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教案

时间:2021-02-18 08:13:3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教案范例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教案范例

  一 单元说明

  1.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学习自《诗经》至南北朝被称为“古体诗”的我国古典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诗歌创作时期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

  (1)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体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了解古体诗的基本特征以及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和流派,了解《诗经》——《楚辞》——《乐府诗》——五言诗的发展情况。

  (2)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学习古体诗的艺术特点,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提升鉴赏古体诗的水平。

  (3)让学生练习写诗,用诗歌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2. 单元内容与结构

  (1)阅读的三个层次:本单元分为“基本阅读”、“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三个层次。其中,“基本阅读”有课文4篇,“拓展阅读”有课文2篇,“推荐阅读”有短文1篇。阅读分层安排,不断推进,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表达交流活动:“寻觅节日诗情”。这是阅读与表达相结和合的一项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与鉴赏能力。

  (3)点击链接短文:本单元的点击短文有两篇:“诗无达诂”、“文言实词(1)”,这是为结合本单元内容而编写的。鉴赏既是一种社会行为,又是一种个人行为。作为个人行为来说,对于同一首诗或同一句诗,读者在每个人心中的共鸣,又因各人的学识、阅历、性格不同而异。读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这种情况古今皆有,是完全正常的。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阅读“诗无达诂”的短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认识,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数量很多,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向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单音词与双音词的辨析和理解尤为重要。如果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连用,认为是现代的双音词,就会产生误解。学生可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后练习,阅读“文言实词(1)”的知识,通过比较,逐步提高辨析单音词与双音词的能力。

  二 课文教学

  14 《诗经》两首

  1.课文解读

  静 女

  ⑴基本解读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男女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全诗12句,分为三章,每章4句。

  第一章: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两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一说是城墙边的角落)。请注意:《诗经》时代的“城”,不是城市,而是城墙。但“我”如约赶到的时候,她却故意躲藏起来不出现(一说是故意躲藏起来不让看见)。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急得“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停。“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了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这一章中“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故意逗人的表现,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与“我”见面后,文雅而美好的姑娘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一说是红色的茅草),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又赠给“我”一束从野外放牧的地方采来的茅草,那茅草的确又美丽又稀奇。但是“我”感到: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静女”赠送的,所以才显得特别珍贵。

  ⑵精华鉴赏

  ①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描绘的非常细腻、传神,善于抓住人物的感情变化。男青年在约会之初,姑娘“爱而不见”,因而他“搔首踟蹰”,非常焦虑;到后来两人见面后,姑娘赠以礼物,他又“说怿女美”,爱不释手。这一喜一忧的对比,表现了男女青年之间真挚的爱情。

  ②这首诗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男青年托物抒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他对姑娘的喜爱之情。

  ⑶参考译文

  文雅的姑娘长的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长的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管箫很喜好。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的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氓

  ⑴基本解读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共60句,分为六章,每章10句。诗的情节线索清楚: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了。

  第一章:从“氓之蚩蚩”到“秋以为期”。

  这一章是女子对男子求婚情景的甜蜜回忆。当初男子满面笑容(一说是忠厚的样子),“抱布贸丝”来做买卖。其实,男子“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男子并不是来做买卖,而是借着做买卖前来找她商量婚事。但因“子无良媒”,没有明媒正娶,只好“秋以为期”,把秋天定为婚期。女子还“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男子渡过淇水,到达顿丘。这表明女子遵循礼教,温柔多情。

  第二章:从“乘彼垝墙”到“以我贿迁”。

  这一章是女子对出嫁情景的回忆。婚期确定后,女子天天登上残墙,“以望复关”,盼望情郎快点到来。望不见情郎,她就“泣涕涟涟”,流泪不断;见了情郎,她就“载笑载言”,又说又笑。这写出女子的天真、诚挚和对情人的一片深情。接着,经过占卦,预兆顺利。男子用车接她,把她的嫁妆搬走。两人结为夫妻。

  第一、二章是女子对往日的甜蜜回忆,体现了女子的缠绵情深。

  第三章:从“桑之未落”到“不可说也”。

  这一章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追忆,表白自己内心的悲苦。她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为喻,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得出了痛苦的经验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是她悔恨怨怒的强烈感情的迸发。她认为:作为女子,不能沉溺于男女情爱之中。她从切身的体验中,认识到那个社会里的妇女和男子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她希望年轻的姑娘要以她为鉴,吸取教训。

  第四章:从“桑之落矣”到“二三其德”。

  这一章仍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指出婚姻不幸的根源是男子变心。“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年老色衰,遭人遗弃。“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自豪地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而以无比怨愤的心情,痛斥那个男子的负义行为。

  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表明了女子对不幸婚姻的痛心疾首。

  第五章:从“三岁为妇”到“躬自悼矣”。

  这一章描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哭诉男子的无情无义。“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表明她是一位勤劳持家的贤妻。但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丈夫就对妻子施暴了。更令她伤心的是:她被遗弃回娘家,家中兄弟也不同情她,而是“咥其笑矣”,对她讥笑。她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这真是“躬自悼矣”,令她独自悲伤。这些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种种不平等的状况。

  第六章:从“及尔偕老”到“亦已焉哉”。

  这一章描写女子的被遗弃及其坚强性格。尽管当初原想“及尔偕老”,尽管少年时代曾“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但是,男子“老使我怨”,又“不思其反”,遗弃结发之妻,令人产生怨恨。既然如此,那么这场婚姻就“亦已焉哉”,让它就此了结吧。这表现了她与那个男子在思想感情感情上的彻底决裂,表达了她对那个社会的强烈控诉。

  第五、六章是女子满怀哀怨的哭诉,表明了对负心男子的决绝。

  ⑵精华鉴赏

  ①这首叙事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章写定婚,第二章写结婚,第三章写所得教训,第四章写被遗弃,第五章写受虐待,第六章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女主人公恨与悔的感情熔融于叙事、议论之中,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②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在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施暴了。婚前婚后,判若两人。也有“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鲜明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⑶参考译文

  有个青年笑嘻嘻,抱着布币来买丝。其实他不是来买丝,而是找我商量婚事。我送你渡过淇水,到达顿丘。不是我拖延婚期,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请你不要发怒,就把秋天定为婚期吧。

  我登上那倒塌的墙壁,来远望青年所住的复关。看不见青年的到来,惹得我眼泪涟涟。见到了青年的到来,喜得我我有说有笑。你用龟甲和蓍草占卦,结果都是很吉利。你用车子来接我,我把嫁妆搬男家。

  桑树没有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很润泽。唉呀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唉呀姑娘呀,不要对男子迷恋。男子迷恋爱情,还可以解脱。女子迷恋爱情,是不可解脱的。

  桑树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坠落。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过着贫苦的生活。淇水水势很大,浸湿了车上四周的布幔。我对爱情始终如一,男子却怀二心。男子的行为没有准则,在品德上三心两意。

  我多年来做媳妇,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起早睡晚,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我施以凶暴。兄弟不知我的处境,见我回来都在讥笑。我静下心想一想,自身感到很悲伤。

  本想与你百年偕老,如今年老了使我产生怨恨。淇水也有岸,沼泽总有边。少年时代多欢乐,有说有笑真和悦。当年誓言多诚恳,不想现在变了心。违反誓言不念情,就让这场爱情了结吧。

  2.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静女》诗中重点语句的内涵。

  参考答案:“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字面上的含义是:不是你(荑——茅草)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恋人)送的。男主人公用这句话托物抒怀,赞美自己的恋人,感谢她送来了礼轻情意重珍贵的礼物,表达了他接受茅草后的欣喜与幸福的感情,也表现了他对恋人的一片深情。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查找《氓》诗中的比兴句,了解《诗经》中比兴的艺术技巧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树未凋落的时候,它的树叶一片润泽,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而坠落,来比喻女子年老色衰。这两处用桑叶由嫰绿以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两处又是“兴”,以自然界桑叶的盛衰变化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及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第1小题参考答案:

  ①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课文中代指“彤管”。

  ②归:通“馈”,赠送。 注意:“说”、“女”、“归”的通假用法。

  ③涕:眼泪。 注意:“涕”不能理解为“鼻涕”。

  ④贿:财物。课文中指“嫁妆”。 注意:“贿”不能理解为“贿赂”。

  第2小题参考答案:

  ①见:图穷而匕首见 (出现) 见(露出)原形

  ②即:若即(靠近)若离 不即(靠近)不离

  ③尔:尔(你)虞我诈 出尔(你)反尔(你)

  ④爽:屡试不爽(差错) 毫厘不爽(差错)

  ⑷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背诵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提示:《静女》篇幅很短,建议在课堂上请一位同学背完。

  《氓》篇幅较长,建议在课堂上多请几位同学,分别担当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角色,背诵有关的章节。

  3.相关资料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一部总集,在它成为儒家的经典以前,通称为“诗”。总集中的三百零五篇作品,代表两千五百年前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创作。这些诗分属于国风、小雅、大雅、颂四个部分,这大约是音乐的分类。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的意思,雅本是乐曲名,二雅除个别例外都是西周诗,产地是西周王畿,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这种乐曲的名称也许原是从地名来的。“大雅”“小雅”之分和后世大曲小曲相类。“颂“是赞美歌,是祭乐。颂诗中《周颂》最早,全是西周作品。《商颂》是前七八世纪之间宋国的作品。《鲁颂》是前七世纪鲁国的作品。

  孔子是强调学习“诗三百”的,他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孔子以后的儒家也都讽诵、弦歌“诗三百”,谈道说理常常引诗为证。因此诗学在儒家传习不断,汉初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三家,鲁人申培所传之诗称为“鲁诗”,齐人辕固所传之诗称为“齐诗”,燕人韩婴所传之诗称为“韩诗”(见《史记儒林列传》及《汉书艺文志》),先后立于学官。“毛诗”之学稍后出现,相传为鲁人毛亨所传,因赵人毛苌而显。三家诗亡后,“毛诗”独传,这就是至今流行的本子。

  摘自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第一册20页、21页、2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2)《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关于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爱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感情。《诗经》中表现纯真的爱情的民歌很不少,而且表达方式大多具有质朴、热烈而大胆的特点。如《邶风静女》写男女约会,表现了大胆而挚烈的情爱。从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春秋以前,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不如后来封建社会那么顽固。

  又如《卫风氓》是著名的弃妇诗。这位女主人公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但弃妇则显得坚强决断,她从亲身的遭遇中接受了教训,认清了丈夫的本质,所以能快刀斩乱麻,干净利落。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旧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

  《诗经》中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以说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就三类诗相对地说,在“风”和“小雅”中用比、兴多些,“大雅”和“颂”则多用赋。南宋吴泳曾对《毛诗》注明“兴”的诗有过统计,他说:

  毛氏自《关睢》而下总百十六篇,首系之“兴”。“风”七十,“小雅”四十,“大雅”四,“颂”二,注曰“兴也”。(据谢榛:《四溟诗话》卷二统计)

  这个统计虽未必百分之百精确,但可供我们参考。

  摘自蒋立甫《诗经选注前言》,北京出版社,1981年第1版

  15 离 骚(节选)

  1.课文解读

  ⑴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他一生的活动主要在楚怀王和楚襄王时期。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曾受到怀王的信任,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参加过起草宪令和从事外交活动。他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但他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谗害。怀王不辨忠奸,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把他放逐到汉水以北。后来,怀王受秦国欺骗,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屈原曾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到沅、湘一带。这时候的楚国,内政败,外交失策,日益走向衰败,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国都郢。屈原痛心于祖国陷入败亡的绝境,自己的政治主张又不能实现。他满怀忧郁和悲愤,大约就在这一年的阴历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在今湖南省境内)而死。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就在每年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划龙舟、吃棕子,渐成习俗。屈原的家乡秭归从唐代就有屈原祠、屈原墓,二十世纪70年代末,因葛洲坝蓄水,屈原祠已经搬迁,几年后又因三峽大坝蓄水而迁坟迁祠。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他留存下来的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这些作品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朽和罪恶行径,表现了自己进步的政治主张,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屈原的作品是在楚国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来的,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想象丰富多彩,文字华丽,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精神,这是一种独特的诗体,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后人称为“楚辞”,又称为“骚体”,它在诗歌发展的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屈原的全部作品都收入西汉末年刘向所编的《楚辞》一书。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宋代洪兴祖的《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是比较通行的注本。

  ⑵基本解读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中的重要作品。它是一篇自叙性的抒情诗,写于屈原被楚王疏远之后。作者在诗中申述了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积极追求和对反动势力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全诗共373句,2490字。它结构宏伟,语言优美,构思奇特,辞采绚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抒情诗,被称为诗家的绝唱。

  对于诗题“离骚”,从西汉司马迁以来就有不同的解说。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平疾王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一段话对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及《离骚》的篇名作了解释。司马迁认为:“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离,通“罹”,遭受,遭遇。

  东汉的班固在《离骚赞序》中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这与司马迁的见解大致相同。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将“离骚”解作“别愁”,意为“离别之愁”。现代有的学者则认为:“离骚”是联绵词,意义与“牢骚”二字相同。

  课文节选的是《离骚》中开头的第一、二、三节。

  第一节: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字余曰灵均”,共8句。

  帝高阳之苗裔兮:高阳,是传说中的古帝颛顼的称号。颛顼是楚国的先祖,也是屈原的先祖。《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王逸《楚辞章句》:“屈原自道本与君共祖,俱出颛顼之子孙,是恩深而义厚也。”“苗裔”,指后代。朱憙《楚辞集注》:“苗裔,远孙也。苗者,草之茎叶,根所生也。裔者,衣裾之末,衣之余也。故以为远末子孙之称也。”全句是说:我是古帝颛顼的后代子孙

  [1][2][3][4][5][6]下一页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教案范例】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作文:钢笔的自述02-27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作文:精神救助02-27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作文:流星02-20

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作文:社会治安之我见03-29

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作文:青蛙说明文02-27

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同步作文:心中的校园02-2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作文:流星02-20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作文:感动生命02-2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作文:感动生命02-2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四单元作文:阿Q歪传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