蛾)苍(苍白)畔( )崎( )渴( )

  蝴(蝴蝶)娥(嫦娥)沧(沧桑)拌( )绮( )竭()

  糊(糊涂)饿(饥饿)抢(抢夺)伴( )倚( )喝( )

  二、词句段运用

  1.教师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比较句子的异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那时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和汽车。◇那条狗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

  ◇那条狗高兴、紧张、发怒的时候都叫。

  过渡: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经常接触一些特殊的语句,如有的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有的运用关联词语,还有一种语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你们知道这是哪种语句吗?(学生齐答:排比句)正确使用排比句,对我们的表达有一定的帮助。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两组句子,了解一下排比句。

  2.引导学生分析两组句子,说说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明确:第一组句子的第一个句子是排比句,“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构成排比,强调了当时科技落后的状况,而第二个句子只是简单地说明。第二组句子的第一个句子也是排比句,“……的时候……的时候……的时候……”构成排比,强调了狗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爱叫的特点,而第二个句子只是一般陈述,没有第一个句子那样让人印象深刻。

  3.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强化对排比句的'认识。

  (1)把下列句子改成排比句。

  ①我拥有父母的爱、老师的关怀和同学们的关心。

  ②我爱繁花盛开的春天、荷叶田田的夏天和银装素裹的冬天。

  改写示例:

  ①我拥有父母的爱,拥有老师的关怀,拥有同学们的关心。

  ②我爱繁花盛开的春天,我爱荷叶田田的夏天,我也爱银装素裹的冬天。

  (2)根据语境仿写排比句。

  ①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爱心是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

  ②平凡是荒原,孕育着崛起,只要你肯开拓;平凡是_______________;平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写示例:

  ①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②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深邃,只要你肯积累。

  小结: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请同学们积累更多的排比句,并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相信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句子的特点。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接触过很多句式,你们还记得都有哪些吗?(学生答: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句式——设问句。

  5.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这些句子的特点,教师相机点拨。

  明确:这些句子都是设问句。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就是设问。正确地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6.教师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些设问句,并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句子。

  示例:故乡是什么?故乡是沃土,故乡是老根。

  幸福从哪里来?从人的心里来。

  智慧可以用钱买来吗?不可以。

  7.教师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注意一些特殊的句式,并积累下来。

  三、课堂回顾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主要从字词句方面进行了积累,了解了什么是形近字、形近字的形旁和声旁所表示的意义、排比句以及设问句的一些知识。课堂上,同学们认真思考、讨论,积极回答问题。在交流讨论中,我们增进了认识,加深了理解。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你们能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究,这是学好语文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希望你们能保持下去,在以后的每节课上都能像今天这样,相信我们的课堂学习会更有效率。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收获,进行知识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关于疑问的名句的意思,能积累这方面的句子。

  2.培养敢问、善问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1.了解古人对于疑问的看法,从中得到启示。

  2.阅读时要做到善问、多问,在问中思,在思中对疑惑的问题进行反复探究,从而提升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课文的方法。

  过渡: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有很多,质疑问难就是非常不错的一种。本单元第二、三篇课文的右栏都给出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或是关于课题的,或是关于课文内容的。对于这种理解课文的方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将交流结果简单记录在本子上。

  3.教师指名学生汇报交流结果,并给予指导。

  对课文提问的方法

  (1)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2)从课文的写法上提出问题。

  (3)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来提问。

  (4)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提问。

  (5)针对课文的标题提问。

  (6)紧扣段落之间的关系来提问。

  4.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

  小结:“学贵存疑”,疑是知之始,阅读时只有积极动脑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才能获得知识,拓展思维。我们要养成疑则思问的好习惯,在阅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不仅能增强学习的兴趣,也能让我们对知识的把握更加透彻。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名句,引导学生齐声朗读。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

  2.引导学生分组交流这几句话的意思,并体会其揭示的道理。

  3.教师指名学生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并给予指导。

  过渡:这是几句关于疑问的名句,意在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提问,不断长进。

  明确:◎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意思是:遇到疑难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主观武断,就办不成大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意思是:即便是有智慧有才能的人,也是不学习就不会有所成就,不求教就不会知道。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意思是:人不是生出来就都懂得许多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知识。

  4.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勤学善问的其他名句,进行积累。

  小结:多学、多问,这是古人早已用切身经历证明的求学之道,即便经历时间的洗礼,依然光芒闪耀,给人有益的启示。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要做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要知道理是于问中揭示的,知是在问中求得的。同学们在课下也可以多积累一些这方面的名句,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自觉培养善问的好习惯。

  关于勤学善问的名句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北宋]林逋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郑燮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问”。“交流平台”告诉我们“问”的方法,“日积月累”告诉我们“问”的好处。在阅读时多问,在学习中善问,学识才能长进,能力才能提升。相信我们在这节课中也都深受教益。或许有些同学在学习中不敢问,不善问,那么从今以后,希望你们都能做敢问、善问的人。

  今天这节课上,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你们不仅改正了以往学习中的缺点,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而且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一些很新颖的见解,这正是你们善问的结果。希望大家以后都能像今天这样,多疑善问,那么我们的成绩才会越来越好。

  2.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并积累“日积月累”中的名句。

四年级语文教案11

  4《燕子》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念儿歌《春天多美好》: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读。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第一段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节,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大家先来看“单元学习提示”

  4、读懂长句子的步骤怎样?先……再……,用线划出。

  5、下面我们就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再读这一段。

  6、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7、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8、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

  9、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1、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2、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

  3、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老师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

  4、你说得比我画得好!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

  三年级学过一篇课文——《翠鸟》,那一课没写翠鸟的尾巴,记得吗?是不是也是作者的疏忽?

  5、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6、再朗读第一小节,试背。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齐背第一段。

  2、说说第一段的段意。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节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3、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节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8、师:“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教师板画)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师:“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节,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节,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5、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

  6、学生齐唱《小燕子》

  7、同学们唱得美,从歌词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节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节,再自己细细体会。

  四、朗读三、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读1、3、4自然段。

  2、说说这三自然段各写什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2、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学?

  (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再读句子)

  (3)师画简图,“黄绿眉眼”指的就是柳芽,大家还要进一步考虑: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3、学习第三句句子。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三、总结,朗读全文。

四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一个万物萧条的季节,大地冰封,树木凋零,我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这时候,我们都向往南方春天般的温暖,然而,很多人都在这严寒的冬季,赶往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江城——吉林,这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是什么吸引着八方来客?

  生: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有一种奇观——雾凇。

  2、雾凇很美,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吧!(播放录像)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江城点缀得繁花似锦。

  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当走进祖国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二、探究成因

  1、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雾凇有什么特点?

  生:雾凇是什么样子的?

  生:为什么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生: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

  师: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可能还想知道在我们这个地方能不能形成雾凇,是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课件显示问题)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显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1)、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课件显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松花江上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生:(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照常理来说江面会怎么样?

  生:结冰。

  师:甚至有些地方冰很厚,能在上面开车。

  师:为什么这一段反而不会结冰呢?(解释:虽然一年四季地表温度变化很大,但是地下或水下的温度一直是恒定的。无论冬夏始终保持在4摄氏度左右。)从水电站排出的水温度在四摄氏度左右,会不会结冰?

  生:不会。

  师: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所以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生: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我们说过,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让我们来欣赏这夜晚的雾吧。

  课件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师:水电站流出的水很多,那么水汽也应该很多了。哪些词能说明?

  生:笼罩。

  师:为什么?

  生:十里长堤都被笼罩着了,很多。

  师:真会读书,还有其他的吗?

  生:淹没。

  师:把树给“淹没”了,说明很多。

  生:随风飘荡、涌。

  师:从“涌”可以看出些什么?

  生:水汽很多,已经饱和。

  指导朗读:这些词语很形象地写出松花江畔水汽很多,雾气很浓。能否通过朗读把它们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呢?自己试试看。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反馈

  (3)、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松花江畔雾气很浓,但是,有雾气就能形成雾凇吗?世界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近为什么不能形成雾凇呢?(没有一定的低温)

  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其他更冷的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由此看来,雾凇的形成需要饱和的水汽和-30℃的严寒,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徐州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吗?

  生:不太具备,即使形成,也远不如吉林雾凇壮观

  过渡:吉林既有饱和的水汽,又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这是很难得的,所以吉林雾凇特别壮观,厚度能达到40—60毫米,远远超过5—10厘米的普通树挂的厚度。如此壮观的雾凇,是不是一下就形成了呢?(当然不是)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才能形成雾凇。它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

  课件展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

  ①镀:说明每一层都很薄,要形成壮观的雾凇需要很长时间。

  ②慢慢地: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③轻轻地: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④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像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2)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男生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_读: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样读。你感觉怎么样?(有一点罗嗦)

  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4、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出示填空: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了。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5、指导朗读: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出示第二小节,先自己试一试。)

  指导: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

  师:谁再来试试?(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指名回答然后再读)

  6、过渡: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三、欣赏美景

  1、板书:奇观

  “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少见的,稀罕的,壮美的)

  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奇观吧!(出示课件)

  2、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树挂,也就是雾凇)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课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课件变色: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3、指导朗读

  师:除了感受到雾凇很美,你还有什么收获?

  师生齐读: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师:十里长堤全都缀满了雾凇,我们来看看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课件展示)

  师:看,这种景象绵延数十里,你觉得雾凇除了美,还怎么样?

  生:我觉得雾凇很多。

  生:很壮观。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自己练练,怎样才能读出“壮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你读得非常深情。谁能和他比一比。(指名读)

  师:你读得更好,因为你很投入。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课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写了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呢?(第三节)

  5、再来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了他的美。你能用一个成语赞美一下美丽的雾凇吗?

  生:银装素裹、琼枝玉树、美不胜收、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粉妆玉砌……

  6、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7、指导朗读: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练读第三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让我们一齐来读。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琼枝玉树、千姿百态……此时如果让你跟雾凇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生1:你真美呀,像披着洁白的纱衣。

  生2:雾凇形态各异,真神气呀!

  生3:我真想亲眼看看你呀,美丽的雾凇。

  四、课堂总结

  1、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夜晚的雾和早晨的挂我们已经欣赏,近午时分由于气温上升,树上的雾凇纷纷落下,那落英缤纷的景象同样非常壮观。

  2、1991年前国家主爷爷到吉林视察,恰逢雾凇奇景,让我们和爷爷一起来欣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吧!(播放课件)

  看,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风情万种,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美丽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晶莹洁白,宛如人间仙境。

  1998年他又一次来到吉林,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又赋诗一首: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雾凇形成的过程)

  生:我知道了……

  五、作业超市

  1、你能自主设计本课的作业吗?(指名回答)

  2、建议作业:(出示课件)

  必做: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择一段课文背诵。

  选做,请选择一题,认真完成:

  (4)、为《雾凇》编一段广告宣传词。

  (5)、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6)、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还有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希望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四年级语文教案13

  【设计理念】

  “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中华文明”。通过美读、美解、美赏、美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经典美文中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文言文学习能力。

  文言文的教学是离不开诵读的,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诵读”作为本文教学的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讲促读,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欣赏雄壮奇异的自然美,去领略趣味无穷的民俗风情美。

  此文描写的是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要明确教学目标,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去定位教学内容,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色和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根据新课程主体性教学理念,构建文言文自主性教学课型,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文词语,在诵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自学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被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有着怎样一番景象呢?

  二、美读。

  1、范读,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2、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读出气势。

  三、美解。

  1、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相信你一定能翻译。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四、美赏。

  1、目睹了钱塘江海潮的风采,你想到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海潮?(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呑天沃日、势极雄豪)从哪些角度写的?(色、形、声、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句子形象生动呢?(比喻、夸张、引用)还有什么可让我们琢磨的?(正面描写)海潮如此雄伟壮观,慕名而至的人多吗,多到什么程度?(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2、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作者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了潮来之状、演习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幅连轴画卷,四幅图画各具情态。描写演习场景,注意动静相衬的写法。还有表现弄潮儿高超技艺的一连串动词等。)

  五、美悟。

  写潮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4、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

  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天堑无涯。——柳永

  结合海潮的`图片,结合写潮的诗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试描写一段关于海潮的文字。

  六、结束语。

  在中国文学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阅读的航船,向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附: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风景画 潮来之状

  风俗画 演习之威 正面描写

  弄潮之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观潮之盛 侧面烘托

  教学反思:

  《观潮》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二、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雄奇壮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点,整体感知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钱塘江潮雄伟壮观景象的?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交流后师明确。由于导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通过读、思、议,明白了“仅如银线”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四、赏析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海潮的雄伟壮观,然后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执教《观潮》有感

  (荆门市沙洋县毛李中学 宋娟)

  海潮如约到来,而且

  总是被我们提起

  就像现在。在此刻

  在五里初中的五楼电教室

  请做好准备,观潮吧

  我们如此喜欢倾听潮水的歌唱

  涌动,涌动。海潮的呼吸渐渐粗重

  扑腾,喘息,扑腾

  似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向着更远处,更高处

  灵魂深处

  梦想,色彩,声音,全都牵起手来

  海潮,暂时停留也好

  一直前进也罢

  不管昼夜轮回

  我们的注视不会转移

  我们触摸潮水

  我们心潮澎湃

  我们把呼叫挂在了耳边

  我们会骑一匹白马,我们

  和海潮一样,拥有一颗年轻快乐的心

  海潮的高度

  就是我们渴望的海拔

四年级语文教案14

  《给予是快乐的》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带来几件小礼物,奖给昨天家庭作业做的好的同学。给学生发礼物,请获奖者谈一谈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得到是快乐的,其实给予更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希望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学完课文将根据大家的提问,评选问题和提问人。

  二、感知发现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评价问题的质量。(估计学生会提出: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课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

  3、学生选择好的问题朗读思考。

  4、交流,请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新车

  坐车、停车

  承诺

  保罗的哥哥

  保罗、保罗

  小男孩、小男孩

  弟弟

  坐车、观光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小男孩及其弟弟、小男孩

  保罗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三、感悟发现

  1、教师引导:哪一个给予最珍贵?

  2、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3、交流。指名发言。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4、由于给予,圣诞前夜,保罗、小男孩、小男孩的弟弟都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各有什么难忘?

  3、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4、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根据三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

  四、鉴赏发现

  1、朗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课文在选材、描绘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2、讨论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能会提出:人物的`语言描述的具体。以此为锲机,引导学生体会说话的语气,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3、你认为课文还有不妥之处吗?

  4、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论证问题是否合理及具有的价值,评选好问题,同时小结质疑的方法。

  五、质疑问难

  1、学习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共同讨论解决。同时评价问题的质量。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的确无法解决问题才可以提问,问题要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思考。

  六、总结表彰

  1、请学生谈一谈学习的收获可包括对课文的理解、提问的方法等。(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知道了给予是快乐的。以此引导学生填空: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

  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我也曾因为

  而感到快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2、师生共同评选问题、提问人,赠送小礼品,颁发荣誉证书。

  六、实践活动

  本课故事性强,人物角色鲜明,对话较多。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再组织汇报表演,评选小演员。

四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建议:

  1.运用“读中悟”的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勾勒文本描绘的画面。

  2.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进一步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发现的乐趣,积累词语。

  3.运用“读中赏”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

  2.积累8个描写场景的成语和5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3.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创设情境、讨论的方式感知如何在读文章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发现语文知识的规律,并且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写字的好习惯;积累词语;背诵古诗《鹿柴》。

  难点: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初步理解古诗《鹿柴》,引导学生知道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王维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导入:作者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而我们读者要了解这种感情就必须看到超越平面文字的画面,学了本组课文,你在阅读方法上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先一起来看看几名学生的发现吧。

  2.生自由读“交流平台”中的人物对话。

  3.指名分角色读人物对话并说一说他们在对话中谈的内容。

  4.联系课文,举例说一说自己读书时想象到的画面。

  5.交流课外书中自己发现的一些句子,进行简单的欣赏。

  6.小结:读文章时不仅要想象画面,还要“听”声音,“闻”味道。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1.读正确:

  (1)自由读一读这些成语,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

  2.解词意:

  (1)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借助成语词典加以理解。

  (3)选用其中的几个成语说一说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1.自读带点的词语,要求读正确。

  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小组交流:任选一两个词语描述事物。

  4.把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再大声地读出来。

  三、书写提示

  1.出示文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回想这是哪篇文章里的句子。

  2.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3.读旁批的三个句子,让学生明白如何把这段话写好。

  4.在写字本上书写。

  5.评比。

  四、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素有“诗佛”之称的大诗人王维写的《鹿柴》。

  2.生借助拼音将古诗读通顺,并尝试着读出节奏。

  3.针对学生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诗意: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

  (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意:落日的余晖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总结:诗人以一种特有的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这是一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诗人细致观察,潜心体会的结果。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5.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王维的诗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四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乐园三》教案02-12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17

四年级语文教案12-26

四年级语文《秋天》教案03-16

四年级语文《白鹅》教案09-03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09-09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9-20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2-04

四年级语文朗读教案02-10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