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0-16 14:07:3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十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十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点,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背诵课文。

  【教学教法应用】

  小组讨论法,质疑问难。

  【教具】

  生字卡片、头饰、图画、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四幅挂图,问:这四幅分别画的是什么季节?怎么看出来的?用简短的话说一说。

  师述:这四幅有趣的图和几句优美的文字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课题:2、四季)

  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课

  1、初读课文。

  ⑴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画出生字;数一数共有几句话。

  ⑵互助学习生字。

  ①本文的生字你认为哪些的读音应该注音,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②谁能说说这篇课文有几句话?(4句)

  ③请一人来读第一句(出示挂图)

  2、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⑴学习第一句

  ①谁来说一说(板书:说),这句话写了什么?(草芽对小鸟说,他是春天)板书:草芽图

  ②本句中,你有何不懂的问题?请你问一问(板书:问)用是说一句话。

  ③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春天来了呢?我们来议一议(板:议)

  ④感情朗读描写春天的句子(板:读)

  ⑵总结: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师或生边述边板书:说、问、议、读。用以上的学习步骤学习二、三、四句话,四人一小组,自学开始。

  ⑶学习二、三、四句

  ①谁说一说这三句各写了什么?

  ②谁有了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③师述:夏天,热情奔放;秋天,硕果累累;冬天,银装素裹。

  你能把这三句话的感情读出来吗?愿意读的小朋友站起来读。

  ⑷分角色读文: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草芽、小鸟、荷叶、青蛙、谷穗、雪人;每句话的一二行大家读,第三行演员读。每个演员都要尽情发挥,表演起来。

  三、总结

  1、播放音乐和出示四季的风景画。

  师述:春天,温暖的阳光融化了的山涧的冰雪;夏天,新嫩的绿叶有美丽的花朵为伴;不知不觉中,秋天便消失走近了我们的生活,天空那么开阔,高远;冬日,皑皑白雪珍藏了过去。而明天,将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开始。

  2、学习本文你懂得了什么?

  3、齐背课文,每位同学都尽情表演。

  【板书设计】

  2、四季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罔殆谓哉焉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B类

  3.默写全文。C类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⑴ 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⑵ 根据课文内容,构思文章意境。

  2、教师准备:

  ⑴ 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备案,开拓学生视野。

  ⑵ 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陋室铭》,背诵并默写课文。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铭,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脚,读来铿锵有力。说,这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二、整体感知

  根绝课文题目,思考文章内容:

  1、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

  2、通过自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学们可以讨论交流。

  3、齐读《陋室铭》,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先准确翻译,然后再阐述理由。

  观点可能有这样几种:

  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千古名句,又在开头)

  ⑵ “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话一言九鼎,在文中作总结)

  ⑶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引导同学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报复和情操。

  三、研讨品读

  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翻译原句并在小组中思考讨论。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之后进行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作者通过山水的“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类比立论,“陋室”有贤者居之则不陋。它是论点的提出更为自然,使读者易于接受。

  2、作者写了陋室这些方面:

  ⑴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之清幽宁静,不染浮华;

  ⑵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生活情趣之高雅;

  ⑶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室主超凡脱俗

  3、引用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上句“南阳诸葛亮,西蜀子云亭”已包含“君子居之”之意,再一次证明,自居之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巧妙的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显得意蕴含蓄,发人深思。

  思考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提示写作背景)

  引导同学们充分理解作者的心情,感受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诵读全文,5分钟默写。

  四、作业

  1、翻译全文,并正确默写。

  2、预习《爱莲说》。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爱莲说》,背诵并翻译。

  2、感受作者洁身自好,不同俗流的思想情操。

  〖学习设计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白居易的诗《买花》:“地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想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上张帷幕庇,旁织篱笆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误。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这首诗与《爱莲说》中的哪句话描写的情景一致?

  这首诗写的是文中“自李唐以来,世人盛爱牡丹”的社会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作者“独爱莲”?

  二、整体感知

  (大屏幕出示一幅与课文描绘一致的照片)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并用“~~~~”划出体现莲高贵品质的句子。

  2、齐读课文,思考:莲的象征意义,应在学生品味、感悟的基础上予以总结,提升。再次点出“托物言志”──作者以莲花自比,借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精读课文,研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注意掌握文言词: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亵玩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小组讨论交流:

  ⑴ 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⑵ 三种花各象征了怎样的人格?本文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⑶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学习《爱莲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提示:

  1、爱莲即爱君子之德。

  2、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3、引导学生学习君子之德,在现实中,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做合格公民。

  (言之成理即可)

  三、指导学生背诵

  1、全班齐读课文。

  2、个人自由速读两遍。

  3、全班背诵。

  4、指明背诵。

  四、教师总结

  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莲这种美好的象征意义,所以文人墨客经常引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的句子,同时也成为书画者的心仪之物。

  (展示同学们的绘画作品,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作简要评析。)

  播放老师搜集的优美图片,开阔同学们的视野。

  课件播放配乐录象资料片《陋室铭》《爱莲说》,同学们根据图片齐声背诵课文。

  五、作业

  1、总结文言词“之”在本课中的几种用法。

  2、默写《爱莲说》。

  3、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段话,300字左右。

  〖参考资料

  1、高洁人格的精神折光:

  “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周敦颐,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怀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炼,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2、周敦颐《爱莲说》赏析: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爱莲说》这篇作品,它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以物拟人在文学创作上是个常见的手法,是以物来比喻人的某一种品格。这种做法还是一个特有的手法,这个手法一般称作“比德”,就是拿某一个东西来比喻某一种德行。特别是在儒学的传统里,这个“比德”还是经常用到的一种手法。比如孔子讲“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来比喻人的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这样一种品格、一种坚强。在周敦颐之前,这种“比德”的手法人们用得比较多,但是如果我们看一看在汉民族的历史上,在周敦颐之前,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兰、菊这些,通常说“岁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这一类的。但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一出,以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就成为一种后来通用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敦颐在这一点也有一个开山的意义。

  那么周敦颐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爱莲说》,为什么要用莲花来做比喻,用莲花来做比喻和以往的这种“比德”的手法有哪些不同呢?这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特别要关注的。一般来说,比如说竹子,它以“直而有节”来比喻君子的性格;松柏用它的“长青”,特别是冬天“不畏霜雪”这个特点来比喻,都是比较直接的;而《爱莲说》用莲花来比喻君子它就多了一层意思,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多了这一层就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加进去了。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你生存的环境或者你生长的环境都不是很好,但是你自己的人格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你可以是很高尚的。那么这一点是《爱莲说》的一个特点。当然,他的写作手法很好,把莲花的姿态用很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也使得他的这种构想、这种说法、这种观点得以被大家很好地接受。那么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周敦颐何以会想到这样一个用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从而来说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呢?这个可能又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刚才我讲了,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所谓“理学”就是糅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理论,三家合一,最后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那么周敦颐的思想里,佛教的因素也不少,所以当时有个说法,叫 “周茂叔、穷禅客”,“禅”呢,就是“禅宗”之“禅”,就是说他的思想里有佛家的因素。莲花在佛教里是个常用的比喻物,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底下是莲花宝座。另外在很多的佛经里都有莲花的喻,比如《维摩诘经》里就讲,说茂盛的莲花一定是从淤泥里生长起来的,如果完全是净水,就不会有一个茂盛的莲花。再比如,《华严经》《探玄记》里面特别就有两段,和《爱莲说》里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它提到这个莲花的特点,它说:第一就是香、第二就是净──就是有清香,然后呢本身是很洁净的。另外它也有个明确的表述,说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当然不是说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从这个里面直接过来的,而是说这个里面的某些思想因子也给他以启发。再加上周敦颐自己很强调人的人格修养,理学的核心就是强调人要把自己的心性通过自己的修养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上,特别是对于真理、对于道德,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么他把他的这种哲学的、思想的观点和历史的传统,和一种其他的思想因子相融合,就写了《爱莲说》,而且形成了一个很独特的比喻,用一种很优美的文字,得以广泛地传播。

  《爱莲说》很有意思,他把几种花加以比较:说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说到菊花,“花之隐逸者也”,那么最后他落到了莲花上,我想这是几种不同的人格、几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比较。比如说“富贵”,你追求一种世俗的名利;比如隐逸,我对社会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淡化。他强调莲花,我想可能是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上强调你和环境的关系。人周边的环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环境上总有不如意的方,甚至于在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甚至于可能是恶浊的,这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你不能改变环境,但是你可以改变你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想它是有启发的。另外就是价值取向。《爱莲说》通过几种花的比较,说明作为一个人,首先你要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在人格上,你要立得住,他把这个价值取向放在首位。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同样适用的,甚至可以说它有一种普世的原则。人生一世,你不能够完全地被物欲遮蔽了,总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上的净土、精神上的家园。我想《爱莲说》今天的意义首先应该在这里吧。

  3、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和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4、刘禹锡《陋室铬》赏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闻天下。如今,刘禹锡当年的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中,3幢9间呈品字状的房屋,斗拱飞檐,白墙黑瓦,典雅古朴,静谧灵秀。石铺小院绿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蕴秀,令人似乎嗅到浓郁的翰墨馨香。院内东侧小巧精致的亭内,立有“《陋室铭》碑石”,上刻流传千年的《陋室铭》全文,字为书法家孟繁青所书,风骨端凝,清秀悦目。主室正中,有刘禹锡立像一尊,潇洒庄重,上悬“政擢贤良”匾额。陋室占地不广,踱步其间,似觉人与自然在此得到净化。

  《陋室铭》通篇81字,情与景会,事与心谐。细读此铭,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接纳文人墨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刘禹锡为官,清廉无私,勤于政务,关心民生;为文,超世出尘,大智大睿,为后人留下许多琅琅上口,富含哲理的诗歌和散文。

  《陋室铭》非常短小,全篇仅81字,为什么却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刘禹锡在中唐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文学家,但是他当时最大的名声是在诗这个方面,被称作“诗豪”。唐诗史上有四个,“诗仙”、“诗圣”、“诗佛”还有“诗豪”,当然如果算李贺呢,还有“诗鬼”。“诗豪”这个“豪”,可见刘禹锡的风格,也可见他的地位。白居易有诗专门讲到,刘禹锡和我向来齐名。所以他是以诗著称的,不太以散文著称。

  《陋室铭》之所以能够流传,而且有这么大的名气,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跟他在诗歌方面的这种造诣有关,他把写诗的一些本领融合到写文里面去。还有一个,就是它里面的思想内涵。实际上我们如果对儒家的经典很熟悉,比如说《论语》,我们就会发现《论语》里有很多就是《陋室铭》思想的萌芽,甚至于说基本的框架。《论语》有一篇叫《子罕》,《子罕》里是这么说的:孔子要迁移到一个叫九夷的地方──就是边远的地方──有人就跟他说,“或曰:陋如之何?” 说那个地方环境很不好的,到那去怎么办呢?生活很不方便。结果孔子说:“君子所居,何陋之有?”只要我自己是个君子,面对环境我的内心总是充实和坦然的,那么到哪里对于我来说都无所谓好与不好,不存在什么恶劣环境的问题。实际上就连“何陋之有”这句话都是《陋室铭》直接吸用过来的。而《论语》里面类似的题材,粗略地说除了刚才我说的这段,至少还有三、四处,都是很相近的描述。比如孔子说他自己“饭蔬食”,说我有很粗糙的饮食,“饮水”,没有饮料、没有酒; “曲肱而枕之”,说我连枕头都没有,我枕着自己的胳膊睡觉,生活条件很恶劣;“乐亦在其中”,我也会有快乐,也有我内心的充实;反过来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我追求的是一种个人的修养、一种内美,对于外在的物质环境我完全可以忽略掉。那么就是说孔子很重视这个话题,反复地讲,主要就是说人在人生当中的价值取向问题──是看重于物质的享受,看重于物质的条件,还是看重于你精神的境界,看重于你自己内心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格的高度。那么刘禹锡《陋室铭》基本上就是把孔子的这个思想艺术化的表现。所以一个是文章写得美、写得好;一个是它里面表达的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所在的一部分,而且有经典做依据。所以它就有一种广泛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陋室铭》它是一个“铭”。“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按照《文心雕龙》里对“铭”这个文体的一个表述,它的要求是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强调文字的简练;一个方面强调内容,境界、层次比较高。《陋室铭》应该说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八十几个字,然而里面的内涵很多,同时有很多诗化的句子。那么这些都使得它在散文的世界里,有它独特的地位。不过呢,它也不是简单地把《论语》里的意思搬过来,

  我想至少有两点变化,这个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就是他把原来一个说理性的东西给形象化了。不是一般地说环境好与不好、如何如何,而是通过对他这个陋室的一种描写──这个描写是声情并茂、有声有色的──就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道理很形象地展示出来了。第二就是他的这篇散文整个的重心有所转移,不是完全讲条件的好与差,而是讲雅与俗。实际他所描写的这个“陋室”我们看不出怎么“陋”来,他无非就是强调他远离红尘的喧嚣,是一方净土,强调格调的高雅。那么他这样地一转呢,更适合读书人、士人的这种兴趣和他们的价值取向。这个也是他成功的一个原因。

  那么是不是说要想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放弃物质上的需求呢?

  现在的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读了这个以后可能会有疑惑:是不是我事业的成功和我个人品格的修养一定就是矛盾的?或者倒过来说,我只要强调我自己内心的高尚,就一定要放弃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就非得住一个9平米的屋子我才成为高尚的人?也有这样的一种困惑。我想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这么来看:现代人和古代并不一样,实际刘禹锡他也不是住在一个非常破的房子,他毕竟还是在一个相当的职位上。那么所谓“陋室”呢,也是一种相对而言。我想现在对于我们来说,一个成功的人生,说我既有一个高尚的情操、一个很雅的人生境界,同时呢,我又有一个相对的`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我想这是更好的。但是,假如发生了冲突,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怎么办呢?那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情况下,我想住一个小房子,求得内心的安宁可能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吧。

  5、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语、作者及介绍,领悟重点语句的含义。

  2、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加强学生对事物观察欣赏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领悟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的精神美,以及人类战胜困难的意志美。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加深对人生的理解。

  教材分析 :

  《紫藤萝瀑布》是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性散文。当时作者积个人悲痛和历史阴霾于心中,在庭院中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命之美好和永恒。作者生动地描写了紫藤萝,突出了花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抒发了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意境深远,在如画的紫藤萝画面前,作者感悟到生命的真谛: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因此,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够深刻,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能体悟出作者对生命引发的思考,并能获得对人生的情感体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评价老师范读,竞争打擂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朗读抒情散文,体会作者情感;在分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学习准备:

  1、查阅作者相关资料

  2、认真预习诗歌内容,解决读一读、写一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用心体会,你从中会获得许多启示。即使面对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作者的所见所想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作者独特的心理体验。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内部完成以下问题)

  ,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迸溅( ) 伶仃( ) 盘虬( )卧龙

  仙露琼( )浆 酒酿( )

  2、 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问题:

  (1)本文主要从赏花、想花和忆花三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瀑布的,试给课文划分层次;

  (2)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这篇文章单纯地是描绘紫藤萝瀑布吗?试找出文中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三、研读与赏析

  好文章总有一些精彩片段,研读这些片段,是对文章内涵的具体把握,也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探究。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

  下面我们深入细致地研讨课文

  1、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2、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并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3、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4、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5、你能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吗? 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四、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1、课文第2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

  2、课文第3-7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3、课文8、9段从紫藤萝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其特征是什么?其中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什么?

  4、 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5、 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当堂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迸溅( ) 伶仃( ) 盘虬卧龙( ) 仙露琼浆( )

  酒酿( ) 伫立( ) 挑逗( ) 凝望( ) 忍俊不禁( )

  2、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进溅:

  挑逗:

  忍俊不禁:

  伫立:

  仙露琼浆:

  伶仃:

  察言观色:

  盘虬卧龙:

  3、《紫藤萝瀑布》中写道: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后来连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可花儿并没有枯死,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作者赞美藤萝顽强的 ,并由此联想到人的生命。文章运用的是

  的写法。

  4、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中的格式相似,修辞手法相同。

  例句:我愿是一朵欢乐的浪花,为大海营造一点生机。

  仿写:

  反馈矫正

  1、 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够引起你的情感共鸣?谈出你的体会。

  2、 你认为文中哪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最好,请你仿写几句。

  3、学完本文你从作者身上学到了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4、有人评论说《紫藤萝瀑布》既是一幅精致的画,又是一首深沉的歌,这两方面体现在什么地方,请作简要回答。

  典型习题

  启迪生命的梅

  ⑴大雪初霁,天地茫茫。

  ⑵如月光普照大地,如白云铺洒人间。

  ⑶踏着雪,我缓缓而来。我已闻到那幽幽的香。是你吗,雾中的仙子,雪中的皇后?是你吗,潜雪傲霜的梅?

  ⑷是的,一定是你。虽然,如雪般洁白的你,可以骗过我的眼睛,然而,胜过雪的那一段香,我又怎会感觉不到?淡雅清新的幽香飘然而来,使我恍若越脱尘世,如入圣地。正如林妹妹说的那样沁梅香可嚼,我忍不住细细品味着。

  ⑸近了,近了,是的,我已看见你。疏缀枝头,粉妆玉琢。褐色梅枝清峻古健,欹长的枝条上弥漫着连绵的白云。或含蓄,或冷傲,或温静,或清高;袅娜亭亭,纷吐幽香;含情脉脉,欲诉还羞,但无妖冶之姿、轻佻之态。

  ⑹在众芳摇落之时,惟有你独绚丽,占尽这满山风情。在百花之中,你和水仙一样飘逸,和玫瑰一样圣洁,无芙蓉之娇嫩,无牡丹之庸俗。哦,你是天宫之花,惟有在瑶池方得一见,却又为何偷下仙宫,来到人间?是为了与这集日月精华于一身的白雪为伴吗?

  ⑺雪后的你,不畏严寒,愈发怒放,绽出片片白玉,犹如在向严冬挑战。微风轻拂过,吹落片片花瓣。你,严寒中的梅,纵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要将自己的报春之歌高唱。来时那样无瑕,去时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染一丝尘俗。

  ⑻每次雪后,我总会来看一看你寒梅。因为,你一直给我以生命的启迪:生命之花与其娇艳而受玷污,不如清白而自爱;与其哗众取宠,不如实事求是以保持自己的尊严。

  ⑼我等待着下一次飘雪,我将再一次欣赏你雪后的风采,接受你无言的启迪。

  1、试各用一字概括四至七段写梅的四个方面: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2、若将全文划分为两个层次,应当如何划分?简述理由。

  3、写出文中描写梅的四个句子。

  4、任写出文中的两个排比句。

  5、文中写雪与梅的关系是什么?

  6、第三段第一句中的你指 。

  7、试说出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至少说两点):

  2、关于作者

  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1960年调《世界文学》编辑部。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红豆》曾受到不应有的批判。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后来又抱病奋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第一部《南渡记》已于1987年问世,获得了好评。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3、中心思想: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学习,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借花喻世,根据自我经历、情感的需要,捉住藤萝花像瀑布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从流动向前的紫藤萝瀑布中,得到向前奋进的力量,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 思想情感。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⑴ 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⑵ 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⑴ 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⑵ 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⑶ 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⑴ 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⑵ 讨论:

  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⑶ 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⑴ 学生自由读课文。

  ⑵ 思考:

  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⑶ 指导回答。

  ⑷ 交流:

  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小组交流

  六、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领略镜泊湖的美丽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2、体会静态和动态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增长自然常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你想了解这奇观吗?

  二、快速读课文,说说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一(12)镜泊湖的形成和传说。

  二(3)镜泊湖自然朴实而又绚丽多变的景色特点。

  三(4)重点描写吊水楼瀑布的景色。

  四(5)重点写地下森林的景色。

  四、词语质疑。

  五、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全文,并用一句或几年来句话概括自己的感想,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也可以自己概括。

  2、学生自由读。

  3、同桌相互交流。

  4、集体交流。

  六、分工合作,自主探究。

  1、镜泊湖的景色的确奇妙,让我们来仔细欣赏一下。

  2、分工:每小组负责研究一段。

  研究要求:认真研究,相互合作,把你所领略到的美与大家一起分享,发现的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研究讨论后再向大家交流汇报。

  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朗读、交流体会、互相质疑解疑。

  4、大组交流讨论。(同组同学可以相互补充,他组同学可以提问。)

  交流方式:(1)通过交流感受体验美;(2)通过提问发现美;(3)通过朗读感悟美、表现美。

  第一段交流重点:镜泊湖的地点、形成、及名称是否名副其实。

  第二段交流重点:理解镜泊湖景色的自然朴实和绮丽多变。

  第三段交流重点:体会吊水楼瀑布的形成以及它磅礴的气势。体会雄壮的确良瀑布与幽静的确良镜泊湖形成的鲜明对照。

  第四段交流重点:了解地下森林的形成过程及壮丽的景色,感受地下森林的欣欣向荣、充满活力。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指导朗读。)

  七、总结全文。

  八、作业 :

  摘录文中优美片段。

  板书设计 :

  景点 景物 特色

  镜泊湖 山湖花树 自然朴实

  绮丽多变 静态

  吊水楼瀑布 瀑布 万斛珍珠 动态

  千朵银花

  千军万马

  地下森林 森林 郁郁葱葱 静态

  野生动物 活动 动态

  火山口 峭壁如屏 静态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导言引入,读题识字

  .导言: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狮子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被人们称作兽中之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有两只小狮子,他们小时候的表现可不一样呢!那么他们是不是都能够成为勇猛的动物,成为兽中之王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很有意思的课文。(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狮”。提示:“shī”是整体认读音节,读翘舌音。怎样记住这个字?(反犬旁加上“老师”的“师”字)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看拼音读准字音,找出要求会认的生字作上记号,看拼音多读几遍。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全文。

  .学生试着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知内容,认识生字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认识其中的生字。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字形。根据需要提醒学生注意:“整”是翘舌音、后鼻韵母;“懒、练”的声母是边音“l”;“洋”是后鼻音。

  (2)学生各自用不同的方法识记这些字的读音和字形。如,“整”的下面是“正”,把“正”换成第三声就是“整”的读音;“滚”,水烧开了就是滚烫的,所以是三点水旁。

  (3)练习用这些生字组词。

  (4)再朗读这个自然段,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5)指导学生写本自然段中的五个字。①教师边示范边提醒学生注意:“练”的右边不是“东”;“习”的笔画虽少,但不容易写好,要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②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

  (6)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设问导思:从哪里可以看出第一只小狮子练本领非常刻苦?(整天,滚、扑、撕、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二)看图朗读

  .投影显示两幅插图,说说图上画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讲的内容。

  .指名读第三至七自然段,想一想:懒狮子真的很懒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小组讨论、探究。(整天晒太阳;不学本领;不愿吃苦头)应该怎样读小树和懒狮子的对话?

  .你觉得懒狮子这样做有道理吗?结合懒狮子的话说一说。

  .朗读第六、七自然段,说说你从懒狮子和**的对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分角色朗读第三至七自然段,读出角色的语气,体会其中的道理。

  .读读说说。①学生看课件(或投影、或课后题),读“懒洋洋地晒太阳”“慢吞吞地说”“兴冲冲地走进来”。②填词补句:懒洋洋地。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多说一些短语,可提示学生要填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指导认“将、*、应”等三个生字。

  (三)举行朗读比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每个小组在人人朗读的基础上,选出一个代表,大家协助他准备,然后到全班朗读,评一评谁读得最好。教师根据读的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四)扩展训练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中狮子**的话。想一想:懒狮子听了狮子**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小组讨论发言,然后全班集中讨论交流。

  .根据讨论的意见,一人扮懒狮子,一人扮妈妈,表演懒狮子和**的对话。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6—6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让孩子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知道1分=60秒,体会分与秒的关系。

  过程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1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及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生活和数学的密切联系。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一分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一分钟的感知

  教学准备:学具袋、、秒表、篮球、跳绳。

  教学过程

  (一)体验 一分钟有多长

  师:同学们,我们放松一下唱首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师:刚才我们唱首歌曲用了一分钟,那一分钟还能干什么呢?今天我们来看看一分钟能干什么。

  板书:一分能干什么

  (二)动一动 感受一分钟

  师:首先我们来认识钟面上的指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时针和分针,那钟面上还有一根指针很特别,他叫什么名字呢?有什么特点?

  师: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一秒到底有多长,ppt看大屏幕看两遍

  师:你可以用动作或声音来表示吗?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师:我们知道了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也通过这么多方法我们记住了一秒。

  (三)数一数:感受1分=60秒

  师:秒针如果走一圈,是多少秒呢? 生齐说:60秒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师: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秒针走60个小格就是60秒,那么当秒针走一圈时,分针又走多远呢?

  师:是啊!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ppt,那你觉得他们俩是什么关系?(板书1分=60秒)

  我们知道1分=60秒,看来一分钟真的很短暂,

  (四)活动体验 试一试

  师:那大家来猜猜一分钟究竟能干什么呢?

  师:老师位同学们准备了10钟不同的活动体验一分钟,现在我们体验一分钟到底能做什么呢?能做多少

  师:谁再来说一说,你都做了什么?

  师:同桌互相说说你一分钟做了多少?

  (五)说一说

  师:太了不起了,一分钟做了这么多事请,看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做更多的事

  实际上一分钟除了能做这些事以外,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里还能做很多的事,发生很多的事(PPT)

  师:看到这些你想说点什么?

  师:是啊,一分钟能做很多的事,也会发生但很多的事,所以我们要把握现在,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啊!

  (六)估一估

  师:刚才我们一直是在钟表的帮助下来认识一分钟。可是如果没有钟表,你能用什么方法来估计一分钟有多长呢?老师请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小组合作,师到小组中参与合作)

  师:都找到好办法了吗?哪个小组先把他们的好办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师:看来大家都找到好办法了,老师要看看你们的方法灵不灵。现在老师要播放音乐,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老师是不提醒的,听明白了吗?预备——开始!

  (七)猜一猜

  师:我们学习了这么久,大家放松一下,老师请大家听一首歌,不过可是有要求的:请你用最喜欢的方法估一估这首歌大约多长时间。准备好了吗?开始!(播放音乐)

  师:想好了吗?这首歌大约用了几分钟?

  师:估计得很准确,我来考考大家!

  72秒=( )分( )秒 你是怎样算的

  师:当秒数超过60时,就可以把60秒变成1分钟,再把多出的秒数写在后面就可以了,所以72秒就可以等于1分12秒。85秒=()分()秒 100秒=()分()秒

  120秒=()分()秒

  巩固练习

  师:分和秒是我们常用的时间单位,下面是小明写的一篇日记,请同学们看一看他写得怎么样?改一改

  (八)比一比

  师:想必大家累了老师播放一分钟动画片,但是要闭上眼睛仅仅等待一分钟,等老师说好了,再睁开眼睛,能做到吗?

  师:好了,同学们看得意犹未尽,那么你们觉得,等老师弄和看动画片同样是一分钟说说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同样是一分,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会觉得很短暂,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会觉得很漫长。

  师:这节课上到这儿已经过了将近40个1分钟,这40个1分钟,你觉得是短暂的还是漫长的呢?为什么?

  师:珍惜每1分钟有时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你们能珍惜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分!让我们共同来读一句有关珍惜时间的话来共勉吧: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最后在《时间像小马车》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这节课!

  板书设计:

  一分钟能干什么

  1分=60秒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一、版本:

  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1

  二、设计内容: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

  三、设计理念

  在实施新课程中,需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引导──探究” 发现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引导──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该理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谢的学习”,利于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等知识的学习。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Ⅰ)。

  (2)技能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Ⅱ)。

  (3)情感目标:①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②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

  [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体内,大约每分钟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完全是因为酶的作用,酶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是怎样起作用的?显然应是本节课内容的重点。

  教学难点:①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决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活化能这个名词在高中生物教材体系中是第一次出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这个名词都很陌生。化学反应之所以能进行,就是达到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在酶的作用下,原来不能进行反应的物质发生了反应,是增加了反应物的自由能,还是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通过实验和类比,必需要让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3、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复习书信的格式,导入新课。

  2、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的信后的回信。请浏览这两封信,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

  第一封信,如何面对挫折,第二封信,如何对待成功。

  3、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4、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首先是宽慰,不必为父母担心。其次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5、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总结:要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

  第二课时

  1、第二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

  结合奥运冠军的感受,体会傅雷作为父亲,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傅雷把自己的激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欣赏艺术的喜悦;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激动。

  3、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写了什么?

  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

  4、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起到什么作用?

  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5、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够找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吗?

  关于坚强的解说: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总结:在傅雷看来,坚强,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盼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

  6、在傅雷看来,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7、怎么理解赤子之心?提示:抓住赤子之心的纯洁。

  赤子之心,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峰。而这种心灵的纯洁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8、傅雷结合音乐院长对傅聪的评价,以及舅舅关于傅聪小时候的记忆,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议。你能够找到吗?

  希望傅聪做新中国的钟声,把中国的古老文明传递到世界艺术殿堂的各个角落,并且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诗人灵魂的民族,因此音乐的表现力应该增加气吞斗牛的阳刚之气。

  9.组织讨论: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比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

  第一封信里,他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以此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趋向完美。

  评价: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借助儿子成功的机会,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

  10、总结:

  这是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11、作业:

  讨论完成课后练习:

  傅雷运用古战场的比喻,目的是什么?提示:对于第一封信的学习,要抓住傅雷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克利斯朵夫的故事。

  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十篇】相关文章: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锦集4篇08-16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锦集九篇07-07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8篇10-13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十篇09-23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锦集4篇02-27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锦集8篇01-29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锦集9篇10-12

教学设计方案锦集七篇09-22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八篇07-28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锦集5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