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 相关推荐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精选5篇)

  孔子和孟子是我国著名的儒学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在我国的政治、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精选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精选5篇)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篇1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吗?——题记

  《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八个字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学会宽容。

  宽容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唐太宗李世民宽容、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宽容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结果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宽容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霸业;蔺相如宽容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

  古人尚能如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调整自己心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宽容。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这件事启示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得理也让人,宽容的感化作用常比剑拔弩张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难想象。

  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他会为一丝一毫的事情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事情已经过去了,而他还是老在那想,这么可恶的事情我怎么可能原谅它呢?然后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不断的从中受到伤害,难以自拔!有时甚至要发誓“报仇”!哎,仔细想想,何必呢?让自己整天活在过去的种种痛苦和仇恨中,这样的生活是多么悲哀!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宽容呢?

  首先,宽容需要沟通。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其次,宽容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要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宽容别人。

  再次,宽容需要忘却。克制性的'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宽容,才是真正的大境界。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有时候一两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了。“其恕乎!”——就一个“恕”字,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人生坐标;就一个“恕”字,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

  让我们学会去宽容别人吧!该放下时且放下,人与人能宽容相处,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篇2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锋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篇3

  五千年的风霜雨露,造就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五千年的阴晴圆缺,铸就了五千年的传统精神;五千年的日出日落,酿造了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因孔孟思想而灿烂。孔孟的思想、孔孟的学风、孔孟的精神对我们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主张学习要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告诉我们做学问要有诚实的态度;“仁”是他学说的`精髓,他主张“爱人”,认为统治者应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坚持“人和”胜于一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他提倡做人要做到“舍生取义”。他反对一切战争,认为“民贵君轻”,认为统治者应轻徭薄赋,实行“仁政”。他还主张按时令砍伐树木,不过分捕捞鱼虾,他希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想,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他就是儒家学说的另一位代表——孟子。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篇4

  历史的天空悠远而深邃,遥望这片天,群星闪烁。有两颗耀眼的星星穿越时空,成了现代和未来的指明灯。那就是儒家思想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孔子和孟子。孔孟的思想影响着后来人,直到今天仍不褪色。

  三人行,必有我师

  求学道路漫长而艰辛,许多人一起学习,一起寻求心中的目标。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择人之长补己之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求学本来就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如不端正态度,那又怎能效仿古人不畏劳苦的求学精神?对于一种学问,不但要懂它,而且要喜好它,重要的是从中感到快乐。否则,人生就会黯淡。也许,我们这样做了,也不会成为孔夫子那样博学多才的圣人,但起码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去掉思想中的污垢,行为上的瑕疵,让自己的`人格多一些圆润与光泽。集他人智慧于一身,虽然不是圣人,但也绝不是庸人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人生如战场,不是胜就是败。而决定胜败的主要因素是能否得人心。孟子的仁政如是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聚人心,共奋战,团结就是力量。一家公司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面临倒闭,也许因为经营不善,也许因为天灾人祸,但如果老总能以德服人,得人心,那么公司肯定会起死回生。胜败乃兵家常事,而想减少失败的几率,必须要深得人心,以德服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成功非易事。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次磨练造就一个全新的你,而只要你愈挫愈勇,还怕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吗?可是成功后你便堕落,你以前的努力又有何用?现在安逸的生活不是自己创造的,终有一天,它不会再属于你,只有在忧患中不断磨练自己,才能在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历史的天空繁星闪烁,滚滚长江水淘尽英雄。人们一直在追寻雁过雁往的飘逸,花开花落的浮沉,我们要用他们的思想——仁爱、和谐来主导我们的世界。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篇5

  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尊为“圣人”和“亚圣”。他们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远及日本、朝鲜、欧洲等地,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个充满爱心、智慧和勇气的杰出人物,真正做到了“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理论基础,并借此建构了儒学的大厦。孔子曾说过:“仁者爱人。”而一个“仁”字涵盖了儒家的全部思想核心小学时老师讲的孔子的故事让我们稍稍对孔子有一点了解,而孔子的《论语》便让我们更加进一步走进了孔子。

  为了提倡仁爱的思想,孔子踏上了周游列国的`艰难征程。为了形成与发展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思想,他费尽一生,不停奔波跋涉,到他去世之前也不肯放弃。可他,一代仁者,虽然有大夫的身份,也发表一些政见,但没有人听从他的意见,让人不禁感到遗憾。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许,孔子对教育事业的诚实与“不耻下问”的精神是更值得后人去学习的。殊不知,在如今这个面具的社会中,许多人就是怕丢脸而不敢去问。而当时身为圣人的孔子在面对孩子们“熟为汝多知乎?”的嘲笑中,还能诚实地回答自己“不能觉也”是需要多大的诚实与勇气啊!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勇敢地承认自己不知道,去“不耻下问”呢?

  “金无足金,人无完人。”其实,孔子自己也承认自己有错误,需要完善。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足以说明孔子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了解,并努力改正。而在今日这种诚信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就更需要我们去学习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孔子,身为一代圣人,为中国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他的“礼、义、仁、德”成了历代君子志士追求的目标。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相关文章:

我所了解的鲁迅作文(通用28篇)08-02

我所了解的黄河作文600字(精选40篇)09-15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我和书的故事04-14

我所了解的雾霾作文800字(通用25篇)06-21

关于九年级下册英语作文第五单元(精选15篇)04-15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09-28

我了解的黄河作文12-17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妈妈的爱(精选65篇)05-13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400字(精选26篇)08-10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热爱生命(6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