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金《寒夜》有感

时间:2021-02-14 08:01: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巴金《寒夜》有感范文

  《寒夜》是一部平民的文学,是适合我们这些小市民看的文学。在整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感触也就会来得更加的深。这样看来它的确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读巴金《寒夜》有感范文,欢迎阅读!

  读巴金《寒夜》有感范文篇一

  又在手机上看完了一部小说,感觉开始喜欢拿着手机看小说了。这样确实挺方便的,随时可以看。这次看的是巴金的《寒夜》。

  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自然是一号男主角——汪文宣。他是一个怯弱的小职员,在主任甚至同事面前都不敢坚持甚至表现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一个人,的确符合他妻子口中所谓的“老好人”这一形象。然而他的下场竟然有这般凄惨:连惨死的那一刻都没有最爱的人在他的身边。甚至他最爱的人都不知道他已离开这个世界。

  当他面对上司的刻薄,同事的鄙视,妻子的抱怨,他唯有一味的自责,永远不懂得反抗。妻子终于忍受不住他的怯弱,她甚至宁愿他打她骂她也不愿意他不做=作声,然而他还是没有半句怨言。面对母亲对妻子的诋毁,他也是毫无责备别人的意思。在抗战这样特定的环境中,作为一个小小职员的汪文宣,我想他有这样的境遇又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他最后惨死的结果又是与他怯弱的性格紧密相连的。一个连自己真实想法都不敢表达的人有时候想想狠一点也只有死了算了。

  在汪文宣身上,在剧情当中,我会不自觉想到现实中的我们。我们有时又何尝不是像他那样呢。优柔寡断,怯弱,怕事,苟且偷安,逆来顺受……人性的种种弱点一览无余。

  树生是一个时尚的银行职员,她不被世俗所束缚,没结婚就同汪文宣同居生子。她敢于最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她却忘了大小宣的痛苦。她受不了婆婆的看不起,受不了丈夫的无能,受不了生活的贫困,就同年轻的主任飞去了兰州。但作为一个妻子,她是洁身自好的,她并没有做对不起自己丈夫的事;作为一个母亲她又是尽责的,她没忘记自己儿子的学业,按时往家里寄钱。

  在汪文宣死后没多久,她便回来了。她是怀着思念和希望回来的。她以为宣在信里讲的都是真的,他的病一天天好起来了。当她知道丈夫的死讯的时候,她是痛彻心扉的,如刀绞的。这样看来,她的确是一位钟情的女子。

  读巴金《寒夜》有感范文篇二

  2010年11月8日,立冬。我站在阳台上怀念德州干燥寒冷却因有牵挂而变得难以忘怀的冬天,也许州城的我所惦念的他们而今正在踽踽寒夜中发出伤春悲秋的感叹,亦或似曾树生般胆颤于寒夜的凄冷,期盼着时间来决定一切,给予些微不足道的温暖。身在江南的我,眼睁睁的看着整整四个月的时光在我的手掌翻涌,升腾最后归于平静,而我的未来薄如蝉翼般在天空划过,没有声音。从那一刻起,我对自己说,即便身处寒夜,也要向孩子般单纯、简单,执着于梦想。

  人间三部曲是巴金优秀的系列小说之一,寒夜可谓其中的经典之作。作品诞生不仅是个人的绝唱,也是一个文学繁荣时代骤然停止的标本,代表着中国文学的最高艺术水准。作品内容是以抗战胜利前后的国民党“陪都”重庆为背景,以一对夫妇——汪文宣,曾树生生死离别,家破人亡的情感纠葛为线索,展示了他们凄惨的悲剧命运,也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寒夜》的开始是1944年重庆一个寒冷的冬夜。两年后,十里洋场大上海的一个寒夜里,一个渺小的读书人的生与死也画上了句号,只留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女人在寒风凛冽的夜孤苦伶仃的继续幻想明天。夜太冷,她需要温暖,而我更需要从寒夜中看到他们的悲剧,然后怀着更现实的梦想上路,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提及汪文宣的名字,我总会不自觉的同时想起孔乙己,一样悲剧的性格,同样凄惨的命运。可是巴金笔下的汪文宣的性格似乎更为复杂,被黑暗社会毒害和侵蚀的更为彻底。巴金在后记中说道:“我从来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我连做梦也不敢妄想写史诗。诚如一个‘从生活的洞口……’的批评家所说,我不敢面对鲜血淋漓的现实,所以我只写了些耳闻目睹的小事。”汪文宣也是一个热爱生活又怀有远大理想的新知识青年,但理想却逐渐被岁月侵蚀的变换了模样。他有爱心,奉献着爱也拥有着爱。可生活却极度痛苦,在痛苦中他与妻子决裂,在一切的就急于苦难中更加渲染了他的彷徨与苦闷,就这样在悲苦中死去。有时感觉文中的主人公与自己有很多相似之处,有着同样的迷茫。

  2011年5月,大一的我在江南小城浑噩的过着学习生活,可取不知如何变得更好,依稀记得在寒夜的街上,我一个人孤独度过。其实我们不必奢望别人给予自己温暖,自己给自己温暖才是最好的选择。其实有些是不必计较。2010年11月8日,立冬,身处寒夜,温暖却在心间。每一天我都提醒自己要变得强大,比昨天的自己强大,充实的度过美好的时光。

  夜太冷,我心赤诚……

  读巴金《寒夜》有感范文篇三

  一部《寒夜》,好似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也是巴老的亲身经历和他对当时真实社会的深切体验,这部作品给我们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社会写照。

  “寒夜”这一让人战栗的标题给读者的第一反应便是寒冷,有点衣不裹体的感觉。果不其然,作品从寒夜中开始又从寒夜中结束,唯一不同的是,作品一开始伴着警报声,但结束时却没有,可以说,结束的这一情景是当时的国人盼星星一般盼来的——日本投降了!

  这部作品的前半部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后半部分则夹着作者沉痛的心情,夹杂着一种巴老特有的忧国忧民之感。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整部小说明暗两线同时进行。明线则以曾树生和汪文宣的感情变化为主。暗线则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如“民国某某年洗件衣服要上千元”,物价上涨,经济动荡,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又预示着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在汪母眼里,树生只不过是儿子的一个“姘头”。但老人对自己的孙儿倍加疼爱,这两者矛盾吗?我认为在情感上这并不矛盾,但在正常人的理智上是矛盾的。这也说明了,在母亲的思想里封建思想占据主导位置,在她大脑海里,没有坐大轿进门的并非真正的儿媳。大家试想一下,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下,树生的精神世界何等孤独!就这点看来,树生这一形象应该引起我们读者的同情。

  树生,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一个十三岁男孩的的母亲,一个知识分子,一个银行小职员,就这几点使她与婆婆格格不入。她厌倦了那种平淡无奇的生活,试图振翅高飞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经常痛苦的和自己的`思想搏斗着,可以说,他思想的搏斗是从她和陈主任在晚上的郊外散步时开始的,从这里我们看出了女子身上柔弱的一面。但是,不管怎样,在进行了多次的思想斗争后,我们看出,她还是深爱着汪文宣的,“一日夫妻百日恩”,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这个家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离开是为生活所迫,沉重的医药费,儿子的学费,这沉重的担子都砸在了她一个人身上,但从她后来回到这里时的情景,她的心仍然没变,他始终被懊悔和愧疚交织着。

  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汪文宣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在那种社会背景下,他这样的“老好人”是没有好下场的,但在他身上的闪光点是令人钦佩的,在好丈夫与好儿子之间他艰难的选择着,但我认为,他始终很出色,在工作上他是一个“老好人”,好像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容不得他这种“老好人”,这也为他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一个伏笔。在工作上,他可谓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但又不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在家里又他左右为难。病魔又缠绕着他,悲剧贯穿了他的一生。

  作者有意将汪文宣的生命拖到革命胜利,这也蕴含着一种坚持到底的精神,这是国民的精神,他始终与病魔抗争着,中国军民也与日本侵略者做着殊死的搏斗,中国胜利了,可慰的是,他最终也看到了这一伟大的胜利。正如他本人所言,“我死也瞑目了”。这也给作品的主题思想增添了些许慰藉。

  诚如作者后记而言:“我只写了一个渺小的读书人的生与死。但是我并无撒谎,我亲眼看见那些血痰,它们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际,它们逼着我拿起笔替那些吐尽了血痰死去的人和那些还没有吐尽血痰的人讲话。而且在这中间,我还失去了一个好友和一个哥哥,他们都是吐尽血痰后寂寞地死去的;在这中间,“胜利”给我们带来希望,又把希望逐渐给我们拿走。”

  唯一的原因是:那些被不合理的制度摧毁,被拖死的人断气时已经没有力气呼叫“黎明”了。

  “窗外冷风呼呼地吹着,没有关紧的门不时发出咿呀的声音,我那两只躲在皮鞋里的脚已经快冻僵了。一年前,两年前都不曾有这样的“寒夜”,我还活着,我没有患肺病死去,也没有冻死,这是我的幸运”。

【读巴金《寒夜》有感范文】相关文章:

寒夜遐想作文范文5篇02-04

读《圆明园毁灭》有感作文范文03-19

读《国学经典诵读》有感范文04-30

读《童年》有感05-14

读《简爱》有感01-22

读《养花》有感09-14

读《目送》有感08-07

读《国学经典》有感600字范文03-19

读一千零一夜有感范文11-11

读《一千零一夜》有感范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