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7-03-02 编辑:文洁

  导语:《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认识生字,会写九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入情入景地读,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怀念,领略语言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分课时目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一、走进童年

  1、伴随一首欢快的《童年嬉戏》哪些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浮现在你的脑海?

  2、师: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有一个台湾的女作家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南度过的。后来又去了台湾,她把在自己在城南的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叫作《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出版后记——《冬阳· 童年· 骆驼队》,先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3、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的心头”。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地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篇文章。(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二、感知往事

  师: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的往事?

  指名回答,师随生回答板书(看咀嚼,谈驼铃,想剪毛,问去向)

  三、深深体味

  1、师:刚才大家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大家是不是觉得都很有意思?那么大家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事情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者只用一两个词写下你的感受。(生圈画,教师巡视。)

  2、交流

  (1)出示看咀嚼的图片,问:知道这幅图讲的是哪一件事吗?找出相应的文字,指名读

  师:林海音当时看到的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呢?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你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请闭上眼睛,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在动的。

  a、师朗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一段文字。交流:

  师:同学们,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吗?你们看见了什么?

  师:我们来把这段有趣的画面读一读好吗?

  b、感受写法,出示重新排列后的三句话,说说发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把一件简单的事写得这么生动有趣的。

  c、、师:可是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见过骆驼,老师就觉得看骆驼咀嚼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生说说原因)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了,尽管我也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林海音女士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比老师的年龄还要大,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

  师: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道:“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请读一读这段文字。

  出示下列文字,生齐读: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师:童年的往事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还有哪些事你还会觉得有意思?

  预设:

  a、她和爸爸谈论铃铛的用途。

  师:同学们,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

  你看爸爸听了“我”当时的想法,想了想,笑了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在这里,爸爸想了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当中年时期的林海音在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她当时的想法可能从现实的眼光来看已经不再有了,这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已经不会再做了。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讨论驼铃作用这样的事也不会再做了。

  b、林海音看着骆驼把脱下的驼绒袍子垂在肚皮底下,她想拿起剪刀帮骆驼剪整齐。

  师:谁来试试读出作者的天真、有趣。(指导朗读)

  师:大家想,已是中年的林海音女士,她还会想给骆驼剪剪不整齐的毛吗?这种想法她已经不再有了,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不会再做了。再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想给骆驼剪毛的想法也不会再有了。”

  c、与妈妈一起谈论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师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并交换角色

  师:当你读完妈妈的话后,说说如果你就是妈妈,你有什么感受?

  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看看这篇文章,林海音都问了些什么?她除了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还问了什么?

  师:这些问题你们问得并不奇怪。的确是这样,作者在她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当中,也写到了自己“总是问、总是问”的情景。我们来看一看这段话,自己读一读。多媒体出示文字

  这所有的问题,当作者中年时再想起来,你觉得她还想问吗?

  很多问题可能已经不会再问,有些问题即使到中年也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可能她也不会再问了。就像作者在文中所写的,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不会做了,满脑子的童年时代的问题也不会问了。

  生齐读: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满脑子的童年时代的问题也不会问了。”

  四、感受怀念

  师:是啊,不光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当作者已是人到中年,当她已是人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想知道她是怎么说的吗?(播放《城南旧事》片头的一段独白)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所有从前做的傻事都不会再做了,所有童年时非常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再有了,那满脑子的问题现在也不会再问了。就像刚刚我们听到的,现在再回想起过去的那些,作者是多么怀念那些童年的往事啊!再想起这些往事,心里掠过一种淡淡的感伤。(板书: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我们再来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来感受这一份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

  五、留住记忆

  1、师: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了,走来了,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一切是作者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最为清晰的记忆。我们还记得课文的题目吗?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这一份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2、师:真好。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这一幅画面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冬阳· 童年· 骆驼队》上课之初同学们就觉得这篇文章的题目与众不同,说说学完课文之后你对它的理解。

  3、(推荐:小说《城南旧事》;电影《城南旧事》)

  教学反思:

  《冬阳 童年 骆驼队》选自《城南旧事》。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它如同一杯茶清香悠远。

  本课的题目是本文教学的一个切入点,它与以往学生接触的题目有所区别。通过读题,学生很快能找出不同之处。接着,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顺势引入了课题,这也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为下文的理解与感悟打下基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多种阅读对话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之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之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上述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对话方式来达到目标的:

  一是自读自悟,想象画面。在引导学生阅读“学骆驼咀嚼”和“谈驼铃作用”这两幅画面时,采用的对话方式都是有关句段,展开想象,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对于这种画面很强的片断内容,这种对话方式非常简洁有效。

  二是话题引领,由浅入深。在引导学生阅读“驼铃的遐想”这幅画面时,采用的对话方式主要是以某个中心话题作引领,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不断的对话过程中,或趋同,或存异,或浅,或深,从而将文本的解读一步一步引向深入。

  三是抓关键词,以写促读。在引导学生阅读最后一部分时,依据课文情感的变化,是否适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写下自己的独特感悟。阅读对话中,有时一词可以激起激起千层浪,抓住关键词语可以引发一场精彩的对话。有时对话的方式未必要先说出来,动动笔写下来可以使得对话变得深刻而有内涵。

  教后进行了反思是否充分关注到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之所在是否关注了群体学生。教学时抓住学生阅读中的兴趣点,将其与文本中的几个生活片断进行有机地整合,构建起这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框架。教学这篇课文,我还想想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与思维能力,通过边读边想边悟,利用多种阅读对话方式,是否让学生置身于文本之中,仿佛身临其境地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听到缓缓悦耳的驼铃声;在进行移情体验时,考虑学生是否感受到了作者对“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深深怀念之情。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还是很好地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