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时间:2023-10-07 16:52:15 志杰 记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通用32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通用3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通用32篇)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1

  中秋节回家,看到村里的空地上,有一盘废弃的石磨,便引起了我对石磨的记忆。

  石磨这件古老的器具伴随人类走过了几千年,算得上从石器时代沿用时间最长的家用物品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我们这些年过半百的人们,对它有着太深的情感和记忆。

  几千年来,石磨被用来加工粮食,没有它的帮助,人们很难吃到细粮食品。石磨可加工各种粮食,如小麦、玉米、瓜干等。主要是把原粮磨成细粉,为蒸干粮或做汤做准备。

  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石磨,推磨成了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负担。白天大人们下地干活,晚上、早上还要推磨磨面。孩子们也不得不抱着磨棍帮大人们推磨。记得有时候早上还没睡醒,就被叫起来推磨,只好闭着眼推边睡边推。石磨很重,推起来很费劲,只好几个人一起推。记得上初中、高中时,星期六回家,先要推磨,磨上瓜干面,背到学校,再自己蒸窝窝头吃。粮食中最难磨的是小麦、黄豆、玉米等。一般要磨三、四遍才磨细。中间还要用箩筛好多遍。虽然辛苦,但当吃到用细面幹成饼或香甜的干粮时,推磨的辛苦便一扫而光了。况且家家如此,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石磨磨出来的玉米馇子做粥是最好吃的。经过石磨的磨压,玉米粒成了不规则的小颗粒,放进大铁锅里文火熬煮一两个小时,就成了香甜可口、令人流口水的玉米粥了,每人盛上一大海碗,就着咸菜,吃得大汗淋漓,浑身舒坦。在那经济条件差,饭都吃不饱的年代里,算得上一次大解馋了,吃着比现在的山珍海味还香。

  石磨推出的炒面更是令人难以忘记。把小麦炒熟,加上枣肉,磨成细粉,就可以用凉水冲着喝,香甜可口,既解渴又充饥,至今还记忆犹新。虽然现在超市也有卖的,但总喝不出原来的'味道。大概是现代化的磨面机在磨面时温度高所制吧。

  石磨中还有一种叫水磨,是专门用来磨豆腐,磨杷谷、煎饼糊糊用的。往往是富裕家庭才有,大多数家庭要借用别人家的。平时用得少,过年、过节时用得多。

  随着时代的变迁,石磨逐渐谈出了人们的视线,几千年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在城里人大都到超市或粮店卖面粉,而广大农村普遍采用把小麦投到馒头房,凭存粮本到馒头房拿馒头的方法。

  现在的孩子们恐怕只知道吃馒头,想象不到过去人们推磨的艰辛吧。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2

  家楼下的菜场被商场所取代了,我的绿苔青石磨曾在那儿。

  绿苔青石磨,读来不免有些拗口。我似乎觉得像是失去了什么似的,但它从未属于过我。我会记得,放假闲暇时,常光顾的那家摊位。摊主是一个和善的人,每一次在我吃早点时,他会向我露出欣慰的笑。渐渐地,我成了那家摊位的熟客。而豆浆是我到那家摊点每天早上必喝的东西。我记得在店里的那个伙计,他会熟练地推着那台长了青苔的石磨,石磨悠悠地转着,就像岁月在底下磨了出来。加一点黄豆,石磨转两圈,加点水,再继续转,转出来的豆浆用慢火细煮。喝的时候,黄豆微小的粒影似乎就会在其中漂旋。虽然豆浆入口时不像豆浆机磨出来的那样具有顺滑的口感,但是却显得十分有层次感,似乎还有一股天然的清甜,回味悠长。

  一次去吃早饭,结账时发现忘记带钱了。记忆中好像是第一次出现那样的窘况,那时的移动支付还没有这么普及,我不禁尴尬地挠了挠头。老板朴实一笑,说要不让我推会儿石磨,用劳动换取报酬。这是我憧憬许久的活,毕竟我早就想亲身感受一下推动老磨子的那种成就感和喜悦,于是便愉快地应承下来了。

  走到磨子前,细看那青苔,其实并不是常见的那种绒毛状的青苔,它们是紧贴在石磨的边壁上,和石磨严丝合缝,已经融为一体。摸上去完全是石磨坚硬的颗粒状凸起,不是青苔的绒毛手感,但手上着实覆上匀匀实实一抹绿,古朴而又生机勃勃。

  推动石磨时,我才真切感受到什么叫沉,费尽全力才能让磨盘缓慢地挪到前面一点点。磨盘才转到半圈的时候,我的.手臂就酸软了。想起电视里看到的拉磨子的毛驴,我还真有点想变成它们。摊位的老板和伙计见状都笑了,笑声中,我能听出他们发自内心的善意!

  老板带着笑意地望着我说:“孩子,厉害,别说和你同龄的,就是比你大一两岁的人,也很难推动半圈。今天早餐免费了,就当圆了你推磨子的梦吧!”

  如今,那菜市场已然关门,石磨也就不见踪影。但那抹绿色的青苔,仍时常在心中飘荡。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3

  暑假里的一天,爸爸带着我和妈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走在宽阔平坦的公路上,看到家乡的变化,爸爸兴奋不已,不停地向我和妈妈唠叨:“现在家乡变化真大。路变宽了,山变绿了,平房变新楼,到处都是果树,树上挂满沉甸甸的果实,真是名符其实的水果之乡!”

  车驶在林荫道上,隐隐约约可以看到远处的一些楼房。

  “你们看!”爸爸高兴地指着不远处的一间小学说,“那就是我的母校。以前的平房教室没啦,替换它们的是一座座崭新的教学楼了!呵呵!”

  终于到家了。向众多的亲戚问好后,我便出去溜达溜达。门口的一座石磨吸引了我。石磨的面上泛着石材特有的青光,虽然布满了灰尘,但摸上去仍很光滑,我想:一定是长年累月的摩擦造成的吧!石磨上的沟还积着雨水,好几个地方还长出了暗绿暗绿的青苔。于是,我好奇地向爸爸打探起石磨来。从爸爸口中,我知道了关于这个古老石磨的故事。

  这个石磨是村里孩子的好去处,小伙伴经常爬到上面去嬉戏玩耍,因为石磨并不是经常能用得上的,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家里来了重要客人的时候,才会用石磨来做豆腐或糕点。对于常年饿着肚子的孩子们来说,这可是日盼夜盼的天大喜事。天刚蒙蒙亮,孩子们就早早起床了,帮忙捧着泡了一个晚上的大豆,一碗一碗地倒进石磨里,准备磨成豆浆。当细腻而均匀的“咯吱”声响起时,啊!石磨开动啦!孩子们都高兴地拍起掌来。

  只见大人们双脚一前一后站成弓字步,双手紧握磨搭钩的手柄,连续的推拉,石磨也跟着他们的节奏,时而欢快地歌唱,时而沉重地呻吟,一圈一圈悠悠地转了起来。伴着石磨“轰隆轰隆”的响动,奏起了做豆腐的.乐章。不一会儿,磨缝里便挤出白色的乳汁来,孩子们看了,脸上都洋溢着无比幸福的微笑。

  豆腐终于做好了,捧着白嫩嫩、滑溜溜的豆腐,心里的那种甜啊,早溢了出来。别家的孩子也会围了过来,这时奶奶会每人分上大半碗,让他们也解解馋。

  过年是孩子们的期盼,却是大人们的烦忧,因为再穷的人家也得想方设法准备点年货,其中年糕是必不可少的。家家户户在过年前几天就要淘好糯米和粳米,将这些糯米和粳米按比例均匀混合后放在匾里,摊开凉燥,然后集中起来,置于石磨旁,由一个人一手把向,另一只手连续将一把米、一把米地抓置于石磨进口里,另外一两个人牵磨,石磨就连续旋转着,将米磨成粉。到了过年前一天,将磨好的粉加上白糖或者红糖拌匀,就可放在蒸笼里蒸,蒸熟即是可口的年糕了。

  当热乎乎、香喷喷的年糕从蒸笼里拿出时,早已守候在旁边的孩子们一边擦拭着嘴边的口水,一边把年糕端出去。那银铃般的笑声充满了整间屋子。

  夜风吹来,孩子们闻着磨盘上残留的面粉的芳香,还有村外野草花的芳馨,枕着夜莺婉转动听的歌声,在石磨的怀抱中入眠,做着一个个甜美的好梦。

  爸爸说,小时候,他们认为石磨的歌是最动听的乡间小曲。“咕辘辘,咕辘辘”,唱得天更高更蓝,“咕辘辘,咕辘辘”,唱得河水更清更甜,“咕辘辘,咕辘辘”,唱得人们整日被饥饿折磨的肠胃也开始幸福地蠕动。

  而在大人眼里,石磨却是一种难以解说的心事。年年月月,在注满风雨声的屋檐下,石磨悠悠,背负着历史的沉重与无奈,磨碎了祖辈们多少心血和汗水。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转眼30年过去了,村里早就有了电动石磨,村民若要磨粉磨浆什么的再也不用自己推磨了,做豆腐年糕也不再是孩子们的奢望。石磨终于象年迈的老人,停止了咀嚼,停止了歌唱,安然沉睡在岁月的残墙断垣之间。

  从石磨到电动石磨机,历史总是以飞快的步伐在前进。如今,家乡里已经很少人用这石磨了,但从布满青苔的石面上,不难想象当初它的喧闹和忙碌。现在,石磨以它那古朴的身姿静静地卧在屋檐下,历史从石磨的声音里走来,从石磨的身姿里走来。它——石磨,在为改革开放30年的变迁做着最有力的见证。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4

  磨房里,石磨爷爷正一圈一圈地转着磨豆浆。许多豆粒被他来来回回地压着,挤着,变成了白花花的豆浆,从磨盘的缝隙里流了出来。只有一颗小小的绿豆粒左躲右闪的,害怕自己被重重的石磨压扁,变成豆浆。

  小绿豆粒实在跑不动了,就乞求说:“石磨爷爷,石磨爷爷,我真的跑不动了。您为什么一定要碾我呢?”

  “小绿豆粒,不经历磨难,你哪能成为香喷喷的豆浆呢?”石磨慢条斯理地说。

  “你看我穿着绿绿的衣服,圆圆的,多漂亮,多可爱啊!变成了豆浆,又白又水的,多难过啊?”小绿豆粒委屈地说。

  “可是,如果你被磨成了豆浆的`话,所有的人都会更加喜欢你的。你也会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啊!”石磨爷爷耐心地说。

  “你就是想把我压扁。我才不相信你的话哩!”小绿豆粒一边说着,一边不服气地扭动着身体,想要摆脱石磨。只见他用力一跳,刚好跳进了豆浆里。

  没一会儿,一碗香甜的豆浆端上了饭桌。小主人一看豆浆上漂着一颗绿豆粒,想都没想,拿起筷子就把他挑了出来,扔到了垃圾桶里。小绿豆粒这才后悔,真不应该不听石磨爷爷的话啊!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5

  院子里的那盘老石磨,很有些年头了,坑坑洼洼的磨身上面尽是岁月的斑驳,磨的表面也纵横着道道沟壑……

  石磨是爷爷一锤一凿打好又从石场背回家的,听爷爷说打这盘磨的时候,爸爸才刚出生。那时家里拮据,全靠给人磨面换些粮食吃,爸爸吃那石磨磨出的面吃了二十年,我也吃过,却只有一次。在我看来,磨是爷爷亲手打的,又和爸爸差不多大,爷爷看它应该像自己的孩子,而爸爸看它则像兄弟吧。然而他们都曾一脸虔诚地告诉过我:那盘老磨,是我们家的恩人……

  现在,常常见年近八旬的爷爷一个人守着老磨发呆,嘴里喃喃着,目光宁静而深远。许是忆起了那些陈年的旧事,心生感慨了吧。他往往一坐就是一整个下午。爷爷老了,越来越听不清事儿,眼前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总显得他那么格格不入。爸爸要给他装助听器,他嫌麻烦,搁在家里根本不用。前一阵子家里翻修房子,住进新居的他却总也打不起精神。尽管每天仍是静坐,但目光却已不再安详,总若有所思地透着些许失落。家人以为他是想奶奶了,一度想给他找个老伴。然而只有最懂他的爸爸知道他想要什么,待到爸爸将那盘因占地而拆掉的老磨又抬回来弄好安到院里,老人才颤颤巍巍地从房里走出来,上前用双手摩挲着磨身,好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

  爷爷从不许我用馒头喂狗,更不许吃饭时掉饭粒。我常常跟他说:“这不是您那个年代了……”而固执得可爱的老人总会一本正经地教育我:“啥年代也不能糟蹋粮食啊!”爷爷是挨过饿的,对吃,他从来都不挑剔。他常说:“做梦也想不到能顿顿吃上白面……”有一回,老人心血来潮,想吃玉米面饼子。家人马上买来精玉米面做出来,望着油黄金灿的饼子,老爷子却直摇头,连称不是这个味儿。可不是,面是精制的面,油是上好的'油,吃饼子的人心情却已不同往日,这味儿哪能不变呀……见老人一脸的沮丧,又是孝顺的爸,费好大的劲将那盘闲置了几十年的老磨彻底清洗了出来,把玉米粒淘了又淘,用老磨磨了两斤地道的粗玉米面,又在灶台老锅里不添油地烙了几个硬邦邦的饼子。端给爷爷时,老人眼神里顿时有了光彩,满脸欣喜地尝过一口后,却又皱起了眉头,小声嘀咕着:“是原先的模样呀,咋就不是原先那个味儿呢……”是呀,时隔近半个世纪的两片饼子,用的还是那盘老磨,还是老玉米面,还是灶台老锅……这些都没变,但其他的,全变了:时代变了,社会变了,生活变了,最关键的是吃饼子的人心境变了……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多少人、多少事匆匆而过,历经尘世沧桑、浮沉变故之后,谁敢保证自己没有变?谁又敢承诺自己不会变?其实时代变化也好,心境变化也罢,这都不重要。只要我们没有放弃,没有遗忘,只要我们仍然向着前方,仍旧拥有希望。那老人、老石磨共同守护的那份信念,便将永恒不逝……(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指导教师:郭秀娟)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6

  很久很久以前,在德宏的某一座傣族村落里,住着一位名叫小卜冒的孝子,他和母亲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有一次,母亲患了重病。可是吃了什么药,都没有好转,这让小卜冒十分担心。后来,有一位朋友告诉他,勐嘎山上的三仙洞里生长这一种名叫百年草的仙草,据说可以治百病。于是,小卜冒便出发去寻找百年草。朋友提醒道:“我劝你还是放弃吧,那里据说有千年狐妖守护着。以前去寻找百年草的人都没有一个活着回来,你千万不能去冒险啊!”可是,为了母亲能够早日康复,小卜冒决定前往三仙洞去寻找百年草。

  在朋友的指点下,小卜冒饥寒交迫,不分日夜地走了三天三夜。当他路过一座山神庙时,山神看到了这一切,山神被他的孝心所感动。山神告诉他,小伙子,你带上这些果子,这样千年狐妖就不敢伤害你了。小卜冒谢过山神后,便继续出发了。

  最终,他到达了三仙洞,千年狐妖闻到了他身上的果子味后,便说道:“把果子给我们,你可以拿走这里任何的东西。”小卜冒说:“请您们给我些百年草,可以吗?”千年狐妖顿时被这位诚实,善良,孝顺的少年感动了。千年狐妖说:“这些百年草,快拿回家给你母亲治病吧。另外,我送给您一个神奇的石磨,你只要转三下,就能变出你想要的'东西。”说完,小卜冒便开心地回家了。

  回到家后,小卜冒用百年草给母亲熬药,母亲喝完药后,病慢慢地好起来了。另外,小卜冒用石磨变出了许多吃的,用的,穿的来帮助穷人。慢慢地,他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成为了村子里有名的大富翁。

  这件事被临村一位贪心鬼发现了,于是,他来到小卜冒家,用许多金银珠宝来卖这个石磨,小卜冒:“对不起,这个我不能买。”这时,贪心鬼十分生气,决心一定要得到石磨。

  晚上,那位贪心鬼潜入小卜冒家中,偷走了他的石磨。当他走到一座小桥上,他开心地又蹦又跳起来,他一不小心,跳入河中淹死了。从此,再也没有人知道石磨的事了。

  后来,小卜冒与母亲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7

  石磨就那样安然孤寂地躺在小院的角落里,享受秋日阳光的温暖。野草从石磨的周围长出来,从石磨中心的洞孔钻出来,枯黄,在秋风里摇曳着,如奶奶渐渐枯干的手,一遍又一遍地轻扫着石磨。已经变黑的石苔,掩饰着石磨上的痕迹,让石磨变得更加陈旧而遥远。

  时间在消失,往事如野草在小院里疯长,开出一朵一朵五颜六色的花。阳光穿过满墙的爬山虎,透过岁月斑驳的痕迹,在石磨上反射出黯淡的光芒,沧桑而久远,仿佛在诉说一个久远的故事。我像一棵小草,萎缩在石磨的历史里,看着时光从石磨上走远,思念着祖辈们的恩情。

  我的童年,在石磨的嘎嘎声中长大。我听惯了父辈们那如石磨般沉重的叹息。看惯了奶奶和母亲躬着身子,双手推动石磨时划出的'美丽弧线。年轻的母亲接过奶奶的手,推动着沉重的石磨,长长的辫子不停地前后摆动。石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像一首令人兴奋的音乐。奶奶抱着一盆浸好的豆子或大米,坐在高高的木凳上,恰到好处地添上一勺。躲在奶奶身后的我,只看见两双手不停地挥动、忙碌、交织,如优美的舞蹈……

  逢年过节的时候,石磨就忙碌起来。奶奶把隔夜准备好的豆子和粮食一盆盆搬到磨房,父亲和母亲轮流着推磨。细糯雪白的米粉在大澡盆里厚厚地堆积着,奶奶用指头沾上一点,点在我的额头或鼻子上,活像个唱戏的小丑。奶奶和母亲说笑着,把米粉小心地舀进面盆里,加入烧熟的肉丁儿、大豆粒儿,用开水慢慢的搅和,再用手使劲地搓揉,最后做成一个个圆圆的米粑,做成节日的形状和一家人的快乐。

  石磨是奶奶从北方嫁到我家时带来的一件嫁妆。青青的石磨,不知在深山中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霜雪雨,经过石匠的钎削雕刻,刻出一条条凹陷的条纹,凿出滚圆的磨盘。奶奶生在北方的山村,在一次赶集中遇见了行走江湖的爷爷,于是便跟随爷爷浪迹天涯,走南闯北,生下我父亲后,奶奶就来到了爷爷祖居的小村子安居下来。爷爷依然在外闯荡,四处谋生。奶奶一直守着石磨,过着细水长流的清贫生活。石磨在嘎嘎声中悠悠旋转,奶奶种的豆子和粮食和着井水在石磨中碾碎,流淌出甘甜的汁液,奶奶的大半生时光也在石磨的嘎吱声中静静地流淌着。那些生活如石磨般沉重的日子里,奶奶常在磨房里低微地叹息,黯然地流泪。奶奶把自己的日子碾碎了,她推着石磨,艰辛地养育着儿孙,直到垂垂老矣。奶奶就像一具石磨,劳苦一生,磨出生活的滋味,磨出岁月的年轮,磨出儿孙的日子,磨着对爷爷的`思念。

  岁月沧桑,不知什么时候,石磨被移到了墙角,就像一个被生活遗忘的老人,孤独地守在院内的角落。奶奶的恩情在磨房里,她的青春、欢乐、痛苦和爱也在磨房里,和石磨一起仍在过去的时光里流转。父亲做了很长时间的工作,奶奶仍坚持不肯拆去这间磨房。她的固执和坚决,也是一种缅怀么?如今奶奶和父亲一起生活在镇上的新居里,享受着现代文明的舒适。当我坐在阳光下和老屋进行亲密对视的时候,奶奶也回到磨房前,安静地坐在井台边,和石磨一起沉默。她的眼睛就像那口干枯的老井,深邃茫然,岁月在她的眼角刻下了丝丝缕缕的皱纹,缕缕的白发在阳光下泛着悠悠的光泽。我想,老屋和石磨,也许就是老人心中那流不走的时光。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8

  我奶奶的家里有一个大石磨,那是用来磨豆腐的。

  大石磨长得很笨重。它由两块大石头组成,上面小,下面大。上面的石头有一个拳头大小的孔,专门用来放黄豆和清水,石头旁还伸出一小根木棍,便于推磨。

  奶奶常和我讲她和爷爷推石磨的情景。爷爷来推石磨,她来放黄豆、清水。奶奶告诉我,石墨转一圈就得放一勺水或两勺黄豆。奶奶还描述了她和爷爷推石磨的情景。爷爷推着沉重的石磨,奶奶手里拿着勺子,身边放着黄豆和清水。当爷爷推着木棍来到奶奶身边时,奶奶巧灵地躲开,等爷爷把石磨推到另一边,奶奶就在孔里放一勺水或者两勺黄豆,随着爷爷的手一伸、一缩,奶奶勺子的一勺、一放,浓浓的'豆香渐渐溢出石磨,充满整个房间。奶奶爷爷的谈笑声,也融合在了豆香中,溢出房间。

  就这样一勺水、两勺黄豆,一勺水、两勺黄豆的重复下去,白白嫩嫩的豆腐就磨好啦!虽然爷爷奶奶累得满头大汗,但看着软软的豆腐,他们也很开心了。

  就这样,石磨的"嘎吱嘎吱"声,想

  响了一年又一年,石磨慢慢旋转,时光也悄声无息地在这一推一拉中,在这嘎吱声中慢慢流走。奶奶爷爷从年轻力壮变成白发苍苍,而我,在这悠悠的老歌中,也从无知小童变成懵懂少年……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9

  1月30日星期四晴

  今天,我七点半就醒来了。我不想起床,和妹妹躺在被子里听故事,又睡了两个小时。还是乡下好,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

  起来后,我走出大门,看到晒着的大石磨,便知道今天有好玩的了,十分兴奋,便去洗漱一番,吃点米豆腐,去研究那石磨了。

  一会儿,爸爸带我们开车来到了凤凰山风电厂看大风车,我不禁想到一首歌:大风车呀滴溜溜地转当我还小的时候,在家看电视,里头总会响起这首歌。这风车好大,桨叶直径有110米长,机身有80米高。我幻想着我有25米高,一推那扇叶,全村的灯都亮了。风车后还有座大石山,我刚好借此机会学习了些攀岩技巧。回去的路上,我顺着路边幽紫的小花往下看,看到了山下优美静谧的景色。有些雾蒙蒙的,一座座小房子插在山脚下,一块块田有的绿、有的黄、有的蓝、还有褐色的屋檐和翠绿的大山点缀其中。远方大山之中还镶嵌了一个水库,像一幅优美的`色块抽象画。

  回家后我们吃了顿饭,天天吃11道菜的感觉真爽,我都不想回去了。吃完饭,一大群人围着大石磨,有两人在那儿不知转着什么。我迫不及待跑过去,见那石磨是圆的,和电动车轮胎差不多大小,但推起来挺费力的。将一小撮米放进去,五六圈就磨出来粉了。那粉从两石头之间跑出来,我用手捏了一撮,挺细的。我凑过去瞅了瞅,原来把米放在两个石头之间摩擦摩擦,也便磨成粉了。我十分好奇,也要求加入,于是我和舅舅一起合作磨粉,我们面对面站立,一人一只手握着石磨的手柄,他一推我一拉,他一拉我一堆,石磨慢慢地转了起来,时不时地停下来,让妹妹往小洞口加米。舅舅觉得很累,换爸爸上来和我拉石磨,我们磨着磨着就把盆里的米全部磨成粉了。舅妈走过来,边拍照边说:你舅舅都休息去了,你还在那儿充满活力的干着,你真有力气!我嘿嘿一笑,心想:这可能就是我喜欢的干的事情,就算辛苦,也觉得很轻松!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10

  农历七月二十四,侄女临嫁,我有幸回到阔别两年的农村老家。在我们哥妹五人出生的老屋里溜达,在南房的一个黑黯的角落里﹐发现了那个永不腐朽的的石磨(俗称“磨子”)。它静静地躺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沉重的身躯上落满了岁月留下的灰尘。算起来它也是与老屋差不多同龄,有近百年的岁数了。可是老屋是真的老了,腐朽了,石磨子却永远不会老。拂去灰尘,那深深浅浅的磨道和沟痕仍规规矩矩清晰可见。那些关于石磨的记忆﹐依然停留在几十年中的岁月中。

  那时候,我还没有石磨高。就常搬一个高凳子,坐在石磨旁。我的.目光也随着磨盘而动,我很惊讶它那么笨重的身体竟能被母亲转动起来。上下磨盘凹凸交错排列的粗石牙,磨出来的米浆竟是那么细滑﹐那么洁白。母亲总是握着石磨的把子,一边推着磨子,一边熟稔地用竹杆绑着的勺﹐将浸泡一天的粘米和水一点点放进石磨上的小小磨洞里。石磨在母亲的手里欢快地转动着,它们用坚硬的“牙齿”咀嚼着白米。这时候,石磨就有了鲜活的生命,就有了欢愉﹐有了喜悦。雪白的米浆沿着石磨的边,流到了周围的磨槽里,滴在石磨下的盆里叮咚作响,在母亲慈祥的笑容里散发着阵阵清香。

  母亲将磨好了的米浆放入锅里加热,放适量的食用碱,用力搅拌,雪白的'米浆就慢慢地变浓、变黄。热气腾腾地散发着特有的米和碱混合的清香,差不多熟了的时候,就置于盆内,任其自然冷却、凝固即成。食用时,母亲总是用那把飞快的菜刀切下一块﹐放在手掌上,再用刀分割成方方正正的小块,泡入冷开水中后谅冷﹐再捞出放进碗里。再在上面撒上一把翠绿的细碎葱花、油炸的辣椒末、姜末、酱油等拌匀,一碗清香爽滑、味道十足的米豆腐就成了。

  如今吃到的米豆腐﹐都是用搅拌机打出的米浆做的。但总感觉和石磨磨出的米浆做出的米豆腐相比﹐少了味道的纯正。其实我知道,这可能只是一种情结而已。完全是因为那静静躺在老屋里的石磨﹐带给我飘香的记忆。

  那时﹐每隔几年,母亲就会请来石匠师傅﹐将石磨凿一凿。师傅用一把锤子一个凿子,在他丁丁当当的敲打声中,那些已经磨平的齿槽﹐很快又变得清晰和锋利起来。

  石磨不只用来磨米浆做米豆腐,它还承担了磨豆浆做豆腐,磨米浆熬麻糖,磨芝麻,磨面粉等等很多与吃有关的事。一年四季﹐石磨都不闲着。由于周围只有我家这一个石磨,因而很多邻居常来我家磨这磨那,有时甚至要排队。每遇此时,母亲就给她们倒茶送水,与她们在石磨旁家长里短地闲聊。这些家长里短的欢声笑语﹐也就随着米浆的清香不时从磨房里飘散出来。

  母亲渐渐老了,磨不动了。我慢慢大了,有了力气。也就常常替代母亲转动着磨盘,母亲则坐在旁边给转动的磨盘喂米。就这样,在石磨悠悠的,磨磨唧唧的声响中,在家人温馨的呵护下,我在童年的无忧无虑中成长着。

  如今,南房里布满了蜘蛛网。这沉重的石磨早已为人所忘,它沉默寡言。也不再有人来转动它,它也失去了往日的欢乐。我不知道它是否还能静静地躺在这里,因为,一旦老屋朽坏,到时候,不知道还有没有它落脚的地方。到那时﹐我儿时的石磨﹐你又将会流落何方呢?

  曾想过把它搬到我的新家来,但这伙计也确实太沉太重,搬来也没地方。或许它天生恋旧﹐根本就不想远行。只好每次回乡﹐都记得去看望它。因为是它,见证了我们家几代人的酸甜苦辣。也因为它﹐曾是我童年最稳重,最鲜活,最难忘怀的好伙伴。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11

  记忆中石磨是有方向的。

  久远的记忆中,奶奶家的那架石磨厚重而朴实。小时候每次看到那青石制成的石磨,我都忍不住要上去推一把,而父亲总是笑我说:“你推反了。”

  “石磨是有方向的。”父亲说,“你逆时针方向推是怎么也磨不出来东西的。石磨千百年来都坚守着自己的方向,这是不会改变的。”记忆中乡村也是有方向的。古老的乡村似乎总是沿着某种固定的轨迹运行着,就像那写在长长的家谱上的字辈,一代代传承下去,永远不会也不能出一点点差错。在我眼中,乡村的方向总是一成不变的。这种一成不变让村里人永远无法洗尽泥土的气息融入城市,不管城市如何令人神往,也永远无法让乡村迷失它的方向。

  乡村的方向就像奶奶家中的那口大缸。春节之前,村里人都会带着自家制作的蜜枣、蜜糖果子相互拜访,看见各家的缸便会抓上满满的一把放进去。随着春节一天天临近,缸也越填越满。我最喜欢趴在缸边上,一边嚼着,一边嗅着,满嘴满身都是甜腻的香气。

  乡村的方向又像爷爷手里的毛笔。村里人总是执着地热爱着毛笔、墨汁书写的春联。爷爷挥毫泼墨时总是带着终年难见的豪气。后来,爷爷身体渐渐不好了,就让我打下手。孩童躁动不安的心灵难以装盛下书法的沉静,我最终受不了那枯燥,在一张红纸上写下“朱兴旺是个坏老头”后撒腿就跑,从此我便与爷爷的书房绝了缘。

  后来,我渐渐长大了,渐渐厌倦了乡村的味道:那石磨过于笨重,那缸内的糖果甜腻得过分,那手写的对联远不及印刷的精致……终于有一天,我凭一纸录取通知书离开了乡村。

  当我多年之后重回乡间,蓦然发觉,乡村似乎已经放弃了它漫长的坚守:磨米磨面已经全靠电机;逢年过节,投入大缸的糖果已经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大缸变得寂寞而空洞;家家大门上,那封塑的闪着光芒的对联取代了手写的春联。再后来,爷爷去世了,村里那座颓败的小庙上的对联是他最后的作品。

  乡村好像失去了它的方向,它终于被动摇,被改变,进而变得面目全非……

  离开时,伫立村口,原先田地间那一座座红顶、灰顶的简朴而温馨的农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琉璃瓦顶的别墅。别墅大门总是锁着,矮矮的院墙隔出了各家各户的隐秘。面对家乡,我隐约产生出一种陌生感。

  最近,父亲买回了一架小型石磨,说是要用它来磨豆浆。他让我帮忙,他加豆子,我来转石磨。

  “你转反了。”父亲说,“逆时针方向是磨不出东西来的。”

  我应了一声,反过来转,乳白色的豆浆顺着石磨间的缝隙流淌下来,我紧紧地盯着那石磨出神。

  石磨,你还在坚守你的方向吗?

  这是一架用现代化工艺生产的石磨,淡青色的大理石,木制的架子显得特别精致,但它的转动还是依循着那千年不变的方向。

  石磨没有失去它的方向,尽管它已变得如此精致。而同样精致了的乡村有没有失去自己的方向?无论乡村的外表同石磨一样被打磨得多么精致,它们应当还在坚守着它们的方向。

  或许有一天乡村真的会被市镇所取代,但那乡村的方向应该会铭刻在一代代曾经在乡村居住过、生活过的人们的心中。

  人是一定要有方向的,而有方向的又何止是人呢?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12

  小时候,就喜欢淡淡醇香的豆浆,甜甜稠稠的豆腐脑,白白嫩嫩的的豆腐,却没想到,在外婆家,看到并参与了一次富有原始味道的制豆腐过程,实在高兴!

  那天,正要小憩时,看到姨和妈妈搬出石磨,凑近一瞧,两个圆滚滚的石磨叠加起来,用两条木凳架起,上面的石磨有一个小洞,是放入黄豆的地方,旁边榫接着木质手把,下面石磨的木质石芯对准着上面的石洞,在下面放个大铁桶,准备就绪,开始大工程。

  姨和妈妈站在对立方向,姨一手拿着勺子舀豆子,一手握着手把上方,妈妈只要握着手把下方即可,石磨开始转动,转完两圈,便放入豆子,循环往复,我看得眼睛都乏了,便主动请缨帮忙。自己亲身体验到才知道这个不光需要志与力,还要一定的技巧,手要配合着主方,不缓不急,才能恰当放入黄豆,石磨如同时间的漩涡,白似淡黄浓稠的.汁液经石槽流入铁通,且缓慢地如同时间禁锢住,慢慢滴落。

  等碾成一大桶时,早已筋疲力倦,可真正大头戏却在后头,而决定成品质量的是我的外婆和外公。

  接下来我们要过滤,我们一起合力将稠液倒入又白又大的纱袋,即刻就变成胖头娃娃,撑着大肚皮,用手一摁,细腻的汁液流出,可是,这样费时间。于是,外婆成主干,我们成帮衬,摔、甩、压样样拿来,可这个倔强的娃娃圆滚滚地抗议,但是几个人的拳头轮番攻上,它就像泻了气的气球,慢慢扁平,看着光滑细腻的豆浆,不禁心头甜甜。

  但这个豆浆还不能喝,要慢慢冷却,再放入锅中熬至滚烫,这时才是我们能喝的纯天然豆浆。

  放置几分钟后,上面漂浮着一层白白的皮,就成了豆腐皮,味道淡淡的,听说妈妈和姨小时候抢着吃呢!这时候,外婆拿着调好的石膏过来,把豆浆倒入正方体的木制格子,成败在此一举。外婆一边倒入,一边搅动,如果石膏倒少,制成的豆腐太碎,像粉末一捏就碎;反之,豆腐变得太老,太苦。但是,外婆娴熟的手法让豆浆慢慢地凝成块,如同一个个可爱的小丸子。接着把多余的水舀干,紧接着把白净的纱布盖上,最后把带有似网子的木质格小心翼翼对准放好,那么就大功告成,静等软软糯糯的豆腐吧!

  现在,豆腐的品种越来越多,制作方法越来越科技化。这一次,是个不错的体验,因为它依然焕发着原始的味道,让我在此体会到原始的滋味。它虽然没有像长城那样成为中华民族之魂,但它是祖先智慧的传承。我为外婆而感到骄傲,为它的传承者而感到骄傲!

  幸福其实很简单,就在你眼中,只要用心就能;就在你掌心,只要合手就能把握;就在你脚上,只要移步就能到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13

  童年时,祖母叫我猜谜语:“石山上,石山下,石山腰里飘雪花。”猜上半天猜不着,祖母一旁笑吟吟的提领儿——想想庄稼院里啥物件是石头做的?我于是就扬起小脑袋细细搜索农家小院所有的石头物件,在排除了碾盘、碌碡、石臼之后,自然而然就想到了石磨。祖母爽声笑了:“果然还是俺那小孙儿脑瓜透灵,一猜就中!”

  窝在低矮小厢房的用来磨面的石磨,竟然是祖母谜语中的“石山上石山下”,磨扇的缝隙间落下的面粉,竟是谜语中飘飘洒洒的“雪花”!谜语很美,有山有雪,有动有静,寥寥数语,生动形象。然而,在我的眼中,推石磨磨面的劳作远不像谜语描述的那般轻松。“石山上”的大磨扇须有大力的推动,才会有“石山腰里”的“雪花”,庄稼籽粒变成面粉的过程饱含着庄稼小院的千辛万苦。那时,乡间日子清苦,用不起牲口,只能靠着人抱磨棍推动石磨。夏天小厢房里闷热难当;数九寒冬小厢房里冰窖一般,记忆中的小厢房里经常有母亲疲惫的身影,也常常发现母亲在灯光月影里转得昏天黑地,小厢房里永远生长着母亲沉甸甸的希冀。

  俗话说,“磨道虽短累死牛”。我家的老石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转动,轮回了无数个荒春炎夏凉秋严冬,环形磨道正是细密的年轮,织进了农家生计的维艰。老石磨不停地旋转,转白了祖母的鬓发,转弯了母亲的腰身……再后来,年岁既长,我就和哥哥能以稚嫩的身躯驱动磨扇了,时常主动接过母亲手中的磨棍,踏上茫茫无头路。小厢房里的烟窗台挂一盏若明若暗的煤油灯,昏黄的灯光下小屋变得扑朔迷离幽深莫测。磨扇上堆一丘玉米高粱或者捣碎的地瓜干,磨道上扑腾着两行小小的脚印。因为个子小,我只能把磨棍钉在胸前,随着粮食粒儿破碎的闷响,那被祖母叫做“石山上”的磨扇缓缓转动,推上小半天人也就被转的晕头转向,南北不分。记得有年冬天,母亲为生产队磨牲口饲料。石磨因为年久失修磨不碎玉米粒。为了省钱给我交学费,母亲不请石匠凿磨,咬着牙抱着磨棍没日没夜的推,粗一茬细一遍,常常从午夜一直推到鸡啼……

  六十年代初,哥娶来的嫂子接过母亲的推磨棍,仍旧与乡亲们一样抱着磨棍用石磨磨面。直到进入七十年代,村里才破天荒有了用柴油机带动的钢磨。一推磨就犯头晕的嫂子说日子要换个过法,与左邻右舍的女人们争着去磨坊磨面。虽说磨坊的柴油机的噪声大得对面说话听不清,与抱着磨棍推磨比起来,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嫂子欢畅惬意的时候,母亲抚摸着石磨说:世事变了!

  八十年代,村里有了电,磨面开始用电动机带动的磨面机,噪声小了,面粉磨得又快又好,各家各户的石磨逐渐成了多余的摆设。因为它挡道碍眼,陆陆续续被请出了农家小院,堆到村头巷尾,闲置在历史的废墟中。

  九十年代,村里办了面粉厂,用上了面粉加工机组,乡亲们打下粮食,只要往面粉厂一送,随时都能取到雪白的面粉。面粉加工厂的生意越做越大,前来换面的农户遍及附近十里八村。粮食加工成面粉已经不再是费心费力的劳作,而是一曲叫人愉悦的欢歌!

  改革开放二十年,家乡变化日新月日。村里规划了楼区,整修了水泥路,又建了很气派的学校,乡亲们日子舒心衣食富足,今非昔比换了人间!

  始于远古的石磨,伴随着农耕生活进程从遥远的时代走到今天,其影响不可谓不深远,而从根本上摆脱它们,摆脱贫困与落后,却分明就是这短短二十年的事。饱经岁月沧桑的石磨淡出我们的生存空间,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其中蕴含了多少代人的不懈追求!哦,石磨,你怎不叫人感慨万千……

  生活还在继续,希望还在前头,回望石磨也许只需一瞬,我们看到的却是洒满阳光的农家的小康生活!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14

  暑假里的一天,爸爸带着我和妈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终于到家了。向众多的亲戚问好后,我便出去溜达溜达。门口的一座石磨吸引了我。石磨的面上泛着石器特有的青光,虽然布满了灰尘,但仍很光滑,我想:一定是长年累月的摩擦造成的吧!石磨上的小沟还积着雨水,好几个地方已长出了深绿的.青苔。

  我好奇地向爸爸打探起石磨的历史,据爸爸讲述, 过去,这个石磨不经常使用,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家里来了贵客的时候,才会用石磨来磨豆腐或磨粉做糕点。对于长年饿着肚子的孩子们来说,这可是日盼夜盼的天大喜事。天刚蒙蒙亮,孩子们就提着泡了一夜的大豆,和大人一起去到石磨那儿。

  大人们双手紧握石磨的手柄,推拉起来,于是石磨就“吱呀吱呀“地响起来,那声音时而像欢快的歌曲,时而成了沉重的呻吟。石磨一圈一圈地悠悠地转,那白色的豆浆就慢慢地流出来。这时,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甜蜜的微笑。

  过年是孩子们的期盼。家家户户在过年前几天就将淘好的糯米和粳米,按比例均匀混合后放在匾里,摊开晾干,然后拎到石磨那儿去,一把一把地把它放进石磨里。于是石磨就转动起来,磨成了细粉,然后加上白糖或者红糖拌匀,放在蒸笼蒸成年糕。早已守候在旁边的孩子们,看着那香喷喷的年糕,一边擦拭着嘴边的口水。于是,那笑声充满了整间屋子。

  爸爸说,小时候,他们认为石磨的歌是最动听的乡间小曲。“咕辘辘,咕辘辘”,唱得天更高更蓝,唱得河水更清更甜,唱得人们整日被饥饿折磨的肠胃也开始幸福地蠕动。

  而在大人眼里,石磨却是一种难以解说的心事。年年月月,在注满风雨声的屋檐下,石磨悠悠,背负着历史的沉重与无奈,磨碎了祖辈们多少心血和汗水。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转眼60年过去了。石磨终于像年迈的老人,停止了歌唱,安然沉睡在岁月的残墙断垣之间。如今,家乡已经很少人用这石磨了,但从布满青苔的石面上,不难想象当初它的喧闹和忙碌。现在,石磨以它那古朴的身姿静静地卧在屋檐下,它在为新中国60年的变迁做着最有力的见证。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15

  我的老家,是一个拥有古典韵味的地方。那里风景优美,有一望无际的田野,清澈见底的河流,还有城市间难得一见的水井和石磨。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同回老家。刚进家门,映入眼帘的便是院子大门的边上石磨。小时候的记忆瞬间涌上心头,忆起儿时想玩石磨,而又不得允许的.场景,不由地笑了。

  忆起儿时的渴望,我迫不及待地按例询问奶奶,今年我是否可以学习磨石磨。在得到出乎意料的答案时,我高兴地快飞了起来——今年我终于可以去磨石磨了。

  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将行李放在房间,在奶奶的陪同下我做起了准备工作:先准备一些黄豆,然后拿一个大盘子放到大磨盘出口的下方,最后把“7字”木棍插在石磨的把手上,就可以开始磨黄豆了。

  我请奶奶帮我放黄豆,我就推着“7字”木棍,让石磨转起来。刚开始推的时候不是那么顺利,一推就停下来了。于是,奶奶告诉我,石磨在面前和后方的时候要推快一点,不然石磨很容易停下来。我按照奶奶说的方法多练习了几遍,可是每一次都有些地方磕磕绊绊。但熟能生巧,多练习几遍就好一些了。刚开始磨石磨还挺累的,不一会儿就气喘吁吁了。休息片刻后,我再接再励,继续努力,尽量不让中间有磕磕绊绊。磨着磨着,我越磨越顺,仿佛一下子找到了感觉,中间终于没有任何的磕绊了。

  我看到黄豆从两块石磨的中间不断地飞出来,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纷纷掉落。奶奶还表扬我磨得不错。不一会儿,磨盘上已挤满了千奇百怪的黄豆,它们形状、大小不一。我便用一把小扫帚把它们扫到大盘子里。奶奶说,要将它们骨肉分离,才可以拿去做豆腐。于是,奶奶演示给我看:把大盘子用力的左右摇晃几下,使豆壳和黄豆分开,并在黄豆之上。然后,把豆壳取出,把它们放到别一个篮子里。

  在我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将家里现有的黄豆都磨好了。通过磨石磨这种传统手工劳作,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多练习几次,就要熟能生巧,正如古语所云,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希望大家能和我一样,解决问题时,都能熟能生巧!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16

  我的老家在神木县城南离黄河岸15公里的一个深山沟里,家里世世代代使用着一副清道光年间用上等的青铁石制作的石磨,一百八十多年后,这副石磨还完好无损。

  石磨主要由磨盘和磨扇组成。磨扇又分为上磨扇和下磨扇。下磨扇固定在磨盘中间,上磨扇套在下磨扇中间的轴上。牲畜或人推着上磨扇沿着磨道转圈子,把粮食放入石磨中间的窟窿,上磨扇转动,利用有规则的石磨齿将粮食磨碎,从上下两副石磨扇中间的缝隙挤出来,经过细箩的两至三遍选筛,粮食即变成了面粉。

  磨道是一个圆环状的路。毛驴拉动石磨时,双眼被布条蒙住,拉着一副带动石磨的工具,绕着磨道转大圈,石磨则围着轴转小圈。毛驴是在失去视力的一片漆黑的世界里拉动石磨的。据爷爷和奶奶说,毛驴蒙住眼睛拉动石磨行走转圈时,才不会头晕,不会走出磨道。这就是毛驴拉动石磨磨面的道理。在黑暗的天地里转来转去,始终循着固定的圆路重复行走,一直到完成了加工粮食的任务,才解开蒙着双眼的布条,重新看到了光明。我儿时看着毛驴蒙住眼睛拉动石磨的样子,总是产生这样的好奇和疑问。所有的动物都是张着眼睛沿着光明的道路行进,唯有毛驴拉动石磨的劳动是蒙住眼睛在黑暗里走路,也许只有用毛驴对主人的`忠心耿耿才能说明这一现象。或者说毛驴拉动石磨的工作,需要一个黑暗的环境,最终才能看到光明,完成主人赋予的使命。

  我到北京工作这些年,经常有老家的亲戚和朋友捎来的用石磨加工的白面、荞面、豆面、玉米面、窝头面,或是用石碾加工的小米、黄米。石磨加工的面粉真的好吃,没有铁锈味,没有机器的尘烟味,更不必担心有添加剂之类的化学成分。不久前,我到西安看一位朋友,朋友把我带到一家地道的陕北粗粮饭馆,整个饭馆吃的米面都是用老家的石碾石磨加工的。小饭馆有一个小包间,专门还安有一副小型石磨,用来加工面粉和制作豆腐。小饭馆老板是地道的陕北山里人,他说吃家乡饭就是要吃原汁原味,闻到石磨的味道,泥土的芳香。

  前不久,我回陕北老家过春节,又一次看到了安放在老院子内的石磨,显然,石磨的厚度经过多少年的磨面有所磨损,磨齿也没有当年锋利,而它却像镇宅之宝似的一动不动耸立院子一侧,上面往进倒粮食的窟窿朝天撑开,如同张开一张大嘴,向天空和主人倾诉着什么。我走过去,用手轻轻地抚摸着石磨,绕着磨道一连转了三圈,感到真的有些头晕。我盯着石磨,耳边又响起毛驴拉动石磨发出的“呜呜”声,还有当年听惯了的嫂子和姐姐们用毛驴拉动石磨加工面粉时唱了多少遍的陕北信天游:“毛驴拉磨蒙着眼,上磨扇压着下磨扇转;羊肉臊子剁荞面,吃胖了妹子的白脸脸;磨道里走路绕圈圈,累死累活也情愿;手托石磨望远山,庄稼人的日子比蜜甜。”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17

  长着么大,第一次推石磨,我兴奋极了!

  今天,我们去三泉湖游玩的时候,在半山腰处看见一个亭子,亭子里面有一个石磨。我迫不及待地想推推它,走到跟前一看,两块圆圆的大石头摞在一起,高高的,最下面的是更大的一个大圆石,只是没有上面的厚而已,石磨上面还系着一根很粗的长长的木棍,看起来像一个数字“9”。刚开始我把手放在木棍上,用力推,怎么推也推不动,我把浑身的力气都使出来,累得满头大汗,才推动了一点点。这时,旁边的一位老爷爷笑着告诉我:“推磨是要用巧劲,并不是直直地硬推,腰稍微向前挺,两臂伸直,左脚向前站稳,右脚用力蹬”,听了爷爷的方法,没费多大力气,就把磨转动起来了。从中我也悟出一个道理,干什么事都有技巧和方法,不能急于求成。

  这时,站在一旁的妈妈和阿姨都笑了。我和妈妈一起推,更轻松了,因为有妈妈在帮助我,真的.太有趣了!回到家里,我告诉姥爷今天的趣事:姥爷笑着说,在他小时候,人们吃的面、五谷杂粮,都是用石磨辗压出来的。在那年代,根本没有机器,全是人工推磨。后来,慢慢地人们养牲畜,用驴蒙着双眼拉磨,随着时代的进步,石磨被机械取缔了。我们现在吃的各种面粉,全部是机器磨出来的,我听了老爷的一番话 ,心里真庆幸,我居然能看到古代的器具,古代人可真聪明啊!发明出了这么好用的器具,我要像古代人学习,做一个聪明的人!

  这次推磨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18

  他对于自己的内在潜力很了解,莎士比亚也是一样,他曾说:“小雨滴穿透了大理石”。那样坚硬的大理石,经过小雨滴不断的击打,也会被穿透的。比莎士比亚早1700年的罗马诗人洛克利第也曾说过:“雨滴落而石磨灭。”英国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爱德蒙。巴克曾说过一句极有价值的话,他是最相信持续原理的人之一,他说:“决不绝望,就算是绝望,也要在绝望中继续前进。”

  现在我再举一个例子,此人虽不如以上者有名气,可是她的贤明却决不比他们逊色,那就是我的母亲。母亲一生可说是都在实践着持续的原理。她虽然有着许多非克服不可的困难—没有钱,又比他人辛苦。可是母亲从不气馁,她是个生活极为严谨的人,在任何时候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坚强。我在少年时代有两件最讨厌的事情—吃菠菜和算算术,坦白的说,至今我对它们还是没好感,当时每天放学回家后,我就畏畏缩缩地对母亲说,今天算术做得不好。我实在怕算术,它对我的困扰极大,有一天我对母亲说:“怎样努力都不行,不会做就是不会做。”

  当时母亲露出的'面容并不像往常那么的慈祥,而是充满着责备,她的声音尖锐刺耳。母亲去逝后,我常想起她生前常念给我听的一首诗:如果你第一次不成功,那就要尝试再尝试,努力再努力!母亲这样的说着:“你相信自己能做得好,那就一定能做得好。”母亲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一个人只要有必胜的信心、坚强的耐心、持续的恒心,再加卜努力,最后一定能达到所希望的目标。黝自我认识与自我控制想使持续的原理效果更显著,还要加上另一个原理去推动,这就是认识的原理。何谓认识原理?人们遇到精神上的迷惑或在遭受挫折的情形下,最需要的就是要能认识自己,也就是洞悉自己为什么会遭受失败的原因,并不仅仅只是找寻外在的失败因素,内在的因素更是不可忽略。自己本身—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对这点必须要有直观力和理解力。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内在潜力,并适时的加以开发,这样才能朝着成功不断前进。事实上,大部分的失败者,都缺乏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的力量。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19

  常听婆婆说起石磨豆腐,我很好奇,就连做梦都在推着石磨呢!这不,前天婆婆就带我去大姨婆家体验了做石磨豆腐。我想:豆腐那么小小的一块,肯定很快就能做好了。可是它却比想象中的难多了,不信,且听我慢慢说来。

  刚到大姨婆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块古老的大石磨。它是由两块圆形的青石组成,上面有方向不同的.纹路,就像一块巨大的月饼。石磨上面那块青石有个洞,豆子就是从这个洞进去被磨成豆腐的。婆婆告诉我,这个石磨有100多年了。

  介绍完石磨,我们就撸起袖子开始磨豆腐喽!首先我们要把干黄豆磨碎,这样才容易浸泡。婆婆在石磨上放了一些黄豆,就开始教我怎么磨。我们推动长柄带动石磨,利用惯性逆时针旋转,这样豆子就磨碎了。刚磨了一两圈,我就感觉要累垮了。我在心里不断嘀咕着:“干脆放弃吧。”在一旁的婆婆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温和地说道:“涵之,坚持就是胜利!”我咬紧牙关,终于把豆子都磨完了。婆婆就把磨碎的豆腐都浸泡了,这些豆子需要浸泡整整一夜,明天肯定是个忙碌的一天。

  第二天,我早早的就醒了,和婆婆一起磨豆腐去了。今天的豆子和昨天可就大不相同了。喝饱了水的豆子比干豆难磨多了。但是经过昨天的锻炼,我磨起来就得心应手多了。虽然头都磨晕了,手都磨酸了,但是经过大家的努力,两桶豆子终于磨完了,变成了奶油一样的生豆浆!

  接着,婆婆把这些生豆浆倒在盆里,加入开水搅拌下,这个过程叫“泡浆”。泡好的豆浆要将豆渣分离出来,再放入锅中煮沸,煮好的豆浆加入适量的石膏,这个过程叫“冲浆”。静静等待一会,等到豆浆像果冻一样就好了,这就是豆腐脑。白白的豆腐脑散发着浓浓的豆香,我忍不住盛了一大碗,几大口就把它消灭了。

  最后把豆腐脑装在一个布袋里,把左右角相互折叠,折成方块状。把盖子盖紧,越紧越好,最后放上几块大石头压住,等到豆腐定型。

  几个小时后,豆腐终于做好了。算下来,我们差不多花了一天多的时间才把豆腐做好。吃着自己亲手做的豆腐,我心里乐开了花,因为这是我付出辛苦得来的。虽然豆腐很小,但是它却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20

  早餐桌上,有时会有一杯豆浆。一口灌下去,眼前总会浮现起外婆家的那口石磨。

  小时候,一跑进外婆家院子,第一眼便见到位于墙边的大石磨。那时还小,对它能磨出豆浆的功能很是惊讶。所以一没事,我就喜欢抚摸那被打磨得无比光滑的磨盘。

  外公那时才刚退休,还有点力气,转这个石磨还是很自信的。外公握着手柄转动那个石磨,卡拉卡拉响着,浓浓的豆浆便从下方的口子流了出来,滴在石磨下石凳上放着的盆里。

  “来,给外公帮忙,把豆子放进上面的`洞里去。”我抓了一把黄豆,踩在另一个石凳上,把几粒豆子放进去,豆浆就带着清香和顺滑慢慢地流了出来。这时,从屋顶上飞下一只鸽子,站在石磨顶端,两眼盯着豆子,用尖嘴啄了一颗,又挥动翅膀“扑啦啦”地飞走了。外公笑着说:“这鸽子真调皮啊!”一家人也都笑了。

  有一次,表哥把他新买的遥控车用一根绳子绑在石磨上,找来了七颗黄豆,我开足马力。那石磨竟微微地转动,转了几圈后,便有几滴豆浆缓缓地滴入倒了碗中。

  如今,外公老了,没力气了,那口石磨也被爸爸搬进了杂物间。可外公总是每周都会去擦拭一次,看着它,嘴里念叨着,还是这石磨碾的豆浆浓哦!

  现在每一个早上,我都会喝机器打磨的豆浆,虽然方便,但是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也许是亲手付出劳动的那一份情感,也许是一家人围在一起转磨的快乐,渐行渐远的不仅仅是石磨,而是我们的整个童年,整个曾经的亲情世界。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21

  中秋节回家,看到村里的空地上,有一盘废弃的石磨,便引起了我对石磨的记忆。

  石磨这件古老的器具伴随人类走过了几千年,算得上从石器时代沿用时间最长的家用物品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我们这些年过半百的人们,对它有着太深的情感和记忆。

  几千年来,石磨被用来加工粮食,没有它的帮助,人们很难吃到细粮食品。石磨可加工各种粮食,如小麦、玉米、瓜干等。主要是把原粮磨成细粉,为蒸干粮或做汤做准备。

  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石磨,推磨成了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负担。白天大人们下地干活,晚上、早上还要推磨磨面。孩子们也不得不抱着磨棍帮大人们推磨。记得有时候早上还没睡醒,就被叫起来推磨,只好闭着眼推边睡边推。石磨很重,推起来很费劲,只好几个人一起推。记得上初中、高中时,星期六回家,先要推磨,磨上瓜干面,背到学校,再自己蒸窝窝头吃。粮食中最难磨的是小麦、黄豆、玉米等。一般要磨三、四遍才磨细。中间还要用箩筛好多遍。虽然辛苦,但当吃到用细面幹成饼或香甜的干粮时,推磨的辛苦便一扫而光了。况且家家如此,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石磨磨出来的玉米馇子做粥是最好吃的。经过石磨的磨压,玉米粒成了不规则的小颗粒,放进大铁锅里文火熬煮一两个小时,就成了香甜可口、令人流口水的玉米粥了,每人盛上一大海碗,就着咸菜,吃得大汗淋漓,浑身舒坦。在那经济条件差,饭都吃不饱的年代里,算得上一次大解馋了,吃着比现在的山珍海味还香。

  石磨推出的炒面更是令人难以忘记。把小麦炒熟,加上枣肉,磨成细粉,就可以用凉水冲着喝,香甜可口,既解渴又充饥,至今还记忆犹新。虽然现在超市也有卖的,但总喝不出原来的味道。大概是现代化的磨面机在磨面时温度高所制吧。

  石磨中还有一种叫水磨,是专门用来磨豆腐,磨杷谷、煎饼糊糊用的。往往是富裕家庭才有,大多数家庭要借用别人家的。平时用得少,过年、过节时用得多。

  随着时代的变迁,石磨逐渐谈出了人们的视线,几千年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在城里人大都到超市或粮店卖面粉,而广大农村普遍采用把小麦投到馒头房,凭存粮本到馒头房拿馒头的方法。

  现在的孩子们恐怕只知道吃馒头,想象不到过去人们推磨的艰辛吧。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22

  初夏,我陪母亲回到乐至县蟠龙镇乡下老屋,昔日生机蓬勃的三间大瓦房,因长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在岁月的洗礼中显得有些沧桑,有些破败。屋前“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却是生机盎然。屋檐下那副石磨仍旧是当年的模样,仿佛默默地向我们讲述着它曾经的风光与欣喜。

  四十多年前,在成都工作的父亲回乡探亲的时候,在后山麻雀崖发现了几坨质地坚硬的石头,便请生产队的三位大叔帮忙抬回家。为此,我家还“遭了”一顿酒菜。院坝里,父亲望着奇形怪状的几坨石头,量了又画,画了又算,折腾了好久。嘴里嘟噜着:“怪了,飞机都造得起,今天熟手遇到新问题了!”

  半个月过去了,经过父亲的精雕细琢,一副精致的大石磨终于诞生了。父亲又请“喝过酒”的大叔帮忙搭手把石磨安装在屋檐下。父亲指着石磨对大叔们自豪地说:“里面那个磨芯,是我从成都带回来的上等好钢,一百年都用不烂。”

  石磨正式上岗后,我家常常门庭若市,乡亲们常来磨个豌豆胡豆糯米包谷什么的。母亲也常准备一些由薄荷叶或是水荆剑泡的茶水招待大家。偶尔,母亲也会替乡亲们推几转“换个肩”。记得有乡亲们来磨面的时候,母亲特别高兴,同婆婆大娘们总是有摆不完的龙门阵,常能听到她们开怀大笑的声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乡下通了电,山垭口上开起了一个米面加工房,而我家仍旧用石磨磨粉。母亲说:“电磨烧膛,磨的粉不好吃。”其实,我知道是母亲怕电磨“偷粉”,也舍不得那5分钱一斤的加工费。后来,我们家有吃不完的粮食,包谷小麦大都用来喂猪,母亲也因“推磨麻烦”而去加工房磨面粉。石磨因此被“冷落”。

  父亲一年一度的探亲假回来后,不管这石磨的齿纹磨损程度如何,他总是要把它修一遍,进行“保养”。

  到嫩包谷可以吃的时候,我们才想起石磨,把它清洗干净,磨些嫩包谷粉浆做一两顿的嫩包谷粑粑尝鲜。更多的时候,石磨只有默默无闻地兀立在屋檐下,纹丝不动。

  ……

  回到老屋,母亲抚摸着石磨,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为了这副磨子,我们家曾经把你三妈给得罪了!”原来,三妈家的大儿子相亲时,姑娘家的'人看家之后说:“这家人不会算计,不会过日子,连副石磨都没有!”当然,这次相亲就没有成功。三妈为了“亡羊补牢”,她愿意出五只毛兔换我们家的石磨,母亲不愿换。这事让三妈误认为我们家在看她的笑话,因而怄了好多年的气。

  我出嫁的头一年,父亲便“走了”,走得那么匆忙,还来不及再看看他心爱的石磨。父亲走后,没有为我们兄弟姐妹留下多少财产,却给我们留下了做任何事情都要一丝不苟的精神财富。随后,我远走他乡,母亲随哥哥搬到街上生活。从此,我家的石磨犹如一个没有娘的孩子,孤零零地在老家屋檐下“坚守”着。

  今天,我为石磨能见证我家的幸福变迁而欣慰,为石磨牵出我思念父亲的情绪而感动。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23

  我家住在西部青川山区的一个小村子里。春天百花盛开,夏天绿草如茵,秋天硕果累累,冬天银装素裹,美不胜收。但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家里水箱附近的石磨。

  小时候父母为了补贴家用出去打工,把我托付给姥姥姥爷抚养。我奶奶和爷爷都是川北正宗的农民,带我长大,老茧很厚。他们简单善良的笑容和和蔼可亲的话语也印在了我灵魂的最深处!小时候生活的点点滴滴太多,尤其是水箱外的石磨,让我记忆犹新,因为那是我奶奶最喜欢的古豆浆机。多年来,我奶奶用那个石磨磨豆点豆腐,养了我妈,养了我叔,养了我嫂子,也养了我懵懂的自己。

  我不记得我多大了。一天晚上,我和爷爷在院子里享受凉爽的天气。我奶奶熟练地在昏暗的灯光下把黄豆洗干净,然后用清凉的溪水泡在菜盆里,准备第二天的美食。

  第二天,天还微微亮着,晨雾里山还在沉睡。奶奶早起穿好衣服,把前一天泡好的豆子拿到石磨开始磨。过了一会儿,我被石磨的声音吵醒了。我揉了揉眼睛,在卧室里看不到外婆,就跑到外面找她。外婆看到我跑出家门,笑着说,让我做她的小帮手吧。奶奶把装满泡过的.豆子的碗拿到石磨,给我一把勺子教我把豆子和水一点一点舀进石磨上面的小洞里。我按照奶奶教我的用小手做的。小手舀起,奶奶的大手开始推着石磨转来转去,我们的爷爷奶奶和孙子们就这样互相配合。石磨由两个沉重的圆柱形青石组成,顶部有一个短的木柄来驱动石磨旋转。石磨旋转时相互挤压研磨,将小孔中放入的豆类和清水变成纯净的白色豆汁,沿着石磨的缝隙慢慢聚集到研磨槽中,最后从研磨槽口流入下面的桶中。

  磨完豆汁后,奶奶把整桶豆汁倒进过滤纱布里,把豆渣过滤掉。然后把豆汁倒进锅里煮。一般用不了多久,豆汁就煮好了。这时候奶奶会像往常一样,一个人给我盛一碗豆浆,然后放点糖,味道很醇厚。奶奶用别的豆汁点豆腐。我奶奶用的是我们青川本地的酸菜汁。当时我问奶奶:为什么要点酸菜汁豆腐?奶奶回答我:酸菜汁豆腐最香。将酸菜汁倒入豆汁后,豆汁开始凝结成豆腐。奶奶把豆腐舀起来放在纱布里,用木板压实,等着豆腐成型。几分钟后,当纱布揭开时,豆腐已经成型了。没有任何食材,只要咬一口就已经很好吃了,更不用说在奶奶熟练的手里煎、炸、煮、烧成极好的菜了。

  时间过得很快,日子一天天过去。去年过年的时候,我和已经上高中的家人去拜访远方的亲戚。中午吃饭的时候,亲戚热情的招呼我们留下来吃午饭。那天的菜很丰盛,其中一个是豆腐焖鱼。我妈拿了一块豆腐尝了尝。她问亲戚是磨的还是在街上买的。亲戚说是在市场买的。我妈慢慢放下筷子,叹口气说:“这豆腐!”还是少了点味道!一边笑,我一边暗自心想:那是因为妈妈和我一样,你最喜欢的食物就是奶奶做的石豆腐。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24

  我的家乡在广东省佛冈县,佛冈,是一座古风朴厚的历史悠久的小城。这里还有着很多在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以及技术,这其中,用石磨来磨米浆就是在其中的一种技术。而我最喜欢的美食是一碟普普通通的热乎乎的石磨肠粉。

  一碟真正优秀的肠粉,在于其粉质,不需要外在加太多的.猪肉牛肉等等食材,只要粉好,那么这碟粉就有了灵魂。石磨肠粉基本上都是老板在大家半夜还在睡觉时,就摸黑起来用石磨磨出来的米浆而成的,肠粉仅仅米的香气就已经浓郁得满屋飘香,而且口感像布丁一般鲜嫩爽滑。而普通的肠粉,因为只是简单地采用肠粉专用粉或是玉米淀粉兑水而成,这种肠粉一夹就知道,老板并没有真正热爱做肠粉这份事业。其口感就像是一团软塌塌的湿透了的纸巾,吃起来说不上滑溜,更没有扑鼻的米香。

  石磨肠粉的做法是与普通的肠粉有着天壤之别的。首先,蒸米浆的是竹子做的大圆盘,这样做的的好处是:竹盘中可以余留水分不会让肠粉脱不下来,而不锈钢盘则需要加油,不然会粘住。酱油也是老板自己特殊烹煮过的,与外面的不一样,外面的酱油遇热就会变酸,也不像家里过咸的酱油,在刚出炉的肠粉上淋上小半勺酱油,色泽诱人得可以吃三大碟,一口下去,米香和酱香浑为一体,甘香回味。而且那酱油,老板一天只煮那么一小鹏,保证每天新鲜!

  但是,石磨技术在今天已经越来越少见了,而且也很少有老板愿意花大力气动手磨米浆了,离上次吃石磨肠粉,已经是三年前的事了,以前,妈妈总是会带着我去吃小汤街的那家肠粉,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搬到另一个地方打开了去了,我再也吃不到那一碟石磨肠粉了,只能时常想念那个味道。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25

  春天来了,我们最期望的就是去春游。昨天,学校带我们去春游了,一路上大家欢声笑语,别提有多高兴了。

  到了目的地,教官把我们带到一片空旷的草地上,那里堆放着许许多多石磨。我们以前没见过这新奇的东西,都在下面议论纷纷的说着,兴奋得不得了。教官向我们介绍了推石磨的.方法后,拿了很多小小的黄豆分给我们,让我们自己试一试。拿到豆子后,我立刻去找了一个石磨,先把小黄豆放进石磨上的小孔里,接着往里面加了一点水,再放一个木桶在石磨下面接豆浆,然后开始推动石磨,一定要用逆时针的转动方法,因为石磨和石盘之间有纹路,反方向推才可以把豆子磨碎,它会混合着水流进石磨下的木桶,最后再拿去加热,豆浆就做好了。当我做完这些事情以后,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但是一想到这是我第一次使用石墨自己做出来的劳动成果,也就不觉得累了。

  第一次推石磨很好玩。但是转念一想,以前的人们很贫穷,家里没有豆浆机,他们天天都推石磨也会觉得好玩吗?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26

  那座石磨早已长满了青苔,磨眼里塞满腐烂的杨树叶。它已经很老很老,我只能深深、深深地凝望它,怎么敢奢望它为我奉上一杯香醇的豆浆。

  那是很久以前了,时光吹进我无忧无虑的年岁。每年的春节是孩子们最盼望的节日,他们盼望头上戴的绒花,盼望软糯甜腻的年糕;而我最盼望的却是和奶奶一起做豆浆,用石磨推出来的最原汁原味的豆浆。

  磨豆浆的前一天晚上,奶奶会用筛子筛选出圆润饱满的大豆,然后把大豆泡在水里泡一整晚,浸泡的过程中也要不时地搅拌,第二天豆子软化到一定程度后便可用水冲洗几遍,把余水沥尽,然后倒进一个干净的盆子放上刚刚没过豆面的清水。

  简单清洗过磨子后,就可以开始磨豆浆了,一根不长不短的木棍正好插进石磨的侧旁。“来,你来推,我放豆子。”说罢,奶奶已经把盛满豆子的盆端到了石磨上。“嗯嗯。”那可是我求之不得呢,一圈一圈,白油油的豆汁慢慢淌下,鼻腔里满是豆子的香气。

  浅浅的阳光里,仿佛一切都静了下来。磨盘转得很慢,花猫斜靠在一旁眯着眼睛,枯死的葡萄藤缠在架子上。奶奶一边督促我一边用勺子加水加豆,豆子和水,什么样的比例,这应该都是有数的。一粒一粒泡胀的豆子,在石磨“吱呀吱呀”的转动中都化作了雪白的汁。

  不一会儿,一大盆的豆都磨完了。奶奶用一块半圆形光木板把豆汁豆渣刮到放了滤布的桶里,再用水把石磨冲干净,使淡浆也流入桶里。

  煮豆浆的时候最磨人。我总会搬一个小板凳安静的坐在大锅的一旁,满屋子水汽氤氲模糊了视线。渐渐地,豆子青涩的味道淡去,大锅内沸腾的豆花沫像要扑了出来。我兴奋地拿来碗和白砂糖,“奶奶,奶奶,豆浆好了。”这时,奶奶总会赶紧站在大锅前挡住我,“不行不行,还要再等一会儿。”那时,我并不知道豆浆还会有假沸的现象,它咕嘟咕嘟冒泡我就以为它已经煮好了。

  等到豆花沫完全消失后,奶奶在我放好白砂糖的碗内小心翼翼的`盛上满满一大勺豆浆,用勺子轻轻搅动使糖溶化。我迫不及待的趴在碗边轻呷一口,霎那间浓郁的豆香缱绻在齿间舌尖,丝滑香甜,回味无穷,满满的幸福感洋溢在心间……

  现在,奶奶早就操劳不动,我也喝不到那样豆浆。卖豆浆的小店,虽然冒着的热气,但那淡淡颜色的豆浆喝起来总是陌生,稀薄,难以下咽的。早晨,妈妈用豆浆机磨出来新鲜的豆浆却总也没有那样的,熟悉的味蕾记忆。

  在一次又一次的记忆反刍中,“许多陷在记忆深处被遗忘的往事,借着味蕾会再度苏醒”。

  我也相信,味蕾上的记忆最顽固,无论你远赴他乡,功成名就,总有一种味道寄托着你细腻的情感。

  怀念那石磨转动的时光,关于老石磨的一切,慢慢沉淀在我的时光隧道,随着流年流经心海,从来不曾忘却。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27

  不知不觉,在阳光基地过去了两天,每天的生活都那么充实快乐,今天是第三天,4月17日,我们又会进行哪些活动呢?

  我正在好奇,看见李教官和林教官走了过来,召集同学们到了葡萄园里。他们抬来4台灰黑色的石磨,又拿来4个装着泡胀的黄豆和水的小桶。林教官说:“今天我们来磨豆浆,我先给大家做个示范。”他从小桶里随意抓了几颗黄豆丢进磨盘的进口处,又倒了一些水,接着使劲地推起来,不一会儿,乳白色的豆浆像泉水一样欢快地流进桶里。这时,教官大声宣布:“现在该同学们磨了,看哪个小组磨得最好。”我们小组的张圣瓓先磨,她的水放得有点少,磨出来的豆浆浓浓的,缓缓地从出口流进桶里,我在旁边摩拳擦掌,也想一试身手。

  终于轮到我了,我使出全身力气,猛的一推,一不小心把手柄给扯了下来,真让人又好气又好笑。张圣瓓安慰我:“没关系,我来帮你装上,你继续磨吧。”她小心翼翼地把手柄装好,林教官又在手柄和石磨中间夹了一些报纸,这样就不容易脱了。轮到詹妮了,她灵巧地握着手柄,熟练地推着石磨,真是轻车熟路。她一边推,一边解释:“我以前磨过豆浆。”就这样,我们轮流上阵,洁白的豆浆源源不断地流进桶里,还泛着泡泡。大家正磨得起劲,突然听见教官说:“停,我来看看。”教官仔细地端详着我们磨出的豆浆,最后宣布:“一小组最好,他们水和豆浆的比例放得最合适,不过每个小组都很棒,我们还可以用豆浆来做好吃的豆腐。”“耶!”大家一阵欢呼。

  看着我们亲手磨出来的'豆浆,想到可以用来做成美味的豆腐,我心里又高兴又满足。我觉得还要感谢古人,是他们用聪明才智发明了石磨,才能做出又营养又好吃的豆腐。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28

  清凉的秋风不知什么时候悄悄来临,又悄悄地送走那个炎热的夏天。

  秋风吹落了那棵老柿子树上枯黄的叶片,我漫不经心地走在那条小路上,一片金黄却又掺杂着一丝绿意的柿子叶,从我眼前像仙女打转儿似的飘落下来,轻轻地落在了树下那张竹椅旁的石磨上。

  石磨已经很久没人用了,是那么陈旧和肮脏;竹椅也已经开始腐朽,竹子都变成黑色的了。我的'心突然抽搐了一下,猛地觉得那台石磨如此崭新,如此令人亲近,竹椅也如此坚实,好像看到了往日在石磨边玩耍的我和磨米的奶奶。 。

  小时候,家里没什么零食,经常磨些糯米做甜点吃,隔三差五,我就和奶奶到村头老树下磨米。一次,快要到节日了,妈妈便吩咐奶奶:“妈,你有空就拿些糯米去磨吧,好让这些孩子有些东西吃。”奶奶应了一声,便大手拉小手地带我去磨米了。我在前面一蹦一跳地跑着,奶奶拎着米走在后面,我边走边采野花,时不时地停下来让奶奶闻闻香气,顿时,奶奶那张枯黄而又布满岁月给她下皱纹的脸,露出了慈祥的微笑,那么幸福,那么满足,我永远都会记得的。来到树下,奶奶把米放在椅子上,用瓢子舀着米放到石磨的孔里,放些水,弯拱着腰转着石磨,手拿着那个柄,一圈又一圈地转,那弯拱的腰对我来说,充满了无限的爱和关怀。那磨出的米浆,都散发着奶奶疼爱的芬芳,像乳汁一样的米浆,溶入了奶奶酝酿已久的心血,浓浓的,纯纯的,在心间飘绕着。

  有时,我在旁边数着石磨转的圈数,“一圈,两圈,三圈……”,当我数错时,奶奶就会点着我的额头说,傻瓜,数错了。那一指之间,不知包含了奶奶多少的怜爱。有时,奶奶在石磨边磨米,我在磨下玩蚂蚁,还多手多脚地拿一些米浆给蚂蚁品尝,等到他们吃饱喝足了,我又把它们放到水里,或拿棍子玩弄它们,最后弄得半死,才放过它们,奶奶又瞪着眼看我说,那么调皮的一个女孩子。那一个眼神之间,不知包含了奶奶多少的疼爱。有时,我又拿着木棒打树上的柿子,落下了一个,我就高兴地欢跃,拿着小刀切割着,玩起了“做家家”,妈妈责问时,奶奶便悄悄地帮我瞒过去。

  那一言一语之间,不知包含了奶奶多少的关爱…… 。

  石磨啊,你是我记忆的一部分。石磨啊,你在我心里一圈又一圈不停地转,唤起了我对奶奶点点滴滴的思念。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29

  每每独处,在记忆深处,总有一架缓缓转动的小石磨萦绕在我的脑际,总是有一种悠长低沉的推磨声在我耳边回响。在这个时候,母亲那瘦小而苍老的背影就在我的泪光中闪动……

  小石磨是母亲经营的资本。小时候,听父亲说,母亲出嫁时,没有嫁妆,奶奶临死时,遗留给母亲的,只是这架石磨。那个时候,家里的油盐酱醋,母亲都要从小石磨那里推磨出来,我们穿一双新鞋,母亲也从那里取得。要养活我们这一堆姊妹,母亲手中的小石磨就要不停地旋转,老实说,我们是伴随转动着的小石磨慢慢长大的。

  小石磨很旧很旧的,简陋无比。整个磨身由两个筛子般大的青白石滚和一根老茶木组成,由于年深日久,小石磨周围已变得光滑,那磨柄特别显眼,细小而光亮。我想,那是母亲艰难岁月的痕迹。

  小石磨不离母亲的手,母亲靠它拉碾出白生生的米浆,拉碾出金黄黄的玉米粉,经过她粗大的手,做出晶莹的凉粉、酥黄的甜粑。母亲除了拿去场上卖外,总不忘留下一点,给我们用作早餐午餐。凉粉到嘴里是一股清凉,甜耙到口中是一缕蜜香,然而落到喉咙里,是一股难咽的辛酸。

  我的中学时光是在县城一中度过的,对于山里来的学生来说,学习最老实,然而对于伙食用费,是最头痛的事,在辛苦的父母面前,要低着头伸手张口。然而我,在母亲面前,即便低着头,也伸不出手张不开口来。母亲是那样理解她的儿子,她知道儿子对母亲的一片爱心,也知道儿子逐渐长大成熟后的自尊心,她不愿让儿子为生活费用而有半点忧虑。所以,在我还没有为下一步作打算的时候,母亲己零零碎碎地备好60元钱只等我回家取了。然而我知道,为这点用费,母亲又要推着小石磨气喘吁吁地熬过多少个日日夜夜。

  假期里,白天我学习功课,做农活,晚上,我和母亲推磨,我们母子什么也不说。煤油灯下的母亲,显得宁静慈祥。小石磨缓慢不停地旋转,母亲微微地喘着气,她的脸庞显得更加焦黄消瘦,她那双布有血丝的眼睛含着凝思,好像很深远很深远。是的,母亲是想了许多许多,她的过去饱含着可泣可诉的沧桑,可是她从来没有提起过那风风雨雨的经历,她只是无声无息、任劳任怨地不停地推磨,养育和抚爱着她的儿女。

  母亲的心,是一条深山里的河,悠远而绵长,我们和母亲的感情,在这条心河里默契着。

  母亲是寡言的,只有一句话,我至今仍然铭记,在我上县城中学的时候,她显得很激动,半天才沉住气说:“儿子,人贵有志,山里人也有出息。”呵,也许母亲不知道,她这句话对于千千万万的山民儿子,是多么深沉有力!

  我紧紧偎着母亲,不知不觉地落下泪来,母亲回过头,深深地看我一眼,什么也没说。然而我知道,只那么一个眼神,就诉说了无尽的母爱。

  小石磨回旋了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母亲的手磨了厚厚的.一层老茧,她已是满头银发,她的脸已皱纹巴巴。然而,母亲还是依守着小石磨,像依守一个孩子;母亲还是推碾那白生生的米浆,延续着她那慈母般的希冀。

  终于,小石磨不再转了,像个衰弱的老人,疲惫地卧在大堂前。

  我们姊妹们一个个成家立业,热热闹闹。后来搬家,母亲叨念小石磨,我们恭敬地把它抬进新房大堂。

  是的,小石磨不再转了,然而母亲那瘦小而苍老的背影,已化为一块高大的石牌,矗立在我的心田。母亲是那样辛苦,母亲是那样坚强,在这贫瘠的土地上,不知有多少这样无声无息而又可歌可泣的母亲啊!

  我们世世代代的母亲们,含辛茹苦,一步一步地挺了过来,一把土一把汗地养育着我们,使我们成为一个个像山一样壮实像地一样坦荡的汉子。母亲是沉默的,然而面对我们,她们的心何时不翻涌着激情。

  面对母亲,面对一座座苍山一片片黄土,我的心在小石磨的回旋声中不停地跳动着……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30

  我的家住在西部青川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那里春天百花盛开,夏天绿草如茵,秋天硕果累累,冬天银装素裹,很是好看。然而最让我忘不了的是家中水缸旁的那口石磨。

  小时候父母为了补贴家里的生计,双双外出打工,把还年幼的我托付给了我的外婆和外公抚养。外婆和外公是地道的川北农民,用长满厚厚老茧的双手,将我拉扯大。他们那朴实慈祥的笑容,和蔼可亲的言语,也印在了我的灵魂最深处!小时候生活的点点滴滴实在太多太多,特别是屋外水缸旁那口石磨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因为那是外婆最爱用的古老“豆浆机”,多少年来,外婆就用那口石磨,磨豆子点豆腐,养大了妈妈、舅舅和小姨,又养大了懵懂的我。

  记不清是那是我几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我和外公在院子里乘凉,外婆在昏暗的灯光下,熟练地将黄豆洗干净,再用清凉的溪水浸泡在菜盆里,为第二天的美味做着准备。

  第二天,天还微微亮,大山还在晨雾中酣睡,外婆就早早地起床穿衣,把前一天泡好的豆子拿到石磨处开始磨豆子了。过了一会,我也被石磨的声响吵醒了,我揉了揉眼睛,却在卧室里看不见外婆的身影,就自己跑到屋外去找她,外婆看到我跑出屋来,就笑着说让我当她的小帮手。外婆将盛满泡好的豆子的菜盆端到石磨旁边,又给了我一把勺子,教我把将豆子和水一点点地舀进石磨上方的那个小洞里。我照着外婆教我的方法用我的小手做了起来。随着小手的手起勺落,外婆的大手也开始推动石磨一圈又一圈地转动起来,我们祖孙二人就这样默契的配合起来。石磨由两块厚重的圆柱形青石组成,上方有一短木把手,用来推动石磨转动。石磨转动时相互挤压研磨,把从小孔放入的豆子和清水变纯白的豆汁,豆汁顺着石磨的缝隙缓缓的汇集到磨槽中,最后从磨槽口慢慢的'流进下方的桶里。

  豆汁磨好后,外婆将整桶豆汁倒入滤纱中,将豆子的残渣滤出来。再将豆汁倒入锅中煮。一般要不了多久就把豆汁烧开了,这时外婆会一如既往地为我单独盛上满满一碗豆浆,然后放一些白糖,味道很是香醇。其它的豆汁外婆就用来点豆腐了。外婆用的是我们青川的土酸菜汁,当时我问外婆:“为什么要用酸菜汁点豆腐?”。外婆回答我说:“酸菜汁点的豆腐才是最香的”。将酸菜汁倒入豆汁中后豆汁开始凝结成豆花,外婆将豆花舀起放在纱布中,用木板压实,等豆腐成型。几十分钟以后,再揭开纱布时,豆腐已经成型。不用任何作料,单单的吃上一口,已然是美味,更不用说在外婆的一双巧手里,煎、炸、煮、烧幻化成一道道绝佳的菜肴。

  时间过的很快,日子也一天天过去了。去年过年的时候,已经上高中的我和家里人一起去拜访远房的亲戚,晌午,正值饭点,亲戚热情的招呼我们留下来吃午饭。那天的菜肴非常丰盛,其中有一道菜是豆腐红烧鱼,妈妈夹了一块豆腐尝了尝,问亲戚豆腐是自己磨得还是街上买的,亲戚说是集市上买的,妈妈慢慢放下筷子感叹着说:“这豆腐呀!还是少了当年的些味儿!”我在一边笑,心里悄悄地想:“那是因为妈妈你和我一样,最爱吃的是外婆做的石磨豆腐。”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31

  大家好!我是一块老石磨。

  过去,我可是老主人家重要的一员。每天凌晨三四点,主人都会拎着一大桶泡过的黄豆来找我,他总是一勺一勺舀起豆子,放进我头上的圆孔里,然后握住挂在梁上的木手柄,用力地推着,“吱呀,吱呀”的声音会持续两三个钟头。生豆浆从我身上滑下,流进主人事先准备好的桶里,汗水从主人的'额头冒出来,滴在主人的衣服上。我为自己能为主人磨豆浆而感到无比自豪!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突然有一天,主人从哪儿提回来了一台豆浆机,渐渐地主人就不再需要我了,一周,一个月,一年……我身上落满了灰尘。我失落极了,我成了一块毫无用处的老顽石!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我仍旧呆在偏僻的角落里。有一天,来了几个人把我搬到了阳光底下,把我好好地刷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又把我搬到一辆大车上,就带着我来到一幢陌生的建筑前,我定晴一看,门上写着“莆仙民俗馆”。等我安顿下来以后,我遇到了许多老朋友:纺纱机、耕犁、打谷桶……每天都有人来看我们,有的是举着小黄旗的小姑娘领着一群人,有的是一家子一起来的……有一天,一个小小的身影停在我面前问:“爷爷,爷爷,这是什么呀?”“这个呀,是石磨,在爷爷小时候,人们就是用这种石磨来磨豆浆的,它磨出来的豆浆特别香。那个时候,磨个豆浆可真辛苦呀!这可是过去生活的见证呀!”

  就这样,作为过去生活的见证,我留在这里,迎来了我的春天!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 32

  去年暑假,我来到了福建莆田的外婆家。见到了外婆,她的白头发真多。她见了我,笑得眼睛都成了一条缝。在外婆家的日子里,我体验到了石磨豆浆的乐趣。

  依稀记得那是一个周末,因为我想喝豆浆可是外婆家住在乡下,去买豆浆要很久,所以外婆决定自己动手。等外婆将所有东西都准备好后,我们就开始磨了。外婆利索地把准备好的豆渣倒入滤架中,双手拿着滤架的两端,左一下右一下地摇着,动作十分娴熟,那雪白的豆浆哗哗地留在盆子里。我十分专心地看着,觉得很好玩,便也想跃跃一试,可是这磨豆浆的'工序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的。我用两只手握住滤架的两个把,本以为自己能操作地得心应手,可是事情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滤架就像故意和我作对似的,这使我操作地十分别扭,在外婆的帮助下,我逐渐掌握了一些技巧,我摇了一会儿,就没有力气了。我休息了一会儿,又使出了浑身解数,豆浆才一滴一滴地滴在盆子里。浓郁的豆香使我摇得更加卖力了,脸上的汗珠也一滴一滴地淌了下来。豆浆仿佛是调皮的小孩子在我的手下变得渐渐听话了。这时,豆浆往下滴的速度越来越快,我对磨豆浆这一工作也渐渐地得心应手了。全部都磨完之后,我喝着自己磨的豆浆,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

  喝豆浆时,外婆跟我说:”煮熟的豆浆只要再加入一点卤水,盖上盖子,等一会儿就会变成豆花,再把豆花铺在纱布里,四个角都折起来压上一层木板,让里面的水全部都流下来,压上几个小时,豆浆就会变成豆腐。下一次啊,我们再一块做豆腐好不好?“我点了点头。

  那一次磨豆浆,我虽然流了很多汗,手也起了泡,但我尝到了自己亲手磨的豆浆,真是乐趣无穷啊!我满心期待着下一次的做豆腐是怎么样的……

【以石磨的记忆为题的作文】相关文章:

以记忆为题的作文11-05

以记忆为题的作文(15篇)10-12

以记忆为题的作文15篇11-05

以记忆为题的作文(15篇)11-06

以留在心里的记忆为题的作文11-14

以记忆为题的作文合集15篇11-27

以记忆为题的作文(集锦15篇)11-06

以记忆为题的作文汇编15篇11-27

以记忆深处为题作文600字(精选34篇)01-06

在记忆深处为题作文600字(通用47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