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

时间:2020-11-30 08:11:42 端午节 我要投稿

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4篇

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 篇1

  端午本是中国传统节日,但韩国以“端午祭”向联合国申请“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并得到批准,这表明韩国对端午的重视不亚于中国人。其实端午早传到韩国、日本、越南,古代韩国也像中国一样在端午节放假,韩国江原道江陵市每年举办“端午祭”庆典;日本古代每年举行端午庆典,成书于宋代的日本名著《源氏物语》第二章载:“五月端阳节,人人急于入朝参贺。”这天日本男人骑马射箭,女人穿着中国服出外游玩一庆祝节日;古安南(越南)有个国王的名字名叫陈端午。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从文明的历史和影响的广泛看,中国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

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4篇

  一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战国屈原。梁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但五月五日节俗已见于春秋,《琴操》:“介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这比屈原早300多年。《史记·孟尝君列传》:“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索隐》引《风俗通》:“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孟尝君生于公元前346年,比屈原自杀早了近70年,可见端午节最初并非因为屈原。

  端午节缘于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观念。晋董勋《问礼俗》:“五月俗称恶月。”这个观念缘于上古,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玄戈》:“五月,东井、七星大凶,胃、参致死。”东井,即二十八宿之一的井宿,因它在玉井之东,故称。这虽见于秦代,但却历史久远。《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日在东井。”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东井星主管五月。汉王充《论衡·说日》:“当夏五月,日长之时在东井,东井近极,故日道长。”五月不吉观念渗透到民间,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五月为凶月,是端午赖以建立的文化基础。

  端午最初作端五。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中“端午”条引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骛角黍。”《艺文类聚》卷四引《风土记》仍作“端五”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五与午同音通用,《周礼·壶涿氏》:“午贯象齿”郑注:“午故书为五。”端五后作端午。古人忌重,五月五日重五,被视为大不吉。《抱朴子》:“或问辟五兵之道,答曰: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北魏魏收《五日诗》:“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艺文类聚》卷四载《续汉礼仪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道教《八道秘言》称五月五日为“地腊日”,《杨公忌》:“(五月)初五日,不宜问疾,名地腊日。”原始的五月五日禁忌与粽子、龙舟等拯救屈原等没有关系。

  端午节时宫观寺庙举行驱鬼祈福仪式:第一,道长在祭祀仪式上念“急急如律令”的魔法咒语以驱鬼除魔;第二,道长画符镇鬼,并派使者持神符一道,到其它地方去驱鬼和镇鬼;第三,道长要为国家和百姓祈福;第四,出外驱鬼的使者活动结束后要向道长汇报驱鬼的情况。这些活动的中心就是祭鬼和驱鬼,它清楚地表明:恶鬼作祟是五月五日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的根本原因。《古尊宿语录》卷27载,舒州龙门佛眼禅师说:“今日端午,世间人钉桃符、书门阃,使万邪不窥其户,百鬼不入其门;世间人又使针烧灸,采药登山,使万病不干其体,疫疠不入其身。”也揭示了端午活动的根本目的:驱鬼除病。可见,端午节是鬼节,端午节为对付“百鬼”和“万病”而生。这些记载,揭示了端午节产生的真正原因。

  明白了端午节起源的根本原因,端午的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端午又称“续命节”,就是因为有恶鬼索命。《风俗通》:“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续命缕的形态,唐代仲子陵《五丝续宝命赋》有载:“颜似渥丹,对回鸾之十字。手如振素,盘续命之五丝。其五丝也,蕙绿轻重,兰红浅深。皎皎而有莺其领,采采而亦翠其衿。既比方而一色,又条畅乎数寻……懿寿丝之礼大,续宝命之天长。”端午节时,荆楚民间以彩丝系在臂上,唐花蕊夫人《宫词》有“玉腕斜封彩缕长”之句。道教《三洞奉道科》称五月五日时举行“续命斋”的法事,北齐后主的妃子冯小怜以五月五日进纳,故号她为“续命”,取端午冲喜续命之意。以丝系臂为防恶鬼夺命,故可以达到“续命”目的。介之推、伍子胥等死于五月五日是因恶鬼索命。魏邯郸淳《曹娥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伍君即伍子胥。这些人死法不一,但都因恶鬼所害。端午恶鬼猖獗是他们死亡的原因,端午节举行祭祀仪式是为了驱除恶鬼。隋唐以后南北文化合流中端午节被整合,由于屈原影响大,端午节变成祭祀屈原的节日。屈原在宋代被封为公侯:“屈原庙,在归州者封清烈公,在潭州者封忠洁侯。”元代屈原被封为“忠节清烈公”。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主角时,介之推、伍子胥等湮没无闻,驱鬼的动机也被遮蔽,遂形成今天的端午习俗。

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 篇2

  “咚锵……咚锵……咚锵…… 不是敲门声,也不是鞭炮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惊醒我的是魂牵梦萦家乡的龙舟锣鼓声。原来今天是端午节。可是街上却冷冷清清。行人无精打采,小河里只是飘零着 几片寂寞的枯叶。我该去哪儿寻觅你——家乡的龙舟,以及那雄浑响亮整齐划一的“嗨嗬、嗨嗬……”的龙舟号子声?!曾几何时,万人空巷;曾几何时,人山人 海;曾几何时,龙腾虎跃;曾时何时,倒海翻江……一切的一切,曾经的曾经,而今却只能在梦中追忆了吗?!

  “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陽;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龙舟赛,赛龙舟,看看哪个好儿郎。”这是家乡端午传唱的儿谣,赛龙舟成了儿时端午节最重要的一项看点。

  “噼里啪啦”的一阵鞭炮响,我们一群小孩飞速冲上了围堤,展眼望向河的对岸,只见对河的x家、x家在一群小伢子的簇拥下,他们两村的龙舟下水了。对 岸的小伢们见着我们站在围堤上看他们的热闹,都得意的朝我们叫喊:我们的龙舟先下水就一定赢哦!我们一群小伢也不甘示弱,朝着对河一阵乱喊,就下了围堤, 大家都说去报告周四叔。周四叔是我们周家村赛龙舟的权威人士,掌龙舟的舵手。我们小伢子奔跳着来到周四叔家,只见那儿已经围满了不少人呢,大家正在七嘴八 舌的讨论着今年赛龙舟的具体事宜。

  正端着碗吃午饭,一阵“锵锵”锣鼓声、“噼啪”鞭炮声猛然响起,我丢下手中的饭碗顾不得母亲的责骂往外冲。果然见大人肩扛龙首、划桨雄赳赳的朝河边 走去。xx叔照例是扛着尾舵。他们脸色微酡着,一副兴奋的样子。周四叔安顿好龙首、尾舵,又仔细检查一番,接着调整好桨手的位置。对河的龙舟早已划得了河 心,等得不耐烦了,一声紧似一声的催促着。周四叔的龙舟这才缓缓划入河心。

  这时围堤两岸站满了人,男一女老少倾家而出。老人们嘴里叼着香烟指画着;女人们手里拿着,头上戴着洁白芳一香扑鼻的栀子花说笑着;我们小伢子个个脖子上 挂着装有咸蛋丝袋,连同地上的小狗东遛西窜,追逐打闹,一副噪噪杂杂,闹哄哄的样子。比赛就要开始,原来噪杂的声音倏的停顿了。我们的心也跳到了嗓子眼, “当当当”一声急急的铜钟敲响,顿时鼓声响起,随之节奏愈来愈快。如闷雷,如疾蹄。桨手们卯足了干劲,身体前仰后合的,劲往一处使。而周四叔略倾着身一子, 全神贯注的凝视着前方。只见那龙舟卷起白白的水花好似离弦之箭向前冲去。两岸的围观群众随着龙舟蠕一动着、奔走着,呐喊着,一时踩掉了鞋子,挤下了小伢。喊 声、叫一声、车铃声人声鼎沸。经过一个时段,距离逐渐产生了,也有使坏的,尾舵一摆,龙舟横了过来,把前面的船往河边挤,两船遭遇,竟缠在了一起。半天才得 以脱身,接着又奋起猛追,岸上的唏嘘一片。

  最终,比赛结束了,赛手们咧着嘴湿一漉一漉上了岸,比赛的成绩已经不是很重要,一阵阵“噼里啪啦”的鞭炮,都在为自己的队伍喝彩。硝烟逐渐散去,围堤上的人亦逐渐离去,而那首传唱的儿谣和着空气中阵阵粽子的香味,这些,竟是那么的亲切和浓郁了……

  午后,暖陽明媚着观看龙舟竞赛人们,我携带喜悦的笑容,沿着石桥扶拦一直步履向前行的人群里边靠近,水东江位于茂名市的永久桥与涫渡桥之间,一域滔 滔的江水奔向东流。石桥的扶拦与江水大道两岸被从四面八方赶来水东江观看龙舟竞赛的男一女老少汇成|人山人海。几乎站满了十里长堤,有部分群众则舒舒服服坐在 竞赛组委会早已搭建好帐篷里的观众席上。辽阔的水东湾,撑伞的、带太陽帽的、欢呼的、探头的……江水海堤,彩旗飘飘,花伞如云,热闹非凡的一片。宽阔的水 面上,风平浪静,波澜不惊,似昨日一样的平静,却彼有带几分开朗,缓缓细流的江水,随微风哗啦哗啦地欢笑,抒迎接龙舟竞渡赛的到来。在水面两岸的中央,高 高地架起拍摄影栅,一位摄影师与几位指导演就位,紧接着就是,工作人员在广播,随喧扬龙的传奇与辉煌历史象征,以及宣布来自哪八个市与县的参赛小组简介。 几十艘从江的东湾头划过来的参赛船整齐地浮列在水东湾两旁,船上挤满了参赛的成员。离观礼台大约200米之处,一条条舟身狭长、前饰龙头、后装龙尾、彩旗 飘飘的龙舟在海面上穿梭如鲫。舟上的桡手们一律穿着规格的运动服,有红色,黄|色,蓝色……等,男的精神抖擞,女的英姿飒爽。他们在不紧不慢地划着龙舟,互 相致尊,正在做着决赛前的最后训练。各市各县的参寒成员各就各位,各位观众与成员请准备好一切,将拉开比赛的序幕!

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 篇3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我们老家的端午节,又称五月节。小时候也不知道究竟为何要过这一五月节,只知道这一天在农忙之余还能有好吃的粽子。所以端午,最忘不了的是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我们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其次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插艾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我们家乡把插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窗户。端午插的艾草,我们称之为家艾,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可见,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的早晨,天刚露出鱼肚白,妈妈就去自家的菜园地的角落采集艾草。那些散发着香气的艾草一拿回家,满屋清香。早饭后,爸爸端起板凳,放在门槛上,将一把艾草整整齐齐的竖着插到门上。微风摇曳着艾草,散发出阵阵清香。我们的家乡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端午艾,是药草,家家户户离不了;门上插把端午艾,蝎子蜈蚣无处逃。”

  艾草又是一种天然蚊香。到了晚上,天将黑的时候,妈妈就拿出早已上一年端午节用过的干艾草,点燃起来,然后熏遍屋内屋外的各个角落。艾草冒出的黄色烟雾,散发出的特殊香气,充满了整座房子。我好奇地问母亲,为什么要用艾草熏。母亲总是慢腾腾地说:“熏草香,香满堂;熏蚊虫,辟邪恶。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熏艾草,一年里人也不会生病。”记得夏天,只要我们身上生了痱子,妈妈就用陈年的艾草烧水,给我们洗澡。秋天或者冬天,身上有寒气,也是用陈年的艾草熏烧,一出汗,马上就好了。

  在端午节的这一天,家里人还会上街,花上几分钱或者一毛钱,给我们这些孩子买来香囊,挂在身上。我记得自己佩戴过的香囊,最喜欢的是红辣椒形状的。传说佩戴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最后就是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喝雄黄酒。雄黄其实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所以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等谚语俗语。在碘酒未发明年代,我国人民就是用白酒调配雄黄和白矾水来涂抹毒虫蜇伤和蚊叮虫咬的。人们熟悉的《白蛇传》里,端阳节,许仙听信了法海的话,让白娘子饮了雄黄酒而显露出了原形。现在不少地方在端阳节还要在屋内外喷洒雄黄水,并在儿童的耳、鼻、额头上涂抹雄黄。不过据现代科学分析,雄黄有毒,不宜内服。

  家乡的端午节,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多想再过一次家乡的端午节啊!

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 篇4

  一年的端午节,又到了赛龙舟吃粽子的时候。在这个热热闹闹的季节里,我怀念起了家乡的端午节。

  我的家乡是木兰溪上的一个小镇,端午节的气氛特别浓厚。家乡的端午节是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的。家乡过的端午节流传的风俗: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赛龙舟,中学生作文《初中写端午节的作文》。

  糕是为祭祀祖宗用的,是用面粉或用米磨成粉发酵后加糖做成的,松松的、甜甜的,很好吃。 记得每年五月初二,母亲都会从棕树上砍下一朵棕叶,捆在高高的四方桌桌脚上,顺着叶子的纹路扯成一条一条的,末端还是连在一起的,用来捆粽子。洗好的粽叶和糯米端过来,还有调羹和筷子,一切准备就绪,就搬来小板凳开始包粽子。而我就在旁边蹦来蹦去的,不停地问什麽时候才能有粽子吃。看着一片片粽叶在母亲灵巧的手里神奇地变成一个个精致的粽子。没多大会的功夫,桌脚上就挂起来一串串精巧的粽子,解下来提在手里沉甸甸的。就那样提着棕叶的梗一并放进大大的锅子里,得煮上好半天才能好,等吃上粽子多半都到了下午了。等到一揭开锅,一股浓郁的棕香肉香立即扑鼻而来。 家乡的端午节有吃螺的习俗,据说是小孩在这一天吃螺会变得聪明。螺这东西当时不昂贵,五分钱就能买一盎,村里几乎家家都买得起。初三这一天,卖螺的小贩会满村里吆喝。小孩们向大人讨了钱、买了螺后聚在一起吃;孩子们吃了螺,留下螺壳,就屋顶上扔,弄得旧瓦片喀啦喀啦作响,其乐无穷。 オコ跛囊辉纾大人就会叫小孩们去田埂拔一捆沾着露水的艾草,回来插在门框上。大人们说这样驱蚊虫、能避邪。等插在门框上的艾草渐渐被风干了,就成了药。夏天村里的小孩容易得胀肚子,肚子鼓鼓的。拔一根干艾叶放在锅里煮。蒸气冒出了一股好闻的香气,在屋里绕来绕去,冷却后让胀肚子的小孩喝下,有时肿鼓鼓的肚子就会渐渐瘪下来。 初五是过端午节的高潮。家乡民俗认为,五月为恶日,悬挂艾叶如旗、昌蒲似剑,可驱邪除秽。每当五月五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在清晨去采带露水兰草、金银花、铁芒箕、番石榴叶、榕叶的“五味草”,当然还要在午时上井里打一桶甘甜的清泉。这水,都是泉眼里流出来的,没有任何污染。在端午节这天,水最凉,喝起来也最可口,喝了这天的水,可以保佑一年健康。用“五味草”和“午时水”煮鸭蛋,剩下的水给小孩洗澡,换上新衣服看下午的划龙舟。据说是水乡蚊虫多,用“午时水”洗澡可防叮咬。

  端午节前,村里的小孩都会缠着母亲或祖母给打个“蛋兜子”。“蛋兜子”是用五色丝线结成一个精致的网络子。用“五味草”煮鸭蛋,会把鸭蛋染得黄黄的。装进网络子里,挂在胸前衣襟的纽扣上,胸前的衣服通常也被染上一圈黄渍。出门一碰上小伙伴,就把鸭蛋掏出来,对碰撞,谁的蛋壳先破了,谁就输了,就剥了壳吃掉,有一种淡淡的五味草的清香。小孩子对于鸡蛋很感兴趣,并不是因为他们特别的喜欢吃,而是因为他们特别的喜欢“斗蛋”。带上几只蛋,早早的来到教室,几个一群在课桌上拿蛋对撞,谁的蛋被撞破谁就输了,好胜的小孩们玩得可开心啦。 龙舟竞渡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民间活动。我家乡龙舟竞渡据说也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端阳的下午,四乡八邻小孩们穿上新衣服,佩带“香囊”和“蛋兜子”,高高兴兴地跟着大人们观看龙舟竞渡。岸上人头攒动,翘首瞻望;溪面龙舟灿烂,一字排开;船队服色分明,沿岸彩旗飘扬;一声炮响,船如箭发。执旗手站在船头,挥动令旗,助威呐喊;锣鼓手敲起锣鼓,节奏声声,扣人心弦;划桨手赤膊上阵,齐心协力,溯流奋进。竞渡完毕,夺标龙舟披红绸,插红花,放鞭炮,摇头摆尾绕江向观众致意,似英雄凯歌颇自豪…… オダ肟家乡好多年了,隔着遥远的时间和空间我仍能嗅到那股棕叶的清香。妻子和我都 是从家乡出来的,每年端午节,妻子也会用“五味草”煮一些鸭蛋,也会从市场买一点螺煮给女儿吃。现在,超市可以买到各种的粽子,有包红枣蜜饯的、有包蛋黄果肉的;妻子也会包一些粽子,但我怎么也吃不出母亲包的感觉,怎么也感觉不到端午节那个闹烘烘的气氛。 20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怀念家乡的故土,怀念家乡的人——勤劳善良的人民,简单而古朴,充满生活情趣的人,永远忘记不了家乡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作文1500字4篇】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小学作文02-16

端午节传说的作文01-12

端午节的小学作文01-12

过端午节的作文01-05

过端午节的作文01-05

端午节的节日作文01-04

我家乡的端午节作文06-29

【荐】快乐的端午节作文04-06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荐】04-01

愉快的端午节作文【推荐】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