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将相和》优质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04-12 编辑:文洁

  导语:《将相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导入

  1、同学们,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被分裂成了七个国家(出示:七国方位图)秦、齐、楚、燕、韩、赵、魏。其中,赵国比较弱小,又地处强大的秦国之东,因而常受至秦国的欺负,由此,也就有了《将相和》这个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一齐读读课题

  3、题目中的“将”指的是谁呢?“相”指的又是谁呢?

  4、“和”是什么意思?课文中那个句子体现出了“将相和”?

  5、“从此以后”也说明了,在这之前,他们必有不和。

  二、体会将相不和的原因

  1、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划出相关语句。

  2、学生划句子,师巡视

  3、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廉颇说的话)很好,也划到这的举手!

  4、廉颇是一位怎样的将军呢?师介绍:有一次,廉颇攻打齐国,长驱直入齐国境内,威震列国。课文中哪句话也体现出了他的英勇善战呢?(生回答)师补充:看来连秦王也都惧怕他几分。

  5、然而,此时,廉颇将军心里是什么滋味?我们一起读读这段,体会体会。

  (1)廉颇共说了几句话?

  (2)指名读第一句。你体会到了什么?(居功自傲)

  (3)指名读第二句。廉颇所说的“爬到我头上去了”是什么意思?从这句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很不服气)

  (4)指名读第三句。谈体会。(嫉妒)

  6,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7、廉颇说蔺相如没能耐,你赞同吗?(不赞同)你的意思是蔺相如有能耐?认为蔺相如有能耐的举手!

  三、感受相的勇敢机智

  课文中哪几个故事能证明蔺相如有能耐?(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一)学习“完璧归赵”

  1、默读“完璧归赵”的故事,标出能体现蔺相如有能耐的语句。

  2、谁来读读你划出的句子。指读“骗璧”部分。

  3、蔺相如不仅这一骗的方法机智,而且在表达上也很机智,(板书:机智)想想,蔺相如说这话时的语气会是怎样的,秦王才会相信?(温和的,假装胆小的)

  4、谁来读读他说的话?

  5、还有哪也能证明?(指读撞璧部分)

  6、师:秦王是什么人,强盛的秦国之君,是当时天下最厉害的人,蔺相如呢,一个小小的赵国使臣,竟然敢威胁秦王,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7、你想用哪个成语来赞美他?(智勇双全,有勇有谋、大智大勇)

  8、指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蔺相如的能耐。

  9、蔺相如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最终既把和氏璧安全送回了赵国,还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二)学习“渑池之会”

  1、我们再来看看,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的?默读这一部分,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再分成小组交流一下体会。

  2、汇报,交流。

  3、师:是啊,蔺相如为了赵王的面子,为了国家的尊严连命都不顾,真可谓是赤胆忠心。

  4、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可以证明,廉颇是错的,蔺相如之所以封为上卿靠的是什么?

  5、我们都能看出来,而久经沙场、英勇善战的廉将军怎么就没看出来呢?(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感受廉颇正处于气头上)

  6、师:这不正应了那句古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吗?

  四、将相握手言和

  (一)顾全大局

  1、面对廉颇的诋毁和咄咄逼人,蔺相如是怎么做的?

  2、他是害怕廉颇吗?(不是)请听蔺相如是怎么说的?(师朗读蔺相如的话)

  3、你体会出了什么?(他爱国,顾全大局)板书:顾全大局

  4、师:将相和,国家安;将相不和,则国家危!

  (二)将相“和”

  1、蔺相如的这些话最终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指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从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你认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

  4、师:就这样,将相和好了,但将相和好的关键是什么?(板书:爱国)

  五、总结全文

  1、(出示对联)“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可负荆”,正是这种爱国情结,使他们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2、这个故事离我们已有2000多年了,可我们仍然在学习,不仅因为故事中的蔺相如、廉颇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而且还给了后人以启示。想想,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自由谈启示)

  3、师:是啊,我们要团结,要以大局为重,要以和为贵!

  4、这篇课文中人物的形象是通过什么塑造出来的?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帮助?

  5、这篇课文选自我国汉代著名的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书中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同学们课下可以进一步阅读。

  六、拓展练习

  1、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看看鲁迅先生是怎么评价《史记》一书的。

  2、全班讨论完成课后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