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优秀

时间:2024-03-28 13:26:25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优秀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优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优秀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优秀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收获,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3.能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整理知识、回顾学法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回顾学法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又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解决简单的买文具的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记账;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租船……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揭示并板书课题)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二、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出示:小明家有图书587本,小红家有图书239本。

  教师:同学们,根据这两个条件,你想到些什么?

  学生可能想到:小明家和小红家的图书很多,小明和小红都喜欢看书……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回答:小明家和小红家一共有多少本图书?小明家比小红家的图书多多少本?小红家比小明家的图书少多少本?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

  587+239 587-239

  学生估算第1个算式,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学生1:587+239≈800,我把587看成600,把239看成200,600+200=800。

  学生2:587+239≈850,我把587看成600,把239看成250,600+250=850。

  学生3:587+239≈830,我把587看成590,把239看成240,590+240=830。

  教师: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呢?该怎么办?学生4:同学3估算得比较接近。

  学生5: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来进行比较,看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

  学生用竖式计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587+239/826

  集体订正后,说说计算时要同学们注意什么。

  学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应该向前一位进1。

  学生计算第2个减法算式,要求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2.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下面的动画:小明的爸爸和小明一起到超市买东西,刚好买了50元的商品,小明的爸爸从钱包里摸出了一些钱,发现只有2元和5元的面值。同学们猜一猜,小明的爸爸可以怎样付钱?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汇报。(略)

  (3)怎样才能得出尽量多的答案而又不重复呢?小组讨论交流,并完成如下的表格:

  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第2种第3种第4种

  (4)学生汇报,出示表格:

  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58第2种106第3种154第4种202

  (5)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2元的张数如果增加,5元的张数就减少;2元的张数如果增加5张,5元的张数就减少2张;2元的张数只能5张5张的数;5元的张数都是双数……

  三、反馈练习,拓展运用

  (1)明明一家3人到动物园去参观,参观的门票有两种:价格最低的为30元,价格最高的为50元。明明买了3张票,一共可能用去多少元?

  (2)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二的思考题。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优秀2

  教学内容:

  课本P10页,例3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4份。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个分一份,8个分成这样的4组,就要分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2页的第5题。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二第6题。

  (1)第6题。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略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优秀3

  班级基本情况:

  这四个班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苏教版数学学习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大部分学生数学计算速度较快,正确率高,上课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举手发言,作业书写很工整,学习风气浓厚。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深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们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到体验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所获得的乐趣中去。但四个班都有小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常在课堂上管不住自己,几个同学不愿动笔做题。如(2)班的何伟、徐微微、刘薛玉等,(4)班的周李贤、马少南、李佳等,这期的教育重点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几个学生:如(2)班的李琉扬、王喜龙、卞有龙(4)班的周国庆、张韵伟、唐帅帅等在学习上障碍非常大,常常跟不上教材安排的.任务,计算的速度与正确率都不高,课堂作业也难以完成,需要老师多对他们加以辅导与关心,鼓励他们加强学习的信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因材施教,让这部分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在本期容入到班级的学习氛围中。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定的难度,但正因此使一部分乐学、好学的孩子通过两年的学习更加优秀。进入二年二期后,有一部分如杨一鸣、林伟龙、姜欣沂、张萧灿、顾慧鹏等学生可尝试进行奥数训练,让优者更优。由于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存在学习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老师应尽最大的努力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与进步。

  教材分析(含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有余数的除法1000以内数的认识笔算加法、加法的估算与验算,连加;笔算减法,减法的估算与验算;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十数加整十数(和不超过100)及相应的减法;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方面:?与有余数除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二)空间与图形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认识,比较简单的路线图角的初步认识,直角、锐角与钝角分米和毫米,简单的度量,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简单的长度测量。解决问题方面:?应用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或根据有关方位的描述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或设计简单的路线图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单位和适宜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三)统计与概率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预测。解决问题方面:?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角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合理地解决问题。实践活动测定方向(用东、南、西、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词语描叙现实生活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你能跳多远(通过实验和简单的数据整理、分析,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价值)。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优秀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69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发现并概括出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能将整百数在计数器上用每个数位上都有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

  2.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教学难点:

  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信息窗2中的情境图。

  今天啊,我们利用晚上的时间,一起到田野里去看一看,再认识一些新朋友。

  2.请大家仔细观察,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2)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3)猫头鹰爸爸比猫头鹰妈妈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1)怎么列式:20511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并作好记录。

  (3)交流算法

  方法一:估算

  把205看作200,把116看作100,205116约等于100。

  方法二:用计数器拨珠计算

  让学生借助计数器拨一拨。先拨出205,接下来从个位减6,个位上只有5不够减,应从十位退1当十,但这会儿十位上一颗珠子也没有,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讨论: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是9。明确因为加减法是相邻数位之间发生进退关系,所以个位不够只能向十位借,十位没有再向百位借,从百位上借来的只能先回到十位,这时再从十位上借1回到个位。

  方法三:列竖式笔算

  提醒学生:注意验算,要细心。

  2.比较这几种算法进行优化。

  3.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

  交流算法

  方法一:估算

  116接近100,所以300减116约等于200。

  方法二:用计数器算

  让学生动手边拨边算,重点是个位上没有珠子怎么办?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又该怎么办?

  方法三:笔算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自主练习第1题。笔算。

  比一比,看谁最细心,能够全部计算正确。

  2.第2题,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3.第3题:竖式计算。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优秀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1.课件、题卡。

  2.课前准备:各小组用几种颜色的花设计一个布置花台的方案,可选一种或几种颜色,让学生自由发挥。

  3.回家收集爸爸或妈妈的年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五一”节快到了,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小朋友设计了布置花台的方案,现在就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朋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朋友的设计都挺棒,我们看得出来这些花的排列都很有规律。确实,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吗?(板书: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1.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喜欢旅行吗?假如“五一”到了,你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从重庆出发,去大约300千米远的成都。

  多媒体出示地图,动画演示出行的过程。

  再在电脑上出示:

  重庆到成都大约300千米

  已行路程(千米)100剩下路程(千米)

  教师:已行100千米,剩下多少千米?怎样填?

  将教科书例1出示

  已行路程(千米)100150250

  剩下路程(千米)200〖4100

  让学生完成书上第66页例1填表,可独立填,也可讨论合作填。

  学生展示自己填好的表格,并谈一谈自己的`填法。

  教师:根据自己填写的已行路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发现。

  学生1:行100千米,剩200千米;行150千米,剩150千米。

  学生2:已行的路程越少,剩下的路程越多。

  学生3:已行路程多50千米,剩下路程少50千米。

  教师:说得好,已行的路程不断增多,剩下的路程就不断减少。

  2.教学例2

  教师:小朋友旅行得真快,下面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笑话。

  小明今年8岁,小华今年9岁。小华对小明说:“我比你大。”小明不服气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明年满9岁,就和你一样大,后年就比你大了。”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他们说的实际上是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探索年龄的规律。请小朋友将收集到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填在题卡上。今年5年后10年后()年后父(母)(岁)学生(岁)相差(岁)

  (1)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表格怎样填,说说这样填表的道理,展示填的结果。

  (2)观察所填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应用

  (1)刚才大家探索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对手指的游戏。教科书第67页课堂活动第1题。

  (2)教科书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

  (3)●○●●○●●●○●●●●()将图填充完整后,串好可以送给最喜欢的、最要好的朋友。(蕴含情感教育)

  (4)玩一玩数学接龙游戏。

  可以小组或全班一起玩,例如第1个人说一个数2,后边的人接着说比前一个多3的数。

  也可以由大数递减为较小数。

  四、小结

  小朋友玩得开心吗?“五一”长假小朋友会过得非常快乐。老师知道,今年5月1日是劳动节,明年5月1日小朋友会过什么节呢?小朋友,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只要大家认真观察、思考,就能发现更多的规律。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目标解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定位在学生已了解物体排列的简单规律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的。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让学生在发现规律,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感受多种方法内在的联系,理解并掌握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体会数学的统一美,也使学生积累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感受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类按规律排列的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同学们算题老师猜。老师猜得都对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回顾规律,提出问题。

  1.动手操作,摆小旗。

  2.发现规律,说小旗。

  这些小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说一说,接下来再摆第10面是什么颜色?第11面呢?第12面呢?

  3.提出问题,猜小旗。

  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把自己的方法表达清楚,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2.汇报交流,组织研讨。

  (1)预设一:画图法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2)预设二:符号法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

  3 6 9 12 15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优秀7

  教学目标:

  1、在美丽的植物园中,综合复习前一段时间所学的知识。

  2、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决植物园的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在美丽植物园中渗透了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综合复习前段时间所学的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美丽植物园中渗透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难点:

  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多媒体、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出去玩,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到美丽的植物园去看看。

  师板书课题:美丽的植物园

  今天我们就在美丽的植物园中感受数学的奥秘。

  二、植物园导游图

  1、观察导游图

  我们要去植物园要先规划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植物园导游图,来设计旅游路线。

  师投影出植物园导游图

  A、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B、在班内反馈。找学生到讲台前来边指边说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2、解决问题

  A、解决第1小题从盆景园到树林有几条路?至少要走多少米?

  让学生先思考第1问,学生独立找出答案后在班内反馈,找学生到讲台前边指路线边回答。

  解决第2问时,首先让学生明白至少要走多少米是什么意思,也就是求最短的距离是多少米?

  学生明白后独立思考,然后在班内反馈,重点让学生阐明理由。

  B、结决第2、3问题

  从牡丹园到树林有几条路?至少要做多少米?

  从月季园到菊花园有几条路?至少要做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后,同位交流答案,要求说明理由,并相互判断。

  在班内找学生反馈答案。

  找学生到讲台前边指路线边回答。全体师生共同判断。

  三、科技馆

  1、观察情景图

  师投影出科技馆情景图后,让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地方-科技馆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2、解决问题

  A、求最大模型的高度

  a、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独立思考如何判断模型的高度。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答案。如果学生判断有困难,引导学生可以根据笑笑的身高来估计模型的高度。

  b、班内反馈答案。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是如何估计出来的。

  模型大约高2米,因为模型的高度大约是笑笑身高2倍还少一些,所以是2米。

  B、找出模型中的角

  让学生独立在图中找角。如果学生有困难,引导学生爱淘气指的那个模型中去寻找。

  班内反馈时,让学生指出自己找到的角,并判断出是什么角。全体师生共同判断。

  四、植物种类统计表

  1、观察情景图,找出数学信息

  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后在班内反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各展区的'植物种类:

  展区 牡丹园 菊花园 桃花园 月季园 树林

  225 22 45 513408

  2、解决课本第1小题

  学生仔细观察统计表找出哪个展区展示的植物种类最多?哪个展区展示的植物种类最少?相差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在班内反馈答案,师生共同判断。

  3、解决第2小题牡丹园、菊花园、桃花园共有多少种植物?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计算完成然后在班内反馈答案。

  4、自主提问并解决问题。

  同位两人合作完成。要求一人提问,另一人解决,然后交换。

  班内反馈时要求同位两人共同汇报。

  五、拓宽学生知识面

  展示各种生物图片。让学生阅读课本86页你知道吗,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阅读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班内汇报总结:

  1、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2、评价今天自己的表现如何?

  七、作业布置:

  做一张练习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优秀8

  设计说明

  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离不开直观的模型。“形”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能将抽象的数形象化,可以较好地理解数的意义和读写数的方法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图、直观模型,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的基础上掌握较抽象的内容,深化对大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大数的意义,通过估算,深化对大数的认识。

  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为学习万以内的数做好准备。同时,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估计结果,在讨论中找到合理的方法和结论,从而积累对大数的感性经验。

  2.数形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大正方体建立“千”的直观模型,直观认识计算单位“千”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掌握数数的方法和规律,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结合计数器的有效利用,将点子图和小棒引进课堂,使学生从数的概念等各个方面认识数,体会表示数的多种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计数器 小棒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情境图,理解“大数”。

  (1)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一说,都想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估计:这个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3)学生讨论后汇报估计的结果。

  (4)引导学生进行思考:1000和我们以前认识的100相比有什么不同?

  2.揭示课题。

  大家估计的数都是比我们学过的100多得多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0多得多的数——1000以内数的认识及读写。(板书:1000以内数的认识及读写)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使学生理解大数的意义,从而引出课题,并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探究新知,引导发现

  1.教学教材75页例1。

  (1)复习旧知。

  ①说一说一(个)、十、百之间的进率。

  ②说一说自己数数的方法。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完成课堂活动卡。

  (3)全班交流汇报。

  (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4)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你们有什么发现?(这个大正方体是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发现: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5)介绍“千”这个新的计数单位。

  (6)教师质疑: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面对不同的数量,可以选择不同的数数方法。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十进关系)

  (7)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数一数小棒,依次数出十根、一百根和一千根小棒,进一步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8)体验一千。

  引导学生摸一摸,感觉一张纸的厚度。再出示一百张纸,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感觉一百张纸的厚度。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一千张纸的厚度,出示一千张纸,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一千张纸的厚度。

  (9)师生共同总结: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千”是我们今天新认识的一个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十进关系。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22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2-07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26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8-24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1-19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篇03-30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20篇)11-25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02-15

人教版小学数学高段优秀教案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