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古风雅韵高三作文

时间:2022-11-02 03:48:02 高三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秋古风雅韵高三作文

  仙赋·盼秋

秋古风雅韵高三作文

  等了许久,终于有几阵凉爽的风吹来,朋友说,这个夏天终于过去了,秋天终于来了。秋天的阳光,温和中略带寒意,景物越发清疏而爽朗,一切光景美到不可形容。天气渐渐凉爽,聒噪的蝉鸣被秋风所吹散,取而代之的是蟋蟀的悲鸣。“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不错的,也许,秋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已经贯穿在我们的身边,只不过,我们还未发觉罢了……

  第一弦音:初秋·秋日胜春朝

  我记得在小时候,妈妈教我念的一首刘禹锡的诗,上面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春华秋实,我总觉得,春日像被华丽辞藻堆砌的美文,而秋呢,却像是给予人生活哲理的寓言,短小精悍却是回味无穷。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乡村的秋风和煦轻柔,蓝天白云飘逸悠扬。这个时候,我会独自一人去田野里看看,远远地就闻到了玉米的香味,是金黄色的,走近去看,棉花绽开了如雪的“花朵”,极目远眺,又望见了一棵棵散发着浓郁香气的枣树,上面挂着红红的小灯笼,一簇一簇的,看着就让人打心眼儿里喜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情愿把秋幻想成从水墨古画中娉婷走出的女子,莲步如云,不娇不艳的,却是冰肌玉骨,清新出尘,一颦一笑都动人心魄。这种感觉,惟属秋天。我们这里极少见菊,可平日里我是最喜菊的,于是去村上一户户人家问,寻了好久,在一户低矮的院落里,我看见了几株开得正欢的菊花,我想我的神情一定是喜悦的,阳光恰到好处的暖着我裸露的肌肤,整个人不免沉醉起来。于是嗅到了"芳熏百草,色艳群芳,在幽愈馨"的菊的清香。在这个被古诗词渲染悲伤情绪的秋天,我摒弃了以往的多愁善感,独自寻找秋的脚步,与秋牵手,心中有些畅快,有些欣喜,与秋的亲密接触,我嗅到了芬芳的金黄色的梦的味道!

  第二弦音:仲秋·登高望远处

  空灵清凉的秋风一夜之间便拂了衣冷,摇了叶落,更是携了一阵阵菊花的清香飘然而至,轻轻地扣响窗前那一串蓝色风铃,如故人般出现在我的面前,轻轻地,将一缕思绪吹远,吹散。是谁在秋风中低低地叹息,又是谁在秋风中将锦瑟弹响呢?是谁立着梧桐淋着秋雨,又是谁帘卷西风瘦似黄花呢?杨柳岸的晓风残月,湿了谁的青衫,淡了谁的归程?秋风早已吹过心面,不知何时能吹破这一层禅机?于是想,可以再登碣石山,寻找心灵的慰藉。碣石山的海拔不高,在山脚下,我眯起眼睛望向山上,却也是重峦叠嶂,层林苍翠,别有一番险峻挺拔。青石的台阶,一步一步登上去,无丝毫劳累之感,沿途有大片的野菊花,像在这山上安家一般,铺上了一层金色密实的毯子,还有枸杞子的植株,上面缀着红果果,让我惊叹在这深山之间,这些野植物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走了好久,终于到了曹操的点兵台,想这碣石山,定是因这曹操而名满天下,曹操在此观沧海,留下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千古名句。抚摸着点兵台的石桌,望着那些漆金的塑像,我不禁想象起了当时点兵的情形,心中感慨万分。离开点兵台,下一个目的地是碧霞元君祠,那里有道家供奉的神,我历来是敬重信仰的人,因此,来到碧霞祠,双手合十,三次鞠躬,就当是为自家祈福了。又观石瀑,达摩洞,虚怀若谷,一线天,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在话下。最后的景点,是观海阁,站在碣石山的最高处,鸟瞰,虽然早已见不到沧海的波涛翻滚,但是心中恢宏之气油然而生,不自觉地吟起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碣石山之游,不但感受到了秋日的美好,更体味了古人的远大抱负和志向。真真是“不虚此行”!

  第三弦音:暮秋·秋月与秋雨

  深秋的夜晚,我站在阳台上,把头探出窗外,秋风真的好凉,今天是十五,一轮圆月挂在天边,看见月亮,自己又不由得想起了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秋月,美得深沉,美得寂寞,美得苍茫。秋风吹湿了我忧伤的眼睑,有什么温温热热的东西在眼眶里。这时,月亮钻进了云里,掩起了她的倾国倾城之姿。滴答滴答,好像是下雨了,秋雨为这个悲凉的秋末又渲染了几笔,正是这雨,触到了我心中最柔软的一处。“冷雨清秋,风清景洌”。其实我多么希望,可以多去感受喧嚣夏日后的清新宁静,漫漫寒冬前的短暂芳香,多去体会“秋风之性劲且刚”的豪迈,少去喟叹“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无奈。也会被秋而“感”,却不再为秋而“悲”了。

  曲终·送秋

  看惯了秋风,听惯了秋雨,心中的浮动会渐渐平静,然后是一份安逸油然而生。秋渐行渐远时,心中又多几分期盼,不舍得秋天的离去,如同不舍得故人。我站在这一个秋的尾巴上眺望下一个秋天,秋天,我们明年老地方再见啦!

【秋古风雅韵高三作文】相关文章:

秋的作文02-19

秋作文02-21

秋的童话作文11-21

秋雾的作文11-17

桂花秋作文11-20

人生是秋作文12-14

秋写景作文12-15

秋的美丽作文02-24

秋的礼物作文11-05

故乡的秋作文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