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时间:2021-03-06 17:50: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精选6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育人三部曲》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精选6篇)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1

  我利用空余阅读了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文章内容自己非常感兴趣,收获到了很多未知的东西,有些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

  这本书是把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作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辑为独特的三步曲即《育人三部曲》。苏霍姆林斯基分解出的教育过程的三个构成部分为:教师—学生—集体,论述了相互的关系。

  (1)教师是教育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品格要求:“在精神生活的丰富方面我们应该成为少年的榜样;只有这样的条件在道德上我们才有权进行教育。”

  (2)学生即受教育者,这三部著作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受教育者的问题,解决受教育者的问题着眼点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每个个体(其性格、气质、智力、兴趣、志愿、情感、等等)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是孩子的发展所处的社会关系(家庭、街道、村镇、朋友、劳动、即他的微观环境)。苏霍姆林斯基写到:“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他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种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

  (3)集体,以其不断发展的形式呈现于三部曲中。在“快乐学校”中,教师在真诚、知心、同情心和互助的基础上建立学生集体,集体为每个人都理解的、感到亲切的共同目标所统一。苏霍姆林斯基断言,“集体的教育力量始于每个个别的人所具有的力量,始于每个人所具有的怎样的精神财富,始于他给集体带来了什么,他给了别人什么,人们从他那里得到了什么。”

  详细读过《育人三部曲》以后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分解出并论证了教学教育过程最主要的构成因素,但是并没有把它们比的作用一成不变地确定为:教师—主导者,集体—手段,学生—对象。这三个构成因素相互作用的逻辑如同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体系一样,是灵活的,相互关系紧密。书中的教学事例使我感觉到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热爱,对孩子的热爱,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例如: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苏霍姆林斯基把第二年才入学的三十一名孩子组织起来,成立了学前班,苏霍姆林斯基要在孩子入学之前,先教会孩子们会思考、感知和观察事物。这样“快乐学校”成立了:“在绿草地上、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牧场上等都留下了孩子们童年的串串足迹。孩子们生活在“蓝天下的学校”,孩子们幸福地坐在葡萄架下浓浓的绿荫里,并品尝着果实的香甜;快乐自由地登上山上,并聆听着虫鸟的鸣叫等等。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感觉到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不过我会不断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用爱谱写自己的教育事业。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2

  在看《育人三部曲》的过程中我觉得书的每一页每一段每一句,都不可忽视,不能随意丢下一个字符。看这本书,我除了在书上做一些笔记,我还把其中与我产生共鸣的句子进行了摘记,我想通过读与写来牢记书中的经典之句。因为这些话太有意义了,解开了我很多的教育教学困惑。我越读越被苏霍姆林斯基一系列精辟而又通俗的论述所吸引,我越读越能从中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

  本书中,每句话都是经典,记得我之前看一些教育教学著作,都是读了一个章节或是读完整本书再写读后感,可现在我就书中的一句“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我就能写一下我的感受,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也常常会有这种想法。当我的学生某些知识点不会时,我会想起自己读书时不理解某些知识点的场景,这时我会想办法消除孩子心中的担忧,希望他能相信自己,并给他讲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慢慢地我发现,这个方法很有效。而且还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其实再想想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师”有相似之处。我的感受就是我们老师平时要用心观察身边的每个孩子,多和孩子亲近,与孩子成为朋友,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慢慢让自己拥有一颗童心。一个具有“童心”的老师才能通过童心教育达到心与心的接触,情与情的相融,从而做到真正理解孩子。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3

  记得在儿子刚上幼儿园时,曾花了不少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 而在这个三部曲中,《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感觉对自己的育儿工作有很大的启发。

  在此书中,我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他对孩子的爱,不仅是一种教育艺术,或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更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巴浦雷什中学后说:“我在这所学校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前去,而这个时候,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出一种孩子般纯真的笑容。”是的,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着纯真的事业,从没有想过要借教育而名扬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和事业却因此而不朽。纵观此部曲,有三点感受颇深:

  一、榜样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孩子是父母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如同滴水能够反映太阳一样。”事实的确如此,孩子们和家长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最长,家长是他们最早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并左右着他们。记得有一次,我提前与儿子约定,如能在周五晚上完成回家作业,我就带他去苏州乐园玩。但当我晚上参加一个活动回到家时,居然发现他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心里一下子就来气了,像头发怒的狮子吼叫起来:“你不是答应过我,在周五晚上完成回家作业吗?怎么说话不算话,居然还有闲心看动漫?” 我一把夺过遥控板关了电视。“我只不过说话不算话一次,你就对我发火。可你已经好多次说话不算话了,我为什么不能对你发火?”儿子委屈地嘟哝着。我越发火了:“你还学会还嘴了!你说,我哪里说话不算话了,如说不出来,我就揍你。”“妈妈,你等着,我都记着呢,你想赖也赖不掉。”说完,果然,从他的写字台抽屉里掏出一本小本子,我狐疑地接过来,不看则已,一看吓一跳。他的小本本上一笔一画地写道:6月10日,妈妈说要给我买个西瓜,但买菜时忘了。8月23日,我默写得100分,妈妈说要奖我玩一下开心网,但后来她自己要用电脑,就让我改天再说。……看着这本小本子,我像泄了气的皮球。我的脸有些发烫,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和榜样,看来我真得注意了,平常的诺言不能随口许下,一旦许下就必须兑现。其实,那天儿子已完成了作业,他是有“预谋”地为我设了一个“圈套”。我儿子教会了我兑现诺言。

  二、 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而教育则是艺术。”每个孩子都有求知欲,家庭是孩子求知欲成长和发展的摇篮,求知欲是否持久,和家长、教师等教育者的态度、方法密切相关。例如,在5。12地震发生后,我家也在学习有关的抗震救灾知识,对于儿子,我完全可以照本宣科,然后让他回答:“地震时,人们可以怎样逃生?”但是,这么讲,孩子就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失去求知欲。因此,更富于启发式的方法是,让孩子观看相关新闻,然后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志愿者,地震时需要你去救人,但还有余震,你需要怎么做,要带什么工具和设备。”以启发、探究式的问题代替枯燥的问答,这种方式一下子刺激了儿子的好奇心,提高了他的学习兴趣,又为他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的机会。儿子的回答令人满意。

  三、乐观期待。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找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他产生一股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孩子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要求家长尽力培养孩子的乐观心境。作为家长,要经常表扬孩子付出的努力。众所周知,能力加努力是获得成功的方程式。但是当孩子成功后,家长通常表扬孩子聪明,很少表扬孩子努力,这样容易误导孩子以为自己又能力就能成功,而认识不到付出努力同样重要。因此,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全面总结原因:“你有进步,是因为你不但聪明能干,而且你肯下功夫!”家长还要注重科学的批评方法,那就是一旦孩子范了错,就要帮助孩子分析在什么具体事情上粗心了,在哪个具体环节大意了,指导孩子下次改正的具体问题,这种批评教育不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并蕴含了家长对孩子改错的乐观期待。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笔下,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他对教育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热爱,他总是充满了激情,用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他对孩子们的细心观察,对孩子们的细致了解,都在深深地感动着我,使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作为一名家长,我做得还远远不够,但凭我对孩子的爱,凭我努力学习育儿方法,相信未来充满了希望!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而孩子就是国家的未来,所以请我们所有的教育者与家长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为祖国美好的未来共同努力吧!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4

  初读《育人三部曲》是在今年的五月,也许因为时间的仓促,工作的繁忙,只是粗粗浏览了一番,并没去仔细领悟其中的精髓。暑假里,再次捧起这本书来读,一气呵成,读到最后一页,静静回眸,感觉在书籍的游离之间,心缓缓轻盈起来,灵动起来。只知道,一页一页读着大师的笔迹,已不再象初次那样一捧起书来眼皮子就直打架,而慢慢沉醉在大师用心血聚成的哲理文字中,乐不思蜀,不知归路。不敢说,自己已站在何种高度,这一字字,一句句,一行行,给了我太多的惊奇和赞叹,给了我太多的敬仰与感动。我懊悔直到现在,直到工作了十四年后的今天,才依傍在大师的腿上,静静的赏读。但我也庆幸,十四年后的现在,我能有幸走进教育书籍的的海洋,徜徉在大师的教育精髓中,充盈自己日渐枯竭的大脑。与那些当了一辈子老师,连他的作品都没看过一眼、甚至连大师的名字都无从听说的同行来说,我又是何等的幸运与幸福。

  《育人三部曲》是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二是《公民的诞生》;三是《给儿子的信》。书中他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融成为一曲曲教育乐章,具有浓烈的诗情、画意、乐韵。读着他的书,情不自禁地被这位教育同仁景仰的老人的教育机智和教育灵性所打动。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那浓浓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对孩子真挚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他在书中说:“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爱孩子。”大师的爱崇高伟大,大师的爱睿智温馨,大师的爱是整个心灵的付出,大师的爱是无私的奉献与自我牺牲。他从18岁开始担任小学教师,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岗位。他曾经先后为三千七百多名学生做过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地说出几百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在他短短的52年的人生历程中,他写了四十多本书,一百多篇论文,一千二百篇童话、短篇小说等。他的确做到了——就象他的这本书里的第一部书名所说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说:“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当初也只不过是一个乡村小学的教师,和你我一 样,也是一个普通的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他没有取得过很高的学位,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家,是勤奋忘我的精神、热爱教育的品质、对孩子深深的爱,使他攀登上了事业的颠峰。

  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就是爱孩子。从书中我感悟到大师对孩子的爱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更重要的是,他爱的纯粹、爱得慷慨、爱得真诚、爱得投入,不是施舍,毫不吝啬,不虚情假义,不掺杂功利。正如大师书中所言:“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为这样,他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赢得孩子们的心,才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大师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教育的核心,就是爱护并发展孩子的自尊感,让孩子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每每读到这样的文字,总使我情不自禁在心底自问:当你一遍指责孩子愚蠢无知时,当你一次次板着脸庞呵斥孩子的无意“冒犯”时,当你一回回压着孩子死做作业时,当你对孩子的懵懂吹胡子瞪眼睛时……你是否想到过孩子那柔弱的心灵,并细心的呵护、培育它们?你是否想过关心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一次次的自问,换来的总是一次次的内疚。是大师的一番番话荡涤了我的心灵,是我顿悟过来:尊重是一缕明亮的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敞开学生的胸怀;尊重是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优点上,它会巩固孩子树立的自信,有助于孩子成长。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大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末尾深情的说道:“……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我把整个心灵都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疲倦的时候。而当他精疲力竭时,孩子啊,我就尽快到你们的身旁来。你们的欢声笑语,就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大师是执着的,因为他能一辈子都如此炽热地热爱着教育事业;大师是痴情的,因为他能一辈子都如此深情地热爱他的每一个学生;大师更是幸福和快乐的,因为他能被学生一辈子如此牵挂、眷恋与信任。我立志要以大师为榜样,努力做一名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幸福并快乐的好教师。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5

  手捧苏霍姆里姆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越读越喜欢,它具有浓烈的诗情、画意、乐韵,他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融为一曲曲的教育乐章,描绘着学生的成长历程,越读我心中越明朗。

  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如果儿童懂得为别人的幸福和欢乐而付出劳动并为此而流了汗,手上磨出了老茧,那么他的心地就会变得善良、,敏感、温柔;只有通过劳动,一个人才会以热忱的心去待人接物,经历过劳动的孩子比起没有劳动过的孩子,在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上是完全不同的。劳动首先用于培养“善良心地”这一奠基性品质。

  读着这段文字,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班的一个孩子,他高高的个子,白皙的皮肤,一个英俊的男孩,只可惜父母离异,他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学习无人问津,所以成绩有些差。他特别爱劳动,班级的卫生他抢着干,而且干得十分仔细、到位,扫地片甲不留,拖地一尘不染,黑板槽他用小毛刷子刮的干干净净,去年加盖餐厅,学生吃配餐时,他每天中午带上从家里带来的塑胶手套和我一起给同学分盒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听他亲妈说,他在家也很爱劳动。我真心觉得这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也曾被他的善良感动。可是,时间长了,我更多得是盯上了他学习不好,渐渐地内心对他有些反感,当然他对我也生分了许多,在我面前显得手足无措。

  那天,当我读到《育人三部曲》的这部分时,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还有什么比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更重要的呢?我的内心愧疚起来,于是我来到他身边耐心的辅导他,心平气和的给他交流,交给他抄写的方法,那节课他竟出奇地快,改完了所有的错题。

  临近复习,我想对自己说,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一定要寻找孩子内心的真善美,给他赞赏,让我们共同度过每一天!

  感谢《育人三部曲》,让我在美丽的季节遇见了它,它促我反思,使我成长!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6

  《育人三部曲》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而在这个三部曲中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从中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的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他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从没有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从没有想过要通过教育来谋取教育之外的东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读了本部分,两点感受颇深:

  1。他把“和谐教育”概念纳入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他的“和谐教育”意味着:一是处理好认识世界(即理论学习)与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这两者的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二是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的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出类超群;三是使学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样的成功。总之,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他产生一股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他把“精神生活”范畴补充进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他的“精神生活”意味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积极向上的需求和兴趣,能够在其积极活动中得以形成、满足和发展,使他特有的天赋才能有机会充分显露和发挥。他认为,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其全面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的标志。他指出,在学校里,不能只有听课、作业、考试而没有精神生活,也不能只有纯体力劳动而缺乏智力因素和精神生活。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追求真理,忠于心灵,坚守良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质。

【《育人三部曲》读后感(精选6篇)】相关文章:

关于教书育人的名言警句精选06-22

纪录片《故宫三部曲》读后感作文07-26

阳光三部曲作文12-27

关于教书育人名言警句02-03

成长三部曲作文03-15

课堂“三部曲”作文2篇01-27

读书三部曲作文2篇02-22

夏令营三部曲作文10-01

夏天三部曲作文3篇02-27

家庭三部曲作文(4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