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五柳先生传》优秀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02-25 编辑:dcl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被选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文章。下面是闪亮儿童网整理的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学习参考。

  教材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小传。 文章篇幅精短,仅208字,就从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教学中应设法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作者塑造的“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读五柳先生独特个性。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加之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所以大多数学生会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识记文言文字词音、形、义,能够扫清文字障碍,自主疏通文意,把握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形成学习、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三步读书法,即通过初读—品读—诵读的程序,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了解人物志趣、生活状况、性格方面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教会学生辨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习概括写人和简洁文风,理解作者淡泊、超脱的人生志趣。

  (二)、教学难点

  理解传文与赞语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预习)

  (一)导入: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中,东晋时期的历史上,只涉及到两个人物,一个是书法家王羲之,另一个人物是诗人陶渊明。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有这样一句话;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由此可见陶渊明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今天我们来学习《归去来辞》的姊妹篇《五柳先生传》。

  (二)学生熟读课文,初悟文章。

  1、学生出声反复读文章,三遍以上。

  2、教师范读,正音,规范朗读停顿节奏。学生齐读,看诵读情况。

  3、学生有感情再读,教师了解学生领会情况。

  (三)解决字词问题,进一步领会内容。

  1、把握实词的音形义。

  2、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以及记忆方法。

  3、翻译全文。

  (四)结合文体知识、作者介绍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1、介绍文体知识:本文是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之名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

  (大屏幕)传记文,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它的内容是真实的。

  之后教师举例介绍传记文章的特点。

  2、学生了解陶渊明的常识知识以及东晋时代的社会情况:

  学生先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之后教师提炼要点:

  资源:(大屏幕)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从此不再做官。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

  (五)布置思考题:阅读本传记后,思考: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六)作业:1、翻译全文并练习背诵课文。

  2、整理本文字词及文学常识。

  第二课时(分析感悟)

  (一)温故知新,析前热身。(大屏幕练习)

  1、给下列字注音。

  嗜 辄 吝 褐  箪  汲 俦 觞

  瓢 屡  娄  欤

  2、解释下列词语

  会意:    辄:    萧然:    晏如: 造

  戚戚:    汲汲:    俦:    觞:

  3、文学常识填空

  陶渊明,    著名诗人。一名  ,字  ,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     》、《     》、《     》等。

  (二)整体把握 ,品言知人。

  师问:根据传记文章体例,请同学们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请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来回答。

  生明确:籍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请同学们背诵相关的语句。

  师问:本文在行文中除了对陶渊明做了一般性的介绍外,还有赞文,那么.,何为“赞”?赞语中的话和“传”中的语句有什么关系?

  明确:(读书下注释)历史传记中常用"赞"来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评论,本文是仿照史传体写的,“赞曰”是作者叙述完了五柳先生的生平事迹后对他的评论。赞是在传文后对五柳先生的评论。

  明确:照应关系。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照应“不慕荣利”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照应“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照应“不戚戚于贫贱”。

  “赞”中的语言对陶渊明的人格与品质进行了高度概括。

  (三)深入研析,体悟人物。

  师问:请大家结合文章具体语句来分析陶渊明的形象。

  明确:

  1、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中看出他生活贫穷。

  从“晏如也。”可见他安于贫穷,不以穷为耻。