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船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7-12-05 编辑:dcl

  教材简介:《船长》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课文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撞击即将沉没时镇定自若指挥众人脱险,自己却坚守岗位,随轮船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嵩高精神。课文习作上有两个值得借鉴的特点:一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二是在叙述中恰当的融入议论。

  设计理念:语文姓语名文,语文课堂教学要巧妙寻找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点,带领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句用心品读,透过字、词、句的训练,引领学生品读其中包含情感及含义,并相机进行写法的渗透与指导,不仅知道课文在“写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他们懂得“如何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3、理解叙事写人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受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及临危不惧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5、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辅助: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共同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在你的脑海中,你认为船长是干什么的?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你了解他多少,给大家介绍一下。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课件:读音——说说生字易错的地方)

  调遣 履行 嘈杂 剖开 哭泣 舰船 玛丽号 诺曼底号 呼号 机械 肇祸 薄雾 秩序 阴森可怖 井然有序

  2、快速浏览课文,用简便的语言跟大家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从他的发言当中,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感受到这件事情,就是按照事情――。先写遇险-救援-以身殉职。同学们,在整个事情的发生过程当中,有一个人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他是一个怎样的船长呢,文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请找一找。“忠于职守”是什么意思?船长是怎样忠于职守呢?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表现船长忠于职守的重点语句,简单写写你的收获。

  三、班上交流。

  1、(1)同学们,大家学得非常认真,谁先来读一读,一开始,哈尔威船长是怎样指挥救援工作的?抓住“吼”点评朗读。

  (2)为什么声音要如此之大?“乱”从哪里看出来的?可见这是一场可怕的灾难,结合上文讲一讲。( 适时补充:马丽号装有螺旋桨推动器,载五百吨小麦,高速前进)

  (3)刚才人们还在睡梦中,瞬间死亡的威胁便降临到他们的头上,他们怎么能不惊恐万分呢,你们听,(乱 电影中一段录音)听到了什么——朗读。

  (4)(引读)此时此刻,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不得不大声吼道:“大家安静,、、、、、、”。

  从他的吼叫中你体会到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朗读。

  2、(1)然而,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人们恐慌不已,并没有按船长说得去做,船上发生了更可怕的事。看,发生了什么?(抓词“不可开交”来谈、想象乱的程度)

  (2)课件:电影的片段录像——朗读

  (3)照这样乱下去意味着什么?

  3、(1)然而——(引读)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与“不可开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井然有序),你是怎样理解“井然有序”的?

  4、从“不可开交”到“井然有序”,这是一次根本性的转变。船长又是怎么的指挥,竟然让不可开交的局面变得井然有序?

  (1)找读对话,从船长威严的对话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讨论:如有人违反了,真得会开枪吗?

  (3)朗读精彩的对话,学生点评----朗读。

  (4)引读:正因为船长英明果敢的决策,才使不可开交的局面变得——,哈尔威巍然屹立在——,此时,人们感到有个伟大——,此时,你是如何来理解“伟大的灵魂”的?

  5、(音乐)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船头先沉下去了,很快,船尾也浸没了,船长屹立在舰桥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想象中他可能会挥一挥,向被救起的人群告别;我们想象中他还可能会向被救起的人群说一声再见,然而,(引读)他“一个手势也没做,一句话也没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1)让我们通过他外在的表现来想象他的内心,此时他的内心是怎样的?面对死亡,他为什么会如此的坦然呢?(适时补充:几年前观看的影片《泰坦尼克号》,我至今也忘不了:船沉没时,有1500人落海,附近有20艘救生艇,只有一艘回头,6人获救,同学们,1500人呢,才活了6个!今天,“诺曼底”号遇难了,时间只有20分钟,船长硬是在这极短的时间内,把60人全部救出,一个人走了,怎么不坦然呢?)

  (2)有疑问吗?(围绕“为什么不逃?”讨论)(音乐)朗读29---30节。

  (3)你是如何来理解最后一句话的?

  (4)句中有一个词用得非常妙,找一找,说一说(“又”:多次遇险都是挺身而出,化险为夷,——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适时补充:因此,雨果在原文中最后写道:“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4)“又”用得是非常妙,老师在备课时琢磨,能否有一个词比它还妙呢?(最后)为什么?——朗读。

  6、让一首美妙的旋律《我心永恒》代表我们对船长的无限敬意,献给他!让船长也在我们心中永恒!请同学们用心来聆听。(《铁达尼号》音乐响起)

  同学们,此时我们可能有千言万语想说,就让我们把内心的感受浓缩成一句话,来说说吧。

  7、虽然是短短的一句话,却包含了我们对船长的无限崇敬之情,这充分说明船长的伟大人格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升华,此时,让我们回过头来再次浏览全文,看著名作家雨果先生是采用了哪些方法把文章写得如此感人呢?(自学—交流。对比、语言、动作、特写、评价 边叙边议)

  8、作业:(1)背一背。背诵课文25——30节。

  (2)写一写。

  ①假如你是获救的乘客,此时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请你以“船长你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开头写一段话;

  假如你是哈尔威船长,此时你想对获救的乘客说些什么?请你以“朋友不是我不想家。”开头写一段话。

  ②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雄的船长,为他立了一座丰碑,上面应刻上怎样的碑文呢,请你为船长来写碑文。

  板书:

  忠于职守

  6、船长 丰碑(永恒)

  舍已为人

  课后记:

  《语文课程标准》,在每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项一般都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语文课堂已渐渐地回归本真,以读为本已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书声朗朗已成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

  本课想着力体现:善于做学生的助手,将情感融入朗读,让“有感情朗读”真正落到实处。我通过抓住两处语言,一处特写来引导学生达到这一目标的。

  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

  处理这一段时,引导学生经历了三个层次:

  ① 抓“吼道”大声朗读。这是浅层次上的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