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永生的眼睛》

发布时间:2017-01-26 编辑:dcl

  生:不平静,因为当时的女儿不能接受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去做,他也很难过,痛苦,但他要安慰女儿,所以只有这样说才能安慰自己的女儿。

  师:多感人的一句话,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只希望自己死后能为更多的人带去光明。就是受到爸爸这种精神的影响,14的温迪也希望在自己死后,也能延续自己的光明,给别人带去希望。

  师:现在,你都为谁感到骄傲?

  生:父亲、母亲、琳达、温迪。

  师:永生的眼睛,并不是永远地活着,而是即使在自己死后,也能让别人延续光明。

  板书: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四、 情感升华。

  1、师:此时此刻,相信大家的心情已经不一样了。我们都深深的明白:

  出示:

  “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齐读,有感情地读。

  2、 师:因为永生的眼睛,就是要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3、师总结: 同学们,生命因短暂和唯一而显得极为宝贵,然而器官捐献自愿者们战胜了短暂,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获得了永恒。

  4、这个时候,你想让自己短暂的生命,为这世界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哪怕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

  五、课外拓展。

  1、阅读《儿啊,你要为我传递光明》。

  2、读完之后,写下你对文中主人公想说的话。

  3、生分享感受。

  六、回顾父亲的话,巩固结束。

  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最后,我们齐读课题

  板书: 永生的眼睛

  关爱他人 无私奉献

  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围绕着“生命”这一主题,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和对永恒生命升华的认识。

  第一次选择略读课文开课,比较棘手。在匆忙的两天中,我试教了两次,前后进行了多次的修改,最后开课时的教案也是匆忙中临时编写的。所以试教就成了磨课的一个过程,是从框架的模糊和情感渗透的呆板入手,以期盼让孩子在理解文本的前提下理解“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一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我大部分让孩子自己去读,批注,说。我在本课的设计重点是让孩子寻找课文中让你最感动的一句话,并说说为什么;出示琳达14岁时面对父亲捐赠母亲眼角膜时的强烈反对和女儿温迪14岁时对捐赠眼角膜的自豪进行对比,加深对“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这句话的认识。

  本次上课,我没有把握好课堂时间。“导入”部分是令我尴尬的,因为这是我临时修改的。原本我用回忆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感受生病时对健康的渴望来导入新课,而这时我却临时用上一课的内容直接引入。说实话,很涩口,效果也很糟糕。

  这个学期我有一个教学体验,我也把它运用到了本课中——“不止是在教课文”。把课外的知识延伸出去,让学生的学习并不只是在课文中,而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生活周围更多的东西有同样的精神体验,升华。只是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后来我用了很多时间减缩的《儿啊,你要为我传递光明》这篇讲述深圳医生捐赠母亲眼角膜的感人故事成了课外的内容。

  本课的设计主旨:让学生读,让学生写,让学生说,让学生交流感受。整体上没有太大的偏差,结束之后,学生对“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这句话有了很深的认识。

  《永生的眼睛》给了我启发,给了我对教学上一种新的认识。蔡老师的评课也让我对“批注”有了更好的认识。比如用“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引导学生用个别词语来批注感受,学会用细节来深入课文。是的,作为一名教师,我对文本的把握是粗糙的,所以我希望以后能更加的“细心”,更加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