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观火的历史典故

时间:2022-07-25 22:09:04 历史典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隔岸观火的历史典故

  隔岸观火,站在对岸看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加帮助,而采取观望的态度。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隔岸观火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隔岸观火的历史典故

  出处:

  《隔岸观火》选自《投谒齐已》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故事: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雎,对范雎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雎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

  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雎的建议,也无可奈何。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改派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赵括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雎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雎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

  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雎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

  探源:

  隔岸观火,就是“坐山观虎斗”,“黄鹤楼上看翻船”。敌方内部分裂,矛盾激化,相互倾轧,势不两立,这时切切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对付你。正确的方法是静止不动,让他们互相残杀,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

  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君,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

  公孙康听说二袁归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考虑,如果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俱怕袁氏吞并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

  隔岸观火成语的解释

  隔着河看人家着火。唐·乾康《投谒齐已》:“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

  隔岸观火成语的近义词

  袖手旁观 [ xiù shǒu páng guān ]

  唐韩愈《祭柳子厚文》:“巧匠旁观,缩手袖间。” 后以“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的冷淡态度:同志有困难,我们要全力帮助,决不能~。袖手:把手揣在袖子里。

  见死不救 [ jiàn sǐ bù jiù ]

  看见人家有急难而不去救援。

  置身事外 [ zhì shēn shì wài ]

  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

  隔岸观火成语的造句

  1、这是我们在安妮宝贝的书里最心动的一个地方,这几日下来,我们也只有斜倚着石桥隔岸观火了。

  2、在此次变故中,最让我寒心的是多位好友隔岸观火,不肯伸出援手。

  3、肆南当地的军官早就与叛军沆瀣一气,连淮上和淮下两省直属于慧王的联军也在隔岸观火。

  4、对于别人危急的事,我们应该挺身而出,不应该隔岸观火。

  5、然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永远都不能忍耐国家保险受到要挟,或者在人民被杀的时候隔岸观火。

  6、此外,任意进行救援使私有资本由于担心被削减或剥夺都只能隔岸观火。

  7、我让他们自己设法度过难关,其实是在训练他们处事能力,怎能说我是隔岸观火呢!

  8、我猜想他帮我对付凌雪族,只是借刀杀人,他好隔岸观火,坐收渔利。

  9、我们绝不能抱隔岸观火的心态,以为远在天边,要求美国在开火之前三思而行。

  10、太阳哺育我们,而它正在火海中逃往,我们是隔岸观火的人。

  11、这位国防部长要说的是,许多隔岸观火的人所发出的指责纯粹是无稽之谈。

  12、许多政治明星人物都决定独善其身,隔岸观火。

  13、要我见死不救、隔岸观火?我做不到!

  14、朋友有难,怎可隔岸观火,置之不理呢?

  15、但是时常被视为远离公众视线的有组织犯罪仍然可以高枕无忧,隔岸观火。

  16、对于别人危急的事,我们应该挺身而出,不应该隔岸观火。

  17、所以,记住这句话:无论飞蛾扑火的热情,还是隔岸观火的冷落,都把它当做是生活中的一种体验。别憋气,开心点。

  18、你是在隔岸观火,没有亲自去调查。

  19、你受伤的时候,我也被石块压在下面,听到你的喊声,我是力不从心,并不是隔岸观火,不去救你!

【隔岸观火的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历史典故精选02-28

历史成语典故:罄竹难书的典故02-22

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12-09

历史典故的成语11-23

白虹贯日的历史典故03-24

曳尾涂中的历史典故02-13

桃花的历史典故02-28

经典历史典故短篇09-15

历史典故:利令智昏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