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7-11-25 编辑:dcl

  (2)教师引导,理解感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最不中用”是什么意思?

  上等国家——上等人去 下等国家——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下等人 我去的国家—楚国——下等国

  (3)带着你的理解和体会再读晏子说的话。

  3、这次对战的焦点是“齐国无人”,楚王是步步紧逼,晏子是巧妙回旋,击败了楚王,从中你体会到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接着楚王的话题将计就计、顺水推舟,把无人才、甚至不会用人之辱又回敬给了楚王。

  4、这段精彩的对话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练读,分角色朗读体会。

  (三)齐人盗贼

  过渡语:一次次交锋,一次次失败,楚王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但楚王实在不甘心,又生一计: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

  楚王这些话的言外之意:齐国人是盗贼。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面对此情此境,晏子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

  1、指名读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2、师生解读晏子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投影出示: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3、“水土不同”指的是什么?晏子在说什么意思?体会晏子的话妙在哪里?

  晏子的话不但点出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又一次回敬了楚王: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使良民变成盗贼。 楚王不但没有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4、从晏子的应对中我们感受到晏子是个怎样的人?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练读这段文字。

  四、评价晏子,升华主题

  1、归纳三个小故事,体会晏子形象。

  让钻狗洞——楚国狗国——只好……

  齐国无人——楚下等国——只好……

  齐人盗贼——“水土不同”——只好……

  2全面评价晏子,感受课文中心。

  晏子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引导结合相关内容、资料谈)

  临阵不乱、不惧大国、不畏强暴、机智过人、善于辞令、博学多才

  强烈的爱国心、以国家利益为重

  3、正是晏子巧妙的智慧、善辩辞令、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辞让楚王不得不折服,故事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投影出示,齐读。 板书:不得不)

  “不得不”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什么?不能不、必须、只能、只好……

  (4、楚王仅仅是“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吗?结合“使”、背景资料“结交”感受理解,楚王尊重的还有齐国人民、齐国国家,因为晏子的背后是一个有力的团队。)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

  1、纵观全文,晏子在遭到不礼貌的侵犯后,并没有表现出常人的激愤,而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形象与尊严,不辱使命!晏子的话句句千金,字字在心。话不多,传神则灵;人不在高,爱国则名垂青史。

  2、要想更多地了解难晏子,老师推荐课外阅读《晏子春秋》。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侮辱

  楚王————————_晏子

  不敢不尊重

  我的反思:

  《晏子使楚》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的事。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做到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最后环节的设计,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符合新课程理念。拓展周总理的几个机智小故事,为的是更让学生懂得,在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和侮辱时,应该誓死维护祖国的尊严,熏陶和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同时,引导学生多读书,扩大阅读量,通过读书,进一步感受晏子的智慧。不足之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高,老师的“导”多了点,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我们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