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4-13 18:53:2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集合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集合5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桂林山水》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但现实中有很多学生没见过桂林山水,于是,我除了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查找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和资料来了解桂林的山水以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的功能优势,利用它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跨越时空的特点,创设学习情境、问题情境、想象情境,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录像、文字等进行导入、导学、导文、导读、导练是本课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特色与切入点。这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得轻松、有趣、高效,从而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整合。

  教学理念:

  贯彻“以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和建构文本的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通过欣赏画面和配乐品读、评读、诵读、引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情感,加深理解文本,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并从中受到文学的熏陶。

  教学分析:

  《桂林山水》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作者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对祖国锦绣河山的赞美。文章语句精炼,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然后,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这篇讲读课文是看图学文,课文中配有插图,但结合现实中有很多学生没见过桂林山水这一情况,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创设多种情境,通过展示图片和文字、播放录像等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给其以直观感受,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排比、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本文通俗易懂,我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让学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过语言文字的能力。本课例,我用两个教时完成,第一教时:以学习、理解课文,进行感悟、积累为主。第二教时:进行练笔、学习生字词和背诵课文为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感情地品读,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排比、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请看!这是我国的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你们能用一个四字词来形容这个地方吗?(出示图片)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它们的独特之美吧!(齐读)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老师也游览过不少的地方,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去年暑假游览过的广西桂林(播放一张桂林旅游的照片)桂林美得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只能拍了一些照片来作美好的回忆。但是,作家陈淼游览过后却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这就是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桂林山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不会读的字词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先自由拼读,再指名读三组词语,师指导读准字音,特别是读准“屏障、嶙峋”的读音和“骆驼”的轻声。

  xiápānluòtàizhàng

  无瑕攀登骆驼泰山屏障

  lánmiánwù

  波澜壮阔连绵不断危峰兀立

  luóluánlín xún

  奇峰罗列峰峦雄伟怪石嶙峋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哪个自然段是写山的,哪个自然段是写水的?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观赏漓江的水

  1、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边听边用笔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并圈出关键的词语。

  2、学生汇报,相机品味句子。

  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翡翠。”你能用三个字概括漓江水的特点吗?(板书:静、清、绿)它的静体现在哪里?

  (1)出示静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它的静。漓江的水清得怎样?

  (2)出示清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它的清。漓江的水绿得怎样?谁能读出这种绿和美?

  (3)出示绿句子,齐读句子,这是个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理解“无瑕”的意思。

  (4)把三个句子连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和感悟。

  (5)拓展句子练习:

  出示静图片: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静得就像是……(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像)

  出示清图片:假如你站在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出示绿图片和翡翠图片:漓江的水除了绿得像翡翠,还像什么呢?(出示: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谁能仿照课文的写法把我们说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

  师介绍漓江:是啊,漓江真美啊!这美丽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的猫儿山,就像一条秀丽的玉带流经桂林、阳朔,全长有170多千米。从古至今有多少名人为它写下了赞美诗篇,连作家袁鹰也为它写了一首赞美的诗。

  3、出示《浓碧》

  (1)自由地读一读,看看这首诗写出了漓江水的什么特点?

  (2)男女比赛读。男同学读第一节,女同学来读第二节,看看谁读得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配乐)。

  5、指导学生根据板书试背第二自然段,然后师生合作背诵。

  6、学习作者表达方法:作者把漓江的水写得让我们感觉像身临其境、亲眼所见一样,他是怎样描写的?(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手法把事物写得形象、生动、具体的巧妙的写作方法。相机板书:比喻排比、对比)

  7、小结学法:作者是这样描写漓江的水,那他又是怎样描写桂林的山的呢?请同学们运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读课文→画句子→圈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来自学第三自然段。

  (二)自学第三自然段,观赏桂林的山

  出示自学要求: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和词语,并圈出关键词。

  1、学生汇报,相机品味句子。

  师:谁来读一读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你能用三个字概括桂林山的特点吗?(板书:奇、秀、险)

  桂林的山究竟有多奇,多秀,多险呢。请看:

  (1)出示配有词语的图片,师引导学生理解“拔地而起、危峰兀立、奇峰罗列、怪石嶙峋”等词语的意思,并引导读一读,体会桂林山的奇、秀、险。

  (2)拓展思维训练:桂林的山还有很多的形态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桂林的山还像什么?(出示桂林山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和说话)

  (3)出示描写桂林山的句子,运用多种形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四自然段,观赏山和水相辉映

  1、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师相机有感情地范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默读最后一段,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填空:

  这样的山是指,这样的水是指,画卷是指___________,画卷里有。

  师:是啊,这条百里漓江与两旁的山相互辉映,如诗如画,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份。这么美丽的画卷作者用一句诗来概括就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就是作者的感受。

  3、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

  4、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并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5、配乐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感受作者写作的巧妙和桂林山水的美。

  四、总结全文

  学习了课文,你能说说你对桂林山水的感受吗?

  五、作业:仿写练习,延伸课外。

  1、利用图片激趣:是啊,学习了课文,我们就像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那是因为作者生动、形象、具体的描写。其实,我们的祖国除了甲天下的桂林,红叶似火的香山等,我们美丽的家乡――新兴也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地方,如:国恩寺、藏佛坑、狮子腰瀑布等都很美(出示图片,相机介绍),你们去过吗?

  2、出示作业: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你游览过的一个地方,注意用上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山:奇、秀、险人在画中游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指导学生练习仿写。

  1、小组内交流自己游览过的一个地方,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用整齐的句式练习说话,注意用上好词佳句。(师巡视指导)

  2、学生口头表达,师生共同评价。

  3、学生堂上练笔,师巡视指导。

  4、学生堂上朗读、展示自己的小练笔,师生共同评价。

  5、师小结。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

  2、“开火车”读生字词,师相机正音。

  3、让学生指出难读的生字音。

  4、学生口述识字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妙。

  5、让学生指出易写错的生字,并指导写一写。

  6、提出不懂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7、齐读并自由识记生字词。

  8、小组开展生字听写比赛。

  9、小结。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指导学生背诵全文。

  六、总结全文。

  七、作业:

  1、写生字。

  2、背诵全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师:课前老师想进行一个小调查,都有谁的父母买过彩票?有没有中过奖?中了彩之后他们的心情怎样?请用一个词来表达中彩时的心情吗?

  二、揭示课题,纠正读音

  是不是每个中彩的人都会这样惊喜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叫《中彩那天》。(师板书课题)。师强调“中”的读音。(生齐读课题)

  三、学习生词,理清脉络

  1、中彩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请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了课文,你觉得比较难读或容易读错的字音,请你提醒全班同学。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学懂,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指名汇报。

  3、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词语,这些词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四、学习重点,直奔中心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中彩那天》,那么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中彩那天的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2、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文章的3-8自然段。请学生自由读读3-8自然段,注意读得准确、流利。读后想一想,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还不懂。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试着提问题,小组进行讨论解决。

  3、提问题,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提了些什么问题?(生:为什么父亲中了彩还不高兴?生:我不理解母亲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

  师:中彩了,我们应该是欣喜若狂,喜出望外、激动、兴奋才是,可是同学们看看图中的父亲,他高兴吗?这又是怎么回事?父亲之所以不高兴是因为——(出示句子1)母亲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师:这个道德难题是什么?请学生仔细阅读,想一想,并和小组的成员说一说。

  师:这个道德难题难就难在是留下奔驰轿车,还是还给库伯,让我们一起走进父亲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当我迷惑不解的时候,母亲让我看了什么?

  (出示句子2)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请学生齐读。这句话中连用了(3个看)从这三个看中,你又看出了什么?谁能走进这位父亲的内心世界。

  师:“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从这句话请你们揣测一下父亲用橡皮擦掉K字时会想些什么?

  (出示崭新鲜亮的奔驰汽车图)

  师:面对如此的奔驰汽车,父亲确实想把它留下来,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再想一想,如果你是那位父亲,如果你是以一人的工作承担起家庭责任的父亲,如果你想把这辆车留下来,你会为自己寻找怎样的理由,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能把汽车留下来的理由,作个记号。(出示句子3):“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指导读:“梦寐以求”要读出那种迫切想得到的心情,“自己”要重读)

  指名汇报:用上句式:因为……所以,也许我可以……

  师:面对一辆如此充满诱惑力的车,同样是面对这些看起来如此堂而皇之的理由,汽车是留还是还呢?从这“淡淡”的K字上,可见父亲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这句话怎么读呢?“淡淡”应读得慢一些,显得意味深长(师范读--生齐读)

  师:这就是父亲所面临的道德难题。父亲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有没有作决定呢?

  师:父亲的道德难题解开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生读九自然段)

  师:为什么父亲打了电话后就显得特别高兴?请同学们联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读一读。

  (出示句子4)“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你怎样理解母亲这句话的?

  师:虽然别人不知道这件事。父亲有将车据为己有的好机会。但是,“诚实、有信用”的做人原则又不允许父亲把车留下,所以父亲选择了还车。(引读)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生)最富有的时刻。“最富有的时刻”是什么意思?(生:是说父亲摆脱了道德难题,战胜了自己,坚持了诚实、有信用的原则。)师:这个道德难题就是作一个人的——诚信。

  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两句话。

  五、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心里。我们已完全被父亲的这种诚实打动,对于一个人来说,物质的富裕当然重要,但是精神的充实、具有高尚的情操,才是生活快乐的真正源泉。文中,还有一个人物也是我们所要好好琢磨的,下节课我们一起再来研究。

  六、作业

  1、熟读生词和课文。

  2、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想一想,把它写下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生字词,会读会写。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质。

  3、 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以及爱国情谊。

  教学重难点: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以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认识图片中的花吗?(PPT出示梅花)

  你们学过哪些关于梅花的诗句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字苦寒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看了图和古人关于梅花的诗句,你们有没有发现梅花有什么特点呢?(不畏严寒,不怕风雪欺压)

  大部分的花都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绽放自己的美丽,而梅花却是顶着严寒,在冰天雪地中傲然独立。可见它具有非常不屈的品质。梅花不仅是花中的君子,梅花精神也正是炎黄子孙的品格。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第六课《梅花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你们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谁能来解释一下“魂”这个字的意思。(灵魂,精神)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梅花有魂吗?梅花魂指的是什么?)是什么呢?我们先保留着这个问题,带着这个疑问共同走进课文。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自由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想一想,本文作者围绕梅花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首先进行生字词的检查(PPT出示词语)

  灵魂 腮边 训斥 玷污 呜咽

  欺凌 秉性 蒙眬 梳理 衰老

  手绢 华侨 白杭绸 抹干净 凉飕飕

  不甚在意 颇负盛名 风欺雪压

  眷恋 缕缕幽芳 葬身异国 漂泊他乡

  (注意蒙眬、曚昽和朦胧的用法,蒙眬、朦胧:指模糊不清;曚昽:指日光不清)

  3、你能用最后一排中的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本文围绕着梅花讲了漂泊他乡的外祖父珍爱梅花、眷恋祖国的事。

  4、本文是围绕着梅花发展的,可见外祖父和梅花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每当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一起来念一下)

  5、看到这里,你们的心里有没有一点悲凉呢?都说“叶落归根”,可是外祖父却葬身在了异国他乡,再也回不到他眷恋着的祖国了。故乡的梅花每年都会再开,可外祖父却再也回不来了。看着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作者“我”呢,不禁想起了和外祖父之间的许多往事。在“我”很小的时候,只要一谈论到和祖国有关的事,这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就会落泪。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找出外公落泪的句子。想一想外公落泪的原因。

  共有三处:

  1、

  2、

  3、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三 探究三苦:体会外公思乡之情

  1.我们先来看第一处,谁来把它读一读。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从这些词句可以体会到外祖父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当时的我能不能理解?

  经过几十年,当作者已成为了大作家的时候,“我”懂得了什么?

  让我们带着对祖国怀念的情思再来读一读。

  (思乡的泪)

  2、探究外祖父的“二哭”,体会他无法回归家乡的情感。

  第二次落泪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教师读这部分内容,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看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同桌之间交流。(在我眼前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竟不顾自己的形象在自己的外孙女面前“呜呜呜”地哭着,他哭得是那样伤心。)

  当得知自己无法回国时,外祖父哭了,是怎么样哭的?(像小孩一样哭了)外祖父和小孩子年龄差这么多,为什么这么形容。(外祖父得知自己不能回国了,感到非常无奈,就像小孩子一样无奈,情不自禁地哭了。)

  你能理解老人此刻的心情吗?(自己的孙儿就要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可是因为自己年纪太大,无法和他们一起回到家乡,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由来已久的心愿。同时,因为年纪太大,自己将永远不可能回到家乡,心里当然十分悲切。)

  让我们带着这种无奈的感情再来读一读。

  (悲痛的泪)

  3、再来看一看外公的“三”哭

  第三次外祖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哭了?

  “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

  哪个词使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的“哭”?(泪眼蒙眬)

  你如何理解外祖父的这一举动,难道带回去的仅仅是手绢吗?(他借“我之手”把他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带回祖国,让他也能“魂”回祖国。)

  外祖父心爱的孙女就要回国了,可是外祖父却因为年事已高,无法和他们一起回国,他是多么得伤心啊。在第“三”哭中,还有一个句子能够体现出外祖父的难过,你们找出来了吗?

  “赤道吹来的风缭乱了老人平时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外祖父的衰老是因为风缭乱了头发吗?

  外祖父想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祖国,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久居异乡的外祖父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乡,他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了梅花上,还将最珍贵的梅花手绢送给了外孙女带回祖国。至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我们留到下堂课继续学习。

  板书:

  梅花魂

  一哭: 教“我”读诗词时 思乡的泪

  二哭: 得知不能回国时 悲痛的泪

  三哭: 送“我们”上船时 不舍的泪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30课,齐读课题

  2、课件出示,看这些小稻秧长得怎么样?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哪几自然段写了小稻秧遇到了危险?哪几自然段写脱险? (板书 遇险 脱险)

  二、学习第1、2自然段

  1、打开书本,默读1、2节,找一找从哪些句子看出小稻秧遇到了危险?

  2、交流,课件出示句子

  一群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地嚷道:快把营养交出来!

  这群杂草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地跟小稻秧抢营养。

  3、自读这两句话,找出说明小稻秧遇险的词语。

  交流,加点(团团围住 气势汹汹 嚷 不由分说 一拥而上 拼命 抢)

  4、指导朗读句子,通过表演理解词语。

  5、朗读1、2节,发头饰表演,再读

  6、是啊,小稻秧垂下了头,脸色蜡黄,病倒了。课件出示发黄的稻秧。

  突然,小稻秧的救星来了,是谁?课件演示喷雾器。

  三、学习3、4自然段

  1、听3、4自然段课文录音,一边听一边用横线画出杂草说的话,用曲线画出喷雾器大夫的话。

  2、交流:杂草说了哪些话?喷雾器说了哪些话?课件出示。

  3、请看前面,谁把第一句读一遍。

  理解警觉,可表演。(点出)

  4、喷雾器大夫是怎样回答的?声音是怎样的?(点出)

  5、指导朗读

  6、自己练习下面的对话

  7、指名、练习、指导对话。

  8、理解纷纷 ,站起来做动作。

  9、同桌互相练习对话,可配上动作。

  10、练习朗读3、4自然段。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杂草被喷雾器大夫收拾光了,没人再跟小稻秧抢营养了,小稻秧脱险了,看!(课件演示),多神气,多高兴!

  2、小稻秧脱险了,你们高兴吗?齐读第五自然段。

  五、总结课文,课外延伸

  1、分角色朗读课文(发头饰)

  2、总结课文,(板书:抢 洒 →)

  3、学习了课文,老师还想知道后来小稻秧长成了什么?你们想知道吗?

  4、指名答,课件出示成熟的稻子。

  这些稻子长得怎么样?看着这些稻子,你们想到了什么呢?(同桌讨论)

  5、交流,可当个小作家写下来,回去告诉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听!

  板书 30 小稻秧脱险记

  遇险 → 脱险

  抢 洒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中的生字新词,正确书写,并用“一……就”造句。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区分形近字。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教师出示的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图画的意思,初步感知这个成语的意思,然后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 课《》,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标上生字的字音,多读几遍。

  2、在小组内读课文,数一数,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标好自然段序号,小组长检查是否正确。

  3、指名读课文,订正生字词的读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认识生字:

  1、教师用投影列出生字,分小组读一读,比一比:谁读的最正确。

  2、观看投影片,说一说下面的生字哪里容易写错?

  “沿” (第五笔是横折弯,没有钩)

  “弄” 上下结构,上面是个“王”,下面是:横、撇、竖。

  “错” 左右结构,左边是:金字旁,右边是:横、竖、竖、横、竖、横折、横、横。

  “渴”与“喝”怎样区分? (“渴”需要水,所以左边是三点水;“喝”要用嘴,所以左边是口字旁)

  3、自己读一读词语,然后教师指读:

  井沿 回答 口渴 喝水 别说 弄错

  4、结合书上的图指一指,说说“井沿”指的是哪?(井的边)

  (三)、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1、自由读课文(2——3遍)

  2、同桌按自然段读课文,互查字音。

  3、教师指名读,比一比,谁读的正确、流利。

  (四)、用“一……就”造句:

  1、读句子,想想:这两句话有什么共同点?

  投影片: 我一抬头就看见天。

  爸爸一起床就去跑步。

  共同点:都用上了“一……就”的句式,表示一有前边的动作出现,必然就会有后边的行为。

  2、自己用“一……就”说句子,互评互改。

  (五)、指导生字书写。

  1、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占格情况。

  2、练习描字。

  3、在生字本上抄写字头,教师进行评价。

  三、布置作业 :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字面的意思和它其中的深意,引导学生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的理解,不要做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的人。

  2、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以及插图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的理解,不要做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的人。

  2、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懂得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目光短浅、自以为是的道理。

  教具准备:投影片(插图)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板书:观天

  说说“观天”是什么意思?你们有没有看过天呢?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天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大、美、蓝……)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板书: 坐井

  这个题目字面上是什么意思呀?(坐在井里看天)到底是谁坐在井里看天呢?看的结果怎样呢?

  二、进入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名按自然段读,说说故事里都有谁,它们在什么地方就什么问题争论起来。(青蛙和小鸟在一口井处就天到底有多大争论起来。)

  板书: 有多大?

  青蛙在什么地方? (井底)

  小鸟在什么地方? (井沿)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天有多大?轻声读课文,找一找小鸟用什么词来形容天。(无边无际)请你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2、读读这句话,说说你对这个词怎样理解。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上文提到的小鸟“飞了一百多里”等方面来理解。

  3、指导学生有语气的朗读这句话:小鸟非常自然。

  4、青蛙认为天有多大呢?找到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投影片:上有插图和青蛙的话:“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体会。然后练习朗读,体会青蛙的语气:非常自信。

  5、青蛙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指名读第六自然段,说一说。

  投影片:配有青蛙的图和它说的话:“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青蛙为什么会错了?错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的谈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让学生认真听,进行相互补充。)

  6、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练习分角色朗读二——七段,做到正确、流利、有语气。

  (三)整体综合:

  1、展开想象,说一说: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它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先自己练习说,组织好语言再回答)

  (对自己的无知和自以为是感到惭愧,不再只凭自己所见到的一点来片面看问题,……)

  2、让学生自愿结合,有语气的朗读课文,如果愿意,可加上动作进行表演。

  三、练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进行评价。

  2、说一说学习这个成语故事的感受。

  四、作业 :有语气的朗读课文,家长进行评价。

  板书:

  12 坐井观天

  青蛙 (有多大?) 小鸟

  井口那么大 无边无际

  探究活动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说一说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它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请大家发挥想像,续编、续演故事。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集合5篇】相关文章: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集合7篇07-1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集合4篇06-20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九篇02-0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五篇08-0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10篇06-1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五篇06-0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八篇06-03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6篇05-29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合6篇02-03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集合六篇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